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慢慢来,孩子作文不用愁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03:03 | 只看该作者
爸爸的留言:
  
  
老师能讲解下这篇作文吗?孩子2升3,作文有点头痛,说起来本文也不是独立完成的,框架是大人搭建的,内容基本上是他平时说出来的,但是他不知道写什么,告诉他后他才写的。希望老师能点评下,提高下他的兴趣。
  
  这次去北京旅游,这是游记的第一篇,孩子对地铁兴趣很大。我建议他第一篇不写其他景点,写感兴趣的地铁,于是就写了。
  
  第一段先总概说旅游的情况(毕竟是游记的第一篇),然后转到地铁。2,3,4段分别写3条特殊的线路,并和以前知道的上海地铁比较,最后收尾。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07:54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点评:
  
  说句玩笑话,爸爸在这个群——至少是这位叫可爱的牛的爸爸,在群里是没有地位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洋洋都见过猪跑了,爸爸却没有见过猪跑。这个作文写得很好,可是爸爸呢——在给我的留言中,还是那么地不自信,对孩子那么地没有信心。
  
  再说一下,这个作文写得很好!好在哪里?我们在课堂上讲,作文,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所谓的逻辑思维的体现,就是有章有法,叙事清晰。通过这个作文,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这个孩子平时比较偏爱理科,逻辑能力很强,文字表达也很清晰。我们通常会有一个误区,以为一个好的作文,就要有华丽的词藻。似乎没有华丽的词藻就不成文。其实,作为一个有功夫的作文来看,没有结构,没有逻辑,只有华丽词藻的作文,充其量是“绣花枕头”;或者说,是豆腐后面还要加一个字——渣,是一拎就散架的。
  
  所以说,这也是我们在书里,在课堂上讲的——写作文,不要从好词好句入手,更不能从抄词抄句入手,文章的结构、逻辑是功夫的体现,是大道的体现;而文词的朴素与华美,是个人的风格。怎么来理解呢?比如说,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得就很凄美、华丽。但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写得就很朴实无华、直接、真率。谁又能说这不是有水平的情诗呢?词藻的朴素与华美,是一个人的文风,不必强求。所以说,孩子写得好,写得真切、朴实,这是我们首先要讲的。
  
  但是孩子写的,是不是还有些小毛病呢?当然是有的。第一个问题,开头——8月5日——8月14日,我们一家和量量一家去北京旅游,主要交通工具是地铁。时间太具体。我们在讲《北宋国都开封游》的作文时,就讲到了这个问题——要脱离时空。因为我们的题目讲的是北京地铁,不是讲的“8月5日——8月14日的北京地铁”。我们的孩子、或是妈妈在辅导孩子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摆脱不了这个具体时间的限制。也可以说,我们有的时候特别想写得具体细致,但却不知什么时候该具体,什么时候该细致。可以说,跟主题有关的,要细,要具体;跟主题无关的,要粗,要省。所以这个开头,想写得具体——但有些弄巧成拙。是不?——和量量一家去北京旅游,写到后来,量量一家也让小作者给搞丢了?在偌大的北京迷了路鸟。
  
  但是我们要看到,小作者开门见山的意识还是很强的。我们讲,什么叫开门见山(这个问题几乎每次在讲)?就这个作文来讲,题目是“北京地铁”。所以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就要“坐”上地铁。开门的头一句坐不上地铁,那就头三句话坐,头三句话再坐不上地铁,那只好走路了——北京基本上打车太困难。所以我们稍改一下:这个假期,我们一家去北京旅游。我们乘坐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地铁。头三句我们坐上地铁了——那就不用走路,也不用打车了。对不?
  
  好,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
  
  
我们住在鸟巢旁边,最近的是8号线。8号线是奥运专线,只有4个站,我们在奥林匹克公园站坐地铁,坐到北土城站转10号线。在上海也有一条类似的地铁,是13号线,这条地铁是世博专线,只有3个站。
  
  这一段写得好,基本没有问题。好在哪里?两个对称块。一个讲的是北京的奥运专线,一个讲的是上海的世博专线。我们明白了这个对称块,一下子就可以体会到这个结构是有力的,是严谨的。通过这两个对称块,我们可以明白几点:一是北京的奥运专线,二是上海的世博专线,三是专线地铁的好处。但这一点,我们的小作者过高地估计了读者的智商,没有写出来。这个我们一会来改。这一段中的一个小问题,就是数字太多。莫非是奥数学多了?我们小改一下:
  
  
我们住在鸟巢旁边,最近的是八号线。这条线是奥运专线,只有四个站。在上海也有一条世博专线,只有三个站。专线地铁为旅游参观的人提供了方便,人们可以一站式到达。
  
  这样是不是体现了奥运专线、世博专线与专线地铁的作用?帽子是什么?就是专线地铁。这样,我们就清晰了很多。
  
  那么,我们再看第三自然段。是不是戴个帽子叫“环线地铁”?我们来看原文:
  
  
北京一共有14条地铁,其中最早的是1号线和2号线。其中2号线是一条环线,是扣在其他地铁线的,在上海也有一条类似的环线,是4号线。
  
  有了帽子,我们就可以小改一下:
  
  
北京最早启运的地铁是一号线和二号线,其中二号线是一条环线。在上海,环城地铁线是四号线。环线地铁的作用很大,它通过书写一个大大的“口”字,把乘客输送到城区的四面八方。
  
  用书写一个“口”字——意法,把环线地铁的形状、作用讲了出来。
  
  我们再看下一段:
  
  
我们坐过8号线,10号线,4号线,1号线,5号线,2号线和机场专线。5号线都开到地面上来了,从驾驶舱里我看到地铁从-2楼开到-1楼开到1楼,我觉得应该在地下,但开到2楼,3楼来了。
  
  这一段我们也给个帽子,叫“北京的地铁线真多”。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把上一句省掉的“北京一共有14条地铁”在这里用上了。在北京这么多年,我都分不清地铁的几号线,我们的小作者倒是分清了——看来真有一番研究的功夫。我们来小改一下:
  
  
北京的地铁线真多,一共有14条。有的通机杨,有的通大厦,有的通商场,有的通景区。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地铁线,像一张织得很细的蜘蛛网,把人们很方便地运送到了城市的各个地方。坐在地铁里,你能感受“地下长龙”的飞速奔驰。
  
  两个意法——一个是蜘蛛网,一个是“地下长龙”,增加了生动性。
  
  最后的脚,我们也来戴个帽,叫“地铁的希望”。所以我们就可以小改一下:
  
  
我居住的成都现在只有一条地铁。但我想,也许等我长大了,全国各地的地铁都联成了一片。那个时候,说不定我能坐上成都到北京专线呢。
  
  好,我们来讲五号线。在北京,我还坐过五号线地铁,更形象地说,应叫它“舞”号线。出发时,我们是从地下进的站。但不知何时,我从车窗里往外看,它却高高地“舞”到了三楼。真有一种长龙当空舞的感觉,很奇妙。


      我们来比较一下原文和修改后的稿子。可以说,原稿的逻辑性也是很强的,换句话说,是有改的基础的。这也是我们来讲评这个作文的前提条件之一。一个作文好不好,第一个条件就是——结构。有了结构,有了逻辑,表达就清楚,正如一幢大厦有了主体结构一样,后面的词句,就属于装修一类的了。如果没有主体的结构,装修这个工作,也只不过是“驴粪蛋——外面光”。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讲,这个孩子的作文,写得很好:有思路、有逻辑、有结构。我们现在只是帮助他向高处拔一拔、提一提。拔一拔、提一提,从哪里下手?结构!或者说,从“头、身、脚”下手。头,我们看了,就不用多讲;身,其实是以几个对称段出现的:一是专线地铁;二是环线地铁;三是四通八达的地铁;四是舞起来的地铁。四个对称,是不是就能说明作文的题目《北京地铁》了?

      最后的脚,就有一个关系叫着笔,或是落墨与着眼,着笔是北京地铁,但着眼是一个希望——着眼于全国的地铁,是希望自己长大后对地铁的一个梦想、一个希望。当然,这是作文。呵呵,希望地铁不是高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09:07 | 只看该作者
修改后的作文:
  
  
《北京地铁》洋洋
  
  这个假期,我们一家去北京旅游。我们乘坐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地铁。
  
  我们当时住在鸟巢旁边,最近的是八号线。这条线是奥运专线,只有四个站。在上海也有一条世博专线,只有三个站。专线地铁为旅游参观的人提供了方便,人们可以一站式到达。
  
  北京最早启运的地铁是一号线和二号线,其中二号线是一条环线。在上海,环城地铁线是四号线。环线地铁的作用很大,它通过书写一个大大的“口”字,把乘客输送到城区的四面八方。
  
  北京的地铁线真多,一共有十四条。有的通机杨,有的通大厦,有的通商场,有的通景区。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象一张织得很细的蜘蛛网,把人们很方便地运送到了城市的各个地方。坐在地铁里,你能感受“地下长龙”的飞速奔驰。
  
  在北京,我还坐过五号线地铁,更形象地说,应叫它“舞”号线。出发时,我们是从地下进的站。但到了目的地的时候,我从车窗里往外看,它却高高地“舞”到了三楼。真有一种长龙当空舞的感觉,很奇妙。
  
  我居住的成都现在只有一条地铁线。但我想,等我长大了,也许全国各地的地铁都联成一片了。那个时候,说不定我能坐上成都到北京的专线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09:40 | 只看该作者
“抄袭”作文与口说作文


      还是先回顾一下上午我们讲的问题:一个是要摆正心态;二是我们如何看小学生的作文。小学生的作文,第一个入门的问题,就是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这是第一个主要的目标,然后才能谈得上别的。也就是说,我们作为家长,对孩子的作文要宽容一些、大度一些、远视一些。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了曹植,七步能就成诗,一定要看到主流、看到大的方向。这也是我们昨天讲的,让孩子有信心、有兴趣。


      如果没有兴趣、没有信心,本来很稚嫩的脸,一提作文就皱得比小猩猩还难看,你说这能好写出好的作文吗?我们讲,对孩子要“扶上马送一程”;同时也要讲,给孩子树一个目标。什么目标?不是好高骛远的目标,不是十全十美的目标,而是孩子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目标。明白不?一个让孩子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目标,是让人感动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多好?!孩子天天有进步,家长们也天天开心。


      我们今天下午讲的第一个内容是:抄袭作文。作文抄袭不好听,我们就叫模仿作文。第一个问题:抄袭作文好不好?好!一定要模仿。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不会抄。要是有心的家长,在孩子写作文之前,找一篇类似的范文来,让孩子看看、学学、仿仿、再讲讲,这才是提高作文的一大法门。什么叫“扶上马”?这就是扶上马。


      我说个自己的经历:当年,我在上海读小学的时候,要去上海动物园。去之前的一周,语文老师就把有关的范文找出来,在班里面讲。还没去动物园呢,在作文里就把动物园先逛了个够,然后大家就去了。回来一写,结果是什么?全班近五十个同学,写出来的作文跟范文一模一样。事隔三十多年,我至今还记得这个作文,现在,试着跟大家说说这种模式: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老师带我们来到了上海动物园(好像当时叫西郊动物园)。


       远远望去,“上海动物园”五个大字金光闪闪很是吸引人。进来动物园,我们首先来到老虎山,只见老虎……


       接着,我们转过一道弯,又来到了猴山,只见很多的猴子,有的…… 有的…… 有的……


       这一天,我们看到了狮子、熊猫、孔雀 ……


       这一天真是有意义的一天


      呵呵,这是我们讲的一个例子。看,现在我都记得这个套路。这个套路,就作文来讲,是多么的标准:首先、其次、再次、还,这些关联词按时间顺序一一写出。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写作不是简单地模仿,更不是抄袭,而是“消化”之后的一种回馈,是自己记忆之后的一种“反刍”。这个模仿,是模的精髓,不是简单地把别人的文章抄一遍。


      学过书法、练过书法的人就知道,读帖、临帖、摹帖是必须的!什么叫读帖?看而不写,把字的精神记在心里;临帖,就是把帖子放在前面,一个字一个字地照着写;摹帖,就是把帖放在一张透明的纸下,一笔一划地照着写。天长日久,这字就成形、成样了,再写就有自己的味道、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气息了。否则,不去临摹,想发明一个字体出来,可能吗?如果只临摹,不求新、不求变,那还不如印刷体。对不对?创新的前提是,要临,要摹,不临不摹就能出口成章,那是方仲永!


      我在将要出来的书里,特别的讲了一句话:一定要模仿。但模仿不是偷懒,是学习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别人的一种行为。同样的,我们在书中讲了很多名家的作品,那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让大家去学习、去模仿!所以,我们还是要强调那句话,作文,跟做一切事一样,有四个过程。大家跟着把这八个字打出来:僵化、固化、强化、优化!讲了这八个字,我们就知道,现在对孩子就是一个僵化的标准,现在不要用优化的标准来要求,不要去羡慕那些天才孩子、达人儿童。我们就让自己的孩子跟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每天吸收一点。这个道理,就跟练剑一样,开始学的时候,一比一划,中规中矩,再后来练得多了、纯熟了,就可以手中无剑、剑在心中了。


      现在我们的前提是:一比一划、一招一式、中规中矩。这就是我在书的前言中讲的定位——先登堂,把登堂的问题解决了,再入室。假如说,还没有“登堂”,就找一本大学写作教程来让孩子看,看得懂吗?吸收得了吗?说句玩笑话,真的登了堂,以后再看深入一些的写作理论,准保孩子会一拍大腿:嗨,原来是这么回事!所以,还是一句话,求简、求易,扎扎实实地把写作功夫搞好。


      我们来讲第二个内容:口说作文。还是第一个问题:口说作文好不好?不是好,是太好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讲一些道理。我们孩子的学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听开始的。不会讲话的时候,爸妈就天天跟他讲:“这是苹果,这是汽车”。说得最多的是什么?是不是天天跟孩子说:叫爸爸、叫妈妈?所以孩子刚会说话的时候就是说“妈妈”、“爸爸”。再大一些,孩子最喜欢的一件事,是什么?是听妈妈讲故事。为什么?从儿童的生长发育来讲,这个时候耳根是最发达的(所以,英语的学习,也要从听开始,而不是从看开始)。再后来,孩子的舌根就发达了,就会说了;再后来,才是触觉,就会写了。


      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体验:孩子讲话的时候,语言很丰富,很搞笑,但一提笔,这就提笔忘字了?一提笔,说的跟写的就是两回事了,问题在哪里?说、写分家,说是说、写是写,那就有问题了。文通则理通,理通则文通。说的顺,写出来的就顺;写下来的顺,读出来就顺!写出来的东西,读着不顺,读着不通,那是“狗屁”,或者说叫“便秘”。搞得人一窍不通,难受!如果都用这种让孩子“便秘”的方法让孩子写作文,不难受才怪。所以,刚才有朋友说“口说作文好”,我们说“错了!不是好、是太好、是好上加好的办法!”


      这里面真的没有什么理论,非常简单,再简单不过。毛选、邓选,大部份的文章,都是先说出来,然后再由秘书文字加工出来的。去读一读,感觉一下,是不是“口感”很好?大家不妨去百度一下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一张相片,毛主席掰着手指头,穿着补丁裤,站在那里说话。大家找一下,都是说出来的,说出来通了,写出来的文字才通。


      我们再加以“理论”一下,写作文有几个步骤:一是嘴说、二是腹稿、三是草稿。先是嘴上说,嘴上说累了,说好了,就开始心里说,这叫腹稿;腹稿搞好了、熟练了,那就开始写,写出的就是草稿;草稿写好了、成熟了,就下笔如有神了。嘴上都说不利索呢,就想写好?那不是草稿,那是草纸,对不对?呵呵,笑够了?那我们就带着笑声下课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11:14 | 只看该作者
作文11

(原文):
  
  
《我家的电话》(2年级)
  
  咱们家有4部手机,爸爸有,妈妈有,奶奶有,爷爷也有。但听妈妈说,以前外公在广东,外婆想打一个电话给外公,要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呢?
  
  爸爸接电话真不少,每次说话也真多。每次别人都会问他什么时候开会呀,什么时候拿资料,还有碰到什么问题了怎么解决呀,有了电话后,爸爸就可以在家办公了。
  
  妈妈有一只多功能的手机。有秒表,可以在我和朋友玩跳绳比赛的时候帮我计时。有游戏,只要一按中间的那颗粒按钮,就有“跳格子”、“转一转”、“麻将”等等好多游戏。更不要说拍照片了,可以不带相机,随时都可以把郊外美丽的风景拍下来。所以呀,我给它取了一下外号叫“七色花”。
  
  奶奶的手机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给她打电话,老是不接呀!有一次,我和奶奶去姑姑家,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铃声,姑姑说是奶奶的电话,奶奶却硬说不是,为此还争斗了一番,原来真是妈妈打给奶奶的。我希望奶奶改掉这个毛病,每次听到铃声都去看一看是不是有人打给她的。
  
  爷爷也有一只旧手机,按键不灵了,也不能翻盖,还不会上下移动。旧的跟烂泥土似的。可爷爷却还把它当宝贝一样。在腰间的皮带上面别一个手机袋,再小心翼翼地放进去的。那是爷爷怕接不到奶奶的电话,把我和哥哥落在学校了。
  
  有了手机后真方便。现在外公依然在广东,我们只要想他了,就可以随时打给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18:06 | 只看该作者
妈妈辅导:
  
  
以前自己的作文水平也真是太差了,说来惭愧,老师的课听得也是断断续续。但是我以前一直以为作文是孩子自己的事,听了老师说的,才恍然大悟。我本来以为孩子的作文结构是对的,都分别写了爸爸的电话多,妈妈的手机漂亮,奶奶的手机没人接,爷爷的手机旧。只要每段分别围绕这个中心写就好了。
  
  这样我们就把主题定为“有电话方便”了,第一段我想让她用上对比,就提示她以前外婆打个电话怎么不方便的。爸爸的这一段是我们跟挤牙膏一样挤出来的。因为要写方便呀,我说爸爸每次接的都是什么电话呀,都来做什么用呀?她想来想去只想出说他们给爸爸打电话基本上是拿什么东西(资料),“还有碰到什么问题了怎么解决呀,有了电话后,爸爸就可以在家办公了。”所以这句话基本上是我给挤出来的。非常点评:妈妈挤出来的这句话,不如孩子的原文——
那大家知道为什么爸爸有这么多电话要接呀?这就是当总监工程师的责任。
  
  妈妈的这段,因为我说要写方便,她说那就不写美了,写多功能好了,这“多功能”是她想出来的,她本来只写了有什么什么功能,我就提示她这些功能有什么用,这段很快就改好了。
  
  奶奶的这段,跟主题有点不搭介,但是我实在也想不出写什么,只好顺着她的意思,让她补充了些。爷爷的这段,我说你先写旧,那旧的像什么,她居然说像烂泥土。后来提示她爷爷的手机是最重要的是做什么用,她一开始也想不到接她们兄妹的。最后一段我让她写上现在外公还在广东,现在怎么样了,跟前面相呼应,也不知这样对不对。
  
  总之,改的跟挤牙膏一样,呵,女儿还是很难用上意法,我想就先学习结构吧。但是自己水平实在有限,不知会不会越弄越把她思路理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26:11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点评:
  
  在这里特别要表扬的是:无论是孩子写的,还是妈妈辅导的,最棒的一点就是结构好。结构好,体现在哪里?逻辑,条理。一是写爸爸的手机、二是妈妈的手机、三是奶奶的手机、四是爷爷的手机,分四个对称段来写。四个帽子就跟盖房子竖的梁柱一样,把作文的大框架搭了起来,就起到了一个稳定的作用。至少作文大的方面不会出现偏离。所以,我在书中一直讲,解决孩子写作文散乱不集中的问题,其办法就在于对称结构
  
  第二点,妈妈在说到辅导孩子的作文时也讲,孩子还不会用意法,这个不要紧,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要急于求成。作文的起步,一定要从对称结构入手,这个功夫要下到位。昨天,我在微博里发了一条,请大家去看一下,想一想,希望大家有所认识:
学写作文,扎好马步——头、身、脚,帽、衣、鞋,一定不要求急、求全,要一步步来。
  
  第三点,就是最后的留言。一个是孩子通过学习辅导,现在对作文有了兴趣;一个是还给做成一本书了,也做了个封面,写上“作文,多大点事”。现在对作文有了兴趣,这个进步比今天讲评作文的作用与意义要大得多!这才是真正把孩子“扶上马”的妈,但也是有点“轻”的亲妈,要自信起来。总的来说,孩子写得相当的棒,妈妈辅导的也是相当的棒。可以说,在这个辅导后的作文基础上,我基本就没有什么可做大动作的地方。
  
  我们来对一些细小的地方进行小手术。第一,头的问题,好多的妈妈也看出来了:但听妈妈说,以前外公在广东,外婆想打一个电话给外公,要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呢?——这一句话显得多余。但就全文来讲,我们在尊重小作者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用上孩子的素材。所以这一句话,我们先移走、另存,但不是删除。于是头就可以这样:
咱们家有4部手机,爸爸有,妈妈有,奶奶有,爷爷也有。
  
  下一段讲的是爸爸的电话,可以说帽子写得很好。爸爸、妈妈、奶奶、爷爷、人不同,手机也不同;同样的,手机不同,人也不同,这个对称的关系一定要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爸爸的手机,一定要通过这个手机写出爸爸的特征;妈妈的手机、奶奶的手机、爷爷的手机,都同样是这个道理。我们的小作者在这方面是注意到了的,但我们还可以稍加强化。
  
  第一个对称段:爸爸的手机,帽子戴得好!爸爸接电话真不少,每次说话也真多。爸爸因工作的原因,常打电话,打长电话。所以在这里,是不是也可以描述一下爸爸的手机呢?比如说:爸爸的手机是宽大厚重、不怕丢不怕摔的那种。还可以说:爸爸的手机,还带有一股工地上泥土的味。还可以说:在我的记忆里,爸爸的手机经常换。因为,他的手机不是丢了,就是坏了——因工作原因。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作者原来的结尾好:为什么爸爸有这么多电话要接呀?这就是当总监工程师的责任。比妈妈挤出来的那个尾巴要生动、且有力!
  
  妈妈的手机写得最好,好在哪里?妈妈的手机体现了一种符合孩子趣味的特征——用来拍照、计时、玩游戏。这个是有代表性的。
  
  我们再来看奶奶的手机。奶奶的手机为什么不接?可以这样来写,因为奶奶是个节俭的人,所以她觉得接电话、打电话是一种浪费。奶奶怕我们说她小气,就经常装耳背。奶奶常跟叔叔、舅舅等说,没事别打什么电话,怪浪费的。所以我们就私下说奶奶的手机是一个“哑巴”手机。当然,这是我们在这里的猜想,目的是为了把这一对称段——奶奶的手机的主题更加突出。
  
  我们再来看爷爷的手机,爷爷的手机写得也很传神。但如果用上一个小意法,可能就更好了。我们这样改:
爷爷也有一只旧手机,按键不灵了,也不能翻盖,还不会上下移动。旧得跟一块锈铁似的,可爷爷却还把它当宝贝一样。夏天的时候,爷爷穿着宽大的圆领衫(也可以是别的代表爷爷身份的衣服),看到他在腰间的皮带上面别着一个手机袋,再小心翼翼地掏出来又放进去的样子,真像八路军武工队。所以我们就管爷爷的手机叫手枪。
  
  我们再来看最后的脚,是不是可以写得更好一些。我们这样改:听妈妈说,以前外公在广东,外婆想打一个电话给外公,要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呢!现在,外公与外婆依旧不在一起。虽然他们的手机基本不用,但也许,这手机成了她们彼此一个踏实的守候吧。这样的脚是一个补充,但更显出了手机——人情味的厚重。手机与人情的关系,更加的明显、突出。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个作文。一、家里有四个手机——这是头;身子是四个对称段——爸爸的手机是“砖头”手机,与总监工程师、与厚重的责任有关;妈妈的手机是“七色花”,代表了生活、情趣;奶奶的手机是哑巴手机,代表了节俭;爷爷的手机是手枪,代表了一种怀旧。这些手机最后用外公与外婆的关系来点题,说明手机是有人性的,手机如人,是有情感的。
  
  刚才有的妈妈问了:最后这个脚,写上外公与外婆的守候,是不是有点不对劲?这个“脚”是不是长歪了?我不用正面来回答,就看一小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小段,头是: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身子,不用说了,因为身子一般都长在中间;最后的脚: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刚才我们讲了,手机就是情感的一个代表物,是体现人物特征的。最后的脚,是一个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27:36 | 只看该作者
点评后的作文:
  
  
《我家的电话》
  
  咱们家有4部手机,爸爸有,妈妈有,奶奶有,爷爷也有。
  
  爸爸的手机是宽大厚重、不怕丢不怕摔的那种,手机上还带有一股工地上的泥土味。在我的记忆里,爸爸的手机经常换,他的手机不是丢了,就是坏了——因工作原因。爸爸接电话真不少,每次说话也真多。别人都会问他什么时候开会呀,什么时候拿资料,还有碰到什么问题了怎么解决呀。为什么爸爸有这么多电话要接呀?这就是当总监工程师的责任。
  
  妈妈有一只多功能的手机。有秒表,可以在我和朋友玩跳绳比赛的时候帮我计时。有游戏,只要一按中间的那颗粒按钮,就有“跳格子”、“转一转”、“麻将”等等好多游戏。更不要说拍照片了,可以不带相机,随时都可以把郊外美丽的风景拍下来。所以呀,我给它取了一下外号叫“七色花”。
  
  奶奶的手机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给她打电话,老是不接呀!奶奶常跟叔叔、姑姑们说:“没事别打什么电话,怪浪费的。”原来奶奶怕我们说她小气,就经常装耳背。所以我们就私下说奶奶的手机是一个“哑巴”手机。
  
  爷爷也有一只旧手机,按键不灵了,也不能翻盖,还不会上下移动。旧得跟一块锈铁似的,可爷爷却还把它当宝贝一样。夏天的时候,爷爷穿着宽大的圆领衫(也可以是别的代表爷爷身份的衣服),看到他在腰间的皮带上面别着一个手机袋,再小心翼翼地掏出来又放进去的样子,真像八路军武工队。所以我们就管爷爷的手机叫手枪。
  
  听妈妈说,以前外公在广东,外婆想打一个电话给外公,要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呢!现在,外公与外婆依旧不在一起。虽然他们的手机基本不用,但也许,这手机成了她们彼此一个踏实的守候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09:29:59 | 只看该作者
作文12

(原文):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虎子——新初一学生
  
  人要发挥自己的才干,才会被重用。一件物品应该充分地发挥它的效能,才能产生最好的效用。如果一个人不发挥自己的才干,一件物品不让别人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那么不管是人还是物,都会一事无成。
  
  这就好比一个人精通数学,但他却去写小说,那么他可能一辈子都写不成一部。如果让他继续研究数学,他可能会成为一位数学家。又好比一个手电筒,当一个装饰品,它可能很快被遗忘。如果它去黑夜里发光,就能照亮一个人回家的路。所以,人要尽自己的才干,物要尽自己的用处。
  
  刘备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刚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编草鞋的人,但是,最终他用自己的仁义统治了一方。他三次出访孔明,最终孔明被刘备的仁义打动,当了刘备的丞相,为蜀国的建立出了一份力。这完全是因为刘备发挥自己仁义的才能,打动了孔明,让孔明为自己出谋划策。孔明原来是一位隐士,才智过人,刘备用仁义把孔明打动以后,孔明用自己的才智,思考出众多的计策:草船借箭、空城计、木像退司马等等,孔明在蜀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智,让千年后的我们也佩服当年的他。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优点,继续发扬。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干加潜能,才能干出自己的一番大事业。如果不能发现自己的才能,干错了行业,就像一棵大树长了一根岔枝,永远都会是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09:30:20 | 只看该作者
辅导过程:
  
  
这篇作文是上学期期末,虎子在课上写出的一篇随堂作文。之前,我让老师帮忙看了一眼,老师说大的框架都有了,只是语言方面缺乏对称,文字读上去不是很美。所以,后面我和虎子修改的重点就是在这个对称上。
  
  因为之前,老师讲过的低年级孩子的作文多一些,这些孩子家长的辅导过程也写得相当详细,相当精彩。但是,我家虎子再开学就升初一了,之前孩子的学习习惯非常独立,奥数这类的东西从来不用我辅导,我也辅导不了。我们国学群里老师讲过的内容,我都会下载课件给他看,他也看了一些,他说对他有帮助,但是不喜欢和我讨论。他写作文的时候喜欢一个人思考,不要别人帮忙。所以,我说,我现在已经是被人称为“老妈”的人了,我很羡慕那些现在仍被孩子们视为“圣母玛利亚”的妈妈们,希望你们珍惜现在,好好陪伴孩子,把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
  
  因为上面的原因,这篇作文基本都是虎子一个人在改,改了以后我再看,偶尔发现我给他填上一句啥,他也总是想办法去掉。最后一次两人坐到一起,发现还是他有他的想法,我有我的,很难说到一起去。无奈时,我想起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因为本身我不是很擅长这种命题式的议论文,又因为虎子比较有主见,所以我辅导的过程很艰难。这篇辅导过程几乎没什么内容,很抱歉。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修改后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发挥优势,创造辉煌。人要使自己的才干、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创造出更辉煌的事业;同样的世间万物都应该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一个人不发挥自己的才干,事物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被人认识它的功效,那么不管他(它)是什么,他(它)都不可能拥有辉煌的成就。
  
  妈妈点评:(总觉得这个作文立意写得不是很明,就是作文大厦上的霓虹灯,不知该放啥颜色好。虎子自己的眼界决定了,他不会从一个伯乐的角度来写如何识得“千里马”,让“千里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他是从自己身的角度来写的,这是全文的帽子——顺应自然,发挥特长,创造辉煌。感觉是有点大了。)
  
  
这就像鸟儿用翅膀飞上蓝天;鱼儿用月牙形的尾巴在水中畅游;小树用自己嫩绿的叶子产生光合作用;小草用自己汲取的养分开出鲜艳的花朵;小小的手电筒用光照亮人们回家的路;人们也用自己无比智慧的头脑学习,创造出了无限奇迹。
  
  妈妈点评:(这段是后改的,为了体现对称句,但是感觉是不是有些散乱?)
  
  
假如不是这样,一个人不能发挥出自己的优点、长处,就如同让聂卫平去跨栏,让刘翔去下棋。让姚明去弹钢琴,让郎朗去打篮球;世间其他生物如果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如同让小鸟去游泳,让马儿去飞翔,让与鱼儿去走路,让乌龟去奔跑一样,最终一定会一事无成。
  
  妈妈点评:(这段是为了和前面那段呼应一下,做一个对称段,前面是从正向说顺应自然、发挥特长的重要,后面是反向来说)
  
  
古往今来,有无数贤者用自己的才能创造了辉煌,刘备就是其中的一位。刘备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编草鞋的人,但是,他有着无限的理想,他发挥了自己仁义的才能,以仁义来复兴皇朝。他三顾茅庐请孔明,最终孔明被刘备的仁义打动,当了刘备的丞相,为蜀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这完全是因为刘备发挥自己仁义的才能,打动了孔明,让孔明为自己出谋划策。
  
  妈妈点评:(这段和后面那段,原本是一段,我建议他分了来写,也成了对称段,其实如果举一个古代的例子,一个现代的例子,那就更好些,但是,我和他都觉得很吃力,想不起来)
  
  
孔明原来是一位隐士,才智过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刘备用仁义把孔明打动以后,孔明用自己的才智,思考出众多的计策:木像一计巧退司马,奇思机智三气周瑜;欲擒故纵七擒孟获,神机妙算巧布阵图……这完全是因为诸葛亮充分发挥了自己过人的才智,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让千年后的我们也佩服当年的他。
  
  妈妈点评:(这里的木像啊,奇思这些个句子,是因为老师第一次看的时候,提示了一下,这里可以用对称句,老师给写了两个句子,很好,但虎子没采用,自己又去捧着《三国演义》,看了半天,写出这么几句)
  
  
所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只有找到自己的优点才能成就辉煌事业,世间万物只有顺应自己、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充分体现自己身价值。如果不能发现自己的才能,不能发挥自己身优势,那么就像一棵大树长了一根岔枝,永远都会是细的。
  
  妈妈点评:(最后这个脚,也算落了,那个意思虽说,如果不发挥特长,你就是有实力(是棵大树),成就的事业(长出的这个枝),也不会辉煌(永远都是细的)。但就像全文一样,总觉得缺点东西,没有主心骨的感觉)
  
  对于这种议论文的写法,不是很熟悉。我翻了翻《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再第182页,有一篇《宽容是一种美》的讲评,发现那个小作者,是用两个小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写的很生动,也就是议论文立也可以写故事,用故事来说明。希望以后虎子能够多看看《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也希望老师指点一下高年级学生,如何写好议论文,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1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20:28 , Processed in 0.102066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