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5522|回复: 1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造访贵地第一帖:也谈背诵和数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31 18:1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到鼠版月余,虽屡屡跟帖谬论,但却一直不曾单独发帖,贡献甚少。
原因无他,只因 “小鸟飞到,例无虚发”,鸟儿不喜空议也。

看到e君的“背”帖,本拟参议,又恐e君问及“楼上怎么了”,所以单列出来。
嘿嘿,如此,则是各抒己见,当无责问了。

e君将读经之背,单列出来,言及“背就像中国的奥数等训练一样,是一种智力体操。”
鸟儿却以为,e君或许是未经实际体会,亦未曾深入了解读经之本质,随性而发之想当然感慨。
当然,我不反对“e君反对读经”,人当该有自己的观点;
我也不反对“想当然的治学方式”,虽然虚浮无益,但人有虚浮的权利。

鸟儿只是疑问:呵呵,马儿跑得快,怎能将蹄子单挑出来赞赏?

1、背诵对于读经,只是个“必然的副产品”,不是读经之目的,也不是读经之真价值所在。


2、背诵本身取决于“记忆能力”,这个“能力”怎样才可以高效开发出来,必经“专注”这个关卡。

3、“专注”最快捷的,就是静定训练。孩子安静不下来,就没办法专注,不专注则无法深度开发记忆能力。

4、专注的副产品,不仅仅是“记忆能力”,还有“自觉能力”。

5、人如果丧失“自觉”,就不能“自律”,那么,这孩子一辈子靠“他律”而活,一辈子“为别人、为别事而活”,没有自己,不能自省,也没有“真正的自信”。就好像坛子里面的搅棍,靠别人的激愤而窃喜。此之谓“变态”也。

6、孩子的成长,每个阶段,都有其规律,简而言之,比如 0~13岁主要是记忆力和模仿力,13~18岁主要是初步的理解力和初步的创造力,18岁之后是贯通的理解力和全盛的创造力。因此,根据成长规律,则需要家长在孩子的每个阶段,妥善提供不同的、恰当的“学习材料”。


以上这些暂且放着不说,我们再看看奥数教育为我们的孩子智力发展,到底带来了什么好处吧。(是否真如e君所谓,对孩子智力发展有益?)

(办事回来,继续编辑如下)




奥数本身,只是个解题技巧训练。但是毫无疑问,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肯定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可米国(呵呵,未能免俗)的情况和中国不同。

米国许多年轻学生,奥数成绩很棒,最终在数学领域,也有相当造诣。为什么?人家没“心理负担”,纯粹出于爱好,自由选择参与奥数训练。
爱好故能乐此不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但是,当奥数卡在“应试教育”的坎限里面,就好比蜜糖倒入敌敌畏,不是毒药也是毒药了。
中国的孩子,主要是为了“保送名校”或者“学校名誉”而参加奥数训练。在这种不健康的意图诱惑下,层层选拔、严格的强化训练
国内很多出色的中学生,拿个奥林匹克奖,保送到北大清华,他们费了很多努力,自以为水平已经很高,却忽视了基本训练, 到了大学连基础的微积分都不会。

中国孩子比米国孩子蠢吗?
答案是明显的:是,蠢得多。为什么?
被家长和老师的利欲之心害的。
米国30年前的教育思想,比现在的中国,好不了多少。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之下,孩子的创造力居然没有完全被扼杀,真是奇迹。

丘成桐教授说,“曾有几个国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得过奥数金奖,到我这里来,结果学问狭窄,考试还行,思考没能力,甚至都不能毕业。
为什么?
应试教育残害所致。

说到这里,真的很心痛!
数学只是个逻辑思考能力的“结果”,只是个技术层面的事。王财贵教授曾经十分精辟地论述了“数理逻辑”与“读经”的关系。(摘录见下帖)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7-31 23:1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5威望 +85 金币 +85 收起 理由
miffy2008 + 1 + 1
shifachenn + 1 + 1 精品文章!
wanyi77 + 15 + 15 哈,只看了帖子内容,没看发表时间,原 ...
pianocrazy + 1 + 1 有思想……
zuiruhua + 1 + 1 我很赞同。想象确实这样啊!
悠悠妈妈 + 2 + 2 这么专业!顶一下
美妈妈 + 2 + 2 精品文章!
一叶小舟 + 10 + 10
xfddl + 2 + 2 海阔凭鱼跃
如果 + 5 认真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7-31 18:15:06 | 只看该作者
沙发一下就下了 , 02只会短针,天鸟不要误会。

02有点疑问:呵呵,孩子学得好,怎能将读经单挑出来赞赏?是不是都要跳出小圈圈看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7-31 19:29:2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板凳要坐!

等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7-31 22:31:25 | 只看该作者
强贴占座,等看2.。。。。。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7-31 22:49:57 | 只看该作者
小鸟君造访本地的第一贴,已加入精华,非常感谢对本版的支持。

希望以后楼主多多发主题贴,以免俺受累整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ealain + 5 + 5 谢谢你了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23:26:05 | 只看该作者
上接主帖:
摘录王财贵教授对于读经和数理逻辑的关系帖:(有删减,真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任的父母,请认真看看。至少为孩子沉下来一小会)

一,数理的能力是人类本具的:数学、几何、物理、化学这些科目的基础在逻辑,而逻辑本来是人类知性所自发的思考之能力。牟宗三先生继承康德对知性的研究,发现数学起源于逻辑的步位相,几何起源于逻辑的展布相,数学与几何整个系统的推演,不出于人类思辨理性的自我运作,它们本来就是人类心灵自己建构起来的。以数学几何去面对自然万物,即成物理化学,及一切科技。所以数理科学的能力是与天俱来的,顺着本能而教,理应简易,何有困难?顺着天性而学,理应可乐,安有痛苦?柏拉图深通此理,曾说:「给我一个仆人,也可以把他教成数学家。」西方人之所以成就科学,必定已相当地把握了数理教育的本性,中国人若能把握此本性,当然也可以有科学的贡献。

二,数理能力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类认知的能力的发展,分为感觉动作(一至三岁)、运思准备(三至六岁)、具体运思(六至十一岁)和抽象运思(十一岁以后)四阶段。可见思考能力虽是人类的天性,但其展现,是按部就班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反省,从浅度到深度。而具体练习,即已藏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只要一个能正常生活的孩子,都在默默中进行着数理及思考的学习。尤其是语文的表达,从语法到语句,随处随时都在运用思考,都隐含了逻辑的训练。如果说数学是逻辑抽象表现的代表,则语文乃是逻辑具体表现的代表。而人类首先发展的能力是语文,吾人应在这时特别注重语文的教育,语文能力增强了,时机成熟时,自然可以轻易转为数理能力。近百年来,我国语文教育亦违反语文学习的本性,造成极度的失败,不仅语文能力低落了,间接也影响到数理的成就。又,由于太过强调数理教育,遂把数理教材提前加深并且加快进度,违离了人类思考能力自然的发展程序,严重打击了全国学生的数理兴趣,并且白白浪费了全国学生的聪明才智。

三,数理能力与大脑神经有关:依照智能医学的研究,人类思考能力的发用与大脑神经的数量及神经的联结,有直接的相关性。一般说来,大脑神经发达者,思考反应敏锐,反之,则为迟钝。所以想要数理能力好,应事先建置一个优良的脑神经系统,以为预备。而人类脑神经的发展,主要是靠后天的讯息刺激。发展的潜力,在原则上虽是无穷无尽;但发展的时机却有限,其时机起源于胎儿,愈早可塑空间愈大,愈晚则愈僵固,到十三岁大体蓝图底定,成为一生思考能力仅有的供应场。因此,要数理能力好,最主要应不在于孩子入学以后如何加强数理训练,而是在于机会未丧之前及早拓增脑神经的建置。可以说:「是聪明的头脑使数理好,而不是数理的训练使头脑好。」犹如先要建了高速公路网,才可以让车子跑得顺畅,而不是放了许多车子去跑,就可以跑出高速公路来。没有畅通的高速公路网,在颠簸的小径上,只好跑些少量的机车和自行车。放入大车子,立即塞车或翻车。没有好的头脑,小学数理或许还能应付,到了中学大学,就思考不来,只好厌学放弃了。所以,在人生整个教育历程里,数理教育是后起的依赖性的教育,不是先在的根源性的教育,我称为是「开用」的学问,不是「建体」的学问。尤其在十三岁之前,是脑神经建置的黄金时期,这时,训练人类心智的主题,不应在于数理思考的精密播弄,而是让语文与艺术等讯息的大量往来。「以人文带动科技」,这不只是在学问价值上如此,即使在教育养成上,亦应如此。

四,数理的学习特重个别性和偶然性:虽然数理本身好像是明白的,但人类为何会了解数理,且是如何了解的,这是人类永远无法反身明白的。吾人只能在懂了后,才明白自己懂了,至于原来为何会不懂?又原来不懂的,何以又忽然懂了?又何以有的人懂得快,有的人懂得慢?又,早期学得快的人,是否就永保持领先;现在比较笨拙的,有没有忽然「飞跃」起来之时?这些都是人类永恒的疑问,「懂不懂」,实在是每个人生命中的秘密,它是很个别的很内在的。数理既以「懂不懂」为标准,则几乎是不可以教的,尤其不可以众人一起教,把许多学生集合成一班一起教学,是近代学校体制很不得已的错误。数理一定要自己懂了,才算懂,自己会的,才愉畅快,让人教往往教出压力来,所以数理最需要提倡主动学习。老师所教,只不过是以自己懂得的方式依理顺序说明,以唤醒学生,至于学生为什么有的懂,有的不懂,是老师管不到的。所以有效的数学教育,应该「能力分班」,最好是「个别教育」。也就是尽量依其能力,放给他自主学习。学得好的,应让他自己再往前进,以免担误他的聪明;学不好的,千万不要责备他,因为这是个别头脑里面的事,在此,有人生无穷的悲苦与无奈,要善于鼓励与等待。老师尽其引导说明,学生尽其学习努力,就已达到教育的目的了,强求是没有用的。

五,数理不应是教育的主轴:生命固然是一个整体,学问本来也应是个整体,但若分科来看,则当有其轻重本末之分。从对整体人生价值的启发来排序,人类最重要的学习,应在于品德和智慧,其次在于语文,其次在于史地及艺术等各类与人生直接相关的学问,最后才是数理与科学。有品德智慧者,自会尽力追求其属下的各种学问;而语文,上辅品德智能,下摄各类知识,是一切学习的预设学科,是人文教化之本质学科。数理与科学对提升人类生活的方便性固功不可没,但一般人只要习得日常的四则运算,即可过现代化的生活。至于科技专家的培养,到十八岁再加强训练即可,不需要从小那么辛苦地学那么深的数理。而真正科学的发明进展,是科学家之事,科学家是由数理天才培养出来的,不是任一个人凭努力就可以成功的。再说,学校分科教育里的数理成绩,只是思考力训练的参考数值之一,一时数理成

绩不好,不代表将来不能顿悟飞跃;一向数理成绩不好,也不就代表思考力不好,更不代表人生的失败。一个家长太过份要求孩子数理功课,将使这个孩子自早丧失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一个国家太过强调压迫数理教育,将使这个国家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国家。整个世界醉心于数理而不知回头,将把人类推向自我毁灭之途。



依照以上的认识,吾人可以以「读经」的精神,从数理的本性中建立一「数理读经」的观念,其纲要如下:

        一,在基本学理上,数理科学理既根源于逻辑,又其学习以理解为标准,故教材的编写,客观上应遵循逻辑法则,步步为营,说明清晰,系统整然;主观上又要合乎人类理解力的发展程序,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二,在教学心态上,因为数理的自然与简易,所以对它不必先存恐惧之心。尤其是家长老师,要以光明愉悦的心法来面对孩子的数理课程,以鼓舞其信心与兴致。

       三,因为数理思考的运作要靠脑神经系统,应在其脑神经发展的十三岁之内给予最大量且最优质的讯息刺激。即在此期间内,应特别注重文字和美育读经,一方面为人文文化的教养打根基,一方面为数理科学的思考作准备。

        四,因为思考发展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浑沌到清明,其历程缓慢长远而神秘,非人力所可控制。故数理的教学应从生活开始,尤其幼儿园与小学生以游戏的心态实施,主要是让孩子玩。玩得好,固好,玩得不好,也无所谓,因为这时不会的,长大以后不学也自然会了。不必急于求成,否则,爱之适足以害之。

       五,因为数理是以理解为准,理解是内在而具有连续性的,所以最好是采取自学的方式,老师一概不教,只是备问。其次是半自学方式,老师只是略作引导与解难,多给学生自省的空间,不可以教太多。教太多,现在好像懂了,其

实不是真懂。则纵使一时能勉强过关,终留下将来蹶脚落马的因子,而一蹶则很难复振,纵使想补救,已无时间重来一次。

       六,因为理解深具个别性,所以数理应注重其个别的差异,采取个别进度,各进于其所当进,各止于其所当止。若学生已经会了,即应鼓励其自己前进,不要等待,直到他不会的地方暂时停下来,待机再进。若学生还不会,应降低其学习内容,不可硬撑硬赶。因为不管多么用力撑赶,终归是无效的,只有斲丧其对思考学习的信心而已。



七,当前我国体制内的数理教材,小学一二年级尚合乎一般的认知程度,国内约有二分之一的孩子,可以自己
学习;三四年级教材难度渐渐拔升,超出科学国家的水准,但依然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可以自己学习。这时,如不让他自主学习,而由老师来讲授,则其聪明将日渐消磨。到初中高中的内容各再突拔一次,青少年就不堪其难了。若一时体制难改,则有两种方法可以面对。第一是兼顾法:一个自小读经,或曾进行「早教育」,略能识字而有相当阅读经验的儿童,其脑神经的架构比较精密,也有相当的文字理解力。应从幼儿园或小一小二的开始,鼓励他尝试自行看书上的说明,自己作习题,从眼前会作的开始,会作的自己作,不会作的问老师或家长,不要等学校进度,一路学上三四五六年级,乃至初中高中课程,培养一生真正的思考能力与习惯。第二是搁置法:因为既已知道读经的高度语文教育之中,己蕴蓄了高度思考的潜力,思考力不一定要经由数理来训练;又,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在大量阅读中已有良好的培养,不一定要经由学校的科学功课来达成。而且人类的思考力和知识的吸收能力将随年龄而增长,所以小学阶段的数理功课几乎可以搁置,专心致力于读经及阅读,尽力增长德性、定力及聪明,到了十三岁以后,以两三个月的时间专心学习,即可轻易而愉快的学完小学体制内六年全部的数理课程,以后视情形再往前进。

        八,由于数理科学根源于逻辑,建议国家或个别家庭,在孩子十三岁以后,授与逻辑之学。

        九,凡有高度成就的数理学家与科学家,必定带有天才成份。而其天分往往在儿童少年期即已展现,但如不善于培养,将随其年纪之增长而日渐磨损消逝,终于等同常人。故我国如欲成为科学国家,应注重发现数理天才,给予特别培养,而不是一味加重一般学生的数理功课。

        十,思考与数理既是人类理性的内容,原则上应努力将之尽量开发出来,以尽人生之本份。但人之能力与时间有限,数理与科技又不是人生之主科,故如能学好,固是可喜;如已尽了力,还学不好,亦不必引为大患。人生应以德性实践为要,以语文与艺术教养为要也。






评分

参与人数 9威望 +54 金币 +54 收起 理由
pianocrazy + 1 + 1 该文尽管有极端之嫌,但其洞察力可谓深也。
涵儿 + 2 + 2 精品文章!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好文章
一叶小舟 + 10 + 10
听取蛙声一片 + 1 + 1 学习一下。
jenniferchina + 10 + 10 为什么不发表在读经专栏!
一袋子宁静 + 10 + 10 沉下来 细看
hq1966 + 5 + 5
klcz2002 + 5 + 5 老王的不接受不接受, 来原创的吧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23:4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klcz2002 的帖子

背诵能力,与读经之间,存在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
这是一个分析的命题,从读经,必然可以训练出优秀的背诵能力。

但是,孩子学习好,与读经之间,没有这个必然之因果关系,不是分析命题。从孩子学习好,分析不出“读经教育体系”。

您的意思大概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何特赞读经?

读经本身,不只是一个“学习方法”,读经本身,蕴含了孩子身心成长的一个常道。
经典原本是“应该吸取的必要材料”,是人类生命的精华,不是“术”的层面,而是“原本该当如此”。
而读(特定意义的),不只是“死记硬背”,而是引发孩子“天性”的路径,就是“道”。

请仔细阅读依莲妈妈的“请教天鸟帖”中,我的一个链接帖。


说实话,读经方面的问题,但凡大家能想到的,王教授十几年来早就已经想过了。
我们是一群“钟全幅身心之爱于孩子”的教育者,秉持这份爱,我们对学问求真求实。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22 金币 +27 收起 理由
ayan1214 + 2 + 2 精品文章!
一叶小舟 + 10 + 10
klcz2002 + 5 + 5
hq1966 + 5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7-31 23:47: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7-31 23:26 发表
上接主帖:
摘录王财贵教授对于读经和数理逻辑的关系帖:(有删减,真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任的父母,请认真看看。至少为孩子沉下来一小会)

一,数理的能力是人类本具的:数学、几何、物理、化学这些科目的 ...


这么诚心诚意的建议,俺咋地也得沉下来一小会儿,好好看看。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 2 我很赞同。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23:49:09 | 只看该作者

再次回复 #2 klcz2002 的帖子

klcz2002   2007-7-31 23:32   威望   +5   老王的不接受不接受, 来原创的吧
klcz2002   2007-7-31 23:32   金钱   +5   老王的不接受不接受, 来原创的吧

呵呵,他的就是我的。真理说一万次,还是那个真理。
戴了我的面具说,依然是真理。


您要看原创,我无法创造新的真理。
仁爱之心,一万年,还是仁爱。

您硬是不看也无所谓,仁爱不会因为没人看,就不是仁爱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klcz2002 + 5 + 5 纯粹支持,每个人心中的真理还真不同。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7-31 23:50:15 |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调查过
  所有奥赛得奖选手都没有出成绩吗

  不相信应试教育把人教蠢
  俺如果应试过得了关
  多读点书
  即使是为了应付考试
  也绝对比现在强

  俺读书的时候只有学期末有压力
  其他时候基本放羊
  也算准素质教育的学生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 2 学习一下。
一袋子宁静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06 , Processed in 0.13757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