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慢慢来,孩子作文不用愁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21:18:32 | 只看该作者
点评更改后的作文:
  
  可爱的小妹妹
  
  我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前几天刚刚两周岁了。
  
  她的眼睛黑溜溜的,像一对黑色的珍珠一样;鼻子小小的,但是很灵敏;嘴巴红红的,看起来像红色的樱桃一样;最特别的是她的四肢肉嘟嘟、白胖胖的,像外婆刚买回来的藕节一样。
  
  小藕节可淘气了。家里的电话铃一响,她就第一个冲到电话机旁边,拿起话筒,说:“阿姨,我是冉冉,你吃过了吗?”没等对方说一个字,就“啪”的一下挂了电话!
  
  小藕节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跑和跳,有时还会连蹦带跳呢!每当我去上学的时候,她总是跑着跟着来送我,挥舞着胖嘟嘟的小藕节说:“姐姐,再见!早点回来哦!”等我回来的时候,小藕节也总是高兴得又蹦又跳地来接我,给我开门,并说:“姐姐,你回来了?”那个样子,会让我想起小哪吒踩着风火轮,急速飞奔的样子。
  
  你们说,我的妹妹活泼吗?可爱吗?你们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妹妹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21:23:12 | 只看该作者
乱讲“头身脚”

      今天,我们就讲一个专题,叫“头身脚”。白天的课我们大体介绍了“对称”。所谓的对称,有四个: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对称段。可能一些朋友过去没有听过课,所以现在听起来摸不着头脑。那么,我们今天先不讲对称,我们就讲“头身脚”。
      过去我们学语文,老师都教我们写文章要讲究“虎头、猪肚、豹尾”。这个说法从理论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让孩子一听起来,或是我们大人一细琢磨起来,还是有些问题。问题在哪里?感觉好像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虎头、猪肚、豹尾”——合起来,似乎是四不象。所以呢,我们就提出一个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的说法,叫“头身脚”。这样感觉像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了。我们的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有时也是“虎头”,但这个“虎头”,不是“虎头”是“唬头”。还有的孩子写的好象是“豹尾”,这个尾看上去很美丽,但却是一个孔雀尾——呵呵,孔雀开屏,开的是翅膀,后面是个大腚,不好看,可不好看啦!
      从这个“虎头、猪肚、豹尾”来讲,我们确实很难和孩子讲明白,我们就换成了“头身脚”。当然这里讲的“头身脚”,是针对整篇文章讲的;到了每一个自然段中,我们就改了个说法,叫“戴帽、穿衣、套鞋”。怎么理解呢?有书的朋友可能看过书了,一下子就理解了;没有书的,我们就讲一个例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是第一自然段的“帽子”。这一段总体上就是写叶子的。不信大家可以细读一下,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来看第二自然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是第二自然段的“帽子”。这一段主写的是什么?是月光。
      我们再看第三自然段: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是第三自然段的“帽子”。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树,知道了帽子,其实从读书的角度来讲,就是学会了概括,学会了总结。同样的,也就明白了我们在书中所提到的对称段。
      假如我们要写一个《荷塘月色》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列出这样一个题纲:一、月色下的荷叶;二、荷塘里的月光;三、荷塘周边的夜树。这就是三个对称的段。实在不明白,我们就简单地说,就是三个对称的提纲。如果我们再接着简化,三段分别是荷叶、月光、夜树。明白了吗?
      当然,如果我们扯远一些,大家学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们把“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随意调整一下:江春月夜花、花江月夜春、春花江夜月,随意组合,是不是美丽的画?同样的,我们说这个荷塘月色也是这个道理。荷月塘色、荷色月塘、荷塘月色,都是美丽的画。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一个作文的主题,或是头的话,那么我们刚才讲的——荷叶、月光、夜树,都是每一个自然段的帽子。
      大家想一想,我们自己会不会穿衣戴帽?如果我们今天戴一顶太阳帽,我们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是不是应该穿运动服或者休闲一类的衣服?如果我们戴上礼帽了,那就应配上西服或是正式一点的衣服。一句话,衣服要与帽子配套。所以,简单地说,孩子写作文跑题,跑的不是“题”,跑的是“帽”。没有“帽子”,下面的“衣服和鞋子”就乱穿一气。我们过去都在讲,散文是形散意不散。说句大话,真的看懂结构了,形也不散,意更不散,这是有逻辑的。大家回头有空再读读《荷塘月色》体会一下。
      写作文跟写情书不一样。写情书,天南海北、海枯石烂、执手相看,什么“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主题只有一个——骗对方的泪水。越是骗得多,越能证明那三字,这个容易。但实在地说,写作文的文体里面就属情书最好写。写成个豆腐渣,能骗得对方落泪就是本事。可是写情书的高手过不了中考关,过不了高考关。有的时候,在网上看早恋的那些孩子,写情书那是高手,但一提笔写作文就不是高手了,是高脚,就是把脚扛到脑后,也写不出作文来。原因是什么?真正的作文、真正的文章,是有章法的,是有结构的。而情书不要章法,只要举个大扇子——不必扇风,只要煽情,如此而已。
       河北-海市蜃楼:老师,看来我还要好好学习。那我们就针对这个“好好学习”,来现场写个作文,把这个“头身脚”讲明白。怎么写呢?三个对称段:一、老师,我要好好地听课——这是帽子。我要横着听、竖着听、站着听、躺着听、立着耳朵听、张着嘴巴听、全神贯注听,王母娘娘办寿宴---聚精会神地听。二、我要好好地学——这是帽子。忙的时候小学,闲的时候大学。上班路上学、下班车上学、头悬梁锥刺骨地学、闻鸡起舞地学、凿壁借光地学、好好学习地学、天天向上地学。三、我要好好地练——这是帽子。我要练太极、练八卦、练仰卧起坐、练俯卧撑,跟姚明练、跟刘翔练,实在不行还要跟芙蓉姐姐练,练跑练跳还要练厚脸皮。这三个对称段就是“身”。最后是“脚”——总之,通过听,通过学,通过练,达到非常老师的要求,做一个国学群的好学生跑题不?完毕!
      所以说,这个“头身脚”就是这么一点点意思。“头身脚”是相对于一个整体的文章而言的;“戴帽、穿衣、套鞋”是针对于一个自然段而言的。那么针对句子而言的“头身脚”是什么呢?不就是主、谓、宾嘛!但要强调的是,在段里面(我们现在把一个自然段,也当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章),也要有“头身脚”。为了更形象,我们把“头身脚”换掉,叫作“戴帽、穿衣、套鞋”。“戴帽、穿衣、套鞋”,就其实质来讲,与“头身脚”是一样的,这是为了哄小孩子,我们起了另一个名字。要是整个文章我们讲“头身脚”,在整个段里我们也讲“头身脚”,小孩子就问:“哪来那么多头啊?妈,我晕!”同样的,在一个完整的句子里面,我们叫主、谓、宾,也就是“头身脚”。
      有的朋友提问:满地地找啊、找啊,这“牙”是找到了,可是“鞋子”却没找到。我们就跟孩子讲“戴帽、穿衣、套鞋”。什么叫“戴帽”?就是一个概括。一个自然段中要讲什么,把中心意思小结出来,这叫“戴帽”。帽子戴好了,身上穿的就要与帽子协调、配套,这叫“穿衣”。“帽子”有了,衣服有了,为了整体形象,要下个结论,或是作个补充,这就叫“套鞋”。当然需要补充的是,在段落里面,这个“鞋”是起补充用的,是从属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就是套鞋。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这是套鞋。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是套鞋。
      好了,我们再讲一点。“戴帽、穿衣、套鞋”,似乎有死板之嫌,但从写作文的入门来讲,没有规矩怎么能成方圆?这个死板是必须的。这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西方拳击里的三个拳法:直拳、摆拳、勾拳,这三种是基本功,练好了、练扎实了,才可以有变化,才可以灵活。大家看《荷塘月色》中的“帽、衣、鞋”,穿戴得不显山、不露水,若没有明确指点,当然看不出痕迹——这才是高手所为。我们的孩子不是曹植,不要奢望孩子们能七步成诗。任何事,包括教孩子养成好习惯,辅导孩子学习作文,一定有几个过程:一是僵化;二是固化;三是强化;四是优化。不能功夫不成,就要玩花样。一定要学得有板有眼,有招有式。真到有一天,孩子写的作文中的“帽、衣、鞋”不显山不露水,我不叫他“哥”,我要叫他“师哥”。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 本帖最后由 我的好奇谁抢了 于 2011-12-23 22: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22:01:36 | 只看该作者
《作文八法概要篇》


      这几天,天天在发通知,说八月份开始讲作文,但这几天其实天天在讲。白天讲、晚上讲,其实就是在找感觉,慢慢地进入状态。找什么感觉呢?因为有老人、有新人,所以一直在找一个平衡的感觉,让老人听了有新的启发,让新人听了有新的收获。所以,请大家在讲课的时候认真地听、不插话,听好之后多一些发言、收获、感想等都可以。感受大家,这样才可以讲得更适合。
      这两天我们讲到了一个主题,就是扶上马送一程。对于孩子要尽责,不能当甩手的家长、甩手的户主。披挂上阵就能舞文弄墨?这个大可不必,但我们的要求是什么呢?很简单:没吃过猪肉,但一定要见过猪跑。前两天有的妈妈听了一小部分课,就说:道理明白了,但一提笔写起来还是难,这是问题。现在我们讲,不是让你披挂上阵、投戎从笔,现在要求的是你当一个教练,这个教练是不直接参加比赛的,但这个教练最核心的、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要知道游戏或是比赛的规则。说句玩笑话,让教练参加比赛,观众都觉得你老;但让教练指挥比赛,观众(孩子)就会觉得你经验丰富。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你在孩子写作文中的定位!那么,谁是孩子的老师呢?名家的作文是孩子的老师;名家作文的标准是孩子的老师;“没吃过猪肉,要见过猪跑。”——这个“猪跑”就是标准。
那么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呢?在书里我讲了八条:
       第一条:虎头猪肚豹尾——头抹摩丝,鞋擦油蜡。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做一个简单的讲解。第一条大体的意思是说:一个整体的文章,必定要讲究头、身、脚的关系。在一个整体文章的段落里,必定要讲“戴帽”、“穿衣”、“套鞋”的关系。
       第二条:借古论今,谈天说地——上识天文,下知地理
      这个话题用一句话来讲叫“无典不成文”,好的作文没有不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的。孔子说话,书曰……;孟子说话,诗曰……;孔乙己说话,多乎哉,不多也!对不对?
       第三条:结构扎实,对称体美——盖好房子,立好牌子。
      这个对称,是我们要讲的重点。最近几天,天天讲,时时都在讲,等正式开始讲,我们还要系统地讲!这里暂先不提。
       第四条:六根六尘,生动丰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应俱全。
      第四条六根六尘也是重点,有关的内容大家可以去相关的博客上提前预习,我们先从整体上了解这“八个标准”之后,一会儿还要略讲一些六根六尘
       第五条:写冷以热,对比鲜明——红烧肉好吃,不妨先尝白菜梆子。
      这一条也是非常重要,我们这几天讲的正话反说就属于此例。比如说:今天天气很好,非常不错。“很好”与“不错”是对比的,这是简单的例子。稍深一些的呢?比如:我们写春天,能不能一上来不写春天?写什么呢?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两天我们讲苹果,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写苹果之前先写大鸭梨?我们的孩子常常写《我的妈妈》的作文,可不可以在写妈妈之前先写爸爸?甚至,我们在写妈妈温柔、美丽的一面之前,先写妈妈的河东狮吼?这样是不是思路就开了?在看到大家手的时候 就让人想到了脚。
       第六条:驴头不对马嘴——语不惊人誓不休。
      语言要好,就要驴头不对马嘴。这话怎么讲?举个例子,我妈气得跟气球一样。气和气球本不是直接搭界的。我们来看看唐诗,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谁钓过江雪?这个江雪如何能钓?再看一个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人闲与桂花落有什么关系?月出与惊山鸟有什么关系?不搭界!但写得就很美。
       第七条:意境深远,有画面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一条暂且不多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就有了这一层意思。说白了就是摆关系、讲意境。我们的孩子不是没有可写的吗?不是凑字吗?那我们就来凑一下。比如我们说,春天来了,天更蓝,树更绿。讲了两个:一个是天,一个是树。我们再摆一下关系:春天来了,天更蓝,树更绿。天衬着树,显得更高;树映着天,显得越发的新。把天与树、蓝与绿的关系放在一起比较,是不是字数也多了,意境也有了?
      刚才在十六个群转了一下,看到了大家的感想不少,问题也不少。今天我们讲的是一个简单的概要,是为了方便大家系统地了解作文的整体。前几天我们就讲了书的前言,在这个前言中的第一句话:
       作文,多大点事儿?曾经,孩子问我什么是作文?我告诉她:作文就是用文字来画画。为了让她明白作文要集中不散时,我教她:要学会戴帽、穿衣、套鞋。什么是作文的立意?我回答说:那就是一栋大厦的霓虹灯。什么才是好句子?我说:牛头不对马嘴的句子……
       如果我们对孩子说写作文就是上刀山、下火海,这就错了。我们跟孩子要讲的是:作文就是一个文字的游戏;作文就是用文字来画画;作文就是一个玩!轻松一些,放慢一些不好吗?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就是《作文,多大点事儿》,这个不是口号,而是在讲的过程中、写的过程中力图要做到的。也就是说作文的理论我们不讲,修辞的语法我们也不讲,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身段、弯下腰去说孩子听得懂的话。好,我们讲完了这八法,主要的目的再重申一下:没吃过猪肉,但要见过猪跑!这就是猪跑的基本的样子。我们有了这些还算是形象的、孩子可以接受的标准,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要改进的、什么是可以再提高的。
      昨天晚上我们也讲了课,很晚的时候又扯了一些。我们讲对于孩子作文的点评,一个基本的思想原则是以表扬、鼓励为主,而不是劈头盖脸的批评。我们要看到孩子作文的长进、优点,家长也是如此。孩子的作文不好、有问题,我们的第一态度是表扬;第二个态度是鼓励;第三个态度是表扬加鼓励!
      说得远一些,中国的现实就是批评的人多、指责的人多、埋怨的人多,对于孩子的作文也是如此。不要对孩子的作文挑三捡四、批头改脸、痛批痛改,这样没有好处。要让孩子有信心,让孩子在轻松中应对困难、不足。否则,作文有如刀山、有如火海,叫谁上谁也会害怕。做不到,那就会让孩子接着为难。呵呵!
      好,我们刚才讲了“作文八法”,这是一个整体。那么在“作文八法”里,有两个是我们入门的关键。一个就是我们这几天反复讲的对称。字词的对称、句子的对称、块的对称、段的对称。有人可能又要批评了:这个对称是不是有些僵化啊?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去说一件事、一个东西,一句话能说清吗?一句话很难说清,那就两句话;两句话说不清那就三句话。比如说:我的妈妈很漂亮,大大的眼睛。“大大的眼睛”是一句话,可没说太清楚怎么办?那就来第二句:我的妈妈很漂亮,大大的眼睛,薄薄的嘴唇。“大大的眼睛,薄薄的嘴唇”还是没说清;那就三句,我的妈妈很漂亮,大大的眼睛,薄薄的嘴唇,高高的鼻梁。说清了吗?没有,再来:我的妈妈很漂亮,大大的眼睛,薄薄的嘴唇,高高的鼻梁。除了长得漂亮之外,心灵更美!她温柔,善良,勤奋。大家看看,三个对称句是说长相的,两个对称段,一个是长相一个是心灵。这就是慢慢地说清了,对不?所以这个对称,一定要深入地去了解、去吃透,这是基本中的基本,是核心中的核心。希望大家从这个地方入手去吃,跟孩子一起去找、去发现!本书里面大约采用了二十篇名家作品,足够让对称的思想深入到孩子的心中。
      第二个重点是六根六尘。这个重点是为了解决孩子写作文不生动的问题。刚才我们讲了“我的妈妈”,我们现在渗入一些六根六尘的因素:我的妈妈很漂亮,大大的眼睛,薄薄的嘴唇,高高的鼻梁。特别是那双眼睛,清澈得如月亮一样,宁静得跟水波相同。用的是意法!是不是就生动了一层?就事论事地来说,我们还可以说:妈妈的薄嘴唇象两片桃花一样,永远那样的年轻、鲜艳。妈妈的声音,是那么的温柔,每当我睡前妈妈向我问安的时候,总觉得她象天使一样——轻声细语。对不对,生动起来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22:03:32 | 只看该作者
功夫作文之——戴帽穿衣


      这一课,本来是不打算讲的,但不少朋友反应孩子写作文太散,主题不集中。这是常见的问题,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来讲这一课。我们把这一课起名为:戴帽穿衣。
      穿衣戴帽。大家想一想,我们自己会不会穿衣戴帽?这个不成问题,是不是?如果我们今天戴一个太阳帽,大家说我们要穿什么衣?对的,是运动衣。如果我们男生戴上礼帽了,我们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可惜现在不兴戴礼帽了。我们前面讲过一个大文章有头、身、脚;现在我们又知道,一个自然段也要看成是一个文章,也要有头、身、脚。今天我们就讲这个段的头、身、脚。
形象地说就是戴帽穿衣。专业的术语叫总分,也就是先总后分;或者叫分总,也就是先分后总。这个说法太专业、太不形象,我们就跟孩子讲,戴帽穿衣。
      我们来看一篇我家孩子的作文。什么叫戴帽?就是一个小结——我这一段话要讲什么,把这个小结写出来,这叫戴帽。我们来看这个范文: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有星星一般多的伟人。他们无一不需要明师的指点,就算是圣人孔子,在他感到有不解之处时,也会跨越国界去寻找老子为他答疑。
       每位老师的教育方法也不近相同,方法各异。当我走近现在的这所中学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老师们的都有教育孩子的宝典。
        语文老师的宝典是:幽默风趣,和蔼可亲,在老师为我们上第一节讲的时候,她就对我们说她喜欢忘年交,对我们是以朋友的身份来教育我们。在讲《童趣》那一课时,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我真正的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在帐中观鹤。
        数学老师的宝典是:悄无声息,引人入胜,小学的时候,数学老师的讲课也很生动,常常加入一些课外资料。而初中的数学老师虽少了些课外的资料,但是她的启发式的提问、设问、解问调动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欲望,老师的这一灵丹妙药,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不觉疲累中集中了注意力。
        英语老师的宝典是:快乐轻松,成绩不落,每天早上的第一节课大多是数学和语文,因为精力集中所以难免体力不济。但是,上过英语课后,精神反而会放松许多。这是因为英语老师时而带着我们唱唱歌,时而还跟我们讲一些小笑话。这些都让我们迈着快乐的步伐加快了学习的收获。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正是因为人性有不善的一面,所以就更需要用知识来教化人,改变人。知识需要老师们教给孩子们,而且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也需要靠人的善良去构建。在这个学校中有这么多我么好的老师,只要我们用一颗善良的心来对待学习,我们一定不会辜负老师的希望,在未来,为这个天天向善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好!我们先不看整个文章的头与脚。我们看中间“肚”的头。语文老师的宝典是:幽默风趣,和蔼可亲,”这个就是我们讲的戴帽。把这个帽一戴上,就好像孙悟空的紧箍咒,就跑不了了。“数学老师的宝典是:悄无声息,引人入胜,”这是另一段的帽,这个帽一戴上,下面的衣服就好配套了。“英语老师的宝典是:快乐轻松,成绩不落,”这是第三段的帽子,一戴上就好办了,全部就集中了。大家说,对不对?
      好,我们开始进一步的探讨。有的朋友可能会讲了,这样写是不是太死板了?这是个问题。但是我们从写作文的入门来讲,这个死板是必须的,这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规距怎么能成方圆。西方的拳击就三个拳法:一是直拳,二是摆拳,三是勾拳。这三种是基本功,这个练好了、练扎实了才可以有变化。我们写作文也一样,练好基本功,才可以写得灵活。以前我常讲任何事,包括做事,包括教孩子,一定有这几个过程:一是僵化;二是固化;三是强化;四是优化。你还没有学着做呢,就要玩花样,那是肯定不成的。不能才吃三天素,就让自己的孩子上西天。一定要学得有板有眼、有招有式。这个理,大家明白了吧?
我们现在讲功夫作文,就是要讲作文的功底、基本。我们来看看真正的高手是怎么戴帽穿衣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肚子,这个文章大家不陌生,可是大家会看的不多。现在我们大家试着找一个帽子在哪里?“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就是第一顶帽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是第二顶帽子“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是第三顶帽子。大家再看一下,下面的衣服是不是与帽子吻合?是不是有体会了?我们先教自己的孩子僵化。等有一点优化成了高手,就不必拘泥于形式了,就在那潜移默化中体现了出来。
      第二,我们讲文章要有头、身、脚,文章的每个段落也要有头、身、脚。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前面我们讲过的孩子的作文:
       父母的体谅,让我感到很幸运。每天上学时,妈妈一定会说:开心点啊!。因为妈妈体谅我在学校里学习紧、压力大;每天爸爸回到家,就会问我: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吗?因为爸爸知道述说快乐会使我把烦恼抛到脑后。每当我因作业太难而抓狂时,爸爸总会不厌其烦的开导我,妈妈总会为我准备好吃好喝,让我专心思想、集中精神。因为有这样的父母,我真的很幸运。
      第一句话是帽,中间的是衣,最后一句话是鞋,这样就完整了。用专业的术语讲,这就叫作“总分总”的结构。但这样讲不形象。我们就说戴帽、穿衣、套鞋。这样写就算有些功夫了。说明什么?说明思维不乱。
我们再看,朱自清的文章: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我们现在找到鞋子了吗?“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就是鞋子。大家是不是体会到了?所以说,在段落里有的地方可以有,有的地方可以没有。灵活了,成为高手了,写的就游刃有余,就不必拘于形式了。但对我们的孩子来讲,学写作文这个要求不可少。这即是思维的锻炼,也是形式上的要求。从小就打好这个基本功,文章就写得有章有法了,这就是功夫的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22:13:48 | 只看该作者
作文3

(原文):
  
  
《残疾人的演出》(二年级)
  
  朋友们,你们一定见过残疾人,但你们观看过残疾人的演出吗?今年暑假里的一个晚上,爸爸妈妈和外婆就带我去江北剧院看了浙江省残疾人艺术团的表演。据说这个艺术团表演的节目在全国各类文艺汇演中得了很多金奖呢!
  
  首先出场的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小女孩,她满怀深情地朗诵了诗歌《如果给我三天光明》,她的声音既清脆又甜美。过了一会儿,两边出现了很多的大姐姐,围着小女孩伴舞。
  
  最让我刮目相看的节目是:现场口书。主持人叫一位家长在台上写自己的名字,然后一个失去双手的叔叔用嘴巴咬着毛笔蘸了蘸墨,就在宣纸上写起了诗来。听说他随便看到什么名字,就能现场写一首诗。他写的字比有些双手健全的人写得还要好呢!旁边还有一位双目失明的叔叔在弹古琴。他们两个配合得非常好!
  
  我还喜欢小品《火红的玫瑰》、舞蹈《彩色的梦》等,但是我最喜欢的节目是舞蹈《千手观音》,他们头上戴着金灿灿的帽子,手指上带着金色的又尖又长的指套,还穿着一身金色华丽的衣服,欢快的跳起舞来,旁边还有两个老师在打手语,因为跳舞的都是两耳失聪的演员。
  
  今天的表演可真好看啊,从这些残疾演员的身上,还让我懂得了一个大道理:虽然身体有缺陷,但他们还是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自强不息。如果我以后碰到困难的话,也要和他们一样,敢于挑战,决不能放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22:14:27 | 只看该作者
妈妈辅导:
  
  
我进群听非常老师讲课快三个月了,但只限于把“饺子往茶壶里装”,自己慢慢消化,一直没能倒给女儿。暑假里,女儿的老师要求他们写五篇作文,到昨天为止,还一篇都没完成,我那个急啊……星期天下午,我终于抽时间用老师教的“头身脚”、对称和“六根六尘法”给女儿辅导,让她写了两篇作文(先用口说作文的方法)。而且,在写的时候,她也没感到写作文是个很难的事情哦。哈哈,好有成就感啊!
  
  
孩子的作文:《残疾人的演出》
  
  朋友们,你们一定见过残疾人,但你们观看过残疾人的演出吗?
(她的初稿里没有这一句,我对她说:作文的头,就如人的头,要尽量想办法吸引人。妈妈有个提议:你可以试试用问句的形式来开头,是否更能吸引读者呢?然后她就想了这一句)
  
  今年暑假里的一个晚上,爸爸妈妈和外婆就带我去江北剧院看了浙江省残疾人艺术团的表演。据说这个艺术团表演的节目在全国各类文艺汇演中得了很多金奖呢!
(初稿中,她只是写,看了残疾人的演出,没有提该艺术团的节目得金奖这一码事,我对孩子说:一般的人,看了你这个作文的“头”,会不会想:这估计是天桥上驼着背、瘸着腿、带着一只小猴卖艺的,那种没什么看头的表演吧?)
  
  首先出场的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小女孩,她满怀深情地朗诵了诗歌《如果给我三天光明》,她的声音既清脆又甜美。过了一会儿,两边出现了很多的大姐姐,围着小女孩伴舞。
(她原来写:首先出场的是一个眼睛看不见的小女孩,我问她:眼睛看不见,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呀?再来说一说,她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朗诵诗歌时的声音怎么样啊?可以用用对称哦)
  
  最让我刮目相看的节目是“现场口书”。主持人叫一位家长在台上写自己的名字,然后一个失去双手的叔叔用嘴巴咬着毛笔蘸了蘸墨,就在宣纸上写起了诗来。听说他随便看到什么名字,就能现场写一首诗。他写的字比有些双手健全的人写得还要好呢!旁边还有一位双目失明的叔叔在弹古琴。他们两个配合得非常好!
(这个“刮目相看”是她自己想出来的,我着实地夸了她一番:宝贝,看来你积累的好词还不少呢,连这个词都知道!不过,你知道“刮目相看”的典故吗?她说不知道,然后我让她百度了一下,大致给她讲了吕蒙、孙权和鲁肃的故事;开始她没有提到断臂叔叔写的字如何,我说:这没有手的叔叔写的字,肯定不怎么样吧?——如果写得像蚯蚓一样的,那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我还喜欢小品《火红的玫瑰》、舞蹈《彩色的梦》等,但是我最喜欢的节目是舞蹈《千手观音》,他们头上戴着金灿灿的帽子,手指上带着金色的又尖又长的指套,还穿着一身金色华丽的衣服,欢快的跳起舞来,旁边还有两个老师在做手语,因为跳舞的都是两耳失聪的演员。
(节目有详写,有略写,对她表示了肯定。看了她的初稿,了解到她喜欢这个《千手观音》的节目,主要是因为她们金灿灿的服饰哈,不过也行,那就把服饰里的颜色都用金色来表达出来吧——原来只提到“金灿灿的帽子”和“华丽的衣服”。这个“金灿灿”和“两耳失聪”也是她自己想的,又对她表扬了一番,呵呵)
  
  今天的表演可真好看啊,从这些残疾演员的身上,我懂得了一个大道理:虽然身体有缺陷,但他们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自强不息。如果我以后碰到困难的话,也要和他们一样,敢于挑战,决不能放弃。(这个作文的“脚”,基本上也是她自己写的,“自强不息”和“敢于挑战”是我加的,呵呵)


[ 本帖最后由 我的好奇谁抢了 于 2011-12-24 22:2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22:15:23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点评:
  
  我们来讲评一下这篇作文。
  
  孩子的作文好在哪里?大家分别都有很好的评价。我们来个总体的评述:一、“头—身—脚”的意识非常好,开门见山。这一点,我们上午讲得比较多。关于“开门见山”的问题,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面,还有更加详细的说明。二、“身子”也非常饱满。对于对称词、对称句有很强烈的意识。三、“脚”也知道如何立正。这些就表现在逻辑性、表达的准确性上。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孩子在哪些地方还有提高的潜力呢?我们还是要遵循一个大原则,在尊重孩子原文的前提下来点评、修正。作文中的“衣服”讲了三个场景,用我们的话来讲叫“三个对称”。这三个对称段,我们分别起个名字:一是双目失明的小女孩唱优美的歌;二是失去双手的叔叔用嘴巴咬着毛笔来写诗;三是两耳失聪的演员在跳舞。是不是三个对称段?这三个对称段,就是“身子”。什么叫对称,也就是我们前段时间不断讲的——对称,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事物。小作者在“身”上用三个不同的场景、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写看演出。这样,就让作文丰满厚重了。所以说,对称的意义,就是把最有典型意义的人或是事表达出来。而不必把整个演出、每一出戏都写出来。这样,就有了详、略,有了重点与“轻点”。
  
  那么,我们把作者要表达的这个对称,或是身子理解透了。我们再看这个作文的题目,还是跟上一篇一样——略显平淡。我们在对称上看到的是:一是双目失明的小女孩朗诵优美的诗;二是失去双手的叔叔用嘴巴咬着毛笔来写诗;三是两耳失聪的演员在跳舞。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来定这样的一个题目呢——残缺的美。大家以为呢?我们以前讲过,如何辅导孩子写苹果?写的不是苹果,写的应该是苹果的故事。同样的,我们说是去看残疾人的演出,不如说,我们是去看残疾人演员的一种精神。那么这种精神是什么呢?且定名叫“残缺的美”,行不?
  
  明白了这个对称结构、对称段。我们讲过,在全文用“头—身—脚”,在段里用“戴帽、穿衣、套鞋”,整个文章就结构严谨、表达有力、有功夫了。怎么样围绕着“残缺的美”来“戴帽、穿衣、套鞋”呢?详细的字、词、句,我们就不讲了,我们就讲大方向。
  
  第一个对称段,我们是不是可以套这样的“鞋”呢?
首先出场的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小女孩,她满怀深情地朗诵了诗歌《如果给我三天光明》,她的声音既清脆又甜美。过了一会儿,两边出现了很多的大姐姐,围着小女孩伴舞。——失明的小女孩用她天使一样的声音为我们展示了声音美。
  
  第二个对称段中这样套上“鞋”:最让我刮目相看的节目是:现场口书。主持人叫一位家长在台上写自己的名字,然后一个失去双手的叔叔用嘴巴咬着毛笔蘸了蘸墨,就在宣纸上写起了诗来。听说他随便看到什么名字,就能现场写一首诗。他写的字比有些双手健全的人写得还要好呢!旁边还有一位双目失明的叔叔在弹古琴。他们两个配合得非常好
!——失去双手的叔叔用他的肢体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书法美。
  
  在第三个自然段中,我们可以这样套上“鞋”:我还喜欢小品《火红的玫瑰》、舞蹈《彩色的梦》等,但是我最喜欢的节目是舞蹈《千手观音》,他们头上戴着金灿灿的帽子,手指上带着金色的又尖又长的指套,还穿着一身金色华丽的衣服,欢快的跳起舞来,旁边还有两个老师在做手语,因为跳舞的都是两耳失聪的演员。
——失聪的小演员们为我们展示了歌舞美。
  
  失明的小女孩用她天使一样的朗诵为我们展示了声音美;失去双手的叔叔用他的肢体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书法美;失聪的小演员们为我们展示了歌舞美。声音美—书法美—歌舞美,是不是对称?以上三个对称段,是详写。我们还可以再加一些略写。可以这样来写:在整个演出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独唱,还看到了独舞;不仅看到了合奏,还看到了独奏(这些是需要妈妈再帮着孩子补充的)
;——总之,这些身带残疾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用他们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艺术的美。
  
  最后,我们来看结尾。原来的结尾,有“脚”的意识,这很好。但是结尾收在“面对困难,自强不息”似有不妥。因为“身子”并没有着墨于表现“面对困难,自强不息”,而是着墨于艺术的美。所以这个结尾还要调整一下。可以这样来写:今天的演出不仅让我们享受了艺术的美。还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美是可以发现的,美是可以创造的。一个人如果有健全的身体,而没有一颗发现美、创造美的心,那健全的身体便没有了精神;相反,如果一个人虽然残疾,但他却拥有一颗发现美、创造美、奉献美的心,那这样的残缺,也是美的。这样是不是就更加统一、完整了?不是把帽子换大,是把帽子换得更合适。我们在书中就讲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对称,其实它的核心就是——字、词服务于句子;句子服务于块;块服务于段;段服务于中心。我们既然定了中心是残缺之美,那么我们的字、词、句、块、段,就要为这个中心服务。这样形成呼应,形成整体,才算得上严谨。严谨是什么?严谨,就是功夫。功夫是什么?是经得起推敲的东西。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讲的是一个大的结构,一个大的方向,不作细致地讲评。其实在每一个对称段里,还可以结合“六根六尘”的手法,把美写得更生动、更形象。比如,第一个段里讲的朗诵,我们可以说“这动情的朗诵,仿佛天使之音”;还有那个舞蹈,我们可以说“千手观音真的好像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净化心灵、一尘不染的佛国世界”。希望梅妈,再细改。
  文章不厌千回改。越改越是精品,就是要让孩子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吃透文章的精妙。


[ 本帖最后由 我的好奇谁抢了 于 2011-12-24 22: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22:17:00 | 只看该作者
辅导后的作文:
  
  
《残缺的美》
  
  朋友们,你们一定见过残疾人,但你们观看过残疾人的演出吗?今年暑假里的一个晚上,爸爸妈妈和外婆就带我去江北剧院看了浙江省残疾人艺术团的表演。据说这个艺术团表演的节目在全国各类文艺汇演中得了很多金奖呢!
  
  首先出场的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小女孩,她满怀深情地朗诵了诗歌《如果给我三天光明》,她的声音既清脆又甜美,仿佛是天边传来的美音。这个失明的姐姐用她天使一样的嗓子为我们展示了声音之美。
  
  最让我刮目相看的节目是《现场口书》。主持人叫一位观众到台上写自己的名字,然后一位失去双手的叔叔用嘴巴咬着毛笔蘸了蘸墨,就在宣纸上写起了诗。听说他随便看到什么名字,就能现场写一首诗。他的毛笔字比有些双手健全的人写得还要好呢!旁边还有一位双目失明的叔叔在弹古琴为他伴奏,时而疾风骤雨,时而轻舒缓慢,他们两个配合得非常默契!从这个节目中,我看到了失去双手的叔叔也能用他残缺的肢体为我们展示书法之美。
  
  我还喜欢小品《火红的玫瑰》、舞蹈《彩色的梦》等,但是我最喜欢的节目是舞蹈《千手观音》,演员们们头上戴着金灿灿的帽子,手指上带着金色的又尖又长的指套,还穿着一身金色华丽的衣服,轻快地跳起舞来。有时,高高低低地伸出了无数双手;有时,我好像又只看到一双手。我还注意到,舞台两旁有两个老师在打手语,原来,跳舞的都是两耳失聪的演员。这些失聪的演员们为我们展示了舞蹈之美。千手观音的舞蹈好像真的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净化心灵一尘不染的佛国世界呢。
  
  整个演出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盲人阿姨的独唱,还看到了骑着轮椅的叔叔们的组唱;不仅看到了双人舞还看到了群舞;甚至还看到了舞枪弄棒的戏剧表演《樊梨花统领三军》呢!总之,这些身带残疾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用他们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艺术之美。
  
  这次演出不仅让我们享受了艺术之美,从艺术美中,我还得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美是可以发现的,美是可以创造的。一个人虽然有健全的身体,但如果没有一颗发现美、创造美的心,那健全的身体便没有了精神。相反,一个人虽然残疾了,但他如果拥有一颗发现美、创造美、奉献美的心,那这样的残缺,也是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22:17:31 | 只看该作者
作文4(原文):
  
  《雨
》(11岁、5年级)
  
  下雨啦!下雨啦!下雨啦!一年四季,每当下雨的时候我都格外开心。
  
  你看,下雨的时候,大大小小的雨点好像逃出了乌云的魔爪,迅速地飘落下来。落到地上,地面很快潮湿了;落在河里,河面荡起层层涟漪;落到花草上,花草猛喝几口,累得不禁弯下了腰;落到人们身上,人们赶紧四处躲避,纷纷和雨玩起了捉迷藏。
  
  雨大的时候,雨点落在大树上,就像一个音乐指挥家,指挥着大树东摇西摆,弹起快乐的进行曲;雨点落在窗玻璃上,就像一个鼓手,猛烈地敲打着玻璃,演奏起狂野的摇滚乐。雨小的时候,雨点落在落叶上,沙沙沙……沙沙沙……,好像窃窃私语;雨点落在屋顶上,滴滴答,滴滴答,好像唱着催眠曲。
  
  细雨绵绵的时候,可以伸出舌头,品尝雨的味道,舌尖上的一点甘甜让人不停回味。深呼吸,一股冰凉而清新的气息贯穿整个身体,会让人感受到无比舒畅、神清气爽。小雨中,伸开双臂,任由雨丝轻抚全身,好像打开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多么惬意啊。
  
  雨,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春雨带给我们万物复苏的力量,夏雨消除我们酷暑的烦躁,秋雨和我们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冬雨让我们保持一份冷静的心情。我,能不爱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22:18:20 | 只看该作者
妈妈辅导:
  
  下雨啦!下雨啦!下雨啦!一年四季,每当下雨的时候我都格外开心。
(既然写雨,一开始就要点题,就是要写到“雨”。写作文之前,我告诉孩子,要写什么事物,尽量在三句之内就能写出来。为什么呢?我讲了今天老师讲评《我的小妹妹》中“开门见山”。怎么样开门见山?方法很简单:“作文的第一句话里,就要有主题——与题目紧紧相扣。就本文来说,第一句话里面,就要有妹妹两字的出现。如果第一句话没有,前三句话就要有妹妹。如果前三句话没有妹妹,那妹妹就让小作者拐跑了。”但是孩子问了一句,如果我写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前面不说他是谁,只说他各方面特点,最后像揭示谜底一样说,我说的这个人就是某某某呢?难道不好么?这个问题,请老师明示。)
  
  
下文学用“六根六尘”来写雨,现在感觉我辅导的时候有些教条,孩子不是特别能一下子接受,恐怕还是我不能很好地把色、声、味怎么结合讲给孩子,只是单纯强调: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尝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再说。所以,孩子想半天写不出来,因为他无法单纯写一个方面,他觉得这些感觉是混在一起的。比如,看到的同时,也在听到,那么看和听可以体现在一起,我觉得他的说法是对的,但我当时很准确给予孩子答复,不过我接受了他按照他的理解写的文字,写出来,总比卡住要好吧?
  
  你看,下雨的时候,大大小小的雨点好像逃出了乌云的魔爪,迅速地飘落下来。落到地上,地面很快潮湿了;落在河里,河面荡起层层涟漪;落到花草上,花草猛喝几口,累得不禁弯下了腰;落到人们身上,人们赶紧四处躲避,纷纷和雨玩起了捉迷藏。
——算是视觉方面(雨落在地上、落在河里、落在花草上、落在人们身上。这是对称的写法么?)
  
  雨大的时候,雨点落在大树上,就像一个音乐指挥家,指挥着大树东摇西摆,弹起快乐的进行曲;雨点落在窗玻璃上,就像一个鼓手,猛烈地敲打着玻璃,演奏起狂野的摇滚乐。雨小的时候,雨点落在落叶上,沙沙沙,沙沙沙,好像窃窃私语;雨点落在屋顶上,滴滴答,滴滴答,好像唱着催眠曲。——
听觉与视觉(雨大的时候和雨小的时候,对称,雨点落在大树上、落在窗玻璃上、落在落叶上、落在屋顶上,是对称么?有没问题呢?)——嗅觉、味觉、触觉(写的少了点,主要是语言能力有限)。
  
  细雨绵绵的时候,可以伸出舌头,品尝雨的味道,舌尖上的一点甘甜让人不停回味。深呼吸,一股冰凉而清新的气息贯穿整个身体,会让人感受到无比舒畅、神清气爽。小雨中,伸开双臂,任由雨丝轻抚全身,好像打开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多么惬意啊。——意识方面:春雨、夏雨、秋雨、冬雨对称。辅导孩子的时候,告诉孩子对称,但同时告诉他,对称不仅是简单的字词、字数、含义的对称,更多是结构上的对称,即句子,段落,内容等的前后对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1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22:56 , Processed in 0.09506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