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1080|回复: 10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早教的思维训练,谈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14 17:4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没有在论坛写过长文,这是第一篇,有感而发,可能比较啰嗦。

谈起传统中国文化,有人为,我们的文化没有逻辑思维,不过是一拍脑袋而已。直觉,直觉。。。
直觉的威力怎样?先看几个西方科学发展史的里程碑:
阿基米德洗澡,灵感一动,成就了其浮力原理,古希腊最伟大的科学家。
牛顿树下被苹果一砸,大悟,成为经典物理之父。
爱因斯坦脑子灵光一闪,搞出了相对论。现代物理学之父。

直觉的威力这么大,当然让崇尚逻辑的人很难堪,于是大约N年以前,西方展开了大辩论。
爱因斯坦就此与某德国逻辑学家大战三百回合,不但没有说服人家,貌似还吃了点亏。
好在最终爱因斯坦的成就足以名垂青史,对方则还是默默无闻。

传统文化,之所以被斥为某些人视为“渣子”,“没有逻辑”这条,是赫然在目的,
还包括了“英语”比“中文”科学之类的话。结果加拿大的大山自己承认了,
英语很不科学,理由非常充分,我也发了帖子转贴过。

当然,带着批判性思考的眼光,我最近重新审视了那些攻击传统文化的发言,
于是在论坛抛砖引玉,先发了“东西方的棋和东西方的思维”,其实目的不是为了选棋,不过有家长真以为我在选棋,善意的来提醒我,也很感动。
其实那个帖子的答案很清楚,要下围棋不但需要逻辑思维还包含了直觉思维。
所以,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逻辑思维的民族可以去发明出这样一个复杂的游戏出来。

其实,要做好一件事情,情况是比较接近于围棋的,也就是同时需要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这样子呢,逻辑为基础的计算机当然无从去打败围棋了。
对于大科学家而言,他们依靠创造力和灵感的直觉获得结论,逻辑思维作为证实此结论的辅助手段被采用。

其实,逻辑思维在中国人眼力,并不难,甚至GRE的研究生逻辑题,对于大部分中学生而言,都是足以应付的事情。
真正难的是“创造力”是“灵感”。所以,早教是否要包含逻辑思维,我表示存疑。
看围棋就知道了,要名局传世,需要“妙手”,没有妙手,即便下得胜了,棋局是无法流传的。这和做科学没有什么两样。
但是我们想想,逻辑思维的可怕在于,一方面他很科学也很严密,另一方面如果事事都是严格按照逻辑思维的方式思考,
会极大的限制创造力和直觉思维的发展。毕竟人不是机器,长时间这样思考还会很痛苦,产生心理层面的问题。
当我们这样考虑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警惕一些产品,比如逻辑狗,比如一些思维训练班。
这些产品,如果不搭配一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品一起实施,对孩子而言,我并不认为是好东西。
甚至,大部分的孩子长大后,即便没有受过逻辑教育,在中学阶段,基本上,就可以随便的做GRE逻辑题。
同时,我们也可以不用理会那些什么中国经典没有逻辑的说法,完全可以满怀信心的给孩子去读读充满灵感和智慧的孔子对话语录,
或者是背背想象力无限的李白诗歌。
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字是科学的,语言是艺术,不是科学,但最高级的层面,艺术和科学是一样的,充满了数学美和人类的灵感。

今天的家长和不少学者,思维要挑逻辑的来训练,文学要挑逻辑的来读,历史要有实证的才能教,
下棋如果没有思考过程,直接出结果也不行。太累了,太累了,首先是不值得。
为什么不值得,答案只要一句话:因为我们的世界并不是按逻辑来演绎的,也不是实证科学所能够探究到底的。

评分

参与人数 7威望 +30 金币 +3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以后再来拜读
果行育德 + 2 + 2 没看懂
颜妈妈 + 2 + 2 真好哇!
风中白杨 + 2 + 2 真好哇!
annfield + 2 + 2 我好喜欢。。。
ilovemaya + 2 + 2 学习一下。
jiangying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10-14 22:31:13 | 只看该作者
用直觉思维,我非常赞同你的结论。用逻辑思维,我不能接受你推论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22:31:30 | 只看该作者
想象力如何培养,这才是教育的关键之关键,

也是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同时并存的命门,

美国的教育,其实也误解了想象力的,中国的教育呢,古法有,现在应试教育之下,几乎就没有了,还不如美国。

[ 本帖最后由 linanmeng 于 2009-10-14 22: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10-14 22:38:34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逻辑思维的民族可以去发明出这样一个复杂的游戏出来。
- 同意

其实,要做好一件事情,情况是比较接近于围棋的,也就是同时需要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 同意

这样子呢,逻辑为基础的计算机当然无从去打败围棋了。
- 归纳的不完整。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也是同时需要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为什么计算机可以打败国象高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22:49:0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第三点呢,可以这样说,国际象棋的直觉思维,最后替换到逻辑思维的时候,计算量还不够大,所以计算机用逻辑死算的法子,可以穷尽出来。

围棋呢,太复杂,以至于单靠逻辑,别说是人,就是机器也难奈我何.
大自然也是一样的,微妙的复杂。

一个正确的结果,可以靠逻辑的办法去证明其对。(但注意,逻辑是对结果其实未必是对)。
如果逻辑办法证明是错,一般这个直觉的结果就是错。

所以,逻辑思维不是没有用的。只是对于科学而言,是个技术手段。
其实,逻辑呢,和算术应该是类似的。算术是术,和数学无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22:52:30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我们说有的人“死脑子”“机械”,亦即是常常暗喻此人可能逻辑性比较强。

所以,想事情比较慢,容易钻进去钻不出来。

有的人灵活,充满灵气,这常常是直接思维比较强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10-14 23:00:14 | 只看该作者
是好文章,有启发,能让我小小偷乐一下,俺儿子的直觉还行。

我们的世界不是按逻辑来演绎的,但是是以逻辑为基础的。直觉思维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需要积累的。
人人都有直觉,但不是人人都能有阿基米德,牛顿,爱因斯坦的成就。有灵光一闪的人很多,但很多人少的还是逻辑,闪了,没办法以证实。第一节的例子只能说明,探究事实还得要逻辑。

第二节同样如此。

第三节————我是无原则的爱国者,所以立场很清楚

第四节,第五节赞同

第六节:观点值得思考,但我们面对的并不是GRE逻辑题。

最后一节:答案解释不了问题。

虽然我喜欢你这篇文章,但是我还是想等着看有人来辨驳。欢迎多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23:28: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nnfield 于 2009-10-14 23:00 发表

。。。。。直觉思维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需要积累的。
...


其实,这句话,很关键。因为美国人的创造性教育,就输在这个上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23:46: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nnfield 于 2009-10-14 23:00 发表
是好文章,有启发,能让我小小偷乐一下,俺儿子的直觉还行。

我们的世界不是按逻辑来演绎的,但是是以逻辑为基础的。直觉思维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需要积累的。
人人都有直觉,但不是人人都能有阿基米德,牛 ...


其实从你的孩子表现来看,我真的很替你高兴。

放心吧,这么聪明的孩子,不用考虑他在用什么思维。

但是,有一点很重要,他在学棋,就一定要让他“入门”,无论什么东西,只有入门了,才会懂什么是创造性。

比如,当他哪一天能看明白“妙手”了,其实,他就明白了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怎么配合的。

以后,他在各个领域,就都明白了,怎样去入门,怎样的去找灵感。。。。

其实都是一回事情的。

所以,小孩的兴趣不要很多,有一样就可以,触类旁通的。


美国的教育,不重视基础,一开始就主张创意,没有入门,哪来创造性思维,没有入门就创造,那叫“怪”。

不是创新。就好像下围棋,还没有学几天,就要求下“妙手”,那叫折腾,下不出来的,只是“怪手”不是“妙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风中白杨 + 2 + 2 因为孩子学钢琴的过程,赞同你的观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10-15 10:22:35 | 只看该作者
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美丽的荒诞

作者: 刘利民

http://liulimin.blshe.com/post/965/53343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物理史上的这则故事:牛顿正坐在苹果树下思索着,突然一个苹果掉下来砸到他的肩上。于是,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揭开了物理学上崭新的一页。如今,这棵苹果树的后裔,还静静地生长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门口,仿佛在见证着那段历史。然而,你可曾知道,这个故事的真相却远不如传说的那样美丽,甚至有些荒诞。诚如Michael White所言:“苹果的故事几乎可以确定是捏造的,要不然就是对事实的过度渲染”  。

    关于这则故事,有几个出处:

    就在在牛顿逝世后不久,1726年4月15日,就在牛顿逝世前一年的春天,他的好友斯蒂克利前往牛顿的寓所肯辛顿(Kensington)去拜访他,和他在一起待了一整天。他在《牛顿的生平传记》一文中写道:“在几株苹果树荫之下,只他和我两个人,谈论了许多实情,他告诉我,当年正是在此相同的情境下,重力的概念进入到他的头脑中。那一刻刚好落下一个苹果,他开始陷入冥思。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落向地面呢?为什么苹果不向外侧或向上运动,而总是向着地球中心运动呢?无疑地,这是地球向下拉着它,有一个向下的拉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这个向下的拉力总和必须指向地球中心,而不是指向地球的其他部分。所以苹果总是垂直下落,或者总是朝向地球的中心。苹果向着地球,也可看成是地球向着苹果,物体和物体之间是相互朝着对方运动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必须正比于它们的质量。这个力,我们称之为引力。”作为好友,而且是在牛顿行将辞世之前的访问,斯蒂克利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这样看来,苹果的故事最早是从牛顿之口说出来的。

    其实,早在牛顿之前,当时已有不少科学家已经意识到万有引力的存在,这其中就有牛顿的宿敌虎克。然而,牛顿却矢口否认胡克曾给予的启示。他在1717年写给法国作家皮埃尔·德·梅佐信的草稿中杜撰了这段苹果落地的故事,并把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提早20年,变成了17世纪60年。似乎是觉得不妥,牛顿又把它勾去了。这样看来,我们可以确认牛顿本人正是苹果故事的始作俑者,虽然他并没有留下正式的文字记载。但是凭着手稿里的模糊的文字,这个故事却流传开来。也有人指出,牛顿的出版经纪人巴格是牛顿的侄女,有迹像表明她参与了牛顿苹果落地神话的策划。

   格林是在牛顿去世的1727年在《哲学原理》一书中谈到苹果落地的故事,他说:“有一天,牛顿在花园中思考问题,突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使得牛顿想到万有引力定律。”可是格林却是从福克斯那儿听到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

    伏尔泰在1733年所著的《哲学通信》中,是这样记载苹果的故事的:“1666年,由于瘟疫流行,牛顿回到剑桥大学附近的故居。有一天,他在花园中散步,看到一个苹果从苹果树上落下,这样使得牛顿想到许多科学家所研究而未获突破的重力起源问题。”后来,1738年,他在《牛顿哲学原理》的英文版序言中又写道:“根据牛顿的外甥女杜伊特太太回忆,牛顿回到乡下以后,看到园子里的果子落在地上。就在1666年的某一天,他陷入沉思之时,忽然想起物体坠落地面之时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如果这条直线一直延长下去,它几乎可以通过地球中心。”这个康杜伊特太太是牛顿同父异母妹妹的女儿凯瑟琳.巴顿。

      斯蒂克利在1855年又在《牛顿的生平、著作和发现的回忆》一书中提出此事。他是这样记载的:“苹果从沃尔斯索普的树上落下来,因而使牛顿想到这个问题。1814年,我在沃尔斯索普时,曾经看到这一棵苹果树,树的一部分已经开始枯萎,一部分树干已经脱离树根。到1820年,这一棵树已经完全腐朽而倒下去了。这一棵树的标本后来由伊·特纳小心地保存着。” 

     关于伊·特纳保存这一棵树的标本的故事,是他的曾孙在1939年告诉塔仑兹的。他的曾孙说,他的曾祖父伊·特纳到沃尔斯索普村牛顿的故居时,看到在原来枯死的苹果树的地方又补栽了新的苹果树,而且补栽的苹果树已经结果了。

      一如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作自由落体运动实验和瓦特从烧水壶的启示发明了蒸汽机的故事一样,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发而发现万有引力同样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倒也不失为一段科学佳话。然而,牛顿之所以杜撰这段故事,却有其更深层次的考虑,他试图给人们造成这样一个假象:引起他发现万有引力理论的灵感和想象,和他接下来要从事的炼金术乃至他的其它荒诞的举动都有着共通的本源。他之所以这样处心积虑,无非是要为自己的所有行为找寻一个堂而皇之的力量源泉:神的启示。既爱惜自己的清誉,却又热衷于被人鄙视的炼金之术,性格上的这种扭曲,使得他铤而走险,放弃了一个科学家最基本的准则。

    或许,我们不应该苛求牛顿,每一个人都有历史束缚和自身局限。但如果仅此一端,倒也瑕不掩瑜。问题是,笼罩在牛顿身上无数眩目的光环已经使他的形象失真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本清源,还历史于一个真实的牛顿比歇斯底里的歌功颂德更值得我们期许!


其实有些人愿意相信这个那不奇怪,上个月天津大学还引进了那棵树上的苹果呢,一个大学尚且信奉这个,更何况普通人乎?

但要命的还是国人的心态,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骗子,用各种骗术去欺骗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上当呢,为什么国外的赌场上的主力军往往是国人呢,还有最近那个什么3亿元的大奖,以及那些期望用中医治好自己病的人。

因为国人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事情,总在做梦一夜暴富。

搞科研的人当然也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坐在澡堂子里坐出什么灵感来,亦或那天有个什么鸭梨之类的砸到脑袋上,于是诺贝尔奖就是自己的了。

国人爱看武侠小说,就是因为自己需要做梦,其实质也是因为自己做不了大侠,只好做梦。

可悲的是我看到很多父母,在自己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后,不是去积极的解决,而是梦想孩子哪一天会突然幡然悔悟,一下子变成一个优秀的少年,那真的是概率太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7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8:09 , Processed in 0.140227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