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果行育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敢不敢这么教你的孩子

[复制链接]
231#
发表于 2010-8-31 19:26:5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经常提到“尊重”二字,却时常不经意地糟蹋着这个概念的实际意义。教育必须从尊重孩子而不是从“引导”孩子开始。尊重孩子,意味着你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成见,接受孩子所展现的一切——因为那就是他——孩子只有在最安全的“环境”中才敢于展露他自己。这个环境,主要就是你(言行举止/所思所想)构建出来的。“放下自己的成见”并不容易——从情绪化的“自尊”中解放出来,达成理性自尊——这并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发表于 2010-8-31 21:16: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happy_992010/8/31 20:10威望+3这一说法似乎可以涵盖所有人,包括黑格尔。
happy_992010/8/31 20:10金钱+3这一说法似乎可以涵盖所有人,包括黑格尔。


99的意思是

1、“黑格尔雀跃地谈论着他并不了解的东西,而且,他对自己的无知毫无意识”?
2、或者“黑格尔也曾经有过这种现象”?

我不知道以上说法是否有事实依据,如果有,我倒是很想见识一下。


一般而言,任何人都有可能曾经有过“无意识间无知地自以为是”之过失——哪怕他是佛-圣人-神仙或是伟哲,他的成长历程中必然会有那样的过失。
这似乎是一个真理——但,我们不能根据这个“真理”,不由分说地拿来断定“具体的人事”,否则,我们就犯了“以理限事/以理杀人”的想当然的非理性过失。

这个“真理”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判断/推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其将之当作一个“判断尺度”,不如当作一种“警醒格言”——我们只能在“具体的人事”上去寻证它的真理性。于是,我们就要问:黑格尔什么时候,在什么问题上,雀跃地谈论着他并不了解的东西,而且,他对自己的无知毫无意识?。。。当,且仅当,我们这么认真追问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心只是想要得到追问指向的那真相,而不是为了任何其他理由,那么,我们就是在实践地避免了“无意识间无知地自以为是”这一人类常犯的非理性过失。


我这种对话方式是不是很烦人?如果觉得我讨厌,请记住:很多时候,我比你更讨厌我自己。很无奈的,我之所以要忍受“这样的”我自己,乃是因为我几乎不能原谅自己缺乏理性时的那种状态,我的一生,就是因为那种非理性状态而丧失了人本有的价值,我对自己真的失望过,痛苦过。


关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我的学习心得很多,说来话长。但有一点可以直接道来:不要相信国内现行教材,不要用“搜索引擎”取笑自己的学术素养。




--------------------------------------------

附:

99可能更喜欢在和和气气的语境里交流。。。其实,谁不喜欢和气呢?假如我们坐在一起,看得到彼此的容颜姿态,听得见彼此的音声语调,那么我们就有更多的途径去感知“和气”的存在。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只能通过单调的方块字表达自己,而且,你无法预料同样一个词语在别人脑海里是怎样的体验,你更不可能知道未曾谋面的对方当前正处于怎样的心情。于是,误会几乎是不可能避免的了。

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多一点理智(严谨表达),多一点尊重(认真阅读)。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8-31 22:3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3#
发表于 2010-8-31 23:1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54 天高任鸟飞 的帖子

当然了,谁不喜欢和气呢?我也喜欢和气的环境。
但和气,不是单方面的妥协可以产生的。

今天为朋友的家事用了半天心,回来已经太晚太累了,不想说话,看你们讨论好热烈啊,明天再来参与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多说多说啊。从头到尾你每楼发言都和我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发表于 2010-9-1 00:08:39 | 只看该作者
孩子们通过电脑学会了什么?他们学会了基本的Windows的操作,学会了浏览器的使用,学会了电脑绘图,在线聊天,收发电邮,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就和我们大家一样。


这些都是操作性质和工具性质的,而且windows是经过设计,目标客户就是不懂电脑的人,所以特别易于使用。而且windows是互动性质的,足以引起孩子们的操作兴趣。

如果给他们一个字符界面的unix系统,最聪明的孩子也不可能自学会,哪怕是简单的使用。

如果给他们一本数学书,相信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
结论是,第一,小学基础教育可以是自发的,完全可以以一种“自我组织”的方式发生,而不一定要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渠道来实施。

第二点结论是孩子们可以自我组织起来,教会自己知识。
--------------------------------
这个实验希望得出以上两个结论,个人感觉这是从个例推导出普遍结论,应该是不成立的。

1. 实验中,孩子们只是学会了操作而已,并没有自学到任何基础教育中的内容,比如数学,语言能力等。
2. "孩子们可以教诲自己知识",可以改成“教会自己windows的最简单的使用”,而不应该用“知识”这么广泛的结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发表于 2010-9-1 08:23:44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赋闲在家,有幸经历了这样一个激辩的过程,真的是看的酣畅淋漓。就像看汤姆斯杯上林丹和对手的比赛一样,你来我往,好不痛快。各位版主实际上就是集体开了个辩论赛,赛场上大家是对手,赛场外大家还是朋友,对吗?怎么能说是伤了和气呢?再说了你们这些高手的对决,让我们这些看客更是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分享了更广的视野,真的是我们的福分。
记得我做硕士论文时导师对我说的:自然科学只有一个真理,社会科学则本无对错,坚持一个观点并能自园其说就可以。我也这样认为,社会生活本是丰富多彩,不能用一个模型或是公式概括。当然可能是我的哲学素养也不深的缘故,我是老佩服天高任鸟飞版主了,当我不停的用哲学去思考真理时,我真的好痛苦,当然经历了痛苦之后我也得到了重生。
各位版版只是在这一个问题上有争论,并不会影响整个论坛的和谐氛围,对吗?我从这个论坛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希望我们的论坛能够更加的发扬光大。
一看我就是典型的“和事老”,像不像围城里的方鸿渐“无用亦无害之人”。断章取义,再不插嘴。

[ 本帖最后由 mamimerry 于 2010-9-1 08:3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6#
发表于 2010-9-1 11:07:5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墙中洞实验”,我不得不再说两句

二十六楼摘录贴出“墙中洞实验”的有关信息,至二百五十六楼止,这个实验的真相已经在人们的“阅读加工”过程中被改造了——这就是“曲解”。。。我准备挑几个典型拿来分析一下。请相信,我绝不是想要为实验主持人米特拉博士作辩护,没有必要——本楼任何曲解,对米特拉博士在认知科学与教育技术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地位,以及世界公认的科研贡献,均不构成任何消极影响。“曲解”损害的是患者获知真相的权利(仔细想想,很可怕的)。由于它总是隐身于无意识的程序化过程,这使得它对人类理性的侵害几乎可说是无药可救——好比盲人骑瞎马,好比权力一旦失去制约。。。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曲解亮相。我相信,任何人当他意识到自己对某事产生了误解,无论他表面行为如何,内心总是宁愿去接近真相的
这是理性的本来目的,也可说是人类的天性。


例、二十六楼标题是——墙中洞实验:孩子是如何实现自我学习的。。。

这个句子的逻辑结构并不容易产生歧义,即:针对“自我学习”提出“HOW”的问题。这个思考方向是关键,考验你的逻辑基本功。也就是说,实验器具和具体活动项目其实都不是重点,观察者只要提供必要的器具,然后尽量少干预,多观察,就可以了——你甚至可以通过玩泥巴或者其他任何游戏项目,从中观察孩子的自我学习是“如何”实现的——孩子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展示他的自组织学习的潜力,不是么?这个理解方向是否恰当呢,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后文做一个大致印证。摘录并不长,基本上都是基于观察的描述实录,作者显然并不重视实验器材及活动设计方面的细节问题、主要侧重受验主体的行为评估,这似乎透露了作者的专业背景。而通过文中简略的背景交待,墙中洞实验似乎只是某个更大项目下的子项,实验器材“计算机”也就成为一种顺势的随机选择,而非必然选择。

关键问题在于:自我学习发生在孩子的“里面”,那么,简单的外部现象,是如何表现那复杂的内在反应过程的呢?。。。很显然,这个问题不解决,作者整个实验就要落空。而摘录里面,那些描述与结论之间的跳跃性,也逼得你只能从“作者是不是有其他的论证理由”这个角度来寻求进一步的探索方向。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解答,因为需要很专业的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训练。这个时候要注意:假如你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那么,作者接下来的论述,你能否恰当理解,就很成问题。


只要你不急于判定作者是“莫名其妙”的,你会很轻易发现作者的专业声誉和科研贡献。。。博士,首席科学家,年度最佳论文,世界科技大奖最终候选人,多个跨国科技项目的领头人。。。等等。当然,我们坚决不要被那些所谓的光环唬住,国内靠草鸡大学的博士文凭混饭吃的多了去。。。问题是:这位博士的头衔有可能是草鸡,也有可能不是草鸡吧,验证真伪之后再下断语,这样对自己比较有交待——假如我们对“真相”仍抱有一丝天真的热切,我们怎么好意思欺骗自己呢?


于是,我们至少要做一件事,那就是“了解作者的专业领域”。在此之前,你甚至可以不用去听他在TED的相关演讲,也不用去查阅他的实验资料——请首先问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去了解作者的专业判断及其背后的依据?如果缺乏这个实力,那么,你一定不可能恰当理解他的演讲。。。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的是好好学习。而不是去担心作者会犯“你发现的那些低级错误”。。。你的发现,只是源于你的曲解,那不是作者本意。


再次申明,我的意思,只是想激发我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9-1 11:1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12:20:11 | 只看该作者
这楼已经很高很高了,不过感觉我们一直在山脚下转悠 ,我也渐渐失去了进一步探讨的欲望,俺还是自个儿瞎琢磨吧。

教育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广,但这些因素一定有主次之分。

我想暂时撇开环境或其他外力,其实就是在思想上假设它们处于合理状态,深入探讨教育的主体:孩子。就像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一样,没有这样的假设,整个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就无从建立。

教育,这么大的话题,随性而谈亦未尝不可。但感性认知要不要上升到理性认知?要不要在平时的感性中多转进几个层次?这倒是未必每人都要如此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尊重之。

开学了,眼末跟前的事又该开始忙碌了,我也该歇着啦。。。大家有兴趣可以接着聊,有时间我再过来观摩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wanyi77 + 10 + 10 你是老师?这就罢了?话题还未及展开,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8#
发表于 2010-9-20 14:1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果行育德 的帖子

看了此篇,我买了周国平的书,很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发表于 2013-3-18 20:52:11 | 只看该作者
把帖子顶上来再说,讨论得太精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发表于 2013-3-18 23:3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9 helenminliang 的帖子

喔,真是精彩的帖子,慢慢消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0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2:57 , Processed in 0.088599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