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新新唐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7-11-22 04:57:3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7-11-22 09:40:37 | 只看该作者
不同看法不同的认识而已.黄老师有些看法我认同,有些我也不赞同.可是曾经我知道黄老师对读经教育身体力行地去大力推广和实施,而且也不是一年两年的短时日,现在能够在实践和探索中得出他觉得更接近真理的答案,出来讨论一下我觉得大有益处.凭什么有些人听到不同声音,甚至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就处处咄咄逼人,誓将人压倒才称快.
楼上说得没错,修养是有点问题.至少我对大儒的印象都是非常谦和的,就是面对不同的声音,总也是微笑地,包涵地,可不是处处时时恨不得揭杆而起.
王教授这样的高人,我也没觉得他曾经想用气势来压倒不同言论的人.可是在本论坛,有这么一拔人,就真以为一杆子下去人家就会俯地.


[ 本帖最后由 水瓶子 于 2007-11-22 10:0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7-11-22 09:42:5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主题是旧的,但是却需要新的缘于实践得出的真实结果再不时地来检验,我觉得万不是过时的,而是讨论得太不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7-11-22 11:02:23 | 只看该作者
智慧

求智慧有程序,先求根本智,再成就后得智,根本智叫无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要想成就无所不知,要先求无知,无知就是修定!现在求学的方法,永远不会开智,为什么?他不知道修根本智,现代人不遵守古老的传统方法,疏忽了根本智。所以不可能有后得智。

根本智在童蒙培养。七岁上学教规矩,教读书,读书不讲解,只教读、背诵,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守规矩就是持戒,读、背书,心专注在课本上,不去想东想西,就是定,把一切妄想杂念打掉,属于修定。书念得清清楚楚,字没念错,句子没念颠倒,这是慧,就是根本智。七到十二、三岁,他心定了,该背的东西全背熟了,进太学开讲,叫后得智。小孩天天背书干什么?修根本智。不许他胡思乱想,用这个方法帮助他修定,修清静心。他心地清静就开智慧。

上面这段话是我从这两天在看的《净空法师法语菁华录》里面摘抄的。一部经典如果没有背得很熟,讲解也是枉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7-11-22 11:30:3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时间会证明一切.

请黄老师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7-11-22 11:33: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1-21 18:36 发表
回答的不错。

看来jiangying是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实这是个哲学问题。

我们暂不谈进化论本身有没有问题,就按进化论讲,物种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一个个体生命也就是蛋孵鸡,鸡生蛋这一极为短暂 ...


其实这个问题是个悖论,用静态问题的来代替动态的事实.因为黄老师提到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我才那样回答.如果用哲学的来回答我是不会那样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7-11-22 11:53:03 | 只看该作者
我来谈谈我对:" 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的看法.

我觉得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
1.经典的盲目崇拜问题,实际上读经人士不仅是对王教授盲目崇拜(当然他们认为是景仰),还对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盲目崇拜(当然他们也认为是景仰),要走下神坛的不仅有王教授,还有这些经典.
经典和道德哪个先产生,实际就是一个鸡和蛋的悖论.问题是经典是否就能完全代表道德?经典中有无糟粕?道德离开经典能否生存?等等问题.
我们先抛开经典是否有糟粕的问题,假设经典没有糟粕.但是对于经典的理解却有各种难保这些理解中没有糟粕,连"朱子还有不透的地方呢。"何况小屁孩.如果捂读是否会贻害一生?
孔孟已经是2000年的先人,他们到底如何想的,已经很难完整的理解了.

2.经典是否要讲解.
幼儿学习经典的目的是什么?
语感?不如学唐诗宋词.
识字?未免枯燥了点.
修清静心?"曾经有这样一位法师说过:读金刚经与读狗屎一样,当他们到达同样的境界的时候,没有区别的(这句引用于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9983&extra=page%3D1沙发)
道德?应该这才是大多数家长的选择,这就回到1的问题,死背有用没有?有没有害.

故我对黄老师问题给个回答:读经要讲解,讲的是道德,不是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7-11-22 12:1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7 jiangying 的帖子

修清静心?"曾经有这样一位法师说过:读金刚经与读狗屎一样,当他们到达同样的境界的时候,没有区别的(这句引用于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99983&extra=page%3D1沙发)


如果认同,那应该不要让孩子读任何书了,只要读狗屎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7-11-22 12:38:3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7-11-22 13:14:50 | 只看该作者
本不再想回帖,但看着有点热闹,还是把昨天在另一楼的帖子转过来。至于孩子要不要讲经,家长自己选择,我尊重所有选择。


回复 #54 新新唐人 的帖子 ( 果行育德)


等待继续,好的东西永远值得等待。

我跟随王教授夫人(我叫师母)学过太极,还跟师母过过招,确实厉害,真功夫。那时我正在修“安那般若”法门,师母也对我进行了指点。

当时我问过教授,为什么不学这些,他说:学佛很好,但我不选择这条路。这句话我一直没明白,表面看上去师母是厉害得多。直到去年,我才慢慢明白教授的选择,一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路,一条坎坷的路,他不是学者,是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一位真正的儒者。纯粹的美好理想让他忽略毁誉,百折千回而不退却。但如同当年孔子和孟子的平凡,几人能看懂?几人能明白?

王教授不是我的偶像,这样说略显轻佻。我算是拜师无数,但王教授是我最敬重的人,因为他的平凡,因为他是在红尘中用生命的鲜血在磨砺一条理想之路。这也许是人类永恒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然而所有的生命都是在平凡的过程中难行能行,才显得辉煌夺目,阳刚十足。真乃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隐遁是容易的,一头栽进红尘去振拨人心是太难的。按年代的效果,孔孟提倡的都失败了,王财贵的读经也许也会失败。但他的眼光是给下一代又下一代的中国人留下火种,“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回复 #56 果行育德 的帖子 ( 新新唐人)


我知道你是一个修炼者,如幻也是,吕老师也是。读经圈里内行的人大都是修炼者。大家虽然不同门,但都是走在探求人生真谛实修证悟解脱之路的人。内行人之间交流就比较方便,要讲清一些问题相对可以简单一点,因为大家有一些基础和共识。

为了求道天南海北的走,这个求道之心真的太可贵了。然若拜师无数而未得明师,则徒劳往返长进不了。为了吃透王教授他们的路正不正,我有意的作了一些试探摸底,深入了解他的心性修为。当然我现在基本知道王教授和他太太到底是怎样的人,他们到底想干什么,他们内心深处到底是一颗什么心。这些问题比较敏感,不便公开说,希望德姐多多用心考察体悟。

找时间继续展开。

回复 #58 新新唐人 的帖子  (果行育德)

我应该不算修炼者,对王教授或师母究竟是怎样的人不感兴趣。这也许跟我修为有关,内心有什么便看到什么。我辞职教过孩子,所以能看到袁博士深厚的父爱,在现今社会,这样的人显得弥足珍贵,我由衷敬佩。我的孩子也去了私塾,所以对于家长的心情我尤能体会。我也教过私塾的孩子,即知老师的责任和方向非常重要,不论自己修为怎样,孩子的反馈最能说明问题,一定要及时调整,所以当老师真是战战兢兢。

我拜师无数,并不是师父不好,也不是我用心不够,而是一直没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适合自己才最重要,直到遇到王财贵,读了牟宗三的书,我才狂心顿歇,我选择走儒家的路是我的宿命,不求此生解脱,只求活得坦荡透彻。由此我更能理解王财贵。

但我尊重一切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选择,没有高下之分。而且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我来这里也可以跟您和袁博士学习经验,以及许多我不知道的东西,“和而不同”不亦乐乎。正因为差异这世界才五彩缤纷不是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0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6:50 , Processed in 0.11424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