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果行育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由“读经三年后”读经网引发的热烈辩论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8-9 16:31:41 | 只看该作者

很多人以为我对读经教师提出批评,乃是同情眷顾于中途退出之读经儿童与家长。
此属误解,非我本意。


家长与私塾,在教育过程中是互为因果的互动关系。

1、私塾教师素质提高,必有利于读经教育之实效,故能增强家长信心,更大程度上获得市场之认可。

2、而我们在敦促读经教师作自我提升的论争过程中,明经典教育大旨,辨读经教育之是非,实亦是帮助家长提高识见,
尽绵薄之力推动读经市场趋向理智与成熟。

3、市场趋向理智与成熟,则家校配合必将更良好,如此孩子受益越多,中途退出比例大减,则私塾面临的苛责就越少,
其生存环境得以改善。

4、家长理智择校,必将迫使私塾更自觉地提升师资力量,改善办学环境,如此孩子亦是越加受益,家长满意度提高,私
塾的社会承认度自然提高,进一步优化其生存环境,形成一良性循环。

5、如此,私塾教育成功的事实,必将促使政府从观望转向支持,使其地位合法化。



虽然说,那些能够让自己的孩子脱离现行体制而转读私塾的家长
大部分都对教育,存有一份“先知先觉”的感知
但这“感知”,在很多问题上,大多仍是未作深究的
因此也需要通过学习和交流,厘清思路,加深认识


和季谦先生一样,我亦不忍责怪这些善良而先知先觉的家长
只好通过“手足相残”之论辩方式,就事论理


以下,我将赵老师的帖子里貌似有理,容易使人昏惑的言论
挑几段有代表性的(也是问题根结所在),讨论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8-9 16:42:48 | 只看该作者


赵老师为了反驳果行关于老师上课“打毛衣”之批评,辩解说:

  引用赵升君的发言之一:

读过两年以上经典的孩子,已经超过老师了。为什么看到老师织毛衣就害怕?
我对老师最大的期望就是有没有老师都行,逐渐实行学长制,老师给孩子服服务,解决解决生活问题,,孩子都自主学习
能达到这个程度,老师不要说打毛衣,成天逛街打游戏我也多发工资。害怕吧!




乍一看,赵老师的发言是很令人振奋的,
如其随从者之一 lizehui 网友即学舌曰:“不要说打毛衣了.老师练倒立你也管不着”
正所谓盲人骑瞎马,自犹未知,旁观者却心惊胆颤


所谓“读经两年的孩子,已经超过老师”,是赵老师无意识地将“老师”置于一静态呆滞状态
与他在下面帖子里说的“老师也在读经过程中成长”自语相违

此类矛盾在赵老师帖子里比比皆是,屡见不鲜
如此,足见其论辩,多只是堕于私情,为争胜负而已


同时,也显示出他对“老师”之天职与尊严,认识肤浅,体会不真

我自作父亲以来,时常不安于女儿之迅速成长,何以故?
内心恒有一股力量,推动我不断学习,不敢落后于她
不敢在她向我请教时,无以回答,而令她失望,而令她无所依从
这是父亲的本份,亦是天职
将这本份和天职之落实到生命中,首先来源于惭愧感,
惭愧于先前之未学,荒废了时光,待儿女降临时,察觉似为时已晚矣!

此惭愧一旦生起,其实很轻微,若不放失,则时常不安
唯时常勤学始得稍许宽慰,故能日渐长进
于是,总能充尽为人父亲之本份与天职

故亦时常感激儿女降临,实乃自己充尽真实生命之福也
于此处,说惭愧即非惭愧,是名惭愧尔;
于此处,可体会周行不迨之智慧流转


为人父母如是,为人师者焉能停滞?


赵老师又所谓:
“能达到(学长制自我管理)这个程度,老师不要说打毛衣,成天逛街打游戏我也多发工资”
已属狂想幻觉。他那个学长制我们很清楚,3、4个孩子一个学长
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到学长那里过关,为什么?


学长自己要完成大量背诵任务,检查学弟只能是应付了事
加上平时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护理,也没注重品格培育
学友之间缺乏起码的友善,对师长也不尊敬(很多亲眼所见的具体例子就不说了)

故果行反问赵老师:
“能”达到,还是“已经”达到???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这反问实在只是一个提醒,本意是请赵老师从幻觉中走到现实中来

赵老师不醒,继续顽固曰:


引用赵升君的发言之二:

最好的读经老师就是能把握住老实大量读经的老师。
能把握住这一原则的老师他对教育的原理,教育的反省,对人性的把握已有相当程度,已经很有素质。
如果一个老师被动的完全按老实大量读经来教孩子,几年下来,他也可以通过孩子的高度成长把握到教育的核心本质而成为一个高素质的读经老师。



这段话又显露出赵老师几个思路死结

1、他认为,凡是坚持“老实大量读经”理念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而实际上,“老实大量读经”一概念,其实并不是季谦先生发明的,而是他赵老师发明的。也就是说,赵老师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读经老师,他没有意识到,他实际上是在走“他所理解的季谦读经之路”,而非“季谦读经之路”本身。他的路,或许得到过季谦先生的肯定,但我们知道,只要是读经,不管你怎么读,季谦先生都是肯定的。换而言之,季谦先生是“自由的读经之路”,赵老师则是“呆板的读经之路”。

2、他武断地认为,孩子每天花十个小时,总共背诵30万字的经典,就叫做“老实大量读经”,并声称这样的孩子必然成为大材。当然假如成不了材,赵老师一般会说:“那么这孩子放哪里也成不了材”,或者“资质太差,圣人亦拿着没办法”。这种回答对家长而言,对那个背诵了30万字的孩子而言,无疑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因为从来就没有谁下过这种呆板的定义,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人生之成就,一定要靠30万字经典的背诵来造就。季谦先生列编的那些经典,最初也只是要求背诵一部分,其他熟读则可。且这要求并非硬性的规定。经典浸润,乃是人生一辈子的事,经典之作用在于引领人们去实践道德,和谐人伦。为了背诵而读经,必然使经典教育偏离常道。

3、从我自己几个孩子读经的经验看(平均十岁),在大量背诵任务的压力下,每天十个小时读经的结果,是孩子逐渐丧失天真之本性,思维趋向僵化懒惰。他们其实厌倦读经,但又不愿意尝试“需要思考”的项目,甚至在课余只愿意看看十分粗浅的小人书。为了逃避学新知识带来的“思考”压力,他们选择“已经熟悉了的,呆板的读经生活模式”,背诵效果也不好,实际上是很不好。都是强记,过几天即忘记,有什么用?当然,不排除赵老师学堂里有孩子看《资治通鉴》,但那孩子已经15、6岁,且学堂也没什么别的书看,且他们到底喜不喜欢看还是个未知数,且即便看了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4、果行在《豆豆休学读经》一文中,真实披露了一位母亲(姨妈)带多动症孩子读经的历程。实际上果行此前在很多国学馆与私塾做过义工,也实地考察过大江南北许多私塾。一般来讲,孩子每天读经的时间不要超过5个小时,老师不要布置过高的背诵任务,主要带其熟读,令孩子在轻松的氛围里喜悦读经。其他时间要让他们尽量去开展适合自己年龄的各类活动。年龄既长(一般在十岁到十二岁之间),还要开设数学、历史等课目,兼顾培育他们日渐成熟的思考能力。这种读经方式对老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即:老师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必须十分熟悉每个孩子的脾性,以适切手段引领他进入喜悦读经之境。因此老师首先得爱孩子,因为爱,你才会不厌其烦、虚心求教,充分把握本职所需之一切技能。这份爱,就是老师的基本素质。私塾是个体化教育模式,决不能再搞体制内教育之“藕煤式制造模式”。


以上简略分析,即已经显示赵老师提倡的“老实大量读经”是他自己定义出来的模式,他暑期班就是这个模式,实际上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他自以为“很有素质,对人性和教育原理有相当程度之把握”之自我评价,是十分矛盾的。

网友斯人(也就是本论坛 stffa 先生)眼光敏锐,马上引用他这段话,反问赵老师:
“(很有素质,对人性和教育原理有相当程度之把握)这样的老师
上堂还会打毛衣,甚至于成天逛街打游戏么?”


赵老师的固执是出了名的,前年果行去他私塾考察,很多问题果行一眼即已洞察,可赵老师打死也不认为有问题(他是真没看出来),诤辨了几天,后经果行一一说穿,他才承认“自己在这方面不太行”。后来他诚意邀请果行共同管理私塾,我们本有意相助,奈何现实庶务实在太忙,至今未能如愿。

由于依然不能醒悟“自己的盲点”,赵老师继续“勇往直前”固执地辩解:


引用赵升君反驳斯人的发言之三:

说实话,我们这自学班中班,大班的老师真的没啥事做,孩子都自定计划,自主学习,老师在课上也是自己看书,要么给家长沟通一下,要么帮孩子们处理一下生活琐事。读书不要钱的地方,发工资已经便宜他们了。

你要问: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吗?
我说:你傻?你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吗?圣人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吗?  




这是赵升君一贯的言说风格,我之所以不再在读经网与之探讨,原因也正在于此:
在网络上要说服他,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很多问题,你如果不是在现场给他指出,他会因为看不见而“不肯认账”。


不能去山东与他共同培养读经孩子,是果行一大遗憾
正因为暂时不能去,我们也只能借助网络来警醒赵老师:


圣人当然会有问题,但圣人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圣人君子,哪里会像你这般,
居然敢以“圣人之有过”,为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不足,遮掩抵挡?


你欺负斯人不懂圣贤教诲么?
你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小气,如此大胆?
真要替季谦先生打你三戒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mayavati + 10 + 10 纯粹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8-9 20:03: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鸟儿的发言,回答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 2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8-10 07:04:44 | 只看该作者
我头脑里关于孔子和孟子成人过程都有他们的母亲身影和影响,还有岳飞母亲给岳飞的后背剌字,不过,他们努力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妈妈是在织布或在做自己的事吗,但他们确实成材成人了?所以织不织毛衣确实不是问题的关健。
问题的关健是有没有象这几位妈妈那样点化小孩,使他们学习的时候是一种主动、积极、认真的行动和态度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 2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8-8-10 07:16:19 | 只看该作者
孔子、孟子、岳飞,他们在家庭的强力点化下,确实做主动积极的学习,他们确实是成材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事迹和名声,但在我的印象里他们好象都是的不如意、志愿未筹,岳飞被人害死,孔子和孟子没有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现实舞台。
所以,我在想,父母是不是或应该不应该给予小孩强力点化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 2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8-10 07:34:37 | 只看该作者
孔子和孟子和岳飞确实很积极主动的学习了,而且也名随史册。但他们给我的印象好象都是志愿未筹,这样他本身来说是比较抑郁的。
所以,我很是不明白,大人要不要应该不应该给小孩类似的强力点化。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 2 这问题可另开帖,请勿歪楼,谢谢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8-10 07:34:45 | 只看该作者
因为不太了解情况,本不该在这里妄言,但作为一个也参与读经典的孩子的母亲,还是忍不住想说两句,因为大家都是为了孩子着想啊。有一段时间,我也特别想把孩子送到读经学校学习,但到处考察之后,再加上在相关论坛上了解到的信息看,我这想法又动摇了,原因正如前面所说的各种问题。作为一个家长,我想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读经学堂模式:


1.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读经老师除了责任感以外,确实需要一定的文化素质,起码也要正规大学毕业吧,否则家长怎么敢把孩子送到不了解底细的老师手里。而且,既然是读经老师,最好是中文专业毕业的老师,否则自己底蕴不够,怎么胜任教孩子的工作呢。读经学校起步时,教幼儿时,对老师的要求可能不好过高,领孩子读一读,没有错别字也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学龄的读经孩子的老师,要求就不能这么低了。读经典的目的不是死记硬背几十万文言就了事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学以致用,小学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辩能力,这个时候不加以引导,并适当讲解,势必让孩子最终厌恶经典,而这些绝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一些名望比较高的读经学校,可以发动自己的社会关系,聘请一些古文界的名家来开专题讲座,其实普通学者也可以胜任,我相信肯定会有很多学者乐意投入到这一行列中来的。
2..课程安排最好多样,中文读经,英文读经,数理读经,音乐,体育等等。英文读经课程,当前的读经学校好像做的都不够好,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不加思考地沿袭了中文读经的模式,一句“老实读经”那是远远不够的。学外语还是要按照语言学习规律来做,不能自己想当然。这一点读经学校做的还不如现行小学,甚至外语培训班做的好,让人深感惋惜。数理读经,我目前还没搞明白,但看看读经学堂的资料,好像也还没有成熟的案例,这一点也堪忧啊。其实,数理化这类课程按照学校课本讲也未尝不可,只要不搞题海战术,家长不会有意见。
3..教学管理方法。看一些读经学堂,好像提倡自己管理自己,这个我有点不敢苟同。学龄前和小学的孩子本来就自觉性差,要是老师把教学任务都交给学长,那岂不是极端不负责任。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决不是自己当监工,而让学生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学长自己还没成熟,怎么有能力管理学生呢,在课堂上让他领读倒是可以,其他的责任我看还是免了吧。让孩子自我管理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我们不要忘了孩子的年龄,不顾年龄地高估孩子,这也是反对读经派经常攻击我们的地方。
4.最后是教学方法。这是个雷区,我也尝试谈谈看法。从我们母子的读经经验看,孩子不喜欢读经典,最大的原因就是枯燥的读经方法。“老实读经”这句话是没错,但我们对它的理解是不是机械了一点呢,难道上经典课,除了熟读背诵就没有其他方法了么。在我看来这一点还是需要探讨的。我今后的做法准备这样,每读一部经典之前,首先要介绍一下这部经典的时代背景,体例,作者概况,作品的梗概。进入经典学习之后,自己要充分查资料,在不违背基本注释的前提下简要串讲原文,然后让孩子熟读,再熟读。每次上课前要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可以自己做一些练习题考察。每个章节告一段落时,要有小考,小考内容要多样,这个我还在考虑中。一部经典都完成以后,要有通考,检验学习效果。已经完成上述学习的学龄读经孩子,可以适当安排他们听专题讲座,这一点很重要,我当年就是从专题讲座中受益很多的。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只要能读好经典,推广好经典,大胆尝试和借鉴都是可以的。“兼容并包”是蔡元培校长的教育方针,我们借鉴一下难道就不可以么。读经学校也可以借鉴现行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2 + 2 “兼容并包”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8-8-10 11:49:52 | 只看该作者
儿童读经有违天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 2 其实你很多信念都来自经典,没意识到而已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8-8-10 12:43:36 | 只看该作者
赵升君老师是一个很优秀的读经学堂的负责人。
他所发的一些读经教师的日记,就已经是一种比较正面的回答了。

一个人既然已经很成功,很优秀,这谁都抹杀不了的。
但是遗憾的是,在近来的论辨之中,为天高任鸟飞狂狷之风所挟,赵升君老师仿佛丧失了某种自信。

有时候我觉得鸟兄据理而争,好象有点不当机,此之谓“不厚道”。诚然,读经事刻不可缓,但对于具体某个人来说,有时候能不能缓他一缓呢。

鸟兄别骂我,我其实只是浅识因循之人。

另,读经网相关某贴我自己已经删除了。余事不说。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 2 赵老师若是小人,我还不敢批评他了
果行育德 + 2 + 2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8-10 13:3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9 stffa 的帖子

真理有“内容真理”也有“形式真理”。

前贤学问是对生命之忧患,正视人生命之病痛,如同贝壳砥砺而出珍珠,一搁一掌血,一鞭一条痕地,字字看来皆是血地生发出来的。前贤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皆是实事,亦是实理。实者,实实在在,具具体体之事,亦是实实在在具具体体之理。皆是内容真理。

在这里我们需要极大谦逊,这种谦逊不是说客客气气的,说起话来总是留有余地之谦逊。而是内心一种大清明,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是否真真正正的把握住前贤立论之根本所在。

“厚道”不是俗情之世故,真“厚道”乃是要着重于孩子是否受益来说。“成功”与“优秀”也在于孩子是否成才来说。那位教师的读经日记您也需要仔细看看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5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0:05 , Processed in 0.159632 second(s), 3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