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书当年不是印了12万册,而是20万册。人文版的红楼梦是全本。宝文堂的这个版本是节本,它们的封面设计的风格类似。但是,人文版封面题字是沈尹默先生,宝文堂的封边题字是王遐举先生。
沈先生的字,那自然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比的,沈先生给人文版四大名著的题签,已经成为人文社的镇社之宝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就这么12个字,亘绝今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们可以看到,一本书,就那书名的“红楼梦”三个字不一样,它就不一样。更不要讲,一本书还有很多很多要素...封面的设计、版式的设计、字体的选择、扉页的设计、序言、注释..
就是说,书,是一种极其特殊的东西。一本书的品位,是否闻上去有“书香”,是由一个个微末的细节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本书,是一件艺术品。一本好书,是一个个微末的细节,都做到极处,汇集成的一件艺术品。
我们培养孩子呢,一个最简单,最容易的法子,就是要把孩子浸泡在这些艺术品里面。这些书香浓厚的书,潜移默化,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四年之后,孩子就形成了稳定的对“这种艺术品位的偏好”。而将来,凡是具有“这种艺术品位”的书,都是散发着书香的好书,孩子喜欢看的“这种类型的书”,都是“有价值的书”。
钱锺书先生有一些书房的照片。尽管钱先生不藏书,他把书都藏在脑袋里,可是,书房里的书,还是不少。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书架书桌上的书,都是那些“浑身上下散发着书香”的书,那些200-100的书,一本也没有...这就是口味习惯偏好的力量。
为什么有这种“书香”的书,都是好书呢?这要从这样的书,是怎么炼成的谈起。
首先啊,我们需要知道,一本书,最基本的品位,是书的内容。那为什么书的内容好,它就会有书香味呢?我们不要忘了,好的内容,是大家写出来的。他这个大家吧,他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是长期长成的。这些大家呢?他们成长过程中,也要读书,对吧?小孩子,从小读。他们读什么书?哪个出版社出的书? 如果他们从小读的就是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生活书店、新知书店、中华书局的书,等到他们长大了,成为大家了,他们自己写了书,好书,你说,他们会去找谁去出版?
自然啦,他们会去找商务印书馆,会去找中华书局啦。那些真正的学者,大家,他们在年轻的是时候,都是把自己能在商务印书馆出一本书,能在中华书局出一本书,当做极大的荣耀来看待的,这是从小就养育我的出版社啊...
多少有学术造诣的人,把自己的书,有资格套进商务印书馆的“四菜一汤”里面出版,当做终生的梦乡来的?在我们不知道的隐秘而高傲的圈子里,那些谈笑间的鸿儒,他们的希望,真的就是这样的。完了呢,好的出版社,出好书,有书香的好书;这些书,滋养了一代代的大家;这些大家长大了,又把自己的大作,交给这些从小养育自己的出版社去出版...
生生不息,直到永远...
这你就会明白,申爸为什么老是提出版社出版社的。同样的内容,你给商务人文社去出版,他们印出来的书,和一个不入流的烂社,引出来的书,完全不是同一个东西。所以呢,申爸在荐书的时候,一直要提一件事情:初版!第一次制版印刷,一版一印。好书来自大家,大家来自传承;大家的一版一印,非常重要。
至于,书时间长了,版权自由了,很多出版社都争着印,版本五花八门。可是,五花八门尽管五花八门,最好的,最有价值的,永远都是第一版第一印。
后来那些为了赚钱而“策划”出来的书,根本不用去理会,把书当做一件商品,去“策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策划”出来的书,是当商品来制作的东西;有书香的书,是书人当做“书”来完成的一项责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玩意儿。
为了让孩子将来成为“某种类型的人”,最好从一开始,就让孩子远离那些策划出来的商品;把孩子放在用作书的态度做出来的书的海洋里,孩子自己就长成“那种类型的人”了。
其实呢,有些事情,想起来很玄乎;可是,做起来,却非常简单。让孩子从小就习惯闻“书的香味”,书香,让孩子远离商品书的铜臭气,这也是一种“洁癖”。这种洁癖呢,要得。
很多爸爸妈妈呢,可能不习惯这些古旧的书,不要紧,慢慢习惯。当你手上有百十本这样的书,你习惯了,你自己就明白,为什么申爸把某些书称作垃圾了。那些书,你看一眼,就能感觉到刺鼻子的劣质药水儿味儿。
嗯,那个什么,说说这个节本红楼梦吧。
爸爸妈妈们都知道茅盾。中学时候学过他的《白杨礼赞》,茅盾,沈德鸿,雁冰,我们知道他,是知道他是一位小说家,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我们以为,茅盾一开始就是写小说的,其实呢,不是这样的。
茅盾一出茅庐,是在商务印书馆,当小编辑的。茅盾在商务,应该干了十一年的小编辑,当然,后来成为大编辑了,他呢,最开始发表作品,是翻译作品。小说啊,这个文学体裁,在中国,是不发达的,别看我们有那么多叫做“小说”的古代作品,其实呢,我们的小说,比起小说传统厚重的西方...西班牙、法国、英国、俄罗斯来,那简直不值一哂,就如同他们的诗歌,比起中华诗歌来,一样的不值一哂。他这个每个文化,有不同的各自擅长的文学体裁。你不能什么都行。说自个儿什么都行的,那不是疯子,就是傻瓜。
小说,中国的小说,真的不行。唯一比较好的,能上得台面,拿出去较量较量的,就是《红楼梦》。其他的,像四大名著里的水浒,他这个确实不错。不错呢,也就是前半部不错,每个人物,栩栩如生,各有各的特点,读起来,让人兴味盎然 可是,等到宋江们一受招安,水浒立马就不行了,鲜明的人物一个个都陷到混沌里面去了,就像北京的雾霾。你看不出哪个是哪个,糊涂涂混沌沌一大片,没意思。
这个小说啊,长篇小说,里面场景众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那实在是人类智力的巅峰之作。你比如说那个什么,堂吉诃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太《战与和》、安娜、复活,这个智力所搭建起来的空中世界的错综复杂,恢弘大气,掩卷静思,实在让人敬畏莫名。可惜,这不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不是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初期的时候....所擅长的领域。
茅盾呢?在那个时候,他的主要工作,是译介世界上好的小说来中国,他是理论家来的。茅盾啥时候才开始写小说呢?1927年之后。这位共和国第一任文化部长,为很多人所不熟悉的是,他早在1921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内什么,一大不是说了么,十三位代表,代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3位党员....茅盾就是那53位党员之一。
大家要知道,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商务印书馆当个编辑,那可是金领的工作....那个时候,和现在,好编辑默默无闻,穷困一生,完全不一样....
现在呢,是那些能“策划”书的,赚钱,吃香。商务印书馆的老编辑们,皓首穷经,穷困异常。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为什么建国前,那么多大师涌现出来,群星灿烂。今天呢?要是那些书香扑鼻的好书,还在故纸堆里受潮发霉,200-100大行其道,就还是不行。
还是说茅盾。茅盾呢,金领,商务的工作,让他衣食无忧。可是吧,好景不长,国共合作时期,茅盾去国民党的党部,任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吧,那时候,国民党宣传部部长,大名鼎鼎。到了27年,四一二之后,茅盾一下子从贵族,跌落成逃犯,商务印书馆是回不去了。为了生活,茅盾只好写小说。你看啊,茅盾他这个人。他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这和绝大部分的小说家,走的路数是不一样的。
赶到1934年,章锡琛邀请茅盾节编《红楼梦》。茅盾的代表作《子夜》,已经在一年前一炮而红,洛阳纸贵,茅盾在那个时候,已经功成名就,忙得不可开交。他怎么会在人生的巅峰之时,抽出半年的时间,去“节编”一本给学生看的小说呢?章锡琛怎么又把节编红楼梦的任务,交给茅盾呢?章锡琛之所以把节编红楼梦的任务,交给茅盾,那主要是因为,茅盾是红楼梦的铁杆粉丝。
喜欢红楼梦的名家圣手,多得不计其数。比如张爱玲,那就是。可是呢,在小说的理论功底、小说实践创作方面,俱佳的人选,还真不好找。张爱玲的小说,确实不错。可是吧,单从小说...长篇小说艺术的角度来看,张爱玲的东西,拿过来和《子夜》放在一块儿看,那简直不是东西。张爱玲的小说是另一种美...“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这种,和《子夜》表现出来的长篇小说的恢弘气概,那完全不是同一个路数。
从理论到实践,茅盾适合节编《红楼梦》,那自不必说。可是,茅盾怎么就接受了这个邀约呢?这就是茅盾自己的内应了。茅盾是打心眼儿里喜欢《红楼梦》的人,说到茅盾粉红楼,有一个十分有趣儿的典故:话说,章锡琛有一次和郑振铎说,茅盾可以背诵全本的红楼梦,郑自然不信。那叫一百万字的小说啊...可不是一万多字的论语,更五千多字的老子,怎么可能。于是呢,章锡琛就带上《红楼梦》全书,邀了钱君匋、郑振铎、茅盾他们,一同吃酒。酒席上,郑振铎们随便在红楼梦翻出一页,开个头,茅盾就一口气流畅地一路背下去.....这下子,全服了。
茅盾的这本节编本,是把曹雪芹高鹗的那一百万字,全都装进脑袋里,然后呢,以他构思出《子夜》的复杂大脑,回过头再节编的结晶。这样一本书,前不见古人,后,估计也再见不到来者。
那么,说说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和全本红楼,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知道,它这个长篇小说啊,全都是作者在头脑中构思出来的。硬想出来的东西。
咱们文化传统里,长篇小说的传统不行,表现在哪里呢?最大的表现,就在行文布局上,即便是四大名著,你去读过,也会觉得,情节松散,拖沓,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也不例外。茅盾的节编,主要是砍去了和主线没有什么关系的枝桠,让整部小说,更加紧凑。当然了,茅盾也有节制地去掉了原著中一些不太适合少年儿童的暗示性的话语,但不多。
嗯,这就是这两本砖红色封面的红楼梦节编本的一些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