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播}杂谈之特别策划-申爸说阅读
阅读之四:为无为前的有为
嗯,接着说哈。阅读呢,我们都知道:有的时候,读进去了,有的时候,读不进去。我们呢,当然希望,孩子的每一次阅读,都能“读进去了”。从我们成人的角度,总结出很多阅读的经验....能“读进去”的经验。比如说,“不动笔墨不看书”;要精读,也要泛读,精泛结合;要专心地读....等等等等,很多很多。这些呢,于我们成人来讲,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有效。这没什么可怀疑的。很多爸爸妈妈,就那这些经验,直接去往孩子身上用。
这些个经验呢,就一般意义而言,都联系去一个词:理解。我们承认呢,读书,要“理解”。我们都知道,理解是怎么回事,尽管我们都说不清楚,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希望孩子也理解。
我们从总体上来看,这个理解的事情。这个理解和阅读的关系。
大申寒假的两篇作文,确实打动了申妈.....大申那两篇作文,到底是怎么写的,申爸也没看见。也不想去看。申爸一看,就可能“采取些什么行动”,不管申爸采取什么行动,于大申的学会写作,都不利。
本来么,大申作文,就像申妈说的,“只要多读书”,自己就会写作了。
大申现在书读得很多,于学习写作文,这已经是最佳状态了。再做什么事情,都会让事情偏离“最佳”。
嗯...申爸的这个意思是说,申爸自认为找到了孩子学习写作的最佳路线......不要忘了,马老师在学校,教孩子们写作文呢!这是很重要的让孩子学会写作的一个因素。大申每天上学,这个因素就已经有了...
这个学习写作的最佳路线,是什么呢?有三个前提:
第一个,孩子要涌现出想法。他有想法要表达。不管是想口头说出来,还是笔头写出来,他总得先有要表达的内容。这个写作文啊,这个事情。我们都写过作文,对不对?很多人都打怵写作文。为什么打怵?你不知道想说什么么,在作文里边。不知道想说什么,还必须写,能不犯难么。这个想说什么,要先解决掉。要先解决掉想说什么的问题,然后再解决怎么说的问题。
第二个呢?你得模仿,试着学习那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这些方式呢,前人已经发明出来,你要学会,也那么去写。诶,这是作文班上能解决的问题。
它这个事情:作文班上能解决,马老师也能解决!没必要去作文班上学这个。它那个语文课,整天讲的都是这些东西。已经够多的了,再多,也没啥用途。
第三个呢?这个写作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长大到某一天,孩子自己会有一种冲动,他自己要把自己想要说的意思,用笔把它写出来。写成文章。要是前两项都做好了,做到位,你就等着那一天到来,就行了。
当然,前两个都没做好,没做到位,“那一天”恐怕永远也到不来。但这是另外的事情....于大申...所以呢,申爸不搞大申的作文。但是,死死地盯着,能够写好作文的三个前提。它这个东西:有因才有果呀!前提都具备了,结果自然而然就来了。去报作文班,那是直接奔着结果去的......你想想,作文班怎么能解决“想说什么”的问题?那是不是直接奔着结果去的?
嗯...申爸呢,认定了,这个学会“写作文”的过程,是唯一正确的过程。过程,路,道路。这就是“道”。要“有道”,你不能“无道”。“无道”就什么都做得乱七八糟,越乱七八糟,就越瞎抓挠,越瞎抓挠,就更乱七八糟。
申爸呢,坚信这个“道”是正确的道路,就淡定地看着大申走。申爸呢,不去给大申报作文班,也不去看大申写出的作文,更不去辅导大申怎么写作文。无为。但是,在让大申学会写作这件事情上,申爸也做些什么,对吧?做什么呢?抓那三个前提。可是呢,这个事情:当妈妈们知道那三个前提条件,是“教会孩子写出好文章”的不二路径之后,才能看出来,抓那三个,其实就是抓“学习写作文”。
这个呢,申爸说了,妈妈们知道了。要是申爸不说呢?你就不知道。可是,等到有一天,大申忽然学会了写作,写出很漂亮的文章,那....各个方面,会怎么说呢?不知道的妈妈们会说:申爸在“让大申学会写作”这件事情上,是“无为”的。
确实么,直接针对写作文,申爸什么也没做.....像那位妈妈一样,去给孩子报作文班,才是“有为”,对吧?这样,不明就里的妈妈们会总结说:就是因为申爸“无为”,所以,大申才学会了写漂亮的文章。
这当然是从“外人”的角度来说的啦:为无为,所以大申学会了写作。
因为无为,所以大申学会了写作。
可是呢,申爸刚才把那个道说清楚了....申爸可是狠抓了那三个前提。这呢,你就不能说申爸“无为”。你只能说,申爸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在走。作为当事人,申爸是“有为”积极行动的;在不明就里的旁观者看来,申爸也确实在大申学会写作这件事情本身上,什么也没做。
总体上来看这件事,我们怎么说呢?“为无为,事无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像老子这么说。他2500年前就说了。并且,后世没有人比他说得更好。申爸也不能说得比他好。
老子的话,其实,说白了,是在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件事儿发生了,它总有发生的前提。老子告诉我们:不要去努力这件事儿本身,那没意义。要去努力,一个一个地促成那些前提条件。你只要一个一个地把那些前提条件都促成,具备了,瓜熟蒂落,那件事情,就是自然而然得到的结果。
可是呢,这里边有个问题:我们怎么知道,促使一件事情发生的前提条件都是哪些呢?找到前提条件,这是个很难干的活儿,也是件危险的事情:本来人家瓜熟蒂落,需要四个条件,你找到了三个,剩下一个给忽略了。你努力,三个都具备了....可到时候,事情根本没有像你期望的那样发生....这就麻烦了。你回头补救....比如说,这个教育孩子...时间过去了呀,你怎么补救?
这个,那啥...反正吧,这是教育孩子.....事实,不止是教育孩子,这是做任何事情的不二之路。你呢,这么做了:找到你期望的每一件事情的前提,努力地去促使前提发生。然后呢,你促使前提发生的事情,你就会有种感觉:我觉得这一定会起作用。
要是幸运,你确实找到了所有的前提,也成功地促使前提发生了,完了呢,前提全都具备那一刻,你期望的事情,也确实如愿发生了.....一般来讲,实际发生了的事情,比你期望的还要好!这时候,你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觉一定会有效,但没想到,会这么有效。
这种感觉呢,是一定会有的。你只要这么走路,你就会时时感受到这种“我觉一定会有效,但没想到,会这么有效”的感觉。
原因很简单:你的注意力,一直在那些前提么,你没有多少时间放在关注那个结果上面。一旦结果拿到了,你没有预案,就会有很多惊喜的发现。这个呢,按照西方哲学的术语来讲,是一种方法论。
现在,我们要看:这种方法论,在阅读上,是怎么展开的?
阅读之五:阅读内驱力(探索、百科全书上“地图作业”)
我们说地图,提供了一个空间:你用来虚拟地规划、探索你要走的路径的空间。你必须先有空间,然后,在这个空间里面,规划你的路径。没有空间,谈不上规划。用来探索道路的空间,必须先有。没有这个,你让他到哪里去探索呢?
我们做别的事情,做创造性工作,用来探索的空间,在哪里呢?这个,就没有一张叫做“地图”的纸了。那个空间,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面。就是我们头脑里面有关我们这个世界的那个图景....就是我们说的“心理空间”。我们在我们自己的心理空间里面,做探索,“图上作业”。
地图呢,必须准确,不能有错误。地图要准确地反映地面上的路和地形地况。地图给规划入藏路线提供探索空间,地图准确,跟现实的路对比起来,没有出入,这才合格。
我们在做创造性探索的时候,我们的心理空间,也要正确。这也是必须的。我们看,这个孩子,他怎么建构起他的心理空间....或者说,世界图景的。在最开始的时候...或者说,十岁之前....小孩子用以建构心理空间的资料,都是爸爸妈妈把控着的。这个时候呢,爸爸妈妈给孩子资料,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准确”。你不能一开始就歪。一开始就歪,以后就正倒不过来了。
孩子他那个建构世界图景的资料,一开始就歪,不是真正的世界,以后,孩子就没法儿在这个空间里面探索,做“图上作业”:它图上标着的东西,一拿到现实生活中,就满不是那么回事。这样,没法儿办。从一开始,申爸就强调:这个给小孩子的资料....你不管是幼儿绘本,故事还是用来阅读的书籍....首要的原则是要“真”。什么资料肯定是“真的”?科学类的资料。
真善美真善美...人之初,首先要抓“真”。
现在继续说“阅读”,把阅读说完。大申呢,在啃辞海。孩子沿着正确道路,一路走来,为什么到了时候,就会去啃辞海,就会去啃不列颠百科全书,就会去啃中国大百科全书?
申爸呢,有一个信念...申爸反复强调,信念就是信念,没什么为什么,就是这么认为的....人的行为来自内部动机。
什么样的内部动机最强烈?让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能够生存、繁衍,相对于别的物种,最具竞争优势的动机,最强烈。长期的自然选择,必然把这三项最强烈的个体筛选出来,用基因,固化下来,遗传给每一个后代。
就是说,和体育锻炼有关的活动,是一个最强烈的内部动机来源。体育锻炼,身体练好了,可以维系个体更好地生存;
另一个就是性。和繁衍有关的。一个生物的个体,它得有后代。没有后代的,早就被淘汰掉了。这个毋庸置疑;
最后一个呢?就是创造性。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毋庸置疑:人,和创造能力相关的活动,它必有强烈的内部动机支撑着。就这一点,决定了一个孩子,他沿着正确的道路一路走来,到了时候,他就必会去啃辞海,就会去啃不列颠百科全书,就会去啃中国大百科全书
嗯....这个啃辞海,本质上,孩子的小头脑中,是在干什么?他是在进行“图上作业”。这就是本质。
前天,申爸说了,孩子是怎么去啃那个辞海的。他不是从第一页开始,一页一页地去翻看的。没有这么啃辞海的孩子。这么个干法儿,啃不下来。他是“窜”,在辞海里面钻:从大良造想到秦国,从秦国想到疆域面积,从疆域面积想到瓦宾祖鲁岛,从瓦宾祖鲁岛想到马尔代夫....
怎么个钻法?用联系来钻。什么是探索啊?探索就是瞎撞啊!就是瞎撞啊!你在头脑的虚拟空间中,沿着线索,每一条可能的路都探索过,某一次:诶!撞到了目的地。回过头来,把“撞过来”的路捋出来,这就是要去走的“道路”。
申爸一直提的那本书,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第一次用科学史雄辩地证明:人类整个科学发展的道路,就是一条瞎撞的道路。这是二十世纪哲学思想发展中,最大的一项成果。当然,库恩不叫“瞎撞”,他叫“猜谜”。其实是一回事儿。
刚才,申爸说了,创造就是探索。人类的探索,最初是怎么表现的呢?就是“图上作业”。啃辞海,就是在探索。孩子在大型百科全书的付诸下,在进行“图上作业”。
探索,探索道路。科恩清晰地指明了“探索”的内涵。
创造能力于人类是一种有强烈内部动机支持的能力;创造就是探索,最先的表现就是“图上作业”;所以呢,这种内部动机,必然去支持孩子进行“图上作业”。故,孩子有强烈的内部动机,去啃那些大型的百科全书。
嗯...这个这个。我们看现实。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啃不列颠百科全书,这在世俗看来,天方夜谭一样的事情。
申爸分析了:这是必然。可是,为什么“必然”的事情,真的在十岁去啃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孩子,还寥若晨星呢?造成这种问题,那不过是因为:孩子生活的环境,周围的大人,不认为不列颠百科全书是十岁的孩子看的东西!不给看。仅此而已。孩子能不能看是一回事,大人给不给看,是另一回事。
说两件联系现实的事情。第一,书香门第。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书香门第的孩子,教育好的几率更高。可是,这个书香门第,它具体怎么教育好了孩子呢?他有书啊!你去看每个回忆当年自己啃辞海的人的回忆,都是:爸爸有一部辞海,我偷着看。一看,就上瘾了,越看越爱看。都是这。
当我们清晰的捋清楚了人的发展道路,不是“书香门第”的孩子,也有机会:等到了时候,妈妈给孩子买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就行了。
哦...这个摞起来一人高的纸堆,世界上最权威的百科全书...很贵哦...不过呢,要是买来,孩子真的如饥似渴地看,每位妈妈都还是很欢喜的:没白花钱。
不列颠百科全书,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都应该是基础300里边的菜。
这个够狠!这是一点。其二呢,申爸推测:当初,没有伴随聆听,没有听天书,已经长大到十岁的孩子,只要他的阅读能力过关,妈妈在十岁、十一岁、十二岁,把不列颠百科全书放到孩子的生活中,十有八九,那孩子也会兴味十足地开啃的!
这是人的本性,人的发展的自然道路所决定的事情....不会有例外。当然,孩子要是做到这一点,先决条件是:阅读能力得过关。要是一本童话都要读一个学期才读完,不列颠百科全书,肯定是啃不了的。
阅读能力。这个阅读,是关键中的关键。让已经长大到十一二岁的孩子啃百科全书,咱们的影响力还到不了那里。不过,将来影响力大了,可是试试。应该是这样的。 阅读之六:阅读最高境界启发性 回到刚开始的时候,陈景润的那篇《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那里去。
前边呢,申爸说了,那个论文,中文写的。读那些中文字,我们都能读,能够明白那些中文字表示什么意思。
完了呢,里面有很多数学符号,表示连加大西格玛符号(∑),表示连乘的大派(∏)表示属于的“∈”符号什么的。这些符号呢,我们学过高中数学,也都知道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只要突破了心理上的阻碍,真的去找那篇论文来读,一般来讲,我们都能读得懂。
且慢。这个读得“懂”呢,里面有说道。我们认真读,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是这篇论文的字面意思。这个能办到。可是,读懂了字面意思,真的就理解了论文里面的想法、思路了吗?
不是。办不到,这个。
我们能办到的,是理解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每一个公式精粹地代表了什么意思...可是,从上一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到下一个公式的?陈景润为什么那么推导他的一些列公式? 这个,我们就读不懂了。
有一些书啊,你去读。常读常新。你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启发,新的启迪,新的感悟,新的想法....于是呢,我们说,这样的书,是好书,要长读。我们不说别的,就说教具二。为什么好几百个妈妈,要买那两本纸砖,回来看呢?
纸砖里边的内容,李网上不是都有吗?不但李网上有,义工妈妈还专门整理出了Word文件....就是那两本书的电子文档....共享给每一个妈妈。那为什么还要一摞纸呢?买了那个纸砖的妈妈,她们怎么说?她们说,有了书,纸质版,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读。方便。因为方便了,所以呢,随时读上一两段。读完了,自己就会产生很多很多想法,教育孩子的。
妈妈们买那个纸砖,实在不是用来存着,将来换别墅用的;实在是为了“随时随地”看两页,看着看着,就有很多很多想法,教育孩子。没有那个纸砖,妈妈做不到这一点:妈妈只记得熬夜到后半夜三点,把李网高楼爬完了。记得自己爬完了,可记不起当时都爬了什么内容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买那两本纸砖的。有了纸砖,才能随时提起已经记不起来的具体内容。
我们就看,这个教具二。这个教具二呢,是申爸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当然,也是一个错别字一个错别字写出来的...申爸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妈妈们呢,爬一遍。爬一遍,当然可以明白字面上是什么意思,当然也可以唤起妈妈头脑中的某种感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感受,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但是,爬一遍,妈妈了解不到申爸的想法,申爸的思路:妈妈们可以隐隐约约感觉到,但不能清晰地捕捉到。
毫无疑问的事情是:申爸有一整套观察孩子的方法,教育孩子的思路,和这个思路相联系的方法论....或者说,申爸是怎么想问题的,是怎么做教育孩子这件事情的。这是个总体的东西。
这个总体的东西呢,肯定存在....很多妈妈,一开始读,就明确地指出这一点了....可是呢,申爸也说不清楚这个“总体”:不能一下子就说清楚这个总体。申爸只能从不同的角度,反反复复去描述这个总体。
那些拿到纸质版的妈妈们,常读常新,每看一次,得到的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对那个总体的更清晰的认识。那个教育孩子的总体呢,申爸知道,就在申爸的头脑里面。这是当然的。可是申爸就是不能一下子把它说清楚。
读纸质版,常读常新的妈妈们呢?每次都对总体的某个部分,有更清晰的认知.....这个新认知,配合上在妈妈们头脑中已经建立起来的“总体”,立刻就会涌现出很多很多教育孩子的新的想法。这是自然规律,我们头脑工作的自然规律...这种不断认识,不断清晰化的过程,是能够给人带来极度快感的过程。
这就是,每个已经买了纸质版,也不断地读了纸质版,体验到了这好处了的妈妈,极力怂恿别的妈妈也要拥有纸质版的原因。“纸版不能代替电子版,纸版有纸版的好处”,妈妈们到处怂恿别的妈妈拥有纸版,可是,自己又说不清楚,手持纸版,到底好处是什么的原因
纸版的最大好处,就是它的“易得性”。就在手边,翻开就看。这种反复阅读纸版带来的乐趣,完全不像当初,凌晨三点爬楼的乐趣。这种乐趣在于启发性:只要读一两页,哪怕一两段,自己就有很多启发,思考自己的思考,乐自己的乐去了。不在读,而在想。
这种呢,随时随地思考的乐趣....由一本书所引发的....很多妈妈可能没有经验过。是一种元体验。喜欢爬李网高楼的妈妈,弄一本教具二的纸版来,自己试试看就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了
附:
群友说:你给我的那两本书(《又一年》),我看一些。但写得好乱呀。不过我儿子看得比我还多。儿子说好看。
申爸:哈哈,初读...这是当然的啦!不过,把教具二给孩子读。真够有创意的。
群友说:为什么“当然的啦”呢?
申爸:....别忘了哈,咱们在说“阅读”这件事情....
这个教具二呢...是指一本纸质书,不是那个书的电子文件哈....申爸之所以叫它教具,不叫它书,实在是因为,能够带给我们启发的,不只是书里的内容,更在于这书本身。
申爸之所以要拿它当做教具来用,实在是想讲清楚:阅读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要了解阅读是怎么回事呢,要有一些“元体验”。元体验是说,你必须亲身去经验一次,你就明白。如果你没有亲身经验过,别人的人靠语言,是无论如何不能够让你彻底理解,那到底是怎么回事的。
“阅读”这件事情呢,终极的精髓不在于读这个动作,也不在于“知道了”“学到了知识”,能够复述总结评价。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启发性。一看到书上的文字,自己就有遏制不住的想法从自己的头脑里涌现出来。
想自己的想,乐自己的乐。至于那本书,它只是一个触发器。妈妈们没有想法了,把那本书翻开,看上一两段。完了呢,就像扣动了一下扳机,自己的头脑中的奇思妙想,马上就源源不断地来了。
申爸呢,意图是说:每位妈妈,自己都有这种元体验,完了呢,我们就知道,我们要去哪里了...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完了呢,我们再分析思考试验行动,让孩子也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这个“最高境界”里面去。
元体验哈,那个教具二,必须的。妈妈一定要设法体验到那种“想自己的想,乐自己的乐”的元感受。要是没有,再往前,妈妈们就不知道申爸在说什么了。
嗯...任何一本书...可以叫做“书”的东西。或者,通俗地说,一本好书....它的作者呢,必须在他的头脑里,有一个“总体”,然后,他写的书呢,在说他头脑中的“总体”。
申爸曾经奇怪过:申爸买过很多很多书,也扔过很多很多书。它一本书,为什么有的申爸一直带在身边,从上大学的时候,买了它,就一直带着,已经很旧很旧;另一本书,申爸买了几个月,还十成新呢,申爸就把它扔了?
申爸一直在买书,也扔书....当初呢,扔书的时候,扔哪一本,就是“感觉一下”,自己觉得没价值,就扔了。进一步思考这个事情,申爸发现,申爸扔那些“不能给自己带来启发”的书。不能常读常新的书,第一次看的时候,再精彩,也会扔掉。比如,达芬奇密码。那第一次看的时候,多吸引人啊!看了一通宵。可是,再翻开看,感觉就是“都知道了,没劲”。没劲了,就扔了。
现在呢,申爸可以说:那些其作者头脑中没有一个“总体”的书,迟早都会被申爸扔掉。那些扔掉的书,本就不应该买,不应该读。
申爸呢,打算搞一个基础300的书单,指出那些作者头脑中有一个“总体”的书,拿这些书给孩儿们看,避免浪费孩儿们的时间,在阅读的资料这件事情上,走弯路。
那...为什么刚刚读教具二,飞哥会有那样的感受呢?飞哥的感受,那是必然的。原因呢,很简单:这个教具二,根本就不是一本“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你是不能找一家出版社,把教具二中的虫抓干净了,弄个ISBN号,把它当本书去出版的。这个教具二,它不符合“一本书”的规范。要成为一本书,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这本书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它要介绍主题的背景,写清楚论述说明的过程,给出结论。
群友:算书吧?《申爸论语》--即申爸在论坛里发的言语~。类似论语的对话类体裁。
申爸:哈哈,迅雷爸就是坏银。提出《论语》。准确地说,那个教育二和论语有相同的本质。但是,对于一个第一次拿到教具二的人,教具二却不是论语。原因很简单:申爸不是孔丘。
因为作者是孔丘,是柏拉图,所以呢,他们的话语体,可以是《论语》,可以是《对话录》,可以当成一本书来出版。教具二不行。教具二和《论语》《对话录》,有什么不一样啊? 从它们本身来讲,一样;可是,对于读者来讲,不一样。嗯...那啥,这个事情,得说清楚。爸爸妈妈呢,都有“刚开始读申爸帖子”的时候。 爸爸妈妈要自己回忆,体会:在刚开始读申爸帖子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注意哈,是“当时的感受”,不要让后来读进去了,论坛互动了之后的感受回过头去污染当时的感受。
感受是大家的,申爸不知道。不过,能够看到这段文字的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有感受,对吧? 欢迎爸爸妈妈回馈当初的,没被污染的感受哈。
嗯...我们说,有的人头脑中,有一个“总体”。我们要阅读呢,进入到阅读的最高境界,需要对那个总体,有一个认同感。这一点非常关键!爸爸妈妈对申爸的“总体”的认同感,转折点在哪里呢?在前年的十一月份。因为那个时候,申爸终于说动一些妈妈,开始给自己的孩子试着去伴听! 然后,有妈妈回馈:真神奇诶!孩子晚上闹,不睡,听了之后,晚上小脑袋一沾枕头,就着了;真神奇诶,给孩子什么,孩子就听什么!
大家回头去爬楼,回忆一下,是不是这样的。 在实践中的结果,是爸爸妈妈们对申爸头脑中“总体”的态度有转折的关键点。
嗯....现在呢,很多妈妈试图吸引身边的家长到申爸这里来。做这些事情的爸爸妈妈呢,你们要特别留意一点:“里面的人”和“外面的人”,他们是不一样的!
你想介绍来的,都是“外面的人”。爸爸妈妈不能基于“里面的人”的认同感来做事情。大家要从“外面的人”的角度,来做这件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