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erry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说说中国古代算术那些事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1:52:48 | 只看该作者
这句没怎么看懂,是说梁武帝禁止吃肉,所以后来就沿袭下来吗?还是说梁武帝禁止吃斋,于是和尚们信徒们极度逆反,后来就保持下来啦?
你看,你一贯说中文歧义多,这就是一例。


你指出的对,写的匆忙,没有斟酌句子,已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3-3-4 14:12:02 | 只看该作者
记性不好,好像是前几天听叶曼的讲课,说在印度佛教和尚是吃施舍饭的,人家给啥吃啥,后来在中国,有和尚自己开垦种植,就有条件吃素了。没去考证啊,别拍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8:45:31 | 只看该作者

张飞身高和郑和宝船

张飞身高和郑和宝船

古代计量单位非常多,也没太统一标准,所以很多古代数学书中讲的内容就是怎么做单位换算。

所以平时看古书就特别想知道那时候的计量单位和今天的单位是个什么关系。

这个目前也有很多搞历史的人员研究这事情,可是目前还是有不少不太清楚的事情。

比如孩子看《三国演义》可能就问了,张飞身高八尺,到底有多高呢?

按现在的尺子换算,张飞就有2米66高了。

不过考古告诉我们,汉代的尺子,一尺大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23厘米,各地出土的差别也较大,从23.1到23.6的都有,但在古代这些尺子长度就认为差不多了。

如此一换算,张飞大约是1.84米,看起来似乎蛮正常得了。但赵云9尺呢,那就2米多了。吕布身高一丈,相当于2.3米,都赶上姚明了。

那个年代称重量单位更奇怪了,分为石、钧、斤、两、铢等,换算起来很奇怪,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一个重量有四种进制,真是很少见了。

那汉朝的斤和现在的重量相比如何呢,考古得到的结论是,古代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半市斤,也就是250克。所以以后再听说使用一个八十斤的大锤就不用吃惊了,也就20公斤么。不过遇到力拔千钧可要小心些,那最少也有7吨半了,遇到这种神仙级的,还是躲远一点好。

有些人说那些是小说里的东西,就不能太认真啦。但是否正史里就会好一点呢,一点都没有好。

以前有过一场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的辩论,《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明朝的尺寸怎么样呢?考古告诉我们明朝1尺相当于现在的0.317米,和我们目前得一尺比较接近。换算出来那个船多大呢,长为140米,宽约57米,如此大的一艘船,如果吃水为6米的话,这艘船的排水量就是3万吨。

我小时候号称中国第一艘万吨巨轮的研制和建造成功被宣传得家喻户晓,媒体文件铺天盖地,还拍了一部堪称红色经典的电影《战船台》,欢呼这“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和“伟大胜利”。不过大家都不知道的是,那艘船到大洋里转了一圈,回来就在日本附近就触礁沉没了,这个事情一直都是高度的机密。

古人用木头就打造了一艘三万吨的木船,我们560多年后才造出来一艘之相当于他三分之一的金属船,这正常么?按记载宝船的主桅杆高达72米,相当于24层楼房那么高(按每层高3米计算),哪里找那么高的树去啊。

这些数字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主要是因为古人没有数学的概念,也从来不关心数字的准确性,他们给张飞一个8丈的身高,该宝船一个四十四丈的长度,都是表示人个子高和船比较大,其实根本没有实际意义。

所以严谨的西方数学导致了形式逻辑产生,而中国对数字的不严谨导致了对辩证法的接受。辩证法认为形式逻辑那些是形而上学的东西。在广大的中国人看来,他们关心的是概念性的东西而不关心数量的东西。

比如你说中国贪官泛滥吧,他就说西方也有官员贪污。难道100%的官员贪污和0.001%的能是一个概念么?但辩证法说这是一样的,大家都“有”。我以前有个说中医的帖子,有为中医辩解的就说,西药也有毒,吃多了人也会死,中药也能治病等等。其实现代医学研究的就是确定这个量,同一样药品,成人和孩子服用剂量就不一样,严格按照剂量服用就是安全的。而中国人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往往病了就多吃一点药,以为多吃就能好的快。中药偶尔能能治好一两个病,就推广为中药全能治病等等。

现在大家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自然的才是安全的,合成的化学的都很危险。其实各种食品添加剂,只要按照科学的剂量使用,就没有问题。而中国文化导致的结果就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根本不去关心使用的剂量和可否使用,只要能赚钱,他们什么都敢做。中国能真正接受科学,恐怕还需要200年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无事生非 + 2 + 2 嗯,老鼠的棱角和锋芒慢慢出来啦~~~俺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9:39: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3-3-4 14:12 发表
记性不好,好像是前几天听叶曼的讲课,说在印度佛教和尚是吃施舍饭的,人家给啥吃啥,后来在中国,有和尚自己开垦种植,就有条件吃素了。没去考证啊,别拍我。


你说的是很有道理的。印度和尚靠吃斋饭过活,所以佛教发源地的印度现在基本没有佛教了。

中国和尚不自己种地的,但是古代寺庙大多有自己的庙田,雇佣佃农来耕种,这些田是不纳赋税的,足够养活寺庙了,一般来说只有皇族可以享受着待遇了。满满的庙产越来越多,朝廷就不干了。历史上几次有名的灭佛,都不是因为信仰的问题,不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打来打去的,基本都是因为寺庙这个大地主规模实在是太大了,元朝的时候有些寺庙居然有5、60万佃农。《旧唐书》中形容当时情况道: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所以朝廷往往采取措施,编造一些谋反借口,去剥夺这些财产。

现在和尚没有庙产了,不过可以卖门票,收入也是不菲啊。

还有其他风景区,公众的土地,公众要去看看还要掏出一大笔钱,全世界都不多见啊。

[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3-3-4 21:3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3-3-4 22:02: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13-3-4 18:45 发表
换算出来那个船多大呢,长为140米,宽约57米,如此大的一艘船,如果吃水为6米的话,这艘船的排水量就是3万吨。



你怎么假设出吃水6米的呢?基本上所有的船吃水都是6米吗?
对船真不了解呢,多说点也许我能跟上来~~

桅杆的问题,暂时只想到了胶水,其他材料是不是有就不一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22:34: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3-4 22:02 发表



你怎么假设出吃水6米的呢?基本上所有的船吃水都是6米吗?
对船真不了解呢,多说点也许我能跟上来~~

桅杆的问题,暂时只想到了胶水,其他材料是不是有就不一定了。


6米是最小推断,有些人说这船是沙船型,就是平底船,如果那样的话,开到海上去,早就被风吹翻了。所以这么大的船,吃水6米是最小的可能了。

在国内某百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
尺度
学术界对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的尺度记载存在质疑。 若是折合成现代长度单位,郑和宝船有将近138米长,56米宽,少数学者认为,如此巨型的木帆船在中国明代不可能出现。
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槱依照明代1丈相当于现在的3.11米计算,得出:2000料郑和宝船的船长61.2米(19.68丈),宽13.8米(4.44丈),水线宽13米(4.18丈),型深4.88米(1.57丈),设计吃水3.9米,排水量约为1170吨,可载员350~400人。


一者他说少数学者认为如此巨型的船在明代不可能出现,“少数”两个词说明中国的多数学者是连最基本的计算能力都没有的。

最有趣的是他紧跟着的下一段描述,说杨院士按照1丈相当于3.11米计算,得出船长61米的结论。我估计杨院士要看了这一段,估计是要气死的。

其实杨院士那个文字我是看过的,他基本不考虑明史的那个尺寸了,转而用明代记载最大船为2000料说法和能找到的400料的船的尺寸对比,推测出来的尺寸。

不过他说的这个船,也才载员400人,比明史里记载的那个可以装载几千人的航空母舰型郑和宝船可是差了很远。

南京在按照这个尺寸仿造宝船呢,05年就开始了,据说今年造好,明年还要沿郑和的航线远航一次。

哈,大家等着瞧瞧吧,看看这个缩水的宝船,有无可能遇到一股幸运的季风,能把他们吹过去,然后再吹回来呢,船上据说会装GPS,我建议最关键的是要安装发动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3-3-4 23:35:1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评价秦代的箭头公差只有1mm呢?也是假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06:57: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3-3-4 23:35 发表
如何评价秦代的箭头公差只有1mm呢?也是假的吗?


我没听说过这回事啊,出处在哪里。

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事,但常识告诉我,这一定是某些人意淫出来的。因为我不敢相信他出土的那东西,居然是真空包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3-3-5 14:4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8 jerryhao 的帖子

我还真没记住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15:09: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3-3-5 14:46 发表
我还真没记住出处


现在中国人习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说法我个人是不赞成的,只能说是标准之一,而不能说是唯一标准。

形式逻辑告诉我们说,很多事物是可以通过一些前提,然后通过合乎逻辑的过程,推测出其结论的。

类似这个所谓公差的说法,我即使看不到材料,也可以判断他不是真的。

因为考古告诉我们,所有出土的文物,都因为时间的久远,有了大量的残缺。

无论他那个武器是什么材料制成的,都会因为年代久远而产生氧化,出土的文物都不可能公差在他说的那个值之内,所以我们判断,这个说法一定是假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无事生非 + 2 + 2 同一时代或者甚至同一墓穴出土的东西,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4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25 , Processed in 0.168906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