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q19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山野村姑的礼物-《享受成长》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24:04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22.不要“背多分”

政治课是学生和老师都不够重视的课程,但却又是中考必考的科目,自然也就成了初中生月考必考的科目了,于是便出现了“背多分”的现象。
一天,儿子对我说:“明天就要考政治了,我去背政治,老师发了考试提纲,我还有好多没有背出来呢!”说着,便走进了自己的房中。
眼看着8点半了,我拿着削好的苹果走进儿子的房间,只见儿子抱着政治课本睡得正香呢!我摇了摇头:这孩子,背起政治来就打瞌睡,百分制的政治,能及格就不错了,有时才考四五十分,每次政治都要把总分拉下一大截,这回看来政治又得拿个倒数第一了。我轻轻地帮他盖好了被子,退了出来。
考试的结果,不用说,还是倒数第一。
中考临近了,政治的考试形式也改成了开卷考试。可出人意料的是,班上的政治平均分反倒下降了。这是因为题目出活了,很多题目都是分析题。
或许是因为临近中考,或许是因为不用死记硬背,儿子这会儿对政治课重视多了。他的政治老师说他上课听讲认真了,上课没听清楚还会借老师的资料去复印,政治成绩也直线上升。
中考后的一天。
“毛毛,你的政治居然考了60分(70分制),不容易啊!你知道小A吗?”
“知道,是你一个朋友的女儿。”
“她政治在闭卷考试时一贯考90多分的,还得过几次满分,可她这次才考59分呢!你这回可是比她还高出了1分。”
“我在关键时方显英雄本色。”瞧他那得意劲。
“假如不进行政治考试改革,那你在关键时是英雄还是狗熊呢?”
“那我还会是英雄,”儿子自信地说,“因为怕你交好多择校费。”
还真够体贴妈妈的。
贴心建议: <font color="blue">
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突击硬背的知识容易遗忘。不求甚解、死记硬背容易使人产生厌学情绪。分析性题目才容易引发孩子的思考,引导学生努力去理解知识,考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25:06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23.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你们班要重新调整座位是吗?”进入初三了,听说儿子班上制定了一个新的班规,见儿子回来,我便问道。
“是的,老师说要按月考成绩加平时考核的分数来定座位,也就是由同学自己按排名顺序依次选座位。”
“你觉得你的排名会如何呢?”我问。
“很后,成绩排名靠后不说,因为有时不交作业,平时的考核扣分也比较多。”
“有人劝我去找老师照顾一下,因为你年龄小,坐在后面怕看不清。不过我觉得既然是班上的制度,也没什么可说的,不像以前。你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几天后,儿子兴冲冲地回来说:“妈妈,我们今天调整座位了,我坐在了第一排。”
“为什么?”我感到有些意外。
“因为同学们都不愿坐在第一排,觉得坐在第一排离老师太近了,不自在。他们宁愿坐在最后一排。”
他还挺幸运。
贴心建议: <font color="blue">
英国的利斯说:“溺爱的双亲应该记住:每样事都替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这是对他有害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娇养,他们要能尽职负责,过度的溺爱与娇养其结果是侮辱。”亲爱的家长,你是不是给孩子安排好一切了呢?有问题尽量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吧,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26:00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24.重要的还是实力

进入初三以后,第二次凭月考成绩和平时的考核分数选座位的时间到了,儿子的排名依然很后。
“妈妈,我们这次选了座位,我坐在倒数第二排。”儿子放学后告诉我。
“为什么呢?你班上一些同学不是都争着坐后面吗?”
“上次那些争着坐后面的同学回家后给家长一顿臭骂,结果这次都争着选前面的座位了。”儿子笑着说。
“你上次侥幸地坐到了前面,但这次就只得坐在后面了,所以不可能永远都那么侥幸,重要的还是实力。但以你目前的这个成绩,考重点可有些危险哦!”我提醒儿子。
“妈妈,我知道,考重点差几分都要交几千几万的择校费。你放心,我会努力的,我一定能考上重点中学!”
此后,儿子月考的排名以惊人的速度上升,最后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
几年后,记者采访他,他悄悄地在电话里对记者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在初三中考前一下子进步那么快吗?我是因为怕我妈妈急,所以我就把精力用在应付中考上了。”
哈,有懂事的儿子,便有幸福的妈妈。
贴心建议: <font color="blue">
把握教育契机,结合孩子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事进行教育,这样印象才会深刻。但要注意一事一议,千万别扩大化,甚至无限上纲。否则会让孩子反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26:54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25.实力初现

初三下学期,毛毛似杀出的一匹黑马,虽然月考排名依然没有达到平均分数线(这个学校升重点率在90%以上),可竞赛却连连获奖,让人刮目相看。
数学全国二等奖,物理省级二等奖,化学市级一等奖。其中数学全国二等奖全年级也就他一个,中考还有10分的加分呢!
“他可是没有参加竞赛班的呀!”儿子的数学老师很自豪地向别的老师介绍道。
儿子没有参加竞赛培训班也成了让人们更加敬佩的理由。
“你儿子看了什么数学参考书?没参加竞赛班都获了奖。”家长们问道。
儿子看的书也成了朋友们采购的对象。
“你留下来吧,没考上重点分数线我也要。”校长挽留道。
还是这点最实惠---不过没用上。
贴心建议: <font color="blue">
竞赛能获奖,却拿不到重点中学的平均分,这说明了什么呢?分数究竟能说明多少问题?竞赛获奖又说明了什么?对于我们的评价标准该如何看待?其实把知识学活才是最重要的。知识真正地掌握了,实力终将会显示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27:43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26.买 书

儿子初三未参加任何竞赛班,却获得了“有用的奖”(中考能加分的奖),于是便常有人向我取经。
“他是不是请了什么老师对他进行辅导?”朋友问我,她儿子曾经是我儿子小学的同学。
“他可从来没请过家教。他主要是自学能力强,善于思考。如在数学方面,他就自学了一套《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
儿子的数学是最让人羡慕的,因为他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是吗?那我也去买!”
“我觉得你最好是去买《从高考到竞赛》之类的书,这类书可能比较适合你儿子看。《华罗庚学校奥林匹克丛书》(数学)难度大了点,你儿子看起来可能会有些吃力。”我了解她儿子的水平,劝道。
“没什么,买给他试试。你是在哪儿买的?”朋友坚持着说。
是啊,一套书算什么?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们这里的书店现在没有卖的了。我最近托了同学到北京买高中阶段的来了,结果她也为自己的儿子买了一套。她儿子成绩很拔尖的,考上了师大附中,但竞赛还是比不过我儿子。”
“那我也去北京买。”
几个月后---
“你知道有谁要那套《华罗庚学校奥林匹克丛书》(数学)吗?我儿子一下都没看。”同学问我。
“我儿子说一点都看不懂。”朋友告诉我。
这掉了价的紧俏书啊,只怪你没遇到合适的主人。
贴心建议: <font color="blue">
对于别人的教育经验不要生搬硬套。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但孩子们的情况却是千差万别的。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灵活掌握,随机应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28:41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27.“臭字”所带来的

听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的证书已经下到学校来了,早已得知儿子获得了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二等奖的我,自是欢喜异常,便打了个电话给孩子的数学老师。
“证书是发下来了,在教导处。还是吴自立厉害,我们初三年级就他一个人拿了二等奖,这下中考可以加分了。不过,好像他的名字写错了。”数学老师告诉我。
我急不可待地来到了学校的教导处,说明了来意。
“没有吴自立的名字。”教导处主任说。
“这不可能。我早就打电话问了省数学学会的老师,他们告诉我吴自立获得了二等奖,熊老师也说他获了奖。”
“那我再查一查。”教导主任说着又翻开了名单。
“有个姓吴的。不过,不是吴自立。”教导主任指着获奖名单说。
“我听熊老师说吴自立是得了奖。”旁边的一位校长说,“这样吧,我给你写个介绍信,你去市教委问问。”
校长到她的办公室去,开了张介绍信给我。
我来到了市教委,查实儿子的数学确实是考了85分,超过了获奖分数线。然后我又来到省数学学会。省数学学会的老师拿试卷一核实,呵,原来是把我儿子的名字写错了!
唉,我这儿子的字写得也实在是够臭的了!看着儿子的字,我不由得发出感慨。
儿子的名字是竖着写的,他把自己的姓写得长长的,脱节了,而下面两个字所占的位置和上面的“吴”字差不多,使老师误以为是一个字,结果把他的双名合在一起写成了单名了。
我只得拿着儿子试卷的复印件和省数学学会的介绍信又来到了省政府大院,找到了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偏偏经办人又不在。几经周折,最后总算把事情给办好了。还幸亏我是住在省会城市。
这可恶的“臭字”!
贴心建议: <font color="blue">
任何一种教育方法如果不好好把握,都可能带来副作用。我儿子的这笔“臭字”便是我宽松教育带来的副作用。这提示我们,凡事得掌握好分寸,宽松教育中应有严格要求,赏识教育时要结合惩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30:42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28.“数”出来的作文

儿子进入初三以来,作文退步了许多,问其原因,说是没什么可写的。正好快过年了,我得准备点年货,便带了儿子一同去展销会,也好让儿子有点写作文的素材。
回到家,儿子便写了起来。
“唔,这段大约有300来字。”儿子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写着作文。
“你做作文怎么总数字数?”我问。
“老师说,中考要求作文非得写满600字,否则就算不及格。”
“可短文也有好的呀!”
“那最多只能给个及格,老师说的。”说着,儿子又埋头写作文去了,确切地说,是埋头“数”作文去了。这不,又在那数呢!
“唉,还差30来个字。”儿子犯着愁。
突然,他眉毛一扬---“有了,把商品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加上不就够字数了吗?”
呵,他还真有点急智的嘛!可这“数”出来的作文能好吗?
贴心建议: <font color="blue">
英国的R皮特斯说:“如果你想要儿童变成顺从而守教条的人,你就会用压服的教学方法;而如果你想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像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用压服的教育方法,只能束缚孩子想飞的翅膀。去掉那些不合人性的规定,放飞孩子的思想,你才可能读到充满激情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31:28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29.第一次亲眼见到

毛毛中考结束后,我们一家来到风景如画的桂林旅游。
桂林地区,山奇水秀,怪石嶙峋,群峰屹立。漓江两岸的奇峰,天上的白云,倒映在水中,水光山色,令人陶醉。我们乘船畅游漓江,如同在画景中一般。
“我早就看过这里的美景。”儿子说。
“???”我瞪着眼睛看着他。
“不过是在画上。”儿子补充道。
船到阳朔,迎面看到了大榕树,枝繁叶茂,冠盖盈亩。导游告诉我们,传说这棵树已有1500多年了,当年歌仙刘三姐就曾在树下对歌。
“我对这棵榕树很熟悉,”儿子说,“不过是通过我们家里电影《刘三姐》的光碟。”走进冠岩溶洞,只见里面有倒挂的钟乳石,从地面“长”出来的石笋、石柱等,在灯光的照耀下,五彩缤纷,漂亮极了。毛毛看到这些岩石,异常兴奋。
“妈妈,这是石灰岩地区特有的地貌景观,我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儿子说。
“不过,”我有意停顿一下说,“你是第一次亲眼见到。”
这回轮到儿子瞪着眼睛看我了。
“知我者,妈妈也!”儿子感慨。
贴心建议:[/]<font color="blue">
旅游可让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也是让孩子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学用结合的好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32:19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30.“因为我得做我自己!”

我们一家三口正乘游船置身于风景如画的漓江上。
“这里是漓江上著名的一景‘九马画山’,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试试能不能看出九匹马。”随着导游的介绍,只见迎面而来的是江边一座山崖的峭壁,峭壁的颜色深浅不一,看起来就像有一群姿态各异的马。
“据传克林顿总统看出了七匹马,而我们的周总理当年却看出了十八匹马。你们知道为什么总理能看出十八匹马吗?”导游正在介绍有关“九马画山”的传闻,历数流传于民间的一些著名人物经过“九马画山”时曾看出过几匹马。其中以周总理和美国总统克林顿看出的最多。
“我只能看出三匹马耶!”一位游客嚷道。
“所以你什么都当不到。”
“我看得出六匹!”
游客纷纷发挥着各自的想像,试试自己能看出几匹马。
“唉,我只能看出五匹马。”我竭力看了个半天,最后叹道。
“所以你当不到总统。”儿子笑道。
“那你看出了几匹马?”我反问儿子。
“我看出了九匹马!”儿子自豪地说。“我知道周总理为什么能看出十八匹马!”儿子随后又补充一句。
“为什么?”
“那是峭壁上的九匹马再加上它们在水中的倒影,一共十八匹马。”
“那你当总统啦!”我惊叹儿子的想像力和聪明。
“不行,不行,我不能当总统。”儿子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为什么?”我有点不解,儿子平时吹劲可是十足的,这么好的一次吹牛的机会,他岂能轻易放过?
“因为我太忙了。”儿子回答道。
“因为你得忙于做爱因斯坦!”想到儿子曾戏说他是未来的爱因斯坦,我恍然大悟似的说。
“因为我得做我自己!”儿子斩钉截铁地说。
贴心建议: <font color="blue">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要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只有善于想像的人,才有可能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21:33:22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31.问 候

“Bye-bye,little boy!”每每儿子出门,我总是要道一声再见。
“Bye-bye,little Mama!”儿子也总是俏皮地答上一句。
儿子回家,我总是要问候一声:“儿子乖!”
“妈妈乖!”儿子也总是俏皮地回上一声。
于是,一股温馨的气氛在屋子里弥漫开来。
贴心建议: <font color="blue">
随时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有利于与孩子间的沟通。当孩子把你当做朋友,你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8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3:55 , Processed in 0.28838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