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jhs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一个讨论蒙台梭利教育的帖子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4-5-21 23:22:1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蒙台梭利教育实验与儿童教育述评http://127.0.0.1/bbs/Announce/Announce....rdID=201&ID=425


      蒙台梭利教育实验与儿童教育述评

                徐学莹

 今天重读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我们的最大收获是不仅可以学到蒙台梭利那种“坚持不懈,耐心观察的精神和本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她是如何运用教育实验与观察的方法来了解儿童,探寻科学教育儿童的方法,以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蒙台梭利这种了解和研究儿童的方法和途径以及由此提出对教师的要求,对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蒙台梭利的教育实验与儿童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运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是蒙台梭利多年幼儿实验的经验总结。她的教育方法来源于对幼儿的教育实验、观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当中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强调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儿童。蒙台梭利认为:“新的教育学要建立在客观研究的基础之上,要直接接触受教育者。假如不用科学的方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儿童,仍不能脱离一般学校所采用的旧方法,那就无权称为‘科学的教育学’。”"蒙台梭利所指的科学方法就是她运用于儿童研究的教育实验和观察的方法。她的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是对人类学、生物学、医学、实验心理学等学科实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在儿童教育领域中的独特运用。

  她称赞法国生物学家布若对自然物的观察研究方法,不是将昆虫放于实验室,而是将其置于适宜的环境中,任其在自然环境中自然活动,不去干涉它们生活的自然方式。研究者只是耐心地观察,直到它们显示奇异的秘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研究应仿效这种自然地观察研究,主张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儿童。儿童只有在自然的真实的环境中,才可能真实自由地展现自己,自然地发展他的内部潜能,我们也才可能了解到儿童发展的真实情况。

  蒙台梭利认为应“借助于曾更新了19世纪思想的实证科学和实验科学”来发展教育自身。她认为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是一个真实的两个方面,讲的都是关于人的发展,心理学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人的心理发展及其现状,这是教育者首先必须了解的,因此,观察和实验是了解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构成了研究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她认为“生理心理学或实验心理学将为新教育学奠定基础”。

  蒙台梭利并不满足于生理心理学的观察和实验,而是努力使观察和实验成为一种确定教育和发展个性的手段和方法。她指出心理学研究了人的心理表现,但决不意味着我们在建立一种教育学体系,它为我们指出了通往这种体系的道路,然而观察也只是了解人的现状,并不能改变儿童,正好象“比纳、西蒙的测验不能了解儿童的反应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出现的,哪些是由于个人内部的活动,哪些是对环境的反应活动”,“真正的教育学不是测量个性而是改变个性的科学”,“教育学是在尊重个人心理特征或个性自由的同时,实验性地确定发展的手段和应用的方法”。

  蒙台梭利吸收了其它学科研究中合理的方法,并根据自己“儿童之家”的教育实验和实践,创造了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

  我们可以从蒙台梭利的感觉训练的实验中,看到她的教育实验的特点、目的、意义及其与幼儿教育方法的关系。

  蒙台梭利以教具进行感觉的教育实验和训练。蒙台梭利意识到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在外部环境下形成的,需要借助外界的刺激。为了保证儿童心理的发展,必须准备一种特定的环境,这个环境要提供儿童所需要的工具,包括自我教育的工具。科学的教育工具要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要提供揭示儿童内部活动所必须的外部印象。它不是为了测量儿童一时的心理反应,而是提供一种能够经常进行练习的刺激物。她还强调心理的发展首先要从物质开始,从感觉的活动开始,经过对实物的长时间的操作练习,即所谓的“工作”,出现观察和概括等心理活动,使儿童的智力、意志和个性都得到发展。这才算作真正科学的实验教育学。因此,她主张科学的方法应当是实验、观察、证实,识别新的现象,以及再生和利用这些现象。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实验中确定了系统的刺激物的要求是按物体的属性排列;并根据儿童的兴趣确定刺激物的数量;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确定刺激物的难度;并且使刺激物的设计既能激发起儿童的活动,促进感知觉的发展,又要能指导儿童的活动,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蒙台梭利的实验教具中有一套立体的几何形状模型。一块木板上有一排大小不同的圆孔,其直径逐个递减约2毫米,在这一排(10个)圆孔中插着相应大小的10根圆木柱。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先把圆柱全部从圆孔中拔出,打乱后放在桌上,然后让儿童挑选适合于圆孔的木柱,再逐个插回原位。实验对象是两岁半到三岁的孩子。蒙台梭利认为实验证明了:两三岁的孩子以摆弄小物体为最大乐趣,这一心理学的论断是正确的。同时也显示了正常儿童与有缺陷儿童的差别在于:不正常的儿童需要实验者经常提醒小孔与圆柱大小的吻合才能够找到合适的位置,而正常儿童有浓厚的兴趣自己独立摆弄,并注意观察木板上的孔和需要插入孔中圆柱之间的尺寸关系。当他们发生错误的判断时,并不需要大人的帮助,而是把妨碍和帮助他的人推开,独立解决问题。实验能测查出2—3岁的孩子感觉上的错误,但是又能使孩子通过触摸、观察、比较等各种方法改正错误。实验的意义在于儿童对错误的发现和纠正。实验教具不存在给孩子大小尺寸的知识问题,目的也不是要孩子知道如何不出错地使用这套教材,而是让孩子自己工作,自动纠错,自我教育。蒙台梭利要求老师在这种实验中,不要干预孩子们这种活动和练习,更不要帮忙。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在实验过程中耐心地观察、记录儿童的活动和表现,了解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知道或能大致估计各种刺激能保持注意力的时间长短。

    蒙台梭利指出她的教育实验的特点是:一是受试者的反应不受实验者的影响,是他本人自由选择的活动。由于这种选择,个人的心理需要便自然地表现出来。二是受试者对刺激物的反应是持久的、稳定的,并可以做多次重复的练习,经过长时间的反应活动改变他的个性。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教育实验和观察,蒙台梭利总结出实验观察的原则是给儿童自由和不干涉儿童自然的活动,教育儿童要遵循自我教育和发展的原则。她通过实验寻找教育儿童的科学方法,可见,蒙台梭利的科学教育方法是来自于对儿童的教育实验和观察。

  二、儿童研究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蒙台梭利指出,当时的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仅仅是为了想通过实验对心理学或人类学作出贡献,而不是力求为建立科学教育学而进行实验。因此,她认为当时的现状是:“人类学和心理学尚未致力于学校儿童教育问题,也没有科学地训练出达到真正科学家水平的教师。”她指出学校的实际是要把科学研究的人类学、实验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与教育实验相结合。这种结合首先应体现在教师身上,对他们采用科学的方法培训,使教师成为既具备了科学家精神,又掌握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同时能把研究儿童的科学方法与学校教育的实验领域相联系的教师。她说“我们可以假定,通过我们长期耐心的训练,已经培养出习惯于自然观察的教师,并具备了自然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态度”。那么这就是幼儿教育所需要的新型教师。这种用实验科学方法培训的教师与旧方法培训出来的教师是不同的,新型教师在角色和职能上已有了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表现在:

  1.新型教师具有科学家的精神和科学实验的态度。

  蒙台梭利指出科学家还不仅仅指有熟练的操作技巧和科学技术的人。科学家是在探索道路上对大自然的神奇奥秘充满着热爱和忘我精神,只有当这种精神超越统帅他的技能的时候,才能达到科学成就的高度。在用科学方法培训教师时,我们更多地应培养教师的科学家精神和态度,希望从教育者的心灵唤发出对探索儿童心灵奥秘的兴趣,从而迸发出研究儿童的热情。

  2.能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研究儿童。

  真正的科学家把实验作为发现生命真谛和揭示生命奥秘的手段。同样,一个致力于儿童教育的教师要客观地揭示儿童的秘密,只能进行科学观察,当今科学的发现和应用、文明社会的成就,都有赖于观察和实验研究,因此教师也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实验和观察的方法作为探索儿童奥秘的手段。蒙台梭利认为旧式学校的教师是按照某种形而上学的原则培训出来的,他们理解某些权威人物的思想,是照抄照搬,而科学教育学要求教师掌握研究儿童的方法,熟悉各种器材,懂得如何操作,并能进行教育实验。

  3.教师必须是一位观察者。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实验中,当孩子做练习时,“教师除了观察外,什么也不必做”这时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心理学家,他应当观察儿童的心理表现和反应,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他认为教师研究的是人,是在“唤醒智力生命”的过程中研究的人,因此教师有特殊的使命,他不仅要求教师学会运用观察的方法,而且还应该通过培训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观察者,在儿童的自由活动中去观察研究“自由儿童”,她对教育者的一句格言是:“在观察的同时耐心等待。”目的是揭示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

  4.教师还是一位指导者。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由于儿童发展的最佳条件是作业与儿童成熟的程度相匹配,因而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对儿童成熟程度的观察,指导儿童选择相应的作业,使儿童心理获得正常发展。在必要的时候,还指导孩子自发训练和给孩子必要的启示。教师还应掌握指导的艺术,把握干预的时机和方式。对有害于儿童的表现,应当毫不犹豫地加以制止,而且要尽力避免直接的干预和禁止,这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对于进步慢的儿童要有极大的耐心,对他的成功要表示热情和欢迎。当发现儿童的动作缓慢时,教育者是去指导他实验其最重要的心理需要,而不要代替儿童完成活动,否则就切断了活动的道路,成为儿童主动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强调发挥儿童的主动性时,教师的指导也是不容否定的。

  蒙台梭利提醒教育者应当知道儿童有很大的个别差异,要注意对每个儿童的引导和个别练习。只有经常记住这一点,教师才能有效地运用引导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方法,向儿童提供必要的建议。既不要由于提供过少或过于容易的材料,使儿童感到厌烦;也不要提供超乎儿童能力的材料,挫伤儿童的信心和积极性。教育者必须“最大限度地限制自己的干涉,在儿童自我教育中,又必须不使他们因过度努力而感到疲倦”,这就需要教育者有“个人的教授艺术”和指导艺术。

  5.他们必须善于根据儿童的需要提供一种环境和刺激。

  幼儿教育还必须具备为儿童设计的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环境是适合儿童内在需要和兴趣的,能够诱发儿童自发学习、自动作业的环境。首先是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要求美观、大方。教育者还要善于根据儿童身心的需要,提供新的环境和刺激。这个环境不仅包括可供儿童使用的教具和材料,还包括教师,所以教师也要作好准备,因为教师自己是环境中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她必须使自己有吸引力,衣着整洁美观,要从容、细心、安详、自然、保持沉静的尊严等等。如果没有一个受过训练的教师,良好的环境也是无用的。

  三、启示

  回顾历史,在蒙台梭利前后,已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以及儿童研究学者采用了教育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教育实验的方法早已有之,虽然各个时期的教育实验有着历史的含义和特征,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是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蒙台梭利的教育实验也是如此,尽管她的教育实验并不十分完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她对于实验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以及她用科学方法了解和研究儿童,探索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这是在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中仍可以借鉴的,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现在面临的任务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开拓型、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这是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都面临的一场严峻的挑战。实施素质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搬用,必须进行创新。创新也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对儿童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为依据,在科学研究中探索教育的有效方法。如果脱离了这个基础,素质教育只能是空谈,失掉了根基,就像无源之水,终究会干枯,无本之木,不能繁荣。因此,在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仍然需要借鉴蒙台梭利的研究方法,广泛开展教育实验,深入了解和研究儿童,探索科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是当今教育的主题。

  在研究和创新的同时,就有一个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培养教师科研素养的问题,也就是要使我们的幼儿教师学会研究儿童,掌握研究儿童的方法。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相对落后,我们广大地区幼儿教师正在兢兢业业地从事幼儿教育和教学,也想从事改革教育现状的研究,但是,他们缺少的正是教育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指导。这样一来,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广大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与方法的培训,这样才可能有效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虽然,今天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科研对提高教师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但是,很多地方的幼儿教育还没有把这一任务提到议事日程,有些也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这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幼儿教育是教育基础之基础,培养人才,首先从幼儿教育抓起,教育科研也应在幼儿教育这块基础园地遍地开花、结果,才可能为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科研的培训,不仅是幼儿教师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研究儿童,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4-5-22 03:53:27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应当结合国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4-5-22 08:33:42 | 只看该作者
toronto+-->引用:toronto 支持。应当结合国情。
我班有三个孩子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他们在三岁前曾经入蒙氏班,普遍认为孩子喜欢,玩的开心,可是,却渐渐对其他事情没有了兴趣,除了电视节目,和新鲜的玩具。爱走神,小朋友之间更是不能正常交往,因此,他们退学来到我们园。这让我有些想法,但是需要仔细研读蒙氏教育法来做定论,请各位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4-5-22 08:53:43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宋体">    感谢狗皮蓝提供的资料。资料里两位专家谈的关于理念和整体的研究结果。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    我不知道这个论坛里会有多少搞教育的老师光顾,我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大家讨论。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    严格的讲,我在宝宝出生时还没有进入当爸爸的角色,而这两年多来一直是我父母在身边帮我照顾宝宝,我觉得我父母现在还在操劳,真的很辛苦,同时也感谢其他老人们! <font face="宋体">    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我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非常的简单,每天上班时和宝宝打个招呼,下班回来抱一抱,言谈交流也就是一些,吃什么?玩什么?等简单的问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    在潜意识里,我感觉到一个说不清楚的危机感,我该多学习,我该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宝宝出生的那天,我在书店一口气买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7<font face="宋体">本关于宝宝教育方面的书。唉,看不下去,总觉得不合适,怎么办?边思考边寻找,这也是最近来到这个论坛的原因。 <font face="宋体">    对于我自己而言,现学现卖是什么样的水平,我很清楚。同样,时间上也不给你精通的机会,在周岁前,鲍秀兰的书就是看一个月、过一个月的糊弄过来的。现在孩子大了,要求你的层次也高了,我需要学习什么?这个问题难也不难,我考虑的是因地制宜,系统的专业的东西由学校来完成,家长要教孩子品格一类的知识。这样,就把范围缩小了。至于相当专业的方法,你能够判断出学校的对与错即可,扭转大环境非一己之力可为! <font face="宋体">    说了太多的闲话,我对于质疑<font 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蒙台梭利教育 <font face="宋体">的观点是这样看的,<font 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蒙台梭利教育是一个成熟的体系和理论,经过了办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提出质疑?这就是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人留存了祖先的经验不断改进,所以才会进步。我们国家搞教育的教师,在学习不同的理论后当然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有两方面的含义: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Verdana">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问题一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教育人士提出各方面的改进意见后,这些意见对不对?实施了吗?影响扩大了吗?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Verdana">…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问题二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我只是个刚有孩子的父亲,我对人生的理解是做人难,这三个字也代表教育思想的一方面。现在要想我掌握细节上的东西,完成教育宝宝的任务,对我也不可能。而对于专业知识,通过社会分工,这部分有学校来完成,我不可能象教育家一样掌握专业和系统的知识,我能吸取的只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而已,但我想我会不断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和观点。相反的这些质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途径,即检验学校的途径。 <font color="black">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4-5-22 09:02:15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问题一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教育人士提出各方面的改进意见后,这些意见对不对?实施了吗?影响扩大了吗?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Verdana">…
教育似乎掌握在几个人手里,今天说这样,我们就这样,明天说那样,我们就那样,是的,大方向我们无法掌握,力所能及的做好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4-5-22 10:30:58 | 只看该作者
“教育似乎掌握在几个人手里,今天说这样,我们就这样,明天说那样,我们就那样,是的,大方向我们无法掌握,力所能及的做好吧”



过激了,一个持之以恒的理念和不断修正的谦逊态度,加上适合的条件,才会摸索出自己的理论体系。
另外一点意见:力所能及表达的是一个较为安逸的态度,并不能给人以充满活力,不断进取的信心。
这也是我曾经强调级别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4-5-22 14:56:20 | 只看该作者
过激了,一个持之以恒的理念和不断修正的谦逊态度,加上适合的条件,才会摸索出自己的理论体系。
另外一点意见:力所能及表达的是一个较为安逸的态度,并不能给人以充满活力,不断进取的信心。
这也是我曾经强调级别的原因。[/quote]


您语言的理论性之强让我感到惭愧,我看不大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4-5-22 19:17:00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书的上篇就算看玩了,中篇讲述玛利亚<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蒙台梭利的教育内容,下篇讲述教育方法。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知识太少,是今天唯一的感受。一种理论的学习和应用,也许要经过长时间的消化和吸收,我的疑问是这样的,上篇内容里到底学到了什么?对于大家提出的质疑该如何理解?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玛利亚<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蒙台梭利的精髓在于她通过长年的观察、研究、分析了儿童时期的成长、心理,及这些结论形成的原因都进行了系统的讲解。这些理论基础至少比国内要先进的多。为什么我会得出如此判断,有以下几个方面: <font face="宋体">各类书籍的区别:国外有叫《卡尔<font face="宋体">·威特的教育》和《M·S·斯特纳的自然教育》的书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我对这两本书还没有细看,感觉上是一个成功的育儿经验,和<font face="宋体">蒙台梭利是两个层次的理论。在看一下国内的,殷红博出过比较全面的早期教育方面的一套书,但不适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3<font face="宋体">岁的孩子使用。还有前面曾经提过的鲍秀兰的《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也是非常不错的书,应该是准父母的必备读物,但她介绍的是纯医学视角方面的知识,过了一周岁后,基本不在使用。 <font face="宋体">一个值得推广的经验,不但要求其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理论基础,还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个人经验因为家长素质和家庭条件的局限,不可能被大家使用,现在看来,蒙台梭利的理论填补了这一段时间的空白。 <font face="宋体">蒙式教育虽有微词但多少幼儿园可以肯定她的成功。 <font face="宋体">说了这么多,第一个疑问还是没有答案。我们到底在寻找什么?我想,是不是一种介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一个教育方式,也就是家庭可以掌握的一种系统的教育方法,被大家接受的合理的方式。比如大孩子里较多的现象,上许多的补习班,这是被大家接受了的但不见得合理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的被接受且合理的的使用地方是大学,学生在精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选修其他课程。可能有不少家长在孩子睡前给宝宝讲一段故事,这是家庭中教育的方法之一还有其他习惯该怎么办?需要大家多给建议! <font face="宋体"> 再简单谈一下对蒙式教育提出疑问的看法。首先非教育人士难以深入其中来分析利弊,只能从自己的立场来说一些现象。我看到的是蒙台梭利的分析幼儿行为方法,至于具体操作需要变通,同时需要及时改正。另外,有不少学校也存在功利目的,那么这种目的也会让教育效果打折扣。至于具体问题的对与错,我想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4-5-22 22:28:14 | 只看该作者
有不少学校也存在功利目的,那么这种目的也会让教育效果打折扣。至于具体问题的对与错,我想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赞同,蒙氏教育需要仔细研读,正如楼上所说,具体操作需要变通,同时需要及时改正。否则,岂不是误人子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4-5-24 12:33:15 | 只看该作者
yinyong  :首先还是应该说说蒙氏的理念。我把它理解为两个部分,第一,对孩子成长过程的观察分析;第二,基于蒙氏对儿童成长的理解认识,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为精神高贵心理健全的正常人。

先说第一点,关于孩子的成长。蒙氏认为儿童从出生起就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一个完善的精神胚胎。我理解的精神胚胎为动物的本能和很高的智力水平。比如说婴儿出生就会吃奶,会寻找声音,会哭,这些都是动物性的本能。在此之上,婴儿体内还有一种潜意识在指导他的有意识的行为,使婴儿自身向良性的健康的有规则的方向发展,自觉的摒弃那些危险的,破坏他身体和内心平衡和以及安全的东西。比如在爱和自由一书中有一幅照片,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单腿单臂攀爬在架子上,另外的手臂和腿是悬空的,孩子一副很轻松悠然自得的样子。蒙氏认为儿童会根据自身的能力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是精神胚胎中自我保护的一部分,而老师要做的是保护孩子的这种本能,但不是我们平时说的避免孩子去经历危险,而是由儿童自己去决定是不是要爬上去,并且爬多高。老师只在孩子一米之外看着他。这样孩子会越来越多的使用他的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功能,并且越来越完善这种功能。蒙氏认为这就是一种给孩子自由,并且也是给孩子最大的爱。我们以往所认为的让孩子避开危险实际是在破坏孩子的精神胚胎,破坏孩子自身的良性的成长。这一点,我在笑身上也有发现。平时下楼梯时,如果我拉着他,他肯定东张西望不看路,往往就摔一下。可我要是放开手让他自己走呢,反而他会很小心的一步一步的下。我举的只是一个小例子,其实这精神胚胎所包含的内容还很多很多。

另一点就是敏感期。蒙氏认为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一个的敏感期,在敏感期中孩子会对某种事物现象特别敏感,在成人看来这种敏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甚至看做是故意捣乱。而实际儿童是通过这种对敏感事物的满足来发展自己的智力水平。这也是蒙氏的精神胚胎的又一延伸。儿童是具有自主的发展要求的,外界环境给予儿童的刺激能够帮助他完善自我,但注意只是帮助其完善,而不是给予、改变。

比如孙老师举过一个例子,在她的幼儿园里,每天都要消毒毛巾,刚拿出来的毛巾很烫,老师就直接搭在钩子上。一个小朋友看到了就大哭,又跺脚又摆手的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老师并不明白他为什么,就尝试把毛巾一头的挂圈挂到钩子上。这时小朋友才不哭了, 去玩别的。(这点孙老师没有提到,但我想是因为老师曾经要求小朋友用过毛巾后要把将毛巾一头的挂圈挂到钩子上,而不是简单的一搭。)连续半个月这个小朋友都会准时站在架子前看老师是不是把挂圈挂到钩子上,如果是,他会放心的去玩,如果不是他就又会大哭,直到老师按照他的要求挂好毛巾。半个月后他不再去检查了,也不在乎毛巾是怎么挂的了。孙老师说这就是这个小朋友处在对绝对规范的敏感期之中。满足他的要求,让他完成敏感期的全部过程,那么他自己会知道规范的实际意义,并且在未来的一生中了解如何遵守规范,使用规范,不会成为规范的奴隶,也不会成为一个内心挣扎的人。

另一个例子。关于占有欲的敏感期。孙老师当时指着窗外很多人家的阳台说,你们看,有很多人的阳台上堆满了没用的东西,不舍得扔,而且很多人还会继续买回很多看起来很好很便宜,但很快就发现其实不怎么样的东西。这就是因为他们在占有欲的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当然这跟我们国家以前物质的贫乏有直接关系)。他们只停留要得到这个事物本身,而无法感受到这个事物背后的精神上的意义。他们只有在得到之后才会了解到其实这个东西并不需要或者并不好,并不能带给他们想象中的快乐。但他们无法在得到之前就了解到这一点。所以应该在孩子占有欲的敏感期当中满足孩子,帮助他们完成从对事物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对事物背后的精神意义这一成长过程。

对于她关于占有欲的话法,我也有一个笑笑的例子。笑笑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带他逛商场,从一岁多他有自己喜好的意识后,买玩具都是让他自己挑自己决定要什么。但有一段我们发现每次去商场他都要买玩具,不给买就大哭。而且买多少都没够。我和笑爸开始犹豫这样好不好。因为照传统的观念,孩子的要求必须有选择的满足,否则会把孩子惯坏。但从新的理念来说,孩子希望得到自己想到的东西是他的天性,在他本身并无过错,对天性的压制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后来我曾经问过别的妈妈,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买太多玩具?为什么不能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有的妈妈说,玩具太多了会不珍惜;有的妈妈说会让孩子养成坏习惯,见什么都要;还有妈妈说万一他要天上的星星难道我也给他吗?而我觉得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说明满足孩子要求的害处。在困惑和犹豫当中我和笑爸还是最大限度的给了笑笑他想要的每一个玩具。因为实在不想让他哭,实在是太爱他抱着玩具时快乐的笑容。笑笑最喜欢车,我们家现在大大小小快有七八十辆了。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情况有了变化。再去商场,笑笑还是会去卖玩具的地方。还会玩他喜欢的汽车什么的,但不再要求一定要买回家了。看到各式各样的车模,他自己会说,这个和我家里的一样,不买了;那个不好,没有我的漂亮,也不买。只有在他看到一个确实是他没有的,而且是一个在我们大人看起来都是非常棒的玩具时才会要求我们买。这真让我惊讶,因为这说明他知道选择了,知道什么才能真正带给他快乐了,并且还建立了一套自己选择的标准。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教过他如何选择,这个能力是由他自己完成的。应该说这是对蒙氏关于敏感期满足的一个意外验证。
应该说敏感期这个观点对我触动很大。以前很多时候我认为笑笑是在成心捣乱,他会撕纸,会把水倒过来倒过去,会在墙上沙发上画画,还会故意把玩具箱或者抽屉翻倒在地上,而由于我主观的先把他的这些做法定义为捣乱,所以很自然的想制止他,虽然并不是每次都粗暴,但也不会让他无限制的捣乱下去。而蒙氏敏感期这一观点的提出,让我明白了,其实孩子并不是有意在捣乱破坏,只是在追求一种满足,一种心智的完善。我们成人看到的只是浪费,杂乱无章,但孩子比我们看到的要深刻的多。他们是在感受表象背后的精神,以及更深刻的意义。只是我们无法得知感受具体是来自哪一点,又是如何对孩子的性格内心起作用的。但它是确实存在的。接受这一观点让我变得轻松很多,我知道某些在我看来很不好的行为并不代表坏毛病,而只是一个过程,应该让笑笑自己去尝试,我所要做的是在必要也必须的时候给予他帮助,有一天他会自然的放弃那些破坏性很大而又无规则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建立上不能简单的用满足孩子敏感期的需求来由孩子自行完成。比如尊重他人,就必须要有成人给出正确的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3 18:17 , Processed in 0.08128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