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嘉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书推荐] 《我拿什么喂养你,我的孩子!---申爸荐书贴》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0:27:42 | 只看该作者
世界童话名著 第三辑 下 封底:

1988年12月1版,印数:40500,定价:8.75元。

第四辑 上册 封面:
只能发到这儿了。第四辑下册不知道被大申拿到哪儿去了,一时找不着,等找到了,再补图吧。太漂亮了,这套连环画!
其实呢,那时候,申爸一直想给大申找一套艺术水准,内容俱佳的连环画,给大申讲。这是在丁丁历险记之前,一直找不到,这个《世界童话名著》,是申爸上了孔夫子以后,偶然间发现的,发现了,买来,给大申。大申可倒好:坐在沙发上就翻,一本接着一本翻。就那么几个字,翻了不到两个小时,告诉申爸说:看完了。呜呼...这个,没辙。
嗯,休息会儿,吃饭去。


[发帖际遇]: 子嘉妈妈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神秘人物关注,获得 5 威望,恭喜啦!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0:28:38 | 只看该作者
009-三本词典
这不,双十一要到了,妈妈们要新书单,申爸推荐三本书,感兴趣的妈妈去买。这几本书很奇怪,都是些词典类的书。
第一本是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
第二本是刘月华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这两本是常销书,都能买到新书。不过,孔夫子上有非常便宜,几块钱的非常好的早期版本。尤其是《现代汉语八百词》,早期商务印书馆的经典精装,非常漂亮,并且,好像孔夫子上,加上运费,也比新书的五折要便宜。
这第三本书呢,就是陆志韦当年项目的成果《北京话单音词词汇》: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5317k4eack8bddk5355k97f3k8bcdk8bcdk6c47/
这是本老书哈,繁体的,先后有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两版,有兴趣的妈妈,可以去买来。
这三本词典,买来干嘛啊?这个用处很大。穷全国这么多年来的出版物,集中采集生动准确的北京话/普通话句子的出版物,就这么三本
再多,真的没有了。
这三本书中,陆志韦的那本和吕叔湘的那本,里面有很多话,说得好极了!
申爸举几个例子给你:
--袜子小点儿无所谓,鞋小了可不行。
--我一听到这个情况,心里便打开了鼓。
--有话好好说,老嚷嚷干嘛!
--我说有家,其实我家里就我一个人。
--你去得不是时候。
--这一来我们都去了一层顾虑。
--把手放下,别老举着。
--干这活非得胆子大。
--跑了房子,再跑设备。
--我最不会动脑子。
--这衣服不能再瘦了,再瘦就没法穿了。
有些话儿,大家在别的语言区里,日常是不那么说的...或者,根本就没听到过这样说:“跑了房子,再跑设备。”这什么意思啊?可是,你稍微一琢磨,就明白了:比如说,有人正在筹备一座工厂,他要厂房设备一项一项地落实,他就这么说“跑了房子,再跑设备。”
这里边呢,有一个十分有趣儿的现象:大家日常都不这么说话....很多说法,也是第一次听说,可是,你一看这些话儿,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觉得很生动。这个解析过程,或者听懂这些话的过程,肯定和人的认知和智力的建构,有关系。
嗯...申爸呢,打算从这几本书里,挑生动的句子出来,完了呢,用来启发孩子们的智力。
先说这儿...回头再继续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0:35: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嘉妈妈 于 2014-12-30 09:34 编辑

请大家继续关注  西祠胡同-花果山教育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0:57: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嘉妈妈 于 2014-12-16 10:59 编辑

11----小逻辑
大申爸:
好,歇冬。大家看书,说书,不买书啦。不是,不抢书啦!


艺术呢,它自己是会说话的:它怎么好,它自己就会告诉你。

这个抢书呢,无非就是玩玩儿而已。不过,抢了这段时间的书,确实把一些好书,很有艺术品位的书,带到了很多麻麻身边。不管抢书这件事情,麻麻们怎么看,但是,抢到的书,这两个月来,已经给麻麻们的审美,至少是对书的审美,带来了变化。有些妈妈,可能还是不小的变化。花果山呢,抢书,就抢到这里。
那种变化呢...是需要有一个好玩儿的过程的,没有那个过程,一点儿也不习惯的书,是不会来到身边的...申爸曾经,不但随手发过书单...有好几十本呢...还品题过。不过呢,那好几十本书,现在还都在孔网趴着呢。嗯,不同的是那个过程。
其实,老这么抢书,可不好。不过呢,不抢,好玩儿一段时间,书也不能从孔网里走出来。等过段时间,申爸不在花果山抢书了....到一年级群或者别的什么地方去了....要让更多的有书香的书,到孩子的妈妈身边,妈妈们对真正的好书有感觉了,那目的就达到了。不能再抢了。


对啊....书抢了一大堆了,大家很少交流呢!看看手上的书,交流交流,比什么都强。


不止是小河喜欢上旧书....基本上,这里所有的妈妈都会喜欢上旧书的。不过,这里的旧书不是指随便一本书,放旧了,长老人斑了,就是旧书。他特指那些大方沉稳,气度不凡,久尔弥香的书。

书呢,对它的感觉,是很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书的内容、新旧程度、装帧设计、色彩搭配、字体字号、放在手里的手感....很多很多因素的。
VIP-大申爸:
铭妈,不止是“朗读天书还是有效果”,而是有很大的效果,这个效果,会影响孩子一生。之所以看不出来,是没有机会表现出来而已。如果孩子自己想学,那就更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学了。要支持孩子自发的探索。不在于这件事情本身对不对,好不好。支持它,原因只有一个:这是孩子自发想出来的,得给他空间探索。

嗯,为什么要读教材呢?原因很简单:教材的质量好!不要以为那些商业机构推荐的东西多么多么地响亮,听起来多么多么地质量高。所有的读物,对于孩子而言,都没有教材的质量高。原因呢?很简单。教材和别的读物,是不一样的,他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沿着这条循序渐进的路走,是最保险,效率最高的。

啊,说到这儿,想起了一件事情。
这套书,小学阅读指导及能力测试,是语文出版社出的一套教辅。它是四本,从三年级开始。现在正在读四年级的孩子,需要这套书。买来,从三年级开始读。这个阅读呢,既无章可依,又有章可循。

这套书是到目前为止,申爸发现的最好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孩子阅读的书,每篇文章后面,都有练习题。不要让孩子动笔做。要让孩子读,读完了,认真思考文章后面的练习题,自己想到答案。想到了答案,再自己去看参考答案。把这四本书,当课外书看了,阅读能力就提升起来了。

三年级的孩子,妈妈可以买来,但不要现在看。现在看,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最快,也要在三年级下学期再看。四年级看,是最合适的。一口气把四本都读完。

这个书的质量很高。质量很高的书,都没有市场。申爸手上的,是12年印的。后来,不知道他们还印不印了。小孩子的家长,你能在淘宝上淘到,就淘一套好了。反正,这种东西,也没有“过时”这一说。
四年级孩子的家长一定要注意:让孩子看这书的时候,就是一本“课外书”,当课外书看,效果最好。不要让孩子当成“做题”,一“做题”,就完了,效果就没有了,就是四本故事书,其实。

对于一年级孩子呢,最关键的,是立河妈的伴随聆听贴!这个地方,妈妈们是一定要去,一定要每天记录的....至少,在孩子引入进伴随聆听状态过程中,每天要写手记....等确认孩子伴随聆听了,写不写,随妈妈的便。

目前,记手记的才多少妈妈啊...等申爸看看...才86位妈妈记过。这个数字,和咱么这里六七百人比起来,实在太寒酸了。那什么,每个妈妈都要去记手记哈....思考、计划、分享,用手记把孩子送进伴随聆听状态。一定要记,不止是自己记,还要大家一块儿记....这样,才热闹。这个时代,像这个群里的妈妈们这样想的人,实在太少啦!凤毛麟角,大家不孤单吗?好不容易,聚了好几百想法相似的妈妈,大家去抱团儿,相互鼓励,相互借鉴,好几百人,在那里,多热闹啊!妈妈们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地,把这个最关键的事情做好。

你想啊,大申当初伴随聆听的时候,是四年前的事情了。你们吧,申爸再批评一次:不要老跟着申爸学!申爸有什么好学的?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四年啊!妈妈们自己想想,现在,你的宝宝上小学了,六岁了;四年前,就是两岁。两岁的时候,那些细节,你还能回忆起来了吗?不能啊!能回忆个大概,就好不错了。

申爸也是一样。况且,当初,大申伴随聆听的时候儿,申爸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那是大申伴随聆听了好久了,申爸才总结出来,伴随聆听这个词的,去年总结出来的吧?

妈妈们呢,每天指导孩子,要细节。申爸提供不了细节了呀,谁能提供细节呢?你们相互之间能!要知道,阳光底下,是没有新鲜事的。你遇到的问题,别的妈妈,已经遇到过了。大家写手记,每天写...比如,吉瑞妈的这个问题,以前,别一个妈妈,也遇到过。贴里说一声,吉瑞妈一“只看该作者”,当时那个孩子是怎么回事,多长时间才观察到反应...一目了然。这样,不就不嘀咕了吗?特别是,别的妈妈还有心得:自己怎么焦虑,焦急...后来,事实变得怎么样,自己就淡定了,再也不焦虑了....大家看歪歪妈今天的回馈....焦虑啊,每个妈妈都有过的。
V

那里要热闹,要发水...每天每天,一打开那里,楼蹭蹭地涨....妈妈们要热热闹闹,心情愉快,把这个最关键的问题,给孩子解决掉!都写,都写!不管多大的孩子,妈妈们都去写。

宝妈可以看看骆妈在高楼里的回馈....刚开始,好多妈妈和一妈遇到的问题是一模一样的...后来,成功进入伴听状态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可以去手记里面翻看...妈妈们看一看,就会发现,渡过那个阶段的孩子,基本上一样....嗯嗯...不说虚岁哈...大家这里交流,都说实岁。好啦,好啦,先说到这儿吧...妈妈们去伴听贴,开始记手记!
VIP-大申爸:
嗯,那什么,2014年剩下这些日子,申爸把再说孩子在小学阶段,他的总体发展了。一个放方面,这个话题太难。估计还要李网高楼那些口舌,才能说得完;另一个方面,申爸希望能够引入一些在儿童教育和教育方面的真正的专家,借助那些人的学识,事情才更好说清楚。
这段时间呢,不说小学教育....只有一个例外,抽空儿,把考试说完。完了呢,这段时间,重点弄几件事情:
一个是说书。这个说书啊,很重要,得说,继续说。
申爸呢,打算继续推荐一些书。不过呢,不再义工群里推荐了。义工们抢书抢得都累了,长此以往,受不了。等义工们把书抢完了,再把推荐的拿出来,到一年级群思维群和小学群,基本上都没有了。
其实呢,申爸推荐的那些书,对于孩子智力的建构,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可惜,孔夫子上就那么几十本,根本不够用。申爸的意思呢,是希望妈妈们每个人都能够拿到几本....反正, 旧书便宜的很...然后呢,借着说书的光儿,能够体会到:那些书,到底哪里好!
这个书是很重要的东西...可不止是书的内容。书的气息风格艺术水准,对于孩子将来习惯哪种类型的书,喜欢哪种类型的书,哪种知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所有这些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我们未来的一两年中,透过荐书活动,申爸希望在群里的相当一部分的妈妈,能够体会喜欢那些散发着书香的书...进而,当我们众筹,去印那些书的时候,我们的订单量好多一点点。只有众筹,才能解决所有孩子的的学习资料的问题。
这个星期晚些时候吧,申爸会给出一个大礼包,给到在伴听贴发帖记录的妈妈们。这是一套培养孩子的大图景必须的资料....可惜,好书都灰常灰常少,先保证最需要的妈妈们,手上尽量多地有资料,可以当天书读给适龄的孩子听。
这是一套102本的图书目录....当然,每一本都很少,一两本在孔夫子上,或者,根本就没有....哎,先这样吧。那些书,很多都是三十年前印的。当初,印就只印了4200本...少是肯定的了。
下周五呢,申爸推荐书。和给义工妈妈一样,每周五推荐,同时在四个群:一年级思维发展小学期内和义工群里发,尽量保证所有有兴趣的妈妈,第一时间都能够看到书单。
呃....申爸目前推荐的书呢,绝大多数都是为大孩子看的...至少像大申这么大看,才行。小孩子看的书,推荐得很少。这个原因很简单:申爸呢,知道孔夫子,还是薄荷介绍的。当初,在孔夫子上买了一套薄荷推荐的《世界寓言名著》连环画。
在此之前呢,申爸根本不知道哪里去找旧书...除了去国家图书馆复印...
两年前,大申已经三年级了。所以,申爸没有在孔夫子上留意,对于一二年级,甚至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哪些书好些。手上也没有书单。申爸希望把这个问题解决一下。
嗯....还是说一年级群里的问题。好长一段时间了,申爸不再说三个习惯,朗读,家校沟通什么的了。为什么呢?一个方面,这几个话题,能说的都说过了,剩下的,就是做了。不但能说的都说过了,能说的,都已经反反复复说了无数遍了。说了整整两个月,就这么点儿事情...反反复复地说..实在没什么可再说了...话题,义工群里的妈妈们就嘲笑,嘲笑申爸啰嗦,是够啰嗦的。
不过呢,申爸也很清楚:对于真正每天养成孩子三个习惯的爸爸妈妈而言,每天每天做这些事情,孩子还没养成习惯,爸爸妈妈已经养成习惯了!21天就能成为习惯....这个,已经做了两个月了!爸爸妈妈既然习惯了,孩子早晚成习惯。
既然这样,就不用再说了....不过呢,有后进群的爸爸妈妈,你们最好还是去看李网群聊天记录,从9月1号的开始做起...这个东西,若刺激,对所有的孩子,都起作用的。
046果妈扬州0709G
@VIP-大申爸 您觉得大申最终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您就认为他的建构成了呢?
VIP-大申爸
嗯,果妈的这个问题,很好。可惜,很难回答。申爸举个例子吧。
大申现在正在学分数除法,上了一次课,还没有讲到解决问题。昨天呢,大申做卷子。做卷子呢,遇到一道题,是这样的:某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8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24天完成。如果两人合作,需要几天完成?
这是一道典型的工程问题,小学的最基本的题型之一。大申没学过。自己琢磨了半天,想不出来,就来找申爸。申爸还是老规矩:读题。大申就读题。读完了,申爸问:“甲单独做,每天完成整个工作的几分之几?”大申答:“八分之一。”申爸又问:“那乙单独做,每天完成整个工作的几分之几呢?”大申答:“二十四分之一。”申爸继续问:“两个人一块儿做,每天完成几分之几....”还没说完,大申就:“哦...我知道了!”跑回去把题做完了。
一种题型,他没遇到过,想了,不会做。申爸呢?不用给他讲...背景什么的,都不用。只需要在关键点上点一下...然后,大申就:“哦...我知道了!”
所有的数学题,莫不如此。很多时候,他跑到申爸这里,自己读一遍题,读完了,就:“哦...我知道了!”
接着说哈,这个。其实呢,大申的这个“哦...我知道了”的背后,暗含这非常多的内容....就这个例子而言,申爸只要在关键的地方点一下,大申要是能做到“哦...我知道了”,那意味着,他已经从各个角度,自己认真琢磨了这个题。
它这个小学的数学题型啊,你到历史上去看,它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小学数学,很多很多题型啊...什么相遇问题、追及问、鸡兔同笼问题、盈不足问题、归一问题、工程问题....这么多的问题呢,每一种,在人类的思维发展史上,都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间,慢慢形成的,莫不如此。这些问题,可不是从一本《小学数学题解》里面的出来的。

每个问题呢,从人类中有人隐隐约约觉察到有这样的问题、有人把这种觉察表述出来,记录下来;有人给出通用的解法,再到有人总结出一整类的问题....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往往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最后,才成型。它是经过了非常非常多的聪明的人,点点滴滴的智力贡献,慢慢形成的。这就是历史。事物实在历史中形成的。

一个孩子呢?他不知道这些历史。他呢?比如说大申,他第一次接触到工程问题,就是在这张卷子上。他接触到了呢,自己就那儿瞎捉摸:你想让一个十岁的孩子,一下子走完人类几百年积累的路程,那是不现实的。

也就是说,现在的孩子,在第一次接触到一类典型题目的时候,他是不太可能“原创”地发现这个问题的解法的。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他们让我记住了很多答案,可我不知道问题是什么。”

大家看,如果一个孩子,他是“可启发的”,就是说,你只要在关键点上,稍微一起发他,囫囵个,他自己就“通了”,这一定意味着:这个孩子清楚地知道,“问题是什么”。他唯一不知道的,不过就是“答案是什么”而已!

这孩子的情况,和那句话里面所说的情形,正好相反。考虑到,那些题型,即便是小学数学的题型,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也是经过了人们长期的思考,最终才找到答案的。

这样的话,你给一个可启发孩子一点关键的提示,他自己就“我全知道啦”。这是个不坏的结果。

这里面蕴含了某种特殊的东西...这是一种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自己去琢磨的能力。当然,不一定能琢磨出答案来。

大申呢,忽然和申爸提出来,要看Holy Bible。啊?《圣经》啊?Why?大申不肯说。反正就是要。申爸回头转念一想,圣经就圣经吧,反正也不是什么坏书。就在淘宝上淘了本《圣经》。

这个圣经吧,申爸也没看过。第一次看。一看呢,才发现,原来“日光之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 是耶稣说的。这话吧,意思是说,你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前人一定也发现了,并且,很可能,前人已经解决了,有答案了。

那...我们自己遇到新问题,怎么办?去找答案。这是最省劲儿的法子。对于成人而言,如此。对于孩子呢?假如,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发现的,接下来,作为我们成人,期望孩子按照不同的方式去做,就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当然,也就造就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

一种思路呢,就是:管它怎么着弄会的,反正孩子会答题了,就行了。

另一种思路呢?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琢磨,自己去弄会。这个探索和琢磨的过程,是最重要的!

哪一种好?这很难说,看大人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线索,先不往下引申了。申爸要说的是,上述不管哪种教育思路,孩子那边呢?他都必须“理解问题是什么”,这最困难!

从本质上说....大家自己去体会体会....任何外力都不能让一个不能理解问题是什么的孩子,“理解问题是什么”!你若是不相信这句话,就把这道题,拿到你家一年级宝宝那里去,给宝宝,你给他解释,这道题是什么意思。你不可能成功!大家回家试试看。

这种“在本质上对问题的理解”,是孩子建构起来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关键年龄的伴听。一旦孩子获得了这种理解能力,那他的“可启发性”就特别好。

期中考试考完了,大申的语文得了77分。完了吧,自己跟申爸说,看拼音写生字错了几个几个,古诗里面,丢了几分;阅读理解,丢了几分。完了吧,很高想,说作文40分,自己得了32分。很高兴。申爸问,那8分是怎么丢的?大申不好意思地说,错了好几个字。写字就扣了4分。

申爸就跟大申说:明天,你仔细看看,你因为字老写错,给扣了多少分。大申张嘴就说:“光写字,就丢了14分。”申爸说:“啊?你咋搞的啊?写字就丢了14分!你想想,这14分要是得到了,你不就91分了么?”大申说:“老写错,老写错。”申爸说:“嗯,那好吧。你说说,你怎么把那些字学会?不就是那几个字么,都摆在那儿,还不容易。”大申就说:“那我把读读写写都复习一遍吧。”

于是,回到家,把以前的八本语文书,都翻出来。申爸让他自己算算,一天得复习几课的生字,到期末考试,才能都复习完。大申算了算,说一天得复习四课。四课就四课吧。大申就开始每天复习。他自己用Nano录音,录完音,自己听写。

申爸老是怀疑,他没有认真复习。原因是:太快了。说好了去复习,没五分钟,就从书房出来,说复习完了。申爸去看,发现,也都写了。写得也差不多对。

昨天,申爸终于发现,大申为什么那么快了。大申坐下来,拿起Nano,照着生词表,就开读。机关枪一样,一口气读下去。不到两分钟,就读完了。

读完了,开始写。这下子,太让人震惊了!

大申怎么写啊?他拿着Nano,一次听上几十秒钟,然后呢,把Nano一扔,提起笔,就写。他读得快啊...听那几十秒钟,估计得有十好几个词汇。关键是,大申写的时候,他还记得是哪些词。

大申在书房自己听写,申爸拿秒表给他记录,是这样的,最后:


前边没有记录.........
写:1分28秒
听:26秒
写:3分16秒
听:19秒
写:7分59秒
听:52秒
写:1分14秒

申爸掐表的时候,大申已经听写了一会儿了,刚开始,写了上次听的,1分28秒。然后,听了26秒,一口气写了3分16秒。最神的是听完那19秒。他不是写了7分59秒吗?

当时的情况是:斯芬克斯(大申猫咪)爬到了大申的写字台上,硬要往大申的本子上趴。大申轰它,它不走。大申只好站起来,抱起斯芬克斯,把它送到卧室,申妈那里去。娘儿两个说了几句话。大申回来,顺路还去卫生家上了趟厕所。上完厕所,自己跑到厨房又喝了口水。回来,坐在写字台前,提起笔,又接着写。

本来,申爸以为,大申会去拿Nano,倒带会去重新听一遍,再写。人家老人家,没有,提起笔就写,就跟刚才没有那四五分钟的中断打扰一模一样。

最后,听了快一分钟了,把剩下的全听完了。52秒。然后,用了1分14秒,把剩下的全写完,出来跟申爸说:“写完啦!我要休息会儿!”

申爸过去,把他写的和语文书核对。中间丢了两个词。剩下的,生词的次序都没错。

吓死申爸了。怪不得每天他四课听写,都那么快就写完了。

申爸要说的,主要倒不在于大申的记忆力本身。主要是想说,你放开他,让他自己学习,有失,当然也有得。失呢,你不管他,他的字确实写错很多。

嗯...申爸也不知道。反正,从四年级一开始,大申每天就再也不用申爸听写了。他自己录音,自己放,自己听写。刚开始的时候,申爸记得很清楚...也有当时的录音作证....大申是读一个词,自己估算着,要是写的话,得多长时间能写完,再读下一个词。反正挺费劲的。有时候,读着读着就越读越快,写的时候跟不上。自己就起急,把录音删了,重新再读。

后来,申爸留意过,他一口气地读,不间断。申爸问他,你不留出时间写了?大申回答说,我暂停。他是听一个词,就暂停,等写完了,再继续放。这暂停,就有进步,读的时候,不用那么小心谨慎了。也省时间。

大申呢?反正就是琢磨,怎么省事儿,怎么快,就怎么来。后来,申爸就没关心大申到底怎么自己听写了。一直到这一次,才发现进步:这小子是一次记住一长串儿的词,然后,集中精力,一口气儿把它们都写出来。

这一次记住一长串的词,估计也是自己摸索摸索,摸索出来的法子。不怪那么痛快就去把“学过的生字都复习一遍”。这个四课的生字,他自己六七分钟就弄完了,也不是什么负担。这个复习生字,连带把记忆力也训练了。挺好。

嗯。记忆力呢,确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VIP-大申爸
话说,前天下午....昨天写的时候,还是说“昨天”呢....爷儿两个去看电影了。是叫《星际旅行》吧?原名好像叫intersatellite...咋搞的,好像没一个名儿是准的。不管了,反正就是它吧。

大申非要去看。申爸说,申妈陪着去;申妈说,申爸陪着去。愿意呢?这个大申看的大片,每一个好看的...也不尽然,那年的那个丁丁历险记不错。真的就那一个不错....电影院里吵得人脑瓜仁都疼。

好,最后,申爸犟不过申妈,只要带大申去看。诶,不过,这次赚到了。这个片子,真的不错。尤其是音乐,超赞。片子本身也不错。

看完电影儿吃晚饭,爷儿两个骑车往家走。申爸问大申,大申说:没怎么懂。你看懂了吗?

申爸就跟大申说:这里面的关键吧,就是库珀为了救那个女的,自己掉进黑洞里面去了之后。他说的一句关键的话是:引力可以折返时间。

他掉黑洞里去了,引力无穷大,他就折回到墨菲小时候去了。墨菲感觉到的ghost,就是从五维空间折返回来的库珀。

大申这下明白了,就问黑洞引力无穷大,为什么那个女的的飞船还能飞出来。

申爸说,不是说了么,弹弓效应...申爸忽然想起来:“你知道黑洞是怎么产生的吗?”

大申说:“知道哇。恒星烧完了,就膨胀,成了红巨星;红巨星再烧,就塌了。完了,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变成白矮星,一条路是变成黑洞。”

申爸就问:“你知道什么原因,决定一个红巨星变成超新星还是白矮星吗?”

大申不知道。
申爸就给他解释:“这个恒星,热核反应,聚变。把里面的氢都变成氦什么的原子核。它在恒星里面发生反应,能量放不出来,就形成一股很大的力,从里面往外憋,撑着恒星,不让它塌了。”

“恒星年龄大了,里面的聚变材料慢慢儿耗尽了,就没那么多能量产生出来。于是,引力就大过从里面往外憋的力,恒星就开始塌陷。”

“恒星的年龄越来越大,能量就越来越少,引力就越来越大。恒星就越缩越小”。

“你知道,原子是原子核和围绕在原子核外面转的电子组成的,对吧?其实呢,原子的质量,不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里面的。原子里面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儿上。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原子核有多大呢?原子的直径是原子核的万倍。球的体积是4/3πr的三次方。也就是原子的体积是原子核的一万亿倍。原子真是个神奇的东西:空荡荡地巨大地盘,都给没有质量的电子撑着。原子核聚集了全部的质量,可是龟缩在一万亿分之一的空间里。”

“现在,恒星继续收缩。缩啊缩啊,一直缩到恒星上的所有的原子,一个挨着一个,紧紧地排列在一起的程度,要是继续缩,会怎么样?”

“原子就给压碎了。这个时候,恒星上的原子很凄惨。原子里的电子都被压到原子核里面去了。”

“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对吧?电子和质子给紧紧地压在一起,电荷就中和了,变成了同样质量但没有电荷的中子。这就是中子星。”

大申对自己变成中子星,有多小,不怎么感兴趣。可是,一件事情,吸引了大申,大感兴趣地问:“要是你站在中子星上面,你会感觉怎么样?”

申爸说:“你站不到中子星上面。不等你站到中子星上面...你距离很远很远的时候,你就被拉碎了...再近的话,不止是被来碎了,你身体里的原子,都被拉碎了。那就没你了”。
“你想想,中子星该有多重啊!想你这么大的一个人,要是变成中子星的话...缩小到一万亿分之一....你就看不见了...”

大申不管这个,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会被拉碎了。

“潮汐效应啊,”申爸说。快到家了,申爸就跟大申说:“这里面,还有好多好多问题呢!比如说,同样是中子星,为什么有的会暴发,变黑洞,有的不能;你为什么会被拉碎了...这样吧,我找本书,给你看。你看了,自己就都明白了”。

大申大感兴趣,于是,进了家门,申爸就从书架上抽本书,大申一边脱袜子一边看了起来。

都快九点半了,大申还沙发上看呢。申爸问:“你明天还上不上学啦?赶紧睡觉。”

第二天早上,上学路上,申爸问大申:“昨天那本书,你看完了吗?”大申说:“还有几页就看完了。”

申爸说:“那你明白为什么有些会变黑洞,有些不变;明白什么是潮汐效应了吗?”

大申点点头,明白了。

申爸继续试探大申:“你全明白了。星际穿越,彻底看懂了,对吧?这下,你到学校,可以和Tommy他们有的牛吹了吧?”

大申见被猜中了心事,就不自然地调转话题:“老爸,你自行车链子该上点儿油了。嘎吱嘎吱老响....”


这书在立河妈的大礼包里....话说,这大礼包真坑人啊....坑得咱们都无家可归了》。。。好,大礼包暂停发放哈!等咱们找到新家,安顿下来,再发。这周末,也不推荐书。嗯....就这样吧。散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13:53 | 只看该作者
11---
小逻辑(续)



大申爸:
嗯,接着说一会儿哈。话说,这个大申。他看完了星际穿越,完了呢,就把黑洞给看了。这意味着什么呢?
《星际穿越》,在成人看来,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事,完了呢,去找和这件事相关的书来看。妈妈们怀孕了,自然就找育儿的书来看,这有什么稀奇吗?不都这样吗?我们成人呢,都这样,自己就觉着,也应该是这样。
可是呢,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这可不一定。发生了什么事,就找相关的书来读,我们说,这种现象,叫做“主题相关”。孩子刚开始读书,决定他下一本看什么的,根本就不是“主题相关”。
三年前,那个8月28号,当申爸一发现,大申进入了自主阅读状态。很快想到的就是:给孩子读什么。怎么引导孩子的阅读。如果说,聆听重要,那么,阅读即便不比聆听重要,也同样重要。
申爸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既然大申在读《哈利·波特》第一部《哈利·波特和魔法石》,那自然,接下来,大申应该读第二部,《哈利·波特和密室》。于是,申爸一口气把7本哈利都买来。大申呢?确实也都读了。这个初次的成功,让申爸潜意识里面,信心大增。其实,是增加了什么信心呢?
我们看。一般来讲,一套书,一个系列的书,孩子看完第一部,和喜欢。那自然,孩子接下来要看第二部。可是,这件事情,背后隐藏着一个很重要但容易为人忽略的事情:这一套书,是主题相关的!申爸当时,潜意识里面,一定就是抓住了这个事情。于是,申爸开始试图引导大申,去看一个主题的书。
说句实在话:这件事情,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成功。这个孩子,他选择看的书,很奇怪啊!真的是奇怪。猜不出他是根据什么原则,挑选书来看的。
读完哈利·波特之后,申爸打算引导大申读历史题材,中国历史题材的书,于是,就是《中国历史故事集》,还买了一整套《吴姐姐讲中国历史》。无论怎么引导,大申都不感兴趣,你让他看,他就看。他看得不是快么...坐在那儿,一会儿就给看半本。
看完了半本呢,把书放下,去干别的。干完了,再回来,就再也不看那本半截的书了。大申会抓起一本丁丁看,或者抓起一本可怕的科学看...总之,是不再看原来那么历史故事。
男孩子呢,都喜欢打仗的,二战啊。大申喜欢二战,那申爸就给大申找来一整套二战的书。什么叫一整套?就是从“浅”到“深”,都是二战主题的书,好几十本。申爸发现,大申对于图文并茂的,那些有着照片的垃圾书,特别感兴趣。当这些书看完了...比如,珊瑚岛海战。珊瑚岛海战,有照片的看完了,给一本珊瑚岛海战揭秘。里面全是字,没有图,大申看看,就不再看了。
申爸百思不得其解:这什么情况啊,这是?你从哪个角度来讲,大申都不应该对那本珊瑚岛海战揭秘不感兴趣:刚刚看完带图的珊瑚岛海战,对这个主题,新鲜热乎;大申不是不能读全部是文字,没有一张图的书啊?刚刚读完了286万字的哈利波特呢,那里面就一幅图都没有....可是,大申就是坚决地不看珊瑚岛海战揭秘,怎么给都不看。
另一方面呢,大申喜欢可怕的科学。那个可怕的科学,同风格的有可怕的历史。那个题材,也是历史,大申就喜欢看。给中国历史故事集,大申就不看!
我们再看:那个可怕的....系列,里面有地理题材、有历史题材、有物理题材、有化学题材、有数学题材.....不管什么题材,只要是可怕的....风格,大申就喜欢得不得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没完没了地看。
孩子的这个挑书...怕不是对某种风格感兴趣吧?申爸呢,那边不死心,一个主题接着一个主题地聚书,到大申那里去实验,没一个成功。
大申呢?他那边,自己找到了喜欢看的书:少年科学画报。大申能够自主阅读了,那个丁丁历险记啊,那个看啊,没完没了地看,申爸就把丁丁历险记藏了起来,一本也没有了。
就在这个时候,大申开始看少年科学画报,昏天黑地地看。大申现在看星际穿越的时候,对黑洞的知识,就是从少年科学画报里面看来的。
它那个杂志,是杂志的风格:里面都是一篇一篇的,每篇的绘画,风格都不一样。申爸在旁边观察,大申看哪些文章。大申呢,看少年科学画报,也不是从头到尾每篇都看,他挑着看。申爸就观察,大申感兴趣看哪些文章,把哪些文章跳过去不看。等大申一本看完了,申爸把那本杂志拿过来,仔细琢磨,大申认真看的,还有跳过去的,有什么不同。当时呢,申爸什么都没琢磨出来。
现在,回过头看,十分清楚了:大申喜欢看和丁丁历险记、可怕的科学相同绘画风格的文章,不一样的,尤其是差得远的,全都直接翻过,不看。孩子对风格感兴趣,而不关注主题!这真是匪夷所思。妈妈们想象一下:当初,你读言情小说的时候,忽然来一本琼瑶风的育儿书,你能看下去吗?根本不可想象。
可是,换了孩子,他就是这样的!他要是喜欢琼瑶风,只要是琼瑶风就行,他管它内容是讲三角恋爱还是养育孩子....全一样,高高兴兴地看!我的天哪:这就是刚刚开始自主阅读的孩子,自己选书的规则。他只关注风格,不管内容。风格是外在的表象,内容才是实质。他不管实质不实质,他只要表象!
这于教育孩子,有什么关系啊?申爸当初,为什么那么执着地想要找,孩子挑书的规则是什么呢?关系非常大!甚至,可以说,在自主阅读阶段,我们找到了孩子挑书的内在规则,就等于孩子教育好了!
购书群里呢,妈妈们在抱怨:申爸为啥不多推荐些新书?为什么呢?这个新书和旧书,有什么区别呢?
为什么现在三联也有语文常谈,好买,申爸不推荐,非得推荐这本旧书: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y0sk8bedk6587k5e38k8c08mhk4e09k8054n197801h199012/
这是为什么呢?
妈妈们要想清楚的问题的是:孩子小,他重形式,不重内容。刚才说过了,孩子会长大啊,有一天,他会重内容....可是,妈妈们想过没有:即便是长大了,孩子还是有形式依赖的!我们大人也是一样。申爸呢,要的就是这个一直延续下来的形式依赖!
我们从后往前看哈。你说,这个书:

它读的人为什么那么少啊?尽管,咱们这里,很少有人读过这本书....可是,也不会有几个人,认为这书不是好书,对吧?这种好书,为什么读的人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申爸吧,那时候在李网,听泓泓妈说,高中课本上课文选的书,拿给孩子们,孩子们都不看。你指定了书,孩子都不喜欢。后来呢,申爸遇到大申班的家长,高中的语文老师,就去请教,是不是这样一回事。萌萌妈妈说得斩钉截铁:我们老师认为好的书,学生们都不看。不喜欢看!好的书,推荐给一个班,回头有一个孩子看了,就是好班了!
就这本《小逻辑》,申爸笃定:孩子长到了14岁的时候,他一定能够看懂。注意,这个“看懂”是咱们成人通常意义下的“看懂”,不是天书孩子的那种“懂”。他不但能看懂,他还会非常非常喜欢看....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喜欢到当初大申看 丁丁历险记 的程度。喜欢到很多妈妈通宵爬申爸李网的高楼的程度。
为什么呢?因为这本小逻辑里面讲的内容,恰好和14岁的孩子...初中二年级....思维发展相契合的。它们共振,合拍。
通宵爬申爸李网高楼的妈妈,为什么呢?那时候,申爸起床不是早么?起来打开李网一看,吓一跳:“发表于1分钟之前”。申爸有点儿穿越的感觉,你知道么:这是昨晚一宿没睡,还是起得比申爸早?妈妈竟然那么早,还发帖。其实,应该说“那么晚”,还在发帖。通宵地爬,原因很简单:申爸说的东西,得到了深深的共鸣,共振了。
黑格尔在小逻辑里面说的东西,和一个正常的14岁孩子的思维,是天然共鸣的。
任何怀疑这一点的妈妈,你不用怀疑:你等到你家宝宝长到14岁,你去看。
可是...天然共鸣的东西,为什么孩子不看呢?嗯....这是一个问题.....
大家去看一眼李网的高楼。在撘楼之初,有一些妈妈在回帖...不知大家留意了没有:那些最早进到申爸高楼里回帖的,后来,都消失不见了....大家去看看...是不是这样。
那些消失不见的妈妈里面,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当申爸讲到关键的核心的内容的时候,她们再去看帖,她们产生了和别一个人读《小逻辑》一样的感觉:看不懂,不喜欢。
这种看不懂,在初期,因为帖子的赋格式写法,遭到很多妈妈的抱怨。申爸呢,帖子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线索....你不要以为申爸的线索多。你要是耐心去看小逻辑,你就会惊叹:黑格尔真实编织的世界第一!他那书里面的线索,多得令人头晕眼花。
现在,问题是....那些看不懂的妈妈,她们到底感觉到了什么.
VIP-月夜荷爸  15:06:49
越来越赞同申爸的做法。在这里,申爸总是会讲到他琢磨思考的过程;在俺那里,只告诉做法,呵呵。
V01-冀-西妈-0210G  15:08:52
嗯,“高人”与“贵人”滴区别。。。
036迅雷爸北海07B  15:09:05
嗯,思考自己的思考,就是申爸常干的事,之一。what?why?how?申爸都管。
074灵儿妈渝0710G 15:10:17
然后呢?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区别?
VIP-月夜荷爸  15:11:31
俺逼着家长自己思考,呵呵
V01-冀-西妈-0210G 15:11:46
来不及呀,大侠!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大圣这么拿着大棒子天天轰着,还费老劲了呢!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VIP-月夜荷爸  15:11:56
所以,申爸很辛苦很辛苦滴,一天天的万言书,跟公车上书似的。
036迅雷爸北海07B  15:12:32
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之后,是给猴子一棵树,给孩子一座花果山。教育界的焦裕禄,申爸。勤勤恳恳滴,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劲头。
V01-冀-西妈-0210G 15:14:50
嫩们就忽悠申爸吧!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VIP-月夜荷爸  15:21:26

这种书,按照申爸的进度,孩子上初中都可以自己看。但对于周遭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基本不可能。
010BB妈+川+0808B  15:21:52
嗯,高中都不一定看得懂。
VIP-月夜荷爸  15:22:56
呵呵,绝大多数家长都看不懂,不仅仅是高中。一旦到了孩子初中、高中,孩子的差异就现象出来了。这是好东西,俺小时候读过。

日期: 2014-11-27
VIP-大申爸 3:37:58
昨天,申爸顺嘴提了一句小逻辑,妈妈们就去抢小逻辑了?我的天哪!不要这样哈....要是老这样,申爸就什么也不敢说了。申爸没有意思说是要妈妈们买小逻辑...孩子们还那么小,未来有的是时间。买现在该买的书,办现在改办的事。到时候,孩子到了十四岁,自然乐意去读小逻辑。到那个时候,再买,不迟。小逻辑是永恒的长销书的,不存在绝版问题。什么时候想买,都买得到。
不过呢,买了的妈妈,买了也就买了,加上运费,也就几块钱。不过是吃一个冰激凌的价格。买了这个书的妈妈呢,不要只是买回来,拿它装饰书架。拿到手之后,自己先仔细读一读,读个开头,有个直接的体验先。完了呢,自己琢磨琢磨:这个书,为什么读起来那么困难?
申爸呢,教育大申。教育大申,申爸的思路很独特:申爸并不打算把宝押在“自己教”这个事情上面。即便申爸使出浑身解数,不过是把大申教出申爸这个水平来。谈不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申爸琢磨的是:怎么让大申自己学习。具体点儿说呢,就是等到了岁数,怎么才能让大申自己喜欢去看小逻辑这样的书。
昨天说了,他这个孩子吧,到了岁数,高中,凡是有价值的、老师认为该看的书,都不喜欢看。申爸只要设法把这件事情扭转过来,就成功了。
你看啊,商务印书馆的书,中华书局的书,人民出版社的书,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书...你等孩子到了能读它们的年龄,有几个孩子孜孜不倦地喜欢读的?你去观察。没有几个。
申爸呢,一直就琢磨着,怎么样才能让大申到了14岁,一方面,喜欢看科幻武侠言情...14岁的孩子,自然喜欢看这些,这没什么可说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也超喜欢看商务印书馆,超喜欢看中华书局,超喜欢看人民出版社,超喜欢看上海人民出版社....这就行了。
拿到小逻辑的妈妈,你仔细看看那书....那书呢,和街上流行的书,区别在哪里呢?区别无非在这三个方面:1、风格;2、语言;3、内容。
这三个方面,那个小逻辑,和我们日常看到的书,完全不一样。你翻开小逻辑,里面充满了你不熟悉的词汇。完了呢,你看他的那个语言。非常工整的主谓宾,主谓宾的句式。定语、状语,完完全全规规矩矩地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一点儿不类申爸写的这个东西...状语、定语随处乱放。好多句子,不是少主语,就缺宾语。它的那个句式上,缺少变化。读起来,不生动。刻刻板板的东西,都是。可是,它这个书,胜在哪里呢?不是胜在语言上,而是胜在内容上面。它讲什么的呀,这本书?
我们都曾知道,都能觉察到:我们这个世界,是“理一以惯”的。每件事情后边,都隐隐约约存在着一个“道理”在那里。这个道理呢,不好明确地说出来,但是,它确实是存在的。这个道理呢,在不同的事情中隐约出来,感觉上去,它们都是一样的。这个,就是“理一以惯”。那么,这个道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它到底是什么东西?黑格尔在小逻辑里面,就是在说这个事情。
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怎么样的。小逻辑,无非就是在讲这个话题。“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怎么样的”...14岁啊,孩子都自然地好奇于这个话题的。那个时候,孩子对这个话题的强烈的好奇心,除了爱情以外,无有可比肩者。
谁都不用怀疑,孩子到了14岁,是不是到了“世界本质敏感期”。一定是的。原因呢,很简单:14岁那个时候是怎么回事,申爸自己完全记得,非常清楚了。其实,10岁以后,申爸就很清楚了。在教育上,于申爸而言,困难的在于10岁之前:10岁之前发生的事情,申爸完全不知道,无法通过内省得到些什么。10岁之后,申爸知道是怎么回事...跑不掉的。
至于,怎么证明申爸说的是对的呢?没法儿证明。唯一的证明方式就是:你等这批孩子长到14,你去看,是不是这样。这就是说,在内容上,孩子到了14岁,他完全有能力胜任小逻辑的内容。没有几个人在14岁看小逻辑,我们要分析,这是为什么?你不管你是谁,要想读懂小逻辑,你一开头,你只能读。硬着头皮,硬读。要是想让孩子在14岁,能够自己体会到小逻辑里面说的,就是孩子自己正好奇想知道的,你就必须在孩子14岁之前,让孩子有本事“能硬读”。“一页一页地看呗,总能看完的。”
嗯,申爸呢,到家乐福去买东西。每次去,最受罪的,就是家乐福的那个音乐。他们弄了一些很奇怪的歌儿,卖场里面放。你说,你放什么不好,非得放一些用假声挤出来声音,难听死了。每次,在家乐福,申爸只要一留意他们放的那个歌儿,就有种很强烈的反胃感。觉得自己的喉咙被掐着那样一种窒息感。家乐福呢,他们那个音乐,完全就是负责往卖场里放歌儿的人,依靠自己的喜好,五块钱一张买来的盘放的,放歌儿的人喜欢那个歌。申爸得承认,那个歌的旋律很流畅。旋律好听。可是,除了旋律,一无是处。他怎么会喜欢这种东西呢?还拿来宝贝地卖场里放?
其实呢,歌曲,最重要的是要以人在自然状态下发出的声音为要旨。这种自然的状态,会让人听了,感受到愉悦。然后呢,又唱旋律流畅的曲,那就是好歌儿了。你比如罗大佑的歌儿。他很多歌儿,声嘶力竭的,可是,是自然的声嘶力竭。
负责放歌曲的那个人,他的审美,已经被“污染”了。从一开始就污染,一直污染到现在,把坏的当成好的。
录音的妈妈们在抱怨,那个林汉达的大卫·考柏飞,有些句子,读起来太拗口,能不能改一下,改成顺口的话。宝妈和呈妈很赞的:坚决地回复,“不可以”!怎么写的,就要怎么读。其实呢,我们这些爸爸妈妈,在语言这个事情上,也是被污染的。自己都不觉得。把坏的当成好的。
林汉达的那个书,你去仔细分析:每一句话,都是主谓宾,定语、状语,它们的位置,全都规规矩矩,该哪里就在哪里!不信,你打开《中国历史故事集》,你去分析!这才是标准,正规的汉语。我们说的,都不正规。我们的教育历程,就没有很好的“规范地说话,规范地写作”方面的内容。搞到今天,把黑的当成白的,坏的当成好的,把本来顺口的,当成拗口的。
为什么要林汉达啊?他这个孩子,一开始,是无所谓污染的:他还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呢!这个时候,我们给孩子规范的、正确的汉语,非常重要。你给他规范的、正确的汉语,他听常了,习惯了,他听爸爸妈妈的话,怎么这么别扭:老是缺胳膊少腿儿的...爸爸妈妈说的汉语,不规范么。最规范的汉语是什么汉语啊?林汉达先生的书,贺麟先生翻译的《小逻辑》呀。
现在呢,孩子小,5.5岁,6岁,7岁。你是没办法给孩子贺麟的。你可以给林汉达。林汉达的书,内容上契合这个年龄的小孩子,形式上呢?又规范又活泼。孩子熟悉了这种规范的语言形式,习惯了这种规范的语言形式...长到14岁,在形式上,才更加习惯贺麟。
昨天呢,申爸说过了,这个形式呢,很重要:它决定了孩子到时候喜欢什么!你从一开始就给孩子那种用不规范语言写出来的烂书,长到了14岁,孩子已经被彻底污染掉了。再去读贺麟,他什么感觉?“这什么玩意儿啊,怎么这么拗口!”就这感觉。这感觉下面,能读小逻辑?见了鬼了。
这个形式呢,就只这些吗?不,还差得远呢。大家看,这三本书:




[发帖际遇]: 子嘉妈妈 经常泡在新儿教,得到新儿教奖励 5 金币 ,真开心。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26:17 | 只看该作者
              11---小逻辑


这是第二本,《灰色的恶魔》。


这个呢,是昨天那本小逻辑。我们呢,从感觉上看啊。你说,在形上和内在气质上,哪本书和第三本更类似?当然不是查理九世。是那本灰色的恶魔。
妈妈们,需要知道。这个孩子呢,长到了8、9岁,他就对侦探、推理,特别地感兴趣。这种侦探推理悬疑甚至惊悚类的小说,是孩子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必要的东西。这是孩子发展内在的规律所决定的。你不能说那个不好,就彻底把那个和孩子隔绝开,你还是得给孩子。
我们先说说那两本书:查理九世和灰色的恶魔。单就文字的内容而言,这两本书没什么不同:都是推理惊悚类的读物。给到孩子,没有什么问题。
当然,差异还是有的:灰色的恶魔里面的小说,都是这个领域的经典之作...是查理九世的作者,那个雷欧幻像看的书。这个开先河的原创和仿作,那是有大差异的。但是,这个话题,留到以后再说。单就小说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推理惊悚而言,两者没有差异。于申爸呢?在这一点上,给哪个,都无所谓,哪个都行。这都是孩子正常成长的必需品。
可是,如果你心里有一个目标:孩子到14岁,自己喜欢看第三本书的话,那现在摆出来的来本书,那差异就大了!天差地别。差别来自两本书的艺术品位和美术观感上面:第一本哪里可以望第二本的项背?
嗯...灰色的恶魔,是孩子九岁十岁的读物。孩子从九岁十岁,一直读同样风格,同样形式的书,那等他长到14岁,就更亲近小逻辑那样风格的书...一个孩子,在5-8岁,也读和灰色的恶魔同样风格的书,那等他长到九岁十岁,也就自然地喜欢灰色的恶魔那样风格的书;而对查理九世那样风格的书,不去碰。
再往前呢?如果孩子从一岁,第一次接触书,就是第二本风格的书,那等孩子长到5-8岁,他就不会去碰....申爸所说的,200-100的那些垃圾书!为什么申爸一口咬定,那些200-100垃圾啊?
在这里,垃圾是一个价值判断。凡价值判断呢,你总得有一个参照系统。说我认为什么样的是有价值的,那才知道,什么样的是垃圾。
什么样的是有价值的呢?在申爸的价值判断体系里面,第三本是有价值的。到了14岁,孩子能去读、喜欢去读第三本书,是申爸想要的事情。凡是和这个目标一致的,就是“好的”,“有价值的”;凡不一致的,就是烂货,垃圾。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小逻辑》那么重要?这个呢,是申爸在下边,2015年,着重要说的问题。
现在呢,简单地来说,小逻辑黑洞宇宙塌缩....这些话题呢,和一些事情有关。什么事情呢?自信心、格局、大视野、创造性、胸襟....它和这些事情,有关。
今年呢,剩下这些日子,申爸不打算触碰核心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说起来太困难。先扫清外围。怎么个扫清外围呢?先解决一个问题吧。什么问题呢?就是钱学森之问。

钱先生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大师?这个问题,在所有的核心问题中,相对来讲,最简单,最好讲清楚。

迅雷爸的这观点呢,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不对。
首先呢,小逻辑是永远不可能有流行风格的...哦,也不能这样说。你比如说,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申爸就见到过流行书风格的,小逻辑没见到过。
不过呢,《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卖得并不好:原来看这书的人,不买账;原来看流行读物的人,买回去,看不了。其实呢,那些出版社,你比如说少儿社的中国历史故事,他现在也还出新版,和旧的刘继卣版比起来,确实加入了流行元素,这其实就是出版社把那些书“流行化”的努力,但并不成功。那些新版的中国历史故事呢,喜欢买来给孩子读的,还是那些人...他并没有扩展新的客户群;并且,固定的客户群,比较起来,要是用刘继卣版,会更好。这个风格呢,说穿了,其实不止是一个包装,一件随时可以脱,可以穿的衣服而已,它其实是书的内容的一个完整组成部分。就是说,它的那个书,其内容,和老版的装帧风格,是一个整体,你把那个合身的衣服脱了,换上“潮”服,它们是对应不起来的。
这个...怎么说呢?你比如说吧,大家留意过没:再大的博物馆,演出剧场,都有一些卖纪念品,书籍的店,对吧?你仔细观察那店里面卖的物品。真的很贵!一个Mark杯子,淘宝上10块钱两个,他那里卖99块一个。书呢?都是那种又厚又沉又贵的大书。以前呢,申爸也买不起,就想:他们卖那么贵,怎么会卖出去呢?一本书,要298元。到了当当上,就是卖八折,这本书也能省下60块呢!谁会在那儿买啊!

可是呢,真的,大型博物馆,演出场所的礼品店,书店,经营额都非常大,有很可观的利润。以前呢,申爸买不起,不买,就好奇。后来呢,申爸买得起了,自己去买,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怎么回事呢?你比如说,梵蒂冈博物馆。它的那个博物馆馆藏册,好像有100来欧元,巨贵无比。当申爸进入博物馆的时候,还没参观,决计不买。1000多块,买本画册,有病啊?可是,他的那个博物馆,藏品真的是好。你去看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小教堂的天顶画。那真的是震撼诶。他就是那么一副画,静静地在那儿。你第一眼看到,心就“咯噔”一下,震撼的感觉。你看图片,是体会不到那种震撼的感觉的。
西斯廷教堂墙壁上的壁画。内景是这样的

完了吧,看了一半的梵蒂冈博物馆,中午吃饭的时候,见到那个大画册,想都不想,就买了。这个时候,你头脑想的,不是钱...怎么想的呢?似乎,在里面看展览的时候,你拿相机怎么拍,都拍不出画册里面那种感觉...它画册里面,是专业摄影师用专业设备,专门采光拍的照片么。
其实呢,是它的那种艺术氛围,挟持你。完了吧,他的那个商店,卖的画册,就巨贵。你不管。这种挟持,在真正艺术品的环境里....梵蒂冈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国家大剧院...你不管是什么人,他只要能静下来看,安静地听,不知不觉之间....任何人都会被挟持的。
大申也一样。买了画册,回到酒店,电视也不看了,趴在床上,一页一页地仔细地翻。这种挟持,是进入艺术欣赏领域的不二法门。你要先感觉到它好,然后,在试图去分析它。学习艺术的孩子,再去琢磨,怎么模仿、创作。真正的艺术,自己是会说话的。这时候呢,那个画册,就相当于博物馆的“衣服”。
他的那个衣服,必须也是经典风格的,和参观的博物馆的展品是一脉相承的。你不可能想象:梵蒂冈博物馆的展册,设计成查理九世风格的。要是这样的话,任何一个被“震撼”了的人,都不会买他的那个册。它们不是一类东西。而那些喜欢查理九世风格的人呢?他没被“震撼”过,他也绝对不能掏那么贵的钱,去买一本相册的。
很多出版社,它们有优秀的传统。可是,后继的人,不明白相册的道理。他们跟潮流,把自己经典的书重新“包装”,以期卖的更好。殊不知,这种狡黠的小农民的花招,不但没让他们的书卖的更好,反而更糟。
VIP-大申爸 2014-12-04 3:33:00
嗯,接着说哈。这个伴随聆听。
伴随聆听呢,为什么是建构智力的最主要的手段?先说,怎么理解这句话。
首先呢,如果一说“最主要”,那就还有次要的。玩耍啊、感知世界啊、体验啊、看视频啊、触摸、体会...这些,当然也是建构智力的手段。不过,不是最主要的手段,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呢。申爸说,在5.5-7.5这个年龄段,伴随聆听才是建构智力的最主要手段。申爸不是说,建构智力,伴随聆听在哪个年龄,都是最主要的手段。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
在孩子小的时候,玩耍,感知,那个才是最主要的手段,而不是听。
等孩子到了8岁,完完全全地自主阅读之后,阅读就变成最主要的手段了。聆听呢,也是手段,但居次要。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是“二维”的,聆听是“一维的”。什么意思啊?阅读,你这个孩子看书,他忽然想起来,要参照一下前面看过的内容,他就直接翻到前边,把那内容在仔细复习一遍。你去观察自主阅读的孩子,他们都是这么看书的:反反复复地翻来翻去。这个,聆听不行。即便是听MP3,要精确地定位到前边听过的某一个内容,都是非常困难的:找不着。所以,聆听是一维的。还有呢,就是聆听的速度太慢。大申阅读,那个阅读一个小时的量,够他听上好几天。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么多耐心,一点一点地听。
所以呢,申爸说,玩耍也好,聆听也好,感知也好,阅读也好...什么也好,都是建构智力的手段。但是,在不同的年龄段,最主要的手段,是不同的。
看看,又是年龄!
申爸一直在强调,年龄年龄。妈妈们阅读申爸说的任何一句话,都要想一想:申爸这句话,是针对什么年龄的孩子说的。这里,有思维群的妈妈,看直播。也有小学群的妈妈,看直播。对于你们呢?申爸说的东西,一般都在一年级群里面说。
如果不加特别说明,所指的年龄,都是6岁。
别的年龄的孩子的妈妈,要小心看申爸说的内容。你不要申爸天天在群里谈伴随聆听,你回到家,给你三岁的孩子,也伴随聆听。孩子小,不要去干大孩子的事情。等你的娃长到了5岁,再引导伴随聆听,完全来得及。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那...为什么申爸强调,伴随聆听尤其重要呢?这个就是第二层的意思了:5.5-7.5年龄段的伴听,是一个人一生的智力水平的决定因素。为什么呢?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前两天说了,这个抽象名词词义的涌现,孩子出了7.5岁的静默期,他就自己懂抽象名词的意义。这个呢,只不过是一个标志。
你想啊,如果你觉得,“知道抽象名词的涵义”这个事情,它一定有物质基础的话,那...这个物质基础,什么时候建立的呢?肯定是在孩子明确表现出“知道抽象名词的涵义”之前的那段时间!
嗯...终点没什么疑义了。可起点呢?起点怎么判断?
我们没有理论....这方面没理论,因为还没有任何一个前人,留意过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看孩子。也只能看孩子。
申爸记录了大申五岁九个月,第一次听《论语》的事情。申爸一直在试的,在那次大申听论语....当天书听....之前,申爸的测试,无一成功。这个持续了几年的测试,告诉申爸:起点就应该在五岁那个年龄里。至于是五岁开始,5.5岁开始....由于测试时间段长,这个时间的差异,落到了误差范围之内,申爸不好断言,是个什么时候。索性,就找个中间值:5.5岁。从小孩子的妈妈,实操角度来讲,这个误差无所谓,反正早那么几个月,晚那么几个月,都无甚所谓的,只要断定是在5岁,不是4岁,就行了。
你看啊...孩子听天书....后来,巨多的妈妈,都成功地引导孩子进入天书状态....就是在妈妈们纷纷报告自己的孩子进入天书状态那一刻,申爸才坚决地断定,这个伴随聆听是建构孩子一生智力水平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形成高智力水平的充分条件找到了!
...孩子听天书...天书是什么呀?天书就是里面的词汇、语句,孩子都应该是“听不懂”的么,这才叫天书。
那些抽象名词,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讲,就都是“听不懂”的么,孩子听不懂,他还喜欢听!听这种东西呢,听了两年,出了7.5岁,以那些抽象名词为代表的词汇,孩子自己就都“懂了”!这是多么巧合的事情啊!
如果你是上帝,你“不这么建构一个人一生的智力基础”,你还会费心去搞别的花样吗?
咱们就说那个对抽象名词的理解。那些词,崇高、伟大、团结、卑鄙、时间、空间....头脑中能够涌现出这些词汇的精确完整意义的神经网络,即便不是智力和智慧本身,那也足够重要的啦!
接下来的两点呢,申爸想说:这个网络,其实就是智力/智慧本身。我们都知道IQ这个词。申爸一提到智力,在一般人的头脑里,就是在说IQ。申爸已经在李网的高楼里,费了巨多的口舌,说明申爸说的智力,不止是IQ。
申爸一直不得意IQ这个东西,在这一点上,申爸和皮亚杰的感觉一样。为什么不得意呢?你去看皮亚杰的著作。他的代表作叫做《认识发生论》,这个IQ啊,其实是衡量“认识”的程度一个指标,其本身呢,不能告诉你我,认识这件事情,是怎么产生的!当然,对于认识本身的研究,很有成果,比如有什么认知、情感、社会、运动、精细,这些呢,都是正确的。这毫无疑义。这于我们成人,毫无疑义。可是呢,你要是拿于成人正确的认识,去指导教育孩子,让孩子产生正确的认识,那就不对了!你必须拿“于孩子正确的认识”,去指导教育孩子才行!
从孩子的角度,什么才是正确的啊?对于孩子来讲,只有一件事情:整个世界!他还不会区分....更精确地说,他还不会有意识地区分...哪些是自然界,哪些是人类社会,哪些是自我....于蒙沌未开的孩子而言,就一个世界。自己还都未从这个世界里面分离出来呢!他自然不会去区分什么认知、情感、社会、运动、精细,他就是认识世界,而不是认知世界!这个认识,包含了所有这些项目:认知、情感、社会、运动、精细。
或者,这么说:IQ的研究,让人们清楚地分析出智力的组成成分,有认知、情感、社会、运动、精细;但是,这不过是对“已经有了”的东西的分析;而不是对那个东西怎么形成的建构。
IQ分析是吃雁,而不是研究怎么把雁射下来。于申爸而言,于皮亚杰而言,你得先考虑怎么把雁射下来...至于怎么吃,只要有了雁,你爱怎么烹饪怎么烹饪。聊怎么烹饪,而不关注怎么获得雁的东西,在我们两个人这里,自然不受待见。
嗯...人类呢,科学性质的对于智力的探索,绝大部分都停留在“如何吃雁”上面。至于“如何射雁”,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文献留存下来。没有法子,申爸和老皮呢,为了搞清楚“如何射雁”,不约而同地把眼光转向了孩子。去看孩子。孩子的发展,会告诉你一切。皮亚杰呢,去看孩子,创建了他的认识发生论,没什么用处,但很有启发。申爸呢,去看孩子,发现了伴随聆听,申爸的伴随聆听,启不启发,问题不大,但是非常有用。申爸的伴随聆听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可操作的“让一个人具有良好智力”的指南,SOP。你甭想别的,照这个做,孩子就智力了!
这个事情,让任何一个第一次听说的人,第一个感觉就是:不可能!没什么不可能的。孩子的发展,秃头上的虱子一样明显地把事情都揭示在那里了,还有什么不可能?
申爸要说的,还是IQ。作为四岁的大申的爸爸,申爸不待见IQ;可是,对于十岁大申的爸爸,IQ的研究,就很重要了。大申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智力啦!现在,是琢磨如何“吃雁”的时候了。
嗯...申爸研究IQ。这个IQ啊,它就是一个数,纯数,标志一个人智力水平的相对高下的。从科学性极强的研究,已经证实:一个人的IQ,是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就是说,一个孩子,你十岁的时候去测他的IQ,得到的那个数;一定也是十五岁的时候去测他的IQ,得到的那个数...在误差范围之内,是不变的。IQ怎么测出来的啊?做题呀,那你说了,十岁的题,十五岁做,那后者的分数,一定高么!怎么会不变?呵呵,这个,不是的,十岁的题,和十五岁的题,是不一样的。用来测IQ的那个题,叫做量表,有针对不同年龄的量表,有幼儿的、童年的、少年的、青年的什么什么的。
IQ的研究呢,指出“一个人的IQ是终生不变的”,可是,这句话呢,也有注脚。这个注脚就是:十岁以下的孩子,IQ不变的方差很大。什么叫“方差很大”啊?这个统计学的词,翻译过来,就是说:十岁以下,去测孩子的IQ,不是不变的!尤其是测量8岁以下的孩子的IQ,那简直是每一年测出一个数,乱七八糟,看不出任何规律。过了8岁,孩子的IQ值就慢慢回归到终生的固定值了。到了10岁以后,IQ值就死死地盯在一个固定数值上,终生不变了。这个现象,让机械IQ主义者来解释,他们就解释成: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不成熟,导致了量表的偏差。可是,这个解释呢,真的不让人信服:智力本来就包含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呀!
其实呢?在8岁以下,孩子正在建构着智力呢!建构智力过程中...就好比你2004年去人民大会堂西边那块地儿,你看到的,就是国家大剧院的建筑工地么...那还不乱七八糟的!它那个国家大剧院,当时还没有呢么!
这个呢,原因在于,IQ主义者和申爸的基本假设不一样。IQ主义者的假设是:一个人终生IQ值不变;申爸的假设是:一个人的智力,有一个建设过程,一旦建好了,就终生不变了。
什么建设过程呢?就是5.5-7.5的伴随聆听。单从科学的研究的测量结果来看,这个5.5-7.5的关键期,完全是成立的。到了这里,也只能说明5.5-7.5是关键期,建设一个人一生智力基础水平的关键期,可还是不能说明,聆听为什么关键。只要我们知道了这个年龄段是关键期,其实就行了。
证明聆听为什么关键,很简单。我们知道,一个孩子,你不管什么手段,他在关键期里建构他的智力,他都必须和外界交换信息。你这个不交换信息,不行。又聋又哑又盲的孩子,他一定傻,呆傻。我们看,人类通过什么手段,能和周围的环境交换信息。
第一个,是听。透过耳朵听;
第二个,是看,用眼睛看;
第三个,是闻,用鼻子闻;
第四个,是尝,嘴巴尝,味觉;
第五个,是触,用皮肤,触觉;
第六个,是体感。在运动中,整个身体的神经系统反馈回来的身体姿态的信息。
还有吗?没有了。
为了不把事情搞复杂,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我们生活在1894年。为什么1894年呢?因为1895年,卢米埃兄弟发明了电影。一有电影,这个看就变得复杂了。我们求简单,1894年好了。在1894年的时候,那时候的人,就有智力高,智力低的了。
假如,我们是那时候的父母,我们怎么想?人和人之间,有巨大的智力差异;和我们现在一样。我们可以轻松得出结论:在关键期,一个孩子的看、闻、尝、触和体感,一定不是在5.5-7.5这个关键期里,建构智力的关键因素!为什么?因为,只要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在这两年时间里,他们的看、闻、尝、触和体感,基本上,相互之间的水平都相同,差异不大,造成后来巨大智力差异的,只有一个信息源:就是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32: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嘉妈妈 于 2014-12-30 09:47 编辑

012-《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合称《荷马史诗》。
嗯...今天,说说这个荷马史诗吧.
当然,主要是说荷马史诗和阿西莫夫的关系。
按照西妈的指示:咱们群里要培养好几百个IQ是181的小阿西莫夫,咱们得围绕着最高指示行动.
荷马史诗是西方世界里,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注意,没有之一。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谁提异议也不好使。
我们都知道,大约在2500年前,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先后都进入了所谓的“轴心时代”。那个时候,咱们中国出现了孔子,稍后呢,恒河流域出现了佛陀;耶路撒冷那个地方出来耶稣;在希腊半岛,出现了苏格拉底.之所以叫做“轴心”,那是因为这些“集大成”的思想家,做出了其各自文明规定性的范式。他们各自开创了一整个文明的范式.他们开创的那个文明,不管走到多么久远,都要回到源头,去他们那里吮吸原创的思想养料.这就像那个车子的轮子:轮圈是通过辐条,连接到车轴上的轮圈上的每一点,都要靠车轴支撑。

他们的思想呢,叫做“轴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两千多年来,不断地回去孔子的经典文献,从中获取营养,得到支撑.到今天,也是一样....论语哈,道德经哈,十分十分重要。这些是轴心来的,妈妈们不管是天书还是朗读,一定要趁着伴听敏感期,给孩子把洋葱的这层最难剥的干皮剥掉。

荷马大约生活在公元前800年到900年.西方文明轴心的苏格拉底呢,生活在公元前400年到500年.如果我们问,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哪里?
你可以回答,苏格拉底.
回答正确,100分.
可是,如果我们继续问:苏格拉底为什么?
苏格拉底的源头在哪里?
为什么那里会出现苏格拉底?
这就不好回答了
其实呢,如果我们从孩子关键期对于智力建构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的话,我们就知道:苏格拉底的源头是荷马,荷马史诗.如果你坐上时光穿梭机,退回到2500年前,苏格拉底小的时候。你神一样地站在童年的苏格拉底身边。
傍晚了,小苏格拉底依偎在妈妈身边,精神十足地央求已经困倦得不行的妈妈:“妈妈,你再讲一会儿伊利亚特的故事吧!求求你啦。”我们注意,伊利亚特也好,奥德赛也好,里面的故事,不都是荷马创造出来的。荷马史诗里面的故事,在荷马之前,就以口头文学的方式,一直流传着的。荷马不过是把民间流传的故事,收集整理,重新编辑成册而已。
什么是口头文学呀?
你去郭德纲,德云社,听郭德纲说相声。郭德纲说什么相声啊?不就是济公传刘罗锅女状元丑娘娘那些东西吗?郭德纲说的那些相声,就是口头文学。那个多通俗易懂,多有趣儿,那个.妈妈呢,在相声馆儿里听,听得烂熟;回家呢,小孩儿长大了,长到了听故事的年龄,要求妈妈给讲故事,妈妈能讲什么故事啊?就是自己听熟了的故事呗.
2500年前,荷马史诗里的故事,就是苏格拉底妈妈每天晚上讲到困得不行的故事,那个东西,是滋养出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毕德哥拉斯的东西.
说到这儿,说两件事情哈.
第一件呢,有妈妈已经开始给孩子读荷马史诗了。读得很辛苦,很辛苦的原因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妈妈自己不了解荷马史诗里面的故事。那个东西,两块大纸砖,你从头开始读,一句诗一句诗地读,读出故事来,辛苦死了.在妈妈开始读荷马史诗之前,申爸建议呢,妈妈自己先对荷马史诗里面的故事感兴趣,觉得好...这样最好
怎么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对荷马史诗觉得好呢?
好莱坞大片
妈妈们去找,前些年,好莱坞排了一部大片,叫做《特洛伊》.这个故事就是《伊利亚特》.那个片子很长,开始比较闷。妈妈们自己先找来看一遍。很长,也就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妈妈自己看完了,妈妈就知道什么叫做“震撼”了。妈妈们就有一个直观的感觉:为什么那个东西曾经是口头文学,为什么几千年来吸引了那么多人去读去听.那其实就是刘罗锅女状元丑娘娘,只不过,其品味,远远不是刘罗锅女状元丑娘娘可比的.
第二个呢,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老有人找申爸问:大奖童话怎么样?
大奖童话怎么样,那要分妈妈怎么看大奖童话,妈妈到底要什么。你要说娱乐孩子,大奖童话一定比荷马史诗强,这个没什么可质疑的。那个东西,也是人家精心构思,精心制作出来的精品.
可问题是,妈妈到底想要做什么?
妈妈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小阿西莫夫的话,大奖童话,根本没用!不但没用,还只能帮倒忙.
为什么帮倒忙呢?它竞争孩子敏感期的时间啊!
群里的妈妈,你们自己说:自打孩子上学之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最大的感受一定是:孩子是全家最忙的人!那么厚一摞子大奖童话,你给孩子读完了,你还有时间读伊利亚特吗?即便妈妈有时间,孩子他也没时间听啊!你把孩子的时间都最新科学指南了,把孩子的时间都上下五千年了,把孩子的时间都三国演义了,把孩子的时间都论语了,把孩子的时间都荷马史诗了...你买回来,摞在书架上的大奖小说,除了落灰,还能干什么?
不要去抢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买200-100,什么双十一双十二的....你抢那么多垃圾回来,堆在书架上,干嘛?过几年,孩子大了,怎么拉进来的,怎么扔出去
孩子动都没动过:他没时间啊!
你买申爸的旧书吧,过几年,孩子大了,没时间看,你还可以卖出去。尽管赚不来伦敦的房子,你怎么也能几倍的价格卖出去:怎么也比银行的定期存款的利率高.你买那些垃圾进来,过几年,你只能两毛五一斤往出卖.
嗯...为什么“垃圾”呢?这个孩子在关键期读的东西吧,
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孩子他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面,他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生活里面,你关键期给他读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他听了,将来呢,他要看大片儿啊...他看《星际穿越》,他看到了黑洞...就这么回事儿.也就是说,给孩子选择读物,要选择那些将来在孩子的生活中有承接的读物.
妈妈呢,觉得公主好。妈妈就公主,好,小时候公主.全公主.等孩子长大了,十几岁了,不喜欢公主了.孩子到自己的生活里面一看:全灰姑娘,哪里有公主?
几年的公主积累,断崖式的转折,全废了,一点儿也承接不上.
妈妈关键期给孩子选择的资料,将会指引孩子,将来对生活中哪方面的东西感兴趣。他对哪方面的东西感兴趣,他自己就往哪个方面走
你关键期给孩子看《小世界》,好,孩子就小世界了.....他自己就对小世界里面提到崇尚的东西感兴趣啊...你关键期给孩子读能够成为某一类人的书,将来呢,只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荷马史诗里面提到崇尚的东西,才吸引孩子。
孩子自己就往那个方向去走了.
它这个读物,你不能孤立地去看它.你孤立地去看它,荷马史诗怎么也比不上大奖小说。不说别的,荷马史诗里面提到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古旧得不行的事情...这哪里可以像大将小说一样,和现实接轨的?可是呢,荷马史诗里面提到的,会自然地吸引孩子去探究整个西方社会的社会建构基础.这个和论语引导的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大图景一道,建构起孩子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心理空间.
大奖小说呢,新创作出来的么,什么洋葱头萝卜块什么乱七八糟....这些东西呢,还没有形成社会氛围。你读了大奖小说的孩子,将来和别人提起洋葱头萝卜块,别人不知道啊!他的童年知识,到这里就断掉了.
可是呢,你改孩子匹诺曹,给孩子吹牛大王,给孩子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给孩子骑鹅旅行记,给孩子伊索寓言,给孩子爱丽丝...这些,也都是童话啊....你的孩子知道了这些,将来在和别人提匹诺曹吹牛大王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涅尔斯爱丽丝...别人也都知道.
这就是文化.
妈妈要在关键期,给孩子有文化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其本身“好”的东西.大奖小说的问题,就在这儿。这个呢,申爸也不能完全否定大将小说。还是那个意思:不管到什么时候,售货员总比阿西莫夫多。这是客观事实。培养售货员的资料,你不能简单地说它不好:人家妈妈就想培养出一个快乐的售货员呢?



[发帖际遇]: 热情的 子嘉妈妈 经常请喝酒,得到了新儿教酒神奖励 3 威望,太爽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3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嘉妈妈 于 2014-12-30 09:50 编辑

占位,请继续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5-1-13 16:49:37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学习了!
[发帖际遇]: xjchen517 被宝箱砸中,开宝箱花了 3 金币,想知道开出什么好东东?回帖试试。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22:02:49 | 只看该作者
013-新凤霞文集
新凤霞回忆录   1980.08 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新凤霞回忆录   1980.10 百花文艺出版社
艺术生涯:新凤霞回忆录二集   1982.07 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新凤霞的回忆   1982.12 北京出版社
以苦为乐:新凤霞艺术生   1983.06 中国戏剧出版社
我当小演员的时候   1985.0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少年时   1985.08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发愁   1987.00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新凤霞说戏   1987.11 宁夏人民出版社
恩犬:新凤霞回忆录四   1989.09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凤霞卖艺记   1991.09 香港.安定出版社
我和皇帝溥仪   1991.12 北岳文艺出版社
我与吴祖光   1994.01 广西教育出版社
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   1994.06 北岳文艺出版社
绝唱   1995.06 江苏文艺出版社
新凤霞回忆文丛四卷   1997.08 河北人民出版社
舞台上下   1997.08 河北人民出版社
其中,这四本:
1、新凤霞回忆录  1980.1 百花文艺出版社
2、以苦为乐:新凤霞艺术生涯 1983.06 中国戏剧出版社
3、新凤霞回忆录之三:我当小演员的时候1985.0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4、新凤霞回忆录之四:恩犬 1989.09  人民文学出版社
是新凤霞的四本回忆录,价值最大
帮新凤霞迷西妈浇点儿油哈....
说两句香港三联出版的这两本新凤霞回忆录哈。


新凤霞呢,公认德艺双馨的老一辈艺术家。新凤霞的书,将会对我们这群孩子对社会,对人生的、对自我看法,产生很大的影响。
[发帖际遇]: 子嘉妈妈 发帖时遇到财神路过,得到 2 金币,愉快的放进了口袋。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9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3:13 , Processed in 0.26179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