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athna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成长记录] 小子上初中了^|^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3-3-11 14:11:36 | 只看该作者
开学快一个月了。小子报名参加华杯赛。没想到初二还有华杯赛,学习计划得调整了。

说到计划,真得好好向1122bb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13-3-23 21:51:44 | 只看该作者
我是一个大傻瓜!!!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elenminliang + 5 + 5 兴冲冲进来看了这一句,额~~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13-3-24 20:14:07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样的书架,给个淘宝链接行吗

原帖由 athna 于 2013-1-13 21:58 发表
早几天给小子订的新书架到了,全木的,原木色,只上了一层透明的光漆。小子很喜欢,说整个房间都弥漫着木头的清香。

整理了一下近两年给小子买的书,五层的书架居然还是放不下,一些看过的书还是要装箱。整理 ...

什么样的书架,给个淘宝链接行吗?或是拍个图片看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21:45:50 | 只看该作者
昨天逛论坛开着网页走开一会,小子作弄我,用我的帐号发了楼上的贴。怪不得他昨晚一脸坏笑!

对不起H e l版主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elenminliang + 5 + 5 那就好,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21:5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3 小洁2001 的帖子

书架是在本地的一小实木家具加工店订的,全杉木的。很简单的样式,象图书馆的那样,再在后面加了背板。

也许是用传统的工艺,又是全实木的,很沉,那家店没开网店。

还没上传过图片,得研究一下,先发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22:15:07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zty1122bb于 2013-3-12 11:10 发表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学习唐诗的时候,我总会强调,一定要大概讲出其中的意思,否则不允许背诵。我们学唐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就是借鉴其结构,来勾画自己的作文框架。唐诗多数不很长, ..."

1122bb与依依俩俩学唐诗的方法很好,这里先谢谢1122bb!我收下了。原帖:http://bbs.etjy.com/thread-284508-4-1.html   #53楼

其实也没有什么了,只是聊的多一点而已。举个例子吧: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
诗人背景
韦应物早年是玄宗的侍卫,后出任苏州刺史,此诗就是在吴地所写。我们这次准备读他的7首五古,读前,大致了解了一下诗人的生平。我特别强调,李白出生于701年,杜甫出生于712年,韦应物出生于737年,而盛唐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在755年,经历不同,韦应物对世事的看法与李杜一定有很大不同,应该注意。
诗的结构
我们读诗,往往先是熟读,然后一起分段。当然,我会实现做一点功课,孩子们一般理解的不错。此诗分为四段:
一段--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二段--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三段--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四段--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每段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场景或感怀,而之间又有承上启下的必然联系。
大概熟悉之后,孩子们再缓读,体会文字的巧思布局。
再试着背诵,再读,体会诗的意境,再背,再读,暂告一段落,以后再温。

[ 本帖最后由 athna 于 2013-3-24 22:2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22:30:29 | 只看该作者
1122b b 原贴:http://bbs.etjy.com/redirect.php ... oto=newpost#newpost

其实也很简单。我们的文学信息主要来自几个方面:
1。语文课本为蓝本,百度、汉典为工具
我觉得说孩子的语文如何好,学校课本的学习还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学校老师的教学一定是很系统的,但也必然以全体同学为对象,我们可做的是及时巩固,适当扩展。
a) 成语全析
依依俩俩的学校语文老师除了听写成语,不会特别深入探究成语的出处,现代用法等。查百度
b) 说文解字
前段时候,孩子对‘域’字的形声结构不理解,这也是老师不予理会的。查汉典
c) 古诗名句
课本里有许多古诗句,老师要求是背默,但如果不接触全诗真是很难理解全貌。比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读一读,背一背春江花月夜应该会更好些。查百度
又如: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老师讲一点点,但不会谈到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更不会提及刘秀-阴丽华-郭圣通。查百度
d) 名家散文
课本里的散文有许多名家之作,老师不会特别推荐去读散文集。而散文很适合在校三五分钟的抽空阅读,可以读--朱自清、林语堂、林清玄、琦君、宗璞等。
2。学古诗文要有实感
a)听书
我们在学习古文观止的时候,孩子们经常会觉得枯燥无味。那就听书。左传、战国策--东周列国志,史记--秦皇汉武,明史--明朝那些事儿。http://www.mmmppp333.com/有点用。
b)看视频
读唐诗就是对那些诗人的个人经历,仅仅读那只言片语,会有天上一脚地下一脚的感觉。看唐之韵(20集),蒋勋的讲座。
c)看电视
百闻不如一见,小孩子读历史,电视剧可以一观(别太当真)。汉武大帝,贞观之治,康熙大帝,辛亥革命
d)实地游
国内各地的风土民情各异,旅游可以领略一二。
3。当代小说可以参看茅盾文学奖书目,合适与否,家长把关。
==============
接着#61楼
#70楼=======
4.看台版书
大陆语文和台湾相比较,差别很大。在台湾,文言在书信交流中还有用到,是活的东西。曾有一位至亲给我父亲来信,通篇的文言,他只比我大一岁,有鸿沟。读一读那边作家的散文(台版-繁体竖版)真是另一种体验。
5.经典诵读
多读古诗文,多读经典。对于语文水平的提升,好处实现而易见的。书很多,我们只是在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
5.互动交融
我们的各种学习活动通常都会比较持续,这样就会时常互动,碰到新东西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容易进入状态。如看过贞观之治,再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再看虞世南、褚遂良的兰亭集序临摹碑帖,会很亲切。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elenminliang + 5 + 5 谢谢搜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23:43:39 | 只看该作者
近来小子的作业量较大,完成作业时间较晚。他们班上有同学为完成作业直接抄答案,或直接写下不会做跳过。小子很鄙视,不愿同流。

欣慰小子的坚持,也心疼小子睡眠时间的减少。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lp525 + 10 + 10 纯粹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13-3-27 22:12:41 | 只看该作者
  俺马上要做爸爸落  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13-4-6 18:48:0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在当当上找书,看了一大堆。其中,陈日亮的《我即语文》(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 ... mp;ref=customer-2-B)虽是多教学的角度谈语文学习,可也适合孩子学习。节选如下:

"......二、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1、先问自己这一篇为什么要“学”。如果回答因为是精品甚至是经典。那么,让学生知道“精”之所以为“精”,“典”之所以为“典”,就是这一篇的教学内容。如果回答的是,因为既然编进了书本,所以要学,那么实际谁学不学它也就无所谓了。...
三、如何收到预习的效果
....4、预习最能使学生感觉受用的,是发生疑问而引起对话交流的兴趣,以及由此获得探究的自信和满足感。所以预习应以“问疑”为主项,而“识记”次之。
四、如何组织一堂课的教学
1、语文课最容易变成废话的集散地。孙绍振说“中国的语文课上,师生的生命浪费是世界之最”,一半缘于教学内容,一半缘于教学组织。因此必须谨记“45分钟”这一稍纵即逝的数字!要一分钟掰做两分钟来用,珍爱生命,精打细算,惜唾如金!
2、最好不要仅仅告诉别人:今天这节课,只教课文的××段(或××内容),剩下的××段(或××内容)是下一节上。这等于是影视节目广告,告诉你今天演几集,什么时候演完。要让听课的,听出你是围绕一个课题,在进行有序地展开,逻辑地推进。有经验的听课者,不会关心你上到哪里,关心的是你上到了什么关节眼,他会预想你的下一个动作是如何衔接,会走到一个什么合适的站点。
3、一节好的语文课的“序”,一般是用有意义有关联的问题,将教学内容,通过思考探究的方式相互衔接起来。当然,也有的是按照课文自身的顺序,然而,也不能没有问题的接续和展开。教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段段地解读下去,未尝不是一个可选择的方法,但如果在通读课文之后,问道:文中有一个起着枢纽作用的关键句“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那么,既然有个“所以”,就应当有个“因为”,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必须“拿来”呢?这个问题的设计,就包含了“组织教学”的用心在其中。学生如果头脑清楚,或训练有素,他必然会自觉地去发现课文前面几个段落的思路是如何进展的。因此,一个或几个好的问题的设计、启发和运用,几乎是一节课组织教学的全部内容,也是效率的基本保证。
语文课的内容组织,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和数理化的课媲美。她的美,在隐显之间,“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
六、课堂如何对话
....2、教师课堂提问有三忌:一忌问不明白,答非所问。二忌立问即答,思不及义。三忌答了不置可否,“坐下拉倒”;或一概称好,还要“掌声鼓励”;或是干脆把学生的回答“直接”教师的标准答案:“你的就是我的”。
再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多想想,该怎么问才能让学生明白问题的要求和回答的要点。一般须给予十几秒钟的思考准备,包括口头表达的临场组织。如果有太长的“冷场”,就需要考虑引导,还要反思问题是否恰当。
....
七、如何布置课后的复习
....2、如果当仁不让,照理一节语文课至少应有半小时的复习或作业的时间。预习新课和复习旧课,大约是3:2或4:1的比例。复习的项目,主要是课文重点内容的识记和语文知识(方法、习惯、技能等)的运用。形式一般是口答题和文答题。题目必须能够激发探究的兴趣,与其笼统题目,泛泛布置,不如要求把课文朗读一两遍,或者抄写若干段落,也可以印发相关的辅读材料指导阅读参考。
...
八、如何批改作文
1、先把作文看一遍再改。不要边看边改。以“语批”为主,修改次之。修改处需令比较,让写作者知道为何需要改,也允许持不同看法,鼓励同教师上来交流。
2、一次作文纵有参差不齐,但大体还是能按不同情况或不同标准归出几种类型。一边批改一边就得归类。发现和研究类型和典型,将决定作文批改的质量,不可因费工耗时而不为。选择类型重点批改,不失为一种多快好省的办法,而典型批改尤须着力。
3、注意发现每一篇作文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精当,一个句子表达得精彩,都不吝可圈可点。鼓励之于作文,效果有时会出乎意料地惊人。
九、如何进入课文的分析
1、不同类型(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的进入方式。但是首先还是要明确为什么需要分析。一篇好文章,本是有机的整体,干吗要去分析它?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在于披文入情,提要钩玄,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到达言辞的内蕴。分析不是肢解,不是剁碎,分析之后,是让读者更加看到整体,是从局部或细部识通篇,窥全豹。现在主张不论教什么课文,都先“整体感知”,但整体感知却并不一定非从“整体”入手不可,有时从一个字词,一截短语,一个句子,也可以感知通篇文章,甚至把握全文的主旨。例如教《兰亭集序》,问其中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一句是怎么来的?让学生从这一句上下寻绎,了解作者整体的构思,行文的脉络。所以说,从哪里进入,是可以因文而异,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匠心独运,作出最佳选择。
2、不管是否按照课文的顺序教,进入“分析”的方法大体有三种:
其一是:寻找“紧要语”(朱熹),包括孙绍振所说的“关键词”,或文章中精要、精彩、精妙的语句。
其二是:发现“关节眼”。也就是通篇文字的联络照应。不仅是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更有词语句子的配合呼应。
其三是:比较“新异处”。这一般是在和(同类)的其它作家作品作比较中,发现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形式的独特新颖等。
3、进入“分析”的途径也大抵有三种:
其一是聚焦“形象”的特写与细节。一般适合于小说、戏剧等有人物、情节的作品。
其二是揣摩品味新异传神的语句,或波澜迭起、摇曳生姿的行文布局。但也不忽略平字见奇、朴字见色的语言表达。一般适合于叙事言情写景的散文。
其三是为课文编提纲或列图表,找线索,寻因果。一般适合于各种说明文和议论文。
以上或有交叉。而辨词析句、咬文嚼字这一主要手段,则一以贯之。
十、如何教文言文
1、学文言文不仅是学会“懂文言”,也是学习“用白话”。是在古今汉语的异形同质和同形同质的联系比较之中,丰富对民族语言的语感。不要老是惦着古今言殊,其实更多的是相同和相近。
2、必先要求学生参照注解和利用工具书,进行通释与串译。一定避免没有预习,就面对生课,开始解释翻译。但须提醒:照搬注解当译文,常会出差错。
3、 一般要将课文先诵读一两遍。是逐句翻译下来,还是把容易理解的句子一读带过,只找其中需要重点的词句进行讲解讨论,当看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看课文的特点(如一些古典的美文,用优美的现代汉语通篇连贯翻译一下,似乎很有必要)。
4、不要上成古汉语课。避免解读一句,就抓住某个语法现象大讲一通,通篇读去,一路“开花”,可就是不见“果实”——对文义的准确完整通畅深刻的领会。用拐杖是为了帮助走好路,而不是忽略走路而研究拐杖。
5、每一课都可能有若干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或特殊句式,值得提示或强调,宜放到课文教完,加以整理归纳,以助识记,不要穿插在解读中进行。
6、 文言文所关涉到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常常是教师的“专利”,亦为学生所乐闻,当避免大行推销贩卖。"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elenminliang + 5 + 5 要去教师园地再发一发,呵呵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30 , Processed in 0.081143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