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xly200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昀的国学诵读(6岁)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29:02 | 只看该作者

故事也没时间听了。逮着点儿时间,儿的小嘴就嘚吧嘚吧不停地跟外公外婆聊。

除了易经,其它都停得差不多了。又感受到专攻的轻松。该减减量了?

玩儿吧。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WINGOO + 2 + 2 呵呵,这叫天伦:)
端妈 + 2 + 2 外公外婆来了是得住一起一段时间吗?如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3:12:12 | 只看该作者

儿起床小便。咋暖还寒的夜,我忙不迭地催促:快点儿……快点儿……

儿揉着眼、迷迷糊糊、慢腾腾地边走边不满地嘟囔着:妈妈,你要说‘慢点儿!慢点儿!’

一怔之下,立时改口:慢点儿、慢点儿……

需要说 慢点儿 的时候,岂止此时……

[ 本帖最后由 xly2004 于 2011-4-15 23:1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杨阳ILU + 1 + 1 可爱的宝宝,我们在半梦半醒时不回话:(
端妈 + 2 + 2 呵呵,昀的话让我想起了端端近几日常说 ...
WINGOO + 2 + 2 娘俩总是这样嘀嘀咕咕。。。:)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1-4-27 23:17:12 | 只看该作者

郁闷。
如何协调校内、校外?

********



易经坚持着

04.08---04.23,易经诵读的最低谷: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读完竟然用时45分钟——足够读完整本下册的时间了

观察:
儿的手很随意地放在书上,很随意地移动甚至不动;口中念念有词……没词了,就从手(随意)指的地方开始“读”(背)……“读”(背)到没词了,再瞄一眼,从手指的地方开始“读”,如果手指不动的话,他这一部分能重复3、4遍! 平均4遍时,能“醒”过来,开始盯着书认真下去。

读书模式:
读着(盯着字读)……背着(看着书呢,却并不看字)……重复背(同一部分的循环)……认真读(盯着字读。)……

耗时45分钟的原因:指、看、读分离

********

威逼、利诱+限时:
上册45分钟、下册47分钟。指、看、读同步,一次正确,少有循环背诵。04.23---04.27,上、下册平均50分钟,轻松搞定。

要求不高,每册在60分钟内即可。

超时过分之时,感觉儿整个儿没“醒”的状态。正常状态下,即“醒着”时,50分钟一册对他而言真是小菜。


当儿诵读到一定程度时,要让他在“醒着”的状态下读书。目前,我们是靠速度来确保儿“醒”的状态。速度上来了,注意力就高度集中了,指、看、读随之同步 —— 开始良性循环。因为指、看、读同步,一次性读正确,速度想慢都不成了。

较之之前,一味要求儿“指哪、看哪、读哪”的做法,直接要求他 速读 是更有效的保持其“醒着”并促成良性循环的方法。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端妈 + 2 + 2 哈哈,看来真是男生女生大不同哦。端端 ...
WINGOO + 2 + 2 春眠不觉晓啊。齐好像最近也在犯迷糊阶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发表于 2011-4-28 08:47:4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们的论语也是到了停滞的状态了,但是其它课外阅读却是蓬勃发展了,读书的速度快,而且逮着什么书都看,就是不想看经典。 也不太想读,虽然在我们的大力压制下还是会读,但一天也就一二十分钟的样子吧。

该慢点就慢点,呵呵,都是经典要读一辈子的,干嘛非要让孩子几岁就读完呢?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端妈 + 2 + 2 经典要读一辈子的,干嘛非要让孩子几岁 ...
杨阳ILU + 1 + 1 妈妈的心态很重要,我现在就是个急,哎
xly2004 + 2 + 2 呵呵,真好啊!我们的课外阅读也起航了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10:0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4 menghuan 的帖子



我们的课外阅读也起航了吧?

休息时,就会抓本书翻。由他去啦。我只抓经典。



不论中文、英语,
有些内容是需要父母引导的,
有些是不要父母引导陪伴的。


有大量阅读垫底的孩子,读经其实很轻松。
像menghuan 版家的昊昊,读经对他 比对昀轻松不知多少倍。
有读经经历的孩子,大量阅读的实现也是水到渠成。双双兄弟的阅读量……

[ 本帖最后由 xly2004 于 2011-4-28 11:3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端妈 + 2 + 2 有大量阅读垫底的孩子,读经其实很轻松 ...
杨阳ILU + 1 + 1 我们只看漫画书,不认字的,一个月不去 ...
WINGOO + 2 + 2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发表于 2011-4-28 18:47: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ly2004 于 2010-10-11 13:23 发表


QUOTE:
现在的量我想大概定在每天半遍,周六周日各一遍,稳定一段时间不要变,别急着加量......


现在每天半遍都做不到。

四海版,上册读完要2小时;今天,前半本节省了5分钟。

下册就开始磕巴了,越往后越磕巴。读完下册要4小时10分左右。

每天用一个小时来读的话,另加周日读一遍,一周也就2遍。

那些想诵读经典的,可以上、也可以不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尽量呆家里读吧。

到我们这个时候,想大量都不行了。在我们家,不上学是绝不可能的。上半天,都属做梦。就这样每天读点儿,都有反对声:孩子太辛苦了;既然上学了,赶上学校的功课就行了;家里的学习可以停了。



怕怕,我们下半年就开学了,估计不上学也不行的,虽然家里是赞成的,但学校不会那么好说吧?
所以我现在也在纠结要不要择校,因为学区里的学校会收很多民工子弟,生源比较杂,怕受影响养成些不好的习惯与口语,所以想托人择个稍远一点,但也不是民办的中等的学校。但如果这样托人了就不能老翘课或成绩太差,否则给找关系的老师没面子,那样估计读经的时间会少很多,还要中经英经兼顾,真有点怕怕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xly2004 + 2 + 2 别太过担心了。过了前面的那段时间,我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09:4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6 杨阳ILU 的帖子

羡慕你们,家里赞成不上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23:42:29 | 只看该作者
在外文书店,看到一本厚厚的儿童圣经。取下来翻看,是写给孩子的彩图缩略版。

儿坐在播放喜羊羊的屏幕前,放书在他面前。不睬我。

翻到Genesis 1,夸张地感叹插图的精美,并读出他熟悉的句子。

儿探头过来,兴奋了: 哦!这是我读过的!

一发不可收拾。一页一页翻看,边看边问。

彩图对儿很有吸引力。只是太过精简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端妈 + 2 + 2 真好哇!妈妈真有办法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22:26:49 | 只看该作者

摘自M版的  [其它] ZT 行走在诗意语言的密林里


记者:能谈谈你是怎样进行对联教学的吗?

  丁慈矿:古代私塾里的“对课”,没有现成教材,教师多是从眼前常见的事物开始选择字词,避开生冷的字眼儿,为的是让学生容易对,又有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一般由二字、三字到五言、七言,视学生程度,由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就这样对着、对着,学生逐渐掌握了文字的运用,开始作对联,写律诗。我的对联教学以此为参照,设计了日常拓展型的对联课和主题探究型的对联课。

  日常拓展型的对联课由“每日一对”和“每周一联”组成。

  “每日一对”,就是每天出一副对联让学生去对。“每日一对”不拘时间,有时在吃午饭时进行:吃饭前我出一个对子,午饭后,和孩子们交流。对子都很简单,多是些常见的事物。例如,有一次,我出的是“八宝粥”让孩子们对。饭后,一个孩子跑过来说:“老师,我对‘三鲜面’。”另一个孩子说:“‘五香豆’怎么样?”大家哈哈大笑。

  “每周一联”,就是每周利用一节晨会课,和孩子一起欣赏一副对联。对联是我从百余种对联书中选出来的,都是些好玩的东西:“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淹水牛腰。”“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这些对联孩子都很喜欢,一读就记住了。

  记者:的确很有趣,可惜现在的语文教材都没有收录。

  丁慈矿:是啊,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感悟型的文字,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反思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其中一大优点就是不过早地让学生了解意义,而是让他在反复诵读后感悟语言中一种叫意韵的东西。梁启超说过,如果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零”了,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以此来观照我们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有趣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有一副流传很广的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看看这个“苦”字,多可怕,进入学海就像泡入了苦水!我的老师商友敬把这副对联给改了两个字:书山有路思为径,学海无涯趣作舟,这个“趣”字深得我心,可算作我的对联教学的出发点。

   记者:除了日常的“每日一对”和“每周一联”,你还进行了哪些探索?

  丁慈矿:我在“对课”教材建设上用了些功夫。几年时间里,我收集了一百五十余种对联书籍,二百多篇有关对联的论文,仅对韵我就收集了25种。收罗了这么一大堆,每天读啊,看啊,我渐渐沉浸到美妙汉语世界中。我编写了《晨读对韵》,供我的学生早晨起来读读背背,我背一段给您听听: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狗尾草,鸡冠花。白鹭对乌鸦。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这是其中麻韵第一段,总共十六韵,每韵两段,其中我最满意的是唐韵的第一段:
  明对暗,户对窗,大海对长江。龙飞对凤舞,微雨对斜阳。深院落,小池塘。水色对山光。白浪花千朵;青天雁一行。风含翠竹娟娟净,雨浥红莲冉冉香。
  曾国藩曾提出读书需要涵泳。涵者,好比春雨润花,清渠溉稻。泳者,则好比鱼之游水,人之濯足,一切都是活泼自然地发生。我希望孩子们能喜欢《晨读对韵》,能够涵泳其中的情趣与意味,强化语感,从而提高整体的语文素养。

  《晨读对韵》已汇入我所编著的《小学“对课”》,2005年12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雨润桃花万树红
  记者:上面你主要介绍了日常拓展型的对联课,主题探究型的对联课又是怎么进行的呢?

  丁慈矿:明清以来,对联这一文学样式逐渐发展到了顶峰,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对联,无论是名川大山、佛寺道观,还是园林水榭、亭台楼阁、药房酒店、书房卧室……到处都可以看见对联。据此,我把主题探究型对联课内容大致分为几个方面:一、对联基础知识的探究;二、山水楹联的欣赏;三、生活中对联的应用。三个方面的内容互相渗透,紧密结合。

     记者:走进你的课堂看一看吧。

  丁慈矿:那咱们就先到西湖去!

课例一:
  师:杭州有人间天堂之称,现在是阳春三月,百花盛开,杨柳吐绿,每个同学都应该到西湖边去走一走,西湖边上有一座祭奠百花之神的花神庙,花神庙的大门上有一副对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请读一读这副对联,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这副对联写得美极了,在春天到来的时候西湖边到处都是绿树,到处都有红花,还有黄莺在柳枝间鸣叫,燕子在湖上飞来飞去!

  生:这副对联把春天写尽了!

  生:我曾在去年春天的时候去过西湖,我感到上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所写的就是我在苏堤上所看到景色。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有一年一个老秀才游春路过花神庙,看到这副对联,读了几遍后把这副对联给改了,改完后又摇头晃脑地读了几遍说:“这样更妙!”他是怎么改的呢?很简单,把几个字调换了位置,同学们,你们有兴趣把这副对联改一下吗?

  生:我来改:莺莺燕燕,处处翠翠红红/暮暮朝朝,年年风风雨雨。

    生:我把它改成:处处莺莺燕燕,红红翠翠/年年暮暮朝朝,雨雨风风。

    生:翠莺红燕,处处莺翠燕红/风暮雨朝,年年朝风暮雨。

    师:你这么一改,我感到这副对联变成了绕口令。还有其他改法吗?

    生:红红翠翠,燕燕莺莺处处/雨雨风风,朝朝暮暮年年。

  师:你看,这就是咱们汉语的美好之处!短短20个字把春天的姹紫嫣红、鸟语花香,以及风雨晨昏、年华流逝写尽了!而且还可以变换位置,组合成多副对联。别忘了有机会到西湖去看一看,用手摸一摸啊!

  记者:对联知识好像很复杂,许多人视为畏途,你是怎么教的呢?

  丁慈矿:呵呵,我不讲什么对联知识的,你一上来就是什么平仄和谐、内容相关、节奏相合之类的规则,不要说小孩,就是大人也给吓跑了。

  记者:那你又是怎么教的呢?

  丁慈矿:多对对子,对多了自然就熟了,熟能生巧,巧中求悟。

       课例二:
  师:我的上联是:千山。
  生:万水。
  师:七嘴。
  生:八舌。
  (下面师生依次对出:理直—气壮、走马—观花、心旷—神怡、天罗—地网。)

  师:你们怎么想也不用想,一下子就对上去了呢?

  生:因为你出的都是成语。

  师:我们的汉语是神奇的语言,你看这些四个字的成语拆开来就是一副两字的对联,有意思吧?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能成为对联,我们来对几副。我的上联是:望梅止渴。

  生:我对“见肉忘饿”。

  师:你大概讨厌吃肉吧?这是你自己生造出来的词语,不是成语!

  生:画饼充饥。

  师;好,我“望梅止渴”,你“画饼充饥”,咱们俩的生活都挺困难的。再来对一副:精卫填海,这是一个神话故事,想想还有其他神话故事可以和它相对吗?

  生:大禹治水。

  师:好,你怎么想到大禹的?

  生:因为我们学过这篇课文,而且我觉着用“治水”对“填海”挺好的。

  师:你对对联有感觉了,真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学生依次对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盘古开天、愚公移山、嫦娥奔月。)

  师:你们知道的神话故事可真多,那么你觉着刚才所对的下联中哪一副最好呢?为什么?

  生:愚公移山最好。因为我觉得“愚公”对 “精卫” 、“移山”对“填海”很巧妙。

  师:接着来:山明水秀。

  生:天昏地暗。

  师:“天昏地暗”好像与“山明水秀”内容上不大相配。

  生:海阔天空。

  师:好,有气魄。

  生:鸟语花香。

  师:好,我喜欢这副下联,山明水秀、鸟语花香,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我在山明水秀前加两个字:冬去山明水秀,请你再来对一下!

  生:春来鸟语花香。

  师:这就是一副春联,过年的时候可以用毛笔书写了贴到自己家的门上去。成双成对的成语还有许多,希望同学们利用成语词典多多背诵,读多了、背多了自然出口成章,写作文的时候,成串儿的好词就会蹦出来,供你使用,这是多么好啊!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们从古诗中找到的对联。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好,这是王维的诗。
  生:我找到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师:这是岳飞的《满江红》,很好!你会背吗?大家一起来背。(生齐读)
  师:杜甫知道吗?他的《绝句》会背吗?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背得真好!请你带领大家大声地读三遍,然后同桌之间再互相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好像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分别对在了一起。
  生:诗中有两副对联。
  师:是啊,诗中有两副对联!短短的四句话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且一一对应,美不胜收!这样美好的、巧妙的诗也只有用咱们中国的语言才能写出来,来,我和你们一起来读!(师生读)杜甫的好朋友李白也是一位大诗人,李白比杜甫大11岁,他的诗写得很豪放,诗中也有许多精彩的对联,你们知道吗?
  生:我会背他写的《静夜思》。这首诗中有对联吗?
  师:没有,我来写一句他的诗给你们看看: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请大声朗读!(生读)
  师:李白和杜甫是唐诗的天空中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座,有人把他们也凑成了一副对联:李白爱()爱( ),杜甫忧( )忧( )。李白爱什么?杜甫忧什么?请你们分别填上两个字,把这副对联完成。
  生:李白爱(诗)爱(酒),杜甫忧(吃)忧(喝)。
  师:咦,怎么会这样?
  生:因为我听说李白爱写诗,爱喝酒。另外爸爸曾告诉我杜甫很穷,所以他想吃想喝。
  师:你的知识很丰富啊!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李白爱(酒)爱(钱),杜甫忧(吃)忧(穿)。
  师:哎呀,别对了,再对下去,李白和杜甫一定会很伤心的,他们会想:哎!我的子孙怎么一点也不了解我啊!
  生:那该填什么?老师,你说呀!
  师:李白爱(山)爱(水),杜甫忧(国)忧(民),李白爱饮酒,爱写诗,但他更喜欢山、喜欢水,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他的足迹,留下了他壮丽的诗篇!杜甫一生虽然穷困,饱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但是他始终想着老百姓,想着国家的兴亡!这副对联写得多好啊!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师:10个字写尽两位大诗人一生的向往和追求,也只有对联才能达到如此精练!同学们,如果你能爱山爱水,那么你的生活一定是快乐的,如果你能忧国忧民,那么你也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诗人!  

  结    语
  1932年,白话文已逐渐在语文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入学试题中出了一道对对子题目“孙行者”,曾引起轩然大波。攻击者纷纷认为这是“复古”“开历史倒车”,对此陈先生不以为然,在天津《大公报》上撰文进行了反驳,文中指出了对对子有四大好处:①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字及其运用;②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③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④可以测验思想条理。陈先生反复强调了对对子是符合汉民族语言特性的汉语言测试的最佳方法。

  70多年过去了,2004年1月北京大学特招考试语文试卷又出现了对对子“九天揽月,华夏英雄驰宇宙”,2004年高考,许多语文试卷中也出了对对子的题目。历史绕了一个圈又回到那个地方。毕竟,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就像我们无法漂白的黄皮肤一样,永远是炎黄子孙的文化标志。

名人谈“对课”
               “对课”是作诗的基础      
                  
    对课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大约由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联,学生想出下联来。不但名词要对名词,静词要对静词,动词要对动词;而且每一种词里面,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例如先生出一“山”字,是名词,就要用“海”字或“水”字来对他,因为都是地理的名词。又如出“桃红”二字,就要用“柳绿”或“薇紫”等词来对他;第一字都用植物的名词。第二字都用颜色的静词,别的可以类推。这一种功课,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
——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对课”可以帮助掌握文字的运用
    我们小时候念书,得对对子。老师说“风”,我们对“雨”。对对子跟写小说,距离自然很大。掌握了写对子的本事,也有好处。要写对子,就要很仔细地分析每一个字,风是自然现象,雨也是自然现象,性质相同;风是平声字,雨是仄声字,声音不同,恰好平仄相对。这样慢慢地学习,就逐渐掌握了文字的运用……对对子,只有汉字才可以这样做,七个方块字对七个方块字,五个方块字对五个方块字,整整齐齐,声音、字数、字的性质,都是对着的。——老舍《本固枝荣》

为语文基础训练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我们往往以为学对对子只是为了学作诗,这种看法应当改变。属对练习能够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这一点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多年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教不教语法修辞等知识的问题。不教,学生显然需要得到一些这方面的训练;教,又觉得只是一堆术语、定义,并不能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如果我们能从前人进行属对训练这个办法之中得到一些启发,研究出适合于我们需要的训练方式,再配合上简要知识的讲解,也许能为我们的语文基础训练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

这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启蒙写作教学
    对对子在旧时书房中是开笔作文之前的必修课,每天于下午放学前进行之,花时间不多,而效果却很大。一般读一两年书的学生即能参加这一学习活动。一般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因为重在记忆,读时不容思考。对对子则不同,要让学生思考,这中间就显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才情,不同的想像,因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说写作教学,这便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启蒙写作教学。字音、字义、词性、词组、结构,在天天对对子的教学中,便日积月累,记熟了,能熟练掌握了。
                                ——邓云乡《清代八股文》



丁慈矿怎么教古诗
  1998年登上讲台,我开始教学生读古诗。
  为什么教古诗,原因有二:一、阅读经历告诉我,古典诗词是好东西,可以帮孩子构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二、当时团中央发起的“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正在开展,我很想参与进去,获得个人的成长。
  从那时起,我先后换了两所学校,但这件事一直坚持了下来。起初,我还带有一点功利心,想申报一个“诗文诵读”的区级科研课题,但是我申报了两次都失败了。我的功利心也就消失了,全凭兴趣教诗,越教越有兴趣,越有兴趣越想教得好一些,于是收罗了一大堆的诗词书籍资料,这些年一直在读,怎么也读不完。
  我每一届学生都是从三年级开始接班,然后教到五年级毕业。孩子们有三年的时间是和我一起度过的。这三年中,我平均每周教他们读一首诗,到五年级时还增加一些宋词和古文阅读。刚开始是我教,后来便组织孩子们自学,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教大家。起初是每周一首,后来是每周两首甚至三首。三年下来,一般孩子背诵量都在二百首左右。
  我具体的做法是:
  一、从好玩出发,从趣味诗入手,从浅的诗开始
  我教诗没有固定教材,起初是从有趣的、浅显的诗开始教的,如数字诗:
  一去三五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宋朝学者邵雍的一首小诗。
  郑板桥的咏雪诗:
  一片一片叉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这首诗曾被选人民国年问的小学教材,汪曾祺先生小学时读到这首诗,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字的美,他说自己的写作方法是从“飞入芦花总不见”悟出的。
  再如纪晓岚的《秋江晚钓》: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这首诗被台湾的小学国语教材选人了,我们的孩子也很喜欢它。
  中国文字富有游戏精神,有一种诗叫“神智诗”,充分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画出来的,如下面这首:日圆山高路口长,云横雨细倒斜阳。
  扁舟横渡无人过,风卷残花半日香。
  太好玩了,小孩子一看就喜欢上了。这些诗我是不作讲
  解的,只是和学生一起读,读完了让孩子描述诗中的画面,然
  后说:“这诗好玩吗?哪里好玩?好玩就应该记住,后面还有
  更好玩的呢!”
  为什么要从最简单、有趣的诗人手呢?现代教育家夏丐
  尊先生说:“从什么读起不成问题,最初但从有兴味的着手就
  可以。其实,除了有兴味的着手也没有别的办法。”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也曾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
  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由此可见,要使所学的诗歌在学生的心目中显得可爱,起码是在教师的启发、指点后学生觉得可爱,因此“每周一诗”最初的选择不可不慎。
 二、沿中国地图教起
  我常常想: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从来就不曾离去,当我们涉足他们的游踪,高声诵读他们的诗的时候,他们就在我们的生命中复活了。和诗人同行,我们不再孤单、不再胆怯,我们便在凡庸和琐碎之中获得了诗意的人生。
  我在教室里贴了张中国地图,告诉孩子们诗人最爱游山玩水,凡诗人涉足之地,都有诗的存在。然后对照地图,先教大阴山下的《敕勒川》,再教南朝民歌《江南可采莲》,这是为了强调塞北江南的时空差异。接着教《枫桥夜泊》,再教《钱塘湖春行》,这也是我们学生经常去旅游的地方。
  然后沿着长江溯流而上,《题金陵渡》《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岳阳楼》《早发白帝城》等,接连教了下来,孩子学得很有兴趣。我告诉他们这些诗都是诗人所见所感,如果有机会去这些地方,一定要大声背诵古人的诗,周围的游客会刮目相看的。一个孩子在暑期去黄鹤楼旅游时,就在那儿背诵崔颢的《黄鹤楼》,回来得意洋洋告诉我,有人对他翘起了大拇指。这种自得是多么好啊!地图可以让孩子们找到诗歌的时空坐标,可以激活它们的生命,可以让孩子们穿越悠长的时空和诗人相会。
  我从小爱收集火花、邮票、门票、明信片,这些小纸片也在教学中派上了用场,山水风光展现在方寸之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借此和孩子们一起走近诗人。我要求他们把旅游时的门票收集起来,贴在本子上,我还把自己收集的明信片奖给诗背得好的孩子,郑重地说:“这个地方李白没去过,因此没有名句流传,你去了一定要写两句寄给我看看。…‘这个地方杜甫去过,他写下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你去了要仔细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孩子们深受鼓舞,在外出旅游前常常来找我,问我“某某地方李白去过吗,写了什么诗”。
  三、风吹哪页读哪页
  春光明媚时,我教“黄四娘家花满蹊…‘人间四月芳菲尽”,春雨淅沥时我教“天阶小雨润如酥…‘好雨知时节”……
  夏天来了,我教“毕竟西湖六月中”;秋雨潇潇时,我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004年12月30日,上海好不容易下了场大雪,我马上抓住机会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写道:“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观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我觉得学诗一定得切合具体情境,这样才能把握诗的意象,一年四季,风花雪月,总有与诗、与诗人邂逅的机会,我们可要紧紧抓住!在把握了诗歌的意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感受诗歌的情趣,从而提升我们的生活境界。
  四、教诗时间哪里来
  俗话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挤总归还是有的。
  我主要利用三块时问,一是晨读课,二是午会课,三是晚管理。甚至是春游秋游的车上.逮到机会我就大讲古诗。有老师生病,有老师请假.只要我去代课,就去讲古诗故事。我讲古诗故事,一般会跑题,讲《大风歌》,又扯到《垓下歌》,从项羽、刘邦一直讲到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小孩子爱听我讲,一讲和古诗有关的故事,教室里就会鸦雀无声。毕业好几年的学生,见面了还会提起我讲的古诗故事。

五、教诗的方法是简单的
  1.和学生一起读,和学生一起背。所有教过的诗,我基本上都能背,这是我和学生一起读、一起背的结果。和学生一起读诗是我教学生活的一大快乐。早晨,我走进教室,环顾四周,手指窗外高远的天空,大声喊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孩子们立刻心领神会,齐声回应:“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然后,我们师生一唱一和地背下去,当背到“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时候,我们都用手做杯子状,然后相互碰“杯”了!
  每教一首诗,我都要先带孩子们读,然后师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连接着读,最后我们一起背,背的时候,我很兴奋,手舞足蹈。孩子们自然大受感染,也开始手舞足蹈,我们都沉到诗里面去了。
  2.单刀直入,抄读积累。我上课没有精巧的构思,我的导入很简单:“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诗,先请把它抄在你的诗歌本上…一’抄完了同桌相互检查一下有没有错别字……好,跟我读!”三年级伊始,我就让学生准备了一本厚厚的本子,然后。让孩子把所学的诗,全部抄在这个本子上。我不推荐他们去买古诗词书籍,当然后来很多孩子都买了这方面的书,那完全是出于自愿。我们抄一首学一首,三年下来,就积累了厚厚的一本,我相信这对于孩子是一笔财富。我国著名史学家胡道静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抄书的作业,是读书学习的奇妙绝伦的方法。”    ’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很多孩子的古诗本上除了我教的诗,他们也抄了许多自己喜欢的诗。养成了一个自觉积累的习惯,终身受益1
  3.长诗分句教。在九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教过几首长诗,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等,效果非常好。首先我告诉孩子们这些诗很长,能背下来是个挑战,愿意接受挑战吗?如五年级上学期我说要用一首长诗挑战他们,一直到五年级下学期才教,吊足了孩子们胃口,孩子兴趣高涨。然后每天教几句,一首《蜀道难》足足教了四个礼拜,每个人都背得滚瓜烂熟,我相信他们这辈子是忘不了了。
  4.适当地讲解古诗知识(对仗、押韵、平仄)。汉语的形式美在古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美在我们现代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了。清代的一本小册子《声律启蒙》,作为私塾教材曾经风靡全国,300年来,私塾学童几乎人手一册,、我把《声律启蒙》引进课堂,让孩子们学习对仗和押韵,进而学习作诗、作对联。虽然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这种需要,但是让学生感受汉语的形式美,仍然有必要,为此,我在教诗的同时花r五年左右的时间,收集了150余种诗词、对联书籍,编写J一本小册子《小学对课》(此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垓于们一起读读背背,感悟汉语的对仗和押韵:
  干对百,两对三,塞北对江南。山村对海岛,旷野对平原。花烂漫,月婵娟。草木对山川。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点水蜻蜓争款款;浮波莲叶自田田。
  这是其中的一则对韵,总共32则,孩子们喜欢背,没用多久,就都记住了。这时我读到了刘永翔教授的《蓬山舟影》,里面有一篇谈姓名的文章很有意思,我便利用姓名的读音和孩子们讲解平仄的搭配。我说我的名字叫丁慈矿,代号“平平仄”,有谁是“平平仄”的?哗啦一下,站起来七八名同学。
  看来“平平仄”还不少啊!接着问“仄仄平”有没有?又站起来五六个同学。还有“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去找和自己姓名相同平仄的朋友吧,教室里乱作一团。待大伙儿平静下来,我又让他们去找和自己姓名平仄相对的朋友,励页奇和葛胜陶走到了我跟前,我们相视而笑。
  一个来自日本的孩子也走了过来,说:“老师,我是不是‘平平仄仄’?…‘你叫滨田林奈,不是‘平平仄仄’,是‘平平平仄’。”孩子们都笑了。
  我告诉他们平仄相间读起来才好听,并且名字也能凑成诗句,我用四个孩子的名字凑了一句:“邱深——全白露,陆远——张一遥。”诗虽不通,但孩子们对平仄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家后统计了自己全家人的姓名平仄,评选出了最好听的名字。由姓名的平仄生发出去,再讲一点诗句的平仄知识,孩子们便不觉得枯燥了。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情趣是读写听说实践的原动力,如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爱好,将使主体的时间、精力尽可能地集中、专注于它,千方百计、百折不挠地满足这一要求,并从中感受无穷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鉴赏口味,不断进入新的接受境界。语文情趣基于爱美的天性,是形成于后天的对语文之美的爱好和追求。”
  九年来,“每周一诗”的教学实践,逐渐验证了王老师对“语文情趣”的定义,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到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的情趣,并从这一语文情趣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



[ 本帖最后由 xly2004 于 2011-5-1 22:4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紫竹林 + 1 + 1 这样的好老师,真是流口水呀!
端妈 + 2 + 2 谢谢昀妈了,儿教真好呀,总是让我看到 ...
WINGOO + 2 + 2 飘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发表于 2011-5-2 15:34:25 | 只看该作者
昀记忆很好呃,复述BIBLE应该不是很多遍啊,怎么会都记得呢?
羡慕的口水啊。。。

我们昨天也抱着本圣经,许多故事讲给他听,人家说,我不记得了!

圣洗约翰受死那部分,他看到圣约翰的头,津津有味

昨天被他爸批了,说娃这么小,咋对血淋淋事件这么有兴趣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端妈 + 2 + 2 哈哈。这样也好,不怕血腥,呵呵,这些 ...
xly2004 + 2 + 2 他不是全都记得的,只是能辨别熟悉的句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3 08:04 , Processed in 0.105832 second(s), 3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