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老师说:
如果以鸟先生之定义文人,又有前面"小鸟一般不会责怪文人的这个“相轻”毛病
你想想,文人也只能凭这个,才有可能获得一点竞争优势
他也是一种生存手段,怪从何来?"岂不矛盾?若以鸟先生定义的文人就断不会有相轻的问题出现,这里又承认文人相轻的毛病,又轻轻一句带过,
可见鸟先生似有避重就轻之意.
----------------------------------------------------------------------------------
看来,老师指点之意稀稀,辩论之意浓浓
可惜,不仅没击中要害,反倒是显得老师“妹读咚鸟文”
还是僵硬兄夯实,不咚就承认不咚
鸟学生已然强调“先秦以下,圣贤学问难以传承”
很显然,意思其实是“学问不传久矣,文人绝迹时长”
根源在于“家天下的政治格局”
什么叫“家天下”?就是专制,就是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听说过没有?
先秦以下,堪称“文人”者,少之又少
这些“少之又少”的民族精华,何曾相轻过?证据又何在?
老师嘴巴里的那些文人,已经是“变质的文人”
正是鸟学生所说的“政治附庸品”,他们以“相轻”为竞争上岗的手段
矛盾在哪里?
鸟学生连“专政”都点到了,避什么重?就什么轻?
何必那么着急批驳呢?一笑
达老师又说:
在我看来,所谓的文人,以现在的称呼就是文化人,受过教育的人,至少是高等教育的人都可以当之无愧的称之为文化人.以古时来讲,秀才以上的可以称做读书人,科举考试榜上有名的都可以称之为文人,那时是以文会考,称之文人,文化人,当之无愧呀!
文人相轻,看起来似乎一个小毛病可以轻轻一句带过,其实文人相轻所造成社会危害实在是很严重的."为了生存?(为了名利耶?)"而互相诽谤攻击,甚至陷害,这是文人相轻中一种常用的手段(以鸟先生的话是可以理解的手段),而且在使用这些手段的时候,他们的知识理所当然的被利用起来,
人性中的恶若得到了知识的相助便成为大恶,同理,人性中的善若得到知识的相助一样可以成为大善,比如佛经中的道理对人的启迪和点化作用.
在这种诽谤攻击陷害成为一种正常和普遍现象的时候,真象真理便被蒙蔽,老百姓是不懂得的呀,往往成为利用的工具.
所以,文人做为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那些仁义道德背后的虚伪和黑暗,这一点反过来也是文人相轻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的文化人有没有这个毛病,就不讨论了,各人有眼有耳看得到也听得到,以上讲的是过去的文人.
如果鸟先生说是家天下的制度造成的,是谁为这维护这家天下的制度而制定了君臣父子的严厉制度?-----是文人自己
-------------------------------------------------------------------------------
鸟学生再笑,老师真幽默
老师如此苛责那些可怜的、被现实扭曲了灵魂的“变质文人”
想必老师应该不属于他们那种类型
面对90年代普遍的无耻腐败,不知道老师有没有奋起抗争呢?
哪个人(不单只文人),愿意接受“家天下”的专制专政欺压?
“家天下”的政治格局
天下太平的唯一出路,就是“出现圣君明主”
文革期间,主上昏沉,出现什么局面?
茶余饭后,随口批批“那些臭文人”,当然轻松
只是,没看见队伍中间,自己的身影
这就是典型的“文人相轻”吧?
达老师还说:
中华文化应该不是几本经典就可以代表的,它早就渗透在民生日常的婚丧嫁娶穿衣吃饭中了.连孔夫子也是贪食美味,食不厌精的,称之为饮食
文化,穿衣文化,嫁娶文化有何不可?
与其在这高谈阔论的争辩哪是精华哪是垃圾,不如实实在在的做点事,比如每天少用几个塑料袋?少用几双一次性餐具?少扔点废旧电池?少
开点汽车,多骑点自行车多走点路?
-------------------------------------------------------------------------
报告老师:
鸟学生这38年来,所走的路,怕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走不完的
老师提到的垃圾袋,鸟学生十七年前在海口、南宁
就实践过现代化、集约化了
别的就不说了,天高地大
不仅仅是窗口那几只麻雀,才叫“鸟”的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20 18:3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