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慢慢来,孩子作文不用愁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1:59:3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作文,必须澄清的问题一:
  
  第一个问题,这本书适合于什么样的人群?有的朋友问:这本书是适合高年级的、还是低年级的?是小学生看、初中生看、还是高中生看?这个问题之前讲过,今天再来来回答。
  
  从个人的观点来看,特别反对把作文分级。实在地说,那种所谓作文分级的方法,实质是一种商业性的做法。就以小学来说:一年级作文、二年级作文,一直到六年级作文,六年,大家至少要买六本书。再说句苛刻的话,请读过这种分级作文的孩子或是家长,站出来说句话——这样读了,孩子进步很大!
  
  作文如读书,只有“深浅偏圆”的程度不同。但如果说,一年级作文的写法与六年级作文的写法有所不同,那是不敢苟同的。这个“深浅偏圆”只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认识的深浅不同,在写法上来讲,没有不同。比如讲,作文一定要头、身、脚,这个原则就是写博士论文也是要坚持的。不能说读了博士了,就可以不要头。如果没有这个头——难道说要到午门去找不成?所以说,写的东西,低年级的可能写得浅一些、偏一些,高年级的可能写得深一些、圆一些。但写作的大原则、大的规定,是不会变的,这是一个问题。
  
  另一个问题就是分类作文。具体地来讲,就是如何写人,如何写物,如何写景。还有更过分的书,是如何写孩子,如何写老人,如何写男人,如何写女人。大千世界啊,这样来学作文,学得过来吗?一出一个系列,一出好几本,一读好几年,自问一个,能学出来吗?
  
  所以说,我们的书不针对人群,只是针对问题。总体上来讲,大家手里拿到书的可以看到前言,我在前言中讲的一句话——本书针对的是中、小学生在作文方面还没有步入大堂的孩子,着力为他们解决写作文面临的最基本的、最实际的问题。这个“针对性”是从语言上讲的,是从举的例子上来讲的,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弯下腰、俯下身,说了一些孩子能听得懂、接受得了的话。要说这本书发明了什么理论,那是吹牛皮的。比如,我们昨天晚上讲的段落里面,要戴帽、穿衣、套鞋。在专业的写作理论里面,这叫总分结构;如果把帽子放在后面,那就叫分总结构。但是如果我们对孩子去讲这个分总、总分,孩子听着头大。所以我们就换一种孩子能接受的说法,叫戴帽、穿衣、套鞋,这是就书的语言来讲的。但总体上,我们这本书针对的不是人,而是人的问题。
  
  什么问题呢?一是提笔忘字,下笔无言;二是词不达意,跑冒滴漏(偏题);三是死板僵硬,毫无活力;四是形散意乱,立意不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达到了升堂的水准。四个问题:下笔无言、跑冒滴漏、死板僵硬、形散意乱。如果说没有这四个问题,那真的要说:恭喜这孩子,又为老爹老妈省了一笔开支了。总结一下:书针对的是问题,不是人群。明白了吗?最近,我们一直在讲,如何解决这四个问题?如何解决不是一句话能回答的。正如前几天,我们在讲课的时候说了一个笑话一样:如果说一句话能把这个问题搞定,那我们早就被搞定无数次了。
  
  只要有上述的问题,这本书就是适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2:00:2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作文,必须澄清的问题二:
  
  
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最适合读《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
从文字上来讲,是针对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从书选的范文来看,大多数都是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教材。当然里面有一个重头,就是吴伯萧的作品选了四篇。换句话来说,当时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的心里、眼里装的是这些初中生、小学生。因为写出来的语言风格也是这些初中生、小学生能听得懂的话,那么一、二年级是不是合适?非常合适!不是一般的合适!为什么这样说?不夸张地讲,书里讲的是作文的正道,不是瘸子的屁股——邪(歪)门。所以说,就如一个孩子刚刚学走路一样,就要让他走得四平八稳,不能教孩子那种“摩托跑在铁道”上——疯疯颠颠的写法;越是孩子刚刚起步,越是正规,越是规范,孩子越是受益。现在有的妈妈很着急。为什么着急?那就是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不重视。以为语文多大点事啊,数学重要、英语重要,结果呢?越往后,问题就越重。当孩子都走成内八字外八字,或是罗圈腿了,再来纠正,那不就增加难度了?对不?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的建议就是要多口说、多扶正。口说作文在书里是花了十几页来讲这问题的,也有活生生的例子。还是那句话,针对问题及早动手、及早准备,到后来就省心。
  
  趁现在我们的孩子,还把我们的妈妈当圣母玛丽亚,把我们的爸爸当上帝崇拜得不得了的时候,及早地下手。如果有一天孩子叫你“老”妈、“老”爸的时候,这个“老”字一出现,那会晚了。
  
  不管如何,这本书我们坚持的是亲子的书,也就是我们在书中的第一章、第一节,在一个最重要的地方,说了一个跟作文无关、但又是最重要的话题。什么话题?语重心长话亲子。尽管写作文有技巧、有方法,但提高孩子写作能力,最快捷有益的办法,就是您与孩子一起学习。您的这一小小改变,将给孩子带来一个巨大的提升。想要解决孩子的作文问题,首先取决于您是否愿意做这点小的改变。如果您还跟过去一样做甩手家长,买来不少课外书后便让孩子独自吸收,或是把孩子一人扔到课外学习班里,自己埋单走人。那您找到的任何办法,都是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您连一个配角都不愿意扮演好,那对于主角——我们的孩子,他的戏也就不会演得精彩。亲子教育,是最负责任,最经济合算的教育。清楚了吗?不要在意孩子是不是看得懂,而是在于您是不是看得懂。前两天,我们就提出善意的意见,这本书要买,最好是两本。一本是你的,一本是孩子的。两个人比、学、赶、帮、超,这个效果好。这个苦心大家要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2:01:13 | 只看该作者
意法的妙用与对称文字游戏
  
  
今天讲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是回答一位妈妈的问题;第二个话题,还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对称。
  
  刚才,看到一位妈妈在辅导孩子“六根六尘”。孩子问:“万一没有声音怎么办?”大家说,万一没有声音怎么办?试回答。说得好:意法!由此想到什么?我们从头来讲。这一段时间,我们一直没有讲“六根六尘”与“作文八法”,是因为前期我们讲到的:结构是最重要的,结构是基本功。所以,希望结构、对称要讲得透一些。当然,如果有妈妈希望提前一步,那么,我们也会顺带讲一些。
  
  有妈妈已经回答出来了,没有声音怎么办?用意法。比如,我们简单地说一个句子:我妈妈生气的时候会一言不发,她的沉默比老爸的暴跳如雷还要恐怖。雷是声,但这沉默比雷还要“雷”。这不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吗?再如,我们再说一个句子:有一只小猫咪,一言不发地趴在我的面前,但它那双水汪汪的眼睛看着我,好象在对我说:小主人,陪我玩一会嘛,求你了。有了这个意法,还有什么“味道”不能写呢?还有什么“声”不能写呢?
  
  我们用《作文,多大点事儿》里的内容讲过几个例子:古诗里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个“乌啼”是听到的呢,还是没有听到的呢?李白有句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与“恐惊”,都是意法;再比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啼不住”,是听到的呢,还是没有听到的呢?这些都是意法。
  
  再说个笑话,比如我们说,“此时此刻看到大家的手高高地举起,我就好象听到了大家雷鸣般的掌声”;看到“腾妈”笑的样子,我好象听到了“腾妈”哈哈大笑的声音;借周六二群“雪花飞”这位妈妈的名字,我们可以说“看到了您的名字,仿佛听到了雪落的声音,闻到了冬天里绽开的梅花的香味”
  
  所以借此,请大家特别地去看一下《书》中《我还没有见过长城》这篇范文,一个没有去过长城的人都可以把“长城”写出来。也就是说,没有见过的东西也可以写,那声音没有听到,就不能写了吗?同样是能写的。这就是“意法”的妙用。
  
  第二个问题,关于对称。对称,在书中讲得很多,最近我们在讲课的时候,也是一直在讲,但还是要不断地讲。大家想一下啊,我们在这里不断地跟大家讲,不厌其烦地讲,还生怕大家听不懂,那么大家回家跟孩子讲,一天、两天能讲清楚吗?用一句话来讲,叫“讲清楚的希望”与“希望讲清楚”,只能是“希望”。我们这样天天讲、在群里讲、在博文上讲、在微博上讲,其实用意只有一个:希望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突然开窍明了,那就是拈花一笑的境界。我们一直在讲:对称这个东西,光是简单地做定义是没有用处的——言不尽意。所以只能是这样讲、那样讲,正面地讲、反面地讲,这个角度讲、再换个角度讲,一直讲到大家恍然大悟。
  
  今天,我们换个角度来讲。我们在书中讲,对称有四个:一是对称词;二是对称句;三是对称块;四是对称段。对称词是什么呢?一个鸡蛋与另一个鸡蛋,就是这样的关系;什么是对称句呢?一斤鸡蛋与另一斤鸡蛋;什么是对称块呢?一筐鸡蛋与另一筐鸡蛋;什么是对称段呢?一车鸡蛋与另一车鸡蛋。好,我们现在再换个角度:一个鸡蛋与一个鸭蛋,对称吗?怎么不对称呢?我们明白这个是对称。我们再换个深些的问题:蛋与人对称吗?这个,我们可以说不对称,但是,我们可以把不对称的变成对称。怎么变呢?物与人——我宁可做一个鸡蛋,也不做一个坏蛋。这个对称了不?也就是说,虽然一个词与另一个词是不对称的,但一句话与另一句话,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对称。这不就是我们讲的文字游戏嘛?同样的,也许一句话与另一句话不是对称的,但是我们可以把一个块与另一个块对称上。把一个鸡蛋变为一斤鸡蛋,就可以创造对称。体会到这是文字游戏了吗?
  
  成都—乐妈:要达到这个水平还得多锻炼。我们就以这句话来讲一个对称句:成为水瓶不用锻炼,但达到水平必须锻炼。是不是可以呢?我们再用“阳光小子”这个名字,来把一个蛋变成一斤蛋,搞一个对称:我不仅要把孩子培养成阳光小子,还要把他培养成阳光孝子。我们再用星妈的名字“生”一筐蛋,好不好?我要立志做一个星妈,明亮而灿烂;我不能做一个猩妈,愁着眉苦着脸。对称不?简单地讲:对称是蛋与蛋的关系,表现的形式也是蛋与蛋。但实质来说,是逻辑的关系。我们明白了这个逻辑的关系,就不要受字数的限制,受字数的限制,就成对联了。
  
  我们有了这个对称的思想,就有了几个作用:一是语言的节奏;二是表达的丰满;三是(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凑字。既能把字数写够,又写得丰满、有趣。这多有意义啊!刚才心妈有句话:如果今天看不到那漫天的星星,我希望明晚的天空会星光灿烂。这个是不是对称?我们前面讲一个蛋变一斤蛋,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一斤蛋变一个蛋。今天看不到那漫天的星星,我希望明晚的天空会星光灿烂。——从逻辑上来讲,是不是这样的:今天我看不到蛋,明天我要看到蛋。这不就对称了吗?逻辑上的对称,才是本质。希望今天我们通过生蛋、圣诞,把两弹搞清楚。原子弹、氢弹,虽然字数不一样,但都是弹,所以对称。同样的,我们还可以讲:虽然我的威力比不上一颗原子弹,但我绝对能轻易打碎一筐鸡蛋。是不是对称?现在我们不仅看到鸡蛋与鸭蛋的对称,不仅看到了鸡蛋与坏蛋的对称,我们还看到了鸡蛋与核弹的对称了。进步啊!
  
  我们再用这位妈妈的名字(露珠)来“捣蛋”——虽然我不能如露珠一样晶莹透亮,但我也不会像一个鸡蛋一样只能做炒饭。还有浙江-刘妈-17:我叫刘妈,绝不要误以为我是牛马。对称不?浙江-影子-20:我可以做影子,但不要把我当银子。北京-倚天:老师太过分了,开涮了,可以涮肉,但不要涮我——对称。浙江作妈:老师开涮,同学开心。——对称不?今天大家算是开了窍了。现在提问,是不是体会到文字游戏了?是不是语言表达丰富了?是不是体会到如书中讲的——对称是多角度来表达一件事情了?哈哈,今天这个蛋讲得真好啊!
  
  现在,我来发一个在论坛中的帖子,看完以后,大家可以在扯淡中扔鸡蛋。
  
  后记
  
  贴子发到这里,再回头看看,其实讲的还是一堆屁话。因为:
  
  一、没有讲清为什么要学经典。其实,这里没有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漫画,有的人喜欢口袋书,有的人喜欢从小学、初中的语文书中找到灵感,这都是没有问题的。抢盐事件,后来被证明挺弱智的。不要把国学当饭吃,好象不学国学,就不是国人。学了国学,就是国人?为什么要学国学,为什么不学国学?这个问题,既多情又矫情,多情的到了矫情的级别。
  
  二、没有什么操作性可言。因为本帖没有讲什么ABCD,也没有讲什么甲乙丙丁;没有讲吸星大法,没有讲凌波微步,没有写出三七二十一法,也没有讲出九九八十一律。更不是什么葵花宝典,所以也没有必要让江湖人士“争”来“呛”去的。还是一句那句屁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在本帖中,随意写了几条读经典的好处,但这些好处,千万不要当成什么要学习经典的理由。因为,如果让俺当动漫版或是游戏版的版主,也可以写出玩游戏的一百零八个好处,一千零一个理由。这事儿,有的时候还得说点玄的。学不学,是不是能学得下去,还要靠一个缘份,一个慧根。没有缘份与慧根,说破天都是狗屁,而不是狗肉。
  
  四、真的特希望有共鸣,但不希望有共争,或是共震。来共鸣的,你就来吹小号,我就来吹笛子,一起吹一吹,捧一捧。因为吹吹捧捧,挺开心的。如果是来共争,或是共震的,那还是算了,各自回家,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果实在憋得不行,那就金鸡独立,提起一条腿来,独唱,独舞,独争,独震。也是会有观众的。
  
  好,我们就顺着今天讲的蛋的思路来看对称。有的人喜欢漫画,有的人喜欢口袋书,有的人喜欢从小学、初中的语文书中找到灵感。——对称。抢盐事件,后来被证明挺弱智的,不要把国学当饭吃。——对称。变一下,逻辑上是在讲:盐不要抢着买,经典也不要跟风学。好象不学国学,就不是国人。学了国学,就是国人?——对称。只不过,后一个是以问话的形式出现——为什么要学国学,为什么不学国学。——对称。这个问题,既多情又矫情,多情的到了矫情的级别。——对称。改一下就更清楚:提这个问题的人,不仅多情,而且娇情。因为本贴没有讲什么ABCD,也没有讲什么甲乙丙丁;没有讲吸星大法,没有讲凌波微步。——两个对称。没有写出三七二十一法,也没有讲出九九八十一律——对称。“争”来“呛”来——对称。如果让俺当动漫版或是游戏版的版主。——对称。
  
  也可以写出玩游戏的一百零八个好处,一千零一个理由。——对称。还要靠一个缘份,一个慧根——对称。是狗屁而不是狗肉。——对称。屁与肉不是对称,但一只鸡蛋变一斤鸡蛋。就对称了。对不?特希望有共鸣,但不希望有共争,或是共震。——对称。你就来吹小号,我就来吹笛子,一起吹一吹,捧一捧。——对称。如果是来共争,或是共震的,那还是算了。——对称。独唱,独舞,独争,独震。也是会有观众的。——对称。
  
  好,谢谢大家!还要特意地谢谢今天的一筐鸡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发表于 2012-3-28 22:24:0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还有实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发表于 2012-7-17 11:01:13 | 只看该作者
极好的文呢。

这个帖子,应该常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8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04:17 , Processed in 0.09591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