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q19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山野村姑的礼物-《享受成长》

[复制链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34:27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2.白操心

“溶洞的形成,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实验说起。用一根塑料管,插入一杯澄清的石灰水里,通过管子吹气,不一会儿杯内变得混浊。但当你继续吹气时,溶液又变得澄清了。”看着《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的这段话,我不由得心里一动:儿子从小就养成了做实验的习惯,现在是只要有机会就会去做实验。这个实验做起来太方便了,何不让儿子一试?
“毛毛,你知道向石灰水中吹气会产生什么现象吗?”我问毛毛。
“知道,石灰水先变混浊,后又变得澄清。”
“那你知道是什么原理吗?”
“我们开始吹出的气是二氧化碳,它同石灰水里的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所以石灰水就会变混浊。再吹气,呼出的二氧化碳又使碳酸钙在水中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这时,石灰水就又变清了。”儿子解说得头头是道。
“那你知道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原理吗?”我进一步问道。
“说明了溶洞形成的原因。”儿子一笑,答道。
他居然全知道!
“那你做过这个实验吗?”
“做过!”
实验也做过?!
“在家里做的?”我有些疑惑,好像没见过他把石灰水带到家里来过。
“家里哪来的石灰?我是在学校做的。”
“老师带你们做的?”
“不,是我在学校做别的实验时,抽空做的。”
看来,我是白操心一场。
贴心建议: <font color="blue">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是成就一生的关键。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动脑动手的习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35:39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家教兵法如何应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冲突

《羊城晚报》曾以“私塾现代版广州上演”为题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夫妇“挑战学校教育模式让女儿退学回家自学”,因为他们认为学校里“一道数学题反复做四五遍,一篇作文来回抄十次八次,还不允许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写,这种教学方式上的机械、呆板和低效率,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根本做不到因材施教”。
这个事例说明了家长对当前模式教育的极度失望。但退学回家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而且很容易导致另外一个结果,那就是使孩子失去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合作精神的培养、集体观念的形成。
常常看到有关智力超常孩子的报道,他们在某些方面表现非常优异,而在生活中却显得比较孤傲,不太合群,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窦蔻流浪记》的小作者---窦蔻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我曾经看过对他的电视专访。这个孩子从4岁半开始写作,6岁出书。他曾经上过一个学期的学,但在学校和同学们合不来,不适应学校的生活,最后只得退学回家。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因此,我们既要让孩子的个性有一个发展的空间,又要注意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另类”,因为他们最终将融入这个社会。这就给家长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好家庭个性化教育和学校模式教育之间的矛盾?怎样应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冲突?
我的体会是:坚定信心,寻求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结合点,把应对冲突的过程视为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使冲突化为锻炼孩子的不可多得的机会,以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应对冲突,而不是逃避。

一、坚定信心,寻求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结合点
有一位网名叫苦心的人说:“不管你怎样反思学生负担沉重,中国的教育现状如何,目前是:只要成绩上不去,就考不上大学,以后生活就业就是一个当务之急。”
这位家长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的观点。很多家长也赞成素质教育,但却不敢付之行动。也有的曾尝试过一下,但孩子的考试成绩短期内受到一点影响,便对素质教育产生怀疑;还有的人因孩子个性太强,与学校的模式教育发生了冲突,受到了打击,如孩子被罚停课,便乱了方寸,甚至后悔。这实际上是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的表现。这种家长的行动前后不能一致,很容易使孩子无所适从。只有真正坚定对素质教育的信心,才有胆量坚持素质教育,在孩子成绩落后时,在孩子调皮捣蛋时,保持平和的心态,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赢得最后的胜利。
毛毛平时做作业常打折扣,业余时间多用在课外阅读、做实验、思考问题等方面。成绩在班上也就是中上水平。但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毛毛开始为考试而战了,他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训练。由于他知识面广,知识学得活,所以经过一个学期的应试训练,他顺利地考上了当地的名牌中学。
《犹太法典》上有这么一段话:“一个要取得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以下素质:能够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仁’);要有勇气去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事(‘勇’);要有智慧去区别上述两件事(‘智’)。”目前应试制度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所以平时注重素质教育,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发展孩子的个性,如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呵护孩子的怀疑精神;鼓励孩子进行独立思考,使孩子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孩子多做实验,锻炼其动手能力;培养孩子的毅力、自信心、进取心和责任心等,这样可使孩子的整体素质得到和谐、全面地发展。到了升学考试前一年,则开始让孩子把精力放在应试能力的培养上,按应试的要求进行训练,如按考试题型进行训练,对卷面表达进行训练、对考试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等,这样就有可能做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不误。
二、理解老师,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
毛毛初中时在重点中学排名并不理想,做起作业来还要打折扣,老师很是生气,有时也会迁怒到我身上,常把我叫去“训”一顿。但我却每次都会对老师说:“让老师操心了。”
我以为,孩子虽然排名不够理想,但这是重点中学,单科与平均分差几分就成了排名倒数,并不能说明孩子就没有掌握知识。孩子不做作业有的是因为作业对他来说简单重复;还有的是不习惯那种学习方式,如孩子习惯反复阅读,却不爱摘抄。我觉得应该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因为孩子少做点重复的作业,却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课外阅读、做实验和思考问题。但我也理解老师,因为老师的工作业绩是与学生的分数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大班制的教育现状,老师是心有余力不足,分层次教学有着相当的难度,所以老师有着老师的无奈。而老师多次找家长,也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
家长不但要理解老师,还应多与老师沟通,争取老师的理解。如果孩子某些知识确实已掌握,有能力冲刺奥赛,家长可与老师取得联系,让孩子少做些简单重复的题目,把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奥数题上,老师一般是能接受的。事实上,毛毛到了高中后,老师对他少做作业已不再追究了,因为老师希望毛毛竞赛获奖,为学校争取荣誉呢。另外,孩子如果选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家长可和老师说明,如果学习效果能达到,老师自然也能够理解。
在孩子面前,要注意维护老师的威望。比如孩子不做或少做作业,作为家长应该过问原因,并让孩子明白,允许你作业打折扣,是因为你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改变学习方式可以,但学习的目标必须达到。
三、锻炼能力,让孩子自己面对冲突
丁丁是个二年级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成绩也不错,但个性挺强的,上课忍不住会插嘴,又不愿做那些对他来说简单重复的作业,老师便用停课来惩罚他。当时这孩子表现真不错,一个才7岁的孩子,竟然会自己找到学校的门卫,请他带自己去找年级组长求情,让班主任允许他上课。
个性比较强的孩子,在学校显得不太听话,很可能受打击,对此,家长应给予关注。但大可不必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冲突吧,因为这正是锻炼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挫折中学会承受挫折的好机会。从上例也可以看出,我们不可太轻视了孩子的能力。
毛毛初中时成绩排名一直不太理想,而且因为年龄比同学小,在体育上也没有优势。但他的脑瓜灵活,不管是围棋、中国象棋还是国际象棋,都下得很棒,于是,每次运动会的看台,便成了他展露才华的好舞台。
重素质教育,不重分数,但应试制度下的老师和周围的同学们重分数。分数高的同学,同学们也瞧得起。如果孩子因进行素质教育在短期内影响分数,再加上又不太听话,很可能在班上受到孤立和打击。其实家长也不用担心,环境会迫使孩子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以自己的方式去参与竞争,以赢得同伴们的尊重。如动手能力强的,他会在做实验时显示自己的能力;体育好的,他们将尽力在运动场上赢得同学们的掌声;会弹琴的,他们会在文艺汇演时展露才华;棋类棒的,他也会尽量地寻找机会表现出来。这正是他们寻求融入社会的方式,这对孩子将来进入社会是个很好的锻炼。
四、关注孩子,用行动去引导孩子
初一时的毛毛个子比同学小,可因为他不听话,老师很恼火,便把本来坐在第二排的他调到最后一排。我因此找老师交涉,老师只得将孩子的座位进行了调整。但后来制定了相关规定,即按成绩排名和平时打分的情况来排座位,我便让孩子遵守,尽管这个规定对孩子明显不利。
我认为,把个子矮的安排在最后坐,显然对孩子不公平,家长应该去向老师交涉,据理力争,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正当权利应该维护。但如果学校或班上对座位制定了相关规定,就要去遵守,哪怕这个制度对自己不利,或者不是很合理。不是说不要去挑战制度,而是要让孩子懂得,只有在遵守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你才能去挑战制度。遵守对孩子明显不利的制度,可以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孩子受到打击,一方面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另一方面,要注意和孩子进行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孩子心理承受力与自信心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家长要发自内心地赏识自己的孩子,这样才能给孩子带来自信。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也与其他孩子不尽相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引导孩子去面对他所遇到的问题,使孩子在家长的关怀下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社会人,取得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36:44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第五章 分数VS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知识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善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不断创造新的知识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进入高中,接近高考了,是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压抑孩子活跃的思维,按照标准答案答题,准备冲击名牌大学,还是继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37:38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1.你怎么推荐的书总是绝版

一日,同事问我孩子进入高中以后学习如何。
“不错,大概是题目难度加大了吧,第一次月考就冲到班上第十名了。出乎意料的是,孩子的作文也好了起来,刚开学就连得几个‘优’,语文成绩也到了中上水平。”她知道,我儿子的语文是弱项。
“你暑假让孩子补课了?”
“补课?我儿子可是从不补课的,你知道的,他不爱补。”
“那怎么回事呢?”她很奇怪,因为在一般人看来,除了补课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这恐怕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的语文老师很欣赏他,使他对语文有了信心。而且不再强调作文字数,这可以让他放开来写,他可是最怕规定字数的。二是他暑期开始看报纸了,通过看报,使他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第三个原因恐怕就得归功于我为他买的那套书了。”
“什么书?”她急切地问道。
说实在的,因为我有一个优秀的儿子,常常有一帮子人跟着我后面买书。
“《中学生快乐学作文系列丛书》。我儿子不爱摘抄,但爱看书,只要是他喜爱的书,他会反复地看,像《三国演义》,他几乎都能引用一些原文了,比摘抄效果差不到哪儿去。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特点,他既然爱读书,我就找些作文书来给他读,从而弥补他不爱摘抄的缺陷。”我说道。
我这同事听说过我儿子不愿做摘抄的事。
“我发现这套书很对中学生的口味,所以我就把一整套都买来了。我可是挑了大半天才选中的,结果,他喜爱得很,这个暑假的晚上,大多数时间都在看那套书了。”我告诉她。
“在哪儿买的?我也去买!”
“听说没有卖了。”
“没有卖了?你怎么知道?”
她有些不甘心。
“我的两个同学听说了,连跑了几家书店都没买着。我妹妹则是在广场书店买到了最后一本,只得到我这里拿去给孩子看了。她说当时还遇到几个学生在那想买这套书呢,说是老师推荐的,让他们合着伙儿买。不过你可以再去看看,也许现在又有卖了呢,可能是一时的脱销吧。”
“嗨,上次你说的奥数方面的书,也是没有卖,弄得我托人到北京去都没买到,这次又是买不到。你呀,怎么推荐的书总是绝版?!”她抱怨道。
哈,绝版!
贴心建议: <font color="blue">
人是有个性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针对孩子的特点引导孩子学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38:35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2.妈妈,哥们儿

儿子进入高一,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我不禁连写了几篇关于儿子的文章,如《儿子,我的骄傲》、《懒惰乎,勤奋乎》,文中充满了对儿子的理解。
“我看到你写我的文章了。”儿子对我说。
“那你怎么看到的?”我有点意外。
“不都在你的文档里吗?”儿子说。
“哦,对了,你操作电脑可比我内行。那你觉得妈妈写得如何?”我问。
儿子不语,笑着拍了拍我的背。
可我却分明听见了儿子的心声:
“妈妈,哥们儿!”
受儿子举动的感染,我也很哥们儿似的拍了拍儿子的背。
于是,母子俩又多了一层关系---哥们儿。
贴心建议: <font color="blue">
你想有效地引导你的孩子吗?那么和你的孩子做朋友吧。试着去了解你的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惟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39:29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3.光形象思维能力强还不够

儿子打小参加理科竞赛就不“忘记”拿奖。初三时未参加任何竞赛培训班,却获得了许多竞赛奖,从而以逻辑思维能力强而著称。而他的文科却相对较弱。
刚进入高一不久的一天。
“今天张老师(他的语文老师)告诫我说,到了高中,光形象思维能力强是不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儿子跟我聊了起来。
“有这等事?”我惊讶地看着儿子。
“我当时也是听得一头的雾水。”儿子说。
“不过我最近的作文得了几次‘优’。”儿子补充道。
“为什么你的作文能有如此的进步呢?”
“张老师没有规定我们非得写多少字,可以放开来写。”
“那说明你的形象思维能力确实不错。你是很有潜力的,只是没有发挥出来。”我及时地鼓励他。
“可也不至于说逻辑思维能力差呀?”我觉得奇怪,又问道。
“大概是因为数学课堂作业的缘故吧。她前不久批评我,说我在课堂上不做练习。”儿子猜测。
“那你干吗不做呢?”
“我做得太快了,老师没看见。”
贴心建议:
家长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孩子要善于抓住时机,并落到实处。
[/dolo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40:22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4.妈妈,学生

“儿子,你的文言文还是不错的嘛!”我的文言文不太好,刚向儿子请教呢!
“你干脆把整篇文言文都给我讲一下怎么样?”我提议道。
儿子语文相对较弱,我想着多问问他,这对他也是个促进。
“你知道,我的语文并不算好。”儿子说。
“反正你文言文比我强就行了。”
“这……要跟你讲整篇文章,那多烦。”
“我拜你为师,吴老师。”
“小吴老师。”看着儿子没做声,我又叫了一声。
“Mr. Wu. ”
哈,我英语都用上了,看儿子还好意思不答应。
“那好吧。”儿子禁不住我的再三请求,总算收下了我这个学生。
他仔细地跟我讲了起来……
我这回成了他勤奋的学生了。
贴心建议: <font color="blue">
三人行必有我师,孩子也可以是父母的老师。当父母不如孩子的时候,向孩子请教,对孩子也是个促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41:06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5.妈妈,玩伴

“三比二,我赢了!”我和儿子刚在书房的迷你乒乓球台(用大圆桌面搭成)上比完球,便高兴地宣布。
“那我们来玩飞镖,看谁厉害。”儿子不甘心失败,向我发出挑战。
“来就来,谁怕谁呀!”我虚张声势地说道。
嗨,儿子真是太厉害了,我几乎难得赢他。
儿子又开始发飞镖了。
儿子的第三个飞镖射到了第一个飞镖上,掉下来了。
我一看,哈,机会来了,我三镖加起来比他两镖总该强吧。
我瞄准靶子,聚精会神地发出了飞镖。第一镖,7环;第二镖,又是一个7环。
“儿子,怎么样,你是16环,下一镖我3环总会有吧?赢定你啦!”没等射完,我就得意地向儿子吹嘘了起来,然后,毫不在意地把飞镖发了出去。
啪,飞镖射出靶外,掉到了地上。
“唉,可怜的妈妈!”儿子叹道。
贴心建议: <font color="blue">
用什么来赢得孩子的喜爱?只有喜爱着孩子的喜爱,快乐着孩子的快乐。和孩子一起玩,既可以享受生活的乐趣,也有利于和孩子之间的沟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42:52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6.兴趣与时间

毛毛刚进高一时,我从同学那里抱了一大捆书回家,那是同学准备当做废品卖掉的几乎所有高中的书,没想到这些书却成了毛毛的宝贝。
毛毛贪婪地读起了这些书。就在高一上学期,他便把高中阶段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几乎都学了一遍。
“你就别提前看化学了,集中精力攻一攻数学吧,争取高中阶段在全国拿个数学奖。”看到毛毛正在学有机化学,我建议。
“这化学书里讲了好多我正想了解的东西,我看得正有劲呢!你现在让我去看别的我也看不进去,我是欲罢不能了!”
欲罢不能!
---大概就是强烈的求知欲所致吧。
“你怎么抽得出这么多时间来看这些书呢?”见毛毛又看起了高二的数学,我问道。高中阶段的课程安排是很紧的,当我和同事们谈起孩子在看高二、高三的教科书时,同事们都觉得奇怪,我儿子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看那些教科书。
“因为我有兴趣!”
有兴趣便有时间---儿子的逻辑!
应该也是大众的逻辑吧。
贴心建议: <font color="blue">
当一个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学习便有了内动力。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发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才是家长应着重考虑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43:36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7.不是因为分数
“你儿子真的好聪明,连他的地理老师都这么说他。平时常有理科老师夸他聪明,没想到地理老师也夸起了他。”儿子高一的班主任见到我自然很是感慨。
“地理老师告诉我:‘你班上有个学生,上课没见他怎么听讲,可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他竟然都知道。’我去班上问这个人是谁时,结果全班同学都说是吴自立。”
听着老师的介绍,我眼前浮现了儿子获取地理知识的一幕幕情景……
儿子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自然环境卷)、《十万个为什么》(地理卷和环境保护卷)等一些科普书籍;儿子痴迷地看着电视节目《神奇的地球》和《Discovery》……
家长会散会后,我在走廊遇到了儿子的地理老师,想到儿子从来没有在月考前背地理,便迎了上去。
“吴自立的地理学得如何?”
“吴自立,”老师翻了翻成绩单,“不错!上了80分。班上只有两三个上了80分的。这次的题目是按高考的要求出的,有这样的成绩,高考没问题。”老师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应该没问题,但不仅仅是因为分数。”我在心里肯定地说。
亲爱的朋友,您知道是因为什么吗?
贴心建议: <font color="blue">
为应付考试而突击硬背,这样得来的知识忘得快。惟有自己主动学习,日积月累的知识才能记得牢固。孩子为什么会主动去学习?因为他有兴趣,把学习当做是一种享受。当你抱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你可曾想想,你的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4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8:45 , Processed in 0.11401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