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农妇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那些读经的孩子,让我心碎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09-3-13 16:3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0 天津清羽 的帖子

哈代说:呼唤者与被呼唤者很少答应。我本不打算你能明白“理性”是个内容词,而不是形容词,但没想到你会在不明白的“理性”为何物的状态下指点一二。“清明”,你没有相应的了解,你的人生历练不够,是无法明白的。

有些人只知道观念相符就是同道,如果“认识”仅在于观念之间的相符,那么狂热者和理智清醒的人就处于同一等位了。

至于是不是揪住暇不放,我们可以用事实说话,我们可以把在读经网和这里的公开帖统计一下,看看我在涉及该学堂的帖中,揪住暇的比例占多少。如果还不到1%,那么就应该不算揪住暇不放,而是有人一提到“瑕疵”,某些人就神经敏感,狂躁不安了。当然,以我所知道的情况看,很多不仅仅是瑕疵,而是对幼儿心灵的严重漠视,这里我就不讲了。那位拿镇纸打孩子的老师应该烧高香不是惹到我家孩子,否则,孩子爸会让他满地找牙。


镇纸(百度百科):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兴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材料除了继续使用铜、玉之外,还增加了石材、紫檀木、乌木等等,形状大多为长方形,因为这个缘故,镇纸也常常被叫做镇尺、压尺。

此帖后,恕不回帖。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09-3-13 17:2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09-3-13 19:10:4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私自把這篇文章傳給季謙先生看了,以下是他的回復(我并沒有給他看後面的回帖,故只針對主貼):

===================================================

這位撰文者一定是讀經私塾孩子的家長,她的孩子一定一時受了傷害了,所謂「膚受之痛」,是很值得吾人關切與同情的。

還好,此文最後說:「回家吧,孩子!依偎在妈妈温暖的怀里在爱中读经吧。」

還好,她還是要孩子讀經的。他只是在「教法」上反對以指責壓迫的態度教學,這是技術上可以解決的。我們也反對這樣的教學法啊。

不過這篇文章寫得情緒化了些,用新聞倫理的話說,就是「不公平的報導」而已。天下之大確實難免有此情況,但不都是如此,也不是大部份如此。不過,文學上的誇張修飾格,是人類心理一種強烈的反射,因為人一有情緒,總是希望能取得「同情」,而要搏取同情,一定要加重情緒的色彩,一定要出之以偏頗激烈的言辭。

淨空法師要針砭讀經之病,不也常常說:「讀經的孩子貢高我慢,瞧不起老師瞧不起父母」麼?相信淨空法師也知道,天下之大雖確有如此的孩子,但並不都是,也非大部份是。不過,為了宣揚弟子規之殊胯,不得不對讀經如此一棒打死,以聳動人心。此大德之操心也危故慮患也深,在言辭上猶不能免於偏頗,何況一般家長,何況一時深受剌激之家長?

唯有大仁者,能有寬廣之心胸,平看萬事萬物,臨危不亂;唯有大智者,能從波濤洶湧中識真相,而不受情緒鼓動。

在此,也應該勸導讀經教師和家長,要以愛心為重,要善於等待,要知道教育只是一種「盡情開發」的工程,不是為了達成某種既定目標而急功近利,而壓迫孩子。

很感謝這個媽媽,提醒了讀經的老師和家長。功利心是人類難以去除的劣根性,雖在讀經界,雖所教的是聖賢智慧,還是要常常提醒的。

請哲萱把我此文轉貼過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9-3-13 23:06: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2 天涯在小楼 的帖子

谢谢王财贵先生的回复。

我的孩子一天也未在读经学堂呆过,更无从谈起受读经老师的伤害。

我庆幸我不是“大仁”“大智”,面对那些孩子我泪流满面。

如果大仁大智是这样的,面对那些幼小的心灵被摧残也丝毫不动,我宁愿不再进取,从此堕落。



天涯在小楼,您好。您转帖时应该好好看看跟帖者的意见。

[ 本帖最后由 农妇1 于 2009-3-14 21:2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09-3-14 04:35:51 | 只看该作者
王教授回复非常中肯.

想起我刚接触读经的时候对儒家的排斥,实在汗颜.还去人家网站问东问西.

在这里对清羽校长,王教授,以及在这里和全球读经论坛里面
所有曾经回复我的帖子对我进行帮助的人表示感谢, 对我的帖子里
不当的言论表示深刻的忏悔.

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这样彼此互补的,各自看到自己实践中的问题才最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09-3-14 07:12:31 | 只看该作者
是方式方法的问题,不是读经的问题。家长需要做的是放下一颗功利的心,就不会犯急。也要与孩子多沟通感受,毕竟不是所有情况能牵着孩子走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09-3-14 07:52: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kxb6666 于 2009-3-12 21:51 发表
我不知道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大道堂”,是种中医调理的养生堂,是藏药,总堂在北京。净空老法师在《和谐拯救危机》的讲法中也提及过该堂该创始人。疑难杂症手到病除。只是挂号比较难挂。可以咨询了解一下,我想 ...


谢谢您的热心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09-3-14 10:16:40 | 只看该作者
点评82楼:

全文三分之二指出楼主之文用词夸张偏颇,而对读经老师仅仅轻点提醒云云。可见,对家长和孩子同情不足,对老师却理解有余。此回复才真正偏颇。

一个人在牟宗三门下熏陶这么久,必然可以遵守牟宗三谈哲学的基本精神。如朱子早期在李延平门下熏陶写出的文章就几乎接近陆象山的文字(这里牟宗三先生说他有一篇文章俨然就是一个象山,然而这套东西究竟有多少真切的落入其生命中去了呢?)。看一个人是否真有体会,其实最容易的地方就是看他与别人的讨论,看他如何回答别人的问题,而不是看他的文章。

这种回复,是从自己生平的累积的知识来回答的,是从以往思考的问题中吸取的知识来回答的。而不是从自身的理性出发来解惑的,其在牟先生哲学语境下,浸润了几十年,自然有如同己出者,然而真有体会者读起来就会觉得很别扭,而且回复不着要点,虽然其大体不会有太差,要点也谈到,但不突出。这样让人觉得很缠绕,不舒服。


真正有体会的人说出的话你会一读起来就不一样的,你会感觉到文字中跳跃的生命的,换言之就是写文字者的理性会相应的触动你的理性。这个很难说,要有真切的体会的人才知道。


如有哪位弟子出来辩论,恕不奉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09-3-14 10:55:36 | 只看该作者
我说下我个人的体会:
当初没看过佛书道书时,用世俗的观念分辩是非。
看过些佛书后,看到全是别人的过错,讨厌人,分别心反而越发强了。
唉,大家说我该怎么办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好运多多 + 1 + 1 这是刚开始,到后来你会发现自己的过错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09-3-14 12:17:47 | 只看该作者
>当初没看过佛书道书时,用世俗的观念分辩是非。
>看过些佛书后,看到全是别人的过错,讨厌人,分别心反而越发强了。
>唉,大家说我该怎么办

有1个过程的, 刚开始发觉自己"真理在手",特别有情绪去挑别人的错,
目的不过是未来标榜自己厉害. 多做忏悔,多发慈悲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09-3-14 13:44: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农妇1 于 2009-3-13 23:06 发表
谢谢王财贵先生的回复。

我的孩子一天也未在读经学堂呆过,更无从谈起受读经老师的伤害。






天涯在小楼,您好。您转帖时应该好好看看跟帖者的意见。



你好,我并非转帖,因为楼主您说不用转了,我想还是要尊重你的意见,所以,我只是把你的主贴私下转给季谦先生看了一下,我也没有说要他回复,因为这个帖子显然不是针对他的。最近也有一些朋友跟我提到读经老师和家长的问题,和你说的类似,所以我想应该让季谦先生了解一下各方面的看法。但是毕竟不方便全部转过去,如果因此增加了彼此的误会,责任在我,请见谅。

其实,有时候虽然表面上的表象一样,具体情况也可能不同,所以要多了解多沟通彼此放下成见才好解决问题。这不是一两个孩子一两个家庭的事情,也不是一代两代人的事情。但是,说到底,也就是一个一个孩子的事情,就是一个一个家庭的事情。每个人为自己的孩子负责,然后推己及人,尽量使事情更加圆满就好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尽义而已,共勉。

[ 本帖最后由 天涯在小楼 于 2009-3-14 13:4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mayavati + 10 + 10 多谢小楼。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5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54 , Processed in 0.150529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