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讲评3:
我们来看第一段的头: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优势,创造辉煌。世间万物都应该用尽自身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样的人要使自己的才干、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创造出更辉煌的事业。我们上一节课中讲过:如果看透文章的本质,文章其实是不分什么议论文与记叙文的,两者只有形式上的差别,而无本质上的差别。记叙文是说事,议论文是说理,把说事的方法用在说理,这就是一回事;我们现在讲的作文的“头、身、脚”,似乎是在说记叙文,但如果我们换个说法,把“头”看成论据,把“身”看成是论证过程,把“脚”看成是论点,这不就是一样的了吗?议论文的三要素:论据、论证过程、论点,不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头、身、脚”嘛。我们讲写作文要有呼应——首尾呼应,字词服务于句子,句子服务于段落,段落服务于中心,这与议论文的逻辑过程有何区别?无非是把说人记事,换成说论罢了!
我们回到原文上来,看一下作文的“头”,这里还是有一些小毛病,戴了两顶“帽子”。换句说来讲,一个文章,只能、必须、只有一个主题;一个人只能、必须、只戴一顶帽子,那么本文的两个“帽子”——两个论点在哪?一个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一个是发挥优势,创造辉煌。说白了,我们的小作者是把鞋子,戴到了头上了。
我们先来改着看,然后再来看是不是两个“帽子”,是不是把“鞋”戴在了头上。我们这样小改一下: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它的意思是:万物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要竭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与才干,才能创造更大的辉煌。大家比较一下,是不是原文的“发挥优势,创造辉煌。”略显多余,还没有证明呢?怎么就补充了呢?我们要看到这个“头”,小作者,一位刚要升初一的孩子,能处处体现对称。这就体现了一个作文观的建立,一个功夫的开练。
我们再往下看:这就像鸟儿用尽翅膀的力气飞上蓝天;鱼儿用尽月牙形尾巴的优势在水中畅游;小树用尽自己嫩绿叶子的能量产生光合作用;小草用尽自己汲取的养分开出鲜艳的花朵;小小的手电筒用尽光明照亮人们回家的路;人们也用尽自己无比智慧的头脑学习,创造出了无限奇迹。前面我们讲到了,小作者对称的意识很好,是值得大加表扬的地方。但是,我们还要清楚,如果能把道理讲清楚了,就不必再多赘文了。多赘文,就是多赘肉,不能因为了形式而顾不得本质。所以,在这里:小树用尽自己嫩绿叶子的能量产生光合作用——似乎用来说物尽其用,有些牵强。同样的:小草用尽自己汲取的养分开出鲜艳的花朵;小小的手电筒用尽光明照亮人们回家的路;这两句与“尽”字,似有不贴切的地方。我们还是作一个简化:鸟儿用尽翅膀的全力,就可以飞上蓝天;鱼儿用尽月牙形的尾巴,就能在水中畅游;如果人能用尽全部的智慧与精力,就能创造奇迹。
前面讲的是“尽”,下面我们来看原文:假如不是这样,世间其他生物如果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与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一个人不能尽力发挥出自己的优点、长处,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我们来小改一下,加个帽子:物要用其尽,就要发挥优势,人要用其才,就要发挥长项。如果,物不能发挥优势,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后是终无一用。把“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改成“终无一用”。如果,人不能发挥长项,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就会陷入平庸。这里讲的是如何用“尽”——发挥长处。我们再完整的来看一下:物要用其尽,就要发挥优势,人要尽其才,就要发挥长项。如果,物不能发挥优势,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后是终无一用。如果,人不能发挥长项,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就会陷入平庸。前一段讲“尽”,这一段讲如何用其尽,明白了吗?
再下一段:我们还是给来个帽子——古往今来,有无数贤者能人,正是发挥长处,用尽其才,才创造了人生与事业的辉煌。刘备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编草鞋的人,论武不如关张,论文不如孔明与徐庶,但是他有用人之长。所以他有三顾亮于茅庐的诚意,也有拜五虎上将的真心。于是,借荆州,取西川,用尽了全力,最终才鼎立一方。这里提醒一下,其实用刘邦的例子更好。
孔明本是一躬耕野夫,虽不能提刀上马,冲锋陷阵,但却能用尽己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己之长,锦囊妙计、运筹帷幄:木像一计巧退司马,奇思机智三气周瑜;欲擒故纵七擒孟获,神机妙算巧布阵图……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名垂青史的千古名相。
所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即:做人做事,不仅要用尽全力,全力以赴,更重要的是,避其短,扬其长,才能取得成就,创造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