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慢慢来,孩子作文不用愁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09:30:38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讲评1:
  
  从虎妈的辅导来看,有两个地方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是心态;一个是“学 ”态。心态怎么讲?别看虎妈在群里风风火火的,但是育人抚孩,心态是相当的平和,不急不燥、不温不火。没有能力用手扶孩子,就用眼光去扶。扶孩子最好的办法是什么?表扬、鼓励、要慢。第二是“学态”——学习的态度。不会的、不懂的怎么办?要去书里找答案。今天,也看到群里有朋友问怎么办?怎么办?虎妈对他们讲好好地去看博客,静下心来去看。想来,这不仅是去帮助别人时说的一句话,这也是虎妈“学态”的一个写照。大家手里有书了,去想一想,有没有虎妈这种学习的精神、探索的精神?其实,
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学习的所得是有限的,但学习的精神,它的价值是博大的;探索的所得也是有限的,但探索的精神是可以光大的。
  
  我们来看原文与修改后的文章相比,好在哪里?其实这个答案,不用多说了——好在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对称段。因为有了对称,所以就上了一个档次、一个台阶。前一阶段,我们反复地对大家讲:要去寻找对称。当你的作品有一个又一个对称的时候,文章就上了一个档次。现在再来看这篇文章,就发现了对称的妙用。特别要指出的是,可能大家没有发现的,但虎妈已经讲到的两个对称段:一个是古人的、一个是诸葛亮的,人尽其才的例子。两个对称,就一下子显出了文章的丰满及说服力。
  
  我们先来从局部看一下文中主要的对称:这就像鸟儿用翅膀飞上蓝天;鱼儿用月牙形的尾巴在水中畅游;小树用自己嫩绿的叶子产生光合作用;小草用自己汲取的养分开出鲜艳的花朵;小小的手电筒用光照亮人们回家的路;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世间其他生物如果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木像一计巧退司马,奇思机智三气周瑜;欲擒故纵七擒孟获,神机妙算巧布阵图……我们是不是感受到,对称对于本文的提升所起到的作用?
  
  大家通过比对原文与修改后的作文,我们就来小结一下对称在本文中的作用。第一个作用:语言的生动性。原来是一句、一句的,现在是成双配对的;第二个作用:文字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第三个作用:多角度地来说一件事,这样就显出了文章的丰满也就是刚才有妈妈讲的大气;第四个作用:这个对孩子来讲,是最需要的——就是字数在书里面,我们就讲:作文就是文字游戏,就是一个凑字的游戏。但凑字也要有一些技术含量。因为有了对称,所以原稿与现稿,字数上就多出了不少。这个,想来对孩子有诱惑力的。呵呵,对不?
  
  好的说完了,我们就要说问题。这个问题,有些妈妈看出了一些苗头:感觉论点、论据、与论证过程有一些别扭、有一些牵强。问题在哪里?这是一个硬伤。什么硬伤呢?——题目的硬伤或者说是主题的硬伤。从小作者写作的基本功来讲是没有问题的,自学的能力、自主的能力、文字修辞的能力都不在话下,是一个高才生。但这个硬伤,是一般人不易发现的——那就是题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什么问题呢?我们讲,说什么东西都是借物喻人,没有说借人喻物,换句话讲,应该是借物尽其用来说明人尽其才,而不是借人尽其才来说明物尽其用。正因为小作者紧扣了这个题目,所以最后的落脚点落在了物上。这样,我们在前面讲人的时候,讲得很精彩,在讲人的时候,嗓子跟虎妈一样的高调;但在讲物的时候,就像病虎一样的低调,所以最后的结论:如果不能发现自己的才能,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那么就像一棵大树长了一根岔枝,永远都会是细的。突的一下子,把我们从引吭高歌中拉回到了国际歌的沉闷之中。能感觉到吗?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把这个硬伤(这个题目)换一下,叫《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样就好办了。我们在文中就有了顺序。以物喻人:物是低调的,人是高调的;物是写在前面的,人是写在后面的;物是作铺阵的,人是作结论的。比如,我们这样调整一下:物不能尽其用,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人不能尽其才,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两个对称块,把物放在前,把人放在后,借物喻人,这样效果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09:31:00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点评2:
  
  我们把作文的标题从原来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改成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为什么要这样改?这本不是说作文的题目有什么不对,而是因为我们讲评的前提,是要充分尊重作者的原创,充分尊重作者原有的素材。这篇作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讲“人尽其才”的素材比较充分,而讲“物尽其用”的素材相对较弱。如果在这些素材基础上来改,就要增加更多的“物尽其用”的素材。所以,在利用现有素材的前提下,我们将题目换了一下——《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以“物尽其用”来喻“人尽其才”,以“物尽其用”来做铺陈,以“人尽其才”为结论。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利用现有素材的情况下,把这个文章改进一大步。再强调一下,改题目不是说题目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在尊重原创、充分利用现有素材的前提下的一个办法。
  
  那么,这个题还应怎么审呢?其实,如果学会了对称的思想,我们就应该知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一个对称句。我们讲过“对称”,希望大家在看《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的时候,很好地去体会。我们在该书中讲:对称是逻辑,是角度。也就是说:对称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一件事。比如,朱自清的《春》。
  
  就是从早春之春、白天之春、傍晚之春,三个对称段、三个角度来写一个“春”字。同理,在写“早春之春”的时候,又是从春天的山水、春天的小草、春天的运动三个对称块、三个角度来写的。我们有一个文字游戏:
  
  对称是文字式的表达,但其实质来说,是不同的角度。有了对称的思想,也可以这样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有的是嫩嫩的,有的是绿绿的——从不同角度(不同的颜色)来描写同一个东西(小草)。
  
  我们来玩一个文字游戏:比如说描写一个皮球,可以用对称句这样描写:“这个皮球,形状是圆圆的,手感是麻麻的,颜色是乌红乌红的。”从眼睛与手的触觉——色法与触法来写这个球,就立体、形象、丰富了。形状圆圆的、手感麻麻的、颜色红红的,三个对称、三个角度,来描写一个东西——皮球。
  
  通过这个小小的文字游戏,我们是不是对这个“对称”有了更形象的理解了呢?
  
  我们今天还要讲一点深的,讲一下如何读书。有的人看过《千字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这一段《千字文》的内容,我们用对称的思想来理解,说明了一件事,知道是什么吗?说的是自然。或者说,是古人用自己的眼光来说明自然的变迁与构成。用天地、宇宙、日月、四季、云雨、金属、植物、动物、海河等等,来说明自然的构成。是不是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啊?所以我们讲,要如何读书?就是要从对称的思想去看去学,这样就可以功夫成片、收获成片的。如果没有用对称的思想,那学起来、读起书来是散乱零碎的。而明白了对称的思想,我们就知道“根”在哪里、核心在哪里、主题在哪里。这就是老子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过来讲,我们知道了“万物”,不就是知道“一”了吗?就作文来讲,这个“一”就是对称。
  
  讲了这么多,回过头来,我们来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它的核心在什么地方?这两个对称的句子,用两个角度,来说一件事,就是“尽”。所以,这个作文题是一个核心,不是两个核心;是一个主题,不是两个主题。不管这个作文题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还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它的核心,要表达的,还是一个“尽”字。之所以要调整一下题目,一是让作者写的时候更加方便,有一个整体的思路;二是尊重他的原创;三是尽可能的充分利用他的素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调整了这个题目。所以,我们就把这个作文的思路调整为:“物尽其用”是铺陈,“人尽其才”是结论。这是在不浪费“一枪一弹”,也不补充“一枪一弹”的前提下做的一个调整。
  
  现在,方向明确了,去哪?晓得了。所以,我们就可以收拾打扮——戴帽、穿衣、套鞋,出发了。换句话来讲,不管是散文,还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头、身、脚”是少不了的。还是那句话:作文没有头,拉出去斩首;穿衣不戴帽,抓你当被告。只不过,在议论文中,专家学者换了一个说法,把所谓的“头”,改了一个说法,叫论点;把所谓的“身”,换了一个说法,叫论证过程;把所谓的“脚”,换了一个说法,叫论据。
  
  所以我们说,要“建立作文观”,不要搞那么复杂,不要把作文分年龄、年级,也不要把作文分文体,因为不同年级、不同文体的作文,写法都是相通的。再换句话来说,古人写文章分什么文体?大家读一读《孟子》、再读一读《庄子》,是什么文体?要是真的有一个文体的话,且叫作“综艺体”——不是字体的体。再说得现实一些,现在高考作文都不限文体了,我们还要分什么人体、马体、狗体、猫体的话,这就有点自寻“短见”了。
  
  我们回到本文上来。路子有了,就要打扮好,戴帽、穿衣、化妆,出发。戴什么帽子好呢?试写一个:物能尽其用,才能发挥大作用;人能尽其才,才能发挥大才智。有了这个帽,我们简单利用,因为时间关系,就不细细雕画。
  
  下面怎么写?这就像鸟儿用尽翅膀的全力,就可以飞上蓝天;鱼儿用尽月牙形的尾巴,就能在水中畅游;把这个“尽”字加在里面,就紧扣了帽子。再往下,如果人能用尽全部的智慧与精力,就能创造奇迹。
  
  
物能尽其用,才能发挥大作用;人能尽其才,才能发挥大才智。鸟儿用尽翅膀的全力,就可以飞上蓝天;鱼儿用尽月牙形的尾巴,就能在水中畅游;如果人能用尽全部的智慧与精力,就能创造奇迹。这里是正着说。
  
  那么,下面再来一个对称。我们在书中讲,叫正话反说。比如:你很好,你一点也不坏;我想休息,我不想工作;你不丑,你很漂亮。这些表达,就是正话反说。正话反说,也是一个有高度技术含量的凑字技术。体会到了吗?大家还好是在笑,不是在哭啊?正话反说。
  
  体会到了这个,我们再看怎么改小作者的作文。我们还是调整一下顺序,把“物”放在前,把“人”放在后,再来一个正话反说的对称。物不能尽其用,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人不能尽其才,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前一个对称段,讲的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会如何;后一个对称段,讲的是“物不能尽其用,人不能尽其才”会如何。一正一反两个对称、两个角度,就把事情说清楚了。
  
  这个招子一亮出来,下面就可以举例了,就可以用刘备与孔明的例子了。但这里还略显生硬、不妥,特别是讲刘备的这一段显得过多。那么,怎么样才更好呢?刘备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编草鞋的人,但他有着复兴汉室的理想。他经历了“马跃檀溪”的危险,付出了“三顾茅庐”的诚心;借荆州,取西川,用尽了全力,最终才鼎立一方。这是一个故事。

  
  再来
讲一个故事:诸葛亮本是一躬耕野夫,但是他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所以才六出祁山。木像一计巧退司马,奇思机智三气周瑜;欲擒故纵七擒孟获,神机妙算巧布阵图……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名垂青史的千古名相。
  
  两个故事,两个对称段,来说明人尽其用的“尽”,这样就更加饱满。好,我们把这个叫作“身”。那么,“脚”怎么办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物要尽其用,人要尽其才,就是要用其长、避其短,长处发挥到了极致,就能创造奇迹,创造辉煌。这样,“头、身、脚”就都有了,就完整精练了。
  
  当然,其中的文词造句,还需要小作者再细细地改一下,一定会成为一篇好的议论文的!好,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讲的是思路,是原则,具体的还要靠小作者自己再精心改造、打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09:34:11 | 只看该作者
根据老师讲解的修改版: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物能尽其用,才能发挥大作用;人能尽其才,才能发挥大才智。
  
  鸟儿用尽翅膀的全力,就可以飞上蓝天;鱼儿用尽月牙形的尾巴,就能在水中畅游;如果人能用尽全部的智慧与精力,就能创造奇迹。
  
  物不能尽其用,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人不能尽其才,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
  
  刘备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编草鞋的人,但他有着复兴汉室的理想。他经历了“马跃檀溪”的危险,付出了“三顾茅庐”的诚心;借荆州,取西川,用尽了全力,最终才鼎立一方。
  
  诸葛亮本是一躬耕野夫,但是他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所以才六出祁山。木像一计巧退司马,奇思机智三气周瑜;欲擒故纵七擒孟获,神机妙算巧布阵图……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名垂青史的千古名相。
  
  物要尽其用,人要尽其才,就是要用其长、避其短,长处发挥到了极致,就能创造奇迹,创造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09:35:07 | 只看该作者
妈妈感言:
  
  
非常老师您好,感谢您费心为他详细分析讲评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篇作文,他说他有以下几点收获:第一、认识到了对称的重要作用,充分运用对称,能使文章更加丰满,读起来有节奏感。第二、通过作文讲评,他认识到写作文时,应注意阐述问题的方向——从“低”向“高”走,掌握语气节奏。第三、通过老师的讲评,他觉得自己以前审题有问题,没能抓住这个“尽”字来阐述,所以这次修改,他是抓了这个“尽”来改写的。第四、关于作文题目,他没想好改还是不改,觉得不改好象也可以,虎妈和他探讨以后,还是改了。第五、修改作文真的非常重要,以前没注意这个环节,这次学会了。最后,虎妈和虎子再次真心感谢老师,谢谢您的指点。


孩子二次修改文: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新初一学生二次修改后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优势,创造辉煌。世间万物都应该用尽自身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样的人要使自己的才干、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创造出更辉煌的事业。

  
  这就像鸟儿用尽翅膀的力气飞上蓝天;鱼儿用尽月牙形尾巴的优势在水中畅游;小树用尽自己嫩绿叶子的能量产生光合作用;小草用尽自己汲取的养分开出鲜艳的花朵;小小的手电筒用尽光明照亮人们回家的路;人们也用尽自己无比智慧的头脑学习,创造出了无限奇迹。

  
  假如不是这样,世间其他生物如果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与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一个人不能尽力发挥出自己的优点、长处,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

  
  古往今来,有无数贤者用自己的才能创造了辉煌,刘备就是其中的一位。刘备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编草鞋的人,但是,他有着复兴皇朝的无限理想,他用尽自己仁义的才能,以仁义来复兴皇朝。他经历了“马跃檀溪”的危险,付出了“三顾茅庐”的诚心;借荆州,取西川,用尽了全力,最终才鼎立一方。

  
  孔明本是一躬耕野夫,但才智过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有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六出祁山。刘备用尽才能将孔明打动以后,孔明用自己的才智,钻研出众多的计策:木像一计巧退司马,奇思机智三气周瑜;欲擒故纵七擒孟获,神机妙算巧布阵图……这完全是因为诸葛亮充分发挥了自己过人的才智,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名垂青史的千古名人,让千年后的我们也佩服当年的他。

  
  所以,物能尽其用,才能发挥大作用;人能尽其才,才能发挥大才智。要扬长避短,把长处发挥到极致,避开短处,才能创造无限的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09:35:25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讲评3:
  
  
我们来看第一段的头: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优势,创造辉煌。世间万物都应该用尽自身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样的人要使自己的才干、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创造出更辉煌的事业。我们上一节课中讲过:如果看透文章的本质,文章其实是不分什么议论文与记叙文的,两者只有形式上的差别,而无本质上的差别。记叙文是说事,议论文是说理,把说事的方法用在说理,这就是一回事;我们现在讲的作文的“头、身、脚”,似乎是在说记叙文,但如果我们换个说法,把“头”看成论据,把“身”看成是论证过程,把“脚”看成是论点,这不就是一样的了吗?议论文的三要素:论据、论证过程、论点,不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头、身、脚”嘛。我们讲写作文要有呼应——首尾呼应,字词服务于句子,句子服务于段落,段落服务于中心,这与议论文的逻辑过程有何区别?无非是把说人记事,换成说论罢了!
  
  我们回到原文上来,看一下作文的“头”,这里还是有一些小毛病,戴了两顶“帽子”。换句说来讲,一个文章,只能、必须、只有一个主题;一个人只能、必须、只戴一顶帽子,那么本文的两个“帽子”——两个论点在哪?一个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一个是发挥优势,创造辉煌。说白了,我们的小作者是把鞋子,戴到了头上了。
  
  我们先来改着看,然后再来看是不是两个“帽子”,是不是把“鞋”戴在了头上。我们这样小改一下: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它的意思是:万物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要竭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与才干,才能创造更大的辉煌。大家比较一下,是不是原文的“发挥优势,创造辉煌。”略显多余,还没有证明呢?怎么就补充了呢?我们要看到这个“头”,小作者,一位刚要升初一的孩子,能处处体现对称。这就体现了一个作文观的建立,一个功夫的开练。
  
  我们再往下看:这就像鸟儿用尽翅膀的力气飞上蓝天;鱼儿用尽月牙形尾巴的优势在水中畅游;小树用尽自己嫩绿叶子的能量产生光合作用;小草用尽自己汲取的养分开出鲜艳的花朵;小小的手电筒用尽光明照亮人们回家的路;人们也用尽自己无比智慧的头脑学习,创造出了无限奇迹。前面我们讲到了,小作者对称的意识很好,是值得大加表扬的地方。但是,我们还要清楚,如果能把道理讲清楚了,就不必再多赘文了。多赘文,就是多赘肉,不能因为了形式而顾不得本质。所以,在这里:小树用尽自己嫩绿叶子的能量产生光合作用——似乎用来说物尽其用,有些牵强。同样的:小草用尽自己汲取的养分开出鲜艳的花朵;小小的手电筒用尽光明照亮人们回家的路;这两句与“尽”字,似有不贴切的地方。我们还是作一个简化:鸟儿用尽翅膀的全力,就可以飞上蓝天;鱼儿用尽月牙形的尾巴,就能在水中畅游;如果人能用尽全部的智慧与精力,就能创造奇迹。
  
  前面讲的是“尽”,下面我们来看原文:假如不是这样,世间其他生物如果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与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一个人不能尽力发挥出自己的优点、长处,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我们来小改一下,加个帽子:物要用其尽,就要发挥优势,人要用其才,就要发挥长项。如果,物不能发挥优势,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后是终无一用。把“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改成“终无一用”。
如果,人不能发挥长项,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就会陷入平庸。这里讲的是如何用“尽”——发挥长处。我们再完整的来看一下:物要用其尽,就要发挥优势,人要尽其才,就要发挥长项。如果,物不能发挥优势,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后是终无一用。如果,人不能发挥长项,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就会陷入平庸。前一段讲“尽”,这一段讲如何用其尽,明白了吗?
  
  再下一段:我们还是给来个帽子——古往今来,有无数贤者能人,正是发挥长处,用尽其才,才创造了人生与事业的辉煌。刘备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编草鞋的人,论武不如关张,论文不如孔明与徐庶,但是他有用人之长。所以他有三顾亮于茅庐的诚意,也有拜五虎上将的真心。于是,借荆州,取西川,用尽了全力,最终才鼎立一方。这里提醒一下,其实用刘邦的例子更好。
  
  孔明本是一躬耕野夫,虽不能提刀上马,冲锋陷阵,但却能用尽己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己之长,锦囊妙计、运筹帷幄:木像一计巧退司马,奇思机智三气周瑜;欲擒故纵七擒孟获,神机妙算巧布阵图……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名垂青史的千古名相。
  
  所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即:做人做事,不仅要用尽全力,全力以赴,更重要的是,避其短,扬其长,才能取得成就,创造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09:35:46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终极修改版:
  
  《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它的意思是:万物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要竭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与才干,才能创造更大的辉煌。


  
  鸟儿用尽翅膀的全力,就可以飞上蓝天;鱼儿用尽月牙形的尾巴,就能在水中畅游;如果人能用尽全部的智慧与精力,就能创造奇迹。
  
  物要用其尽,就要发挥优势,人要用其才,就要发挥长项。如果,物不能发挥优势,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后是终无一用。如果,人不能发挥长项,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就会陷入平庸。
  
  古往今来,有无数贤者能人,正是发挥长处,用尽其才,才创造了人生与事业的辉煌。刘备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编草鞋的人,论武不如关张,论文不如孔明与徐庶,但是他有用人之长。所以他有三顾亮于茅庐的诚意,也有拜五虎上将的真心。于是,借荆州,取西川,用尽了全力,最终才鼎立一方。
  
  孔明本是一躬耕野夫,虽不能提刀上马,冲锋陷阵,但却能用尽己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己之长,锦囊妙计、运筹帷幄:木像一计巧退司马,奇思机智三气周瑜;欲擒故纵七擒孟获,神机妙算巧布阵图……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名垂青史的千古名相。
  
  所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即:做人做事,不仅要用尽全力,全力以赴,更重要的是,避其短,扬其长,才能取得成就,创造辉煌。


[ 本帖最后由 我的好奇谁抢了 于 2012-2-16 09: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08:35:53 | 只看该作者
作文13

(原文加妈妈点评):(孩子原文为蓝色,妈妈点评为红色)
  
  
草原(欣欣——5年级)
  
  
(欣妈提示:能再换个题目吗?换一个大家一看就想看的题目?丫头居然不为所动,坚持用“草原”作题。)
  
  
今年暑假(本没有“暑假”二字,欣妈问,今年有365天呢,哪天去的?),我终于看到那个美丽的人间天堂——呼伦贝尔大草原。那里的天空永远是那么湛蓝,那里的草地永远是那么碧绿,那里的树木永远是那么挺拔。天空、草地、树林——在草原上连接得无比完美、漂亮,就像一幅画——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在那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中,巴彦呼硕草原像一颗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如果你能到那里,就一定要到伊敏河边坐一坐——(原句为:如果你能到巴彦呼硕就请到伊敏河边坐一坐。欣妈问:这句话突然出现在这里有点突兀,显得有点奇怪,没有去过大草原的人,肯定奇怪:不是在讲呼伦贝尔大草原吗?怎么又到了巴彦呼硕?呼伦贝尔跟巴彦呼硕有什么关系吗?是不是应该介绍一下?于是就有了前面的这一句。)那松软的草地比床都舒服。抬头看一看天,那像棉花糖般的白云似乎一伸手就能抓住;低头采几朵花,那浓郁的香味会让你睡过去。新鲜的空气从静静的伊敏河那边跑过来,令你流连忘返,沉醉于这篇寂静中。
  
   漫步在河岸边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会让人感觉十分轻松、愉快。蹲下来摸摸碧草,趴过来抚抚河水,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从西岸向东岸望去,成群的牛、羊、马吃着草,悠然地摆着尾巴,自在地迈着脚步,是那么的悠闲、快乐。

  
  
(欣欣——5年级。也许是不太情愿的一篇作文,所以平时很快就能完成的作文居然用了两天。欣妈听了两节非常老师的作文评析,也想把孩子的作文拿来让老师点评一下,看看我们的差距在哪儿,好进一步提高。欣妈订购的书仍在途中,现正在看老师以前的博文,努力补课中……谢谢老师:)
  
  
就在草地上看着太阳落下,落日的余晖染红了草地,染红了蒙古包,房子在余晖中渐渐变为一个黑影。
  
   不知什么时候,天空中出现了点点繁星。巴彦呼硕没有都市的彩灯,一条美丽的、散发着光芒的银河在天空中画了一条银白色的弧线,其它星座星罗棋布地出现在两旁。顿时,夜空被照亮了,伊敏河被照亮了,草地被照亮了,我们也被照亮了。这一段,起初欣欣详细描写了她对星星的联想,比如大熊座、小熊座令人想起了古老希腊神话里的那对温情母子;牛郎织女星的传说等等,往下就不知如何继续了。欣妈建议这里主要写草原,星座的联想可以略掉的。于是孩子就改成了这样。)
  
   第二天,太阳带着火红的光芒从东方升起,它叫醒了一切——牛羊又开始吃草,牧民又开始放牧。一切就像昨天一样寂静、惬意……
(这段结尾,是写了星座以及古老希腊神话以后,无法继续往下写,第二天,欣欣接受了妈妈的建议,将上一段修改后,到晚上才突然灵光一闪有了这个结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08:36:16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点评1:
  
  第一、这是我们每次都要谈到的:我们讲评作文的前提是什么?讲评的前提是看孩子的长处,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这位妈妈做得很棒!当孩子坚持自己观点的时候,妈妈就会退一退,看一看。我们讲“扶上马,送一程”,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学走路,当孩子跃跃欲试的时候,我们不妨松一下手,如果你还要强加给孩子,那是你硬塞的,不是她所要的。所以说,这位妈妈做得很好。
  
  我们刚才讲,点评孩子的作文,首先是肯定、是赞扬,要看到孩子写得好的地方,可以继续发扬的地方;其次,我们再来看,可以提高的地方。要记住这句话——是可以提高的地方,而不是说写得不好的地方。人人都喜欢好听的,孩子也是一样。那么,这个可以提高的地方是什么标准?是跳起来能够得着的标准,是孩子笔力能达到的地方。这篇作文,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说一个字:好!真是写得非常好,那么好在哪里?一、是整体的结构,这是我们这几天讲的老话题,“头”——开门见山;身子——饱满有力;脚——首尾呼应。特别是身子,非常好地运用了对称句、对称词、对称段,让我们读到了整个文章中文字及句子的节奏,不信大家可以读一读,读起来是非常顺口的。这就是我们不断地讲对称句、对称词的作用之一,就是句子的节奏感。句子的节奏感就犹如音乐的节奏感,会让人感到另一种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作文里,孩子对于景物的描写有意识地运用了“六根六尘”之法。换句话来讲,对称让我们感受到了句子、段落的结构之美,而“六根六尘”的运用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草原的美。因为孩子用文字为我们写出的草原——言之有物、言之有声、言之有味、言之有意的。
  
  我们开始回到正文中,细讲第一自然段:今年暑假,我终于看到那个美丽的人间天堂——呼伦贝尔大草原。那里的天空永远是那么湛蓝,那里的草地永远是那么碧绿,那里的树木永远是那么挺拔。天空、草地、树林——在草原上连接得无比完美、漂亮,就像一幅画——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们不去纠缠文字,我们还是去看好的地方。一个好在哪?对称句!那里、那里、那里,三个那里,一下子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大草原的画卷。我们回想一下,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中提到的,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不是有一种同样的感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不必说、不必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吗?所以,我们刚才讲,对称为什么会让人觉得美,道理就在这里。我们学习名家的作品,学的是标准。我们看到孩子写出来的文章,要看孩子是不是达到了这个标准。还是那句话,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流,对称会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节奏。
  
  特别要表扬的地方,是小作者后面的写法,可以说是具有了相当的功力。天空、草地、树林——在草原上连接得无比完美、漂亮,就像一幅画——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为什么说这句话具有了相当的功力?在“作文八法” 里,我们称之为意境。什么叫意境?就是摆关系。前面讲了天空、草地、树林——是分别讲的,这个时候再把三者放在一起看,就有了一个整体的画面感。我们举个例子——还是用《作文,多大点事儿》中的的例子:再比如郭沫若先生的《鹭鸶》中有一段:“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鹭鸶)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鹭鸶设计出的镜匣。”一两只鹭鸶与田的关系,就犹如一幅画装在相框里一样,两个关系一摆,就是意境。看出是重新摆关系了吗?我们再看一下在书中是怎么讲的(第87页):写作文是用文字来作画,作画就要体现此景与彼景的关系。通过摆关系,更好地把景物统一在一个画面上,就有了层次感。我们是不是从道理上明白了摆关系就是意境,有了意境,就有了画面的美了呢?说一个现实的问题,孩子写作文老是字数不够,那我们就来凑字(当然,这个凑字是有技术含量的)。我们这样说:天是蓝色的,树是绿色的。一个是讲天,一个是讲树;一个是说蓝色,一个是指绿色。如果把这两句,简单地放在一起,还是不够给力。我们把用过的原料,再重新用一下(再凑一下),这样写:天是蓝色的,树是绿色的,绿树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出了那一份绿的生机。大家是不是体会到——作文就是用文字来画画了?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再看一下书,在书中有一个例子,描写下雨:天,打雷了,下雨了。一个声法,一个是色法。要是把这个关系再搭配一下,就可以这样写:天,打雷了,下雨了。雨丝催着雷声,雷声促着雨丝,好像一首交响曲。这样就成了三句话了。一个是打雷、一个是下雨,这还不够,我们这样一摆关系,是不是就更丰富了? 我们回过头来看孩子的作文:今年暑假,我终于看到那个美丽的人间天堂——呼伦贝尔大草原。那里的天空永远是那么湛蓝,那里的草地永远是那么碧绿,那里的树木永远是那么挺拔。天空、草地、树林——在草原上连接得无比完美、漂亮,就像一幅画——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是不是我说得孩子的功力,不是一般的功力?这话说得不过分,对不? 我们刚刚讲的是意境。我们之前的课中讲过,学作文,要从古典里面寻找营养。刚才讲的意境,我们从什么地方能得到一些灵感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好榜样。所以,刚才我们大家都有感觉,说孩子的作文写得好,但好在哪里,原因不知道。现在,我们通过这些方面地讲解,就知道了标准。这是我们讲的第一自然段。
  
  我们来看下一个段:在那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中,巴彦呼硕草原像一颗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如果你能到那里,就一定要到伊敏河边坐一坐——那松软的草地比床都舒服。讲到这里,我们会看到有一个小小的问题,这里说的是“到伊敏河边坐一坐”。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是这条河重要?还是坐一坐重要呢?如果只是强调坐在草地上,那就没有太大的必要来讲这条伊敏河。(我们提这个话题,是希望小作者能更上一层楼!)因此,这里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什么遗憾呢?就如我们逛景点,只去了门口,然后就打道回府一样。去过大草原,我们就会知道草原的河、草原的湿地,也是草原的一大特色。 所以这个时候,应在“河”这个主题上加一些笔墨。如果我们运用了“六根六尘”之法,我们的小作者是不是可以听到河水的声音?在草原上,听河水的声音伴着微风的声音,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同样的,河水的波光粼粼,是不是可以有那种——如夜晚的星空,倒映在水中的一样的想象?一个是河的声、一个是河的色、一个是河的意。如果说听河、看河是一个自然段的话,那么,下一段:抬头看一看天,那像棉花糖般的白云似乎一伸手就能抓住;低头采几朵花,那浓郁的香味会让你睡过去。新鲜的空气从静静的伊敏河那边跑过来,令你流连忘返,沉醉于这篇寂静中。这一段,就犹如我们的小作者在拍电影——前面是近景,这一段小作者拉了一个长焦,写的是远景。白云、花香与新鲜的空气,一下子就让作者沉醉在其中了。
  
  我们再来小结一下:一个是听河、看河、想象河;一个是白云、花香与新鲜的空气,一近一远,有看的、有听的、有闻的,还有想象的——“六根六尘”中的四法。形象生动地把作者带入了一个沉醉的境界,也同样把我们搞得“馋涎欲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08:36:55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讲评2:
  
  我们回到正文上来,漫步在河岸边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会让人感觉十分轻松、愉快。蹲下来摸摸碧草,趴过来抚抚河水,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从西岸向东岸望去,成群的牛、羊、马吃着草,悠然地摆着尾巴,自在地迈着脚步,是那么的悠闲、快乐。这一段,从文字上讲,是很有功夫的,功夫在哪里——对称,比如说:轻松、愉快——对称;蹲下来摸摸碧草,趴过来抚抚河水,——对称;悠然地摆着尾巴,自在地迈着脚步,
——对称;是那么的悠闲、快乐。——对称。这些足以见证,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基本没有问题了,可以写出很美赋有节奏感的句子来。但是,有一点小小的问题,前面的镜头里面有了这些“空气”、“河水”。所以,小作者这个时候再写,就略显多余。因为前面写的足已表达“我们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所以,此时应把笔墨更多的放在牛、羊、马身上。在这里,我们先打一个伏笔。
  
  我们再看下一段,就在草地上看着太阳落下,落日的余晖染红了草地,染红了蒙古包,房子在余晖中渐渐变为一个黑影。这一段没有什么问题。
  
  不知什么时候,天空中出现了点点繁星。巴彦呼硕没有都市的彩灯,一条美丽的、散发着光芒的银河在天空中画了一条银白色的弧线,其它星座星罗棋布地出现在两旁。顿时,夜空被照亮了,伊敏河被照亮了,草地被照亮了,我们也被照亮了。这一段作者写的很精彩,但是看到妈妈的辅导过程,不由得再次遗憾。为什么?因为孩子本可以写的精彩。我们来看妈妈的辅导过程:这一段,起初欣欣详细描写了她对星星的联想,比如大熊座、小熊座令人想起了古老希腊神话里的那对温情母子;牛郎织女星的传说等等,往下就不知如何继续了。欣妈建议这里主要写草原,星座的联想可以略掉的。于是孩子就改成了这样。错不在孩子,错在妈妈。为什么这样讲?理由之一,作文八法之一:好作文要谈古论今。什么叫谈古论今?经典、名言、谨句、故事、传说、神话统统包括。所以说,本来孩子可以写的更有深度,更有思想性,更有内涵,却被妈妈给扼杀了。理由之二,大家去参考一下书中几个范文《我还没有去过长城》、《向海洋》、《马》就可以得到一个启发,或是找到相同之处。传说也好、神话也好、故事也好,是把作文引向深入,充分体现作者内含的一个好法宝。理由之三,我们之前讲过《苹果》的作文,在讲这一课的时候,我们就讲,不是写苹果,而要写出苹果的故事。
  
  今天,有的妈妈提出,这个作文“景”写的很美,但少一些思想性,问题就出在这里。说思想性,对于一个孩子来讲,可能难度太大,我们不讲什么思想性,我们讲故事性。其实,有了故事,自然就有了思想。思想不是空泛的,它是建立在故事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在书中也提出过,特别是在书中的《小石潭记》讲解中,从古到今,没有一篇文章是单纯写景的,写景是为了喻情,写景是为了表达思想。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再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不是都在表达一种思想。明白了吗?
  
  我们再强调一下:不要高看文章所谓的思想性,思想性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故事性。我们好好想一下,鲁迅的《三味书屋》、《风筝》、《药》等等,是不是通过故事来表达的?前一阵子,有妈妈说:怎么不讲立意?怎么不讲中心思想啊?空讲文章的立意干什么?不就是把“霓虹灯”立在了厕所边上吗?不管如何闪亮,也成不了五星级宾馆!我们再明确一下,故事性就是思想性,一定要明白。所以,这一段写得好,但是孩子原来的构思更好,好得出乎我们的意料,最好是改回来。我们说过妈妈的责任是——没吃过猪肉,但一定要见过猪跑;妈妈的任务是见猪跑,不是抢孩子嘴里的猪肉。所以说“扶上马,送一程”与“不去抢猪肉,但可以看猪跑”,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天天反过来,复过去,变着花样地讲,就是要大家体会亲子作文的核心——扶上马,送一程
  
  最后一句:第二天,太阳带着火红的光芒从东方升起,它叫醒了一切——牛羊又开始吃草,牧民又开始放牧。一切就像昨天一样寂静、惬意……从文字上看,没有问题且要大加表扬。但有几个地方,一、是不是有驴头不对马嘴句:太阳带着火红的光芒从东方升起,它叫醒了一切;二、也是一个意法;三、整个作文有头、身、脚的意识。这些是值得赞扬的地方,这也是我们今天就作文讲作文的地方。
  
  那么,小作者还可以有什么提高呢?有书的朋友是不是看到过,书里有一篇范文《小兔子》。我们在今年三、四月份点评这个作文的时候,最后用的是“小兔子”的眼神把全文串在了一起。那么,我们这个作文,有东西可串吗?“在那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中,巴彦呼硕草原像一颗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句话对大家有启发吗?我们就用这颗明珠或是珍珠来串,并且还是一段一段的来。头基本不动:“今年暑假,我终于看到那个美丽的人间天堂——呼伦贝尔大草原。那里的天空永远是那么湛蓝,那里的草地永远是那么碧绿,那里的树木永远是那么挺拔。天空、草地、树林——在草原上连接得无比完美、漂亮,就像一幅画——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下一句。“在那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中,巴彦呼硕草原像一颗耀眼的明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如果你能到那里,就一定要到伊敏河边坐一坐。河水的波光粼粼犹如夜晚的星空倒映在水中;听,水声淙淙,宛若翠鸣佩环清远悠扬;往远处看去,伊敏河闪闪亮亮犹如一条珍珠项链挂在了辽阔的大草原上。”是不是出现了第一次珍珠?是不是和前面的头呼应上了?体会到了吗?我们当时在讲评的时候,没有讲到花,我们现在把花就用到了。
  
  我们先看原文。“那像棉花糖般的白云似乎一伸手就能抓住;低头采几朵花,那浓郁的香味会让你睡过去。新鲜的空气从静静的伊敏河那边跑过来,令你流连忘返,沉醉于这篇寂静中。”我们现在做一点小的处理,当然不精细,只是一个思路。希望妈妈接下来,还要细细的研磨一下。“我躺在松软如绵的草坡上,抬头望天,那像棉花糖般的白云似乎一伸手就能抓住,俯眼看花,那点点滴滴的花,仿佛就是一粒粒的珍珠,点缀着草原的海洋。新鲜的空气穿过伊敏河,带着“珍珠”般的清香,令你流连忘返。”把“花”比作草原上的“珍珠”。我们来看下一段的原文:“漫步在河岸边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会让人感觉十分轻松、愉快。蹲下来摸摸碧草,趴过来抚抚河水,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从西岸向东岸望去,成群的牛、羊、马吃着草,悠然地摆着尾巴,自在地迈着脚步,是那么的悠闲、快乐。”我们前面讲过了,这一段的头几句显得多余,我们就把笔墨集中在牛、羊、马上。我们作一个比喻:那一群群的牛,一群群的羊,就好象是大草原上移动的“珍珠”,远远的望去纯净、洁白。把“牛、马、羊”比喻成“移动的珍珠”。最后的星空这段,我们来看原文:“不知什么时候,天空中出现了点点繁星。巴彦呼硕没有都市的彩灯,一条美丽的、散发着光芒的银河在天空中画了一条银白色的弧线,其它星座星罗棋布地出现在两旁。顿时,夜空被照亮了,伊敏河被照亮了,草地被照亮了,我们也被照亮了。这个,如果我们就以原文说原文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再来个帽:夜晚的星空是悬挂在天上的珍珠,这些珍珠,在草原的星空上,更加透亮,清彻。
  
  这个时候,我们来作一个小结。身子:四个对称段。一是:把“河水的波光”比成“水中的珍珠”。二是:把花比成点缀在草原之海的珍珠。三是:把牛羊比成流动的珍珠。四是:把夜空的星星比成悬挂的珍珠。四个对称段,是不是就应了前面的一句话——原文的一句话:在那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中,巴彦呼硕草原像一颗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是不是就更加贴切、呼应、紧凑。因为我们有了这些对称的段,所以结尾就好写多了。
巴彦呼硕草原有水中的珍珠,花一样的珍珠,流动的珍珠,还有星空的珍珠。我们置身其中,感受着大草原无处不被珍珠点缀、装饰,巴彦呼硕草原果真是草原名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08:3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9 我的好奇谁抢了 的帖子

因为老师没有将他点评后的修改文汇总发上来,然后偶水平有限,也不敢自己胡乱总结,所以这篇《草原》的老师点评文期待大家自己总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0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20:48 , Processed in 0.16512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