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qqyo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说说经典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2-11 10:37:19 | 只看该作者
说到底, 要不要孩子读经,还是和家长的价值取向有关系.
坛子里有推崇诵经的如柳爸, 有反对诵经的如qqyou.
应该也有不少如颀妈一样 sit on the fence 的家长,
想让孩子能接受西方的价值观, 学习西方人做事.
但还是希望孩子长大后有根, 从骨子里看是纯粹的中国人,
能做到君子如水 随方就圆 无处不自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0:50: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oodhead 于 2009-2-11 09:46 发表
风云骤起,要下雨了。。
我的想法,读经其实就是阅读的一部分么,可以看看,甚至背背。东坡的赤壁赋这样的文章,就值得背么,也不难背。
但也不可把读经神化。读论语我就觉得意义不大。孔老夫子的言行毕竟离现 ...


谢谢你指出的错字,最近主要是看这个版块有点沉寂,所以找一个很多人都不服气的老话题说说。儿子最近放假在家,一直在抢我的电脑,所以往往匆匆地写了,自己都来不及看。

很多人在反驳那些反对读经的人时最爱说:你反对是因为你不懂那些经书。实际上恰恰相反,一些人热衷于(让孩子而不是自己)读经,恰恰是因为他们自己不懂那些古书,因而那些古文在他们眼中是一些很神秘的东西。其实新文化时期,那些旗手们都是顾问造诣很深的学者,因此他们反对读经,远远要比我更深入的多。关于他们的言论,我想大家可以找到很多。

关于神秘感,可能是人们探究一些东西的动力。一部易经,原本是一些占卜的零碎记录,在某些人眼里,就成了无比高深的东西,甚至吹嘘什么二进制都是源于易经,真是让人笑掉大牙。很多人从易经里悟出这种那种道理来,只能说他们现在懂得越来越多了,想象力也比古人更丰富了。其实易经没有告诉他任何道理。

我不反对任何人读古典的东西,我们课本里也会选用一些古代优秀的东西给大家阅读- 但是让很小的孩子们去背那些无用的东西,实在是没啥必要了,其实我首楼的说法归结起来就三个方面。

1、今天比古代强得多,今天的孩子知识也会超过古人的知识。这一点似乎没有人会否认,不服气的可以自己去找,哪些东西古人做得到,而现代的人做不到的。

2、学了那些古典的东西,对现代生活一无所用。前面有人安慰自己说,古人虽然知识不如今人,但是思想超过今天的人。实际上这也是不准确的。受知识面的的限制,古人的思想总是很局限的,很多东西是无逻辑的,用传统的说法就是“悟”出来的,从今天看来,很多都是可笑的。说起悟的功夫,古代的那些经典,远远不如宗教的经典。中国人很喜欢禅宗,也是因为其顿悟的功夫。可惜这些东西,不能指导你的日常生活,除非你去做和尚。

3、让孩子读经,基本是没必要的。有些人觉得背些古文至少对孩子的写作有帮助,实际上不然,孩子绝对不是用古文写作的,让他花时间背古文,还不如去让孩子去读几篇现代的好文章,对孩子的写作帮助更大呢。

现代某些人痴迷于复古,是因为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是竞争的失败者,所以才会拾起那些老祖宗的东西来自我安慰一下,对于那些人来说,还是有些用处的。而我们培养孩子,就是要在这个世界上更加有竞争力,应该着重学习的是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做父母的怎么可以拿那些过时的东西哦去影响孩子呢?这是我最想不明白的事情。

[ 本帖最后由 qqyou 于 2009-2-11 20:5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pianocrazy + 10 + 10 我很赞同。
woodhead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0:54: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颀颀妈妈 于 2009-2-11 10:37 发表
说到底, 要不要孩子读经,还是和家长的价值取向有关系.
坛子里有推崇诵经的如柳爸, 有反对诵经的如qqyou.
应该也有不少如颀妈一样 sit on the fence 的家长,
想让孩子能接受西方的价值观, 学习西方人做事. ...


我觉得尽管目前的很多科技来自于西方,但现代价值观既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而是全人类的,是适应现代生活的。

那些复古的东西即不可能让中华复兴,也不会让中国进步,只会让中国人的思想停留在农业社会年代,只会让中国更落后。

学习先进的东西,并改变国人的思想,才是中华复兴的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2-11 11:1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qqyou 的帖子

现代价值观既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这句话不赞同.
如果这句话真的能成立的话,世界大同也就指日可待了 .

现在的中西文化冲突不是我们不给孩子灌输我们的信仰就算了,
孩子空着的脑袋会被他人灌输其它的信仰.
看看我国大批的高学历精英在信什么就知道了.
要不看看现在传统节日的没落, 西方节日的盛行也可以明了.

把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当会事, 抛却了.
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香蕉人. 孩子也就不认可中华了.

当如qqyou所想的那样, 学习先进的东西,并改变了国人的思想,中华都没有了, 还有什么中华复兴之说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aslilac + 1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2-11 13:38:11 | 只看该作者
孔子、老子、孟子、韩非子那些一千年以前的人的认知水平,未必比得过现在的中学生。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诗文,也未必就有现代人写的歌词更好。


这前半句姑且不说,毕竟那时的自然科学不及现在发达,各“子”们的物理化学水平是赶不到现在的中学生,但这后半句怎么怎么看怎么别扭呢?

对于读经呢,我赞成木脑壳的

读经其实就是阅读的一部分么,可以看看,甚至背背。东坡的赤壁赋这样的文章,就值得背么,也不难背。
但也不可把读经神化。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小米爸爸 + 5 + 5 这种回贴风格要发扬光大!^^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4:11: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颀颀妈妈 于 2009-2-11 11:18 发表
现代价值观既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这句话不赞同.
如果这句话真的能成立的话,世界大同也就指日可待了 .

现在的中西文化冲突不是我们不给孩子灌输我们的信仰就算了,
孩子空着的脑袋会被他人灌输其它 ...


非常遗憾的是,尽管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导致价值观的差异,但价值观绝对不是文化。

价值观的大约定义是这样的:价值观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 价值观也可以说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准绳,在面临抉择时的一项依据。

而对于这个标准来说,对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是不同的,古代认为对的东西,现代来说可能就是错的。但是对于现代社会,这个价值观应该是基本统一的。绝对不会说我们以外的人认为那是不正确的,而偏偏中国人认为他是对的。

所以价值观不意味着世界大同,也不意味着我们要去说英语,更不意味着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替代。那从何来的中华就消失了呢。这种担心实在是杞人忧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4:16: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appy_99 于 2009-2-11 13:38 发表


这前半句姑且不说,毕竟那时的自然科学不及现在发达,各“子”们的物理化学水平是赶不到现在的中学生,但这后半句怎么怎么看怎么别扭呢?

对于读经呢,我赞成木脑壳的


别扭是有点别扭,但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古代的诗词,其实就类同于现在的歌词,是用来吟唱的,而不是用来朗诵的。所以才有诗格和词牌的说法。也是因为如此才会流行。唐代比较流行诗,到了宋朝就开始唱小曲了,于是有各种词。不过唱这些词的不是歌星,而是类似日本艺伎的那些角色。

哈,不要觉得我们不懂的东西就一定那么的高雅。现在人们很少按古代的格律去写诗了,也不过是因为它不流行了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9-2-11 14:36:59 | 只看该作者
我不喜欢争论,这样的话题估计争论不出一个结果来。

来这的都是成年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

我赞同儿童读经,是因为自己生活、经历磨砺出来的认知结果;不赞同儿童读经的人也是因为自己生活、经历磨砺出来的认知结果。

读与不读,全在一念,都坚持下去,肯定会达到自己当初期盼的结果。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qqyou + 2 + 2 走自己的路,让他们去说吧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9-2-11 16:06:11 | 只看该作者

借宝地转几篇文章

鲁迅:青年必读书
  ——应《京报副刊》(2) 的征求
      
  青年必读书:    
   从来没有留心过, 所以现在说不出。
       
  附注:
  
    但我要珍这机会,略说自己的经验,以供若干读者的参考—— 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
  
    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woodhead + 2 + 2 鲁迅的文笔。。深刻。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9-2-11 16:10:40 | 只看该作者

从“青年必读书”谈起

李国文
   
1925年2月21日的《京报副刊》上,有一篇鲁迅先生对“青年必读书”征求意见的答复。其中有这样两句话:“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这是距今已是七十年前的往事了。
  
或许如他在一篇《小杂感》里说的那样:“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那样,一石击起千层浪,他的这篇《京报副刊》上的答复,随即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论战。说到底,还是几年前那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的延续。
   
其实持非议观点的人,对先生所以愤激而极端的看法,并未完全理解。因为“五四”以后的文学革命,很难突破与旧体制、旧思想、旧传统、旧观念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言文,也就是通称之为古文的障碍,更遭受那些曾经阔气和正在阔气的复古主义者的强烈抵制。因此,鲁迅先生才大声疾呼:“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个抱着古文而死掉,一个舍掉古文而生存。”
   
所以,他本着“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一贯精神,对这张报纸提出来的“青年必读书”的问题,作出了这样一个矫枉过正的回答。这在古文仍在全国范围内占垄断地位的当时,鲁迅先生发出来的声音,是具有警醒意义的行为。

我生于1930年的上海,等我进小学和上中学的时候,新文学运动已经波澜壮阔,至少在大城市里,在实施现代教育制度的学校里,古文基本上退出了文字的流通领域。以白话文写作的作家,如鲁迅、胡适、郭沫若、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冰心、丁玲,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因此,我记不得小学的语文课本里,有唐诗、宋词,也记不得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韩、柳、欧、苏的文章,在白话文逐渐全方位进入文化领域的那时,即使选录一些古典文学作品,大概也是为数不多。因此,我才没留下什么印象,相反,那些现当代文学的奠基者,对我倒产生了深刻影响,最终使我走上了文学之路。

现在回想起来,我受到的古文训练,不是从当时的语文课本而来。基本上完全是在家庭的督促,环境的熏陶,从硬着头皮,死背硬记开始,渐渐发生兴趣,然后到接受,到受益,到深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矢志活到老,学到老的。
   
古汉语的命运,终究维系于辉煌的中华文明,植根于中国这块土地上,因此,其生命力应该是不会衰竭的。我记得,三十年代,在离城市并不很远的乡村,也还有科举时代曾经盛行过的私塾,甚至到了五十年代了,在偏远地区,也有类似私塾的家学存在。
   
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经济负担的原因,交通不便的原因,也还有出于中国人固有的传统思想的原因,不愿意把孩子送到所谓洋学堂里读书。当时,城市的学校在农村人的眼里,除了能够识字的语文课外,那些常识、算术、英语、劳作、美术、音乐等课程,是没有什么用场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谈背诵有益的杂感,讲到这种古老的私塾教育,虽然其教学方式完全背离于时代,落伍于生活,但是,私塾的强调背诵,即使在现代语文教育中,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环。
   
我有一位居住在乡下的外祖父辈的前清秀才,入民国后,功名不成,便以塾师为业,在乡闾间,是颇著人望的一位老学究。他教过的学生,其出息者,有留洋,有当官,有领兵者;没有出息的,当然更多,不过,老人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就不是他的责任了。
   
暑假期间,家长便让我回乡下去,在那里补习古文,好像我有这样一位斯文长辈,作为后生的我等,要是古文一窍不通,那么薪火相传,就要断磅在我们这一代似的。于是,我就坐在板凳上,读那些儒学的启蒙书籍。老人对我倒不严厉,别人背不出来,是要吃板子的,我背不出来,就例外豁免体罚了。

    我说:“我不喜欢背。”

    他说:“要学古文,就得背,而且必须背得滚瓜烂熟。”

    我问他:“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是先讲课,你为什么不讲?只教识字,识了字以后就只是背书?”

    他的回答,“背多了,你就自然明白了。”
   
后来,我读《红楼梦》第九回,贾宝玉上家塾,其父贾政讲的一番关于教育方法的话,倒是今古同源,如出一辙:“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讲明和背熟,其实是两回事,也许老先生好一口酒,晚年愈沉迷其中,精力有限,在他的私塾里,于是只有背熟一道,而无讲明之说。因此,也有家长持异议者,他的解释很简单,你愿意来念就念,不念请便,还挺拿大。横竖他那些留洋的,当官的,带兵的学生,是他最好的广告,从来不愁生源。我家不也利用暑假,要我到老人家这里开小灶,来打好古文基础吗!

    很久很久以后,我也琢磨出来这位老秀才的见解,不无道理。对一个童稚气十足的孩子,给他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真是如让顽石点头,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但确如他所说,书背得多了,人长得大了,知识面也拓展了,还真是“就自然明白了”。
   
在多多益善的背诵中,达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以此,我是有真切体会的。随便举一个例子,旧时坊间出版的感知,通常无标点,很难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这时已经上中学的我,曾经求教于老人,如何句读之法?他反问我,句读有法吗?我也相信确是无法,但无法之法,总是应该有的,他想了想,还是只有多背书这个法子,他说,书背得多了,也就自然明白哪里该顿,哪里该断了。
   
我为一家出版社撰写《莎士比亚传》,在检阅大量资料时,发现这位文豪的童年,也是在背诵中开始他的文化积累的。看来,背诵不光中国有,外国也有。我记得凌叔华记辜鸿铭的文章中说,这位民国后还拖辫子的满清遗老,留洋归来,在北平当大学教授,能够一口气背诵出上千行的密尔顿《失乐园》。看来,背诵,启发智慧,增加修养,激发才华,加深记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篇短文在报纸发表出来,过了好些日子,收到副刊编辑转来的读者来信,信中说,现在儿童的学习负担,已经够重够重,有必要再增加背诵的古汉语课文吗?我很惭愧,我没有作过调查研究,也不了解目前课文课本中,古文的成分究竟占多大比例,因为我们家也没有在小学读书的学生,不了解现在语文背诵的情况。但我坚持短文中的观点,如果脑海里能记往这些古诗词,古人的文章学问,总比脑海里一片空白要好。
   
因为我深有体会,由于解放后的语文课本,在一度厚今薄古的文化思潮下,古汉语的篇幅,在教科书里是屈指可数的。所以,这一时期在校学习,尔后成为作家的同行,尽管他们非常努力地在充实自己,仍然时不时要暴露出他们传统文化方面的相对弱势,出现完全不应出现的语文知识方面的硬伤。
   
所以,我主张语文教学中的背诵,从做学生开始,背诵我们这个五千年文化中的精彩篇章,这样持之以恒,不仅令构成一生享用不尽的文化财富——你要是能背诵出一百首唐诗,比一首也背不出来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而且据科学家研究,人脑,只是不大的部分被使用着,更多的部位实际是在闲置着的。因此,强记硬背,是增强激活开发脑细胞的再好也没有的手段。更何况古汉语的音节,言简意赅,古汉语的语法,短句多,长句少,复合句更少,是最适宜于记忆和朗诵的。
   
在鲁迅先生那个时代,出于与封建文化战斗的需要,建议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其实,他自己“还要翻翻中国书”,他更说:“我的确是读过一点中国书,但没有‘非常的多’;也并不‘偏不让人家读’。有谁要读,当然随便。”
   
经过了七十年时光的沉淀,经过了“文革”的虚无主义,经过对于传统文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总结,我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举世瞩目的发展中的大国,也是既拥有古老文明,同时又是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因此,以培养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学校教育中,以恢宏大气,兼收并蓄,凝聚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中会文明为编纂目标,那么,可琅琅上口地朗读、可一鼓作气地背诵的古汉语占相当篇幅的语文课本,肯定会对人才的培养,文明的建设,时代的进展,国力的增强作出贡献。

    背诵,是学习中国语文,尤其是古汉语的必不可少的功课。

李国文 193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盐城。1947年就读于南京国立剧,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中短篇小说集《第一杯苦酒》(其中《月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杂文、评论、传记作品多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5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21:17 , Processed in 0.09357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