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慢慢来,孩子作文不用愁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22:19:21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点评:
  
  首先,我们还要讲点评的原则:看孩子最值得表扬、发挥得最好的地方,要看主流,看孩子的可取之处;哪怕只是一个好苗头,我们都要去表扬。这不仅是我们点评的原则,也是我们家长回到家要学习的原则。绝对不能以苛刻的心,对孩子一阵批头盖脸地训。实在地说,这些孩子的作文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但我们要看到的是主流。所以,希望大家本着宽容、理解、赞扬的心来看孩子们的作文,来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
  
  昨天和今天,我们看了两位妈妈的辅导介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引导加表扬。所以我们要讲,即便孩子有不足的地方,我们也不能说你写得不好,你这个地方太死板,你这个词用得跟没动脑子一样。相反地,我们要说你这个写得很不错,但是不是还可以再提高一下呢?你这个词是动了脑子的,但你再想想,是不是还可以用其他更准确、更生动的词?总之对孩子要多鼓励,多帮助,少一些苛求。
  
  我们在前面讲过,要制定一个孩子跳起来够得着的目标,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外面当领导,在家里当户主。就是要以这样的口气——你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了吗?你是不是尽力了啊?你不能说,你怎么这么懒,推一推,动一动;你怎么这么笨,笨得比“笨”还笨!这样说,谁要是还屁颠屁颠地,兴高采烈地去干活,不是装,就是病。对不?所以对于孩子的辅导,我们天天在讲“扶上马、送一程”,不要把孩子当曹植,生下来就能写七步诗。同样的,也不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自己带自己的孩子,好好地带。不要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的孩子。别人的孩子有多好、多聪明、多优秀,那是别人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要是没有耐心,看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那孩子可怜啊,只有找骂、挨打的份。你把作文拿来,我一改,改得跟花儿一样的美,有什么用?这样改来改去,改得不是他自己的东西。
  
  我们要看到的、要讲到的是孩子真正的水平。点评、修改,是为了孩子还有更进一步的提升空间;是为了让孩子看到跳着脚够得着的那个目标在哪里——这是我们要讲评的目的。
  
   我们回到正题上来,今天大家看到了这个作文,赞叹声多,羡慕声多。这篇作文好在哪里?大体来讲,有三个方面。我们简单地说一下:一是“头—身—脚”,像模像样。为什么说像模像样?作者有这个意识——开门见山;也有这个意识——回家关门。这个作文写的是雨,现在夏天了,雨水也多,所以小作者一开门“老天,妈,老天下雨了”。呵呵,绝不能这样说:“七月夏天,阳光明媚,心情不错,早点吃肉。昨天睡得不错嘛。妈,外面下雨了!”好笑吧,不能白笑,回家要记住这么辅导孩子哦。所以我们认为小作者“开门见山,回家关门”的意识很好。有头有脚,就显出章法来了。“头—身—脚”,看上去很分明。这些都是章法的体现,也就是文章结构性和逻辑性的体现。
  
  当然,我们为什么说像模像样而不是说有模有样呢?不说真模真样呢?这是因为,这篇文字还是有一些待提高的地方。我们现在就来试分析——简单地把全文作一个压缩。
  
  一、每当下雨的时候我都格外开心。
  
  二、作文的“身”,分了三个对称段,用三个角度来写“雨之行、雨之声、雨之味”。
  
  三、结尾写了春雨、夏雨、秋雨、冬雨。结论是——雨,让人爱。
  
  看出什么问题了吗?对,有些唐突。别忘了,前面写的可是夏雨啊!我们这样来写文章的结尾是不是更好一些:一年四季,都会有雨。雨,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虽然春雨带给我们万物复苏的力量,虽然秋雨和我们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虽然冬雨让我们保持一份冷静的心情,但不如夏雨更富于变化、更充满音乐、更饱含激情。我最喜欢夏雨!这样是不是“头—身—脚”就一致了?所以我们说,作者的“头—身—脚”的意识是非常值得发扬的,但还要有一致性。那么,整体上我们看到这个主题明确了、中心突出了。其中的对称也好,“六根六尘”也好,围绕着这个来,是不是就锦上添花了?
  
  好,我们现在来看“身子”。刚才我们简单地捋了一下:“身子”是三个对称段。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个对称段是“雨之行”(或是形),是用色法加意法写出来的;第二个对称段,写的是“雨之声”,是用声法加意法写出来的;第三个对称段,写的是“雨之味”,是用味法加意法写出来的。
什么叫色法?就是把眼睛看到的写下来,就是色法。什么是声法?就是把耳朵听到的写下来,就是声法;什么是味法?就是把尝到的写下来,就是味法;什么是意法?就是把想象中的、比喻中的、好像中的写出来,就是意法。
  
  好,我们现在针对性地来回答当时妈妈在辅导孩子时,孩子提的一个很好的问题:
下面学用“六根六尘”来写雨,现在感觉我辅导的时候有些教条,孩子不是特别能一下子接受,恐怕还是我不能很好地把色、声、味怎么结合讲给孩子,只是单纯强调: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尝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再说。所以,孩子想半天写不出来,因为他无法单纯写一个方面,他觉得这些感觉是混在一起的。比如,看到的同时,也在听到,那么看和听可以体现在一起,我觉得他的说法是对的,但我当时很准确给予孩子答复,不过我接受了他按照他的理解写的文字,写出来,总比卡住要好吧?
  
  这是当时孩子提的问题,也是妈妈困惑而不能解答的问题。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孩子的问题应该是这样的——有的时候我同时听到了,同时看到了,同时摸到了,那怎么表达呢?这个问题,问到了深处,问得很实在。一方面,我们所谓的感受,必定是同时的。比如说,让开水烫了一下,我们除了感觉热之外,还会感受到水的液体形态。我们在吃烤红薯的时候,既会感觉到烫,也会感觉到软,也会感觉到香,也会感觉到甜,同时感受,这是必然的。但不要忘了,我们这是文字,不是动漫。动漫就不一样,有声、有影、有光。文字,只能是一句一句地来。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对不?
  
  但孩子的问题正好引出了一个话题。大家先要感谢孩子的问题,不然这个话题也引不出来。什么话题呢?就是我们在“作文八法”里讲的第七条:意境深远,有画面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什么意思?什么叫意境?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系统地说。但简单地说,写作文是用文字来作画,作画就要体现此景和彼景的关系。通过摆关系,更好地把景物统一在一个画面上,就有了层次感。再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六个字:摆关系,讲意境。简单起见,我们就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的几个文字游戏来让大家感悟。
  
  
文字游戏:
  
  举个简单的例子,天是蓝色的,树是绿色的。这是两句话,一个是讲天,一个是讲树;一个是蓝色的,一个是绿色的。如果把这两句话简单一放,还显得不够力。可以再摆一下这两者的关系。可以写成:
天是蓝色的,树是绿色的。绿树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出了那一份绿的生机。
  
  我们再来玩两个文字游戏:
  
  1.描写下雨:天,打雷了,下雨了。一个声法,一个色法。要是把这个关系再搭配一下,就可以这样写:天,打雷了,下雨了。雨丝催着雷声,雷声促着雨丝,好像一首交响乐。这样就成了三句话了。
  
  2.写马路上的景:马路上,一辆辆的车飞驰而过,自行车相互追逐,还有在便道上慢行着的人们。这是三个事物,我们要是把这三个关系再统一一下,就可以写成:
马路上,一辆辆的车飞驰而过,自行车相互追逐,还有在便道上慢行着的人们。车的快速、自行车的穿梭与行人的悠闲,构成了一个城市道路上快慢交错的动感。
  
  这样辅导孩子,就有得写了。一句可以变两句,两句可以变四句。文字就是游戏。
  
  看了这几个文字游戏有收获了吗?有体会了吗?这样一摆关系,是不是就立体了、丰富了、更有字数可凑了?就不怕同时感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22:29:12 | 只看该作者
家长感悟:

根据老师的建议,修改如下:
1、我们觉得,为了主题明确,题目可改成《夏雨》。

2、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喜欢夏雨。
3、第三段,加了句“有时候,调皮的我,还会故意不打伞,走在夏天的小雨中,踩地上的水坑,故意溅起一阵一阵水花。快乐无限。”这是孩子的语言,可以更加多些在夏雨中的童趣。
4、最后一段,也是根据老师的建议和作文的内容,把“鞋子”穿正些。点题“喜欢夏雨”。根据老师的建议,孩子在后面主要把最后一段做了修改。除此之外,其他段落词句上,非常老师没有过多的修改,与老师交流,老师说:不要动孩子的意思,让孩子自己修改,这是尊重。我们明白老师的意思了。是啊,对于一个事物,比如这雨,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和感受,家长或者老师可以在孩子作文的结构上给予建议,但具体的词语句子表达,还是要忠于孩子本人的,只要通顺,有自己的个性表达,文字或朴实或华丽,总都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别人不要过多去干预和强行调整,这样,对孩子的文字就是可贵的尊重,这点我在和孩子探讨作文的时候也感觉到了。一般地,如果告诉孩子,作文结构应该怎么调整,他倒时常容易接受,但要说,那个句子换成我的什么说法,他就会反对。尊重孩子的原创文字,对孩子形成自己的文字风格也很有利,希望我们家长能注意到这点。

辅导后的作文:

《夏雨》
心缘(11岁、5年级)
    下雨啦!下雨啦!下雨啦!一年四季的下雨的时候各不相同,可我最喜欢这夏天的雨。
       你看,下雨的时候,大大小小的雨点好像逃出了乌云的魔爪,迅速地飘落下来。落到地上,地面很快潮湿了;落在河里,河面荡起层层涟漪;落到花草上,花草猛喝几口,累得不禁弯下了腰;落到人们身上,人们赶紧四处躲避,纷纷和雨玩起了捉迷藏。
       雨大的时候,雨点落在大树上,就像一个音乐指挥家,指挥着大树东摇西摆,弹起快乐的进行曲;雨点落在窗玻璃上,像一个鼓手,猛烈地敲打着玻璃,演奏起狂野的摇滚乐。雨小的时候,雨点落在树叶上,沙沙沙,沙沙沙,好像窃窃私语;雨点落在屋顶上,滴滴答,滴滴答,好像唱着催眠曲。
       细雨绵绵的时候,可以伸出舌头,品尝雨水的味道,雨滴在舌尖上,瞬间的一点点甘甜让人不由回味。深呼吸,一股冰凉而清新的气息立刻贯穿整个身体,让人感受到无比舒畅、神清气爽。小雨中,可以舒展双臂,任由雨丝轻抚全身,好像打开了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多么惬意啊。有时候,调皮的我,有时故意不打伞,走在夏天的小雨中,踩地上的水坑,故意溅起一串一串水花,快乐无限。
       雨,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虽然春雨带给我们万物复苏的力量,虽然秋雨和我们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虽然冬雨让我们保持一份冷静的心情,但都不如眼前的夏雨。夏雨是多变的,是充满音乐的,是可以消除酷暑的烦躁的,我怎么能不更喜欢夏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22:30:23 | 只看该作者
作文5

(原文):
  
  
《半截沟》
  
  前几天,小姨带我去奇台半截沟玩。那里是阿门的太奶奶家,有很多亲戚。
  
  半截沟是个漂亮又好玩的地方,有山有水,有沙子,还有奇形怪状的石头。我玩得很开心!
  
  最有趣的就数发现独角仙和摘大豆了。我在一间空房子里发现一只独角仙,它已经成了标本,和我的大拇指差不多大,它的头顶长着一个向上向后弯曲的尖角。我爱不释手地捧着它细细地观察,把阿门和尘尘哥哥都羡慕死了!
  
  摘大豆也很好玩。我摘了很多饱满的大豆,一个大大的篮子一会儿就被我们装满了,真有成就感啊!回到家外婆把大豆煮熟了,我一尝,呀,还是我亲手摘的大豆好吃啊!
  
  半截沟真是个好地方,我真想有机会再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22:30:57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辅导:
  
  这是一篇二年级孩子的作文,是一篇没有经过辅导的作文,总体上来说孩子的语文表达能力是没有问题的。这与我们通常所讲的是一致的——现在的孩子,文字的能力或是潜能是没有问题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孩子不知如何表达罢了。所以我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强调,会说话的孩子就一定能写好作文。
  
  那么,面对这样的一个孩子的作文,我们该如何启发、如何引导呢?从本文来看,一个二年级的作文,能写得很有趣、表达得很通顺,这算是很了不起的了。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是通过我们这个课传递给妈妈,再由这位妈妈传递给孩子——看是不是能写出更有深度、更有水平的作文。
  
  我们来看作文的题目,叫《半截沟》,这是一个地名,但是写作文的宝贝疙瘩呢,以为我们都知道这个半截沟在哪里了,所以就不再交待了。我们讲,作文的开始就是要从口述开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口述的时候,孩子心里会有一个假想的对象。那么这篇作文,我们在辅导孩子的时候,也要让他有个假想的对象——是跟谁说、说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所以这个时候,小作者虽然交待了半截沟是阿门的太奶奶的家。但是,我们全国的妈妈们绝大部分不知道这个太奶奶在哪里,对不对?有笑的吗?
  
    由此,我们还是要讲一下,《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这本书里我们选的范文是非常有意义的,有的时候我会自问,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个人认为,与其说是一本讲作文的书,不如说是一本讲作文的资料书,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里面选的文章,有许多值得品味、细读、精读的地方。有些妈妈问,能不能推荐一个书目,让孩子来读?个人来看把书中提供的范文精读了,细品了,这个水平就是一个大提高。
  
  我们先来看一个书中引用的王勃的《滕王阁序》: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这个文章,我们在讲课中多次提过,有的时候是从对称的角度讲的;有的时候是从逻辑的角度讲的;有的时候我们是从如何开头讲的;有的时候我们是从如何着眼与着笔讲的。今天,我们就从着眼与着笔来讲,头几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呢?讲的是滕王阁所在的地理位置,大体的意思是说,滕王阁在过去是在豫章这个郡所辖的地区内,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这个地方。用天上的星星来作参考的话,是在翼轸这个地方;用地上的位置来看,它接连着庐山与衡山。这个位置“襟三江而带五湖”,同时,还与荆楚与瓯越有关。大家看,一个阁楼的地理位置,除了用对称来表达,更用星宿、山川来表达,是不是就是着眼很大,很开阔?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两个人到北京逛街,走散了,我们通常是不是会找一个显著的地标来共认共识?我们总会说:“我在天安门,你来找我。”“我在天安门城楼跟全国人民招手。”这样,是不是就好找?如果我们说,我在张三小街、王二麻子小笼包子铺下等你,这两个人还能找得着吗?
  
  所以说,我们通过《滕王阁序》这篇文章,不是想让大家学地理,而是说尽量让孩子写得大气,写出来我们就能找到太奶奶的家,对不对?现在,这孩子写的这个地方,到底是在河南、还是在河北?是在山东、还是在山西?我们都不知道啊!这让我们怎么知道奶奶的家呢?对不?有启发吗?
  
  我在《作文,多大点事儿》书中是这样写的:
从北海的冰雪写到,没有到过北方的南方人,不会想象到它的伟大,以小见大,写的开阔,作参考,效果就显得很大气,如果说一个地方在牛家路王麻子小街张四包子铺下,谁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
  
  再举个例子。王勃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在什么地方?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大致的意思是,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郡府,天上的方位属于冀,轸俩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联结者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用天上的星宿来当坐标,用地上的衡、庐两山来做对照,用三江五湖,楚荆吴越来……现在明白了吗?好,我们是不是可以知道,这个地理位置是有的可写的。
  
  第二点,我们看到这个沟叫半截沟,这个名字挺好玩的,不是“地沟油”的沟,也不是“臭水沟”的沟,而是“半截沟”的沟,多有意思啊!那么,为什么这个地方叫半截沟?一定是有原因的吧,小作者为什么不照顾一下我们全国妈妈们的好奇心呢?希望小作者在下次修改的时候,一定要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这个沟一定是有故事的。其实,我们通过原文,原文中讲到——半截沟是个漂亮又好玩的地方,有山有水,有沙子,还有奇形怪状的石头。我玩得很开心!通过这一段文字,我们是能感到这个地方一定是有故事的。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呢,这个沟是太奶奶的老家,如果我们没有理解错的话,是不是作者爸爸的奶奶?是不是?那这个地方与爸爸有什么样的渊源呢?与小姨有什么样的渊源呢?这个地方,在去之前爸爸或是小姨有没有讲过有关他们自己与这个半截沟的故事的回忆呢
?(半截沟是孩子的小姨夫的外婆家所在地,可能小姨夫对这里是有些儿时的记忆的,以后孩子出去旅游,是否应该让他多留意一下旅游地的“故事”——阿布(孩子妈妈)批注)
  
  讲到这里,我们再来小结一下,来捋一下思路:一、半截沟的位置;二、半截沟的历史;三、爸爸或小姨讲有关半截沟的故事。
  
   是不是这样一捋,按着这个思路就会丰满厚重很多?我们是不是还记得,在讲《苹果》的时候,我们说不能只是写苹果,我们要写的是苹果的故事。同样的,《半截沟》不能只是写半截沟,而是要写半截沟的故事。
  
  前几天我们为大家提供的名家作品的目录——在共享里有,大家看一下《我还没有见过长城》,或是《马》,或是《话故都》这些名文。讲的都不是简单的长城,也不是简单的马,更不是简单的故都,而是长城的故事、马的故事、故都的故事。
  
  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看小作者写的摘大豆、吃大豆。显然地讲,这个摘大豆、吃大豆与半截沟的相互关联并不是很大。如果说,假设这个“半截沟”的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大豆,那倒是可以这样续写下去的。如果说没有特别的关联,那么作为一个小插曲,作为一个去半截沟旅游很美好的回忆,不妨略写一下。
  
  我们来讲第四点,也就是我们在书中讲的作文第五法。“第五条:对比鲜明,写冷以热——红烧肉好吃,不妨先尝白菜梆子。”什么叫对比鲜明,写冷以热呢?举个例子来说,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风雪交加可斩百草,本来讲的是寒冷环境恶劣天气,但作者反其道而写,“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却写出了春天的气象。
      登山要选择好天气,但作家李健吾也是反其道而写了一篇《雨中登泰山》,别有一番意境: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万紫千红纵然是红,万绿丛中一点红有时却更可以突出红。有道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此时无声胜有声。写冷以热,写黑用白,写动以静,写大以小,反其道而行之。红烧肉好吃,但我们完全可以在写红烧肉之前先写写白菜梆子,有菜有肉,更有营养。
  
  讲这些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这个“半截沟”,有豆种、有豆摘、有豆吃,那猜想可能是乡村气息比较浓厚的地方。那么,我们是不是又多了一条思路。在不浪费原文的基础上,我们正好写一个与城市比较的半截沟。
  
  如此,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一、半截沟的位置;二、历史的半截沟;三、有故事的半截沟;四、与城市比较的半截沟。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也是小作者得出的结论:
半截沟真是个好地方,我真想有机会再去!
  
  我们再去试想,我们说的一、二、三、四这四条线索是小作者的能力不能企及的吗?绝对不是!如果我们的妈妈能够适时地、恰当地引导,孩子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是一定能提高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写中学、学中写”的一个完整过程。
  
  现在不是考试,我们没有必要用考试的心态去想——我现在说多了、讲多了、辅导多了,考试怎么办?这样的想法、这样的心态是杞人忧天、杯弓蛇影的。还是那句话,不要把自己当曹操,不要把孩子当曹植,扶上马,送一程吧。我们希望这位阿布妈,能够用自己的方法把孩子辅导好,我们群里的所有人拭目以待,孩子一定会写好漂亮的作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22:33:35 | 只看该作者
家长感悟:

      非常老师,您好!再次感谢老师的指导。


      
其实在我跟孩子一起看了您对《苹果》的点评后,就一直在想怎么能把《半截沟》这个小作文写得有点深度。可是,当妈妈的都没想出什么名堂,更谈不上引导孩子了。之前我对孩子写作文的指导,仅限于一些细节的东西,比如,开门见山、穿衣戴帽、对称、六根六尘,但是对作文整体结构的把握,作为“导购员”,我自己都没理清楚,那天把孩子的小作文贴到群里时,说到深度的问题,有位妈妈这么说,深度上的突破,完全就是要靠我们做父母的点拨了,父母能看多远,就能指导孩子写多深。我觉得挺有道理的。现在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得到老师的点拨,我先进步,然后引导孩子进步。过几天孩子回来了,我试着来点拨一下他,等作文修改好了再请您过目!

      孩子这几天在外地,昨晚我通过网络视频给他讲了下老师点评他作文的课件,基本上是读给他听的。为了鼓励他,激发他修改这篇作文的兴趣,我特别强调了老师表扬他的话,小家伙听了果然眉开眼笑的。接着我又把老师捋出来的一二三四条讲给他听,面对这么一个调皮好动的小学生,我不得不多次停下来维持“课堂”纪律,感觉讲的效果不是很好。可能还得我自己吸收了,消化了,再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给孩子,才能让孩子有所收获吧。我打算等小家伙回来后,用提问的方式跟他一起修改这篇作文。下面是我设计的几个问题:
      1、半截沟的位置:孩子,现在全国各地的好多妈妈都看到你写的小作文了,可是大家都不知道半截沟到底在哪里,你想想,怎么写才能让大家能找到这个地方呢?以前你还没去过那里的时候,是怎么知道这个地方的?
      2、历史的半截沟:你想不想知道那里为什么叫半截沟?在那里你有没有听到谁说起过半截沟的来历?很久以前那里是个什么样子呢,你知道吗?(估计他的回答是,不知道。然后我带着他查资料,当然我已经查过了,还真没找到半截沟的来历)继续提问:以前妈妈告诉过你,半截沟就是江布拉克,也叫刀条岭,那我们查查这两个名字好不好?好,查到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啊。那我们把以前的误会,和现在了解到的,都写下来,告诉全国的妈妈们,好不好?
      3、有故事的半截沟:你说那里很漂亮,有很好玩,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意思的事吗?做了些什么?翻出上次去半截沟的照片,回忆一下。啊,有采野草莓的照片,我们写出来好不好?我们再做个采访,打电话访问一下小姨夫,他小时候一定常常在那里玩,问问他对半截沟的印象,过去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4、与城市比较的半截沟:你还写到摘大豆了,是不是那里有很多田地,跟城市里环境、生活是不是不一样?你喜欢半截沟吗?喜欢它的什么?


      不知道我这个“导购员”能否很好地完成这次“导购”,心怦怦直跳啊!不管怎么样,我和孩子一定努力,不辜负非常老师的教导!呵呵,请大家拭目以待吧。

      辅导的过程比我想象的困难,最大的困难还是觉得思路不够清晰,好像只是生硬地往那一二三四条里凑东西,最终的修改稿感觉还是比较散。孩子在我的提问下口述作文,说的句子都挺通顺,可是有时候句子跟句子连不到一起,东一句、西一句的,这时候我就不断提醒他,怎么跟下一个情节衔接好。说着说着就跑偏了,我觉得自己真是水平有限,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还得跟着老师好好学习啊!
      
      半截沟

      暑假的一天,小姨带我去奇台半截沟玩。半截沟是我们新疆天山脚下的一个小镇。我小姨夫的外婆家就在那里,早就听小姨说起过这个地方,现在我终于能亲眼去看看了。
(时间、地点,写得大气些,让大多数人看了能明白。呵呵)

      我们的车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快速地行驶 我怀着急切的心情朝窗外张望,看到远处的山好像波浪一样,不停地翻滚着。(这些比喻都是孩子的原话,他的造句还是不错的,呵呵)听小姨夫说他小的时候,这里根本没有这么好的路,那时都是石头路,很窄,也没有这么好的交通工具,去一次半截沟很困难,所以每次去了,都要住上一个多月。(有没有听说关于过去半截沟的事情?他说了小姨夫的那些话,就让他写了写现在去那里的路上车怎么样,路怎么样,再写写听小姨夫说的怎么样,新旧对比,两个对称句)

      这里真是个漂亮又好玩的地方,有山、有水、有沙子,还有奇形怪状的石头。我玩得很开心!(戴上帽子)

      刚下车我看到山那么高、那么陡,心想能爬得上去吗?可是走近一看,山没那么陡,于是,我跟尘尘哥哥打头阵,一口气爬到了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忽然听到哥哥大叫一声,你们看!原来是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上有一个圆圆的坑,大家推测这一定是被水滴打成这样的。我受到哥哥的启发,也开始到处寻找奇形怪状的石头,还真被我找到了,有一块像菜刀,有一块像斧头,还有一块像一把步枪。我开开心心地拿着这些石头下了山,来到山下的小溪旁。(那里的山是什么样的?在山上看到什么了?)

      这些小溪是从天山上流下来的雪水,看起来就像一条条血管,有的粗,有的细,还有“毛细血管”呢。(孩子把溪流比作血管,挺形象,表扬了)这些水有的地方很浅,连脚背都没不过,有些地方深一些,差不多到我小腿肚子那儿吧。水很清很清,我把手放进水中使劲挥舞,让水沾满双手,然后猛地把手举过头顶,水珠四处飞溅,就像下雨一样,好玩极了!我拿瓶子装了些水,喝下去,冰爽可口,小姨说,这才是真正的“农夫山泉”呢!我听到溪水流动时发出轻微的哗哗声,仔细听,还能听到叮叮咚咚的声音呢。(水是什么样的?用你的各种感官去感受了吗?用我们讲过的六根六尘法来写一写,好不好?)

      据说东汉时期这里曾经有一位大将军,率领数百名兵将,同匈奴英勇奋战,坚守古城。(这句基本是抄书)想不到这么平静的地方曾有过那么激烈的厮杀。眼前的这一条条“血管”里会不会流过战士们的鲜血呀!(你刚才把小溪比做血管,我们刚刚看过资料,古代在这里有过战争,我们是不是可以联想一下,这些“血管”里曾经流过士兵们的鲜血?)

      回到镇上,一位叔叔还带我们去摘他们自己种的大豆,大豆都已经成熟了,我们在大豆地里不停地窜来窜去,就像一只只小老鼠,忽隐忽现。我摘了很多饱满的大豆,一个大大的篮子一会儿就被我们装满了,真有成就感啊!回到家外婆把大豆煮熟了,我一尝,呀,还是我亲手摘的大豆好吃啊!(大豆地什么样的?大豆长得怎么样?)

      不知不觉,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真舍不得离开这里啊。这里空气清新,又很安静。平时我们在城市里,虽然有繁华的街道、干净的卫生间,但是汽车的尾气和噪音、工厂的废气和污水造成了空气和水源污染,我希望城市里也能有清新的空气和干净的水源。(你喜欢半截沟吗?为什么喜欢?跟城市里有什么不同?)
      
      半截沟真是个好地方,我真想有机会再去!

      俺指导起来可不像老师那样有条有理、娓娓道来,没能装出“我行”的样子,继续修行吧……

辅导后的作文:

      半截沟(二年级)

      暑假的一天,小姨带我去奇台半截沟玩。半截沟是我们新疆天山脚下的一个小镇。我小姨夫的外婆家就在那里,早就听小姨说起过这个地方,现在我终于能亲眼去看看了。


      我们的车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快速地行驶 我怀着急切的心情朝窗外张望,看到远处的山好像波浪一样,不停地翻滚着。听小姨夫说他小的时候,这里根本没有这么好的路,那时都是石头路,很窄,也没有这么好的交通工具,去一次半截沟很困难,所以每次去了,都要住上一个多月。

      这里真是个漂亮又好玩的地方,有山、有水、有沙子,还有奇形怪状的石头。我玩得很开心!

      刚下车我看到山那么高、那么陡,心想能爬得上去吗?可是走近一看,山没那么陡,于是,我跟尘尘哥哥打头阵,一口气爬到了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忽然听到哥哥大叫一声,你们看!原来是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上有一个圆圆的坑,大家推测这一定是被水滴打成这样的。我受到哥哥的启发,也开始到处寻找奇形怪状的石头,还真被我找到了,有一块像菜刀,有一块像斧头,还有一块像一把步枪。我开开心心地拿着这些石头下了山,来到山下的小溪旁。
      这些小溪是从天山上流下来的雪水,看起来就像一条条血管,有的粗,有的细,还有“毛细血管”呢。这些水有的地方很浅,连脚背都没不过,有些地方深一些,差不多到我小腿肚子那儿吧。水很清很清,我把手放进水中使劲挥舞,让水沾满双手,然后猛地把手举过头顶,水珠四处飞溅,就像下雨一样,好玩极了!我拿瓶子装了些水,喝下去,冰爽可口,小姨说,这才是真正的“农夫山泉”呢!我听到溪水流动时发出轻微的哗哗声,仔细听,还能听到叮叮咚咚的声音呢。

      据说东汉时期这里曾经有一位大将军,率领数百名兵将,同匈奴英勇奋战,坚守古城。想不到这么平静的地方曾有过那么激烈的厮杀。眼前的这一条条“血管”里会不会流过战士们的鲜血呀!

      回到镇上,一位叔叔还带我们去摘他们自己种的大豆,大豆都已经成熟了,我们在大豆地里不停地窜来窜去,就像一只只小老鼠,忽隐忽现。我摘了很多饱满的大豆,一个大大的篮子一会儿就被我们装满了,真有成就感啊!回到家外婆把大豆煮熟了,我一尝,呀,还是我亲手摘的大豆好吃啊!

      不知不觉,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真舍不得离开这里啊。这里空气清新,又很安静。平时我们在城市里,虽然有繁华的街道、干净的卫生间,但是汽车的尾气和噪音、工厂的废气和污水造成了空气和水源污染,我希望城市里也能有清新的空气和干净的水源。
      
      半截沟真是个好地方,我真想有机会再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22:34:48 | 只看该作者
作文6

(原文):
  
  
《摘葡萄》
  
  今天,小燕子艺术中心组织我们去晶达生态葡萄园摘葡萄。
  
  走进葡萄园,我们看到了好多葡萄。葡萄的颜色有紫色,半青半紫,青色还有红色的。形态也各种各样,有的像弯弯的月牙,有的像圆溜溜的太阳,还有的是椭圆形的。让人直流口水。我选了一串又紫又大的葡萄,一只手托住葡萄,一只手剪葡萄。葡萄的根又粗又难剪。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它剪了下来,轻轻地放进了袋子里。摘完葡萄,我品尝了葡萄。剥开皮,肉是嫩嫩的,吃进嘴里,是水水的。
  
  最后,我们愉快地回到了小燕子艺术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22:35:18 | 只看该作者
妈妈辅导:
  
  这是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的作品,我们来看妈妈的辅导过程。以下是妈妈的话。
  
  
孩子今天拿回来在学校写的三篇日记,这篇是我觉得最好的一篇,以前常常也会和她说起老师教的手法,还有关于头、身、脚。但一直没有拿个例文细细地说给孩子听,我觉得孩子现在会写,但不理解结构,以后就会觉得越来越难写,所以趁今天这个机会,刚好边学边修改了。
  
  首先,我感觉孩子写的意思很清楚,所以先表扬一番,然后趁机开始说头、身体和脚的问题了。拿了一张空白的纸,我先在纸上列了三行,第一行:头,开门见山,意思清楚。第二行:身体,让她自己找,自己写了哪几方面,孩子回答:葡萄的颜色,形状,怎么摘的,还有吃的味道,我就在纸上划了一个大括号,给她分析了。
  
  我说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小段:第一小段是写看到的情景。“走进葡萄园,我们看到了好多葡萄。葡萄的颜色有紫色,半青半紫,青色还有红色的。形态也各种各样,有的像弯弯的月牙,有的像圆溜溜的太阳,还有的是椭圆形的。让人直流口水。”第二小段是摘的情景“我选了一串又紫又大的葡萄,一只手托住葡萄,一只手剪葡萄。葡萄的根又粗又难剪。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它剪了下来,轻轻地放进了袋子里。”第三小段是吃的情景
“摘完葡萄,我品尝了葡萄。剥开皮,肉是嫩嫩的,吃进嘴里,是水水的。”
  
  讲完这些孩子显然不知道自己原来写的有这样的规律,开始有点明白怎么回事了。然后,我又学着老师讲的,给孩子分析身体部分的第一小段,我说你看见的情景除了颜色,形态,还有什么呢?因为孩子摘完回来的时候,曾和我说起过那里什么品种是什么味道的,还说葡萄怎么会有这种奇怪的味道。所以我一提,她就接下去说了“听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葡萄有好多种口味,有玫瑰味,草莓味,还有牛奶加冰糖味,品种也很多,有金手指,红地球,醉金香,巨玫瑰......可好吃了,”
  
  我接着又问了,你一下子看到了这么多葡萄,有啥感觉呀?她说了一句是葡萄的王国。所以修改后的第一小段就变成这样
“走进葡萄园,我们看到了好多葡萄,感觉进入了一个葡萄的王国。葡萄的颜色有紫色,半青半紫,青色还有红色的。形态也各种各样,有的长得长长的尖尖的像弯弯的月牙,有的红红的亮亮的像圆溜溜的太阳,还有的是椭圆形的。听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葡萄有好多种口味,有玫瑰味,草莓味,还有牛奶加冰糖味,品种也很多,有金手指,红地球,醉金香,巨玫瑰......可好吃了,听得让人直流口水。”
  
  讲这里的时候,又重点说了下对称手法。我告诉她,你看,妈妈还没完全学会对称,你居然都用上了,然后让她自己找了一下哪几句是对称句。孩子听了挺高兴的。接着和孩子一起看了第二小段“我选了一串又紫又大的葡萄,一只手托住葡萄,一只手剪葡萄。葡萄的根又粗又硬,十分难剪。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它剪了下来,轻轻地放进了袋子里。”说实话,我感觉可以再写得详细点,因为摘才是重点,但自己水平不够,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我暂时不动,还得再想想。最后第三小段,“摘完葡萄,我品尝了葡萄。剥开皮,肉是嫩嫩的,吃进嘴里,水水的。”先拍了一通马屁,后面两句写得挺好。
  
  接着,因为我不了解当时去摘的情形,所以我问了一句,可以随意吃的吗?孩子开始罗里罗嗦的和我讲当时的情况了,说是大家都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偷吃的。反正偷吃得挺高兴,我说那可以把这个情形写下来,要突出你是怎么个偷吃法。“摘完葡萄,我趁工作人员不注意,又偷偷地剪了一大串紫得发亮的葡萄,蹲在地上美滋滋地品尝起来。”“美滋滋”是我给加上的。再接着就是那句拍过马屁的句子了,我和她又重说了关于“看的、听的、闻的、尝的、感觉到的”(这个作文修改后,为了加深理解,又学习了老师那篇雪花)。然后,我说看你这么一写,我好像闻到了葡萄的香味,孩子就说了,是香香的,接着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啥都上来了。“剥开葡萄皮,肉嫩嫩的,闻起来,香香的,吃进嘴里,水水的,吞进肚子里,甜甜的,味道真美啊,我吃得上瘾了。”
  
  讲完这些就到了“脚”的地方了,我说这个“脚”好像站得不太稳,回想起孩子昨天写的一篇童话,我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给我打马呼眼,说这是婴儿的脚还不会走路。我发现凡是出游的日记,她的结尾几乎只有一种模式,就是今天玩得好开心呀,或者,我们快乐的回家了,之类的。所以我想让她往深一点的层次去想,就问她,你要是种葡萄的人,你看着满架子的葡萄,你会怎么想?她说高兴呗,我又问那是不是一种丰收的喜悦呢?她说是呀,种的人很高兴,我们摘的人也很高兴。最后结尾句就这样在我的帮助下挤出来了。“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说实话,改是改了,我心里还没底,不知道这样好不好,就等老师先把我扶上马了。
  
  还说点昨天讲完这篇作文后的事,由于孩子对于头、身体、脚有了一个概念,所以我引导孩子以后写之前可以学着妈妈这样列个提纲,孩子说还是先画一个简单的画吧,一个圆头一个椭圆形的身体,和一双脚。如果头交待清楚了,就给画上的头画上眼睛,鼻子,嘴巴,如果身体写得简单就只能涂上一种单一的颜色,那样衣服就不漂亮了。所以身体要多写些几个方面,可以用上多种颜色。至于脚上的鞋子就看衣服的色彩去搭配了。听她讲完这些,我觉得她理解了,然后我们学了一篇梅妈孩子写的《我的小妹妹》,让她口头列个我的爸爸的提钢出来,她说到开头先写我有一个怎么样的爸爸,身体部分先描述爸爸长得怎么样,然后性格怎么样(她说到爸爸有时对她很好,有时对她很凶,我说这就是对称,分两个方面去讲很好)。还有最喜欢干什么,最后就是结尾了。听她这么说完,我觉得我可以和她一起进攻下一个目标了——如何用对称和“六根六尘”法,把作文写得更生动。所以我的下一个目标是让她学习昨天老师讲解的《雨》,然后也学着写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22:36:12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点评:
  
  刚才大家也讲到了,这位妈妈很用心。
  
  这就是我们不断讲的“扶上马,送一程”。
写作文的事,大家一定要趁早,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必定是“感觉”很难,但是一顺起来了,后面就好办了。这也跟我们挖坑种树一样的,头几锄是最难挖的,挖开个坑,到后面就松了。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方面。第二个,妈妈的思路很清楚,换句话说,妈妈也理解了所谓的段对称在“身子”上,有三个对称的段:一是看葡萄,二是尝葡萄,三是摘葡萄。这个思路,或者说这个结构一搭起来,至少可以保证不走题,不跑冒滴漏。在妈妈的辅导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孩子写这三个方面是无意识的,但妈妈一总结、一归纳,孩子就明白了。实在地说,我们其实就是要把妈妈的这个总结归纳能力、意识转化给孩子,孩子的能力就提高一大块。大家算算账,这个能力的提高是不是比抄词、抄句来得实惠?大家再算一个账,抄字、抄词抄六年,与把这个结构认认真真地搞半年比较,哪个效果更好?哪个效率更高?
  
  这里面,妈妈更有一个清醒的意识,那就是头、身、脚与戴帽、穿衣、套鞋。我们昨天讲过,对称有四个: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对称段,最重要的是对称的段,其次是对称的块,再次是对称句,最后是对称词。对称段通常是在“身”上表现出来的,这个能体会吗?
  
  那么我们来看这位妈妈后面的辅导:画了一个小人。画了一个图形,多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也在讲,《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其实没有什么高妙的理论。现在有关写作的理论书多如牛毛,问题在于,这些理论书大都是求深、求玄、求难;而我们的不同就在于低下头、俯下身、弯下腰,去说孩子听得懂、接受得了的话。所以,有的妈妈会害怕,说理解老师的东西,怕理解不深、不透。这个怕什么?!没有什么可怕的!孩子能听懂,孩子能接收,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昨天,我在微博里讲了一段话:“扶上马,送一程”,这一个扶字饱含了多少辛勤与耐心。当孩子学走路时,我们是如何地搀扶他,当孩子学说话时,我们是如何地叮咛他。相对而言,孩子稍一大,我们却不扶了,很多家长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是:自己的心硬了,而误以为孩子的翅膀硬了。我们现在总是以为孩子一上学了,以为孩子翅膀硬了,老是希望孩子独立、独立,老是觉得孩子应该独立了,或者说会这样想:现在不锻炼他独立,大了以后怎么办?这都是害的急功近利的病,这个病会让我们大家心肌梗——心太硬。
  
  再看一段微博: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一个孩子要上路去远方,我们做家长的都会如诗中写的一样,加班熬夜为孩子制作干粮、准备盘缠。那么,孩子要在作文这条路上上路了,妈妈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孩子,别说是出远门,哪怕就是一个春游、一个军训,我们是不是这个临行密密缝的心态?但是我们的孩子现在要在作文的路上上路了,我们是不是也要准备一些干粮呢?这个干粮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自身的提高。为什么我们在讲作文、讲技法之前,不断在讲“扶上马”,不断讲怎么辅导,这是关键。一当甩手掌柜,那就“欧”了,这个道理,希望大家不是一般的明白,是要二般、三般的明白。

      我们现在来看孩子修改后的原文。大家有兴趣,为了直观,可以在自己的文档上复制下来作一个比对。

      
      《摘葡萄》(修改后)
  
  今天,小燕子艺术中心组织我们去晶达生态葡萄园摘葡萄。
  
  走进葡萄园,我们看到了好多葡萄,感觉进入了一个葡萄的王国。葡萄的颜色有紫色,半青半紫,青色还有红色的。形态也各种各样,有的长得长长的尖尖的像弯弯的月牙,有的红红的亮亮的像圆溜溜的太阳,还有的是椭圆形的。听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葡萄有好多种口味,有玫瑰味,草莓味,还有牛奶加冰糖味,品种也很多,有金手指,红地球,醉金香,巨玫瑰......可好吃了!听得让人直流口水。
  
  我选了一串又紫又大的葡萄,一只手托住葡萄,一只手剪葡萄。葡萄的根又粗又硬,十分难剪。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它剪了下来,轻轻地放进了袋子里。
  
  摘完葡萄,我趁工作人员不注意,又偷偷地剪了一大串紫得发亮的葡萄,蹲在地上美滋滋地品尝起来。剥开葡萄皮,肉嫩嫩的;闻起来,香香的;吃进嘴里,水水的;吞进肚子里,甜甜的,味道真美啊!我吃得上瘾了。

      
    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22:38:26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点评2:
  
  经过辅导、修改,大家也大体看到了这个作文的进步。刚才有妈妈问,对于低年级的、低段位的,是不是就不必“六根六尘”了?这个孩子是一年级的,色法、意法、味法都用上了,怎么能说低段位的就不用呢?越是低段位,孩子的想象力越是强,越是要发挥,越是不能抹杀。这个不是用得上用不上的问题,是保护不保护的问题!这篇一年级孩子的作文的评价,不用多说,一个字,“好”!
  
  这是总体的。那么为了说明“六根六尘”,我们在尊重作者的基础上,来作一些适当的引导。“走进葡萄园,我们看到了好多葡萄,感觉进入了一个葡萄的王国。葡萄的颜色有紫色,半青半紫,青色还有红色的。”这一段,我们讲,是色法。有朋友拿到书的,在书中,我们讲这个“六根六尘”是基础的,是基本的。在这个基础上还有“色意通用”。或者,在书中我们是这样表现的,举个例子来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色法、意法。这是荷塘月色的一句话,树色是阴阴的,这是色法;象一团烟雾,是意法,也就是说色意通用。我们来看小作者的原文,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葡萄的颜色有青色的,有红色的,有紫色的,青的如碧玉,红的如炭火,紫色的,如夜明珠一般最是夺目如何?不是要你去想,而是让你去引导孩子,问孩子,葡萄是什么颜色的啊?还有什么颜色啊?这些颜色像什么啊?这是不是就好了。
  
  我们再来看下一段:形态也各种各样,有的长得长长的尖尖的像弯弯的月牙,有的红红的亮亮的像圆溜溜的太阳,还有的是椭圆形的。大家看到了,这是什么法?色意啊。我们前两天讲了一个意境,什么是意境呢?就是摆关系。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看,这样摆摆行不行?形态也各种各样,有的长得长长的尖尖的像弯弯的月牙,有的红红的亮亮的像圆溜溜的太阳,还有的是椭圆形的像各色各样的星星。钻到葡萄架下,抬眼上望,有月亮,有太阳,有星星,还有绿色的云彩。我们仿佛置身于天宫中一般。行不?
  
  就着这个例子我们再说一下,什么叫意境,就是摆关系。这个关系怎么摆?这里一开始,分别讲了三样东西:月亮、太阳、星星。所谓的摆关系,就是把分别写的这三个东西再配置在一起,打成一个组装的“物件”。所以说我们理解了这些基本的原理是不是就如同作画一样的,先是有黄色、红色、绿色,然后就用这个黄啊红啊绿啊,涂啊抹啊。同样的,孩子不是没字可写吗,倒过来、颠过去,颠过去、倒过来,这不就写得高明了吗?我们再往下看:这里的葡萄有好多种口味,有玫瑰味,草莓味,还有牛奶加冰糖味,品种也很多,有金手指,红地球,醉金香,巨玫瑰......可好吃了!听得让人直流口水。这个基本上来讲,就是味法,对吧?那么,我们还是老思路啊,我们是不是可以问:这个味道是什么?孩子这样回答没错,我们是不是紧接着问:这个味道像什么啊?草莓味的味道像什么啊?有玫瑰味的味道像什么啊?这一像、一像的,不就是意法嘛?所以希望小作者的妈妈接着再去辅导。举个例子来说——草莓味的味道里,有一份清香,一份清纯,仿佛那一份美味不是来自人间,而是来自天堂。这样写可以吗?什么是意法?意法就是想象中的那个味道,千人千味。
  
  我们再往下看:我选了一串又紫又大的葡萄,一只手托住葡萄,一只手剪葡萄。葡萄的根又粗又硬,十分难剪。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它剪了下来,轻轻地放进了袋子里。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九牛二虎”与“轻轻放在”,是不是有冲突?这对称也不能是形式上的啊?大家想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葡萄剪出来什么样了?所以说呢,我们在讲对称的时候就讲过,词为句服务、句为块服务、块为段服务、段为中心服务。我们看前面写得多么的美妙:看的美、尝着美,怎么摘起来就不美了呢?所以我们就要调整一下,同时为更好的呼应一下,这样行不行——我选了一串又紫又大的葡萄,一只手托住葡萄,一只手剪葡萄。小心翼翼的样子,仿佛真的站在云端,手摘星辰一般。心中想起一句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要为主题服务,下面,再来——终于把它剪了下来,轻轻地把“星星”“月亮”“太阳”放进了袋子里,唯恐把它们惊醒一般。有的妈妈讲了,前后呼应了。为什么前后呼应了呢?那是因为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管葡萄不叫葡萄了,对不?
  
  再往下,尝葡萄。这个把“偷”去掉。要呼应,但又要表达这个意思,改成什么?悄悄的,别偷偷的。悄悄的,这不就美了吗?我们这样看看行不行?摘完葡萄,悄悄地取出一粒紫得发亮的葡萄,剥开皮,饱满肉嫩多汁,吃进嘴里,那股子甜,也是悄悄的。这不是在改孩子的作文,而是讲文字的游戏,让家长们知道如何与孩子去玩这个游戏。
  
  我们再看结尾——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这个问题跟我们前面讲的那个《雨》的问题是一样的。我们重新回顾一下“身子”,是讲的看葡萄之美、摘葡萄之美、尝葡萄之美,跟丰收与劳动有关吗?或者说关联性强吗?不强。所以说呢,这个脚站得还是不稳,希望妈妈与孩子再好好地改,好好地斟酌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22:38:57 | 只看该作者
点评更改后的作文:
  
  
《摘葡萄》
  
  今天,小燕子艺术中心组织我们去晶达生态葡萄园摘葡萄。
  
  走进葡萄园,我们看到了好多葡萄,感觉进入了一个葡萄的王国。葡萄的颜色有青色的,有红色的,有紫色的,青的如碧玉,红的如炭火,紫色的,如夜明珠一般最是夺目。形态也各种各样,有的长得长长的尖尖的像弯弯的月牙,有的红红的亮亮的像圆溜溜的太阳,还有的是椭圆形的像各色各样的星星。钻到葡萄架下,抬眼上望,有月亮,有太阳,有星星,还有绿色的云彩。我们仿佛置身于天宫中一般。听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葡萄有好多种口味,有玫瑰味,草莓味,还有牛奶加冰糖味,品种也很多,有金手指,红地球,醉金香,巨玫瑰......可好吃了!听得让人直流口水。
  
  我选了一串又紫又大的葡萄,一只手托住葡萄,一只手剪葡萄。小心翼翼的样子,仿佛真的站在云端,手摘星辰一般。心中想起一句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终于把它剪了下来,轻轻地把“星星”“月亮”“太阳”放进了袋子里,唯恐把它们惊醒一般。
  
  摘完葡萄,我悄悄地取出一粒紫得发亮的葡萄,剥开皮,饱满肉嫩多汁,吃进嘴里,那股子甜,也是悄悄的。
  
  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20:22 , Processed in 0.08205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