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erry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说说中国古代算术那些事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09:44:4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有0这个数字么?

中国古代有0这个数字么?

没有对于数字“0”,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甚至可以说我们认识的第一个数字就是“0","0"似乎是数之根本。在数学史0的发明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人们摆脱只能计算多少,从此可以计算有无了。“0”在十进制和二进制中也十分重要,是其组成之根本。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0”这个数字。小学阶段,“0”总是和阿拉伯数字联系在一起,很多人误认为“0”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其实不然。阿拉伯数字“0”是印度人发明的,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吠陀》已有“0”这个符号的应用,当时的0在印度表示无(空)的位置。但现在倾向于认为“0”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玛雅人提出来的。玛雅人的数字中早就有了0这个数字,只不过他们是采用二十进制。估计玛雅人以前算数的时候,很可能是手脚并用的。





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头”、“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随着阿拉数字的引进。由于“105”恰恰读作“一百零五”,“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零是英文里“and的意思,而不是“zero”。

我们的一些研究者,习惯于抱怨说国际上对中国有偏见,不愿意接受中国的一些学术观点。实际上,如果说几百年前有这种现象,那可能,如今就不不管是玛雅的,还是印度的,只要有可靠的依据,估计学术界都会认可,他们认为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只有中国人习惯于把各种事务清晰地划分为中国的和外国的。

人家不认可的,是一些中国学者不严谨的治学态度,搞学问不是按照事实和逻辑去进行,而是靠想象、引申和不着边际的猜断去进行,很多时候为了得到一个结论,甚至会去伪造实验结果。所以越南人都获得菲尔兹奖了,中国人还没有。

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几乎都是从实际应用上发展起来的,后来西方的开始抽象化了,但中国一直没有,所以中国的算术也一直不太需要“0“这个数。


要是当初老子那时候要是发明了“0”,那他的道德经这么写就完美了,“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顺便说一句啊,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书本里用的还是西方数学传统理论,所以“0是不属于自然数的,现在课本里,已经按照近代数学发展,把
“0归到最小的自然数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pianocrazy + 5 + 5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3-3-3 10:1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9 ww_dm 的帖子

这两天看了几篇介绍印度历史、文化、宗教和现状的文章,也说"零"这个概念是印度人首先发明的。

内容精彩,继续聆听。

[ 本帖最后由 Martina-Mm 于 2013-3-3 10:2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3-3-3 12:1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1 jerryhao 的帖子

哈,照这个说法,古代人经商,东西卖断货了,大概记账本里也不会写0,而是“无”啊,“缺”啊,“罄”之类的字眼儿咯?

这真是件有趣的事。古代重农抑商,于是这方面的数学也就一直得不到发展啦。实际的应用不用,抽象的理论也没发展,所以你说我们古代(乃至现在)没有科学,的确有你的道理。

很喜欢,谢谢!请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3-3-3 15:05:4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好听啊,文化的独立发展,又因人口的扩张流动而传播互相影响,真的是很有意思。最后整个地球是不是就全统一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15:45:18 | 只看该作者

分数、比例和小数

分数、比例和小数

中国古代数学里有分数和比例概念,我们现在表示分数所说的五分之二,完全沿袭了古代的说法。古代还重视比例关系,一般称之为比、率、衰等,中国古代的算术里,一直都把这些作为计算的重点。


所以中国会有圆周率的发现,因为恰好圆周和直径有一个固定比例,如果是椭圆,基本上就很难研究了。

中国古代没有小数的概念,因为没有数的抽象,所以就很难用小数去表示。但中国有自己的一个表示方法,那就是用长度单位,祖冲之的圆周率表示起来就是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

后来开始印刷了,因为数字表示起来太长,即采用了另一些办法,比如把数字写上去,然后在某一位的旁边标一个“尺“字,这个确实很有小数点的味道了。

还有分段标单位的,几个数字标一个单位。明朝有位朱元璋的后代叫朱载堉,据说他算出了十二平均律,其中 =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精确到小数点后25位,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据说使用两个大算盘(也有人说他做了一个九九八十一位的大算盘)硬给算出来的,他怎么表示这个数呢,我很好奇,就他写的《律吕精义》一看,原来他是这么表示的。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9 金币 +9 收起 理由
helenminliang + 2 + 2 把这些找出来不容易呢
pianocrazy + 5 + 5 学习一下。
无事生非 + 2 + 2 哈,你这样还敢说“不读书”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3-3-4 08:00:09 | 只看该作者
无事生非 2013-3-3 18:11 威望 +2 哈,你这样还敢说“不读书”么?!
无事生非 2013-3-3 18:11 金钱 +2 哈,你这样还敢说“不读书”么?!
-----------------------------------------------------------------------------------------------
以我小小之心,冒昧侧度一下鼠君“以不读书为通”。不读书,不是真的不读书本。读书而不思,莫如不读而思;读书且思,莫如思而读书。学而思,莫如思而学。
--------------------------------------------------------------------------------------------------------------------------------
另请教一下老鼠,28楼的最后两张图是什么时代的绘画作品,有结论吗?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helenminliang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3-3-4 08:0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5 jerryhao 的帖子

瞪着你贴的那个图片看了半天,晕!
一个很好玩的现象是,英语里面的数字念起来都长长的,中文的却一个数字一个单音,非常干脆。马上到世界数学日了,儿子每天在网上和全世界的网友切磋速算,经常拿第一,估计就是这个原因。
而我们的小数点之后那些东东简直就是一团乱麻,我晕了又晕,看着还是晕。这样想研究数学,大概脑子得不是一般的清楚才行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pianocrazy + 5 + 5 据说乘法口诀用汉语背诵速度最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09:30: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pianocrazy 于 2013-3-4 08:00 发表
-----------------------------------------------------------------------------------------------
以我小小之心,冒昧侧度一下鼠君“以不读书为通”。不读书,不是真的不读书本。读书而不思,莫如不读而思;读书且思,莫如思而读书。学而思,莫如思而学。
--------------------------------------------------------------------------------------------------------------------------------
另请教一下老鼠,28楼的最后两张图是什么时代的绘画作品,有结论吗?谢。
...


谢谢夸奖,以不读书为通是句自吹自擂的话,是说自己都到了神仙的境界了。

28楼后两幅画,前一个是汉代作品,是个石刻画,出自武梁祠,在山东济宁。那是我国很罕见的石结构建筑,所以保存至今,里面有很多石刻画像。

后面贴的那个是非常著名的《伏羲女娲交尾》,这个图在汉代特别的流行,全国各地汉代墓葬都有发现,莫高窟的壁画里也有,不过莫高窟的比较晚,人类开明了,尾巴也分开了。一些苗族的遗迹里也有发现,新疆发现的一些图还把人头都变为了胡人的头像。

我贴的这个,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发现的几十幅图中的一张。

这些大约是汉代的春宫图吧,不过现在的人把它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有人说这是中国古代人发现DNA生命结构的证据之一。还有人说这是亚当夏娃在中国的表现方式之一。

哈哈,反正怎么联系似乎都能说出一些道理来,但至少说明,史记里关于远古的那些传说,在汉代都是流传很广的,不是编造出来的,这种口口相传的东西,确实可以作为可信依据之一。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无事生非 + 2 + 2 原来还有这么多的故事啊,要是琴版不问 ...
pianocrazy + 5 + 5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0:48:49 | 只看该作者
哦,忘记说了,新疆的那个图是唐代的,不是汉代的,据说新疆交河也有出土,我去过交河故城但没看到过。


这个图的流行一直是一个迷,因为流传的太广了,我个人觉得和某种宗教的传播可能有关系。

古代很多东西蛮有趣的,比如我们一般认为吃素是佛教带来的,其实不是,西藏和南亚的小乘佛教都不用吃素的,他们可以吃三净肉,而吃素是佛教在中国被同化的结果。

佛家禁止吃的,是“荤”。这个荤,不是鸡鸭鱼肉这些东西。我们现在讲的荤,佛教叫做“腥”,而不叫“荤”。佛经里荤字不读hun,要读成xun,熏的意思,指气味熏人的蔬菜,“荤乃蔬菜之臭者”。也就是说,大葱、大蒜、韭菜、芹菜、香菜这些重口味的东西是不可以吃的。荤字从草头而不从肉旁,说明荤的原始意义,是植物而非动物。佛教认为吃了荤,耗散人气,有损精诚,难以通于神明,所以严加查禁。

以前有朋友带我到庙里吃斋,就看到菜里有葱有蒜。还有芹菜韭菜之类的,可见庙里的和尚,佛经还没有读通。那么多的斋,算是白吃了。而且现在庙里还流行素鸡素鸭之类的,即使没吃肉,却在想着吃肉,还不如那些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酒肉和尚呢。

所以吃素是中国原有的一些习惯,穷么吃不起肉,目前的道教就有几个派别也要吃素呢。

佛教开始吃斋,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强制推行吃素开始的,而且一直保留了下来。

日本的历史上也有过强制吃素的事情,那时候不许吃牛肉,于是贵族们就吃牛肉松,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3-3-4 11:48: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13-3-4 09:30 发表


谢谢夸奖,以不读书为通是句自吹自擂的话,是说自己都到了神仙的境界了

28楼后两幅画,前一个是汉代作品,是个石刻画,出自武梁祠,在山东济宁。那是我国很罕见的石结构建筑,所以保存至今,里面有很多石 ...



哈,原来你也知道你在自吹自擂呀
不读书,是因为早读了一肚子的书,随时可以掉书袋的吧?

琴版问题提得好,又听了些故事,很有趣,一并感谢!
话要投机,既要说的人有意思,也要听的人听得懂,这谈话就有来有往,变得活泼啦。


佛教开始吃斋,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强烈禁止的,而且一直保留了下来。


这句没怎么看懂,是说梁武帝禁止吃肉,所以后来就沿袭下来吗?还是说梁武帝禁止吃斋,于是和尚们信徒们极度逆反,后来就保持下来啦?
你看,你一贯说中文歧义多,这就是一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4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20 , Processed in 0.137960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