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 ---《大卫.科波菲尔》 之一 今天的荐书,荐了和没荐,啥区别没有:孔夫子上一本也没有了: 今天要推荐的,是这本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为什么没有了呢?本来,还有几本的,早些天....十一刚过的那天吧,申爸把这几本书交给宝妈去分配了。因为....因为要录音,宝妈她们已经买到了几本...几本,申爸也不知道....已经在录音了。 为什么要录音呢?因为,这本书,和孩子们学习古文,干系重大。这本书,是录音了之后,给孩子们伴随聆听。完了呢,学古文用的书。 申爸哈,推荐的书,昨天说了...是一个体系来的。起作用的,是这个体系;不是其中的某一个组建,所以呢,就会产生一些让外人看起来,十分不解的现象:一本英国人在十九世纪中期写的书,竟然和孩子们学习古文,干系重大! 确实重大。等申爸解释清楚,大家就明白了。和这本书呢,有关联的,还有几本。大家找到的版本贴个图片过来,给申爸看一眼。这基本书呢,是《大卫>科波菲尔》的第一第二版,几本,繁体竖排。 说一下哈,这几本书,和刚才推荐的《大卫?科波菲尔》都是林汉达先生素译的。不过,在语言上,却不一样。刚才推荐的《大卫.科波菲尔》,是第四版,简体横排。就是妈妈们去录音的这个版。 繁体竖排的《大卫.考柏飞》呢,使用“北京土话”写就的;简体横排的《大卫.科波菲尔》呢,是用标准的普通话写就的。
这个是Charles Dickens原著的忠译版。 林先生的David Copperfield前后出过四个版。除了1951年和1953年潮锋出版社的繁体竖排版,还有一个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繁体横排版。横排版的两版,只是繁简字体不同,封面设计不同;其余的,都一样。繁体竖排两版,内容完全一样,装帧稍有不同,回头,申爸上图片给大家欣赏。 这本应该是53年第二版,就是这个。 妈妈们会问申爸各种版本...以后,咱们会有两年的荐书时间呢,所以呢,申爸要花些时间,把一些有很重大干系的事情,和妈妈们说清楚。 本来,昨天申爸要说两件事情的,第一件说完了。说完了呢,累坏了,不想说第二件了,第二件今天说。完了呢,有关学习古文的事情,下周一再说。明天周日,休息。以后,休息日是妈妈们陪孩子、实践自己的教育设想的时间,申爸不荐书,也不开QQ,全员回家,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要买椟还珠。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是根本。别的,比起这个目的,都是瞎扯。 昨天呢,申爸想说什么来的呢?又是和钱有关的事情。申爸说了,凡是和钱有关的事情,不能不说;又不能天天想着,天天说。最好的方式呢,是该说的时候说,说完了,就放下,该干啥干啥。 申爸要说的是,未来呢,申爸会推荐300-500本书给大家。这三五百本书呢,将会构成“成为某一类人”的基本图书。这个呢,三五百本书....现在还只有不到一百本哈... 是“又一个书单”吗?不全是。很多很多人,人家大家,曾经列过很多很多书单了,谁也不服谁。后来的人呢?也不服前边的,继续列。 换句话说,这书单,只是一个附属品,附属于一个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呢,是为了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某种人”的,这个书单里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建筑材料,是融合在那个教育的体系里面去的,只有在这个教育的体系中,这书,才有意义。别人的书单,申爸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列出来的。反正,申爸的书单,是这么个法子,列出来的。嗯,这是这个书单。 到了后年的这个时候呢,申爸把书都推荐完了。推荐完了呢,如果有妈妈,可以买到这些书里的60%旧书...那会怎么样呢?那会这样:假设,这位妈妈来自一年级群,就是,孩子正上小学一年级。正上小学一年级呢,等到12年后,就是孩子考进北京大学的那一年,妈妈可以把这些旧书里面,只适合小孩子看的书挑出来,完了呢,拿到孔夫子上去卖,能卖多少钱呢?挑出来八九本,孩子整个北大的学费,就够了。完了呢,等孩子北大毕业了。四年之后。毕业了呢,孩子会离开妈妈,到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城市,落下脚来,独立生活。你不管是那个时候,还是现在,在大城市里生活,首先,就是一套房子。那个时候呢,妈妈可以把剩下的书,都堆到孔夫子上去卖,卖完了,换来的钱呢,足够在任何一个城市,给孩子买一个足够体面的房子了。你不管是伦敦、迪拜、香港、莫斯科、北京、上海....哪里。哪里,最贵的地方,都一样,足够买了。 为什么呢?刚才,申爸在叙述的时候,悄悄隐含进去了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很重要,什么前提呢?妈妈的注意力都被什么北京迪拜买房子吸引去了,那么,你么手上的书,值一套房子?远远不止!如果你们不能把自己的孩子,12年后,培养去北大,你的书,就不值多少钱,当然,肯定比你买书的钱,加上邮费的钱
要多,多多少,你考不上北大,就不知道了。 现在呢,这个群里有133位妈妈。这一百三十三位妈妈,每位背后,都有一个孩子,你们呢,要是能把133个孩子都送进北大,你们手上的书,一套房子,几套都值!嗯,这什么意思啊? 成败,在于申爸的一整套教育体系:从适龄伴随聆听开始,建构良好的智力;在小学合适的时机,引导孩子聚焦,让意识产生作用,能够灵活地调控自己的目标和意志。到了12岁,励志,这几个过程,构成了一整套的教育体系。 对啊,就是。要你们到了周六周日,还在这里鬼混,不去趁大好时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北大,真的见鬼去了。统统去实践自己的教育设想!你不干,光在这里自己high,拿什么培养孩子? 被你们带沟里去了...说哪儿了,这是。嗯,书。 这些书呢,是这整个教育体系里面,必须用到的。申爸说了,教育好孩子很简单:就是合适的时候拿合适的东西给孩子听;合适的时候拿合适的书给孩子读,孩子就教育好了。如果133个孩子都考入北大,这套教育体系就成功。成功了呢....诶,对了:到时候,你们哈,每个人,就可以对全世界宣称:我能让你的孩子稳稳儿地考进北大!你孩子现在几岁?什么?五岁半!最合适的年龄!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看到这幅图片了吧?这幅,是12年前,我们花果山群的成员,每一个哈,第一个西妈,第二个怡妈,第三个白骨精...这里是133个妈妈的电话。你随便打,看看,他们的孩子,是不是都考进北大了,这个没人不信。然后呢,你呢,你就自己开价吧:你照我说的做,12年后,把你的孩子送进北大,多少多少钱,你想开多少,就开多少。当然了,前提呢,你得遇到有钱的主儿,有钱的主儿,也很多的,这里才133个人,不够分的。
嗯,这是这个。嗯,说这个书,扯淡暂告一段落,说正经的。 这些书呢,是建构一个孩子的人文素养、艺术品位、科学精神、自我认知所必需的。那边儿呢,怡妈西妈她们的群,里面有....申爸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了,反正,一年全国有1800万个孩子,那些群里的每一个孩子呢,都需要一套这书。不是一个年级的群哈....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个年级,一套群,每套群里,最多有1800万人。 大家要知道,这个价格,是怎么回事。你拿了那些破破烂烂的旧书,对吧?要是那些旧书,没人认,没人要,当然就不值钱,就值个废纸钱,值个邮费钱,对吧?就像现在,申爸没推荐之前,一本《大卫·科波菲尔》,多少钱?2.00元一本。可是呢,到时候,12*1800万人,都想要这个东西的时候,它值多少钱呢? 它这个大卫·科波菲尔,从1951年7月初版,出到1982年4月,一共印了多少本啊?大卫·考柏飞,嘲讽出版社,1951年7月初版,印数是3000册;大卫·考柏飞,潮锋出版社,1953年6月二版,印数也是3000册;潮锋出版社印了6000册。大卫·考柏飞,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12月北京新一版,印了9000册。完了呢,文化大革命,全革没了。到了1982年再版,大卫·科波菲尔,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2版,印了23000册。一共呢,存世量是38000册。 要是....12*1800万人,追逐这三万八千本书....你想想,就这么个勾当。当初,这书印的时候,确实是38000册,不假。可是呢,它会消逝啊....1951年初版,印了3000册。到今天,63年过去啦,整个世界上,能剩下300册,就很好了。12*1800万人,哪里追逐38000册书。追逐3800册,就好了不起了!这样呢,你手里就有一册!哈哈,申爸手里有4册!这个值钱。 那么,刚才那哪个妈妈说来的,再印就好了。是的,当然可以印了,印多少都行。 可问题是,你再印的书,都不是1951年1953年1955年1982年印的,1951年1953年1955年1982年印的,那叫历史! 故宫,太和殿,对吧?现在的建造技术,完全可以复制一个啊。可是,你复制多少个,都代替不了故宫里那个,可是,还是有些许的不同。这就好比,你到深圳的世界微缩景观园,可以看到泰姬陵埃菲尔铁塔,可是,这能代替你去印度看泰姬陵,到巴黎看埃菲尔铁塔的感受吗?不能。有些感受,只有蕴含着历史的旧书,才能做到。新书,印得再像,也不行,这和微妙的艺术有关系,艺术感受。 嗯...所以说呢,申爸给这里义工们,发一个大红包....尽管,申爸一分钱也没出,可是,确实是一个红包.....将来最贵地方的一套房子....这红包绝对不小。过段时间,大家不这么抢了,妈妈买几本旧书,拿到手上,就会感觉到了,这涉及到艺术的微妙的体验,是不能说,只能亲身感知的。 内容很重要...这不假。可是,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要培养出一个孩子的人文素养、艺术品位、科学精神、自我认知。对于后三者,内容就足够了。不对,对于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自我认知这三者,内容就足够了。可是,艺术品位呢?艺术品位怎么培养?你给孩子一整套散发着书香气的旧书,孩子长到18岁,自然就有了这个“艺术品位”,不用刻意去“培养”,书本身,就自然做到了。 当然,肯定会有妈妈说,我不在乎“艺术品位”。如果不在乎,只要那三个,内容足够了,所有的孩子都能。只要你给孩子有足够品位的书,让孩子浸润其中,最后,就都有了嗯....这是这个。 下面,说说怎么得到这些书的问题。现在呢,刚刚开始,市面上有大量的这种旧书,没人要。妈妈们需要知道,怎么得到这些旧书。申爸呢,是这样,到首都图书馆去,坐在库本门口,然后,用商务印书馆做条件,搜书,搜出来的结果,按出版年代排序,然后,一本一本地看目录,找到有价值的,就填索书单,交管理员从库里面往外调,调出来就看,觉得好的,就把书目的详细信息记录下来,回家到孔夫子上淘。大家看到孔夫子,看到首页上几亿册几千万册的书,以为什么书都有了,其实,不然。申爸挑到的,大约有一半,孔夫子上根本没有。 申爸怎么办呢?申爸就把书的目录,交给旧书店的老板,或者在孔夫子网上,交给书店的老板,请他们代找。找到了,他们就打电话,或者发消息给申爸,申爸付钱拿书,这么做,没有找不到的书。 大家要知道,孔夫子上那个书店,他们是怎么经营的。他们的书呢,都来自废品收购站,去挑的,然后,论斤买回来。买回来之后,再挑。挑出觉得能卖出去,再照相、上传、做目录、填书品......到网上卖。这个一本书哈,他们做这些事情的时间,要大把的,完了呢,一本书,只卖2元钱,你可以想见,他们不是所有的书,都上网的,没那么多时间,他们绝大多数的书,都堆在库房里,上不了网,你给老板书单,他就帮你去物色。当然,这样物色来的书,要比网上排序的书,要贵一些,但是,相比你要找的书的品质,书价还是白菜价。 还有呢,有一些持续热门书,比如,申爸买过的,什么《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蛛丝马迹》、《贝奥武甫》、《珠还记幸》....这些书呢,孔夫子上已经很贵了,申爸不管,多少钱,见到就买,为什么呢? 首先,说它“很贵”,也不过一百块钱,两百块钱而已,申爸付得起,这是第一。其次呢,这些书,其艺术价值摆在那里呢。它现在,申爸180元买回来。买回来,看完了,申爸不要了,至少360块,申爸再卖出去,就是说,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是一种资产。这种资产呢,因为生产量有限,变成“古董”了,它的价格到了这里,以后,只会升,不会降!申爸呢,就是利用这一点,买最好的书回来看。看完了,不行就卖出去。白看,还能赚回来一些。这呢,把书,变成资产了,这个不细说了,反正,大致就这么个意思。 申爸在荐书的时候,都把书的原价写上,不知道大家留有到了没有,写原价干什么呢?写原价的意思是:你面对一本书的时候,自己可以估摸一下,自己花这个钱,买这个书,在经济上,到底会不会赔。 申爸推荐的那些书,将来涨到1000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样呢,一套1.91元的82宝文堂版红楼梦,将来假设到1910元一套...那么,你看到855元,就是一半价格一下的书,就可以拿下....还有一倍的升值空间,要是这书炒到1500块,就别买了,比较危险。大致就这么个意思.... 申爸要说一点的是:如果你想给孩子攒一套好书,教育好孩子,你尽可以买旧书。 你不会亏的。如果你想靠这个赚钱....就是你投资旧书....那申爸说的,你要自己琢磨琢磨。申爸不给投资做建议。投资,是一项艺术活儿,申爸的这些说法,实在太粗糙了。你照这个去做,赚不到钱,还会赔钱。 嗯...申爸没想到的是,西妈的能量有那么大:在十几个论坛里面,同步转申爸荐的书。这么个干法呢,很快,就会招来“投机者”,就是纯粹为了卖那些书,而买那些书的人。投机者呢,有好处。什么好处呢?如果有投机者加入,那么,妈妈们从孔夫子上买的书,就永远不会跌价。因为,这些人必须要保持住价格,以免手里的筹码跌价,自己亏损。从钱的角度呢,这些投机者作用,估计和很多妈妈们的下意思想法,正好相反:这些人,是好事!它可以保证你买的东西,不掉价,下意识想法,尽管,因为有投机者存在,你付出的钱,比没有他们,要多一些;但是,多的这些钱,也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保值。好在,义工妈妈们有群里先得到信息的优势,以后推荐存货多的书,就会比投机者哄抬起来的物价,要便宜多了。嗯,就说这些吧。 有关钱的事情呢,申爸就说说,大家就听听。说完了,就完了;大家呢,听完了,也就完了。说完听完,大家该干嘛干嘛去。
就说到这儿吧,饭饭儿去啦。
续: 录音小组的妈妈们,现在大家要集中力量录《大卫·科波菲尔》,人文社的董秋斯只有一个版,只要是董秋斯的大卫,就可以买。 首先呢,我们需要看一下,我们面临的情况。孩子呢,以上小学,时间就不够用了,所以呢,申爸在讲,上学之前,妈妈必须砍课外班,在艺术修养类里面,只留一个,就是因为,孩子的时间不够用。 从修养的角度,发展的角度来看呢,我们需要看看清楚,孩子呢,在当今这个时代,他都需要什么?他需要掌握母语,掌握最地道最精准的母语,一般来讲,这就是指普通话。还有呢,孩子还需要什么?需要很多,在7.5岁以前,孩子需要伴随聆听,建构智力,孩子需要有外国文学的素养,孩子需要有古文的素养,能听懂能读懂,彻底掌握古文,孩子还需要掌握外语,听说读写...外语的哈...孩子还需要扩展是视野,能够看到别的地方,别的文化里的人,都是怎么生活的....假设,这些事情,孩子都以听故事的方式来获得的话...这列了多少个这是....6个:普通话、外国文学、古文、跨文化视野、外语、伴听,六个。 假设呢,为了实现每一个,都让孩子听三部故事的话....那就这六个,就需要18部故事,没有18部故事,即便是有,孩子也没法儿听,为什么呢? 大申已经10岁了。大申从不到6岁开始听故事,一直听到现在,他怎么听啊?你比如说,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这个大申,至少听了30遍了,一遍又一遍地听,听啊听,听个没完没了,暑假的时候,还听呢。听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听《海底两万里》;听完《海底两万里》,又回过头来听《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就这么磨磨唧唧地听,听个没完没了,这也不行啊,老是听这么几个,哪里行? 申爸没法子,只好把Nano藏起来了,不让他听了,大申又哭又闹,申爸就是不给,最后,大申也就只好打开电视,看BBC的纪录片去了。最后,申爸也忘了吧Nano藏哪儿了:现在,一个Nano不见了。也就是说,这个孩子聆听的方式,他伴随着伴随着,长大了,就变成反复不断地去品了。要是18个故事,好家伙,那孩子听到13岁,都听不完,怎么办呐? 很好办:复用,怎么个复用?好比说,我们给我们的孩子,听林汉达的《大卫·科波菲尔》,这个呢,是最正宗,最地道的普通话了,用词那叫一个讲究,那叫一个准确,孩子听这个,学习普通话。完了呢,给孩子听董秋斯,这个长,原著,让孩子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的情况。这两个,自然都是英国文学,这样,就把外国文学的素养给培养了,孩子,他要反复听啊,大申就听了好几十遍的《海底两万里》不是? 你不管是林汉达还是董秋斯还是林纾,他们的译笔下的故事,可都是狄更斯的那个故事。等孩子听了一两遍林汉达董秋斯,就给孩子林纾,孩子已经对情节有了解了,这时候,林纾上来了,尽管在语言上有些习惯,可是,在听林纾,也满足了孩子要反复听的要,这些呢,如果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做,自然都是伴随聆听。等到孩子的英语阅读能力上来了,他对狄更斯的这个故事也熟了,反正他要一遍一遍的反复过这个故事么....那就英文原著好了,学英语。 你看哈,这样的一个安排,六个目标,一个狄更斯的故事,全过掉:普通话、外国文学、古文、跨文化视野、外语、伴听。 要是当初大申五岁的时候,申爸手上有这些资料的话...那肯定拿这个狄更斯,换掉听了50遍的《海底两万里》,大申呢?从那个时候,听到现在,孩子已经把普通话、外国文学、古文、跨文化视野、外语、伴听,都解决过一遍了。 我们呢,教育孩子。孩子他的认知接受能力,那是杠杠地。可是呢,我们手里有的“建筑材料”,却捉襟见肘,这是约束孩子成长的最大障碍。
现在呢,好了,有二十多位妈妈,为孩子们录音。很快,小孩子们,就有足够的可以“一箭多雕”的聆听材料,可以用了。当然,申爸得先说好:这个材料,不是免费的。要收费。收多少钱,现在还不知道。收到的这个费用,用于给制作团队付酬,同时呢,也要保留版权的费用,将来,这部分钱多了,要找到相应的著作权人,给人家付费。多少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不盗版。给孩子的教育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的资料,要付给提供者费用。这是基本原则。当然了,我们“不盗版”,却有些侵权。原则上,我们需要预先得到著作权人的授权,我们才能做。可是....哎,尽管五十步笑百步,我们能省五十步,是五十步。等到咱们的群大了,人多了,资源足够了,再正式的按照正确的方式来做事。我们现在,能够把人家著作权人的权益保留,就是一大步了,多少呢,那是另外的问题
嗯,这是这个。
我们说艺术修养。这个艺术呢,很重要。尽管,你说不出它哪里重要....可它确实,哪里都重要。可是这个艺术素养,你说,你怎么培养啊?上课外班?上课外班,有个问题,课外班呢,实际上,很多,都是在培养艺术的表达,而不是艺术 所以呢,申爸给大申一个课外班都没有报名。 艺术这个东西啊,靠熏陶,你把孩子放在艺术的环境里,呆上三年五年,孩子自己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了。申爸自己呢?既不会画,也不会唱,什么吹啊拉啊弹啊,申爸统统不会,申爸呢?申爸只会听,只会看,只会欣赏,这个是独立的艺术品位。你不管是书也好、画也好、音乐也好、舞蹈也好、建筑也好....不管什么,是把只要一看一听,就知道它好不好,申爸只会欣赏。换句话说,申爸只会艺术,不会艺术的表达。申爸觉得,对于大申,做到这个,就很好了,这对于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 可是,怎么才能学会欣赏呢?不是靠看欣赏书。看欣赏书,你是永远不会学会欣赏的,欣赏书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它不能雪中送炭。对于已经会欣赏的人,欣赏书可以让他的欣赏水平,更上一层楼。但是,对于一个根本不会欣赏的人,看再多的欣赏书,还是不会欣赏。当然,欣赏书看多了,可以教会一个不会欣赏的人,怎么“说欣赏”,可这个....这个是两回事儿。 欣赏怎么学会啊?只能靠熏陶,靠浸泡。熏陶时间长了,浸泡时间长了,他自己就会了,不要教,也没法教。 申爸说书,选版本,很多妈妈说,我不在乎版本,只要内容一个样,就行。其实呢,要是不理会艺术这个层面,这种观点是对的。可是,申爸的意图很明确: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给孩子有足够艺术水准的书,让孩子顺便把“会欣赏”这件事情,也解决掉。又不费多少额外的事儿,为什么不呢? 这和录音小组有什么关系啊?当然有关系了。对于音乐的欣赏,就要靠伴随聆听的资料来顺便解决,就是说,配乐。当初,申爸没法给大申听的资料配乐,就开两个音响设备,大申的Nano播故事,用hifi放音乐。可是,这太麻烦,申爸在家,想起来了,就放hifi音乐,申爸不在家,就没人放。申爸在家,没起来,也就没放,过一段时间,也就光故事,没音乐了。这回呢,咱们自己制作朗读音频,直接把音乐混到故事里面去,配音故事,孩子听上五六年故事,顺路,音乐欣赏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申爸会给后期制作小组,提供有足够质量的古典音乐,混到故事里面去,所以呢,咱们生产的故事,是带音乐配音的,还有一些已经存在的音频,希望配音小组也把音乐混进去。这是音乐欣赏的问题。 还想说什么来的?哦,对了,人名地名的译名问题。我们有三个版本的《大卫·科波菲尔》,里面的人名和地名,一般都是不统一的。比如说,在林汉达的早期版本中,大卫·科波菲尔就翻译成大卫·考柏飞,在董秋斯版中,是大卫·科波菲尔,这没问题。在最后一版林汉达中,也是大卫·科波菲尔,可是,在这一版前一版里,还是大卫·考柏飞,在林纾那里,是大卫考伯菲。 这样不行。译故事的尽管不是一个人,可是,听故事的却是同一个人。对付各种名字,孩子就晕掉了。为了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需要把各种版本里面,人名和地名,统一。在《大卫·科波菲尔》里面,所有的人名地名,都要统一到林汉达1982年4月版上去,就是林汉达的最后一版。如果最后一版中没有的专有名词,就统一到董秋斯的忠译本上去,这是一个挑战。 录音团队和义工团队,商量一下,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将来自己出版书,也是要统一各版本的专有名词。本来,我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孩子的教育来组织的,从孩子的角度看出去,必须统一,所以,我们要想办法统一。
好了,就说这三件事情吧。其他的,等想到了,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