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果行育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敢不敢这么教你的孩子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0-8-17 14:22:3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那个想象力倒数第一的报道,我觉得有几点很奇怪:
1. 那个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做的调查是去年进行的,在去年8月份就已经有报道,但是为何那时候网民没见传播?一年过后去在网上飞快流传,是否是某种盈利机构的炒作行为?
2. 报道说采样21个国家,全球国家远远超过21个,全球倒数第一这样的说法实在是不太严谨,有典型的误导倾向。而且是那21个国家报导中也没明确说明,如果这21个国家除我国全部是先进的发达国家,起国名的想象力创造力超过我等,本来就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何须惊讶。

个人观点:
我国孩子从来不缺想象力,也不缺创造力,欠缺的反而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把想象力和创造力转化为生产的制度保证。
如果我们还是继续这样的不严谨(就像这篇不严谨的报导一样),那么即使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世界第一,我们的生产力依旧低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0-8-17 14:38: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i5 于 2010-8-17 03:04 发表
转贴中作者似乎对自己的学习努力过程有点太轻描淡写了, 着重强调自己是如何的玩过来的。 个人感觉作者本身还是很有天赋的。


这是很正常的,就象说到比尔盖茨,就是强调他是退学的,而对他在9岁以前的自我学习过程轻描淡写一样。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i5 + 10 + 10 嗯, 这样可以显示与众不同, 吸引眼球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0-8-17 14:39:28 | 只看该作者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这个孩子进北大,写这么一个文章,不过说明了一点,就是这个人够聪明,因而不需要父母、老师给大的压力,她可以循着自身的成长规律,经过一个个顿悟的环节,成为佼佼者。

父母的两难在于,你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天赋是不是足够好,有没有内在的驱动力,或者这个驱动力什么时间会出现。。。
就看同一个家庭出来的几个孩子吧,环境是不是差不多?如非特殊情况,父母一般不会对某个孩子特别苛刻,对某个孩子特别放羊的。但是,严格的家庭和放养的家庭教出来的孩子,每个都特别出色吗?
巴菲特家三个孩子,只出了一个沃伦而已。

就个体而言,养孩子的时候,我只能保证给他提供我能力所及的最好的教育条件(也许,适当的牺牲我生活里的某些享受),包括但不限于学校的选择、课外活动、发现并培养兴趣、保证营养等等,但绝不敢说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就一定会成功。因为成功有天赋的因素,也有运气的因素,是没有任何保障可言的。
我们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实际上穷人的孩子自暴自弃的也多的是。
放在富人家、教授家、高官显贵之家,他们未必就不注重孩子的教育(也许差别在于各人对教育的认识不同吧?),不成功的例子依然比比皆是。

别说“成功”,就连“活力”这个东西,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人生中的变化因素太多了,就这个问题可以看到的例子多不胜举。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自己的同学、同事、朋友、老师,只要我们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就会发现,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是根本没有规律可循的。而且,他即使成为了这样的人,能不能坚持下去,也是极难极难的事。即使坚持,能不能有所成就,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湮没在人海里,也是很难说的事。
说个我知道的一个例子吧。这个人毕业于一般性的大学,考上名校研究生,读完博士之后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给自己设定了N年的目标,时限一到,就脱离公务员生活,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事业做得不错,年收入相当高。同时和大学合作,开办研究所。。。目前,在研究股票。这个例子如何?听过他的演讲,不像俞敏洪那么富有煽动性,但也条分缕析,感觉很好。这样一个人,说他成功,也算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了。但这成功,距离他曾经的意愿,做中国最好的律师、最好的法律研究,实在遥远。(当然我不认识他,也不了解他,只是因为某些关系知道他的发展轨迹和一些理念。)
可见,人,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是在不断的受着命运的拨弄的。每个人走的路,不但受制于自己的天赋,更受制于所处的环境——不只是逆境,还包括顺利的时刻(因为,尤其是“成功”时刻,人更容易受其腐蚀,忘记自己最初的坚持)。

呵,越说越远了,连我自己的话题是啥,都忘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xylonhong + 2 + 2 我很赞同。这篇文章令我想起巴菲特讲得 ...
果行育德 + 10 + 10 难度是有的,如何可能也是值得思考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5: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 jiangying 的帖子

哈哈,你的这个观点俺是十分赞同的,有个物理学家的一篇博文说: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他还说:写幻想的世界名著,你必须构建一个完全自洽的想象世界。“自洽”,self-consistent,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你必须解释为什么有些山可以在潘多拉星球悬浮 — 因为山上的矿石中含有常温超导物质,而且该星球磁场紊乱 — 而人类之所以要来这个星球就是为了这种物质 — 潘多拉星球磁场紊乱,这也是该星球上的动物有一定的感应能力的原因 — 而磁场之所以紊乱,是因为附近有几颗别的行星,你都可以在天空中看到… 几件事必须能够互相解释,是一个完备的逻辑系统。

除此之外,你要估算潘多拉星球的大气密度,你“想象”出来的这些动植物必须符合这个星球的环境,你得请语言学家专门给土著发明一种语言 … 你编制了一本《潘多拉星球百科全书》。

《指环王》和《哈利波特》也是如此。除了世界观自成体系之外,这两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对欧洲神话要有相当深的研究。各种魔法,种族和道具不能胡乱想象,必须符合一定的传统。我国的《西游记》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请问这种想象力是天马行空胡想乱想的么?是步步为营精心计算出来的。Avatar 中的各种神奇植物是受到海洋生物启发的结果。山的造型可能来自中国。就连故事情节也是人类历史上上演了无数次的殖民事件的翻版。为什么想象力必须跟实际有联系?因为说不通的东西人们不感兴趣。我就对“肚子里长樱桃树”这种完全不靠谱的故事完全不敢兴趣。

所以最高级的想象力其实是不自由的。正是因为不自由,它的难度才大。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导演拍不出来 Avatar,他们缺的不是“自由”,而是这种“不自由”的超难脑力和物力。

“自由想象力崇拜”的背后,是“顿悟崇拜”。这种思想认为一般人终日被自己的知识所束缚,而一旦跳出这种束缚,就能够取得重大的突破。这种思想其实是对科学发现的庸俗解释。

全文地址: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421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10-8-17 15:1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3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xylonhong + 2 我很赞同。创造并仅仅是一个想法,而是 ...
hi5 + 10 + 10 我很赞同。
happy_99 + 3 + 3 很有价值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0-8-17 15:2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5 果行育德 的帖子

这个博客好看,收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0-8-17 22:55:1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讨论的内容太有意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0-8-18 07:24:29 | 只看该作者
哈,想起来了,俺的话题大概是,回答标题的问题:你敢这样教孩子吗。。。

我不敢那样教孩子,因为我的孩子和她不一样,我只能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提供适当的教育,避免人生路上的一些陷阱,期待他成人。

在这个问题上,我尽量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种的也许是豆,收的也许是瓜,反之也是可能的。
未来无法掌握,就连我们自己的未来,也不完全由得我们自己呢,只能是放宽心,走一步看一步而已。

世界上没有一条路保证成功,这也正是世界如此多彩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0-8-18 09:36:35 | 只看该作者
我倒不觉得是敢不敢的问题。这个例子,最值得挖的是这个家长是怎么做到,让孩子对阅读、美术、物理、化学、英语、哲学感兴趣?
   用平常心来看这个孩子,首先是孩子的耳朵有些小问题,于是这个家长的心态,就会关注点不一样了。。。
    这个孩子下的功夫并不少,对阅读、美术、物理、化学、英语、哲学感兴趣,要对这些感兴趣,家长下了多少功夫,脑子里转了多少个圈,孩子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有一句可看到一点“不过他买了很多书给我,要知道那时候四五本书的价格就差不多顶上一个月的工资了,可他从不吝惜钱。我是在妈妈念故事的声音中长大的”。而且这孩子还成为了美术特长生,要做到这一步,也要经过很多练习,,,,
    她只是没有参加外面的奥数、英语培训班,并不等于她没投入精力在学习上。奥数只是培养思维方式(如果不参加竞赛),她对阅读物理化学哲学的兴趣,已经能够起到这个作用,而英语,论坛里的家长也是这样想的,不参加培训班,但下的功夫不会比培训班少,只不过重点在兴趣上。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4 金币 +14 收起 理由
嘉宝 + 1 + 1 我很赞同。
hi5 + 10 + 10 鲸鱼说到点子上了
happy_99 + 3 + 3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0-8-18 12:16: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9 小小小鲸鱼 的帖子

我赞成楼上版主的观点:关键要看家长是如何做的?
孩子的成长与家庭环境、氛围、家长的引导有很大关系。这一点从这位同学的叙述中多少能够感觉得出。
我对这位同学所说:“对学科爱好,但对课程不敢兴趣。” 感觉很有意思。对学科的喜爱显然来自校外,家庭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果父亲酷爱历史、哲学,其藏书、日常话题、视听媒体一定会有所倾斜,孩子对其有所偏爱是很自然的。而学校教材应该讲也是以引导孩子学科兴趣为目的,但应试考查的权重过大,使老师同学更集中于答题能力的训练。就历史课而言,历史年表一定比历史故事更要紧。
这位同学能够有所突围,正如他自己所说,因为拥有一座冰山,同时对学校应试又较为适应。对于大部分应试学子而言,有的只是如同浮萍的成绩单,无论高低,随着应试的结束其学科的关注也就此终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0-8-18 12:30:50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诸位分析得越来越精彩了

这封信应该加上所有以上的评论来读才能真正读出味来,如果只是泛泛而读,很有可能被误导来真就放手不管孩子了。

所以,我不太喜欢动不动以“我不管孩子,放养”来标榜自己的家长,同理,这样的孩子,因为,这样会造成其他家长和学生的困惑,混淆视听。

[ 本帖最后由 happy_99 于 2010-8-18 12:3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mtryshy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5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3:00 , Processed in 0.12687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