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果行:
主要质疑点这个一时还真不好浓缩啊,不好意思,最近思维还是有点混乱(离高考只剩二十来天了,学校也抓得挺紧的),只是有些话憋不住不说罢了。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的质疑点未免太多了,几乎每看一句就在脑海里蹦出几个问号……而且这帖可能还要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所以……
顺便回复qqyou朋友:王教授的演讲的确是看着挺累人的,很遗憾他没有写出一本更系统的书来方便大家学习,但是作为演讲稿来说,要像论文一样逻辑清晰也未免太过苛刻。我比较不满意的是,王教授的演讲中对许多现实的描述,未来的预测用了过分肯定的语气,而这些内容许多是与现实不符的(实话说吧,有些方面,王教授您真的应该多了解一些再发言……),我认为这是对听众不甚负责的表现。
或者等高考结束后的暑假,我会有一个更系统的质疑与讨论稿件出来……但是这段时间,还是先容我稍微混乱一下吧!既然说讨论与“找茬”,我就是摆明了一是要钻牛角尖,如果钻牛角尖有助于让读经教育在宣传与发展过程中,以更客观,诚实的态度来进行工作,那就达到我的期望了;二是要讨论,能够理解就是最好了,有赞同有不赞同,有支持有反对,这样才有讨论的余地,都完全赞同了还讨论个什么劲啊!
我的目的就这两点。我反复说过我也就一普通教师,除了理科教学的经验,和一点真诚以外,是没有什么深刻见识和大智慧了。但是我相信我的经验是有价值的(唉,怎么讨论了这么久,我一直想说的一些实际工作经验还轮不上讲呢,要以一对多就是这么困难啊……),诚然,我不是专家,但是按个人观点,在很多方面,王教授也非十项全能,尚有不足之处,诸位读经教师也是如此。读经者不会不知道“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小学生都懂得的道理。既然如此,何不践行之?我相信读经教师与理科教师之间的讨论是对彼此都有益处的,但是大家都保持一个相对谦和的态度,不要随便给别人下定义,也不要言论过激,好吗?
以下继续:
(一)关于数学
关于现在的数学对圣人来说可能小菜一碟的说法,引用一下我侄子的话吧(这个小子在我吃饭的时候看了这贴,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走过去,他就用鼠标标出“如果……”这句,说:He didn't!)
对啊,这也是朋友您的推论而已吧。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不如西方,这是事实吧? 即使我们再怎么得意,我们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了几年,我们的杨辉三角比欧洲早了几年……但整个思想体系,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个就是不争的事实了吧?
这个牵涉到思维方式的问题,很多人讨论过研究过,这里我就不献丑了。虽然这帖里不少人会说我“实用”“现实”之类,但要正视一个史实: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正是最实用主义,最现实的!就说您假设孟子如果能学现代的数学,一定会非常容易。那么我需要说,这个假设不成立.
1.首先就像我侄子说的吧,首先事实就是孟子他并没有做到啊!而且如果要做一名数学家,难道学数学,会数学,觉得数学简单,这样就是数学家?没有开创怎么称"家"-----对,您是没有说孟子可能成数学家,但是以事实来考虑,既然您认为读经万能,那作为"圣贤之才"的孟子,做个数学家也没什么吧?您假设孟子学现代数学会很简单,这点我不敢否定,但也不甚赞同。如果有那么神奇,中国的数学绝不只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情况。
2.孔子的教学中,六艺就包括"数",所以他们也不是完全不学数学.那么我国古代的数学发展到了什么样一个程度呢?我们简单来看看<<九章算术>>,这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经典之一,没人否认吧?!
看看这个就可以看出,读经来开发理科智慧的说法不成立。
<<九章>>全书,可以说全属应用数学体系(而且是基础应用数学,放在现代还不到初中毕业的水平),现在学界对它的评价基本是,里面的算法是精华,但没有完成抽象体系的构建是一大缺憾。既然我们可以看到,从知识水平来讲,这本书难度不大,而古代学习这本书的人,该都是读经者吧?!既然都是读经者,智慧都开过了,那按王教授的看法,每天花一点点时间,学它个不到一年就轻轻松松能完成初中程度了吧?《九章》才246个问题,内容比现行初中还少得多,那古代人怎么学呢?
看这里http://guoxue.baidu.com/page/shu ... c5d5c2cbe3caf5.html
==========以下引用====================================
考《唐书》称淳风等奉诏注《九章算术》为《算经十书》之首,国子监置算学生三十人,习《九章》及《海岛算经》,共限三岁,盖即是时作也。
=========以上引用=======================================
再看看隋唐时期的数学教育。http://58.59.176.43/mathedu/article/show.asp?id=47&Page=3
==========以下引用====================================
隋唐时期迎来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第三个高峰,这个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创办科举制度,设置明算科,建立数学专门学校——算学,设置算学博士和算学助教。算学分两个专业,学制各为6年,招收生徒,并以皇帝的名义钦定数学教科书,共十本,在我国历史上称为“算书十经”:《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海岛算经》、《张丘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夏侯阳算经》、《缀术》、《辑古算经》,这十本书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经典数学教科书。国家明确规定了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考试合格者,可以委任官职。隋唐时期建立起如此完整数学教育制度、如此提倡数学和发展数学教育事业,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它推动了天文、历法、土建工程等领域的发展。
=========以上引用=======================================
看看这些内容,如果放在今天,哪怕从小学生开始教,也大多不需要6年吧?
顺便说句,如果了解一点数学史,很容易对比出中国古代的数学究竟发达到什么程度。个人概括,虽然在具体问题具体算法上有相当的成就,但和古希腊的严密体系相比,实用性太强反而不能构成系统,属于“不可持续性的片面发达”(这里借用以下鼠版的一篇文章标题了)
3,关于留美幼童,我认为不能构成足够证据表明读经万能。请参考以下资料。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 ... 415/12245586_1.html
http://www.eyii.com/news/Member/2007827/9062.html
http://www.xiaoshuo.com/readindex/index_00155237.html
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幼童学习理工科是义务,政府派出去就是学习理工---实际上就是学工科。(个人看法:这些留美幼童很多后来成为举足重轻的人物,对时代有很大影响,作出了相当的贡献,这是不可否认的;但若从培养理科人才的角度来讲,除了詹天佑,我没看出真正在理科方面有学术成就?----当然学习时间短是主要原因,但这个要说明读经优越性牵强了。)
2) 幼童是经过特殊选拔,大部分是天资较高的人。
3) 所谓“受四书五经的教育”的幼童,实际上在出国时中文水平并不很高。而读经教育实际上很受幼童抵触。
4) 从先驱者容闳的经历来看看。容闳小时候是受读经教育的(而且还是双语读经),但是出国后,虽然英文非常好,能拿奖,但是发现微积分非常吃力----他不是读经了吗?智慧没开出来?
(二)关于零岁方案
回复木木:
呵呵,我刚看到这点的时候,着实愣了一下,我该没提到这个吧?零岁方案我有所耳闻,也略微了解过一些,但所知实在甚少,怎么会从我的帖子里归纳出这一点来呢?--难道是我的一些看法碰巧和冯教授不谋而合了?看来若他日稍有闲暇,我该去好好了解一下了。:)
(三)关于记忆力与理科
回复木木: 这件事上,我和果行一样,没听过记忆力是理科基础的说法。如果硬要强调,那记忆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海马区受损,学过的东西马上就忘,无法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他什么也学不成。
但是从一个中学教师的看法,理科不就是“懒”得背书的学生的最佳选择吗?数理化生中,数理的公式若能建立起相关概念的意识,用多了自然熟练;所谓需要“背”功的化学与生物,呵呵,按我们的教学经验,对记忆力的要求实在是不太多的。
顺便说一下现在中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文理分科中,总体上是学习好的大多学理科。这是全国性的现象,在前一段的文理分科大讨论中就有所反映。
详细一点说,如果一个学生有明显的倾向,那好办,该学什么学什么;如果没有明显倾向,那看情况:两方面差不多好,那一般学理科;两方面差不多差,那学文科吧!这里绝没有贬低文科的意思,这是社会上学习相当功利的一种表现,毕竟理科的升学与就业范围比文科要宽一些。但这背后还有一个学习规律的问题。
那就是,理科更需要“聪明”,当然这种“聪明”大概是众读经者所不屑的小聪明罢了。表现:如果一个学生学理科吃力(最明显表现在物理),那么即使很努力,成绩提高的可能性也不高;而即使天资一般,文科类的东西,读读背背总是有效果的。按中学教师的看法,教理科班的文科课程,比教文科班的理科课程容易得多。这一点,如果是当老师的,或者孩子已经在上高中,应该都有相应的体会(木木同志,您的儿子也17岁了,相信对这种情况也至少有所耳闻)
简单举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我不同意用读经就能培养理科才能。首先是我见过太多学生,文科极好,饱读诗书,下笔如有神,出口成章(当然了,他们读的诗词比《论语》一类的“经典”多,但古今中外名著都是广有涉猎,若从王教授的读经观点来看,肯定是读的不够;若从美国的经典教育方式来看,这就是充分“读经”,甚至是过于充分了),但这些学生学习情况怎么样呢?几乎全年段的老师都会赞赏他/她为“才子/才女”,但这些学生往往是偏科明显,罕见理科好的。
而理科优秀的学生里面,却不太缺乏记忆力突出,知识面很广,聪明活跃口才好写作能力突出的学生。这类学生的作文往往体现出思辨性强,逻辑严整,有自己的独特看法的特点,虽然往往不如文科生的引经据典,词汇丰富,但他们同样有相当的特色(需要说明的是,我所在的学校在作文教学上是有一定特色的,虽然没有出什么少年作家,但学生作文比其他学校少了矫情与套话,这点还是比较受赞赏的)。我教过的一个化学科奥赛省一等奖的学生(现在在中科大),当年就是能背《古文观止》全书,甚至能表演《三国》等的说书。(未完)
晚上继续来讨论关于科学的价值定位吧(好大的题目,汗~不过价值观与情感体验可是大纲所定的教学要求啊!)
[ 本帖最后由 何妨吟啸 于 2009-5-15 20:5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