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何妨吟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读经与理科教学的讨论----给王博士“找茬”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09-5-16 20:35:02 | 只看该作者
回“何妨吟啸”先生:
1.
空山先生言重了。敢问今日科学的堕落”“一批又一批科学狂人,科技至上的冷血者”“造成今日人类痛苦的一大根源这些是怎么一回事呢?对不起,我又想要证据和事实了。但是您下了这么重的批评,也应该让被批评的人有个明白对不对?

空山回复:科学应该为人类造福,当它偏离了这个目标时,就是堕落。西方科学本来是哲学范畴内的一种学问,是受哲学指导的,历史上许多科学家虽然研究数学或物理等科学,最后拿的学位却是哲学博士。像牛顿,他不愿意别人称他为“科学家”,更愿意别人称他为“哲学家”。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都有相当深厚的哲学、人文基础,他们知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应该在哲学的指导下为人类谋福利。中国古人对科学的危险更是警惕。但现代以来,科学逐渐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接着失去了道德的制约,妄自尊大,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也越来越浅薄,于是造出足以毁灭地球的原子弹,进行克隆人的试验等等,把全人类推到毁灭的边缘。我们应该用人文来转化、提升科学,尤其是小孩子,应先奠定其人文基础--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然后再逐渐开发他的科学思维。读经不会限制他的科学成就,反而能保证他善用科学,更进一步说,读经的孩子更可能把科学提升到高明境界,因为他能从人性深处出发来理解科学,像牛顿、爱因斯坦都是读经的,只不过他们读的是《圣经》。


2.“此逻辑不能成立。有太多的人不上大学照样成为科学大师。不好意思,还是证据。谁?别告诉我说是欧几里德,亚里士多德哦!

空山回复:那就举几个吧:法拉第、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戴维、安培、焦耳、宇航天文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皮埃尔—居里(居里夫人的丈夫,与居里夫人同获诺贝尔物理奖)等,如果从较宽广的意义上来理解科学,爱迪生、达尔文、富兰克林等人也是自学成才。中国则有华罗庚,贾兰坡等,华罗庚直接到清华大学当教师。如果算上古代科学家如欧几里德等人,那真是数不胜数呢!在今天,科学家当然多出自大学,但我们不能说,大学之外就没有诞生科学家的可能。进大学与成为科学家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3、如果您有兴趣去查一下古今数学家的事迹,可以发现绝大部分标志性的成就,都是在他们30岁左右甚至更年轻时完成的。丘成桐证明卡拉比猜想时26岁,纳什提出纳什均衡时也只有24岁,伽罗瓦创立群论时20岁都不到!陶哲轩,阿贝尔……例子太多了。年轻数学家去探索新领域,年纪大的数学家更适合做一些整理归纳,融会贯通的工作,这是数学界的共识,老了就去写书就是这种说法。
空山回复:是否“绝大部分标志性的成就,都是在他们30岁左右甚至更年轻时完成的”,我没有查,你举出的几个例子当然是事实,但所谓“标志性”,是否是指一生最大的成就呢?又,这样的例子在数学界究竟占多大比例呢?“菲尔茨奖”只颁给四十岁以下的人,我想只是鼓励年轻人的意思,未必是说过了四十岁就没有希望。

回到我们关心的孩子读经与理科学习的问题,我的看法如下,如果吟啸先生能赞同,我们其实就没有太大分歧:
一,如果你发现孩子是科学天才,就可以给孩子特别的培养,给他提供条件,找好的老师,可以不以读经为主,但最好也背一些经典,(如杨振宁、苏步青等科学家,早年都受过经典训练),这样可以让他的文化根基更扎实,人格更健全,人生更幸福。其实很多天才是偏执的,人生也很痛苦。天才怎么判断?就是看他做一件事是否能够乐此不疲(这也是王教授的说法),如果一个孩子对演数学特别喜欢,如痴如醉,就可以判断他是数学天才。
二,对一般的孩子来讲,他不会一辈子从事科学工作,但也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素养。如果只是从孩子一生需要的科学知识素养来考虑,我们不需要经由体制内教育这样一个漫长艰难而琐碎的过程,就像王教授所说,你让他自由阅读科普读物,再找课本让他随便学学就行了。
三、如果你又想要孩子读经,又有考大学的顾虑,可以每天拨出一小段时间让他学理科(注意:要轻松、随便地学,不要太认真!),让孩子保持对理科的亲切感,具备基本的学科知识,如果从五岁开始读经,读十年才十五岁,那时该读的经都读完了,如果要考大学的话,就用2-3年的时间让他好好学习学校功课,他考大学也是很有希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09-5-16 21:28:43 | 只看该作者
科学应该为人类造福,当它偏离了这个目标时。。。
------
科学的确应当为人类造福,这是人类的愿望。但科学却没有这个目标。如果一定要加上这个目标,那就给科学家加上吧。科学是不会堕落的,研究科学的人,一般意义上所讲的科学家以及掌握资源的人比如政治家之流却是会堕落的,而且会常常堕落的。

还是不要把人的具体的价值取向强加给科学吧。如果举例说话,科学是相对论,但究竟是造成核弹头,还是用来核能发电,却不是科学左右的,充其量是技术的事。当然,你如果一定要说是因为有了相对论才有了核弹头,所以就说是科学堕落了,那只能无语了,逻辑上不在一个层次。比如说一把刀吧,可以用来砍材,也可以用来杀人,你能说是刀的堕落(更何况刀也是技术意义上的工具)。把坏事情强加给科学的人,或者利用科学为晃子骗人的人,都拜托省省吧。

另外,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最初是在德国形成的。在早先的时候,大学少,自学了浅显知识(以现在的标准)就可以成为科学家。现在不进大学系统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实验而成为科学家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2 + 2 我很赞同。
何妨吟啸 + 1 + 1 我很赞同!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09-5-16 22:40:56 | 只看该作者
终于把楼扶正了,还是安心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09-5-16 22:48:11 | 只看该作者
转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泽峰”网友的回帖:


下面引用由何妨吟啸發表的內容:
   关于人文的东西,我也知道自己不擅长也不够了解(当然,理科教学我也只是个普通教师而已,但至少在专业和工作上比较熟悉了),不敢妄谈,所以挑了自己比较熟悉的范围来讲。关于“理科”和“教学”这两个词,我是认为都可以用事实和逻辑来验证的。(其实我也想说,您的第一帖是哪跟哪啊……)





  俺回头又仔细看了看您的帖子和您的一些回复,现在的确觉得自己回的第一个帖子的确有点“不着调子”
  俺仔细的想了想,找到根源:上面有朋友提醒过:“诚恳回复,不给人贴标签,不乱评价别人……”现在俺意识到,在没有给您贴上“不了解读经教育”的标签之前,却先在的为您贴上“了解读经教育”的标签;

这是俺的不对,看来要做到平正的心态对于稀松的俺,的确很有些困难。这个先在的错误看来后果很“严重”,以至于不知所云,嘿嘿~~~~自己也觉得有点好笑了~~~~
  为改正此过错,就着您的主贴,俺觉得有必要重新回应交流一下。
为减少篇幅,俺尽量简短,(用文字在电脑屏幕上交流,很费眼睛~~~)
只就您的结论性的言论,来谈谈自己的意见,最后您的结论是:


下面引用由何妨吟啸發表的內容:
我个人的看法是:通过长时间读经来培养理科人才,可行性非常低。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十八岁以前学生没有好好学理科,
那么大学不太可能考上相关科系了!无论在国内国外都一样。



  

  有结论必须先有命题,看结论亦可知命题,表面上看其命题应该是:“通过长时间读经培养理科人才的可行性”
可是其中“读经”“理科”“人才”都是比较含糊的概念,含糊的概念构成的命题和结论本身,是否成立就是个大问题。

不过为了让探讨继续下去,我联系您后面的帖子,将命题内在的具体一点,您的意思应该是:“通过长时间记诵培养出能考上理科科系,将来成就为大学研究院青年教授的可行性。”俺不敢独断臆测,不知道您认可否?只有命题首先搞清楚了大家才有可能继续良性的讨论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09-5-16 22:59:0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此贴的一些看法。

1对于楼主的认真、理性思考和质疑表示钦佩。
2一天十小时读经是不认同的,但我理解对一个搞文化的人的讲话,你不能从科学严谨的数字来分析点评。所以我的理解就是王先生提倡多多读经,能够多一点时间最好。我们乐乐读论语下来大概一天一小时左右,我想是有不足,但十小时肯定是不可能的,读经的朋友真心说一下,到底有几个做到?真要做到,估计会有问题了,想想我一天下来工作十小时,基本没有别的事情好做了,一个孩子,除了读经,还是有事情要做的。
3不要神化读经,宣传读经万能,那是害读经的好办法。理性的质疑和思考是可取的,人无完人哈。在一开始接触季谦先生提倡读经的演讲时对楼主这些问题也是有过想法的,但没有去考证过,而且孩子还小,先读了没有错的。今天楼主有此贴深表感谢。
4不要贬损读经,也不要贬损有疑问的人。鄙视那种为了拔高自己地位而无根据无贬低别人的做法,贬低王先生和不承认王先生有不足而不能容忍别人有不同意见都不可取。
5个人认为读经与科学素质的培养关系不大。对民主意识的培养甚至有负面效果。
6科学的基础有两个一是源于古希腊的逻辑,二是源于实证(证实或证伪)。科学的精神国际上尚没有定论,个人推崇方舟子的理性质疑,惟如此,科学才能不断的自我纠错并进而前进。
7最后,我还是喜欢读经的。遗憾的是为了生计当前没有太多时间在此,女儿现在在读应当会比我强些吧。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8 金币 +8 收起 理由
ajiu + 2 + 2 清晰明了
天问 + 5 + 5
何妨吟啸 + 1 + 1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9-5-16 23:1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空山2:
科学应该为人类造福,当它偏离了这个目标时,就是堕落。西方科学本来是哲学范畴内的一种学问,是受哲学指导的,历史上许多科学家虽然研究数学或物理等科学,最后拿的学位却是哲学博士。像牛顿,他不愿意别人称他为“科学家”,更愿意别人称他为“哲学家”。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都有相当深厚的哲学、人文基础,他们知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应该在哲学的指导下为人类谋福利。中国古人对科学的危险更是警惕。但现代以来,科学逐渐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接着失去了道德的制约,妄自尊大,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也越来越浅薄,于是造出足以毁灭地球的原子弹,进行克隆人的试验等等,把全人类推到毁灭的边缘。我们应该用人文来转化、提升科学,尤其是小孩子,应先奠定其人文基础--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然后再逐渐开发他的科学思维。读经不会限制他的科学成就,反而能保证他善用科学,更进一步说,读经的孩子更可能把科学提升到高明境界,因为他能从人性深处出发来理解科学,像牛顿、爱因斯坦都是读经的,只不过他们读的是《圣经》。


我基本同意笑菩提朋友的看法。人类发明原子弹是什么样一种情况呢?--爱因斯坦,您也提到他,就是倡议者之一。您认为呢?

"我们应该用人文来转化、提升科学,尤其是小孩子,应先奠定其人文基础--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然后再逐渐开发他的科学思维。读经不会限制他的科学成就,反而能保证他善用科学,更进一步说,读经的孩子更可能把科学提升到高明境界,因为他能从人性深处出发来理解科学,像牛顿、爱因斯坦都是读经的,只不过他们读的是《圣经》。"

果行朋友也提过,科学是中立的;同样笑菩提朋友也提到这点。“用人文转化科学”?最多只能转化科学家吧!难道您不觉得,从科学界的整体情况来看,科技造福人类还是主流,有良知的科学家还是占了绝大多数。而您说“今日科学的堕落”“一批又一批科学狂人,科技至上的冷血者”“造成今日人类痛苦的一大根源”,我还是觉得偏激了。

牛顿,爱因斯坦是怎么读经的呢?这个问题我也打算讨论一下。为什么我认为“所谓外国人的读经”不足以作为王教授所宣传的“老实大量读经”的佐证。但是这里先搁置吧,主要就是,外国人读《圣经》主要以讲故事形式,对小孩子而言听听故事而已。(当然中小学生也背的不少,但从量上来讲,比我们学校要求背的那点古诗古文也多不到哪里去,而且要看所处的环境,比如居住地的宗教背景怎样)

再说怎样防止培养出“冷血科学狂人”,个人认为,读经教育固然对提升人文素养有很大帮助,但由于“人文”,道德伦理这些事物,不仅存在与“经典”之中。其实很多价值观念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不能说,不读经就会“堕落”,读经了就不会“堕落”。“读经”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只靠读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多方面努力。
比如中国古代的读经教育,也并非教育出来的人人都有“德”,坏人也不少这是事实,对不对?

其实现行的体制内教育,中学生的教科书就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道德伦理与科学。
比如说克隆人,作为基因工程,胚胎移植技术这些来讲,科学界几乎是一致性地反对生殖性克隆人,基本各国政府也是这样明令禁止;而利用克隆技术,进行“治疗性克隆”,则是不违背一般伦理道德,而可以治病救人。(当然现在也有争议,主要是一些人认为早期胚胎也是生命,有活下去的权利,和反对堕胎是类似的意见)

现在看看高中生物课本怎么说:
(这里简单讲一下就好,我不是教生物的,对教材不是那么熟悉,手头的教材也不全,只能简单介绍一下了)

============以下看看学生的课本==============================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我介绍一下里面和人文教育有关的部分内容,因为我水平所限,肯定不完整)
教材内容:
   专题1:基因工程  
            其中有不少关于基因治疗,基因工程药物,基因芯片诊断等的介绍与讨论,一些争议性的话题有安排专门课时讨论。
   专题2: 细胞工程
             新型育种方法培养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应用,比如高产水稻,抗盐碱作物等;
             珍稀植物紫杉的医用价值(高效抗肿瘤),以及它现在面临盗伐的危险境地,讨论从细胞工程的角度如何进行规模化生产所需的紫杉醇,拯救紫杉。
             细胞工程在医疗上的广泛前景,保护濒危物种方面的前景,畜牧生产中的应用。争议性话题的讨论与思考。
    专题3: 胚胎工程
             这个专题有将近1/2的篇幅来讨论应用与前景以及面临的问题、解决方案的构想。
    专题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内容很广,稍微详细一点的目录:
            科技探索之路 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争论
              4.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4.2)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拓展视野:是研究合作,还是基因资源掠夺
              4.3)禁止生物武器

     专题5:生态工程
               稍详细的目录:
            
               科技探索之路 生态工程的兴起
               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拓展视野  前景广阔的沼气工程
               5.2)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全书共128页(大开本),其中专题4从85页开始,可以看出占了相当的篇幅。而就我教的化学学科而言,近年来随着课改,对化工生产、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等内容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

   个人看法,这样的安排将理论知识与应用结合,思考道德伦理上的问题,考虑到了“人文”的方面,应该是有相当的效果的。
      当然我不敢保证教了这些东西,学生们以后从事科研就完全不会“堕落”,但我在考虑,即使是读经教育,也未必能做到百分百,对吗?
      而现在高考的理综,理化生在一张卷子里面,我经常在化学之外同时关注一下物理生物的题目,可以看出来在这方面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不是虚设。虽然考的仍然比较死板,但也不能忽视它的作用,对不对?   

其实我不想花这么多时间打字来介绍一本普通的高中教材,但是我发现很多激烈的批评者实际上根本不了解他们在批评的事物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完全赞同王教授说的一句话,就在前面清羽先生所转载的那一篇里面。
"所以不管你发扬它还是反对它,都先要清楚明白才好。"
所以只好花时间来介绍了。在我的观点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这是事实,很多时候我作为一个学校教师骂得最凶最狠,但是要看到,最主要的问题在体制上,而体制又与太多国情、社会现实相关联,这又是一时难以改变的。但是我认为读经教育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办法,例如理科教学就是一个软肋,当然这一点只是个人观点,我的论证也还没有完成。我认为解决问题更实际的办法是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从一点一滴做起,不偏废不极端,全面、理性、不盲从。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体制内学校教育”没有像读经宣传中的那样不堪。关于这点我还有其他补充论证,待续。



=====================
回复空山:
那就举几个吧:法拉第、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戴维、安培、焦耳、宇航天文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皮埃尔—居里(居里夫人的丈夫,与居里夫人同获诺贝尔物理奖)等,如果从较宽广的意义上来理解科学,爱迪生、达尔文、富兰克林等人也是自学成才。中国则有华罗庚,贾兰坡等,华罗庚直接到清华大学当教师。如果算上古代科学家如欧几里德等人,那真是数不胜数呢!在今天,科学家当然多出自大学,但我们不能说,大学之外就没有诞生科学家的可能。进大学与成为科学家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对不起,我觉得这些例子的说服力不太强,以下是我简单查找的一些资料(主要来自百度百科)
==========以下引用资料==========================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戴维和道尔顿是同时代的化学家
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1775年—1836年)
      他对数学最着迷,13岁就发表第一篇数学论文,论述了螺旋线。
--------------------------------------------
焦耳 James Prescot Joule (1818-1889)
--------------------------------------------
         焦耳1818年12月24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他的父亲是一个酿酒厂主。焦耳自幼跟随父亲参加酿酒劳动,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青年时期,在别人的介绍下,焦耳认识了著名的化学家道尔顿。道尔顿给予了焦耳热情的教导。焦耳向他虚心学习了数学、哲学和化学,这些知识为焦耳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道尔顿教诲了焦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方法,激发了焦耳对化学和物理的兴趣。
-----------------------------------------------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K.E. Tsiolkovski,Konstantin Eduardovich, 1857.9.5~1935.9.19 俄国和苏联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1857年9月5日生于俄国伊热夫斯科耶镇(今属梁赞州)。童年因病辍学,后来主要靠自学,读完中学和大学数理课程
----------------------------------------------
皮埃尔.居里
    他的儿童和少年时期,性格上好个人沉思,不易改变思路,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不能跟班学习,人们都说他心灵迟钝,所以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父亲常带他到乡间采集动、植、矿物标本,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的初步方法。居里14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位数理教师,他的数理进步极快,16岁便考得理学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后两年,又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
-----------------------------------------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2.12—1882.4.19)
   (个人归纳:在大学学过医学,神学,虽然没有学成,但期间认识很多博物学家)
------------------------------------------
▲生平回眸
  贾兰坡小时候,父母教他识字,后来又在外祖母家读过几年私塾。12岁时,母亲为了让他能受到正规教育,带他来北京找他在北京谋生的父亲。他先在汇文小学读书,又进汇文中学。1929年中学毕业,因家境困难再也没能力供他上大学了。他只好在家边自学边寻找合适的工作。
  1931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中国地质调查所招考练习生。他去报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分配到地质调查所领导下的新生代研究室工作。

------------------------
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

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家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集合》和一本缺页的《微积分》。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在19岁那年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论文。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 年成为讲师。1936年,他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以上引用资料==========================

分析:
(1)年代大都比较早,当时科学的发展与现在无法比较。请看笑菩提的发言。
(2)其中皮埃尔.居里,华罗庚都是上大学的。
(3)都是从小学习理科。
(4)很多有名师教导。(我摘录的不全,可以去百度百科看看。比如法拉第,就是听了很多讲座的。而现在要听讲座,一般要到大学去了。)
(5)您也知道富兰克林、爱迪生等人严格来讲是广义的科学家,所以这里就不讨论了。
(6)但是欧几里得????!!!!!!--------您真幽默……
  
欧几里得(前325-前265)

     我在第一次回复您的时候已经提到欧几里得和亚里士多德,就是要提醒这点呀……那个时候有大学吗?这些例子就没意义了。。。。



=======================================
回复空山:
是否“绝大部分标志性的成就,都是在他们30岁左右甚至更年轻时完成的”,我没有查,你举出的几个例子当然是事实,但所谓“标志性”,是否是指一生最大的成就呢?又,这样的例子在数学界究竟占多大比例呢?“菲尔茨奖”只颁给四十岁以下的人,我想只是鼓励年轻人的意思,未必是说过了四十岁就没有希望。

如果要举例子,那简直是举不胜举了……我可以比较有信心地说,至少在数学界,这样的例子比例在70%甚至更高。菲尔茨奖有鼓励年轻人的成分,这没错。但是我提到的那些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事实(至少我了解到的是这样,MIT现在数学排名第一,里面的一个教授在讲座中是这么说的,当然不只这个,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遍,包括现在高中数学教材选修课本,数学史选讲,也提到这个问题,有兴趣可以去翻阅)
    如果还不太相信,我们可以再看看另一个数学界最有声望的奖项,沃尔夫奖。这个奖项没有年龄限制,但它属于“终身成就奖”,即不像诺贝尔奖、菲尔茨奖一样以单项成就颁发,而是以整体贡献来评价。所以获奖的老数学家,都不是因为又作出了什么具体成就而获奖。

=======================================
回复空山:
回到我们关心的孩子读经与理科学习的问题,我的看法如下,如果吟啸先生能赞同,我们其实就没有太大分歧:
一,如果你发现孩子是科学天才,就可以给孩子特别的培养,给他提供条件,找好的老师,可以不以读经为主,但最好也背一些经典,(如杨振宁、苏步青等科学家,早年都受过经典训练),这样可以让他的文化根基更扎实,人格更健全,人生更幸福。其实很多天才是偏执的,人生也很痛苦。天才怎么判断?就是看他做一件事是否能够乐此不疲(这也是王教授的说法),如果一个孩子对演数学特别喜欢,如痴如醉,就可以判断他是数学天才。
二,对一般的孩子来讲,他不会一辈子从事科学工作,但也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素养。如果只是从孩子一生需要的科学知识素养来考虑,我们不需要经由体制内教育这样一个漫长艰难而琐碎的过程,就像王教授所说,你让他自由阅读科普读物,再找课本让他随便学学就行了。
三、如果你又想要孩子读经,又有考大学的顾虑,可以每天拨出一小段时间让他学理科(注意:要轻松、随便地学,不要太认真!),让孩子保持对理科的亲切感,具备基本的学科知识,如果从五岁开始读经,读十年才十五岁,那时该读的经都读完了,如果要考大学的话,就用2-3年的时间让他好好学习学校功课,他考大学也是很有希望的。

呵呵,不好意思,这些可能有很多地方意见不同了,但是今天晚上时间太晚,明天如果有时间再来吧。





唉,前面的帖子很多很多还没回复啊!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问 + 5 + 5 都回复你忙得过来么
secretgarden114 + 5 + 5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9-5-16 23:2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泽峰:

  有些话,换个环境,大概我会说,但现在我就不说了(果行说的那一点看来挺对,我也挺胆小,怕怕~)

  说话确实是明确一点好,同时我也希望王教授的话也能明白一点,别太考验我们庸人的理解能力啊!

  如果现在要我马上说个命题,那么这样吧:
       通过“双十”读经法(老实大量读经,3到13岁),培养出理工科人才的可行性。
     理工科人才包括:(这范围还真够大的,随便举几个例子,未必完整哈!)
     1)基础数学,理论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研究者(未必强求大师了!至少也是个研究所的合格研究员,一生大小有点成就吧)
     2)化学、生物学科相关(实验能力要做过关吧?如果要有所开创,那创新实验的能力也该有吧?)
     3)医学类
     4)工科类(这个实在是多得不能再多,范围广得不能再广,实际且与生活关系紧密。一个简单但不完全的方法,去看看清华的院系设置)
     5)经济学,统计学之类。应用数学,应用物理等相关学科理论研究者
     6)虽然可以归入工科类,但国外的设置来看,computer engineering 和 computer science还是有区别的,这里我就不归类了。总之这是个热点,单独列出来。
     7)军事相关,这里也单独列出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secretgarden114 + 5 + 5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09-5-16 23:31:26 | 只看该作者
顺便回复cicie 关于苏步青的事情:


苏步青是上过私塾没错,但他受了两年私塾教育以后,小学就开始学数学了吧?

摘录一段百度百科里面的内容:
 9岁那年,苏步青的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送苏步青到平阳县城,当了一名高小的插班生。从山里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什么东西都新奇。他第一次看到馒头里有肉末,常用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一个月的饭票提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他见到烧开水的老虎灶,也觉得好玩,把家里带来的鸡蛋掷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一锅蛋花汤,烧水工看到气极了,揪住他打了一顿。
  苏步青整天玩呀、闹呀,考试时常坐“红交椅”,到期末考试,他在班里得了倒数第一名。可是,他的作文写得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作文打了一点基础。然而,语文老师越看越不相信,总认为苏步青的作文是抄来的。因此还是批给他一个很低的分数。这样,更激发了他的牛脾气,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好好学,一连三个学期,都是倒数第一名。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有一次,地理老师陈玉峰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个小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同学蛮横无理地欺负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个同学身体比他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他。但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还击,把那个同学逼到墙角,揿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怒来如此勇猛,只好屈服。牛顿从这件事想到做学问的道理也不过如此: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它制服。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不久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苏步青见陈老师不批评他,还给他讲故事,心里很感激。陈老师见他垂着头,摸摸他的头后说:“我看你这个孩子挺聪明嘛,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考第一名。”又说:“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省吃俭用,希望你把书念好。像你现在这样子,将来拿什么来报答他们?”苏步青再也抑制不住心灵的震撼,泪水像断线的珍珠淌在自己的胸前,第一次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此后,他完全变成了懂事的孩子,不再贪玩,刻苦读书,到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


里面提到地理,说明他们学的自然科学还是有相当分量的。(而且苏步青后来考第一,数学不可能一点不会吧?)----当然了,也说明私塾教育在文科方面的确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非常感谢您的认真回帖,其他的内容下次再来讨论。

[ 本帖最后由 何妨吟啸 于 2009-5-16 23: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9-5-16 23:39:23 | 只看该作者
再回复泽峰:

不想罗嗦什么,但我真的说过(相信您也看到了),找茬找茬找茬!!!!!!!(这里顺便感谢清羽先生的帮忙),只要“茬”存在,就有提出来的必要(至少我认为),提出来之后,自然会有讨论的空间。只要大家多少谦虚宽容一点,多听点各方意见,自然讨论会有意义。

我认为至少到现在为止,我看到了很多有意义的回帖,讨论的大致方向还是良性的。讨论这种事情,从来不是强迫的,有意见可以说,没意见就不用说,有意见不愿意说也可以,没意见随便说两句也行,也可以当作没听到,这些都不强迫。只要大家整体尽量做到符合一个“礼”的规范(不好意思,这里大概用错了,那就说,符合一个社会通用的礼貌规范吧),我想也没什么特别严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09-5-17 00:03:2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何妨吟啸朋友不要客气!我本来在那里就是“转帖班”的,应该的,应该的。我转贴的大部分都是你们的理性讨论部分,我们有些“歪了楼”的都没有转。辛苦您各个回帖倒是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1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1:40 , Processed in 0.439019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