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何妨吟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读经与理科教学的讨论----给王博士“找茬”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21:15:08 | 只看该作者
晚上不得不多多码字了  舌战群儒不敢说,但好歹也容我申辩几句吧!这里有必要重申一遍我开头说的话,"我绝对没有恶意,只是来大家探讨一下. 有些地方是看到王先生说的不对,或者我不同意,忍不住想要说出来,我也是关心中国学生的理科教学啊!"------烦请再看一下标题,"读经与理科教学的讨论----给王博士“找茬”"。这就是个“找茬”帖,之所以找茬,无非是希望借此与各位讨论交流,顺便希望王教授在演讲之中,尽量给听众以准确的信息。(原谅我有时似乎过于死较真了。但是王教授是有声望的学者,无论如何我是希望他能够以更负责任的态度来阐明观点,毕竟教育是件严肃的大事,搞教育的要尊重客观事实。圣经里说,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论语里也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说法。关于这点,诸位应无异议?)

回复天津清羽版主: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那边的帖子我也看了,因为时间关系就不注册过去发帖了,还有劳您帮个忙转下帖,谢谢!

以下讨论开始:


(顺便说,请稍微照顾以下我们这等俗人的认知水平吧!不要动不动抛出“大智慧”“人性”“教育本质”之类的大字眼,砸晕我了!)

回复澤峰(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
http://www.gsr.org.tw/cgi-bin/to ... 2018&start=0&show=0
#11楼
您理解错了果行同志的话了吧,我重新看了自己的帖子,的确是从逻辑的角度来写(不好意思,写得匆忙了,逻辑有点乱),但我在讨论的不是“人文”吧(果行同志讲的应该也是这一点),请看标题,“理科”"教学“,我认为这两个词已经表明我这帖真的很俗很实际了!当然,如果您要说人文无所不包,所有教育都是人文的教育,那么就算是吧。虽然我是没打算“用逻辑的方式讨论人文的教育”的。
   关于人文的东西,我也知道自己不擅长也不够了解(当然,理科教学我也只是个普通教师而已,但至少在专业和工作上比较熟悉了),不敢妄谈,所以挑了自己比较熟悉的范围来讲。关于“理科”和“教学”这两个词,我是认为都可以用事实和逻辑来验证的。(其实我也想说,您的第一帖是哪跟哪啊……)


 空山泠雨 :

一,吟啸先生关于中美学生理科比较的方法有误。王教授讲的是整体对整体,吟啸先生转换成“优“对”优“。中国学生学得苦,美国学生学得轻松,是不争的事实,没什么可讲的。至于美国少数学生学大学的内容,那是其兴趣使然,他也很轻松快乐。这都改变不了整体上中国学生理科学习难度高于美国学生理科学习难度这一事实。孟子云: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其实吟啸先生自己也承认,美国中学生理科成绩低的占”大头“。

   不知空山先生为何如此急着下"有误"的定论? 我也花了篇幅来描述"一般"学生的学习了吧!-----不过我也先道歉一下,我的确还没讲完,那么现在就接这讲吧:(不过空山先生提这一点,到底是要说明什么呢?怎么觉得我被绕得有点晕呀?重新回去看我的帖子,需要说明:我只是来“找茬”的啊!王教授的说法不够正确,这点很清楚吧?)
   1.“中国学生学得苦,美国学生学得轻松,是不争的事实,没什么可讲的。”-----我从来没有否认中国学生确实比较苦,但这种现状准确说不是教育的错,而是体制的错,尤其是“高考”的存在。如果没有高考,那么大家都轻松了,老师家长学生都没必要这么累。但现存的国情,又决定了这个“高考”必须存在。但这不是这里讨论的范围了,不好意思。  
    我不小心漏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中国的体制内理科教育,虽然在“优”这一块效果不够明显,但在“大头”一端,是不算失败的;即使说在“优生”中,往往造成创新精神的欠缺和动手能力的弱势,但至少在理论基础知识这方面,中国学生普遍可以有不错的表现。
   2.美国学生学得轻松,但是大部分人成绩不好---这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就没什么可讲?虽然我不太愿意动辄把什么问题都上升到“人性”的角度(我只是个普通的中学教师,讨论的也只是实践操作的现实问题,这么大的话题,还是别难为我了吧)。首先就是为什么会这种情况?--这个其实不用说了吧,太轻松,不够用功,就成绩不好,简直废话。
    请再回头看我引用的奥巴马的原话,(这里顺便和果行同志握个手,知我者果行也!)。他们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美国的太多学生不够“用功”了。学校没有升学指标的压力,美国式的心态又往往比较“胸无大志”,因而有很多学生几乎没在学习上花多少时间,整天地泡妞玩游戏看电视,成绩也不好,身体也不健康,奥巴马强调的就是这一点的危害。在我看来,这没有什么“违反人性”的。确实现在美国有太多学生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使那个标准在我们看来,已经非常宽松了),这是他们的问题,他们的改革就是针对这个问题。
木木:
1.美国人增加科学难度的原因,究竟为何,我相信这位先生所说不错,教授的说法可能有误,或者是过时的说法,可是,王教授说这样一件事的意义所在,是要说明教育的道理和教育的本质,无论美国或中国做教育的改革,都要往哪里改?这些当局者真的明白吗?今天看到就业率赶不上别国,就增加科学的难度,明天再看到国民人文素质低落,就去提高人文素养,后来再发现,人文素养不能提高,一提高人就变傻,再打倒,现代中国人不是都道听涂说地认为古人迂腐吗?所以要不迂腐,就与古人断绝,所有这些乱相,怎么解决呢?是不是要静下心来,把这个事实背后的道理想想清楚呢?不抓住本质怎么能解决呢?而背后最深的道理是什么呢?不就是“人性”吗?你改革教育不依照人性,能依据什么?依据“事实现象”,那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所以我认为“事实”并不重要,透过事,明白那个真正的道理才是最主要的。

    上面提过了,他们教育的本质没改,也不存在“增加科学的难度”的做法。我们往往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好意思,作为一个化学教师,我认为“事实”非常重要--道理如果不通过事实来体现,又要靠什么体现呢?靠悟性?我说过我有怀疑论者的倾向,而这个道理,如果逻辑不够严密,事实论据不够充分,是难以服众的。世上的教育理论何其多,每一种都会有争议,我认为doman版的版头就写得很好。
我赞同这位朋友的说法:
伾妈  :
一口气读完了 帖子和回复,真是荡气回肠啊。这里高手如云,我只能在人缝怯怯的低语几句:读经的人自然有选择读经的理由,半信半疑是正常的,边读边质疑是正常的,虔诚的全盘照搬来读也是正常的。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和见解也不一样,所以,争辩起来绝对都是认为自己有道理的。
说实在的,好喜欢这样的争辩,这里的争辩都是高素质的争辩,如此争辩真是净化思维啊 ,所以不必要搞到你死我活,也不比一定要分出高低,更不要最后弄到 人身攻击。
感谢各位大虾。

(这里也感谢这位朋友,握个手!)


空山泠雨 :
二,印度人在软件业领先,并不意味着其科学发达。软件不过一个小发明而已,并不具有开创性的科学精神。

  这个是您的个人观点,我在这里就不做太多评论了。虽然我个人认为,软件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远远不止是“小发明”了。从生活中的应用到科研的应用,它所起到的意义我也不敢随便说了。如果IT只是这么个无足轻重的角色,那么什么可以算上“具有开创性的科学精神”?

空山泠雨 :
三,吟啸先生认为一个读经的孩子十八岁之前没有好好学习理科,成为理科人才的可能性非常低,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考不上大学相关科系了,言下之意,不上大学相关科系,就成不了理科人才。此逻辑不能成立。有太多的人不上大学照样成为科学大师。而且,今日科学的堕落,正是因为从小就只学科学,不注意人文的学习,结果只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科学狂人,科技至上的冷血者!这正是造成今日人类痛苦的一大根源啊!
  如果一个孩子读经到十几岁,再学习理科,未必不能成就,而且因为他人文基础深厚,他如真对科学感兴趣的话,他的后劲更足,而且还会善用科学。他可能短期内考不上理科大学,但你何必要让他那么着急地上大学呢?他到二十岁,二十五岁再考就晚了吗?既然钟情于科学,就是一生的事情,早几年晚几年又有何妨呢?
  再有,现在,一般人一提起科学,就联想到实验室,精密仪器,数据等等,其实,这只是科学的一种,是现代西方人所擅长的,当然有其特色,但并非最完善的形式。科学本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和样式,你安知一个读经的孩子不会开创出另一种更广大、精深、完善的科学来?而且在我看来,今后也只有真正懂得东方文化精髓的人,才能在融汇西方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开创出这一种更符合人性的科学。西方现代科学已经形成惯性,越走越偏,已经很难回头了。为什么非得符合西方的标准才叫科学呢?东方应该有东方的科学,这样才能补救西方科学的弊病!

   1. 空山先生言重了。敢问“今日科学的堕落”“一批又一批科学狂人,科技至上的冷血者”“造成今日人类痛苦的一大根源”这些是怎么一回事呢?对不起,我又想要证据和事实了。但是您下了这么重的批评,也应该让被批评的人有个明白对不对?
  2.“此逻辑不能成立。有太多的人不上大学照样成为科学大师”。不好意思,还是证据。谁?别告诉我说是欧几里德,亚里士多德哦!
  3.“他可能短期内考不上理科大学,但你何必要让他那么着急地上大学呢?他到二十岁,二十五岁再考就晚了吗?既然钟情于科学,就是一生的事情,早几年晚几年又有何妨呢?”。
     别的不敢说,如果是数学,那百分之99的概率是晚了。科学的确是一生的事情,但在科学领域(至少数学),开拓创新既需要创造力,想象力,也需要年轻人的冲劲和体力。数学届最高奖菲尔茨奖只授予40岁以下的数学家。但请注意,一个数学家不是做出成果马上就能获奖,他的成果获得学界公认,往往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如果您有兴趣去查一下古今数学家的事迹,可以发现绝大部分标志性的成就,都是在他们30岁左右甚至更年轻时完成的。丘成桐证明卡拉比猜想时26岁,纳什提出“纳什均衡”时也只有24岁,伽罗瓦创立群论时20岁都不到!陶哲轩,阿贝尔……例子太多了。年轻数学家去探索新领域,年纪大的数学家更适合做一些整理归纳,融会贯通的工作,这是数学界的共识,“老了就去写书”就是这种说法。
     您认为二十五岁上大学,然后花上至少七年的时间去拿到博士学位,这样晚不晚呢?(即使在其他学科也一样,年纪大的科学家是组织者领导者的角色,但很多开创性的问题都是由年轻人解决的,推荐您看下,我记得有篇文章是写王选和他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里面就谈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不是我“那么着急”,而是生命有限。读经教育不是说3到13岁非常宝贵,必须抓紧时间读经吗?科学同样有这个问题,二十五岁之前不能对学科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就按至少拿一个硕士学位来说吧),会不会晚呢?

木木:
3.这位先生认为从小只读经长大的孩子,长大学好理科可行性非常低,这也是您的推论,您也不敢断定,而这些大量读经的孩子本来就少,而且还没有长大,我也不敢断定,可是我相信教授所说,从小大量读经长大的孩子,长大以后,理科的学习一定会比同等资质的从小学理科不读经的孩子要强,注意哦,我说的是同等资质,为什么一定会强呢?从道理上说,第一,大量读经,极大的锻炼了孩子的记忆力,静定力,而理科的学习是需要记忆力做基础,并且要能静下来思考问题的。第二,经典里的内容,文学性是次要的,那里是智慧的含量最多的内容,里面有哲学的、科学的、文科的、理科的、逻辑的等等的综合的内容,有智商,有情商,比如说一本《易经》,可以开发多少聪明?能算得过来吗?一本《孟子》让人荡气回肠,里面有雄辩,有最深的道理,我读过50遍了,脑海中时常会出现亚圣孟子那种巍巍高山、壁立千仞的大丈夫形像,我常常想,如果让孔子孟子算现在的数学,再高难的东西对圣人来说可能就是小菜一碟。另外,在实际例子方面,我知道一个就是中国清朝时曾经分四批派出127个平均年龄在12岁的幼童,他们小时候都是受四书五经的教育,后来几乎都是科学行业,而且都是佼佼者,具体文章请看:
http://www.wtkdujing.cn/bbs/disp ... p;Id=190&page=3

     关于现在的数学对圣人来说可能小菜一碟的说法,引用一下我侄子的话吧(这个小子在我吃饭的时候看了这贴,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走过去,他就用鼠标标出“如果……”这句,说:He didn't!)
     对啊,这也是朋友您的推论而已吧。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不如西方,这是事实吧? 即使我们再怎么得意,我们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了几年,我们的杨辉三角比欧洲早了几年……但整个思想体系,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个就是不争的事实了吧?
     这个牵涉到思维方式的问题,很多人讨论过研究过,这里我就不献丑了。虽然这帖里不少人会说我“实用”“现实”之类,但要正视一个史实: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正是最实用主义,最现实的!



先发这一半,让我休息一下吧

[ 本帖最后由 何妨吟啸 于 2009-5-15 20: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5-14 21:25:5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要舌战群儒了。。精彩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5-14 22:05:20 | 只看该作者
我看楼主还是休息吧。

纵观王财贵的各个演讲,整篇都是毫无逻辑、思维混乱的东西,根本没必要一段段的去分析。

就这样也照样有大批的信徒。

所以你也没必要试图去唤醒这些信徒们。

最终他们的孩子才会让他们真正受到教育,尽管晚了些。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8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vivizh -1
wanyi77 + 10 + 10 .。。。。。。。。。。。。。。。。。 ...
cicie -1 楼主是赞同读经的!和你不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5-15 00:14:34 | 只看该作者
很久没看到这么激烈的讨论,真的很想说几句。
楼主的问题其实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也是孩子的妈妈。我的孩子也是一直在读经典,同时也非常喜爱科学。

楼主的很多观点正是我前段时间一直苦苦思考的。我非常赞赏这种很理性的思考方式,毕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谁也不敢拿孩子去打赌。

曾经也有过你的这种怀疑,但经过自己更漫长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后,我觉得我之前的想法还是幼稚的。

楼主目前的分析和比较都是从微观的角度,从具体事件的对比,但王教授的出发点是宏观大局的,这一点,先锋学校的仁校长的观点对我影响很大,开始,我也认为读经只是孩子学习的一种手段,其实,不全如此。请问楼主,您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现在世界科学技术这么发达,你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人类一味的去强调科学的进步到底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是美好的未来还是灾难?如果没有德为根本,造就那么多科学家又有什么用?所以,中国5000年的儒家文化是根本,是人类未来的出路。

提倡读经的一批前辈大多是着眼于更高层次的考虑,我理解了这一点后一下子,所有的问题的都通了,只是作为家长,我确实做不到也不忍心让孩子这么小就每天8小时读经,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我采取了折中,我的观点仍旧是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为第一原则。

随便乱说一通,让前辈见笑!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何妨吟啸 + 1 + 1 布丁妈是吧?久仰!看了你的读经日记, ...
cicie + 1 + 1 纯粹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5-15 00:18:4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不如西方,这是事实吗?不要小瞧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我想,没人会说“实用"和“现实”不好,您也认为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是最实用最现实的, 又焉知这些古代的自然科学家没受到经典的浸润,要知道,在古代,只要有受教育的机会,读诵经典是最基本的学习。
另外,给您纠正一下,您所认为的”传统学校教育“历史不到百年,而我们的”私塾学堂“至今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您认为那个更为“传统”一些呢?
在中国,只因为应试教育,恐怕没有哪个学校能逃脱得了不堪的境地。甚至普通人仰而望之的大学学堂已经沦为了行政机关,学术之风,人文风气已荡然无存,铜臭之气,歪风邪气充斥视听。教授们忙着争名夺利,谁还想着去传道授业呢?这种学校毕业的莘莘学子们理科学的再好缺少了人文的精神又真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吗?为读经而压制孩子的其他兴趣,这话从何说起?我想只要时间搭配合理,两者是不会冲突的,只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进,则近道亦”。所谓的“花花绿绿”的东西仅指儿童所读的经典书籍最好是纯文字的,不带图画的,以便儿童跟文字的直接交流与接触。至于读经是否神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经路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cicie + 1 + 1 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5-15 08:19:52 | 只看该作者
今日科学的堕落,正是因为从小就只学科学,不注意人文的学习,结果只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科学狂人,科技至上的冷血者!这正是造成今日人类痛苦的一大根源啊!
       读诵经典就是要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不只是让他们成为哲学家、政治家,成为科学家才是人类的大幸!如果搞科技的人从小都读过《弟子规》,至少不会出现三聚奶!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天问 + 1 + 1 对,罚丫的每天读经20小时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9-5-15 10:27:51 | 只看该作者
经典当然要读,科学一定要认识,数理化都要好,身体健康是根本,文学修养很重要。

我怕我孩子一天八小时读经,大彻大悟,十年后看破红尘。

总之,我的孩子就是普通孩子,成长只有一次,我不想冒险,还是沿着千百万人走过的路继续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9-5-15 10:41:29 | 只看该作者
实在说,来论坛以来,楼主的“找茬”帖是我见过的最有质量的最有诚意的质疑帖,我个人是相当珍惜这样的帖子,同时也希望这个帖成为相互增益的沟通桥梁。

讨论前先说点废话。我曾经翻阅过旧五四时期前辈们关于读经的争论,再与近年读经争论相比,慨叹万分。几乎是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对立面,不同的是,不管读经派和反对派,前辈们的个人素养与近代却有天壤之别。经历了300年满人对中国文化的洗礼,在国破家亡的动荡岁月,中国人仍旧保留了敦厚的品质,辩论双方仍有谦谦君子之风。时至今日,一切随风飘逝,中国人越来越与野蛮人靠近,呼吁科学的近代人并不知科学背后的科学精神为何物,科学成了霍韬晦先生说的“工具理性”,成了征服自然、攻击别人的锋利爪牙,但骨子里仍未脱野蛮人习气,遂为“新野蛮人”,携带高科技的野蛮人。

科学是中立的,不包含道德因素,它可以代表人类智力,但并不代表文明。科学背后的理性精神才是文明的源头,现代西方的科学精神远比不上他们的18世纪,他们的科学精神已经开始沦落了,而我们,亦步亦趋,唯恐跟得不紧。科学,不从这里反省,不从这里看到西方的局限,我们的科学也发展不起来。

另外,支持读经的究竟有多少是致力于开发自己的人文理性?孔子罕言天道、性、命与仁,今人却时时挂在嘴边,成为另一种抽象的名词工具,成了抽打别人的鞭子,骨子里还是野蛮人。仁德在哪里体现?论坛上认真读帖,竭力理解对方,诚恳回复,不给人贴标签,不乱评价别人,保持谦逊和体贴。这点都做不到,别人的帖都没读明白就大放厥词,人性、天道、见本之类铺天盖地,未脱野蛮人习气是也。

7楼我说过,楼主之文我保持充分理解,但不代表我表示充分赞同,我只是想听完楼主的全部想法再与您做进一步探讨,以增益我所不能。我从不轻视对细枝末节的较真,西方许多发明就是在细枝末节处较真出来的。真宏观和真微观思维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把笼统混漫当宏观是不对的,把钻牛角尖当微观也是错误的,这些都是假宏观、假微观,是一种思维惰性。

再,清羽老师转过去的帖我看了,不知出于什么根据,清羽老师给我贴了个标签:“反对大量读经”这里我澄清一下,我不反对大量读经,我只反对每天10小时读经。贺益德老师那里每天4小时读经,孩子们有的已经读了10年,不知那算不算大量,我是很赞同。如果清羽老师的概念是“大量”=每天10小时,那是您对“大量”这一量化标准的理解,不是我的理解。特此声明。

先写些闲言语,楼主能不能把您的主要质疑点重新盘点一下,浓缩几条给我,您的帖很长,在文章里找眼睛有点花。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3 金币 +2 收起 理由
笑菩提 + 1 我很赞同。
何妨吟啸 + 1 + 1 真的谢谢你!
cicie + 1 + 1 作为家长,理应为孩子成长负责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5-15 14:08:06 | 只看该作者
先给果行:

    主要质疑点这个一时还真不好浓缩啊,不好意思,最近思维还是有点混乱(离高考只剩二十来天了,学校也抓得挺紧的),只是有些话憋不住不说罢了。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的质疑点未免太多了,几乎每看一句就在脑海里蹦出几个问号……而且这帖可能还要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所以……
   顺便回复qqyou朋友:王教授的演讲的确是看着挺累人的,很遗憾他没有写出一本更系统的书来方便大家学习,但是作为演讲稿来说,要像论文一样逻辑清晰也未免太过苛刻。我比较不满意的是,王教授的演讲中对许多现实的描述,未来的预测用了过分肯定的语气,而这些内容许多是与现实不符的(实话说吧,有些方面,王教授您真的应该多了解一些再发言……),我认为这是对听众不甚负责的表现。
   或者等高考结束后的暑假,我会有一个更系统的质疑与讨论稿件出来……但是这段时间,还是先容我稍微混乱一下吧!既然说讨论与“找茬”,我就是摆明了一是要钻牛角尖,如果钻牛角尖有助于让读经教育在宣传与发展过程中,以更客观,诚实的态度来进行工作,那就达到我的期望了;二是要讨论,能够理解就是最好了,有赞同有不赞同,有支持有反对,这样才有讨论的余地,都完全赞同了还讨论个什么劲啊!
    我的目的就这两点。我反复说过我也就一普通教师,除了理科教学的经验,和一点真诚以外,是没有什么深刻见识和大智慧了。但是我相信我的经验是有价值的(唉,怎么讨论了这么久,我一直想说的一些实际工作经验还轮不上讲呢,要以一对多就是这么困难啊……),诚然,我不是专家,但是按个人观点,在很多方面,王教授也非十项全能,尚有不足之处,诸位读经教师也是如此。读经者不会不知道“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小学生都懂得的道理。既然如此,何不践行之?我相信读经教师与理科教师之间的讨论是对彼此都有益处的,但是大家都保持一个相对谦和的态度,不要随便给别人下定义,也不要言论过激,好吗?



以下继续:
(一)关于数学

关于现在的数学对圣人来说可能小菜一碟的说法,引用一下我侄子的话吧(这个小子在我吃饭的时候看了这贴,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走过去,他就用鼠标标出“如果……”这句,说:He didn't!)
     对啊,这也是朋友您的推论而已吧。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不如西方,这是事实吧? 即使我们再怎么得意,我们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了几年,我们的杨辉三角比欧洲早了几年……但整个思想体系,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个就是不争的事实了吧?
     这个牵涉到思维方式的问题,很多人讨论过研究过,这里我就不献丑了。虽然这帖里不少人会说我“实用”“现实”之类,但要正视一个史实: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正是最实用主义,最现实的!就说您假设孟子如果能学现代的数学,一定会非常容易。那么我需要说,这个假设不成立.
     1.首先就像我侄子说的吧,首先事实就是孟子他并没有做到啊!而且如果要做一名数学家,难道学数学,会数学,觉得数学简单,这样就是数学家?没有开创怎么称"家"-----对,您是没有说孟子可能成数学家,但是以事实来考虑,既然您认为读经万能,那作为"圣贤之才"的孟子,做个数学家也没什么吧?您假设孟子学现代数学会很简单,这点我不敢否定,但也不甚赞同。如果有那么神奇,中国的数学绝不只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情况。
     2.孔子的教学中,六艺就包括"数",所以他们也不是完全不学数学.那么我国古代的数学发展到了什么样一个程度呢?我们简单来看看<<九章算术>>,这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经典之一,没人否认吧?!
       看看这个就可以看出,读经来开发理科智慧的说法不成立。
       <<九章>>全书,可以说全属应用数学体系(而且是基础应用数学,放在现代还不到初中毕业的水平),现在学界对它的评价基本是,里面的算法是精华,但没有完成抽象体系的构建是一大缺憾。既然我们可以看到,从知识水平来讲,这本书难度不大,而古代学习这本书的人,该都是读经者吧?!既然都是读经者,智慧都开过了,那按王教授的看法,每天花一点点时间,学它个不到一年就轻轻松松能完成初中程度了吧?《九章》才246个问题,内容比现行初中还少得多,那古代人怎么学呢?
       看这里http://guoxue.baidu.com/page/shu ... c5d5c2cbe3caf5.html
==========以下引用====================================
     考《唐书》称淳风等奉诏注《九章算术》为《算经十书》之首,国子监置算学生三十人,习《九章》及《海岛算经》,共限三岁,盖即是时作也。
=========以上引用=======================================

再看看隋唐时期的数学教育。http://58.59.176.43/mathedu/article/show.asp?id=47&Page=3

==========以下引用====================================
             隋唐时期迎来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第三个高峰,这个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创办科举制度,设置明算科,建立数学专门学校——算学,设置算学博士和算学助教。算学分两个专业,学制各为6年,招收生徒,并以皇帝的名义钦定数学教科书,共十本,在我国历史上称为“算书十经”:《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海岛算经》、《张丘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夏侯阳算经》、《缀术》、《辑古算经》,这十本书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经典数学教科书。国家明确规定了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考试合格者,可以委任官职。隋唐时期建立起如此完整数学教育制度、如此提倡数学和发展数学教育事业,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它推动了天文、历法、土建工程等领域的发展。
=========以上引用=======================================

看看这些内容,如果放在今天,哪怕从小学生开始教,也大多不需要6年吧?


顺便说句,如果了解一点数学史,很容易对比出中国古代的数学究竟发达到什么程度。个人概括,虽然在具体问题具体算法上有相当的成就,但和古希腊的严密体系相比,实用性太强反而不能构成系统,属于“不可持续性的片面发达”(这里借用以下鼠版的一篇文章标题了)
   
      3,关于留美幼童,我认为不能构成足够证据表明读经万能。请参考以下资料。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 ... 415/12245586_1.html
http://www.eyii.com/news/Member/2007827/9062.html
http://www.xiaoshuo.com/readindex/index_00155237.html
     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幼童学习理工科是义务,政府派出去就是学习理工---实际上就是学工科。(个人看法:这些留美幼童很多后来成为举足重轻的人物,对时代有很大影响,作出了相当的贡献,这是不可否认的;但若从培养理科人才的角度来讲,除了詹天佑,我没看出真正在理科方面有学术成就?----当然学习时间短是主要原因,但这个要说明读经优越性牵强了。)
      2) 幼童是经过特殊选拔,大部分是天资较高的人。
      3) 所谓“受四书五经的教育”的幼童,实际上在出国时中文水平并不很高。而读经教育实际上很受幼童抵触。
      4) 从先驱者容闳的经历来看看。容闳小时候是受读经教育的(而且还是双语读经),但是出国后,虽然英文非常好,能拿奖,但是发现微积分非常吃力----他不是读经了吗?智慧没开出来?
  

(二)关于零岁方案
回复木木:
    呵呵,我刚看到这点的时候,着实愣了一下,我该没提到这个吧?零岁方案我有所耳闻,也略微了解过一些,但所知实在甚少,怎么会从我的帖子里归纳出这一点来呢?--难道是我的一些看法碰巧和冯教授不谋而合了?看来若他日稍有闲暇,我该去好好了解一下了。:)

(三)关于记忆力与理科
回复木木: 这件事上,我和果行一样,没听过记忆力是理科基础的说法。如果硬要强调,那记忆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海马区受损,学过的东西马上就忘,无法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他什么也学不成。
       但是从一个中学教师的看法,理科不就是“懒”得背书的学生的最佳选择吗?数理化生中,数理的公式若能建立起相关概念的意识,用多了自然熟练;所谓需要“背”功的化学与生物,呵呵,按我们的教学经验,对记忆力的要求实在是不太多的。
       顺便说一下现在中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文理分科中,总体上是学习好的大多学理科。这是全国性的现象,在前一段的文理分科大讨论中就有所反映。
       详细一点说,如果一个学生有明显的倾向,那好办,该学什么学什么;如果没有明显倾向,那看情况:两方面差不多好,那一般学理科;两方面差不多差,那学文科吧!这里绝没有贬低文科的意思,这是社会上学习相当功利的一种表现,毕竟理科的升学与就业范围比文科要宽一些。但这背后还有一个学习规律的问题。
       那就是,理科更需要“聪明”,当然这种“聪明”大概是众读经者所不屑的小聪明罢了。表现:如果一个学生学理科吃力(最明显表现在物理),那么即使很努力,成绩提高的可能性也不高;而即使天资一般,文科类的东西,读读背背总是有效果的。按中学教师的看法,教理科班的文科课程,比教文科班的理科课程容易得多。这一点,如果是当老师的,或者孩子已经在上高中,应该都有相应的体会(木木同志,您的儿子也17岁了,相信对这种情况也至少有所耳闻)
       简单举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我不同意用读经就能培养理科才能。首先是我见过太多学生,文科极好,饱读诗书,下笔如有神,出口成章(当然了,他们读的诗词比《论语》一类的“经典”多,但古今中外名著都是广有涉猎,若从王教授的读经观点来看,肯定是读的不够;若从美国的经典教育方式来看,这就是充分“读经”,甚至是过于充分了),但这些学生学习情况怎么样呢?几乎全年段的老师都会赞赏他/她为“才子/才女”,但这些学生往往是偏科明显,罕见理科好的。
       而理科优秀的学生里面,却不太缺乏记忆力突出,知识面很广,聪明活跃口才好写作能力突出的学生。这类学生的作文往往体现出思辨性强,逻辑严整,有自己的独特看法的特点,虽然往往不如文科生的引经据典,词汇丰富,但他们同样有相当的特色(需要说明的是,我所在的学校在作文教学上是有一定特色的,虽然没有出什么少年作家,但学生作文比其他学校少了矫情与套话,这点还是比较受赞赏的)。我教过的一个化学科奥赛省一等奖的学生(现在在中科大),当年就是能背《古文观止》全书,甚至能表演《三国》等的说书。(未完)




晚上继续来讨论关于科学的价值定位吧(好大的题目,汗~不过价值观与情感体验可是大纲所定的教学要求啊!)

[ 本帖最后由 何妨吟啸 于 2009-5-15 20:5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13 金币 +13 收起 理由
天问 + 5 + 5 佩服
vivizh + 1 + 1 精品文章!
secretgarden114 + 5 + 5 学习一下。
果行育德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5-15 14:10:16 | 只看该作者
但注意哦,我说的那个学生是在初中阶段就开始拿竞赛奖,到初中开始读《三国》之类的小说,高中阶段才开始读,背《古文观止》的,花的时间也不多(这孩子记忆力非常好),和诸位宣扬的“读经”方式有很大差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6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9 , Processed in 0.089590 second(s), 3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