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论坛的几个帖子
功能性文盲——认字会读却不会理解不会应用的学习者 给3大群体: 1:阅读量大,作文写不出来,阅读理解失分大的孩儿。 2:不会自主阅读理科教材,依赖老师的孩儿。 3:职场父母
自打从学校辞职后,我开始接触到年龄范围更大的孩子。小学、幼儿、中学、高中、工作的,在观察他们的学习中,发现很多人因为阅读少产生对资料复制理解速度慢;另一种是最为让人惊讶且毛骨悚然的:阅读量很大,但是作文写得不知为何物,课外阅读理解不过关,不会自行阅读并理解课本等等(我也反对应试教育,但是试卷本身也的确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具备学习的能力);大了进入工作岗位,无法执行基本的岗位职务。
就像论坛的几个少数帖子提出的问题那样:阅读有种尴尬的困境,它并不像所想的那样解决了问题。我很欣赏咱们大陆的环境,因为爸妈那么爱学习,一个理念往往迅速就得到传播。这几年的阅读热还在持续着,早期就做阅读的家庭如今也见到了初步的成效,也留下了一些逐渐暴露出来的后遗症。
我说这些并非反对阅读。而是我们既然用孩子的年华来实践一个教育理念,一个周期也过去了,客观地给后面的父母一些贴近实际的经验和教训,会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们也能迅速做些补救动作。
例子1:当地开绘本阅读馆的一位很有心的妈妈说:“孩子很喜欢阅读、看了很多书、也知道很多知识。但是总觉得她有点儿不对劲,对学习缺乏一种热诚。看书是很快,也能给你说出来故事是什么样的,就是少了点儿什么东西。”我去她那里玩时,特意抽查了小朋友的语文课本,发现她有很多词句并不了解什么意思,但是她能很快给你说出来。我请她举个例子解释一个词“调皮”,她有点愣住,但是很快应付了我一句:“这个我早就知道了,我都会背了。”我再次请她举个例子来说明,她有点儿小慌张,不好意思地笑笑,心虚地说了个例子,而这个例子解释不了“调皮”,反而解释了“诚实”这个词。她妈妈跟我说:没错,就是这个问题。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要批评什么,或许大家现在还在跟进阅读量的热潮中,你会觉得这个现象不可思议或是只是个个例。 例2:我身边很多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很关心,非常重视阅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敏锐程度很高。孩子稍微有点儿不对劲,她们都可以觉察出来。就拿进入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的语文卷子就可以看出,课内背诵没问题。课外的阅读和作文是失分最严重的。妈妈会觉得有点慌,自己明明很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了,孩子也很爱看书,那为什么阅读和作文就是上不去呢?不仅是小学,等大人和小孩刚适应好小学的阅读理解和作文,还有中学、高中的阅读理解和作文,程度更深了。(当然,你可以说考试八股,可是当你真正去面对卷子时,你就会发现,它确实能够检验处一个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让人不快的应该是应试本身而非卷子本身。世界上哪个国家没有层出不穷的测验,越是顶尖的学府越是重视。)换句话说:如果连理解作者的能力都没有,那以后工作如何理解客户的要求、做出符合需求的产品;去看看世界上最出色的的那些创意,哪个不是在对大众理解的基础上做出来的? 扯远了。例2的现象只能说明我们的阅读出问题了。当然,有很多阅读成功的例子,我们真的要去细细研究他们是怎么做阅读的,凭的是理解思考应用,很少用阅读量取胜的。否则,想要成为那样的孩子,只要把那些牛娃的书买下来,从头翻到尾就可以了。
例子3:虽然这个例子离这里的大多数家长有些遥远,但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我们本地市最好的高中的文科生来找我(是我的朋友),因为她不了解上课老师讲评的练习卷。我让她大声朗读出那个她做错的题目,她朗读完后,一字没错。可就是搞不懂为什么答案是那样的。我随意挑了其中的一个字词“资源”,请她给出定义。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又随意挑了其它几个字词的意思,她也没法定义出;刚开始,我问她字词的意思时,她觉得我很傻,她觉得老师应该讲题目,而不是问她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她很怀疑这些字词的意思与这道题有什么重大的关系。最后,通过查字典清理字词的意思,她才恍然大悟,答案是有道理的。这是个文科生。 很难想象,她是个高中生文科生,而且她看书看不少的。她可以把东西朗读得很完美,却不明白在讲什么。而她自己也头痛:为什么题目我都看得“懂”,实际却对我来说没什么意义。最让人担忧的是:她刚开始时,是强烈质疑对题目里的字词的深入理解能否帮助她解开这个问题。这是普遍的现状:并不认为题目本身的字词能够解决问题,反而缘木求鱼去找各种阅读技巧,追求阅读量和速度。 她后来读书就老实了,也摘掉了历史老师给她的评价:“历史思维比较差。”
为什么我会说这是阅读造成的?准确来说,是对阅读错误的观念造成的;因为对阅读有错误的观念,就出现错误的阅读操作。首先,学校和现在提倡如何读书的理念对阅读理解就有一套教孩子怎么去“跳读信息”、“抓关键词”、“中心句在第一段”等等的方法。看似很聪明,其实是在让阅读者的速度越来越慢。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习的速度越来越慢,那就鼓励他去从小使用这些办法吧。
举个例子,它是如何让学生的速度越来越慢的。我的一位交情不错的高中同学在厦门大学学习后进入厦门的外企,她在跟我聊天时提到她在外企工作的前半年实习期。她说当时怎么都想不通,一份很简单的工作岗位说明书会给她造成那么大的麻烦。她在拿到岗位说明书的时候,使用她训练出来的阅读办法读过即便还用荧光笔做了记号;甚至还能口头说出该怎么做。隔天,她把公司的客户带错了地方还传递给了客户错误的讯息(跟岗位说明书里要求传递的信息不搭嘎。)上司指着她和岗位说明书气急败坏,然后在那头疼为什么现在毕业的学生连份岗位说明书都看不懂。只是她当时还纳闷:“我做的和岗位说明书有那么大差距吗?我看几遍都能把它说出来。”她磕磕碰碰地度过了半年的实习期,各种磨练、各种抛弃以前的观念做法,重新适应。她说她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完全搞懂一本34页的岗位说明书,跟她前几次读这份岗位说明书的意思果然差距很大。
这样,学生的学习速度不仅越来越慢,而且人看起来越来越驽钝。
打字累成狗了。。。还有一些事儿要做,先吃饭。下次再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