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jhs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一个讨论蒙台梭利教育的帖子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4-5-24 12:34:17 | 只看该作者
蒙氏的第二点是基于蒙氏对儿童成长的理解认识,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为精神高贵心理健全的正常人。可以说蒙氏是最强调自我的,认为成人只要为儿童建立一个良好的,不会干扰其内心的环境,就是最大的爱,允许孩子在这个环境里遵循自我内心的指引,就是最大的自由。同时还强调尊重,成人对儿童的绝对尊重。孙老师认为只要在0-6岁让孩子有足够的爱和足够的自由,那么就可以解决一切成长中的问题,孩子就可以是完美的。

首先我完全同意必须给予孩子极大的爱和自由。我也一直想努力这么做。但我不认为爱和自由能解决一切,在某些天性本能方面爱和自由是最有效的,但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建立上必须加入成人的指导。由成人来掌握大的方向和原则。就是说,儿童精神胚胎的良性发展必须在成人把握的大原则之下。这是我理解的有限制的自由。至于完美更是只在某一角度存在,绝不存在任何意义和角度下都完美的完美。但确实有一些最利于孩子学习的方法非常好,比如三段认知。也就是要成人父母少说废话,而是明确的把要点告诉孩子,就够了,过多的描述是造成孩子混乱而无法理解记忆的妨碍。还有蒙氏专门的教具也是非常棒的。

那么接下来是我不同意的。第一点在于蒙氏将孩子分为正常和不正常,在孙老师的思想中,只有接受完全蒙氏教育的儿童才是正常的,而其他都是或多或少的不正常。但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不管他有没有接受过蒙氏理念的教育。儿童呈现出来的是各自的特点,应该发挥所长,以补其短。还是那个看法,人不可能是完美的,而是各具个性的。而个性是无法用正常或不正常来划分的。

这一点汇佳老师所说的让我特别认同。那天我看到汇佳的园刊封面是一张小洋兔的照片,就问汇佳的老师,小洋兔是不是每个老师都特别喜欢特受宠啊。那个老师说,小洋兔的特点是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确实让人喜欢。我又问,是不是小洋兔也算咱们这儿最聪明的孩子了?我的本意是替洋兔妈得意一下,那个老师也事先知道我跟洋兔妈是好朋友的。但没想到她说,小洋兔确实很不错,但不能说是最什么的,我们这儿的每个孩子都很出色,只是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有些不容易被人注意而己。她的话至少说明她们给予每一个孩子的都是正面的肯定,客观的看待每个孩子性格发展中的不同,而不是简单的正常或不正常。这对孩子非常重要,生活在肯定当中的孩子是快乐的。也会是心理健康的。

第二点,蒙氏强调儿童对自我内心的关注,听从自我内心的指导,在安静而有秩序的环境中完善心智。蒙氏并不要求儿童具有集体观念,认为集体是对自我的干扰。我认为这种认识过度看重了儿童自身的力量,忽略了孩子本性中热烈好动向往自然的成分,也忽视了儿童与外界和他人互动的作用。我不是觉得对内心的关注不好,但蒙氏的侧重点有些偏了,很有可能造成性格的片面性。那天笑一进孙老师的幼儿园,就站在教具柜前不动了。起劲的玩着小碗里的豆子。我在旁边观察了一下,他确实沉醉其中很快乐,嘴角挂着笑容,也不管身边发生了什么。他的眼神明显是在思考,他在琢磨分析,在感受教具背后的内容。玩过豆子之后,他还去研究了其他几样教具,同样表现出琢磨探究思考。后来我问他喜不喜欢这个幼儿园,愿不愿意每天都来。他说喜欢,愿意来。因为教室里孙老师在讲课,所以我就带着他到院子里玩器械。他同样很开心。滑梯坐秋千。但是后来回家再问他,喜不喜欢幼儿园,要不要去,他却回答我,喜欢,长大了再去吧。同样的问题,在第二天去汇佳之后,他一直是说喜欢,天天都要去。我想这一差别因为在汇佳有很多大型的室内玩具,海洋球,房子,组合滑梯,攀爬架,整个空间很大,有很多孩子在一起,光线也很好,让人觉得没有压力。笑笑身在其中,表现出了孩子本性中的张扬,自由,快乐,更让他开心。从笑自己对两个幼儿园不太相同的表现上,我感到他更喜欢与外界溶为一体,更喜欢有一个气氛,对外界也有更浓厚的向往。简单的说,他更愿意要开心的无忧无虑的快乐,那种对内心的审视思考只是他这个阶段所需要的一小部分。我感觉在这一点上蒙氏提出的儿童成长规律是有一定误差的。至少在笑现在不到3岁的时候是不完全正确的。
第三点,蒙氏认为成人与儿童是无法沟通的,因为儿童对细节有精确的观察力,而成人是使用综合能力,对细节有所忽视。这种忽视让儿童觉得成人傻乎乎的,是笨的,所以会看不起成年人。蒙氏把儿童因此对成人表现出来的态度看做是正常的。这一点从孙老师的儿子对待她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她的儿子会对她大叫闭嘴!但我觉得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态度是儿童对他人不尊重,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表现。儿童没有了解如何去爱别人。儿童根据成人内心散发出的友善关受程度来决定对待大人的态度的。比如笑能很清楚的分清家里人和外人,对待家人,既使是两年多来第一次见面的舅妈都表现出很大的亲近。因为家人对他表现出来的亲情肯定是外人所没有的。不说我们父母家人,就说笑和晾妈吧。笑并不经常见到晾妈,但那天去蒙台梭利幼儿园之前,我们在一起吃饭。笑尿湿了裤子,是晾妈帮他换的,笑没有反抗,还去捡了一个小破烂来拿给晾妈看,问是什么。而很多时候笑是不允许生人碰他的。但我们知道晾妈是个非常爱孩子的妈妈,不仅是自己的晾晾,她其实是由衷的热爱着孩子。她面对孩子时的动作和语气都是不同的,都是充满爱的,并且这种爱是伪装不来的,笑感受到了这种爱,并因此而感到舒适,所以笑才会不设防的接受她,才会能把注意力放到其他的东西上。而通常我们知道孩子焦虑着的时候,是无法注意到令他焦虑的事情之外的东西上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认为儿童确实是听从内心的指引来决定自己的意识的,但不存在什么看不起,他们是本能的亲近那些感到愉悦的人和事,本能的远离让他焦虑的东西寻求安全感。所以应该让孩子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爱,并鼓励他去爱别人,而不是认为不尊重成人的行为是正常的。

第四点,关于蒙氏的混龄教育问题。首先不同年龄的孩子敏感期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样对老师的要求会很高,也会使孩子们互相干扰。不如同龄儿童在一起,共同的敏感期当中,观察别人的行为也是儿童的一种学习成长。而且不同年龄的孩子在运动能力认知能力上也有很大差异,不能说彼此没有影响。简单的从体能上来举个例子。上周带笑去东方广场的麦当劳。那里有一个游戏区。笑要进去玩。当时里面有两个大一些的男孩正玩的起劲,大概一个五岁多一个三岁多,他们很快的爬上滑下。而笑笑明显比他们的动作迟缓,才上到一半,大孩子就转完一圈追到他后面了。那是那种大桶式的滑梯,空间是半封闭的,很窄,容不下两个孩子。那个五岁多的男孩嫌笑笑慢,在后面使劲的推开笑笑,然后挤了过去。后面跟着那个三岁多的也推一把笑笑的头。笑笑当时就大哭起来。那两个孩子看他哭了,也不玩了,看着他。大概是嫌笑哭的声音很大太吵了吧,其中大一些的那个男孩用手去捏笑笑的嘴,不许他哭。笑哭的更厉害了,还撕心裂肺的大叫着。我在外面看的心疼,可我又进不去,里面已经有三个孩子了啊。只好大声的叫笑笑爬出来,让那大孩子让小弟弟一下。但那两个大孩子一直不肯让,还在笑笑好不容易要到出口时又推了笑一下,差点摔出来。后来我就把笑抱出来等他们走了之后才又让他进去玩的。这件事看上去是因为那两个大孩子不懂谦让,欺负笑笑,但根本原因还是不同年龄孩子的体能动作能力差别太大造成的。笑笑才两岁半,怎么可能适应五岁孩子的速度和灵活性呢。冲突就有可能发生,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试想,就算那两个孩子没有推笑笑,但双方的差距也会让大家都玩不好。当然,相同年龄的孩子游戏时也会出现纠纷冲突,但那是相对来说势均力敌的,双方是公平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我不知道蒙氏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需要去实际经历才能知道。

第五点,我感觉现在国内推行的蒙氏没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结合进来,比如谦恭礼让,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等等。也没有联系中国的实际国情。很不愿意看到很多人又在盲目的实行拿来主义,否定中国过去的一切,不加分析,不加调整的全盘洋化。尤其是在教育上,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个国家是需要不断进步的,不断的吸收优秀的泊来品,但必须保留自我固有的传统精髓,否则我们就不再是我们自己。相对于此的,还有近几年很多人提出边缘人是最出色的,意思是他兼容了东西方的所有文化优点,可以面面得利。但在我看来边缘人是最危险的,也是最不容易成功的,因为虽然拥有各方的优点,但都不能成为自身的优势。唯有给自己一个立足的根,一种文化背景,才有可能谈到发展,谈到突破。另外,蒙氏在实际中的全面推广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它的理论性过强,并且是基于近百年前的西方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撰写的,与现在的实情差距很大。同时在很多具体问题上也要有很大的修改,比如蒙氏最初的语言教育体系,完全是意大利语式的,在美国推广时,对这一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本土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国内只是在幼儿早期教育上开始试行了蒙氏理念,而小学中学大学以至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都不是建立在蒙氏基础上的,那么让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出来如何面对很不蒙氏的小学?会不会让孩子产生混乱,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否定自我?我们知道人天性中就有从众性的。就这个问题我问过孙老师,她的回答说,纯蒙氏幼儿园里出来的孩子进入小学后,看到很不蒙氏的一些现象会说,他们肯定没有接受过蒙氏教育。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是以自我为标准的,具有极强的自信,认为不对的是别人。且不说这种以自我为标准是否可取,就说孩子能不能达到这种自信。对此我表示怀疑。

所以我认为蒙氏理念有非常科学的地方,也有欠缺和偏差的地方,我们现在也是正处在蒙氏中国本土化的探讨摸索过程中。我相信我们的教育学家们会找到一种最好的结合修正办法。但在此之前我觉得不应该让孩子接受完全的蒙氏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不应该冒然的用孩子的一生去做实验。我更认为蒙氏理念对父母的意义大于对儿童的。它其中科学的对儿童成长规律的重新定义,对我们这些习惯了以成人的思想去分析儿童的父母们是一个巨大的修正。我们确实应该真正科学的客观的了解孩子,只有基于这种了解上的引导和培养才会是良性的,才会是彻底的。这对整个社会的意义都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只有象成人这样拥有丰富人生经历,具备很强分析能力的成年人,才能够有选择的去接受它,理解它,结合自己的实际应用它。最大限度的取其精华。而孩子还不能具备这一能力,所以不适于完全处于这一理念当中。毕竟我们要对孩子未来的一生负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4-5-24 12:48:01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宋体">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激励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孩子有时会多次重复同样的环节,注意这里用“环节”这个词。因为在有的时候,只是几个动作的组合,而不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游戏。 <font face="宋体">每一次的重复对于大人来讲没有任何意义,但问题是对于孩子却不可忽视,关于专心的优点前面曾经谈过,这里就不在重复了,这一次主要探讨重复所代表的含义。 <font face="宋体">为什么一个环节会被某个孩子重复去做?对于孩子来讲,他在重复中可以得到乐趣是事情的本身,而不是任何结果,相反的如果要一个大人不断重复一件事情,难度是相当大的。因为大人追求的是重复的结果,没有结果的事情谁会去做。这是两个不同年纪所具备的显著区别。结果是:重复环节的本身使孩子的某种机能得到训练,思维得到补充,重复中自己不断的被完善。 <font face="宋体">蒙台梭利对环节的不断被重复的价值有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 <font face="宋体">蚕吐丝,和蜘蛛织网。蚕吐的丝被人用做高档的服装材料,而蜘蛛网则是人们想破坏的东西。 <font face="宋体">为什么都是丝,却有两种结果,蒙台梭利解释道,创造这两件物质的蚕是幼年时期,而蜘蛛是成年时期。蚕吐丝是为了燃烧自己,创造新的生命,是无意识而为,蜘蛛结网是为了捕捉昆虫,是有目的而为。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助人为乐,一种良知引导自己该帮助别人,会收到好的效果一样。有目的的行为我举一个例子,不见得恰当,大家可以思考,你可以观察,发现周围的老人,财产丰富的是不是子女对他们会好过没有财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4-5-24 13:06:35 | 只看该作者
“前车之鉴”说的太好了!
因时间关系,先向你表示谢意!
后面会对一些观点表示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4-5-24 13:21:35 | 只看该作者
我只是引用了他人的见解,我的最大感受是真的要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来落实蒙氏教育。泱泱大国,十数亿人口,这是中国的累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4-5-24 17:28:16 | 只看该作者
前车之鉴+-->引用:前车之鉴 ...   另一点就是敏感期。蒙氏认为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一个的敏感期,在敏感期中孩子会对某种事物现象特别敏感,在成人看来这种敏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甚至看做是故意捣乱。而实际儿童是通过这种对敏感事物的满足来发展自己的智力水平。这也是蒙氏的精神胚胎的又一延伸。儿童是具有自主的发展要求的,外界环境给予儿童的刺激能够帮助他完善自我,但注意只是帮助其完善,而不是给予、改变。  ...
我对敏感期是这样理解的。敏感期不应该简单的理解成为对事物的敏感程度,或肢体的暴力倾向。而应该更广泛的去发现敏感的本质。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将要发生质变的这一个时间段才是敏感期的本质。敏感期表现的是对自我突破前的一种躁动和不安。之所以称之为敏感期,是因为在发生质变之前,人对这方面将要发生的变化接受的特别快,反映特别敏锐。如果引导得当,敏感期过后可以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敏感期至少可以分两个部份,生理上的和精神上的。就好象进行体育锻炼一段时间后感觉不如从前一样,过了这一段就好了,至于好多少,要看前面的底子。精神上的则表现为如对父母的依赖,某件玩具的感情等。总之要抓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4-5-24 19:59:36 | 只看该作者
jjhs+-->引用:jjhs 我对敏感期是这样理解的。
敏感期不应该简单的理解成为对事物的敏感程度,或肢体的暴力倾向。而应该更广泛的去发现敏感的本质。
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将要发生质变的这一个时间段才是敏感期的本质。敏感期表现的是对自我突破前的一种躁动和不安。之所以称之为敏感期,是因为在发生质变之前,人对这方面将要发生的变化接受的特别快,反映特别敏锐。如果引导得当,敏感期过后可以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敏感期至少可以分两个部份,生理上的和精神上的。就好象进行体育锻炼一段时间后感觉不如从前一样,过了这一段就好了,至于好多少,要看前面的底子。精神上的则表现为如对父母的依赖,某件玩具的感情等。总之要抓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请问您主修哪门学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09:46:15 | 只看该作者
财务有很多问题谈一点是一点吧。<font face="宋体">其实,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老话题,对于蒙台梭利的指责也有这个问题。我主张中性的看待问题,人云亦云只会把自己带入误区。 <font face="宋体">蒙台梭利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理论平台,但这不代表就符合中国国情。我们要做的,明确的说是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师要做的,是吸收理论的精华部分,然后应用到工作中,而不是抄袭到工作中。这里特别要强调因地制宜,因为每个幼儿园的师资、场地、大小环境、财力等等因素都不一样,一味的抄袭只能事倍功半。 <font face="宋体">还有一点是做事情讲究有张有弛,该放的时候放,该收的时候收。但如果对理论研究的更多一点,那么,放多少,收多少就会更加有尺度,更加明确。比如说,美国的国情是儿女可以对父母说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font face="宋体">岁以后可以出去独立生活,中国可以吗?中国讲究仁、义、礼、智、信,违背原则的问题就该严加约束,给孩子把这种无形的行为划出一个界限。这就如同告诉孩子开水会烫手一样,不礼貌的后果和会被开水烫了是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4-5-25 14:17:25 | 只看该作者
收藏,另外,请问,您主要看什么书?您的理论来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16:56:42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宋体">这是一个很让人汗颜的问题。 <font face="宋体">我想谈一点关于学习方法的一点感受,希望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font face="宋体">首先我想说知识是没有界限的,他不存在种族差异,关键的地方是你是否掌握了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当然,在你愿意学一门专业时,有高人指点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font face="宋体">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难,因为你要了解你自己,要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分析。只有做出正确的判断后,才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 <font face="宋体">走上社会后,学习就不象在学校中无忧无虑,会有很多制约因素干扰你的学习计划,让你无法进行下去,那么这时对一件事情的恒心就显得非常重要,贵在坚持嘛。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可以保证调动自己的积极性随时随地的学习,可以在任何间隙排除干扰的学习,长期坚持的学习。其实,这一点大家都有体会,在学校,每个班的尖子生并不是那个天天啃书本的那一位。也就是说,正确的学习方法才会和成绩成正比例。 <font face="宋体">另外,我想谈谈对于成绩的看法。 <font face="宋体">在很多时候,是时事造英雄,并非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机会。你掌握了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不见得你就会成功。那么,要正确的看待这些问题,而且要长期的按照正确的思路做下去,这是一个务实的工作作风。工作始终要你去面对,你不造金字塔的塔基部分,怎么去安塔尖呢?至于塔尖的那块石头是谁安上去的问题,我想这不重要,一旦你看中这一点,你的所有行为就会偏离原有轨道,这一点你可以自己用心体会一下。 <font face="宋体">对怎样育儿思的考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是:育儿的过程是对自己的重新塑造的过程。我们自己如果不脱胎换骨,而想找一个捷径,希望用这个捷径教育好孩子,自己又省心,是根本不可能的。或者即使想用钱或物质来弥补自己比如在时间上,或其他方面的不足,后果只能是越补,窟窿越大。你的一言一行都躲不开孩子的眼睛,虽然现在他表达不出来,做不了立竿见影的举动,但会对以后产生长远的影响,因为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榜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4-5-25 17:28:32 | 只看该作者
我很喜欢蒙太梭里的教具,很棒,有人卖二手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3 18:16 , Processed in 0.12178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