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新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和儿子读《诗经》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16:26:18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再次意识到,我从小到大接收到的是批评教育,所以自己很没自信。

每一次意识到自己父母身上的问题,再对自己进行改正,因为自己的身上一定也有,这样人就会成长一次。

在没孩子前,自己多爱和老公抬杠呀,可以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谁写的都能抬上半天,明明知道自己是对的,可非要和对自己不确定的事情也特别自信的老公抬,争得面红耳赤。到有次自己的表妹来做客,发现我们两个就是父母的翻版的时候,才意识到,慢慢改正,老公还是爱抬杠的老公,不过我已经不和他抬了。所以才有了在孩子面前不吵架的约定,而且基本做到了。

赞赏教育,不但对儿子,也需要对老公,同时也要对自己。多表扬,少提缺点甚至不提。

经常希望有人给我提提意见,指出我身上的缺点,好让我改正,其实我该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才是,成人也许要了解自己,以前心目中的自己很大程度上也是被歪曲的自己,被周围的环境歪曲了。对自己也需要认识,喜欢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16:32:29 | 只看该作者

家庭计划

上学期期末给家庭定了一个计划,老公很支持,准备6月一起参加一个英语考试。
老公现在每天读贝贝熊双语书后面的英语,除了练口语,就是增强和Levy英语交流。
我则在读西方文化导读。第一册音频听了很多遍,也没啥感觉。自己读一下再听,好多了。才第一课。
不为孩子读书的感觉还是很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12-2-4 09:04:25 | 只看该作者
哎,两口子都做得不错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新叶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12-2-7 16:43:38 | 只看该作者

2月7日

昨日是我和孩子爸登记日八周年,感概良多。
想着现在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我从那个幼稚单纯得如不食人间烟火般的理想主义者到现在知道如何经营生活经营家庭,真是经过一次颇为彻底的蜕变。

levy小朋友的千字文的第三张挂图已经能认能背了。但现在有些抵触认字了,也许是多了次数有关,也许是我要求他认字的时候坐好专心有关,也许是他想看动画片的时候我总说先认字吧。总之有些抵触,情绪好的时候两三分钟就搞定了五个字,明天就要上幼儿园,估计以后只有一次认字的时间了。老公让我要定时间定点,不能在他有需求的时候就说要认字,会让人很烦的。我虚心接受且自己也意识到并在调整。这个真是也有波谷波峰呀。

无心插柳,心经levy能自己指读了。我准备后面拿出欧阳询的字帖心经继续每天读一到两遍。是我读。

诗经的字卡还没做,真够拖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海边人家202 + 1 + 1 Levy妈妈,关于这个字卡的复习,我又想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1:03:52 | 只看该作者

2月8日 Levy上幼儿园了

幼儿园开学。昨天晚上说不愿意上幼儿园是因为有小朋友打架,今天早上说是总是睡觉。但还是去上了,送去和我们黏糊了一阵。爸爸说Levy还是有些怯场。我也不确定,觉得又不是如此。看来还是要多和孩子聊聊。 老公又提醒我儿子总说妈妈我爱你,然后和我比谁爱得远,可有时候我没有足够的耐心陪他一直玩下去。

今天趁有空做字卡。本想挑一些篇出来单独做,然后读大学。想想还是算了,就这么顺着做字卡,再读下去吧。从去年11月下旬以来,2个多月才读了不到十篇,慢是很慢,也没关系了,就这么慢着来吧。现在觉得若换成读老子应该比较容易,但似乎又显示我的三心二意,所以还是坚持读《诗经》。

    (1)“柏舟”
   
    原诗: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汎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译文:
   
    柏舟水上飘荡,在那大河中央。那个未冠少年,正是我的佳偶。至死誓不变心。母亲啊,苍天啊,你们都不体谅我。
   
    柏舟水上摇摆,漂流大河边侧。垂发分头少年,我俩才是一对。至死此心不变。母亲啊,苍天啊,你们太不体谅我。
   
138#作者:长安射天郎  回复日期: 2011-01-31 15:33:48
    汎:同“泛”,漂浮。
    中河:河水中央。
    髧彼两髦:髧,读音(dan),头发下垂的样子。两髦(mao),古代男子未行“及冠礼”前的发型。前发齐眉,额后中分,散披两边或扎成两绺,叫作两髦。
    实维我仪:实,正是,才是。维,助词。仪,配偶、对象。
    之死矢靡它:之死,到死、至死。矢,通“誓”。发誓、誓言。靡它:没有它心。
    母也天只:也、只,加强语气的感叹词连用组合。
    不谅人只:谅,体谅、谅解。人,这里指我。只,语气助词。
    河侧:河,黄河;侧,水边为侧。
    特:配偶、匹配。
    慝:读音(te),通“忒”,更改、改变。
   
139#作者:长安射天郎  回复日期: 2011-01-31 15:35:37
    延伸解析:
   
    古代儒家旧解的“寡妇守节”说荒唐不经,纯属关公战秦琼。
   
    现代人多同意这就是一首情诗,表达一个姑娘对爱侣至死不渝、不惜和母亲发生意见冲突的忠贞爱情观。
   
    古今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这首诗是商朝遗臣所作,暗喻对前朝的忠诚不移。这派的观点也相当有力,很可能诗义确实如此。
   
    关于这首诗的确切创作意图,我们不妨存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1:08:31 | 只看该作者
(2)“墙有茨”
   
    原诗: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译文:
   
    墙上长了蒺藜,不能清扫干净。宫闱那些密闻,不可对人言说。如果说出来,实在丑死人。
   
    墙上生了蒺藜,无法去除干净。宫闱那些事情,难以对人细述。如果仔细谈,说来可就话长。
   
    墙上滋长蒺藜,无法收拾干净。宫闱那些丑闻,不能张扬出来。如果要讲述,说来实在羞辱。
   
141#作者:长安射天郎  回复日期: 2011-01-31 15:39:02
    茨:读音(ci),蒺藜。古人在墙上种蒺藜,可以保护墙体,并起内外防范的作用。
    中冓之言:中冓(gou),内室、宫闱内室。言,言论、传闻,引申为事情。
    所:如果,若。
    言之:说起来。
    襄:通“攘”,除去。
    详:细说为详。
    束:收拾干净。
    读:诵。
   
142#作者:长安射天郎  回复日期: 2011-01-31 15:41:29
    延伸解析:
   
    受《毛诗序》观点影响,从来前人多以为《墙有茨》是卫人讥讽昭伯姬顽娶继母宣姜的事情。
   
    对此主流观点个人不敢苟同。
   
    姬顽和宣姜的婚事是有原因的。时卫惠公(姬朔)年幼,舅国强齐为巩固其君位,极力促成这桩婚事。一来姬顽年长有威望,便于安定卫国、辅助卫惠公,二来宣姜也很年轻,可以消除孀居之苦。这桩婚姻有利于密切齐卫关系,稳定卫国政局,是件好事。
   
    再有就是前面已经仔细介绍解释过古人的“收继婚”制度,这种情况在当年比较正常。周人虽然重礼,但是周公制礼的核心也是强调嫡庶尊卑和大、小宗关系;就婚姻而言,周人坚持“同姓不婚”,但是从未见严令禁止“子烝父妾”或“弟纳其嫂”。熟悉人类社会婚俗和周代婚嫁情况的研究者,恐怕都难以认同“纳母为丑”的观点。
   
    《新台》旨在挖苦数落卫宣公不义完全可以成立。因为强娶儿子的未婚妻,老丑配少艾几乎在任何时代都为正常人所不耻,卫人同情宣姜不幸遭遇和姬伋的痛苦尴尬是人之常情。把姬顽妻宣姜和卫宣公的丑行划等号就无法说服人了,只有后世将贞洁和人伦关系生拉硬扯的儒生才可能这样机械地思考。贞洁是指女性对性关系的态度,严格意义的“乱伦”则是血缘关系于性关系上的变态。至少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正常的。
   
    那么丑陋的“中冓之言”究竟是在指斥什么?这个确实不好确定!自古宫廷生活尔虞我诈的阴谋太多,对生活宫中的底层人士而言,遭受压迫役使乃至折磨虐待也不是多新鲜的事情。所以,卫国公廷的众多黑暗是可以想见的到的。可能是贵族对有些事情不满,也可能是宫人仆役不堪沉重奴役,于是发牢骚起怨言,这才有了《墙有茨》一诗。
   
    这是我个人的见解,一家之说,供大家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1:46:10 | 只看该作者
(3)“君子偕老”
   
    原诗: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译文:
   
    那是我们国君的夫人,珠翠满头。仪态雍容典雅,行止庄重斯文,锦绣镶珠的国母礼服多么适宜合身。你的品行却略有遗憾,启齿该如何说?
   
    衣裙鲜艳璀璨,礼服上绣着锦鸡。秀发如云霞般美丽,不屑用假发装饰。玉耳坠,象牙簪,臻额白皙宽又正。为什么看上去像天仙?怎么就看上去赛帝女?
   
    光彩摄人啊,您罩在礼服里的纱衣。披搭着珍贵精致的细葛衫,那是您夏日的舒适内衣。君夫人双眸明亮秀眉入画,面容佼美且秀丽。不夸张地说如此好人才,真正是倾国倾城的美女。
   
144#作者:长安射天郎  回复日期: 2011-01-31 15:45:42
    君子偕老:君子,卫宣公。偕老,与卫宣公偕老的人,这里指国母卫宣姜。
    副笄六珈:副,贵妇首饰,假发编成、上缀珠玉。笄,读音(ji),簪子。六珈,笄上的玉饰,垂珠六粒。周礼,侯爵夫人可佩六珈。
    委委佗佗:仪容华贵典雅、落落大方。
    如山如河:形容行止得当,该庄严时像山、该灵活时似水。
    象服是宜:象服,上古诸侯正妻的礼服,上面绣有花纹、镶嵌珠宝。宜,合适、合身。这句话的意思是穿上国母礼服真合适。
    子之不淑:子,你。淑,好、善。
    云如之何:云,句首发语词。如之何,怎么看待、怎么对待,犹言“奈之何”、“可奈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玼,读音(ci),花纹鲜明绚烂。翟,绣有山鸡美丽图案或花纹的衣服。
    鬒发如云,不屑髢也:鬒,读音(zhen),乌黑浓密。髢(di),假发。
    玉之瑱也:瑱,读音(zhen),古时戴在耳垂上的玉饰。
    象之揥也:象,象牙;揥,读音(ti),发钗、发簪,既可固定头发,还可搔头。象之揥,即象牙质的簪子。
    扬且之晳也:扬,额头方正饱满。且,助词、无实义。晳,白皙。
    胡然而天也:胡,为何、怎么。然,这样。而,连词。天,天女、天仙。
    胡然而帝也:帝,天帝。这里实际是指卫宣姜相貌打扮如天帝之女。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瑳,读音(cuo),颜色鲜明。展,古代套在外衣里的贵妇礼服,用轻纱制成。
    蒙彼绉絺,是绁袢也:蒙,披、罩。绉絺,读音(zhouchi),都是细葛布的名称,绉比絺更细致、名贵。绁袢,读音(xiepan),女性夏天穿的贴身内衣。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子,你。清,眼睛黑白分明,目光清秀。扬,眉宇宽广、秀美且上扬。颜,面容。全句是在赞扬宣姜的五官出众,相貌迷人。
    展如之人兮:展,通“亶”,确实、诚然。如之人,这人;如之,虚词。兮,强化语气的助词。如之人兮,这样的人才啊。
    邦之媛也:邦,国家。媛,美女。
   
145#作者:长安射天郎  回复日期: 2011-01-31 15:48:35
    延伸解析:
   
    《君子偕老》肯定和卫侯夫人有关。从“子之不淑,云如之何?”一句来判断,说的是卫宣姜的可能性最大。历来研究者只有魏源(清朝学者)认为是讽刺卫夷姜,其他都认同是明褒暗讽卫宣姜。在我看来,诗文对应的女主角是卫宣姜无疑,但对诗义的理解不敢从众。
   
    主流的经典解释是:讥讽卫宣姜,通过描述服饰仪容之美反衬她品行的不端。这种主流观点主要是受《毛诗序》和朱熹《诗集传》里看法的影响。一般都认为男主角(即君子,只在篇名和首句里出现)是卫宣公。场景则多赞成是宣姜以国母身份出现在卫国朝廷、亮相与大臣贵族们见面的一刻。
   
    当代有研究者提出:本诗其实是描写宣姜下嫁公子姬顽时的场面,也持诗义在嘲笑讽刺宣姜的淫荡说法。因“象服”一般是国母的专用礼服,与昭伯姬顽身份不符,故此说略显牵强。
   
    个人对男女主人公及场景的理解同经典解释,但意见不同处在于诗文并非旨在恶意嘲讽卫宣姜的“不淑”,而是记载宣姜作为国母的盛容,褒奖赞美大于不满讽刺。
   
    卫宣姜有先嫁其父后适其子的经历,在后来儒家学者的正统观念看来是个大污点;今人也受前人此点认识的潜移默化甚深,故而均有戴着有色眼镜读诗解诗之嫌!
   
146#作者:长安射天郎  回复日期: 2011-01-31 15:49:36
    核心问题就在于对“子之不淑,云如之何?”一句的判断理解,作者是在谴责还是遗憾?这是贬斥还是赞美宣姜的分水岭。
    首先,春秋时代的卫人不应该就一口咬定孀居国母宣姜下嫁公子姬顽不道德、乱伦,原因见前面的有关解释。假定这首诗是在卫宣公纳儿子未婚妻的婚礼或者宣姜以国母身份临朝的情形下诞生,就更没有道理责备宣姜淫乱,她是个无辜的受害者。卫国朝臣们的正常反应应该是同情和遗憾,如同《邶风.新台》里的立场。
   
    再者,“子之不淑”是在说“人不淑”还是“事不淑”,差异有天壤之别。如果是“宣姜不淑”,那么讽刺贬斥说得分;如果指“宣姜遭际不淑”,那么罪人是卫宣公,大家同情和替这位美丽的齐国公主不值还来不及,那能没心没肺地指控她淫荡?
   
    我的看法是,“子之不淑,云如之何?”是作者在感慨同情宣姜“遇人不淑”,如同《诗经.王风.中谷有蓷》里的用法和文义。这句的正确解读应该为:“如此完美的姑娘却有令人同情的遗憾(指被迫嫁给又老又丑还好色的准公公卫宣公的不幸际遇),叫大家都不忍心、不好意思议论这件事情。”
   
    诗文的其它内容不需要再多做解释了,至少从字面看全是夸奖和赞美宣姜的美丽和高贵的。越是赞美宣姜就越是反衬卫宣公的缺德和腻味人,而不是经典观点认为的在冷嘲热讽宣姜本人。古代满脑子男尊女卑、要求女性三贞九烈的腐儒以及套用现代社会一般婚姻伦理观念(当代人反感宣姜也不外是歧视她前后嫁过父亲和儿子这一家人)的当代学者把该批判的对象完全搞颠倒了!这种不熟悉、不理解商周社会规则和习俗,偏执于自身价值观,妄断“诗经”旨趣的谬误偏见可以说屡见不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4:16:02 | 只看该作者
(4)“桑中”
   
    原诗: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译文:
   
    在哪里采摘菟丝?在沬邑的郊野。心中将谁思念?是那美丽的孟姜。约我在桑林中相会,邀请我在宫楼上盘桓,又送我到淇水的旁边。
   
    在哪儿采摘大麦?在那沬邑的城北。心里将谁思念?是那美丽的孟弋。约我到桑林相见,邀我于上宫做伴,送我到淇水之畔。
   
    在哪儿采摘芜菁?在那沬邑的东边。心中思念何人?是那美丽的孟庸。约我去桑林中见面,邀我在上宫游玩,送我到淇水岸边。
   
148#作者:长安射天郎  回复日期: 2011-01-31 16:21:00
    爰采唐矣:爰,哪里,何处。唐,菟丝子。
    沬之乡矣:沬,读音(mei),沬邑。乡,城外为乡,即郊野。
    美孟姜矣:孟姜,姜家、姜氏大姑娘。孟,排行第一。姜,上古名门大姓,最煊赫的就是华夏系炎帝的后裔,东夷系、戎系也有若干望族姓姜;中原“戎姜”和西戎的姜姓也多和炎帝部族有渊源。这里的孟姜是指鄘地某姜姓贵族。
    期我乎桑中:期,约会。桑中,桑林之中。
    要我乎上宫:要,同“邀”。上宫,宫殿的高处、上层,就是楼。
    送我乎淇之上矣:淇,淇水,卫国著名河流。上,水上。这句的意思是姑娘送到了淇水岸边,亲眼看这作者登上船,故曰“上”。
    爰采麦矣:麦,大麦。小麦原产地是西亚及西南亚地区,不是中国本土驯化的。小麦是较晚时候才辗转传入中国的,最初也称“来”而不是“小麦”。
    美孟弋矣:弋,即“姒”,上古大姓豪门,渊源多与东夷系有关。夏朝的国姓就是姒,大禹的名字叫“姒文命”。商周时西土诸侯也有一些姓“姒”,如陕南的褒国。这里是指鄘地姒姓贵族的大姑娘。
    爰采葑矣:葑,读音(feng),野菜名,学名“芜菁”,又名芥菜。
    美孟庸矣:庸,姓氏,可能就是鄘地的土著豪门。鄘这个名称就来源于商代定居在这里的氏族部落或土邦的名号。
   
149#作者:长安射天郎  回复日期: 2011-01-31 16:23:17
   
    延伸解析:
   
    显然这是首情诗,描写卫国青年贵族男女之间的交往和爱情。
   
    古人观察到诗经里郑国和卫国的诗歌民谣多关系婚恋、爱情作品的现象,就依照儒家的道德观得出个轻率的结论“郑、卫风淫”,意思是两国的男女关系普遍混乱甚至是荒淫。这种上纲上线的道德审判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现代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世界各地的远古民族多存在生殖崇拜现象,早期农业文明更有祀封“农神”或“谷神”的习惯,上古中国先民同样如此。很可能与最初居住中原地区的苗蛮系先民相关(苗蛮系的农业文明诞生时间和早期发展水平确实比华夏族系高),这些古中原土著部落多流行春、夏、秋三季举行祭祀农神(应该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氏”)集体典礼的习俗,青年男女们在这种集体聚会场合也自然产生更多的交往和婚恋机会,上古群婚性的男女欢会其实就是这种原始生殖崇拜活动的文化衍生品。实际上严肃的现代学者是不会有人将古代青年欢会当作集体淫乱的,这是人类社会的特有文化现象。
   
    夏朝、商朝的主体国民都属于东夷系,早期农业文明也相当发达。他们占据中原后(夏人从古兖州地区西渡黄河进入伊洛平原,商族从河北中部辗转进入中原),虽然驱逐了大量的苗蛮系原住民,但接受和消化了不少“异族人”的风俗传统。商代重视宗教活动(远古的灵教,商族和远古的颛顼帝这位重要的宗教改革规范者渊源密切),祭祀“天帝”而轻视“神农”,但是也继承了年轻人聚会、寻觅和发展爱情友谊的古俗。
   
    西周时期乃至战国,中国各地的男女交往关系都是比较自然的,卫国、郑国位于“华夏、东夷、苗蛮”三大上古文化的交会地----中原,承袭了商代的遗风,于是就显得在恋爱、婚姻方面比其它偏僻地方诸侯国的反映形式和内容更丰富。这就是古儒眼里所谓的“郑、卫多淫乱”的根本原因,我们现代人可以为祖先平反了以正视听。
   
150#作者:长安射天郎  回复日期: 2011-01-31 16:24:57
    周代中原地区青年男女相恋,喜欢挑选春天约会,地点则多在郊外。河畔、草地、树林这些地方不仅自然风景优美,旁人视线也少,这和今天的年轻人想法是一致的。我们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居民在年轻的时候,普遍缺乏独立空间,也流行借公园、郊外踏青发展异性友谊和爱情。
   
    所以,“孟姜、孟弋、孟庸”这些大家闺秀、妙龄花季的姑娘们就约会诗中的男子(应该是个优秀的未婚贵族美男子,这么多好姑娘都钟爱他)在桑林里见面,两情相悦、交往融洽,于是再邀请他到闺房做客盘桓、和家人相见(男女授受不亲,闺房禁地不许男子入足,这些主要都是后来皇朝时代的名堂)。也许是谈心、也许是姑娘有专门准备的礼物送给意中人,甚至是和父母见面、一起吃顿饭,以便下一步正式启动“媒妁之言”程序(古人重视“媒妁之言”也有深层次的原因,后面相关的篇章再专门解释)。可以确定的是林中偷情、宫楼欢爱这些乱七八糟的名堂是腐儒们凭空想象出来的,所谓“淫者见淫”是也。读者可以设想,城郊的桑林又不是人迹罕至的荒野,贵族上宫更有家人、仆役等一大堆人的眼睛,淇水渡口也是人来人往、众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怎么可能大行苟且之事?
   
    所以皇朝时代学者说这首诗反映“卫国世族贵族男女淫乱成风”,《桑中》“ 是贵族男女淫乱后的无耻自白”,还有郭沫若认定的“士女合欢桑林、上宫”都是胡扯淡,是缺乏知识和常识、自己思想阴暗的折射。
   
    《桑中》其实是表现卫国上流社会未婚青年追求爱情,朴素、自然又热烈的相恋场景的记录。只是诗中的小伙子用情不专,处处留情可不是个乖乖仔!也许诗中的男子并非一人,讲的本来就是不同的几对;或者为了修辞(诗文单节不够给力,予人印象不深,所以通常都创作若干节、内容实质上重复),孟姜、孟弋、孟庸是一个姑娘,措辞上多列了两个大家闺秀以避免重复单调。这种可能性也未为可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4:22:56 | 只看该作者
(5)“鹑之奔奔”
   
    原诗: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译文:
   
    鹌鹑双双相随,喜鹊对对齐飞。那人德行有亏,却是我的兄长。
   
    喜鹊结对飞翔,鹌鹑双双栖止。那人缺德无耻,却是我等君长。
   
154#作者:长安射天郎  回复日期: 2011-01-31 16:42:38
   
    鹑之奔奔:鹑,鹌鹑。奔奔,鸟类成双成对飞翔相随的样子。
    鹊之彊彊:鹊,喜鹊。彊彊(qiangqiang),意思同“奔奔”。“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实际是表示鹑鹊有常配,飞止则相随,借指正常的夫妻关系。
    人之无良:无良,不善,品行不端。
    我以为君:君,君长、国君。一说是“小君”,即君夫人。
   
155#作者:长安射天郎  回复日期: 2011-01-31 16:43:57
   
    延伸解析:
   
    诗作者是在抱怨骂人,而且和卫国上流社会有关,这个大家大概都没有异议。影射什么事情,骂的是哪个混蛋?经典看法有两种。
   
    多数人都认为诗中的“缺德鬼”是卫宣公姬晋。他老人家的腻味事情前面介绍的很详细了,不再重复。
   
    第二种经典解释认为在说卫昭伯夫妇。第一节“人”是指公子姬顽;第二节“人”指的是宣姜;“君”则在这种说法里从古义,即族长、家长,引申为宣姜,因为这时姬顽是卫国公族的族长,宣姜是前国母兼族长太太。
   
    第二种解释不如第一种更合理,原因也介绍多次了。一来本是桩于国于私都有利的美满婚姻(昭伯夫妇婚后是很恩爱的,养育了好几个儿女,孩子们也都深受卫人爱戴和尊重),二来春秋时代不歧视寡妇再嫁。所以卫国贵族骂这两口子的可能性太小。
   
    当代学者樊树云在《诗经全译注》中提出第三种全新观点,“这是一首对旧婚姻制度的控诉诗。一个女子看到鸟相追随、自由飞翔,联想到自己嫁给一个非出己愿的心地丑恶的丈夫,而作此诗。”樊氏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值得认真研究。
   
    总之,这首小诗口诛笔伐,手法自然洗练,态度则深恶痛绝,表达了作者耻于和无耻之徒朝夕相处的厌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5:10:12 | 只看该作者
(6)“定之方中”
   
    原诗: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译文:
   
    十月定星正当空,楚丘忙碌筑新宫。测度日影定方位,众人齐心建新城。栽种榛树栗木,还有梓漆椅桐,长成好做琴瑟用。
   
    登临漕邑故墟上,把那楚丘细瞻望。先望楚丘再看堂,勘察山陵与高冈。下山再把桑田看,巫祝占卜报吉祥,卫人在此必兴旺。
   
    老天仁慈降甘霖,文公吩咐驾车人,雨过天晴早出发,巡视农田慰国民。辟疆是个好国君,心地仁厚又深沉,健马三千盛如云。
   
158#作者:长安射天郎  回复日期: 2011-01-31 16:50:16
    定之方中:定,定星、又名营室星。农历十月,该星运行至正南方天空,适宜定方位、动土木、造宫室。这就是“定之方中”的涵义。
    作于楚宫:作,修建、筑造。于,在。楚,楚丘,地名、位于漕地,今河南滑县东。宫,卫侯办公、起居的公廷建筑群。古法天子及诸侯营建宫室时,先宗庙,次厩库,最后是居室。本句及第一节是指狄人破卫事件后,卫文公在齐桓公保护和支援下,领导卫国遗民残众在楚丘这个地方重新营造国都、恢复家国。
    揆之以日:揆,读音(kui),测度。以日。根据日影。
    作于楚室:室,民居,指新都的民房、民居及普通公共建筑。
    树之榛栗:树,动词,种植。榛,榛树。栗,栗树。
    椅桐梓漆:都是树木的名称,以这四种树指代所有卫人在新都城种下的树木。树木可以结果、纳凉、提供薪柴,古人建城必大植树木花草、好处多多。
    爰伐琴瑟:爰,助词,“以”;伐,砍伐;琴瑟,乐器。意指将来小树成材后,可以取材制作琴瑟,暗喻日后昌大文化事业。
    升彼虚矣:升,登上。彼,那个。虚,同“墟”,以往邑落的遗址。彼虚应该是指“古漕邑”的遗址。“古漕邑”相传是上古己姓东夷部落的聚居地,姬氏卫国建立后卫侯册封同姓功臣于漕;然春秋漕氏(受封者的家族后人改以封邑地为姓氏)似乎并没有建城,因为逃难到这里的卫人在新都落成前一直艰难地荒居野处;如果有城,应该可以容纳卫文公手下仅五千多人的遗众,狄人也从未攻击这里。
    部分学者因古文献提到“昆仑丘”、“昆仑虚(墟)”而将“虚”字解释成“大丘”,不妥当。
    以望楚矣:望,眺望、瞻望,从高往下看全景。楚,楚丘这个地方。
    望楚与堂:堂,堂地,楚丘附近的僻小旁邑地名。
    景山与京:景山,崇山、大山。京,高丘。
    降观于桑:降,下山,到低平处。观,看也。桑,桑田,实指农田耕地。
    卜云其吉:卜,卜者、即专司占卜的公职祭司或民间巫祝;做占卜解也没错,商周习惯龟卜。云,说、汇报。其,代词,即复国定都于楚丘、开始新生活这件大事情。吉,吉利、吉祥。中国古人迷信,既热衷于神秘主义又喜欢预测;但是观看史料,见诸文字记载的先秦重大占卜预测活动的总体命中率还颇高,确实不好解释。以本诗所载历史为例,卫国迁都复国于楚丘后还真的恢复得很好,虽然始终是二流国家(地理位置不太好),但文公后代享国甚久,奇迹般地坚持到了秦二世的时候。卫国是秦始皇统一六合后名义上存在的唯一周代封国,竟然与强秦偕亡了。
    终然允臧:终,结局、后来。允,通“信”,即伸、伸张之意。臧,好、善、佳。
    灵雨既零:灵雨,及时雨、有灵性的好雨。既,已、已然。零,落雨、下雨。此句犹言,“老天爷善恤、体贴下界卫人的心愿,帮忙下起了及时雨”。
    命彼倌人:命,命令、吩咐。彼,代词。倌人,负责车驾的小官。将“倌人”解释成驾车小臣的说法有误, “御、御人、君御人”是其专门说法。
    星言夙驾:星,雨止星见。言,虚词。夙,清晨、早上。驾,驾车出发。
    说于桑田:说,读音(shui),歇息。于,在。桑田,田间。这句和上句是卫文公在雨中对车驾官说的话:做好安排、雨一停大清早就出发,到田间看望耕地的同胞们。卫人在楚丘是且耕且作,部分人负责修建城市、部分人负责常规生产活动。
    匪直也人:匪,同“彼”。直,不弯曲为直。匪直也人,就是夸奖卫文公姬辟疆是个负责能干的好国君,没有大缺点。
    秉心塞渊:秉,持;秉心,用心、操心。塞渊,诚笃深远。
    騋牝三千:騋,读音(lai),身高超过七尺的成年好马,六尺以下的成年马为古人常说的“驽马”。牝,读音(pin),鸟兽雌性为牝,这里指母马。三千,非实数,形容盛多的样子。古人相传,周朝畜马制度规定“邦国六闲,马四种,千二百九十六匹。”即诸侯各国只允许设立六处牧马场,蓄养种马、战马、民用驾车马、杂役用马四种,数量上限为1296匹。卫国因为封建时兼有“邶、鄘、卫”三监之地和朝歌墟,所以卫侯拥有马匹的上限可达三千(规定的周天子御马数为3456匹)。这句话是形容卫文侯及遗民这时已经拥有了很多马匹(诸侯馈赠的、自己蕃息的),卫国复兴事业蒸蒸日上。
   
159#作者:长安射天郎  回复日期: 2011-01-31 16:54:07
   
    延伸解析:
   
    《定之方中》是记载卫国五千残众在卫文公带领下开始重新生活、建设新都、恢复家业的所作所为的叙事诗。诗中,作者盛赞姬辟疆的能干和美德,颂扬他从事建设、大兴农业、繁殖六畜、克勤克俭,使国人各得其所、卫国复兴在即的故事。
   
    公元前660年冬天,卫国被活跃于太行山以东广大地区的赤狄强部(可能是部落联盟)颠覆,都城朝歌及“河内”卫地全部沦丧,追随公子申逃出游牧军队魔爪的遗种只有可怜的区区七百三十人,加上一起逃难的“共、滕二邑之民”勉强凑齐五千余亡国遗民。
   
    撤退到漕邑的卫人拥戴公子申为卫戴公,于野外搭建简陋草棚而居(史称“庐于漕”),悲惨凄凉到极至。不久,戴公于哀痛憔悴中辞世,其弟公子辟疆继承君位,是为本诗的男主角卫文公(原名姬辟疆,后为周朝避讳、改名姬毁)。
   
    卫文公在妹妹许穆夫人援助和鼓励下,振作精神挽狂澜于既倒。对内慰问伤员孤寡、安定难民人心,对外多方求援、力图规复家园。终于,卫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这对贤兄妹的努力产生了效果,卫国的姻亲国齐国、著名的齐桓公倡议中原诸侯积极援助残卫,组织强大联军驱逐了卫境的狄军主力,这样奄奄待毙的卫国才死里复生。卫国强盛时期仅精兵就长期达数万之众,劫难后的人丁寥寥且一穷二白的残卫依当年情形很难长期生存,确实是从鬼门关里走了一遭。
   
    公元前658年,卫国残余在齐国保卫和支援下正式宣布复国,于安全的避难地楚丘重建家园,“定之方中”就是卫人回忆父兄们艰难中二次建国创业的情形。这首诗大致创作于文公晚年或者逝世后,是诗经中著名的叙事史诗,写作与修辞方法上肯定参考了西周就问世的《大雅.公刘》篇并受其明显影响。
   
    楚丘再肇后的卫国在卫文公精心治理下逐渐恢复,虽然再也没有西周时期强邦州伯的风光,也不及春秋五霸耀眼眩目,但在卫文公晚年已经国力和威望均远胜“亡国者”卫懿公统治的时期。所以卫国后人大力颂扬纪念姬毁的事迹,卫文公配得上卫国“中兴之君”的光荣名号。
   
160#作者:长安射天郎  回复日期: 2011-01-31 17:00:04
    附加注释:
   
    共、滕本是独立的小诸侯国,与卫国毗邻。
   
    共国位于今河南省辉县,上古属于著名的共工氏部落的聚居地。周初封给宗室子孙(大体封于周成王或周康王时期,细节难以考证),为伯爵国,君称“共伯”。
   
    河南滕国(山东还有一滕国)在周朝时的具体位置不详,应该距离卫国不远,且也在黄河北岸。相传滕国是上古黄帝第十个儿子的封地(山东滕国也附会此说),但实际上无论东西滕国与黄帝存在直接血缘关系的可能性都不大,说当年曾经臣服于黄帝并关系亲近倒是不排除。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肯定真实存在过,但他的年代还没有“封建”这一说,而且黄帝联盟又农又牧,他老人家自己身上的游牧因素特色更显著,他的儿子们选择定居生活的概率也相对小些。
   
    山东滕国是周初册封的(一说武王亲封,一说周公所封),始祖是叔锈(周文王第十四子,成王的叔叔),故周人称其为“滕叔锈”。东滕国君主的爵位是侯爵。
   
    河南滕国没有典籍或出土文物可证明其确切渊源。大致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周王室分析山东滕国公族及部众在河南择地立国的(这种情况周代不乏案例),二是周王另封的,和“滕叔锈”及其后裔没有关系。
   
    共国和西滕国同样蒙受赤狄攻卫的兵灾,与卫人一起逃难走在了一起,也有学者认为是被卫国亡众裹胁,不过这种可能性没有前者来得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19 , Processed in 0.095971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