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qqyo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说说经典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02:32: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老易 于 2009-2-19 18:15 发表
《天工开物》,《梦溪笔谈》,还有我们不知道名字的 ...


对于和科学沾点边的东西,现在能找出来的,也就这么几本了。确实如你所说,可能还有散失的,但愿史学界快点找吧。

以上两本书网上都很好找,建议大家有时间都可以读一读,而不是整天仅仅是听说他们怎样怎样

天工开物 http://www.csio2.net/book/tkkwt/index.htm
梦溪笔谈  http://www.yjsy.ecnu.edu.cn/jszj/%E5%AD%90%E9%83%A8-%E9%AD%8F%E6%99%8B%E4%BB%A5%E4%B8%8B/%E6%A2%A6%E6%BA%AA%E7%AC%94%E8%B0%88/index.html

两本书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属于技术书,但不是科学书。两部书都很伟大,记录了当时的工农业发展水平,在我们浩瀚的古书中,非经典、诗歌小说的,是仅有的几本。可惜没有任何深入的对科学原理的探究,更可惜的是没有一个私塾或者官学把它当作课本。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没人把它当回事。甚至天工开物还有几百年没有任何踪影,最后还是从日本把它给找回来了。

因此这两本书,对中国的整个历史,基本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他们的最有用的地方,就是让今人可以自豪地说,我祖宗那时候曾经有过什么。

具体两本书里体现的水平,我就不多评论了,免得打击了大家的积极性。有兴趣的可以和同时代的西方科技书籍做一个小小的比较,自然会很清楚了。

科学技术是我们中华的短处,最好不要拿这个去和西方比较。一定要拿《论语》这类我们有、西方没有的去比较,才会更有些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09-2-20 11:30:29 | 只看该作者
h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2-20 02:13 发表


哈哈,我说唐德刚先生的书值得看,并没有说他说的就是完全经过考证的结果,他所说的也不过是他自己的结论而已,他那篇文字,是在十几年前所写,如果他今天写这本书,估计还会有很多新的意见加进去的。即使这 ...


也不知道该信谁的,既然唐教授的不可采信,那么国内的就可以采信吗?历史就是一个小姑娘,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真要非信一个不可的话,就个人而言,宁愿采信海外华人老教授。

只会读经,不学习西洋科学就是这么个结果。

您认为当初的那些洋务运动的人都是只会读经吗,当初那些军人只会读经吗?把别人的意见绝对化,然后猛批之的,并不是理智的做法。就如批评现在的读经也是。

比如有人说慢跑好,有利健康。我们不可以批评人家说就只慢跑,也不吃饭就会饿死,不睡觉就会累死,不照顾家人就会烦死,所以慢跑一无是处。

这场战争后,日本反成了我们的老师,全朝开始学习日本,学着变法,变了一半还是夭折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达者为师。既然那时日本的科技变革和政治变革先于我们,向日本学习又如何呢?我们中华民族也是善于学习,善于兼收并蓄的民族。
只是此一时,彼一时。那时是破坏难,孙中山先生就说「革命事业,莫难于破坏,莫易于建设。」其实建设并不易。现在是建设的时间了,该考虑如何建设的问题了,尤其是文化的重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真好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20:38: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2-20 11:30 发表
也不知道该信谁的,既然唐教授的不可采信,那么国内的就可以采信吗?历史就是一个小姑娘,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真要非信一个不可的话,就个人而言,宁愿采信海外华人老教授。 ...


唐教授所说的,基本都是可信的,只是有部分结论我们不太赞成他。

对那些没有任何数据,也没有任何史料做证据,仅仅是因为满足自己的面子随口胡说的,自然坚决不信。

对近代史,香港的结论就好于大陆、台湾,海外的也远远高于我们。

国内的谬误和谎言实在是太多,如果我们不清楚,最好不要轻易给孩子讲,免得把谬误的东西让孩子先入为主了。孩子大了可以自己去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xylonhong + 1 + 1 同意,历史研究和政治似乎八字不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发表于 2009-2-22 15:52:04 | 只看该作者

专家认为:《三字经》没有需要进行根本否定的东西

2009年02月20日 来源:新华网   白瀛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20日在京说,《三字经》作为中国的一本童蒙读物,至今找不到什么需要进行根本否定的东西。

    钱文忠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举办的其同名图书出版座谈会上说,《三字经》在中国传统童蒙读物中首屈一指,国人应该像牛一样不断反刍地去读。《三字经》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孟子一系的一部“关键词集”,因此不会因为时代和教育体制的改变而落伍。

    钱文忠举例说,《三字经》中的三纲讲“父子恩,夫妇从”“君则敬,臣则忠”,也就是父子之间要注重慈爱与孝顺,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君主要尊重臣子,臣子要忠于君主,而没有采用董仲舒和宋明理学“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讲法,从而更加接近孔孟的儒学。

    “实际上,《三字经》现在找不到什么需要进行根本否定的东西。”钱文忠说,《三字经》的作者虽然无考,但无疑是个很平实、高明的人。

    《三字经》起源于南宋时期,已有700多年历史,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责任编辑:张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6:54:46 | 只看该作者
那就不知道这位钱文忠先生说的是哪一个版本了?三字经自王应麟成书以后,各朝各代均有不同的修订,近期比较流行的有章太炎先生修订的,还有近期修订的,还有文革版。就我的收藏就不下十几个版本了。

钱先生在百家讲堂讲的我没听过,不知道他采用的是哪一个版本。不过就他所言,三字经的主要功用还是在于识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7:00:54 | 只看该作者
对于现如今中国社会的“国学热”,钱文忠存疑。作为学者,他看到的是“国学热”背后国人的盲目、趋从与自大。对于“国学热”,钱文忠提出自己的三点看法:“第一,国学真的热了吗?我只能说比过去稍微回暖了些,但丝毫还是不热呀,考文史哲的学生远远少于金融法律。第二,我认为国学也没有必要热,国学只需要一小群人去守先带后,去看护住它,能够使它不失传,能够在后代有人想学,或者需要向大众普及的时候,有人比较准确地去做。第三,所谓‘国学热’里,能看到中国人的狂傲。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的发展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的,现在中国人自信满满,自信一满就觉得不用向西方学了。从五四开始,我们认为传统一无是处,现在传统捡起来什么都是好的了,这也很可怕。其实,还是要承认普世的价值,还是要静下心来向西方学习。所以说,‘国学’也没必要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发表于 2009-2-22 18:41:02 | 只看该作者

从新浪读书转两篇好玩的文章

家有小学生
我家的三年级小学生下课回来,眉飞色舞地报告:“今天我们班选三好学生,有三个人选我哩。”
我心里想这样的傻瓜全国也不过四五个,居然有三个和你同班,也是一奇。但嘴里还是说:“好小子!这儿是四块钱,一块钱是给你的,三块钱是给他们的。”
恰好一个朋友在我家做客,看到这个情景,脸一下子就绿了。儿子又拿出一张考试卷,挣到两块钱。朋友的眼睛鼓了出来。然后儿子下楼去玩,走时带上垃圾袋,又赚了五角钱。这时,我的朋友已经快昏过去了。等小学生一离开,他喘出一口气,语无伦次地说:“你还不如把他送到孤儿院去。”
我们就这个问题讨论了一会儿。我承认我的教育方针未必得当,不过,我也不能接受他的办法。他的女儿是严格按照各种规范、守则、礼仪培养出来的,是远近闻名的小君子。有一次我到他家,小姑娘送上一盘水果,说:“先生吃大的,园园吃小的。”我心里说:“哦,这个小伪君子。”
我也研究过新版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那里面的内容真的很好,很全面。有些条目,如“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我本来就没想起来,幸亏阅读了《规范》,才加到对儿子的教育内容中去。
有些条目我知道怎么实现,如“不逃学”,我可以用罚款的办法来促使他遵守;有些条目,会有别人用罚款的办法来促使他遵守,如“不在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涂抹刻画”。经过朋友的劝说,现在我承认罚款不是好办法,应该讲道理,如有一条是“在公共场所不拥挤,礼让他人”,对此我应该告诉他:“你想被踩死吗?”这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但确实有些事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面的“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合乎古训,我非常希望儿子能做到,可怎么实现呢?我给他看过《二十四孝图》,他对鲤鱼跃出的故事有些兴趣,却说别的人物“变态”,我该怎么讲解?我的妻子感冒了,吃早饭时连打了四个喷嚏,儿子顿时乐不可支,我该批评他吗?
而父母最大的难处,任何《守则》或《规范》里面都没写。我们,与许多父母一样,既希望孩子能是个好人,又希望他有好的前程。也就是说,既希望他是个正直的人,又希望他在社会中成功。而以现在的情形,或可以预见的将来看,这多少有些矛盾。
上个月,儿子要我们“买荔枝,多多的”。他一向不喜欢荔枝,我和妻子自然要问是怎么回事。原来,他的班主任要过生日,而几天前,她曾偶尔谈到最喜欢的水果是荔枝。我非常不喜欢让孩子做这种事,老师过生日而学生讨好,这种事让我厌恶。但我们应该怎么指导他?
与此相类的事,以后还会有很多。成年人懂得分寸,懂得哪些事需要固守,哪些事可以通融,既可不失原则,也能保持人际关系的润滑,而孩子不可能理解这些。他一直不喜欢这位班主任,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要他什么也不送,那样直则直矣,危亦在其中也。我只好建议:“估计你的班主任会收到大量的荔枝,所以,你也许该送点别的,比如……一盒庆大霉素?”这个主意没被采纳,最后他按照母亲的建议,送了一张卡片。
既不想让他长成个骗子,又不想让他成为与别人格格不入的“狷”者。《老子》里面讲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那是非常好的境界。不过但凡写进《老子》的,那肯定是做不到的事,何况对一个孩子!
我觉得他学到了好多虚伪的东西,却不知如何纠正。纠正而不趋于另一端,是很难的事。我不反对儿子学一点虚伪之术,不过我想,对此他将来也许会有非常多的机会。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还是先学诚实比较好。
前几天我看到他写的作文,叫《国庆游记》,里面有大量的溢美之词,无论是对路旁的风光,还是对他自己的幸福感。而他描写的那个地方,我简直就没去过。他洋洋洒洒地写:“拐过去我就看见了大瀑布,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啊!”我也看见过那个所谓的“瀑布”,比我高一头,用来淋浴倒正好。而语文老师在这一行浓圈密点,批云:“贴切!”我还能说什么?随他“直下三千尺”去吧。
我承认我的一些教育办法也不怎么样,但我有时“反着干”的理由只是想让孩子知道,除了正规的教育,世界上还有各种见解、各种行为。也许这给三年级小学生出了太多的难题,所以我已经着手纠正自己,比如我不再给他“ 工资”和“奖金”。而对他已经积攒起来的过多的资金,也开始陆续清理:我和他打扑克,把他的钱一点点赢回来。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等待花开 + 2 + 2 精品文章!
qqyou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发表于 2009-2-22 18:41:58 | 只看该作者

天下只有一个是:张巡

天下只有一个是:张巡
什么事是以任何借口都不能做的?或者,有没有无论如何也不能做的事?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可惜不曾仔细讨论,而且行不义与杀不辜并举,降低了这个命题的意义。再说,孟子也讲权变,这一主张在他的道德体系中到底居何位置,不能确知。
唐代张巡,是极有名的忠臣烈士。安史之乱,张巡固守睢阳,城破被执,骂贼而死。他的故事人人皆知,不用多说。这样一位大忠臣,乱后议封赠时,居然有争论。原来张巡守城,粮草断绝,连老鼠都吃光了,士气低落。这时张巡杀死自己的妾,把她的肉分给将士吃。以此为开端,先以城中妇女为食,食尽,则食老幼,共食三万人。城破时,百姓只剩下四百余人。许多名士纷纷请求表彰张巡,这种意见终于占了上风,张巡被追赠为大都督,立祠祭祀。至于食人一节,李翰在《张巡中丞传》中说,食人是不好的,但既非本意,且“仓黄之罪轻,复兴之功重”,——食人过小,守城功大,人无完人,不要求全责备。这便是历代的主流意见。至于杀妾及食人一节,毕竟是不太好的事,连舌长如韩愈者,在给《张中丞传》做的序文中也觉难以为言,干脆略过不提。《新唐书》的传文,也只提杀妾食妾,不提食尽城中妇孺,大概是作者觉得,妾是自家人,杀也罢吃也罢,近于以私奉公,无可厚非。
中国式的道德观是一张价值表,排在高处的,可以压过低处的,如果最高的一条不是“不得以人为手段”,那么,有太多的名义,顺手拈来,便可用来杀人。古代杀妻、食子之类的事,代不绝书。杀妾饷军,在张巡之前,便有三国时的臧洪,之后又有金国的乌库哩海罕。汉末有一个叫管秋阳的人,和弟弟及一个同伴,三人出行,粮绝,与弟弟共杀同伴,食而得活。孔融议论说,管秋阳爱先人遗体(自己的身体,先人所遗,爱惜是谓孝),吃同伴不算错,反正这人又不是什么至交好友,那么,不过如“禽兽而能言耳”。——孔融好为偏激之论,但他的主张,用传统的语言,竟难以驳倒。俗谚说“两人不看井,三人不出门”,信矣。您想啊,只要两个人一商量,就拥有了多数的名义。鲁迅说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幸好我们还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另一种议论,如金朝的王若虚,与人论张巡事,人问杀人“为己不可,为国何害”,王若虚说:“为己与为国等耳,天下只有一个是。”人又说“图大事者不顾其小”,王若虚说:“守城之事小,食人之事大。”其他如王通说的“不以天下易一夫之命”,王夫之所说的“无论城之存亡也,无论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袁枚说的残忍的原因纵然不同,残忍总是残忍。正是这些议论,使人读史时仍存一些信心。
清代王士禛,讲过一个鬼故事,说的是张巡妾的后身向张巡的后身索命。值得注意的,是她在故事里说出这样一句话:“君为忠臣,吾有何罪?”读此知人的同情心,虽经千年碾磨,终于不灭。不过纪晓岚又反驳说:“古来忠臣仗节,覆宗族,糜妻子者,不知凡几,使人人索命,天地间无纲常矣。”——一点错也没有,本来就是那样。
明代有一部戏曲,叫《双忠记》,须读此剧,才知如何“仗义杀人”。剧中张巡要杀妾,心中不舍,可见是有情有义的汉子;然后,那位娘子不待张巡开口,自己先猜出来,又免去了张巡的启齿之难。下一步,张巡表示“心凄切,心哽咽,不因王事何忍别”,听着倒像是要自杀,他的妾则很知大义地说“ 臣死君,妾死夫,理所当,情何辜”,对这位吃人夫君,不但不埋怨,反而要“今生未了,又结来世缘”。——敢情被吃一回,还不过瘾。许多事情,都如《双忠记》之于张巡事,涂饰一番,便成高节,成大义,成美谈。新文化运动时,大家都骂礼教杀人。其实礼教自己是不杀人的,它只负责劝人甘愿被杀,以及将惨状叙述为妙事耳。顺便说一句,《双忠记》在京剧和粤剧里还在唱,尽管版本不同。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qqyou + 2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09-2-22 19:16: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2-22 16:54 发表
钱先生在百家讲堂讲的我没听过,不知道他采用的是哪一个版本。不过就他所言,三字经的主要功用还是在于识字了。


钱文忠谈今天为何要读《三字经》
http://news.xhby.net/system/2009/02/12/010438548.shtml

[url=]钱文忠说,貌似熟悉实则陌生,并不是我们在今天还要读《三字经》的唯一理由。他举例,刘宏毅博士算过一笔很有意思的账。小学六年毕业的识字标准是2450个汉字。现在很多孩子早在幼儿园里就开始认字了。算来平均每天还学不到一个字。《三字经》一千多个字,背熟了,这些字也大致学会了,所花的时间应该不用半年更重要的还是如顾静先生所言:“《三字经》三字一句的形式及简明赅备的内容前者语句简洁、抑扬顿挫,故而琅琅上口而易记易诵;后者则以短小的篇幅最大限度地涵盖中国传统社会的各种常识,提挈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通过《三字经》给予蒙童的教育,传统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内在价值取向与精神认同。”钱文忠最后说:“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怀着现代人的激情,读一读古代人的《三字经》。”[/ur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发表于 2009-2-22 20:44: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2-22 17:00 发表
对于现如今中国社会的“国学热”,钱文忠存疑。作为学者,他看到的是“国学热”背后国人的盲目、趋从与自大。对于“国学热”,钱文忠提出自己的三点看法:“第一,国学真的热了吗?我只能说比过去稍微回暖了些, ...


钱文忠质疑“国学热”:能看到中国人的狂傲
http://www.ewen.cc/books/bkview.asp?bkid=169075&cid=520090

整篇的采访下来,竟然题目是"
钱文忠质疑“国学热”:能看到中国人的狂傲"? 咳?!

就算采访是客观的,没有曲解和误解,都是钱教授所说。那么钱教授的存疑,大有存疑之处。

什么是"国学热"? 钱教授似乎也没有给出来他的理解和定义,就是结论。难道国内的教授都是这个水平吗?或是被记者曲解?

一,国学真的热了吗?我只能说比过去稍微回暖了些,但丝毫还是不热呀,考文史哲的学生远远少于金融法律。

难道考文史哲的学生人数达到甚至超过金融法律就是"国学热"了? 就算超过,这些人都没有读过孔孟,没有读过老庄,没有读过三百千或者弟子规,那也和国学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我认为国学也没有必要热,国学只需要一小群人去守先带后,去看护住它,能够使它不失传,能够在后代有人想学,或者需要向大众普及的时候,有人比较准确地去做。

如果只是一小群人懂得国学,那么俺们几千年来的文化就是木乃伊了。看看强教授怎么讲"在西方,古希腊和古拉丁在大学教育里的地位还是很高,我们现在对古汉语倒没那么看重了。"钱教授认为古汉语是和古希腊语和古拉丁语这种已经死掉的语言一样。从历史教授的角度来看也无不可。

第三,所谓‘国学热’里,能看到中国人的狂傲。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的发展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的,现在中国人自信满满,自信一满就觉得不用向西方学了。从五四开始,我们认为传统一无是处,现在传统捡起来什么都是好的了,这也很可怕。其实,还是要承认普世的价值,还是要静下心来向西方学习。所以说,‘国学’也没必要热。

真的吗?真的现在中国人自信满满,自信一满就觉得不用向西方学了?有多少这些所谓"自信满满"的人,读过孔孟?读过老庄?读过诗易?或者读过三百千或者弟子规呢?哪个认为国学重要的人会认为西方的高科技和民主不需要学习呢?

接着,钱文忠举了个例子。他曾经听说现在很多企业规定,员工一定要读《弟子规》。“这个东西能替代企业制度吗?那就是老板过过瘾吧?现代企业制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不踏踏实实向西方学习,拿一套《弟子规》来就行啦?”

很多企业?到底多少比例?1%到吗?俺是孤陋寡闻,真的没有听说过。各位坛友有人听说过吗?如果有,有多少比例呢?
况且企业要求员工读《弟子规》和现代企业制度就必然冲突吗?就是非此即彼吗?读了《弟子规》,就“不踏踏实实向西方学习”了吗?国外有的企业对于员工也是不停的给予道德方面的培训的,特别是大企业。只依靠规章制度,而不重视员工个人道德修养,会有太多的问题。



钱教授推广普及传统文化,令人敬佩,所以仔细看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的第一集
http://space.tv.cctv.com/act/article.jsp?articleId=ARTI1233642560788396&nowpage=1
讲到羞耻之心,用梦露的那个裙子的照片来做例子。强!

俺看过刘宏毅博士的《三字经》讲记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345350
如果看看,了解一下他人的讲解,也蛮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3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13:10 , Processed in 0.09083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