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jhs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一个讨论蒙台梭利教育的帖子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4-6-15 17:06:04 | 只看该作者
坚持了一段时间,问题出现了,半路出家,专业性太差。其他相关的帖子也有这样的问题,怎么才可以坚持下去?我觉得我目前遇到的是对一些概念的吸收,和消化,还没有应用的生活中。需要不断的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再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第二是如何贯穿下去的问题,书中的三个部分讲述不同的东西,我们要结合起来探讨。脑子里晕的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4-6-16 09:54:1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04-6-16 23:03:35 | 只看该作者
jjhs+-->引用:jjhs 坚持了一段时间,问题出现了,
半路出家,专业性太差。
其他相关的帖子也有这样的问题,
怎么才可以坚持下去?
我觉得我目前遇到的是对一些概念的吸收,和消化,还没有应用的生活中。
需要不断的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再应用理论解决问题。
第二是如何贯穿下去的问题,
书中的三个部分讲述不同的东西,我们要结合起来探讨。
脑子里晕的很。


别着急,支持你,最近很累,体会你晕的感觉,有时候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所以,看的不应该只是书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04-6-17 11:11:37 | 只看该作者
我觉着蒙氏的思想挺容易贯彻呀:观察孩子,帮助孩子,不要做"成人式"的支配和干扰工作;孩子的工作就让他们自己去做,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除非万不得已.

是不是我还没入门?

我家孩子的改变之一:明确的知道了玩具就是玩具,教具就是教具,用完收好,不能像以前对待玩具一样到处乱放.

别的-还没看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4-6-17 16:51:25 | 只看该作者
yxm0708+-->引用:yxm0708 我觉着蒙氏的思想挺容易贯彻呀:观察孩子,帮助孩子,不要做"成人式"的支配和干扰工作;孩子的工作就让他们自己去做,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除非万不得已. 是不是我还没入门? 我家孩子的改变之一:明确的知道了玩具就是玩具,教具就是教具,用完收好,不能像以前对待玩具一样到处乱放. 别的-还没看出来
你已经做的不错了,我在思考一种至少是目前还说不清的东西。难在观察更难在总结观察的结果最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4-6-28 09:46:38 | 只看该作者
实践:  昨天非常热,宝宝偏中午要求到电瓶车里玩,我反复告诉他太热,宝宝就是不听,让他感受一下吧,我想,虽然我很心疼,于是我在车外面等着,宝宝在在车里蒸了大概有一分钟,宝宝哭了,可能是他感受到了恐惧,我借这个机会告诉他,以后不要这么热的时候到这里了。  这种实景教育不知道有什么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04-6-28 21:35:21 | 只看该作者
jjhs+-->引用:jjhs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蒙台梭利认为,孩子从出生到两岁,会形成一定的秩序观,即物体所处的第一被发现的位置,是婴儿秩序感官里法定的位置。如果这个位置被破坏,那么,就会遭到强烈的抗议,表现为哭闹,和不安。

<font face="宋体">这种现象我没有遇见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验。现在探讨的是秩序观本身的内在意义,和影响的周期性。

<font face="宋体">对物品的位置的记忆,是表象的秩序观,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形式的秩序观,比如吃东西前要洗手,是卫生方面的秩序观,见到熟人后要打招呼,是礼貌方面的秩序观,看电影要买票,是社会行为的秩序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幼儿的位置秩序观是基础的来到社会的表现,但长期坚持各种行为习惯的教育才是对孩子完全性格的培养。所以,教师的孩子,在这方面要有较大的优势,对蒙台梭利的秩序观全面的分析,更加体现百年树人的艰辛!

这点没错。小孩是有秩序观。我儿子10个月就送到台湾人在长沙开的蒙班,呆了半年就换其他幼儿园了。他养成了习惯,东西最开始在那里以后就必须还在那里,如果移动了,他就觉得不对。他在蒙班养成了特别好的习惯,自己吃饭(1岁开始),自己拿杯子喝水,垃圾全部扔垃圾筒,等。但我觉得太固定了,可能会影响想象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4-6-29 08:42:44 | 只看该作者
hassi+-->引用:hassi 这点没错。小孩是有秩序观。我儿子10个月就送到台湾人在长沙开的蒙班,呆了半年就换其他幼儿园了。他养成了习惯,东西最开始在那里以后就必须还在那里,如果移动了,他就觉得不对。他在蒙班养成了特别好的习惯,自己吃饭(1岁开始),自己拿杯子喝水,垃圾全部扔垃圾筒,等。但我觉得太固定了,可能会影响想象力。
秩序不代表要死板,学校可能会希望这样,会有好的面子。但蒙氏的精华是观察孩子的内心,引导孩子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4-6-29 09:40:49 | 只看该作者
jjhs+-->引用:jjhs 秩序不代表要死板,学校可能会希望这样,会有好的面子。但蒙氏的精华是观察孩子的内心,引导孩子发展。
有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04-6-29 16:20:56 | 只看该作者
事实和价值是要进行区分的。正如一份食物好吃和应该吃这份食物,是两回事。

幼儿期的某个阶段存在着某种对于秩序的偏爱,这是可以观察到的事实。但是由此就得出“应该培养幼儿的秩序感(意识)”,是否存在着某种逻辑上的谬误呢?

我自己没有亲自体验或实施过蒙氏教学法,但是凭借观察和分析,也大致可以得出一些看法。不去说它好不好,只是想通过客观地分析,表明蒙氏教育内部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自然主义教育有一个基本的信条:凡是自然的、与生俱来的,就是好的,凡是人为的就是不好的。在蒙氏的秩序教育以及其他类似的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自然主义教育的逻辑——幼儿的秩序感是与生俱来的,是上帝的某种精神意志的体现,所以它是好的,所以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也是典型的儿童中心的逻辑。
这是蒙氏教育中自然主义和儿童中心的一面。
但是蒙氏教育中还同时存在着与此相对立的另一面。这就是通过教具、教材和教法中的高度控制所体现出来的行为主义,在高度结构化的教具和教法中所体现出来的程序教学的原理。

蒙台梭利眼中的儿童,不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五光十色的儿童,而是抽象的、体现“上帝精神”的儿童,她对于儿童的观察固然有准确和启发人的一面,但同时也是极其片面的,因为她戴着天主教的宗教神秘主义的眼镜。

正是这种抽象性和片面性,使得蒙氏以为她所设计的教具和教法既充分地体现了上帝的意志,又完全符合儿童的自然。她的一致性建立在对儿童和对教育的片面理解的基础之上。宗教给了蒙台梭利极大的自信。

我以为,不否认蒙台梭利的实践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内容,有些主张也颇有见地,但是蒙台梭利的理论基础是相当薄弱和混乱的。她的个人魅力感召许多人,她的宗教精神也使她的观点戴上了光环,——但这些都不能掩盖其理论中的根本矛盾。

另一种矛盾,已经有人说过了,蒙台梭利在坚持实验精神的同时,却有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精神胚胎的内部展开,也就是“预成论”。这也决定了她的试验是封闭的而不是开放的试验。也就是说,不管她做什么,她总是在验证自己,而不是发现新的规律。

这种封闭性,也是蒙氏教育的一大特色。一个人如果不完全进入蒙氏教育的体系,据说就没有批评蒙氏的资格;而一旦一个人真正进入了蒙氏的体系,她很可能就被洗脑了,成为蒙氏的忠实信徒,失去了批评的能力。这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蒙氏是不可批评的。

一个自由的教师,是不应该有任何宗派倾向的。一个自称自己是某某流派教师的人,她的心灵是不自由的,而她的教育,虽然可能有某种效果,却必然是片面的,许多危害性的结果,要等许多年之后才能够真正显现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8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3 23:41 , Processed in 0.09470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