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qqyo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说说经典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9-2-13 14:36:21 | 只看该作者
鲸鱼版主的法子看上去挺好,回去俺也试试去,不过俺也不报特大希望,总感觉俺家的小子对这些说教毫不肯接受的。

所以,顺便回答上面xylonhong的问题,如果让俺家小子背经,别说让他背,现在即使我来给他读两句听听,他也会马上把耳朵捂上的,因此,读经对他现在来说肯定是痛苦的,不过俺还是希望他能读读这些的,原因上面已经剖析过了。 所以,对那些对这些枯燥的经典毫无反抗而欣然接受孩子俺只能怀着敬仰的心情远远望望了。

另外,读我们自己的经典,俺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读什么莎士比亚,俺实在无法理解,连外国人自己都不愿意读的东西,我们又何必去帮人家做人家文化的接班人呢,自己家留下的东西搞搞清楚就行了嘛。难道真是孩子精力和时间多得用不完么?即使给俺家小子一天48小时的话,我恐怕还是把莎士比亚排在捉迷藏的后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9-2-13 15:06:49 | 只看该作者
每天早上起床后女儿都要读背一会,昨天早上读背的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段,印象最深的就是“挟泰山拟超北海,是不能也;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今天早上读背是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叶圣陶写的《荷叶池塘》(可能不是这名字,老师要背的),印象最深的是自己变成了荷花荷叶句子。
现在背孟子,我先要女儿自己讲意思,我想看她到底明白多少。孟子的“不能”和“不为”之辨,全在一念间,道理明白了,选择也就容易了。女儿既然明白了不为和不能的道理,再切入到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就有个取舍”标准“了。

背叶圣陶的散文,感觉叶散文写的很优美,读起来感觉也好,读过背后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背了些什么(切没有贬低的意思)

我们可把孟子和叶圣陶对比,也可说是文言文和白话文对比,一个是通知浅显的事例谈做人,出发点是利他;一个是谈赏心悦目,出发点是娱已,高下之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

如果只能二者选择其一,到底你愿意让孩子读背哪个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9-2-13 16:18: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9-2-13 12:39 发表

     才打算去呼呼,,,,好久没抬杠了,都快忘了怎么抬杠
     我不抬杠,我只说没有科学论据的个人经验,就说学三字经吧:小孩子有时不孝顺总想要大人照顾,我就来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说了两次 ...


嗯,我来和你抬杠。

关于解放后解放前以及破四旧那些,你仅仅是泛泛而论,没有具体事例,俺就先不说了。

关于融让梨,似乎这个坛子以前也说过了,暂时就放下,我只是说,要是你想吃热狗鳕鱼条,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买一份。既然给孩子买了,他自己吃是天经地义的,没必要非要给自己身边的人每个人吃一口吧。

现在俺就来说说“黄香温席”这个典故吧,一个是9岁尚未成年的孩子,一个是成人的父母。让一个小孩子,在寒冷的冬日,用自己的孱弱身体给父母暖被窝,炎热的夏日,自己满头大汗,还要用扇子去给父母驱赶蚊虫。不知道这是在夸奖孩子,还是在笑话父母。也不知道这个做的是父母,还是奴隶主。其实这不是孝,是讲的层级关系。臣子就要服侍皇上,子女就要伺候父母,不过好在还不是残忍到割自己肉的地步。

其实中国所欠缺的就是平等的关系,所以父母和子女永远平等不了,也就产生不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恩情节。

可叹呀、可叹。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天问 + 5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09-2-13 16:22: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9-2-13 09:08 发表


呵呵,反对简体字的人有


简体字真的有那么必要吗?不过已经是既成事实,也不可能再改回来了。

何况简繁体也没有那么大的鸿沟存在,俺个人也没有特意学过繁体字,接触繁体字的机会也不多,但现在看繁体字也不会吃力。

但是文言文就不一样了,没有经过长时间训练的话,是不可能看懂古文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09-2-13 16:30: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2-13 16:22 发表


简体字真的有那么必要吗?不过已经是既成事实,也不可能再改回来了。

何况简繁体也没有那么大的鸿沟存在,俺个人也没有特意学过繁体字,接触繁体字的机会也不多,但现在看繁体字也不会吃力。

但是文言 ...


这个同意,繁体字并不难,偶是10岁时看了一套繁体 的《东周列国》从此过了繁体的关,不过想想,也就是那个年纪才有那个韧劲硬硬地啃下来吧。而且所有字都没有查字典,都是猜出来的哈。 足足看了一个暑假。

[ 本帖最后由 木兰花慢 于 2009-2-13 16:3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xylonhong + 1 + 1 握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09-2-13 16:3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6 木兰花慢 的帖子

繁体字不难认,基本可以无师自通,但是的确比较难写。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xylonhong + 1 + 1 能认就行了,如果还要去写(书法除外)那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09-2-13 16:4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4 qqyou 的帖子

感觉QQ思想上有一个误区:把读经和王财贵死读书的一面扯上了,把读经和儒家僵化一面扯上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是说人在忧患时的智慧比在安乐时的生存智慧要高。

中国人的思想多是产生在先秦春秋战国时代,动乱时期前后持续几百年,以后二千多年的历史虽也有动乱,但远没有那个时期长。因而,那时中国人的忧患体验比中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深刻,因此,那时的思想高度也是以后任何一个时期也不能比拟的。“诸子百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后人无法逾越的智慧高峰!后来社会发展,百家归于三家:道、法、儒。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这些生存智慧,总结成书,就成了我们现在说的“经典”。

所以,我们今天读经,也是对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一种继承,我不赞成死读书,也不赞成只读儒家的经典。

不过,太平盛世,治世之方没有超出儒家智慧的!人类文明史,四个字可概括:“逆取顺守”。后二字“顺守”,除了儒家,别的都取代不了,现在中国领导人明白这点,可惜美国领导人不明白这点,中华之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09-2-13 16:52: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2-13 10:39 发表


当然世界上的事情不是非对即错,不是二元论,但也不能因此抹杀对错,更不能放弃分辨对错。

总设计师也要说,不开放是错的。

另外话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实际上是不太准确的,实践只能 ...


是呀,实践确实不是唯一标准,甚至很多东西是实践不了。

既然"也不能因此抹杀对错,更不能放弃分辨对错",那么请教阿Q先生早教该不该做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9-2-13 17:03:08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社会发展到今天,从道理这个层面,用白话文与用文言文没有多大差距。
不是说文言文里有多少现代人不知道的秘密。

经典的意义是,其中有许多道理跟今天的人们产生了共鸣。
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用经典讲道理比用白话讲道理动听,
更具审美性和说服力。

一个领导人,不论是政治家还是企业家,在演讲时,
如果能在讲到关键时引用一句经典,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显得非常有文化,有教养,有品味。

也能比较能够凸显一个领导人的魅力。

如果能像易中天那样将经典与现实融会贯通,信手拈来,
美学效果就更加突出了。

我以前说要培养有“才华”的人,“才华”是怎么来的?
其实才华就是你有别人没有的东西。而平庸的意思就是
你会的本事别人也会。

对普通人来说,背到李国文先生说的那个程度即可,而对于
有志于将此当作特长的,多背一些无妨。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发愁是不是背的问题,而是怎么
背的问题,如果能够以较小代价就能搞定这些经典,我想
不用说也会趋之若鹜,问题就是背下来是比较难的,
古人需要戒尺,今天,我们不提倡这个,如果孩子很反感那就算了,
毕竟这不是唯一的成才途径。如果发现孩子很配合,很乖,
我想家长应该感谢上苍,没理由不给孩子这个拥有“才华”的机会。

当然,背是一门学问,需要坚持,不断巩固,复习,应用,
达到脱口而出,成为自己大脑的一部分。
大多数人是半途而废的,这跟外语学习一个道理,
进了门,就要坚持下去,放弃了,其沉没成本也是相当高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xylonhong + 1 + 1 中肯。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09-2-13 17:38:49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学习中国经典有两个主要作用:一、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我认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是值得任何民族的人学习的;二、如果你在中国人中工作,这种学习将很有益于你的工作,如毛,就既是政治的王者,又是语文的王者。

但从文化比较的角度而言,我既反对对待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也反对对待民族文化的神秘主义态度——后者多反映为一种过度诠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0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21:21 , Processed in 0.08584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