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qqyo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说说经典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9-2-17 21:25: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2-16 21:56 发表
其实孩子到了识字的年龄,认起字来速度是很快的,所有的一年纪的孩子,半个学期下来,基本都可以做一些阅读了。所以认字是读经可以做到的,但读经并不是识字的最好的方法,如果一群孩子一起做一些其他的阅读,可能识字更快呢。

俺可没有说读经是识字的最好方法哦。而且俺孩子3岁了,才认识几百个字,不算多的。只是俺们读经能把识字的任务顺便解决了,也是一举多得。

阿Q先生可试过“如果一群孩子一起做一些其他的阅读”这个方法?效果如何?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介绍?

对于孩子好习惯的培养,父母十分重要。和国外的孩子比,我们对孩子的“照顾”确实过分了些,因此孩子掌握生活技能,也迟了一些。但这些技能的养成,绝对不是通过读经这种方式,就可以做到的。实际上让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每个家长都该注意的。这个可是经书上没有写的,也不是读经就可以实现的。


俺的做法是这样:
小孩子读论语,爸爸读弟子规。没有光读书哦,爸爸和小孩子还一起做弟子规。等小孩子大一点,再让他读弟子规。

虽然刚刚开始读弟子规,但是看出来做"力所能及"那是最基础的。还应该做的更好。近来在看蔡礼旭老师 细讲《弟子规》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AVNCa42TEs/

深刻体会到读书不可死于古人句下。举个例子。"晨则省 昏则定"让现代人从字面来看,那就是糟粕得不能再糟粕了,但是如果能体会到这两句话背后的用心和精神,然后本着这个精神去做事,那就是精华了。蔡礼旭还举自己的例子说明如何践行"晨则省 昏则定",让人叹服。

如果俺说经书上写了所有的东西,光读经就可以让“孩子掌握生活技能”和"好习惯的培养",那俺自己也不相信。但是相信只要实实在在去践行弟子规,体会弟子规,"掌握生活技能"和"好习惯的培养"那是最最基本的所得了。论语等书等小孩子大了,让他自己慢慢体会、践行。

当然了,每个人做一个事情,都愿意去找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理由。但实际上仔细想想,有些也许还是比较牵强一些的。

这个非常同意,其实不光是做事情,读书、谈话也是如此的。人们总是倾向于读符合自己观点的书籍,和持相同观点的人互相承认,结果就是自己的已有观点不停得被强化。结果就是听不得不同意见。俺也有此嫌疑。

俺贴这个只是说明当初读经的目的和现状,并不是要说服阿Q先生也加入读经的行列。

ealain讲“该干啥干啥吧。” 柳爸也说"我不喜欢争论,这样的话题估计争论不出一个结果来。来这的都是成年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原先俺就说过"记得这个坛子里有人说,该干嘛干嘛。赞成读的,去读;不赞成读的,不去读。10年后看看,20年后看看,50年后再看看吧。"

其实就这么下去,支持读经的继续读经,反对读经的继续反对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09-2-18 11:36: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2-17 21:25 发表

ealain讲“该干啥干啥吧。” 柳爸也说"我不喜欢争论,这样的话题估计争论不出一个结果来。来这的都是成年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原先俺就说过"记得这个坛子里有人说,该干嘛干嘛。赞成读的,去读;不赞成读的,不去读。10年后看看,20年后看看,50年后再看看吧。"

其实就这么下去,支持读经的继续读经,反对读经的继续反对而已。


道理是越辨越明的,尤其对俺这种原本犹豫不绝,思路不清的人,辩论一下还是必要的,至少通过这个帖子,俺现在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想法和处理原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09-2-18 12:07: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兰花慢 于 2009-2-18 11:36 发表


道理是越辨越明的,尤其对俺这种原本犹豫不绝,思路不清的人,辩论一下还是必要的,至少通过这个帖子,俺现在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想法和处理原则了。


是啊,无论什么事情,最怕的就是只有一种声音。大家没必要非要去得出结论,说读经对孩子好,或者对孩子不好。彼此亮出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依据,就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每个参与的人,看到各种观点的话,都会是对自己今后的行动有所帮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09-2-19 07:55:36 | 只看该作者
俺学识浅薄,古书也没有读过几本,只是现在开始认认真真在读论路和弟子规。读过这个坛子里以前关于经典的讨论的文章,发现这个坛子里高人多多,所以刚开始时,也只是转帖一些文章,坐好板凳参加讲座,不想参加讨论的。想不到真是有缘,一头载进去了,跟了好几帖。而且觉得很好意思,欲罢不能。坛友莫笑俺反复,一边说不争论,一遍不停的跟帖。

近来在看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似乎可以深化我们对经典的讨论。但“欲辩已忘言”。唐先生是通史教授,擅长比较历史。看他的书好像坐着航拍的飞机,低空快速飞越长长的历史峡谷。

鱼版在88楼提到:
真是要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
刚刚看到一篇文章,反思ing:

近200年,中国是处在什么环境中,西方文明又是处在什么环境中。俺看了这本书后,确实有重新认识自己民族的感觉。艰难转型,浴火重生,我辈或有幸可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09:47: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2-19 07:55 发表
近来在看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似乎可以深化我们对经典的讨论。但“欲辩已忘言”。唐先生是通史教授,擅长比较历史。看他的书好像坐着航拍的飞机,低空快速飞越长长的历史峡谷。 ...


这是一本好书,看了它一般就不会像普通人一样,单单去归罪于清朝的孱弱或者慈禧的无能,就会明白在那种经济文化冲突下,落后者必挨打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09-2-19 12:55: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2-19 07:55 发表
欲辩已忘言”。 ...

好一句“欲辩已忘言”,,,
经典也好,典故也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就如融让梨、香温席,过去的年代,看到的是长幼有序,上下尊卑,,而现在的人看到的是关爱和礼仪,,,,看经典,关键还是看自己吧。就像和尚和东坡,一个看对方像牛屎,一个看对方像佛,,,这里没说阿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09-2-19 13:24: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9-2-19 12:55 发表

好一句“欲辩已忘言”,,,
经典也好,典故也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就如融让梨、香温席,过去的年代,看到的是长幼有序,上下尊卑,,而现在的人看到的是关爱和礼仪,,,,看经典,关键还是看自己吧。就像和尚和东坡,一个看对方像牛屎,一个看对方像佛,,,这里没说阿Q


说的很在理。强烈同意。

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千人千面。不像理科,要追求理解的一致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09-2-19 13:29:17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来说,臧克家是一个丰富的存在,他的文学活动长达七十余年。2002年底面世的《臧克家全集》共有12卷,近630万字。臧克家是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下面这首诗我们大家都学过。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
大约在八九岁的时候,家里给我请了一位塾师,把一颗满天飞的野心,收拢到书本子上来了。同学只有一人,那便是与我同年的名繁采、字受田的族叔了。老师是本村同族的一位老秀才,号文山,我叫他大爷爷,年近七十了。为人清高,家里很穷,生活苦,但他贫而乐。为了混饭吃,到处“游学”。带上几包毛笔,凡有私塾的村子他都去走走,和老师说今道古地聊一阵子,吃一杯水,碰上吃饭的时候,也许让你吃上一顿。辞别的时候再三央请人家多留几枝笔,口里夸着:这是“羊毫”,这是“七紫三羊”,“大号的,小字笔……”最后几个钱到手,人也起身了。
    文山大爷爷一上来教我们《论语》,上午教上几行,下午再教上几行,死记硬背。背古书,声朗朗,好似唱歌。也写“仿”,每天一张。他也教我们念古文,用的本子是《古文释义》,我们家里,另有许多厚厚的竹纸抄本,蝇头小楷,全是历代名作。大爷爷摇头晃脑地拉起腔来念着,讲给我们听,我们只觉得声音好听,内容则如同隔山。这只好运用勤学、多念、记忆力强这些条件了。这许多古文的内容,和孩子的心情真是相去十万八千里。我也想窍门,使文句容易记得牢,譬如“如此良夜何”,我把它读成“如四两夜壶”。跟文山大爷爷几年,竟然背熟了六十多篇古文。长点的像《滕王阁序》、《吊古战场文》、《李陵答苏武书》;短些的像《陋室铭》、《读孟尝君传》、《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篇又一篇题材不同、意义悬殊的古文,相隔近七十年,至今我大半都能背得出来,当年啃骨头,今日始解其中味,获益不浅。
《中国名人自画像——独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4月第2版,53-54页,臧克家:《皓首忆稚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09-2-19 13:37:28 | 只看该作者
另外这里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关于现代语文教学的讨论,高达133楼。

[讨论]与王桐生先生商榷
http://bbs.pep.com.cn/thread-135757-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09-2-19 13:47: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2-19 09:47 发表


这是一本好书,看了它一般就不会像普通人一样,单单去归罪于清朝的孱弱或者慈禧的无能,就会明白在那种经济文化冲突下,落后者必挨打的道理。


确实如此。我还有一种"时哉,时哉"的感觉。

原来历史书可以很好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0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13:37 , Processed in 0.11261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