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新新唐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09:33:45 | 只看该作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谁说的?老子说的。老子说的?噗哧一声真搞笑,是幼子说的吧!
何谓万物?人、石头、空气、蚂蚁、铁、、、、它们是一个物类吗?怎么可以统一成什么3啊2啊1啊?
看来这个老幼子还得补上幼儿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09:54: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涯在小楼 于 2007-11-24 09:24 发表
本來我數學學得還是不錯的,被這位老師一說,覺得又好像接觸了一門新的學科,很有意思,于是我把您的解法複製給了正在讀理科碩士的朋友,他是這樣解答的——

没解决问题呀,只是又复述了一遍

确定一个系统 ...


欢迎老朋友。老朋友是真心诚意讨论来了。
咱们这里是家长们聊天,咱都不是什么家什么师,都是平头老百姓在故弄高深。
我们说过只要有理的都是可以的,我们不必一定定出个是否对错。只要大家交换思想取长补短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说实在的老百姓管什么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些务虚的问题,只要有鸡吃有蛋吃就行了。
再次对小楼姐表示感谢!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1-24 09: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07-11-24 15:13:00 | 只看该作者
不客氣,我很喜歡這類搞笑文章,請繼續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07-11-24 22:42:49 | 只看该作者
新新唐人这位老兄,呵呵本来就是挺搞笑的一个专家,从头把这帖子看到小楼这里,哎!谁说儒家是讲"谦虚"的?翻翻<论语>,好歹读过几遍的才有资格说这说那吧,没读过的就不要废话了,读完再说你的理解不迟,省得当德贼!儒家这部经典里也很少提"谦"的,儒家是君子坦荡荡是什么就归类到什么是什么就是什么.为什么要先讲这句话呢?因为要骂人,呵呵!意思就是该骂就要骂,不骂怎么对的起他呵呵!
       新新唐人的谬论以前也是经常有,不过今天特别多呢,其实真的老实看过王教授一些对别人的讲话纪录,如师资培训答疑等,就知道他提的那些所谓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充其量是骗骗那些思想不成熟的小孩子和思想锢蔽的人,因为他和法轮功的那些高足差不多,修炼到已经没羞耻心了.忘记以前在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发那些法轮功的弱智帖子时被骂的感觉了吧!这个人就是欠骂!
      呵呵他混淆逻辑是经常的事情,有些人是用糊涂往明白里搅,有些人是明白往糊涂里混.这两点新新唐人也算都有很深厚的功夫!教授对于读经是否需要讲解的问题,难道真的讲的还不够清楚吗?该讲时你就讲呗!这个对境都是你自己的,别人怎么好说.但是对四五岁的儿童你非要讲,不知你打算怎么讲!讲些什么?启发?他有内涵你才可以称启发,都脑子空着启发什么?或者都跟你一样浆糊住了,用浅薄的理智主义妄谈读经,伪装理性而实是充斥傲慢!跑到这里来放无聊的空屁,怎么不到读经论坛发去呢?正好遇到我这不斯文的活该你倒霉!
     教授关于记忆力理解力的说法是你说的那个意思吗?何况你为什么只提这个纵轴,不说教授在时机内容方法的教育原则横轴上的贞定呢?这不是偷换概念吗?你自己脑瓜子笨还要看教授和你一样笨,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人.你自己喜欢肤浅还要拉着人家非要说他和你一个程度,甚至还要品论人家是"美丽的谎言"?你这样高明怎么不跳出来继续讲你的什么大法好呢?永远是 师心自用,永远是自己那一套,知道不知道中国是有道统的呢?你接不上道统,把握不了智慧的根性,妄谈东西不是混杂无边际的无聊吗?
     你老老实实的把牟先生的<中国哲学十九讲>读个十遍二十遍,就不会在这里放废气烟雾弹招摇了!绕了一百个圈子,就值两个字----废话!起的作用就是诟诋大方!真是不自量力.连个大方向都搞不清楚你讲什么废话呢?讨论个什么呢?分不清楚对错,知道自己其实也是故作高深,还在这里现什么世呢?我看你这类人就是实践读经教育一百年也是个浆糊脑袋.因为你满心都是你自己那一套,说放下也只是为了摆个姿态给大家提供一个搞笑的造型!
     你要品论经典,你要品论推广读经的人,你自己不先关照关照你那故作调侃实则扭曲的心呢?人家讲东你说西,然后还要说人家讲东不是东,你这讲西的才是东,真是混帐东西!把人家教授对你的包容涵养来不知羞耻的炫耀!真够垃圾的!
     不知这小子在这耗什么时间呢,放着经典不看,放着大方家的智慧不去斟酌琢磨,在这里胡说八道搅扰人心.,大概等着骂他的人出来呢!这下满足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07-11-24 23:04:05 | 只看该作者
搬板凳看熱鬧,希望一會宓山先生也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07-11-24 23:46:24 | 只看该作者
黄老师外面罩了一层追求真理的光环,思维偏执却恃才傲物自己也察觉不到。您爱惜王财贵要把他拉下神坛,我也爱惜您,冒昧提个醒。

引用黄老师的话:“记得修炼之前我有几个哲学问题,曾问了很多人均回答不上,而我却用了独特的数学方法回答了问题。”

由此而来就是鸡和蛋的数学解析,针对我的破解,您又搬出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何谓物?人、石头、空气、蚂蚁、铁、、、、它们是一个物类吗?

下面我又来破解:

首先,您是用代数来演算的,用代数就不得不用逻辑,代数本来就叫“逻辑代数”。代数中X或Y代的不是数,而是代“类”(class)、代区(region)、代概念。代之以什么,便是它的值(value),一系列演算也叫“类的演算”或“项的演算”。

数理逻辑中把“1”命为全类,如:孔子+非孔子=人类之全;红+非红=颜色之全;鸡+非鸡=禽之全;蛋+非蛋=卵之全。所以,命鸡为1,那么非鸡就是-1,但不能命蛋是-1。不是同类就不能用代数演算。

其次,您用老子的话来推翻逻辑也是毫无道理的,这本身是人文科学两个不同的范畴。不能用人文推翻科学,也不能用科学代替人文。

就您所说“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是从超越境界上说的,亦超出了逻辑数学使用的范围。老子的“一”的概念是万物根源归一,这个一是对“根本”的描述。而不是数学里面的“1”(全类)。

至于“何谓万物?人、石头、空气、蚂蚁、铁、、、、它们是一个物类吗?”
您想用这个来推翻分类也是不妥的。万物固然有关联,亦有牵剪不断处,但每个物体都有其本质特性的不同。所以在知识的范围内,不能只泛混的停不下来的关联,浑然一片关联。若如此,则根本不能有科学知识。从变动批评逻辑无有是处。

逻辑、数学、科学是连在一起的,在科学知识内,我们不能反对数学亦不能反对逻辑。但逻辑科学数学亦有局限性,它不能穷尽事物的一切内蕴。这就需要人文,需要突破知解分类方式来探知宇宙真理,这就是智的直觉部分,亦是悟性。

而经典正是培养我们这部分能力。如果经典也用分析知解的方式去学,那正是在扼杀儿童天生的悟性。好心办坏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07-11-25 10:53: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霏霏 于 2007-11-22 11:02 发表
智慧

求智慧有程序,先求根本智,再成就后得智,根本智叫无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要想成就无所不知,要先求无知,无知就是修定!现在求学的方法,永远不会开智,为什么?他不知道修根本智,现代人不 ...

我来得太迟了,楼上已经讨论了这么多,我一一看下去又没时间,刚好看到霏霏的,我觉得这可以拿来总结我们所讨论的题目,我自己是如此认为的.我的宝宝就满三个月了,我已经给他买了论语CD.我觉得读经不错.我侄子在幼儿园已经在学弟子规了,初时听不清他在念什么,过几天又过几天终于听清他在念此经.每当他念时,听去很流利的,大人都会称赞他,我觉得总比没学的好,至少当大人称赞他时,他的兴趣建立起来了,对学习的热忱高了,自信也强了(他5岁,之前还讲话讲不清楚,只能断断续续地讲,比其他孩子慢,会说话的时间也晚).我昨天看了弟子规,我觉得大人和小孩是有区别的,大人是理解了意思后才能记住,小孩不需理解意思就能记住,可别让他错过了这个功能.看完意思后,再回看原文,顿时对诗经产生了崇高的敬意,毕竟是传承了上百年的东西,确实是精华.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语言多么简洁有力.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07-11-25 12:1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4 天津清羽 的帖子

清羽老师肝火旺得很,看来真得御御心了。

儒者重谦德,但不视谦让为最高道德。该谦让则谦让,不该谦让则当仁不让、为义必争!义理问题,信仰问题,是不能讲谦让的。

但骂人是要有资格的。

“君子坦荡荡”这句话看来得好好理解,那背后是一颗仁德之心,有么?
圣人狂妄背后有大谦卑在,有么?
圣人骂人背后亦有大怜悯在,有么?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07-11-25 14:28:26 | 只看该作者
。。。倒了
鸡生蛋、蛋生鸡这种问题,跟数学有关系吗?数学来源于对经验的抽象,但是数学要应用于经验或者解释经验时,必须非常严谨的注意到我们所抽象的东西到底有什么含义,这些含义在什么限制下运用。
乘法运算和正负符号的运算,跟鸡和蛋有什么关系?这样随便联想、类比是科学吗?叫做想象、比附还差不多吧!

光说短线段和长线段的同构,楼主的说法有问题,不是有限包含无限,无限包含有限,即使你拿一条线段和一条射线做同构映射,都不能说明有限跟无限的关系。因为“线段”“直线”在数学的定义里面,本身已经包含了一个意思:线段上包含无限个点,直线上也包含无限个点,而数学用了一种精确的方法来描述“无限”的“量”,同构关系则说明了长度有限的线段和长度无限的直线的包含的点的“数量”是一样的。这个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实,本身已经在线的概念里面包含了,跟经验界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目前物理最前沿的发现仍然是有限,微观世界是有限分割的。

我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来启发的说世界的存在,却不能轻率的拿数学用来证明某些宗教的宇宙观。这是对数学的不了解,更是对自己信仰的不尊重。我们信仰,正是因为科学有不能及的地方,如果科学能够解释存在,能够提供智慧,那么信仰早已不必存在,道德也不必独立于科学而讨论。

小楼朋友所解释的,正是数学层面的问题,涉及到一个动力系统的初始值。但鸡和蛋的问题是存在的问题,至今我还没发现科学能够给存在问题任何靠边的解答。

王教授是否修行,还是一个只讲“知识的了解”的学者,这个判断重要吗?楼主应该看的是,王教授提出的理论有没有现实验证的依据,有没有科学依据。修行讲的不就是“体证”吗,执着什么修行不修行,简直就远离了问题本身。再说了,科学虽然不是体证,但好歹也有实验依据。科学远远不是真理,但是难道科学受到了限制就能否定科学存在的真理性吗?我不知道您用数学阿讲了半天,又否定科学的研究到底有什么意思?而且您讲了半天,还是没讲清楚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这个问题——别拿“中国式”思维做借口了,中国人讲问题虽然不像西方人那样清晰的分析,喜欢用启发式的语言,但是无论是怎样的表达方式都层层逼近问题的,层层呈现问题的,而不是这样不知所谓的混乱,完全是发散性的联想、比附。

[ 本帖最后由 newagua1 于 2007-11-25 16: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07-11-25 15:47:43 | 只看该作者
读经不主张早讲解,这个论断本身是对思辩能力的限制性的一个隐含判断。苏格拉底说“美德是知识”,康德说“道德之可能是因为有自由意志”(要假定上帝存在,自由意志存在)。这些都是通过思辩得出来的结论,通通有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但是中国人不这样讲道德,而是通过实践来讲,为什么?

读经不主张讲解只是一种方便之说,因为本质问题并非讲解不讲解,而是教育者是否认为语言上的讲解能够让孩子获得智慧?
如果讲解一旦定型,一旦讲解得封闭,一旦在孩子尚且没有什么人生阅历的时候用粗浅的方式让他/她如此理解经典,那么这个孩子就很有可能(不是绝对)在长大之后仍然如此理解经典,认为不过如此(要知道,小时候很多观念一固定,就很难有转弯,他不会认为经典对他具备启发性,因为他已经有一套固定的观念去解读经典。如此一来,经典没有任何意义)。与其这样,不如通过暂时不讲解(并非不解释字义)的方式,让孩子自己用自己的生命去体会经典,越长大越有深体会——因为没有人给他一个标准答案,他可以读不同人对经典的诠释来了解经典的深邃非一家能言,也可以通过生命的一次次印证而体会到经典的内涵。这些都是超乎言语之外的,是生命不断的发现。

读经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是修定。有人天生定功高,有人天生定功低。但读经都可以作为修定的一个办法,只是执行的时候需要教育者有意引导。定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定?
西方人也有对脑科学的很多研究,总之是一个新的领域,知识很少。一般来说涉及到意识和潜意识的分别。大家都知道伟大科学家的长处,往往就在于他的潜意识赋予他的创造力——人们总是说,科学的创新是靠直觉的。希尔伯特(Hilbert,数学家)的理解速度很慢,要弄懂一些数学的语言很花费时间,但是他却创造了很多有意义的概念和理论。他靠的难道是很快的计算能力或者很快的理解能力吗?明显不是,他上课常常需要助手的提醒才不会出现证明的中断,因为他总是突然陷入证明的困难之中,无法继续下去。

为什么要举这样的例子,又要找西方意识和潜意识的说法作为类比呢?因为大部分人都喜欢看到西方的相应说法,都不能理解也不愿意承认中国的说法,所以我只好如此了。中国人讲学问都是通过实践讲,你要证明,可以,用你的生命去实践。西方人则用很多外在化的方式去“说明”(其实也不算什么证明),容易让人接受。那么回到“定”,西方人对“定”的描述大致上说白了,就是一种高专注力、直觉力的状态。

我也没受过什么训练,只能说修定之效果,不可思议,所谓“戒定慧”,是很愉悦、清朗的境界。这并非佛家独有,儒道都有。读经之开发智慧的功效,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这“诵读百遍、不问其义”中来的,这其中含有定。但是定修偏了,是懒惰、愚痴,其中如何把握这个度,我想还是需要热心于读经教育的人需要用现代学问方式好好阐发的一块领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1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6:59 , Processed in 0.07546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