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tricom163的回复。我更为了解大家的想法。 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会说是阅读的关系。 2015年时,我在小学作业班里协助过一段时间。一天晚上看到一位小朋友坐在座位上傻笑,他是遇到问题了。我走过去,看到他停留在一个问题上: 请解释这句话: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他说:“老师,这题怎么做?”可能很难想到,他对这句话听了解,但是他真的不懂怎么做。问题在题目的“解释”两个字上,我带他查字典,举例子,带着他绕着班级对其它同学去应用这个词“解释”,然后他明白题目要他做什么,他也很愉快地把回答写了上去。五年级的小朋友,阅读量挺大。 我的弟弟在准备高考,他也是属于很爱看书的那种。可是遇到主观表述题,会直接歇菜,我一个一个查过他正在读的题目,其中多个字都无法清楚定义出来。“具体”、“体现”、“方面”等等,我真的宁愿去相信他之前的阅读里碰见这类词较少或是这类词在某种语境里他不了解。可是事实是高三生,成年了,书看得也不少,又不是什么艰涩的法律公文;实在不好拿这个理由来说服我自己。所以我要求他把这些个字弄清楚,他才明白要做些什么。他会跟我说:“姐,以前这种题我是不做的,直接扔一旁的,现在我知道要做什么。” 虽然我举个都是题目的例子,但是我也很困惑,我觉得不至于吧,如果这些字出现在岗位的指示里,那很自然就会看到一个无法“行动”的员工。 关于“跳读信息”、“抓关键词”、“中心句在第一段”,我倒认为,如果一个人阅读能力好,全篇从头看到尾,自然就知道什么是关键词和中心了,除非他觉得自己没办法一下子就知道。我更倾向于把这些阅读技巧看成是阅读能力下降的应急措施。除非这个人是在翻看电话薄或者是找出与自己观点一致的篇章,那可以跳着读,但是如果阅读目的是后者,他又为何要看别人的书呢?这些阅读技巧就像英语听力的“抓关键词”,听懂就是听懂,听不懂就是听不懂,“抓关键词”代表着没法一次性就听懂。 再谈为何很多小朋友不读理科课本的,去看看理科课本,其实没什么很深奥和特殊语境的字词。很多术语是根据汉语的基本意思来撰写的。我在校带高中生时,狗拿耗子爱管闲事儿,把他们的数学定义的字词拿出来问他们,百分之90被噎住,清理基本的语义后,他们都会觉得我很诡异,因为他们突然看懂了数学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