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qqyo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说说经典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2-11 16:11:31 | 只看该作者

从私塾走出的背诵意义

现在的年轻人,几乎不知道“私塾”是怎么回事了。
               
            偶尔在古装片中,描写纨绔子弟不好好念书,背不出书时的吭吭哧哧,吃板子,打屁股,还有那么一位被作弄的冬烘老先生,以丑角出现,逗人发噱外,了解私塾和塾师者已不多了。
               
            私塾,其实就是私学,是旧时由家庭、家族办的一种学校。差不多是一位塾师,课以几个或十来个蒙童,主要以识字为主加以背诵。幼年班课本有《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中级班课本则有《四书》、《古文观止》。还有一些辅助读物,如《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之类。认字,朗读,默记,背诵,摇头晃脑地“之乎者也”,甚至要求倒背如流,根本不讲究教育方法,准则是: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但这种填鸭式的、完全依靠死背硬记的教育方式,也不能一笔予以否定。对学生的作用,那就要靠读了多年以后的融会贯通了。中国古代那么多的大学问家。谁不是从这种学塾里读出来的呢?他们读的许多古籍,都是小时候一篇篇背出来而终身不忘的。
               
            后来,我在写作《莎士比亚传》的时候,从收集的资料看,中世纪的英国对于儿童的启蒙教育,其方式似乎和中国的私塾大同小异。幼年的莎士比亚要在天不太亮的时候,就到学校坐在课桌前去,捧着“角书”(用磨薄了的角质物保护住的课本)念拉丁文,背拉丁文,也是用强迫记忆这一套。
               
            若是不能滚瓜烂熟地背出课文,中国也好,英国也好,惩罚也差不多的。中国用的叫戒方,英国用的叫教鞭,不是打手心,就是打屁股。这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教学方法,伴之以体罚,当然是不足取的。但是,我相信若干世纪以来,古人们能一成不变地采i用这种手段,从儿童进学开始,就把一些基本的道理(无论中国或英国,教科书的内容总是要体现一个时代的主流精神、社会的道德规范以及做人的准则),用强迫灌输的方法,使其刻骨铭心地印在学子的脑海里,这种谆谆教诲之法,肯定有其道理,而且是有成效的。
               
            因此,背诵,能够滚瓜烂熟地背出数十篇古文、数百首古诗词,乃至现当代作家的一些美文,是读书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人生历练、懂得生活的基本功。在小学高年级,在中学低年级,在语文课上,应该酌量增加背诵、朗读、默写、乃至吟唱。
                我认为,不光中小学生要熟读,要背诵,甚至那些上过山、下过乡、插过队、当过兵的,过去不曾背过多少书的成年人,也应该补上这一课。
               
            用背诵的方法,多读一些好书,多记住一些精彩的诗文,使脑海里多一些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文化提高了,生活充实了,思想升华了,情感高尚了,那岂不是有益于个人,更有益于社会的好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9-2-11 16:29:46 | 只看该作者
小易支持读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9-2-11 16:40:48 | 只看该作者
柳爸说的对,这个问题,永远没有个结论的。将近100年前,一方胜利了,现在的流弊也在眼前了。

唐德刚先生说,这次文化的复兴要500年(大意)。现在才过去100年而已。打倒孔家店,可能也是一个阶段吧。不破不立。

至于鲁迅,个人感觉此君颇为偏激。或有其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但是窃以为现在一味的学习鲁迅,似乎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记得这个坛子里有人说,该干嘛干嘛。赞成读的,去读;不赞成读的,不去读。10年后看看,20年后看看,50年后再看看吧。

阿Q先生可以show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晒晒自己的孩子,让俺们羡慕一下,也是蛮好的。

[ 本帖最后由 xylonhong 于 2009-2-11 16:4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sun_tuotuo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7:02: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2-11 16:40 发表
记得这个坛子里有人说,该干嘛干嘛。赞成读的,去读;不赞成读的,不去读。10年后看看,20年后看看,50年后再看看吧。

阿Q先生可以show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晒晒自己的孩子,让俺们羡慕一下,也是蛮好的。 ...


对于前一种说法,本人是非常不赞同的。如果可以这么去混淆对错,那就没有什么更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了,那样的话,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这个话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可惜的是10年以后,等知道自己错了,也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对于后一句,我最近也写了几篇帖子,杂乱无章的讲了一些自己的理念,我不准备做这个专业,大多是有感而发,因此一没必要系统的写什么东西了,

自己的孩子就不用晒了,我知道在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无需互相比较。俺比较有信心的是,我的孩子每天都是快快乐乐的,而我和他的妈妈,每天都是轻轻松松的,仅此而已。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xylonhong + 1 + 1 快乐就是好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9-2-11 17:08:13 | 只看该作者

李国文先生文章的关键是这句话:

因此,背诵,能够滚瓜烂熟地背出数十篇古文、数百首古诗词,乃至现当代作家的一些美文,是读书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人生历练、懂得生活的基本功。在小学高年级,在中学低年级,在语文课上,应该酌量增加背诵、朗读、默写、乃至吟唱。
--------------------
李老师的主张好像与今天读经者的主张不大一样。

读经类似于将古典文化作为一项专门的特长来培养,我觉得这跟学琴什么的差不多,
但是,要反对的是过分夸大作用,鼓吹人人必背,不背就有多大损失。
其实即便是有损失,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像不会弹琴,固然有些遗憾,
但不会弹琴也能成才。

毕竟,一个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背东西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干了这件事其他
事情(特长,能力)就干不成了,其他事情可能对这个孩子更重要。

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

李老师的主张是面向更多学生的,是将背诵作为学生基本素养提出来的,
我个人认为是很有道理的。他提出的要求,
滚瓜烂熟地背出数十篇古文、数百首古诗词,乃至现当代作家的一些美文。。
其实对孩子来说不是很大的负担,不会影响其他特长(能力)的培养,
用我的“直线论”来度量是比较合算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woodhead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9-2-11 17:14:43 | 只看该作者
人类进入21世纪,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信息量的极大丰富,人员流动的频繁,文化的融合和冲突(冲突也是融合的一种形式),大国之间的台面上的合作和台下的竞争。。。

我想起了中国的战国时代。地球将来会统一吗?我们可能看不到了,但从人类历史的趋势看,如果人类不被灭亡,统一有极大的可能,当然时间可能数百年。

正如中国的一些民族在消亡一样,将来很多小国,小民族,会被融合掉,被“汉化”或“美化”。一些文明也会消失。全球书同文,车同轨,推广一种“普通话”,也不是稀罕事。
有人可能担心中华文明会不会消亡,或者野心一点,能否执牛耳。
我倒是比较乐观。中国人多啊。俄罗斯就没有这个优势了。未来的地球村领导层,肯定有中国人的一席之地。至于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当村长,我就不知道了。

------------------纯属臆想,各位不要当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9-2-11 20:05:52 | 只看该作者
每个国家的教育都"要求"将自己的文化传统传承给下一代.
我们国家有一段时间太希望发展"西方高科技"了,遗忘了我们的文化.
我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

西方文明创造的物质文明太诱人,强烈地激发了人的物欲追求,看看我们的社会就知道了.
很少有人注重内在的修为,基本丧失内省的能力了.

赞成孩子读文化经典.(在孩子不把读经当作负担的情况之下)
我的孩子没有读经.想等她自己会读时再读.
今天在图书城翻看了带解释的"论语",真的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9-2-12 11:55:16 |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把读经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硬性的,即为上面老易引用“背诵,能够滚瓜烂熟地背出数十篇古文、数百首古诗词,乃至现当代作家的一些美文,是读书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人生历练、懂得生活的基本功。” 背诵确实能够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一个人的文字能力在他人生中还是能够起到很大作用的。所以,我赞成一定量的背诵,作文功底,作为素材装在脑子里,即便现在生活如何变幻,肚里总要有些货色的,而装些经典总比装那些文学垃圾强百倍。

第二,软性的。对于孩子,应该以培养读书兴趣为首,同时兴趣要广泛,清高是不行的,读书破万卷,书读的越杂越好,在有一定分辨能力后即使是垃圾也何以拿来一读,而经典应该是他所读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注意,我说的是读,不是背,有比较才能有收获,读了就要思考,就要分辨,有所思才能有所得,思考的结果不限,看个人的天分,能从中提炼出的是金还是铜就看个人修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9-2-12 12:10: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颀颀妈妈 于 2009-2-11 11:18 发表
现代价值观既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这句话不赞同.
如果这句话真的能成立的话,世界大同也就指日可待了 .

现在的中西文化冲突不是我们不给孩子灌输我们的信仰就算了,
孩子空着的脑袋会被他人灌输其它的信仰.
看看我国大批的高学历精英在信什么就知道了.
要不看看现在传统节日的没落, 西方节日的盛行也可以明了.

把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当会事, 抛却了.
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香蕉人. 孩子也就不认可中华了.

当如qqyou所想的那样, 学习先进的东西,并改变了国人的思想,中华都没有了, 还有什么中华复兴之说呢.


这个......,有点不明白。

如果国人的思想不再是老祖宗的思想就说明中华没有了? 那我们这些人算啥?

照这么推理,中华其实早就没有了,且不说两次被异族统治。就是信的人最多的佛教,好象也是从印度传来的吧?还有那些信外来的伊斯兰教的回族同胞,就被开除出祖国的大家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2-12 15:57: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兰花慢 于 2009-2-12 11:55 发表
第二,软性的。对于孩子,应该以培养读书兴趣为首,同时兴趣要广泛,清高是不行的,读书破万卷,书读的越杂越好,在有一定分辨能力后即使是垃圾也何以拿来一读,而经典应该是他所读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注意,我说的是读,不是背,有比较才能有收获,读了就要思考,就要分辨,有所思才能有所得,思考的结果不限,看个人的天分,能从中提炼出的是金还是铜就看个人修行了。 ...


真的要读懂那些古书实在是很难呀,记得一位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他本人是王力先生的弟子,曾告诫他的学生说,你们千万不要以为懂得了一些繁体字和古代汉语语法就可以随便看懂古书了,连我都要经常翻阅字典,而且就是查阅了字典有时也不敢肯定,因为许多古书里的字义古人解释也是有问题的,至今尚有争论……

其实就是大家读的《论语》,仅仅其断句目前学术界都还有各种各样的争论,而其内容的释义,几千年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以至于到了宋朝以后,就把朱熹的集注做为了考试的标准。

现在的人读这些经史,基本是基于现代人的解释。这些今人解释的《论语》中,原版《论语》反倒成了一个幌子,说的是各自的话而已。不过要不是打着论语的牌子,估计那些人自己写本书,也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1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21:18 , Processed in 0.09051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