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inyong :首先还是应该说说蒙氏的理念。我把它理解为两个部分,第一,对孩子成长过程的观察分析;第二,基于蒙氏对儿童成长的理解认识,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为精神高贵心理健全的正常人。
先说第一点,关于孩子的成长。蒙氏认为儿童从出生起就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一个完善的精神胚胎。我理解的精神胚胎为动物的本能和很高的智力水平。比如说婴儿出生就会吃奶,会寻找声音,会哭,这些都是动物性的本能。在此之上,婴儿体内还有一种潜意识在指导他的有意识的行为,使婴儿自身向良性的健康的有规则的方向发展,自觉的摒弃那些危险的,破坏他身体和内心平衡和以及安全的东西。比如在爱和自由一书中有一幅照片,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单腿单臂攀爬在架子上,另外的手臂和腿是悬空的,孩子一副很轻松悠然自得的样子。蒙氏认为儿童会根据自身的能力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是精神胚胎中自我保护的一部分,而老师要做的是保护孩子的这种本能,但不是我们平时说的避免孩子去经历危险,而是由儿童自己去决定是不是要爬上去,并且爬多高。老师只在孩子一米之外看着他。这样孩子会越来越多的使用他的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功能,并且越来越完善这种功能。蒙氏认为这就是一种给孩子自由,并且也是给孩子最大的爱。我们以往所认为的让孩子避开危险实际是在破坏孩子的精神胚胎,破坏孩子自身的良性的成长。这一点,我在笑身上也有发现。平时下楼梯时,如果我拉着他,他肯定东张西望不看路,往往就摔一下。可我要是放开手让他自己走呢,反而他会很小心的一步一步的下。我举的只是一个小例子,其实这精神胚胎所包含的内容还很多很多。
另一点就是敏感期。蒙氏认为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一个的敏感期,在敏感期中孩子会对某种事物现象特别敏感,在成人看来这种敏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甚至看做是故意捣乱。而实际儿童是通过这种对敏感事物的满足来发展自己的智力水平。这也是蒙氏的精神胚胎的又一延伸。儿童是具有自主的发展要求的,外界环境给予儿童的刺激能够帮助他完善自我,但注意只是帮助其完善,而不是给予、改变。
比如孙老师举过一个例子,在她的幼儿园里,每天都要消毒毛巾,刚拿出来的毛巾很烫,老师就直接搭在钩子上。一个小朋友看到了就大哭,又跺脚又摆手的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老师并不明白他为什么,就尝试把毛巾一头的挂圈挂到钩子上。这时小朋友才不哭了, 去玩别的。(这点孙老师没有提到,但我想是因为老师曾经要求小朋友用过毛巾后要把将毛巾一头的挂圈挂到钩子上,而不是简单的一搭。)连续半个月这个小朋友都会准时站在架子前看老师是不是把挂圈挂到钩子上,如果是,他会放心的去玩,如果不是他就又会大哭,直到老师按照他的要求挂好毛巾。半个月后他不再去检查了,也不在乎毛巾是怎么挂的了。孙老师说这就是这个小朋友处在对绝对规范的敏感期之中。满足他的要求,让他完成敏感期的全部过程,那么他自己会知道规范的实际意义,并且在未来的一生中了解如何遵守规范,使用规范,不会成为规范的奴隶,也不会成为一个内心挣扎的人。
另一个例子。关于占有欲的敏感期。孙老师当时指着窗外很多人家的阳台说,你们看,有很多人的阳台上堆满了没用的东西,不舍得扔,而且很多人还会继续买回很多看起来很好很便宜,但很快就发现其实不怎么样的东西。这就是因为他们在占有欲的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当然这跟我们国家以前物质的贫乏有直接关系)。他们只停留要得到这个事物本身,而无法感受到这个事物背后的精神上的意义。他们只有在得到之后才会了解到其实这个东西并不需要或者并不好,并不能带给他们想象中的快乐。但他们无法在得到之前就了解到这一点。所以应该在孩子占有欲的敏感期当中满足孩子,帮助他们完成从对事物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对事物背后的精神意义这一成长过程。
对于她关于占有欲的话法,我也有一个笑笑的例子。笑笑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带他逛商场,从一岁多他有自己喜好的意识后,买玩具都是让他自己挑自己决定要什么。但有一段我们发现每次去商场他都要买玩具,不给买就大哭。而且买多少都没够。我和笑爸开始犹豫这样好不好。因为照传统的观念,孩子的要求必须有选择的满足,否则会把孩子惯坏。但从新的理念来说,孩子希望得到自己想到的东西是他的天性,在他本身并无过错,对天性的压制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后来我曾经问过别的妈妈,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买太多玩具?为什么不能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有的妈妈说,玩具太多了会不珍惜;有的妈妈说会让孩子养成坏习惯,见什么都要;还有妈妈说万一他要天上的星星难道我也给他吗?而我觉得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说明满足孩子要求的害处。在困惑和犹豫当中我和笑爸还是最大限度的给了笑笑他想要的每一个玩具。因为实在不想让他哭,实在是太爱他抱着玩具时快乐的笑容。笑笑最喜欢车,我们家现在大大小小快有七八十辆了。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情况有了变化。再去商场,笑笑还是会去卖玩具的地方。还会玩他喜欢的汽车什么的,但不再要求一定要买回家了。看到各式各样的车模,他自己会说,这个和我家里的一样,不买了;那个不好,没有我的漂亮,也不买。只有在他看到一个确实是他没有的,而且是一个在我们大人看起来都是非常棒的玩具时才会要求我们买。这真让我惊讶,因为这说明他知道选择了,知道什么才能真正带给他快乐了,并且还建立了一套自己选择的标准。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教过他如何选择,这个能力是由他自己完成的。应该说这是对蒙氏关于敏感期满足的一个意外验证。
应该说敏感期这个观点对我触动很大。以前很多时候我认为笑笑是在成心捣乱,他会撕纸,会把水倒过来倒过去,会在墙上沙发上画画,还会故意把玩具箱或者抽屉翻倒在地上,而由于我主观的先把他的这些做法定义为捣乱,所以很自然的想制止他,虽然并不是每次都粗暴,但也不会让他无限制的捣乱下去。而蒙氏敏感期这一观点的提出,让我明白了,其实孩子并不是有意在捣乱破坏,只是在追求一种满足,一种心智的完善。我们成人看到的只是浪费,杂乱无章,但孩子比我们看到的要深刻的多。他们是在感受表象背后的精神,以及更深刻的意义。只是我们无法得知感受具体是来自哪一点,又是如何对孩子的性格内心起作用的。但它是确实存在的。接受这一观点让我变得轻松很多,我知道某些在我看来很不好的行为并不代表坏毛病,而只是一个过程,应该让笑笑自己去尝试,我所要做的是在必要也必须的时候给予他帮助,有一天他会自然的放弃那些破坏性很大而又无规则的行为。但是,我认为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建立上不能简单的用满足孩子敏感期的需求来由孩子自行完成。比如尊重他人,就必须要有成人给出正确的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