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新新唐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教学到底要不要讲解?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11-21 17:47:34 | 只看该作者
结论:讲解文字,不讲经典。
不要出我所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7-11-21 17:59:09 | 只看该作者
我来试试
从进化论来说,鸡不一定是蛋孵的,可能其他什么希奇古怪的东西进化而来.故,先有鸡.

请黄老师讲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7-11-21 18:07:3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记忆力和理解力
我个人的感觉是记忆力和理解力都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越用越好.如何用?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锻炼思维.

我在鼠版瞎混,大家都说我记忆力好,脑袋中用精密计算机n台,但实际生活中我感觉自己的记忆力不够,为何?实际不是记忆不行,而是根本不想记,和观察力欠缺.年少时,我就不喜欢背,但现在记忆力一样好.但是我也算吃了不喜欢背的亏.但矫枉不能过正.需要背,不是什么都要死背.

死背读经比填鸭教育更不如.填鸭教育还填些定理公理及推导过程.解偏题怪题至少还是都脑筋.死背读经背的都是不知说云.连"朱子还有不透的地方呢".

脑子不动,何来13岁理解力就自动具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1 18:0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 果行育德 的帖子

如果是一个孩子回答的,我会说这位小朋友回答的很好,已经开始思考了,请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答案,或者有什么补充的吗?或者我会说回答的很好,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现在果行老师已经得出一个结论。很好!我们尽量不谈对错,有自己的看法就很好。

这个结论是不是与我看法相同我认为并没关系。我又不是什么专家权威,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家长。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考上就行了。

既然果行老师明确了一个结论,那最好能继续讲讲你的理由和思考。我们大家“全身都是耳朵”的听。

好,下面请果行老师上台演讲,大家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7-11-21 18:0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家了

到时候来看评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1 18:3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 jiangying 的帖子

回答的不错。

看来jiangying是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实这是个哲学问题。

我们暂不谈进化论本身有没有问题,就按进化论讲,物种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一个个体生命也就是蛋孵鸡,鸡生蛋这一极为短暂的时间不存在进化问题。

非常欢迎jiangying,请再思考思考,在家里可以问问家人,在单位可以问问同事,听听他们的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1 18:53: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07-11-21 17:01 发表
黄老师这圈子兜得大,不过我不擅长兜来兜去,有话直说。

“认为儿童读经需要讲解,说明这人连经典的门都没有摸到。”这话是我说的,有狂妄之嫌,狂妄就狂妄,我不收回这句话。至于为什么,我们可以就经典义理 ...


果行老师可千万别生气啊。我们网聊至今一直是很愉快的,因为已经很熟了我可能就随便了,开始调侃开玩笑了。你可不要当真啊。

大家都是就问题讨论,各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是很正常很好的。很多东西没有简单的是非对错也没必要分出个是非对错。不过对待问题的态度倒是至关重要的。一句“狂妄就狂妄,我不收回这句话”,我就不太理解了。这好像有点跟谁赌气似的。要么自己觉得没狂妄,要么意识到有点狂妄就马上收回马上改。这个知错就改的道理好像孔子也讲过。出自经典的话绝对没有一丝狂妄的。若要做必要的解释直接找出经典原文来就是了。我还是很认同圣人的。

如果这句话果真有经典出处,那这个主题讨论就到此为止了。圣人已说过的话,我们没必要再费口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7-11-21 20:4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7 新新唐人 的帖子

看来我们还得加深了解,我说话简洁而已,没有生气。再说这有什么好生气的,大家谈看法而已。
我的话只代表我的观点,也不一定是对的,所以并不要求别人认同。这与有没有出处无关,经典没有出处的地方就不能讲话了?说不定我的想法暗合古人哟,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7-11-21 20:5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 新新唐人 的帖子

这不是我的结论,我这是在猜你的结论,猜对了有没有奖?

不过绕了半天还不知您要说什么,我还是等上半个月再看这帖吧,到时一下把精彩内容看够。

您请继续,我不再打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7-11-21 23:50:08 | 只看该作者
老掉牙的题目。

妄执文字相而生造出来的题目,以一“静止抽象概念”替代一具体“动态事件”,然后才产生这类莫名其妙的问题,类似于“石女儿子的爸爸是谁”的问题。

《愣严经》早在2500年前已然解决此问题。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1-21 23: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7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1:50 , Processed in 0.10049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