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erry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说说中国古代算术那些事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3-3-7 20:3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0 jerryhao 的帖子

农历的历法是不需要计算的,只需要到时候看中气是否在这个月就行了。

当然这个牵涉到一个测量技术。节气是可以通过测太阳高度测出来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无事生非 + 2 + 2 这个知道得不多,尤其对农历了解特少。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21:16: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13-3-7 20:39 发表
农历的历法是不需要计算的,只需要到时候看中气是否在这个月就行了。

当然这个牵涉到一个测量技术。节气是可以通过测太阳高度测出来的。


编写历法是预估而不是实测,不仅要计算,而且要经过很复杂的计算。

不需要计算的话,杨光先也就不会把春分和秋分都搞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13-3-8 10:51: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13-3-7 21:16 发表

不需要计算的话,杨光先也就不会把春分和秋分都搞错了。


其实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既觉得好笑,又觉得不可能。怎么可能有两个春分两个秋分呢?春分和秋分的意思,本来就是太阳到达赤道线,一年之内,不可能去四次的呀!这完全不需要计算,属于常识耶。难道那时的人还不明白这个常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13-3-8 11:41:20 | 只看该作者
这里,我说明下我的意思

首先,节气在何时出现,这个需要测量和计算。历法的编制是基于节气计算正确的基础上的。如果节气计算都不正确,历法也就失去基础。

其次,在假设节气测量和计算都正确的情况下,农历的历法是不要计算的,只需要按空空填进去就行了,而公历需要计算,只不过目前的近似算法能够满足需求,表现出来不再需要计算了。

第三,我也觉得奇怪,如果是计算错误是可以理解的,怎么可能出现两个春分两个秋分。这段历史可信吗?

综上所述,我的个人观点,历狱这段故事所谓的历法编制,实际上是节气的测量和计算这些技术上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2:5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4 jiangying 的帖子

历狱立法编制技术上的争端,是回回历和格里高利历的较量

回回历是元朝时期,从伊斯兰引进的,伊斯兰的历法是纯阴历,完全是依据月亮编制的的,因而对于月亮的运行比我们古人研究的透彻的多。

上文提到的杨光先和吴明烜都是回民。

阴历很难计算而不是像你说的不要计算,比如说去年的腊月,是29天,没有大年三十,前年似乎也没有,为什么没有,你我都说不清楚。

阴历的一个月29天还是30天完全要依靠准确的计算,没有任何规律,我记得曾经有一年连续四个大月(30天)

现在我们用的公历,最好的方面就是简洁,易算。连我家儿子都能准确地讲出那年是闰年,那个月是多少天。

农历或者阴历,你我都没那个本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09:42:43 | 只看该作者

勾股定理为啥不被承认

勾股定理为啥不被承认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的就叫勾股定理,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勾股定理是中国人发明的。

而在国外呢,他叫毕达哥拉斯定理。

为什么人家不承认我们的名字呢?主要还是因为没有可靠的依据。

我们说我们发明勾股定理的依据,主要是《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里记录了高商答周公问曰:“勾广三,股备四,径隅五”,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由于传说是商高发现的,所以有人就说在周王时期就发现了勾股定理,还有人管他叫“商高定理”。先不管这个是否商高说的话,即使是也不能管它叫什么定理啊,那不过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实例而已,叫好比说,你发现孩子十二岁的时候身高是一米六而已,不过是一个特例,根本不具备通用性。类似的发现只能说发现了一组勾股数,在必商高更早的古埃及和巴比伦,都有十几组勾股数的考古物证在世。

而且考古研究认为《周髀》也不是一本古书,而基本是西汉末年当时的人编纂的书。这就如同四书五经里的《尚书》也是汉代做的一本伪书一样。

同时呢,《周髀》也还不是一本研究数学的书,它是一本研究天文的书。

有的人说,《周髀算经》还有更通用的说明,叫做“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这类人就更为可笑了,因为他们基本是没看过古书,听别人说就自己跟着说的典型。因为那句话呢,是赵爽在《周髀算经》里写的一段注释。
说道赵爽,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从数学成就上说,可是非常大的,甚至说比祖冲之应该名气更大。三国时期的赵爽在数学上有和高的造诣,上面那段话,就是赵爽说出来的,所以有人说是赵爽证明了勾股定理,但实际上即使就他这段话,也只能说是他发现了勾股弦的之间关系,属于赵爽猜想而不是赵爽的证明。其实赵爽主要还是提供了一个计算方法,用他的话应该叫做勾股术。

有人不太甘心,拿出来赵爽的一个弦图,说是赵爽的“证明”,其实那个不过是赵爽对于勾股术的一个说明而已。

看看某些人替赵爽进行的证明,连现代平方差公式都用进去了。

幸亏赵爽名气不够大,否则现在中国除了“红学”外,还会有一个“爽学”出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13-3-10 17:26:1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在现代社会落后了太多,少不得自卑,自然要想方设法安抚那颗受伤了的自尊心。
不过,中国发明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确实为引领世界走入现代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只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里沉积下来的,越来越多是不合时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13-3-11 11:46:11 | 只看该作者

说说圆周率

说说圆周率

前面说了,勾股定理一直得不到认可,可是圆周率的命运就不一样,国际数学界非常认可祖冲之和他的圆周率,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还被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另外一颗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尽管命名小行星不需要国际认可,但其实也说明了一些问题的。

为什么圆周率比较容易得到认可呢,主要是因为它不是一个定理,而是一个常数,你只要把它算出来,而且算准确就没问题了。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而且最关键的是,他给了一个比较实用的密率,那就是335/113,这使得圆周率真正的得以应用。

其实要说圆周率,先要说说刘徽和他的割圆术了。刘徽是一个异类,他和我前面列举的那些人不一样,他基本是一个平民,所以史书上对他很少有记载。不过普通老百姓一般是没有可能玩算术这类异类的玩意的,所以史上那些玩这个或者音乐、发明什么的,大多是闲人,比如贵族世家啊、皇族啊或者八旗子弟什么的,总之要生活没有压力才行。

现在一般考证刘徽是三国时期魏国人,有比较新的说法,他和刘备一样也是个什么汉缁乡侯的后裔。不过有人说他写的九章算术上有晋朝的记录,但他不可能活那么久,所以我更愿意相信那些是祖冲之或者李淳风他们后加上去的。我们常说某某古书,但我们真正看到的大多是宋明版本,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是各朝各代经过修改添加的,所以考证的时候,必须用多个版本去分析才可以。

为什么我会那么推崇刘徽呢,因为他不仅对前面提到的《周髀算经》加了注,还编篡了《九章算术》且加注,另外还自己写了一本《海岛算经》(为什么叫海岛,不知道是否海外传来的),而且据说他除了加注外,还画了大量的图去解释那些书上的东西怎么算,可惜后来失传了。我前面说过,筹算本身很复杂,如果没有刘徽的那些注释,后人很难看懂那些书是怎么回事。

刘徽最大的功劳还是他那个割圆术,其实勾股术很早就有了,但没人能真正应用,刘徽可能是较早的使用割圆术去解决圆周率问题的了

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割圆的。
刘徽说:“割六觚以为十二觚术曰:置圆径二尺,半之为一尺,即圆里觚之面也。令半径一尺为弦,半面五寸为句,为之求股。以句幂二十五寸减弦幂,余七十五寸,开方除之,下至秒、忽。又一退法,求其微数。微数无名知以为分子,以十为分母,约作五分忽之二。故得股八寸六分六厘二秒五忽五分忽之二。以减半径,余一寸三分三厘九毫七秒四忽五分忽之三,谓之小句。觚之半面又谓之小股。为之求弦。其幂二千六百七十九亿四千九百一十九万三千四百四十五忽,余分弃之。开方除之,即十二觚之一面也。”
我以前一直不太知道古代人在没有几何知识的情况下,是如何分割圆弧去进行圆周率的逼近的。看了刘徽的文字,才明白刘徽是利用正六边形边长恰好等于外接圆半径这一点,通过使用勾股术,最后算出小弦来,而那个小弦正好是正十二边形的边长,然后算二十四边形、四十八边形。


我不知道刘徽到底割了多少,反正他算出来的圆周率是在3.141024和3.142704之间。他没算出来和祖冲之那么精细的数字,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1、分割的次数不够多2、由于是小数,计算的时候有较大误差3、筹算运算很复杂,而且不像我们现在纸面运算那样可以有过程,所以一旦有一步算错了,后面的就全都错了。不管哪种原因,刘徽没能算得那么精确,所以就把功劳让给后代的祖冲之了。


祖冲之到底是怎么算出这个圆周率来的,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只有这么一个记载:“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其中的“以圆径一亿为一丈是最不好理解的,所以有人觉得他是测量出来,而不是计算出来的。但我觉得祖冲之是很熟悉刘徽的割圆术的,因为刘徽的几本书,祖冲之都阅读过,而且也写过很多注,所以他对于割圆术一定是熟悉和了解的。有人计算过,祖冲之得到那个精度需要分割到24576边形,如果按照刘徽的方法,需要分割大约/十四次,这对用筹算的方式,确实也是一项很大的工程。

但无论如何刘徽也好、祖冲之也好,都确确实实把一些算术的东西真正的应用起来,这才是最有意义的。我们宣传了多少年的古代四大发明,大家可以想想,那四大发明真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么?造纸术东汉蔡伦的工艺确实不错,但并没有能推广啊,直到汉后期纸张才真正的进入使用。指南针目前按照图例做出来的都不能指南,后期有了罗盘也都是算命的在用,并没有用于航海和地图制作啊。火药发明的也是黑火药,除了做炮仗外基本没什么用,和后来枪炮使用的黄火药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印刷术讲的是活字印刷,如果是雕版印刷那秦代就有了,皇帝御玺就是雕版印刷啊,而活字发明了,从来就没见用过,目前发现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实物是在朝鲜发现的佛经。中国第一次真正使用活字,大约是在十九世纪传教士马礼逊印刷《华英词典》的时候吧。大家想想这些
发明都不能应用去宣传它们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如果非要选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话,我一定会选择瓷器、茶叶、丝绸和算盘。因为这些影响实在太大了,在古代无数沉船上都发现了中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这些贸易在明清时期几乎把全世界的银子都赚到中国来了。即便算盘在世界上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对于中国商业的发展,它可是功不可没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无事生非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13-3-11 15:2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8 jerryhao 的帖子

唔,看来以前学的很多东西,的确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呢。只不过生活里遇到得不多,很少动脑去想这些个问题。

刚才有同学给我私信,提到如何应对洗脑,忍不住就想起你不给孩子学历史的典故来了。

其实这些问题呢,毕竟还是有一些人(我不敢说有多大的比例吧),在同样的教育之下,脑子也泡进去加了清洁剂,出来之后,依然葆有自己的思想~~~
我想,除了天分,让孩子眼界开阔,听到更多来源的声音,应该是比较好的办法。我最近推荐一些朋友读《对抗语文》,他们读了以后又买了很多本,分送自己的朋友、孩子学校的校长和老师。
只要孩子的脑子是清楚的,他就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说法,一定会去追根究底,如同这座楼一样。
喜欢听到不同的声音,请继续~~~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13-3-11 16:35:43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如果非要选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话,我一定会选择瓷器、茶叶、丝绸和算盘。因为这些影响实在太大了,在古代无数沉船上都发现了中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这些贸易在明清时期几乎把全世界的银子都赚到中国来了。即便算盘在世界上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对于中国商业的发展,它可是功不可没的。


对于世界发展进程的影响,不能单看挣了多少银子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31 , Processed in 0.285622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