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嘉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书推荐] 《我拿什么喂养你,我的孩子!---申爸荐书贴》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15:13:36 | 只看该作者
003---宋云彬节编 《水浒》
哎呀哎呀,赶紧推荐书。那什么,今天呢,没啥可推荐的了。要推荐的,昨天都给聪明的妈妈们猜到了:
宋云彬节编的《水浒》。
今早吧,申爸上孔夫子一看,好家伙,差不多全掏空了,剩下几本,估计是卖家还没来得及确认。
至此呢,四大名著,就齐了...
说还差西游记。西游记适合孩子,不用那个什么,节编。

今天呢,申爸多花点儿时间,说几件事情:

首先呢,是为什么四大名著。四大名著,孩子在小学,一定要吃下。录音,阅读。不管是读节编本的,还是读原著。录音呢,评书也要听,原著朗读,也要听。
为什么四大名著这么重要?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呢,是文化习得上的需要;第二个呢,是智力建构的需要。

先说第一个。四大名著里面的故事,早已经渗透到我们这个文化里面去了,它已经融化掉,融化得那么利索,即便是说出来,我们都习以为常到根本不把它和四大名著去联系了。比如,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说,说周瑜打黄盖;比如说,跟猪八戒一样,跟猪八戒一样,是真么意思呢?贪吃呗。跟四大名著联系在一起的说法儿,那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
孩子习得这些日常用语,最好的法子是什么呢?自然,吃透原著。吃透了原著,就从根子上解决了文化现象中,很多很多很多的问题。要是孩子没有啃过三国,你怎么给孩子解释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你很难。孩子如果已经啃过三国,并且,像骆那样,对三国非常非常感兴趣了,你不给他解释,他也十分清楚地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得非常到位,这是这个。其实呢,我们很多爸爸妈妈,自己小时候,也没啃过三国,四大名著,现在,还不也对和四大有关的文化现象,熟知了么?这里面,有个效率问题,直接砍根子的方式,效率最高。
光有习得文化的目的,还不足以说明,申爸为什么这么注重三国,四大名著。这其实,是和孩子的智力建构有关系的。换句话说,申爸重视四大名著,不止是四大名著本身。更重要的,是建筑在四大名著上面的其他的东西,后续,那个“一招存一机”里面的“一机”才是最重要的。
空口说,是很难讲清楚的。申爸来举例子。大申呢,接触四大名著,最早是孙敬修的故事。后来呢,在三上,听了曹灿版的《西游记》,在三下,听了《三国演义》。当时听的时候,很高兴听。故事么,孩子听进去了,就一直听,一直听。
听完了《西游记》呢,申爸就给大申钱文忠的《玄奘西游记》,大申听了两下...西游记么,故事刚听完,还有点儿兴趣....就不听钱文忠了。转去听他的凡尔纳。听完了三国呢,申爸就给大申《易中天品三国》,还是听了两集,就跑掉了。然后呢,申爸就没再给大申四大名著。
一直到了四下。申爸发现,大申已经有了自省能力。自省,自我反省。孩子会思考,他思考外界的对象。当这种思考能力转向自己,自己思考自己,就是自省。大申很明显,四年级暑假一开始,申爸观察到,并确认大申有自省能力了。顺便说一句,这种思考能力,当转向思考本身的时候,就是哲学。就是说,思考思考,就是哲学能力,这种能力,在孩子十二岁、十三岁的时候,敏感期。孩子的思维,到了这个程度,原则上说,他在思维能力方面,已经发育完了:他已经无所不能了。成人能干的事情,原则上,他都能干了。嗯..这是插一句前瞻。
话说,申爸观察到大申能够自省了,第一件想到的事情是什么?你猜猜看?呵呵,是听、读《水浒》。于是,大申在刚刚过去的暑假,读完了宋云彬的《水浒》,也听完了水浒原著。水浒原著呢,是九月下旬听完的,宋云彬暑假就读完了,《水浒》是大申阅读的第一本四大。以前的,都听故事了。大申一听完《水浒》原著,申爸马上把《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鲍鹏山心说水浒》和《品读水浒传》装到Nano里面,让大申自己随便选着听。申爸笃定:这回,大申会很喜欢这些“讲水浒”的讲座,这和以前三国和西游,应该不一样了,果不其然。大申上来,试听了一下,就先选鲍鹏山。把鲍鹏山都听了,听完了鲍鹏山,大申开始听《品读水浒传》,今天早上还听了半个小时。
嗯....说一下哈,《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鲍鹏山心说水浒》和《品读水浒传》这几个东西,有什么区别。这三部节目,都是《百家讲坛》里面的,鲍鹏山新说水浒,属于解读性质的讲座,发幽阐微,从字缝里,从不为人说留意的细节里,发掘有意思的观点,当然,也从宏观上,阐述水浒每个故事里蕴含的道理。大申很感兴趣地听,一口气听完。十一期间,就听这个。
品读水浒传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讲座呢?品读水浒传,是百家讲坛早期的节目,00年或者01年那个时候的....记不清了,反正很早了。那个时候,百家讲坛那的定位,和现在不一样,现在是兼顾大众娱乐性。那时候,不管什么娱乐不娱乐的
就是一个学术讲座。现在的演讲者,嘴皮子都非常非常的利落,会讲,讲得好。
那个时候呢?请来的都是学者,搞学问的,现在大部分是讲者,讲课的。他这个学者讲东西,很枯燥,语气有时候,都不很连贯。可是呢?大申非常非常喜欢听《品读水浒传》,品读水浒传是侯会、刘世德、段启明、张俊、周先慎、刘荫柏、徐江、周思源和石昌渝九个人讲的,每个人讲一个专题,学术性的。
我们看看,它这个学术性的,讲什么,就知道,和鲍鹏山有什么不一样了。比如说,今天早上,大申听侯会的《水浒传成书之谜》,侯会讲些什么内容呢?他讲,这个水浒传里面的内容,是两百年间,民间渐渐流传聚集起来的,完了呢,到了施耐庵那里,他把流传的故事整理到一起,成书。
怎么证明水浒传不是施耐庵想出来的呢?侯会这么证明:施耐庵是苏州人,南方人,水泊梁山在山东,北方。他这个南方人,对北方的风物,就没有深切的体会。所以呢,你去看他这个水浒传,一写到水泊梁山的具体景物了,就模模糊糊,十分不真切。相反,那个谁,到了杭州,那景物就真真切切,描写得玲珑剔透,如在眼前,施耐庵苏杭人么,生活在那里,描写杭州,是他身边的景色,看得足,吃得透,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北方他没去过,写不出。
我们看哈,它这个事情。侯会是讲学术研究的事情;鲍鹏山是“戏说”,这两个不一样。可是,不一样在哪里呢?你要是去说,很难说的。但是呢,大申听完了水浒,看完了水浒,听完了鲍鹏山,听完了侯会,诶,这就行了。“很难说清楚”的事情,这回,申爸不用怎么说,就能说清楚了。
今天上学路上,申爸问大申,水浒原著和鲍鹏山讲的水浒,一样吗?大申说,不一样,但是呢,都感兴趣听。是感兴趣听,他已经都听完了么。申爸就跟大申说,原著啊,是故事。鲍鹏山呢?讲的是原著的欣赏。可不是么:林冲是个性格懦弱的人,鲁智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这话,在原著里面,根本就没这么说。原著只是讲林冲具体的事情,怎么懦弱的,逆来顺受。鲍鹏山呢?他直接指出,林冲性格是懦弱的,这就是欣赏和原著的区别。
你们上课,马老师带着你们学习课文?对吧?马老师讲的,你想想,是不是就是在欣赏课文啊?大申想了想,点点头。对啊,语文老师上课,就是在讲课文的欣赏么。大家注意:语文老师上课讲的内容的本质,是很难直接说清楚的。你不要说对一个10岁的孩子,对于30岁的成人,你都很难说清楚,语文老师上课说的内容的本质是什么,怎么才能说清楚呢?用类比。
大申刚听完原著,也刚听完鲍鹏山,这两者在性质上的不同,在大申脑海里,是十分清晰的...尽管,大申描述不出具体是什么不同...不止是大申了,就是成人,也描述不出来。这种差异,很多是具有默会性质的。可是,不同是十分明显的事情。透过类比,这种不同的感受,就推移到语文课文和语文课上去了。
申爸接着和大申说,《品读水浒传》和《鲍鹏山新说水浒》,有什么不同?大申知道不同,但说不出怎么不同。申爸告诉大申:《品读水浒传》是学术研究;鲍鹏山是娱乐故事。啊,这下子,大申明白了“学术研究”是怎么回事了。学术研究啊,这个事情。每个妈妈都是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来的,专业的学术研究训练出来的。学术研究,怎么个性质?到底怎么回事?很难讲清楚的,很多时候,很多人,连学术研究体验都没有很好的体验。
大申听完了《品读水浒传》听完了了《水浒》听完了《鲍鹏山》,申爸只要一指出来,大申就明白了:哦,原来这就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就是这样的啊!尽管他说不出来...不止他说不出来,你让申爸说,申爸也说不出来。这东西,没法儿说。没法儿说的东西,怎么让孩子懂呢?
嗯,这就回到主题了:为什么四大名著。任何的理解,观念,它们一定起源于具体的事物,要让孩子理解,感知,首先需要让孩子体验具体的事物。在理解什么是学术研究这件事情上,TMD具体事物就十分复杂,如果不能够有典型的、集中的事例,那人们就很容易迷失到体验中去,自己糊涂了,出不来。就像很多读完博士的人,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学术研究一样,他每天做的就是学术研究,可是他进去了,迷失了,出不来,他就谈不上体验。
那么,如果你要让别人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你怎么办呢?最好,是有一个典型的模型。诶,四大名著,就是提供这种典型模型的。在大申理解学术研究是怎么回事的过程中,典型模型是由三个东西构成的:水浒原著、鲍鹏山和品读水浒
原著好玩儿啊,故事,大申听,大申读;听完了,读完了,体验就有了,大申自省能力发展了,他接受鲍鹏山。也听,兴致勃勃地听,听完,他就有了体验。

大申呢?听完鲍鹏山,听《品读水浒传》,他对《品读水浒传》也有了体验,这三种体验,相互之间去比较,他比较了,这时候,申爸给他指出来,《品读水浒传》是学术研究,大申呢,就马上明白“学术研究”是怎么个回事了。
大家注意:这三个材料,水浒原著、鲍鹏山和品读水浒,是构成整个模型的构件
这个构件,它必须要有,先开发出来。就如同你盖房子,你得有预制板、砖块、钢筋一样,你没有预制板、砖块、钢筋这些建筑材料,你怎么盖房子啊?
现在,申爸要问你:那种领域里面的东西,会有现成的预制板、砖块、钢筋?只有那些名著!你这个不是名著,谁会去“戏说”?谁会去“研究”?为什么要给孩子四大名著啊?原因很简单:只有围绕着四大名著周围,才有各种各样的已经做好,拿出来卖的“建筑材料”!
你说我逆反,我就不四大名著,我来个什么...镜花缘?镜花缘,文学价值也很高啊。镜花缘为什么不行?你镜花缘,镜花缘完了呢?你到哪里去找鲍鹏山新说镜花缘?没有么,这根本就没有。你要选镜花缘,镜花缘完了。完了就完了,没有了。要讲开发好,现成的建筑材料,水浒传西游记才哪儿到哪儿?三国演义、红楼梦才多呢,要什么有什么。所以啊,为了将来建筑起华美的高楼大厦,四大名著,必须的。
这是这个....说哪儿去啦?该说什么了,下边?嗯,先不说了,累死了。
那什么,顺便补充几句。老是有聪明的爸爸妈妈问,为什么《水浒》?为什么不是《战争与和平》?从小说的角度讲,《战争与和平》当然要比水浒强了,可是呢,我们给孩子资料,不只着眼于小说,小说本身,我们是要给孩子一个体系,一个系统。你说,你给孩子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完了呢?你在中国,找不到鲍鹏山说《战争与和平》啊?那完了就完了,白费了。
所以呢,申爸给出的资料,是一个精心构建的体系里面的一个角角,这资料呢,只是一个开头,大头在后边,还没来呢!你现在单从这个角角的角度,说那个角比这个好....申爸也同意。可是,那个角,完了呢?完了就没了。这个角呢?无穷无尽的后续,后续的那些东西,才是建构智力,建构世界观的关键的东西。
哎呀,不说了,累死了。休息会儿去。
续:
嗯,说正经事哈...欣赏书本身。
昨天吧,说节本水浒,申爸忘了一件事情了。水浒呢,这个节本,有两个品质相当,仲伯之间的版本:一个呢,是宝文堂版;另一个呢,是这个新华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 ... 534en198101h198112/
买不到宝文堂版,拿这个新华版,也一样哈,这是新华版的封面:

绿色的封面,实际的封面,是绿色发亮的。

申爸这个扫面仪,太土,扫出来的东西,风格和感觉,全变了...不过呢,一百七十块,能看个影儿,也就行了...还能怎么着呢?申爸公司,有一台扫描仪,35000块呢,扫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这个扫描仪吧,尽管都能看到影儿,可是,你一深究,就不同了。


渝-灵妈:
更像这个吧,申爸。

申爸:
感觉和灵妈贴的,差不多。不过,要暗一点。灵妈的那个,太亮了。这个呢,就像书的不同版本。粗看上去,新华版和宝文堂版,差不多,可是,你深究,就完全不一样了。

申爸再上一个宝文堂版的封面:

宝文堂版的水浒,就是这个颜色的,这不是蓝色的,实物是一种带着青色的颜色,扫描仪篓,弄成这个颜色了。

悦妈:

我买的这个,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厚?

申爸:
是的,这个手机拍的照片,颜色比较正,但还不是实物的颜色,因为我们的显示器,还不一样....回头,申爸用单反照些照片,给大家看实物的颜色。

嗯,这是35000元的单反相机的照片,实物就是这个颜色的。并且,在单反的镜头下面,有点儿书的质感了。尽管切过一次屏...从电脑屏幕到QQ....单反照出来的效果,还是能看出来一些。大家比较一下,上边抵挡扫描仪、手机、单反弄出来的图片,同一本书,感觉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搞艺术设计的人,都喜欢用苹果啊?苹果的Mac,就是因为,苹果在硬件设计的时候,对于色彩的还原,就有特殊的考虑。这样,在苹果电脑上,不同设计师、设计师和顾客之间,看到的设计稿,是完全一样的,微软的PC机,就不行。
同一幅照片,在申爸的电脑屏幕上,和在你的电脑屏幕上,看到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如果把两台电脑,摆在一块儿看,就能看出差别了。
这不是洁癖,这是欣赏习惯的问题。
比如说,你去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湖北博物馆,里面有很多青铜器,对吧?青铜器呢,三千多年前的东西了,上面有铜锈,绿了吧唧的,脏兮兮地供在精美的防弹玻璃盒子里,他们为什么不把青铜器上的铜锈弄掉,变得光洁金亮啊?其实,不是不能,把青铜器往稀硫酸泡一会儿,拿出来,就是金色的了。啊...对了,大家可能不知道。青铜器,当年周朝刚铸造出来的时候,可不是黑的,绿锈的,是金灿灿的颜色的,黑色和绿锈,是好几千年,埋在地下,锈蚀成的颜色,一泡稀硫酸,立刻就变回原来的金灿灿的颜色了,为什么不呢?那是因为,青铜器的那种黑色绿锈,是岁月留下的自然痕迹,你看久了,习惯了,就会感觉那种岁月产生的美感,这个翘着皮的书,和锈迹斑斑的青铜器,是同样道理。

什么叫自然之美呢?这个就是。你要是习惯了旧书、青铜器、故宫斑驳零碎的地砖的自然之美,你就会发现,路边小报亭里面,摆着的那种流行时尚杂志,是多么的丑陋!

人的审美观,是会有变化的。当然,最好呢,是给孩子一开始,就是自然美的审美观,以后,就不用变了。比如说,大申。大申呢,这么多年的书看下来,有什么变化呢?申爸领着他到路边的报亭,让他自己选杂志看,大申看了半天,说,不好看,没有喜欢的。申爸说,怎么可能呢?再仔细挑挑,大申就挑了一本《中国自然地理》出来,买回家看。这个审美,是潜移默化的,当孩子习惯了某种风格....比如,这种自然的风格,他就会本能地拒绝那些花花绿绿的时尚杂志。

申爸自己呢?看那些时尚杂志,有种恶心反胃的感觉....反正是不舒服,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会引起某种生理上的不舒服感。不知道大申是什么感觉。他自己也说不上来。
不是审美很独特....你一直看某种类型的书,几年之后,自然而然,就变成这样了。申爸的目的是说孩子哈...最好呢,一开始,就让孩子有这种审美感,主要是因为,审美是相联的:书这个风格,他对戏剧、美术、绘画、音乐....都是倾向同样的风格。

申爸根子上,不反对别人看时尚杂志。时尚杂志呢,是给另外的“某种类型的人”看的,这种类型的人,为数众多。除了在孩子这个问题上,申爸尊重他们的口味和选择,并且,申爸有空儿的时候,也琢磨琢磨那些时尚的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怎么用光,怎么选择拍摄角度...那些飘扬的发丝,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很多是PS出来的,申爸觉得。

就是说,那些时尚照片,它们第一次拍摄的时候,创意,也是很强的!那是“某一种人”拍出来,给另外“某一种人”看的,然后呢,大把地赚后者的钱。可是呢,如果你想让孩子能在十五岁的时候,自己考上北大,那孩子必须是“顺乎自然”的生长方式才行,在这一点上,艺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什么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啊...岁月形成的斑驳的青铜器,岁月形成的卷着角的书,岁月形成的零碎的故宫前的地砖...如果孩子会欣赏它们,在和它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那会助益于孩子“顺乎自然”的生长方式的。
大家看水浒的左上角,那里露白,破了一块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中国造纸机械的技术水平,还不好,这个水浒的封面的纸呢,在露白那里,可以看得很清楚:纸的纤维很长...很可能,里面掺了棉花,但是,由于造纸的技术不好,整个纸,不平,就是说,原料好,做出来的纸,感觉不好。
这就好比,你到外滩去,去看外滩上上个世纪留下来的旧楼,那些楼呢,大块的石料来的,很坐实的感觉,材质很好。你再往陆家嘴那边看,那边很多玻璃盒子。玻璃啊,这种东西,和那个浦西的老石头比起来,那个价格,廉价得一塌糊涂。假如,再过一个世纪,浦西的老房子,还是老房子。浦东那些神气的玻璃盒子呢?要是不早换过,那已经破烂得不能看了。
嗯...为什么说,宝文堂的那个水浒,要比新华的那个水浒,好呢?大家仔细看新华水浒的左上角,“洁本”两个字,都跑到书的边沿了,差一点点,就给裁下去了,这固然是印刷厂的问题,可是,书的质量,是出版社把关的。宝文堂的书,那个时候的书,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尽管,他们可能用的是同一个印刷厂!这就是细微地方,书的不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三联的书,就因为印刷厂调色师傅的水平不够,一本书的封面,调好的色,要在出版社的编辑和印刷厂之间,来来回回好几次。大家要知道,来回一次,半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那就是质量
最后呢,印刷厂指定一位老师傅,专门给三联调色,别人,都不行,那时候的书,就是这么做出来的。

现在呢?你去书店仔细看:封底上,竟然还有错别字!
下面,我么来说说这个封面设计。封面,是一本书的脸面,很重要。大家看单反的照片,水浒传的封面,是用银粉印的淡淡的暗纹,取材自明清版水浒的插图。明清那个时候,做书的插图,大都用木版,用硬木雕出图案,蘸上墨,在吸墨的纸上印刷,这种制作方式,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质朴的感觉,这几本书的封面,就取这种质朴的感觉做背景。
新媒体呢,注定不成气候。刚才,扫描仪扫的、单反相机照的、手机拍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对吧?可是,大家自己去看看那三幅图片,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么。

呵呵,骏妈呢,一向就是别人说“不要向东”,马上就开始论证,向西如何不好。其实,站在原地,也是“不要向东”的。申爸没有说,798里面,没有好东西哦....也从来没有说过,只有古董,才好...

这么说吧,假如,人们每年能做出10个好东西。那...你说,从公元元年到2013年,2014年里,人们做出来的好东西多呢?还是最时兴的2014年这一年,人类做出来的好东西多?当然是2014年里积累起来的好东西多啦。所以呢,申爸说的老东西多,不代表新的都不好。只不过,新的,在绝对数量上,要少罢了,别上当哈。之所以去翻旧货堆,主要是吧,新货里面,好的东西,不够。要是当当上有现成的三五百种书,那申爸还费什么劲:直接给个书单,趁着光棍节打折,全抱回来不就行了么。

新书,都荐了呀:神奇校车,丁丁历险记,李毓佩,DK....相信,大家都有了....还有可怕的科学,啊,还没买可怕的科学的妈妈,光棍节,都抱回来吧。可怕的科学,还有可怕的历史,有好几个出版社出呢,都买回来,都好。



[发帖际遇]: 子嘉妈妈 被宝箱砸中,开宝箱花了 1 金币,想知道开出什么好东东?回帖试试。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15:24:23 | 只看该作者
004 ---《大卫.科波菲尔》
之一
今天的荐书,荐了和没荐,啥区别没有:孔夫子上一本也没有了:
今天要推荐的,是这本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为什么没有了呢?本来,还有几本的,早些天....十一刚过的那天吧,申爸把这几本书交给宝妈去分配了。因为....因为要录音,宝妈她们已经买到了几本...几本,申爸也不知道....已经在录音了。
为什么要录音呢?因为,这本书,和孩子们学习古文,干系重大。这本书,是录音了之后,给孩子们伴随聆听。完了呢,学古文用的书。
申爸哈,推荐的书,昨天说了...是一个体系来的。起作用的,是这个体系;不是其中的某一个组建,所以呢,就会产生一些让外人看起来,十分不解的现象:一本英国人在十九世纪中期写的书,竟然和孩子们学习古文,干系重大!
确实重大。等申爸解释清楚,大家就明白了。和这本书呢,有关联的,还有几本。大家找到的版本贴个图片过来,给申爸看一眼。这基本书呢,是《大卫>科波菲尔》的第一第二版,几本,繁体竖排。
说一下哈,这几本书,和刚才推荐的《大卫?科波菲尔》都是林汉达先生素译的。不过,在语言上,却不一样。刚才推荐的《大卫.科波菲尔》,是第四版,简体横排。就是妈妈们去录音的这个版。
繁体竖排的《大卫.考柏飞》呢,使用“北京土话”写就的;简体横排的《大卫.科波菲尔》呢,是用标准的普通话写就的。


这个是Charles Dickens原著的忠译版。
林先生的David Copperfield前后出过四个版。除了1951年和1953年潮锋出版社的繁体竖排版,还有一个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繁体横排版。横排版的两版,只是繁简字体不同,封面设计不同;其余的,都一样。繁体竖排两版,内容完全一样,装帧稍有不同,回头,申爸上图片给大家欣赏。
这本应该是53年第二版,就是这个。
妈妈们会问申爸各种版本...以后,咱们会有两年的荐书时间呢,所以呢,申爸要花些时间,把一些有很重大干系的事情,和妈妈们说清楚。
本来,昨天申爸要说两件事情的,第一件说完了。说完了呢,累坏了,不想说第二件了,第二件今天说。完了呢,有关学习古文的事情,下周一再说。明天周日,休息。以后,休息日是妈妈们陪孩子、实践自己的教育设想的时间,申爸不荐书,也不开QQ,全员回家,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要买椟还珠。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是根本。别的,比起这个目的,都是瞎扯。
昨天呢,申爸想说什么来的呢?又是和钱有关的事情。申爸说了,凡是和钱有关的事情,不能不说;又不能天天想着,天天说。最好的方式呢,是该说的时候说,说完了,就放下,该干啥干啥。
申爸要说的是,未来呢,申爸会推荐300-500本书给大家。这三五百本书呢,将会构成“成为某一类人”的基本图书。这个呢,三五百本书....现在还只有不到一百本哈...
是“又一个书单”吗?不全是。很多很多人,人家大家,曾经列过很多很多书单了,谁也不服谁。后来的人呢?也不服前边的,继续列。
换句话说,这书单,只是一个附属品,附属于一个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呢,是为了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某种人”的,这个书单里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建筑材料,是融合在那个教育的体系里面去的,只有在这个教育的体系中,这书,才有意义。别人的书单,申爸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列出来的。反正,申爸的书单,是这么个法子,列出来的。嗯,这是这个书单。
到了后年的这个时候呢,申爸把书都推荐完了。推荐完了呢,如果有妈妈,可以买到这些书里的60%旧书...那会怎么样呢?那会这样:假设,这位妈妈来自一年级群,就是,孩子正上小学一年级。正上小学一年级呢,等到12年后,就是孩子考进北京大学的那一年,妈妈可以把这些旧书里面,只适合小孩子看的书挑出来,完了呢,拿到孔夫子上去卖,能卖多少钱呢?挑出来八九本,孩子整个北大的学费,就够了。完了呢,等孩子北大毕业了。四年之后。毕业了呢,孩子会离开妈妈,到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城市,落下脚来,独立生活。你不管是那个时候,还是现在,在大城市里生活,首先,就是一套房子。那个时候呢,妈妈可以把剩下的书,都堆到孔夫子上去卖,卖完了,换来的钱呢,足够在任何一个城市,给孩子买一个足够体面的房子了。你不管是伦敦、迪拜、香港、莫斯科、北京、上海....哪里。哪里,最贵的地方,都一样,足够买了。
为什么呢?刚才,申爸在叙述的时候,悄悄隐含进去了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很重要,什么前提呢?妈妈的注意力都被什么北京迪拜买房子吸引去了,那么,你么手上的书,值一套房子?远远不止!如果你们不能把自己的孩子,12年后,培养去北大,你的书,就不值多少钱,当然,肯定比你买书的钱,加上邮费的钱
要多,多多少,你考不上北大,就不知道了。
现在呢,这个群里有133位妈妈。这一百三十三位妈妈,每位背后,都有一个孩子,你们呢,要是能把133个孩子都送进北大,你们手上的书,一套房子,几套都值!嗯,这什么意思啊?
成败,在于申爸的一整套教育体系:从适龄伴随聆听开始,建构良好的智力;在小学合适的时机,引导孩子聚焦,让意识产生作用,能够灵活地调控自己的目标和意志。到了12岁,励志,这几个过程,构成了一整套的教育体系。

对啊,就是。要你们到了周六周日,还在这里鬼混,不去趁大好时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北大,真的见鬼去了。统统去实践自己的教育设想!你不干,光在这里自己high,拿什么培养孩子?
被你们带沟里去了...说哪儿了,这是。嗯,书。
这些书呢,是这整个教育体系里面,必须用到的。申爸说了,教育好孩子很简单:就是合适的时候拿合适的东西给孩子听;合适的时候拿合适的书给孩子读,孩子就教育好了。如果133个孩子都考入北大,这套教育体系就成功。成功了呢....诶,对了:到时候,你们哈,每个人,就可以对全世界宣称:我能让你的孩子稳稳儿地考进北大!你孩子现在几岁?什么?五岁半!最合适的年龄!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看到这幅图片了吧?这幅,是12年前,我们花果山群的成员,每一个哈,第一个西妈,第二个怡妈,第三个白骨精...这里是133个妈妈的电话。你随便打,看看,他们的孩子,是不是都考进北大了,这个没人不信。然后呢,你呢,你就自己开价吧:你照我说的做,12年后,把你的孩子送进北大,多少多少钱,你想开多少,就开多少。当然了,前提呢,你得遇到有钱的主儿,有钱的主儿,也很多的,这里才133个人,不够分的。
嗯,这是这个。嗯,说这个书,扯淡暂告一段落,说正经的。
这些书呢,是建构一个孩子的人文素养、艺术品位、科学精神、自我认知所必需的。那边儿呢,怡妈西妈她们的群,里面有....申爸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了,反正,一年全国有1800万个孩子,那些群里的每一个孩子呢,都需要一套这书。不是一个年级的群哈....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个年级,一套群,每套群里,最多有1800万人。
大家要知道,这个价格,是怎么回事。你拿了那些破破烂烂的旧书,对吧?要是那些旧书,没人认,没人要,当然就不值钱,就值个废纸钱,值个邮费钱,对吧?就像现在,申爸没推荐之前,一本《大卫·科波菲尔》,多少钱?2.00元一本。可是呢,到时候,12*1800万人,都想要这个东西的时候,它值多少钱呢?
它这个大卫·科波菲尔,从1951年7月初版,出到1982年4月,一共印了多少本啊?大卫·考柏飞,嘲讽出版社,1951年7月初版,印数是3000册;大卫·考柏飞,潮锋出版社,1953年6月二版,印数也是3000册;潮锋出版社印了6000册。大卫·考柏飞,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12月北京新一版,印了9000册。完了呢,文化大革命,全革没了。到了1982年再版,大卫·科波菲尔,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2版,印了23000册。一共呢,存世量是38000册。
要是....12*1800万人,追逐这三万八千本书....你想想,就这么个勾当。当初,这书印的时候,确实是38000册,不假。可是呢,它会消逝啊....1951年初版,印了3000册。到今天,63年过去啦,整个世界上,能剩下300册,就很好了。12*1800万人,哪里追逐38000册书。追逐3800册,就好了不起了!这样呢,你手里就有一册!哈哈,申爸手里有4册!这个值钱。
那么,刚才那哪个妈妈说来的,再印就好了。是的,当然可以印了,印多少都行。
可问题是,你再印的书,都不是1951年1953年1955年1982年印的,1951年1953年1955年1982年印的,那叫历史!
故宫,太和殿,对吧?现在的建造技术,完全可以复制一个啊。可是,你复制多少个,都代替不了故宫里那个,可是,还是有些许的不同。这就好比,你到深圳的世界微缩景观园,可以看到泰姬陵埃菲尔铁塔,可是,这能代替你去印度看泰姬陵,到巴黎看埃菲尔铁塔的感受吗?不能。有些感受,只有蕴含着历史的旧书,才能做到。新书,印得再像,也不行,这和微妙的艺术有关系,艺术感受。
嗯...所以说呢,申爸给这里义工们,发一个大红包....尽管,申爸一分钱也没出,可是,确实是一个红包.....将来最贵地方的一套房子....这红包绝对不小。过段时间,大家不这么抢了,妈妈买几本旧书,拿到手上,就会感觉到了,这涉及到艺术的微妙的体验,是不能说,只能亲身感知的。
内容很重要...这不假。可是,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要培养出一个孩子的人文素养、艺术品位、科学精神、自我认知。对于后三者,内容就足够了。不对,对于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自我认知这三者,内容就足够了。可是,艺术品位呢?艺术品位怎么培养?你给孩子一整套散发着书香气的旧书,孩子长到18岁,自然就有了这个“艺术品位”,不用刻意去“培养”,书本身,就自然做到了。
当然,肯定会有妈妈说,我不在乎“艺术品位”。如果不在乎,只要那三个,内容足够了,所有的孩子都能。只要你给孩子有足够品位的书,让孩子浸润其中,最后,就都有了嗯....这是这个。
下面,说说怎么得到这些书的问题。现在呢,刚刚开始,市面上有大量的这种旧书,没人要。妈妈们需要知道,怎么得到这些旧书。申爸呢,是这样,到首都图书馆去,坐在库本门口,然后,用商务印书馆做条件,搜书,搜出来的结果,按出版年代排序,然后,一本一本地看目录,找到有价值的,就填索书单,交管理员从库里面往外调,调出来就看,觉得好的,就把书目的详细信息记录下来,回家到孔夫子上淘。大家看到孔夫子,看到首页上几亿册几千万册的书,以为什么书都有了,其实,不然。申爸挑到的,大约有一半,孔夫子上根本没有。
申爸怎么办呢?申爸就把书的目录,交给旧书店的老板,或者在孔夫子网上,交给书店的老板,请他们代找。找到了,他们就打电话,或者发消息给申爸,申爸付钱拿书,这么做,没有找不到的书。
大家要知道,孔夫子上那个书店,他们是怎么经营的。他们的书呢,都来自废品收购站,去挑的,然后,论斤买回来。买回来之后,再挑。挑出觉得能卖出去,再照相、上传、做目录、填书品......到网上卖。这个一本书哈,他们做这些事情的时间,要大把的,完了呢,一本书,只卖2元钱,你可以想见,他们不是所有的书,都上网的,没那么多时间,他们绝大多数的书,都堆在库房里,上不了网,你给老板书单,他就帮你去物色。当然,这样物色来的书,要比网上排序的书,要贵一些,但是,相比你要找的书的品质,书价还是白菜价。
还有呢,有一些持续热门书,比如,申爸买过的,什么《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蛛丝马迹》、《贝奥武甫》、《珠还记幸》....这些书呢,孔夫子上已经很贵了,申爸不管,多少钱,见到就买,为什么呢?
首先,说它“很贵”,也不过一百块钱,两百块钱而已,申爸付得起,这是第一。其次呢,这些书,其艺术价值摆在那里呢。它现在,申爸180元买回来。买回来,看完了,申爸不要了,至少360块,申爸再卖出去,就是说,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是一种资产。这种资产呢,因为生产量有限,变成“古董”了,它的价格到了这里,以后,只会升,不会降!申爸呢,就是利用这一点,买最好的书回来看。看完了,不行就卖出去。白看,还能赚回来一些。这呢,把书,变成资产了,这个不细说了,反正,大致就这么个意思。
申爸在荐书的时候,都把书的原价写上,不知道大家留有到了没有,写原价干什么呢?写原价的意思是:你面对一本书的时候,自己可以估摸一下,自己花这个钱,买这个书,在经济上,到底会不会赔。
申爸推荐的那些书,将来涨到1000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样呢,一套1.91元的82宝文堂版红楼梦,将来假设到1910元一套...那么,你看到855元,就是一半价格一下的书,就可以拿下....还有一倍的升值空间,要是这书炒到1500块,就别买了,比较危险。大致就这么个意思....
申爸要说一点的是:如果你想给孩子攒一套好书,教育好孩子,你尽可以买旧书。
你不会亏的。如果你想靠这个赚钱....就是你投资旧书....那申爸说的,你要自己琢磨琢磨。申爸不给投资做建议。投资,是一项艺术活儿,申爸的这些说法,实在太粗糙了。你照这个去做,赚不到钱,还会赔钱。
嗯...申爸没想到的是,西妈的能量有那么大:在十几个论坛里面,同步转申爸荐的书。这么个干法呢,很快,就会招来“投机者”,就是纯粹为了卖那些书,而买那些书的人。投机者呢,有好处。什么好处呢?如果有投机者加入,那么,妈妈们从孔夫子上买的书,就永远不会跌价。因为,这些人必须要保持住价格,以免手里的筹码跌价,自己亏损。从钱的角度呢,这些投机者作用,估计和很多妈妈们的下意思想法,正好相反:这些人,是好事!它可以保证你买的东西,不掉价,下意识想法,尽管,因为有投机者存在,你付出的钱,比没有他们,要多一些;但是,多的这些钱,也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保值。好在,义工妈妈们有群里先得到信息的优势,以后推荐存货多的书,就会比投机者哄抬起来的物价,要便宜多了。嗯,就说这些吧。
有关钱的事情呢,申爸就说说,大家就听听。说完了,就完了;大家呢,听完了,也就完了。说完听完,大家该干嘛干嘛去。

就说到这儿吧,饭饭儿去啦。

续:
录音小组的妈妈们,现在大家要集中力量录《大卫·科波菲尔》,人文社的董秋斯只有一个版,只要是董秋斯的大卫,就可以买。
首先呢,我们需要看一下,我们面临的情况。孩子呢,以上小学,时间就不够用了,所以呢,申爸在讲,上学之前,妈妈必须砍课外班,在艺术修养类里面,只留一个,就是因为,孩子的时间不够用。
从修养的角度,发展的角度来看呢,我们需要看看清楚,孩子呢,在当今这个时代,他都需要什么?他需要掌握母语,掌握最地道最精准的母语,一般来讲,这就是指普通话。还有呢,孩子还需要什么?需要很多,在7.5岁以前,孩子需要伴随聆听,建构智力,孩子需要有外国文学的素养,孩子需要有古文的素养,能听懂能读懂,彻底掌握古文,孩子还需要掌握外语,听说读写...外语的哈...孩子还需要扩展是视野,能够看到别的地方,别的文化里的人,都是怎么生活的....假设,这些事情,孩子都以听故事的方式来获得的话...这列了多少个这是....6个:普通话、外国文学、古文、跨文化视野、外语、伴听,六个。
假设呢,为了实现每一个,都让孩子听三部故事的话....那就这六个,就需要18部故事,没有18部故事,即便是有,孩子也没法儿听,为什么呢?
大申已经10岁了。大申从不到6岁开始听故事,一直听到现在,他怎么听啊?你比如说,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这个大申,至少听了30遍了,一遍又一遍地听,听啊听,听个没完没了,暑假的时候,还听呢。听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听《海底两万里》;听完《海底两万里》,又回过头来听《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就这么磨磨唧唧地听,听个没完没了,这也不行啊,老是听这么几个,哪里行?
申爸没法子,只好把Nano藏起来了,不让他听了,大申又哭又闹,申爸就是不给,最后,大申也就只好打开电视,看BBC的纪录片去了。最后,申爸也忘了吧Nano藏哪儿了:现在,一个Nano不见了。也就是说,这个孩子聆听的方式,他伴随着伴随着,长大了,就变成反复不断地去品了。要是18个故事,好家伙,那孩子听到13岁,都听不完,怎么办呐?
很好办:复用,怎么个复用?好比说,我们给我们的孩子,听林汉达的《大卫·科波菲尔》,这个呢,是最正宗,最地道的普通话了,用词那叫一个讲究,那叫一个准确,孩子听这个,学习普通话。完了呢,给孩子听董秋斯,这个长,原著,让孩子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的情况。这两个,自然都是英国文学,这样,就把外国文学的素养给培养了,孩子,他要反复听啊,大申就听了好几十遍的《海底两万里》不是?
你不管是林汉达还是董秋斯还是林纾,他们的译笔下的故事,可都是狄更斯的那个故事。等孩子听了一两遍林汉达董秋斯,就给孩子林纾,孩子已经对情节有了解了,这时候,林纾上来了,尽管在语言上有些习惯,可是,在听林纾,也满足了孩子要反复听的要,这些呢,如果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做,自然都是伴随聆听。等到孩子的英语阅读能力上来了,他对狄更斯的这个故事也熟了,反正他要一遍一遍的反复过这个故事么....那就英文原著好了,学英语。
你看哈,这样的一个安排,六个目标,一个狄更斯的故事,全过掉:普通话、外国文学、古文、跨文化视野、外语、伴听。
要是当初大申五岁的时候,申爸手上有这些资料的话...那肯定拿这个狄更斯,换掉听了50遍的《海底两万里》,大申呢?从那个时候,听到现在,孩子已经把普通话、外国文学、古文、跨文化视野、外语、伴听,都解决过一遍了。
我们呢,教育孩子。孩子他的认知接受能力,那是杠杠地。可是呢,我们手里有的“建筑材料”,却捉襟见肘,这是约束孩子成长的最大障碍。

现在呢,好了,有二十多位妈妈,为孩子们录音。很快,小孩子们,就有足够的可以“一箭多雕”的聆听材料,可以用了。当然,申爸得先说好:这个材料,不是免费的。要收费。收多少钱,现在还不知道。收到的这个费用,用于给制作团队付酬,同时呢,也要保留版权的费用,将来,这部分钱多了,要找到相应的著作权人,给人家付费。多少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不盗版。给孩子的教育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的资料,要付给提供者费用。这是基本原则。当然了,我们“不盗版”,却有些侵权。原则上,我们需要预先得到著作权人的授权,我们才能做。可是....哎,尽管五十步笑百步,我们能省五十步,是五十步。等到咱们的群大了,人多了,资源足够了,再正式的按照正确的方式来做事。我们现在,能够把人家著作权人的权益保留,就是一大步了,多少呢,那是另外的问题
嗯,这是这个。
我们说艺术修养。这个艺术呢,很重要。尽管,你说不出它哪里重要....可它确实,哪里都重要。可是这个艺术素养,你说,你怎么培养啊?上课外班?上课外班,有个问题,课外班呢,实际上,很多,都是在培养艺术的表达,而不是艺术
所以呢,申爸给大申一个课外班都没有报名。
艺术这个东西啊,靠熏陶,你把孩子放在艺术的环境里,呆上三年五年,孩子自己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了。申爸自己呢?既不会画,也不会唱,什么吹啊拉啊弹啊,申爸统统不会,申爸呢?申爸只会听,只会看,只会欣赏,这个是独立的艺术品位。你不管是书也好、画也好、音乐也好、舞蹈也好、建筑也好....不管什么,是把只要一看一听,就知道它好不好,申爸只会欣赏。换句话说,申爸只会艺术,不会艺术的表达。申爸觉得,对于大申,做到这个,就很好了,这对于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
可是,怎么才能学会欣赏呢?不是靠看欣赏书。看欣赏书,你是永远不会学会欣赏的,欣赏书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它不能雪中送炭。对于已经会欣赏的人,欣赏书可以让他的欣赏水平,更上一层楼。但是,对于一个根本不会欣赏的人,看再多的欣赏书,还是不会欣赏。当然,欣赏书看多了,可以教会一个不会欣赏的人,怎么“说欣赏”,可这个....这个是两回事儿。
欣赏怎么学会啊?只能靠熏陶,靠浸泡。熏陶时间长了,浸泡时间长了,他自己就会了,不要教,也没法教。
申爸说书,选版本,很多妈妈说,我不在乎版本,只要内容一个样,就行。其实呢,要是不理会艺术这个层面,这种观点是对的。可是,申爸的意图很明确: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给孩子有足够艺术水准的书,让孩子顺便把“会欣赏”这件事情,也解决掉。又不费多少额外的事儿,为什么不呢?
这和录音小组有什么关系啊?当然有关系了。对于音乐的欣赏,就要靠伴随聆听的资料来顺便解决,就是说,配乐。当初,申爸没法给大申听的资料配乐,就开两个音响设备,大申的Nano播故事,用hifi放音乐。可是,这太麻烦,申爸在家,想起来了,就放hifi音乐,申爸不在家,就没人放。申爸在家,没起来,也就没放,过一段时间,也就光故事,没音乐了。这回呢,咱们自己制作朗读音频,直接把音乐混到故事里面去,配音故事,孩子听上五六年故事,顺路,音乐欣赏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申爸会给后期制作小组,提供有足够质量的古典音乐,混到故事里面去,所以呢,咱们生产的故事,是带音乐配音的,还有一些已经存在的音频,希望配音小组也把音乐混进去。这是音乐欣赏的问题。
还想说什么来的?哦,对了,人名地名的译名问题。我们有三个版本的《大卫·科波菲尔》,里面的人名和地名,一般都是不统一的。比如说,在林汉达的早期版本中,大卫·科波菲尔就翻译成大卫·考柏飞,在董秋斯版中,是大卫·科波菲尔,这没问题。在最后一版林汉达中,也是大卫·科波菲尔,可是,在这一版前一版里,还是大卫·考柏飞,在林纾那里,是大卫考伯菲。
这样不行。译故事的尽管不是一个人,可是,听故事的却是同一个人。对付各种名字,孩子就晕掉了。为了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需要把各种版本里面,人名和地名,统一。在《大卫·科波菲尔》里面,所有的人名地名,都要统一到林汉达1982年4月版上去,就是林汉达的最后一版。如果最后一版中没有的专有名词,就统一到董秋斯的忠译本上去,这是一个挑战。
录音团队和义工团队,商量一下,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将来自己出版书,也是要统一各版本的专有名词。本来,我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孩子的教育来组织的,从孩子的角度看出去,必须统一,所以,我们要想办法统一。

好了,就说这三件事情吧。其他的,等想到了,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15:29:28 | 只看该作者
004 ---《大卫.科波菲尔》
之二
今天呢,不说那些难的话题了。就说书吧。这个简单,还有意思。估计有几位妈妈,拿到了林汉达先生潮锋出版社的《大卫·考柏菲》了。《大卫·考柏飞》...那个版呢,前面有一篇序言。这个序言,是一个叫做陆志韦的人写的,这是那篇序言:

贴这个干什么呢?贴这个的地,是想让大家读一读陆志韦的序言,读一下,马上就有一种感觉:这个人写的东西,真的生动!太赞啦,陆志韦写的这个东西。陆志韦,何许人也?
要知道,林汉达在1951年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声望卓著的语言学家了,要不,后来,他怎么很快就成为教育部副部长了呢?像林汉达这样的一个人,探索性地出版一本书,那给他写序的,肯定不是一般的人。这个陆志韦呢,你去查查,他竟然是一位心理学家!曾经担任过中国心理学会的会长的,这个搞心理学的,怎么会给一本语言探索性质的书写序,并且还是本小说呢?
一个人,他搞心理学,当他搞到一定的程度,他就会发现:认知这件事情,和语言有密得分不开的关系。中国呢,汉语,由于文化的特殊性,它受到外来语的影响有限。这就给出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研究环境:研究古代汉语音和韵的变迁,和人类认知之间,有什么关系。于是呢,陆志韦就从心理学,窜到了汉语的古语言学。后来,他发现,系统地整理一个区域的词汇,尤其是单音节词汇,对于研究这个区域的语言发展状况,非常有帮助,他呢,就开始着手,走入北京的寻常百姓家,街谈巷议,去采集北京话里的单音节词汇。
他这个大家啊,真的是厉害。一般的拿学问出来吓唬人的,都是引经据典,没一句没来头。这个大家呢,他不一样。他不去在乎前人怎么书,古人怎么说,权威怎么说;他呢,他直接钻进生活,去活生生的生活里面,去现实里面,去寻找问题的源头。他不看书上怎么说,他看的是:事实是什么。
话说,我们都说,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标准话。普通话的定义呢,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北方话。这个定义,是很清楚的,大家都知道,这个语言呢,基本单位是词汇,既然是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北方话,那么,北京方言,到底有多少词汇,应该搞清楚吧?扩而广之,北方话,有多少词汇,也应该搞清楚吧?嗯....这是语言最基本的问题。
可是呢,你看,新中国成立,一直到今天,全国培养出多少语言学博士,多少语言学硕士?没有一个博士,一个硕士,走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面去,到老百姓中间,把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调查清楚!一个都没有。那些博士们呢?整天写一些不知所云的“论文”,故弄玄虚地吓唬人玩儿,这么干,是谈不上什么原始创新的。就记载以来,唯一一次系统地调查北京话语汇的,不是语言学家干的...他是一个心理学家干的,这个人,就是陆志韦。
你看哈,他这个陆志韦,他给林汉达写的序,那个预言,多生动。可是呢,陆志韦和林汉达一样儿,也是浙江人,他不是用自己的方言写的北京话,他的序是一种硬在头脑里拼出来的一种语言。现在呢,我们要问:这样生动语言,一定意味着作者思维的灵动,你一个思维僵化刻板木讷的博士,你打死他,他也写不出这么生动的话来。
现在的问题是:是不是生动活泼的语言,反过来也塑造了作者的灵活的思维?不知道妈妈明没明白申爸的意思?
你看啊,这个陆志韦,他浙江人。北京土语里面的话儿呢,他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对吧?可是,一旦他在北京的接头,听到北京人聊天儿,他马上被语言里生动的语汇打动了...
打动了呢,他就立了那么个项目,来系统地搜集北京话里面的词汇。我们说,陆志韦在第一次听到生动的北京话的时候,他的思维已经是灵活的了,灵活的遇到灵活的,同类,马上就黏到一块儿了。
现在呢,我们往年龄小了推,这个陆志韦,他总有年龄很小...就像大家的孩子这个年龄....对吧?那个时候,他听不懂北京土话里那些词汇,生不生动,他都不懂。那么,陆志韦的那个灵活的思维,在小孩子的年龄,就浸泡在生动的语言里面,是不是就建构了他更加灵活的思维?这个,应该是肯定的!要不是的话,逻辑上肯定哪里就不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15:31:15 | 只看该作者
005 ---《块肉余生述》
前两天,申爸说了,这个《大卫·科波菲尔》和孩子学古文,很有关联。当时,就有妈妈感觉奇怪:这个古文和洋小说,不搭边儿的事情啊!怎么会“很有关联”?

要是没有林纾的《块肉余生述》这个译本,当然是不搭边的事情了。可是,有了这个译本,事情就不一样了,不但搭边,而且非常的搭边。
先说几句林纾这个人吧。林群玉,林纾,琴南,畏卢先生,冷红生,都是指这个人。我们这代人熟知的名字呢,大概要数林琴南这个名字,琴南是他的字。我们知道林琴南,实在是因为鲁迅,他正是鲁迅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冷嘲热讽的那个人。
我们的文化,有很大的断层,林琴南是以“翻译家”的身份立世的,但是,申爸相信,现在看到这个聊天内容的爸爸妈妈,应该没有一个人读过他的翻译作品。知道他,是因为鲁迅的作品才知道他。在鲁迅笔下,这是个拖着长辫子冥顽不化的腐朽滑稽形象。鲁迅呢,这么表现林琴南,自然有鲁迅的道理。可是,你要是仔细琢磨过鲁迅说林琴南的那些话,你会发现,鲁迅“下手”,还是很有分寸的
他漫画化林的形象,但不贬低林的工作。鲁迅是有眼光的人,林的翻译作品,去贬低那些东西,那是自讨其辱,鲁迅冷嘲热讽地对待林琴南,也是由林琴南的地位决定的。那个时候,新文化的发生,图强,无处不受到习惯力量的掣肘,鲁迅当时的时候,已经是大家了。他这个大家,如果不是重量级的人物,是不会成为他的对手的。如果申爸当时在世的话,不管申爸什么主张,鲁迅连理都不会理
申爸够不上鲁迅去冷嘲热讽的资格,有资格当对手的,只有林琴南这样量级的人物。
林纾呢,是翻译家。靠翻译,能成“家”的,林纾可能是独一份儿:林纾不懂外语。完全不懂!
那他怎么翻译的呀?他是靠了三四位懂外语的朋友,照着原书,给他一句一句说小说里的事。他呢?自己理解了之后,再写出来!是这么来的一个翻译家!
林纾翻译的时候,具体什么样?据他自己在译书序言里的说法,大致是这样的。那位懂外语的朋友,拿着原书,给他一句一句地说书里说了什么,他呢,一边听,一边拿毛笔用自己的语言,把听来的事情写在纸上。朋友说完了,他也写完了!
每天干这么四个小时,每天能写六千字!

六千字!要是申爸写,即便就这聊天的方式,你打死申爸,也写不了,那累死了。大伙儿看申爸这么说的时候,可能只是感觉到好玩儿,对于能这么干的人,应该有多牛B,没仔细想。这个人,实在太牛了,你稍微体会一下,你就能知道。
他要翻译一部小说,好比说就是这个《块肉余生述》吧,和他合作的魏易,懂英文。魏易懂英文,他不是把全书给林纾一句一句讲了一遍,林纾在从头开始,一句一句地译啊,魏易顶多把全书的梗概,跟林纾说一遍,把评论家对这部书的主要评论,讲一讲,这就是开始工作之前的全部了。
1908年,当林纾开始着手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它就是这个样子的啊。你这个翻译,一句一句写,一句一句翻,它会有个什么问题?它有一个整体和局部的协调问题。
好比说,申爸要写今天的荐书,申爸得首先想好:我今天要讲那几个方面的事情,每个事情要怎么讲...完了呢,才能开写,对吧?要有全局观,才能一句一句往下写,全局观很重要的,要不然,写出来的东西,就结构性混乱,没法看的。
这个林纾呢?他没有全局观,就开始一句一句翻译!这是最牛的地方。林纾呢,自己也得意这一点。他自己说,自己最大的能耐,就是能以极快地速度,捕捉到原作者在情绪,口吻方面的态度,然后,把这捕获物,用典雅的古文,表达出来
这他娘的简直不可想象!可是,林纾真的就做到了。这是这个。
林纾呢,另外的本领,来自他的古文造诣。它这个古文吧,它有它的特点,简洁是古文的最大特点。古文家们,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完了呢,这就形成传统了。古文的行文词汇,在细致地描摹这方面,天然地不行。咱们的古文,就没怎么往这个方向发展过,都去言简意赅了。

可是,你这个小说吧,西洋小说,它擅长,就擅长在这个细致地描摹,你咋个用不顺手的文言,实现它那个细致描摹?要能做到这,那非古文的圣手不可,林纾就做到了。联想到,林纾是以多快的速度....会外文的人,把意思转述完了,他就写完了...叙说的,你就能想象得到,这个林纾,简直就不是人!这个也太邪乎了。

林纾的外国小说,全是用文言译就的。从1899年他译第一部小说,到1924年他死,25年时间里,他翻译了134长篇小说!平均每年5部。六十天的时间,就弄出来一部小说!
并且,你想一下,到他去世的1924年,他72岁高龄,还在翻译小说呢!你看看你身边的72岁的老人,都在干啥,还能干啥。在他70岁那年,一年的时间,就翻译了5部小说出来。70岁的人啊,那么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他竟然做到了,真是个神人!
嗯....那个什么。林的小说,翻译的质量,到底怎么样呢?你从鲁迅批评他的方式上,你就能看出来:单从工作质量的角度看,那没毛病。你看,这个人,他呢,给自己起笔名,叫什么冷红生,这是个流行读物的作者的名字。这个笔名就说明:当年,在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时候,林纾就是一个流行小说作家。

嗯,这是说一些林纾的事情。接下来呢,申爸要说说,这个东西,怎么让孩子学习古文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09:08 | 只看该作者
006 --- 历史故事类
书:
1、东周列国故事新编 林汉达著 中华书局 1962年11月一版 1979年11月二版
2、前后汉故事新编 林汉达著 中华书局 1978年8月
3、三国故事 林汉达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79年12月一版
4、上下五千年 林汉达 曹余章编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一 1979年10月 二1980年5月 三 1980年11月 四 1981年8月五 1982年8月 六
5、中国历史故事集
6、春秋故事 林汉达 1962年3月一版
7、战国故事 林汉达 1962年7月一版
8、东汉故事 林汉达 1979年9月一版
9、西汉故事 林汉达 1963年10月一版
10、两晋南北朝故事 谭一寰 1981年11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1、三国故事 林汉达 边继石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这个又开始抢书,抢书抢了一上午,没法儿吱声儿。你说啊,说什么也没人听了,光顾着抢书了。这会儿,该抢的也都抢到了。还有的书,很多,不用抢。慢慢挑,也都挑着了。
现在呢,申爸要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些书,而不是别的书。
申爸呢,很早就留意到一件事情:一个人呢,他要是聪明,他就能把一件事情说得很清楚。要是一个人,你跟他说话儿,他老是乱七八糟,颠三倒四的,那这个人呢,多半是笨人。
说起这个想法呢,里面还有一个故事。那时候,申爸上大二还是大三,记不清了。当时呢,上《电动力学》。给我们讲电动力学的,是徐承和先生。老先生有个生理上的缺陷:天生有些轻微口吃,所以呢,他给我们上课,我们听起来,费劲极了,大家都说他讲得不好。
电动力学那个东西,申爸跟你说,那个的难度是仅次于量子力学最难的一门课,比统计力学还难。那个东西,整页的都是公式。只知道只公式,不知道说些什么。徐先生就讲。他口吃啊,没法子,就不多说话,上了课,简单解释一下问题的背景,物理本质,就开始往黑板上写公式。
那么复杂的公式,他竟然能够背着写出来...当然,不是所有哈...
上完课,整个四块黑板,写满了公式。上徐先生课的时候,正好是申爸在北大玩儿够了,自己知道应该努力学习的时候。于是,申爸就拼了命地琢磨讲义上的公式。
你还别说,那些公式,渐渐地会说人话了。申爸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好像明白了它那些公式后面的逻辑。完了吧,再听徐先生的课,就觉着:这个人怎么这么牛!他把那些公式后边的逻辑,三两句话,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口吃么,说不了太多。就那么三两句话,还磕磕绊绊地,费半天劲,才说完。可是,尽管听起来费劲,可那几句话,意思可是清楚明白的,每句话,都点在关键上面,他的那个思路,太清楚了。真赞!
申爸那个时候,教授很少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副教授。这一点,不像现在。徐先生自然是教授。这说明,徐先生的水平在那里呢。他讲得确实也好,尽管在语音字节上,听起来费劲,可在意义上,清晰可人。
申爸那时候,坐在座位上,就胡琢磨:你说这个人吧,他只要脑筋清楚,他的话就能说清楚。即便是像徐先生那样,天生有生理上的缺陷,可是,那只不过是让听的人,不习惯罢了。大家都习惯了不口吃的人说话,忽然遇到一个口吃的人,一定在感觉上,不习惯。可是,一旦你认真听,去掉语音感觉上的障碍,他清醒的头脑,通过他的话,就表现出来了。
再以后呢,申爸遇到的人,越来越多。
申爸发现,很多人吧,他不口吃,也能把话说得十分流畅,你初听起来,也感觉很有思想,很在理的样子。可是呢,这样的人,他好像是一只脑容量特别大的鹦鹉。记住了很多很多套话,每一套都说得溜光水滑,可是,一旦环境变了,他的套话,一句也套不上了。他就开始嗦颠三倒四,缠杂不清了。这样的人,跟徐先生正相反。徐先生是头脑清楚,生理的缺陷导致他说话不流畅;这些人说话流畅,可惜,都是套话。一旦套话用不上了,脑筋就打结了。
从前呢,申爸可羡慕那些一套一套的说些申爸不懂的道理的人了,他们怎么那么高深?说出来的话,申爸听不懂。后来,申爸慢慢地发现:所有那些说着申爸听不明白的高深的话的,一般都是空心的大个儿萝卜。其实,他说的那些,他自己也不懂。如果他要真懂,他一定能够想办法把话说出来,让你也懂的。这个语言和思维...或者说,和智力,有种微妙的关系。
现在呢,申爸倾向于认为:语言就是思维;思维呢,也就是语言!当然,这在成人世界,容易引发引发争论。申爸把范围缩小一点,对于5.5-7.5的孩子而言,语言就是思维!在这个年龄,孩子从环境中所接收到的语言的质量,就是孩子思维的质量!
什么是语言的质量?准确,清晰,生动。
你去读傅雷,刚才哪个妈妈说的来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傅雷的笔下,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有所指,都有其清晰的意指。他的译笔之下,从来没有含含糊糊的话,除非是在模拟小说中一个含含糊糊的人,嘴里的话,即便是模拟一个含含糊糊的人的嘴里的话,他模拟的含含糊糊,也是清清楚楚的,就像用高清屏幕看电视机上的雪花
清晰是很难的。要做到清晰,就要用到更多的词汇,所以呢,傅雷笔下的词汇,非常丰富。可是,傅雷的译笔,清晰是清晰,但不生动
法国那个时候的景物,在他的笔下,老是有种沉闷、凝固的感觉。他的笔是沉稳的,连写天真烂漫的小姑娘,都是一种老练的烂漫。他的笔下的话,和我们生活中的口语,想去甚远,不是我们嘴里说的话儿,又清晰,就会是这干感觉。傅雷的译笔,代表着准确,清晰但不生动的风格。
那有没有生动,准确,但不怎么清晰的代表呢?有的,林汉达就是。妈妈们在录《大卫·科波菲尔》,不知道录多少了。你请录音的妈妈,来谈谈录大卫时的感受,她一定会这样说:里面的话儿,可好玩儿了。读着顺嘴儿,不闷。相比较而言,录傅雷就是件“沉闷”的事情。
语言生动,是个什么感觉啊?看过姜文的四川话版的《让子弹飞》没有?就是那种感觉。赵本山那些早期春晚上的小品,就那种感觉。
可是吧,你要知道,凡是生动的,一般就会“很俗”。赵本山就是;《让子弹飞》也是。
有没有既生动,又“雅”的东西呢?有。但很少。林汉达的书就是。至此呢,林汉达的书,除了一本《春秋五霸》以外,都在这儿了。
林先生呢,是个奇才。他最开始...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啊....在一个小出版社打杂儿,干的是比编辑还重要的活儿,拿的是连临时工都不到的薪水,就是同工不同酬。林先生一怒之下,辞工不干了:你们不就是多拿了个文凭么?有什么了不起!
他就跑道美国,去拿了个博士文凭回来。回来以后呢,林先生给中学生写了很多年的英文读本。大约和现在书店里的《英语阅读天天练》差不多的东西吧。
话说,就到了1942年,抗战最艰苦的时候,也不知怎么的,林先生对于汉语的普通话,感起兴趣来了。他对语言,一直有兴趣哈...于是,就开始尝试着,用最地道的普通话(当然,那时候还不这么叫。那时候叫什么,申爸也不知道)来写历史故事。林先生在解放后,开始出版历史故事。当然,最先出版的,就是《大卫·科波菲尔》。这个《大卫·科波菲尔》呢,林先生是拿它来当做一项试验的。
我们都知道,这个小说和语言是分不开的。每个文化中最好的小说,一定是一个最好的故事,配上最好的语言。就想《红楼梦》。当然,它的这个语言,是“那个文化的语言”。你要是翻译呢?你最多,只能把那个故事忠实地翻译过来,你没法儿把它的那个语言的特色,也翻译过来。
这就好比说,赵本山说的是东北话。他的那个东北话的小品,四川人也听得懂....尽管可能从来没听过那些词儿,但一听就懂,还特生动。因为是同一种语言么....可是,你不能用四川话,来说那些小品。一四川话了,原来的“趣儿”就没有了。尽管四川话也是充满了生动的语言的话。可是,你不能把赵本上的话,写下来,然后,用四川方言来念。你一四川话了,原来的“趣儿”就没有了。尽管四川话也是充满了生动的语言的话。
“把赵本山的话,写下来,然后,用四川方言来念”,这就是很多“忠译”的思路。“忠译”呢,很多,不过是“把英语小说里的话,用汉语写下来,然后,用普通话来念”罢了。这么干,故事倒是能保留下来,可是语言的滋味,可就全没有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林先生的办法,就叫做“素译”。这个,在《大卫·科波菲尔》里面就素译。素译呢,是把整个原著吃透,完了,用汉语来重述整个儿故事,但是呢,原著的结构不动。
这就好比说,赵本山的卖拐,有人用四川方言,重新写过,再上演一样。诶,这个路子,听起来靠谱,原来的故事没有变...结构不变么...可是,用汉语的生动性接替英语的生动性。
这么着,林先生就开试。就像申爸认定伴随聆听是建构智力的技术手段,就在这里开试一样。《大卫·考柏飞》就是林先生试出来的作品。这个大卫·考柏飞呢,很是奇特。
当初,林先生在49年,动手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儿,新中国刚成立,还没有普通话的“官方定义”。那时候,一般全国的人,认北京话。于是,林先生就用北京土话,素译了第一版。可是呢,这第一版刚一出版,国家的普通话标准出台了: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北方话,这个和北京土话,它明显不一样啊。林先生不气馁,重新素译过。重新素译的,就是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那个《大卫·科波菲尔》。其实,林先生是把这部小说,素译了两次。尽管中文名称一样,潮锋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大卫》,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
林先生的这个译本吧,你不能光“看”。光“看”不行,你得把它读出来。你一读出来,那种按不住的生动性,就从纸面上活脱脱地蹦出来了。
林先生呢,他浙江人,他讲的是浙江口音的话,可不是满嘴的京片子。他满页的京片子,是他在头脑中,硬“构思”出来的东西,书里的这些话,他平时也不讲的,这和老舍不一样。
老舍本人就讲京片子。不过,老舍的书,你一看,就知道是文人写的“巷雨村言”,它不是真正的“胡同油子”写出来的东西。赵本山的那个,才是“胡同油子”写出来的东西。回头申爸再给大家推荐真正的“胡同油子”写出来的东西。
说哪儿去啦?嗯,还是说林先生。话说这个素译。这个想法儿好。可是,素译没有成为翻译界公认的标准,为什么呢?
前儿,有人请教薄荷,问简爱的版本。薄荷对推荐的版,评价说“信达雅”。其实呢,这个“信达雅”,本不是从一开始就公认的翻译标准,素译也是和信达雅相竞争的另一个标准。可是,素译没有竞争过信达雅,失败了。
为什么失败了呢?这个素译吧,译出来的东西,是好。可惜,对译者的要求,忒高!非语言大师级的人物莫能为之。在整个中国文化界,这么多年,能够素译的,只有两位,一位是林先生了,没问题。另一位,下一周申爸再推荐。别人都干不了的事儿,再好,也不成。
嗯....说个典故吧,今儿该收工了。
话说,这个语言大师,琢磨语言,真的都琢磨“魔怔”了。林汉达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农村去改造。他呢,和另一位大师,周有光先生,给分配在一个生产队,看高粱地。两个人在一块儿,林先生就问周先生了:“你说,‘未亡人’、“遗孀”、“寡妇”,哪一种说法好?”
“大人物的寡妇叫遗孀,小人物的遗孀叫寡妇。”周先生开玩笑。林先生忽然大笑起来!为什么大笑?他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问一位扫盲学员:什么叫“遗孀”?学员说:是一种雪花膏白玉霜、蝶霜、遗孀……林先生问:这个“孀”字为什么有“女”字旁?学员说:女人用的东西嘛!
笑完了,完了。嗯,周有光先生。周先生还健在,在上海,今年108岁。先生是那一代的语言大师中,硕果仅存的一位了。
今天结束了。周末休息,不开电脑,不开手机,不上QQ。下周一接着说。

[发帖际遇]: 热情好客的 子嘉妈妈 花了 3 金币 请坛友去旅游,有想去的吗,快回帖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14: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嘉妈妈 于 2014-12-16 09:50 编辑

《中国历史故事集》之一



嗯,那啥,接着说会儿书吧。上周五,说完了林汉达,今儿说说林汉达的书吧。

书这种东西呢,它的品位,其实,就是做它的人的品位。你比如说,一本书,最主要的,就是内容。同样内容的呢,有不同出版社,不同编辑,不同装帧设计者做出来的书。要是价格都一样,那为什么不选品位最好的拿来给孩子呢?顺便,把艺术欣赏的问题也解决了,何乐而不为。
嗯。今天,拿林汉达先生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为例吧,说说这个书,微妙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中国历史故事集》,就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六卷本的那个,计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和《两晋南北朝故事》六本。
这六本呢,前四本,是林汉达先生生前定稿的。《三国故事》是林先生去世以后,边继石根据遗稿整理编辑出来的林先生的遗稿,就是上周五推荐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三国故事》。
北京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这个《三国故事》是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三国故事》的节选。就如同前边的《春秋故事》、《战国故事》是中华书局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中节选出来;《东汉故事》、《西汉故事》是中华书局的《前后汉故事新编》中节选出来的一样。
中华书局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加上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三国故事》是一个系列,是林先生写给成人看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和《三国故事》是一个系列,是从前者中节编出来,缩减后,专门给少年儿童看的。
这后一个系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打算把它一直写下去,写到新中国成立。这个打算,就产生了后来的《两晋南北朝故事》。林先生去世了,写不了了,他们只好找别人接着写。这接着写出的第一本,就是《两晋南北朝故事》,是谭一寰写的。谭一寰的《两晋南北朝故事》,单拿出来,确实不错;不过呢,和林先生的大作放在一块儿,就弱了点儿。别人续写的,就更弱了,实在没法儿放在一块儿。所以呢,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这套《中国历史故事集》,只有六本。写到魏晋南北朝,就写不下去了。
这套书有什么好啊?申爸呢,就来说说,这套书,有什么好。我们先把这套里的第一本,《春秋故事》拿出来,翻一下。
我们发现,书里有很多插图,大约有十六七幅的插图。这插图呢,都是紧密配合故事的情节来的。事实上,是专门为这本书绘画的。





这些呢,是最前面的六幅。还没有拿到书的爸爸妈妈,把这些图片放大,仔细欣赏一下,你会发现:这插图,画得真好!画家的每一笔,都力透纸背。每一笔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这个图的构图,又非常合理
人物的神态呢?栩栩如生。你翻一下前面的版权页,会发现,绘图的人叫做刘继卣。


要是你的文字知识丰富,你知道“卣”是什么东西的话,你就会感觉到...单单从一个名字你就会感觉到...这个人,肯定不一般!


“卣”是什么东西啊?卣是古代的一种器皿,盛酒用的器皿。这种器皿呢,肚儿大嘴儿小,大肚子小口。你去上海博物馆,就能看到很多青铜做的卣。
如果一个人的名字里,起了一个“卣”字,那寓意是什么?装得多,吐得少。厚积薄发么,积蕴深厚。继卣...什么意思?我这代已经向往着厚积薄发了,我儿子呢?继续要厚积薄发....它这个名字,姓儿呢?是家族带来的,名儿呢?是父亲起的....他爸爸给他起了这么个名字....那,他的这个爸爸,一定不是一般人!
百度一下,果真如此!刘继卣,父刘奎龄,天津绘画八大家之一的“土城刘家”就是指刘奎龄。刘奎龄的绘画作品:




刘继卣呢,是土城刘家的直系继承人。起本人呢?绘制连环画的大师来的。
申爸自己记得很清楚,小的时候,看过的连环画,小人书。小人书有很多啊,留有印象的,现在还能想的起来的,那都是留有深刻印象的,有哪些呢?有武松打虎、有渡江侦察记、有三打白骨精,有东郭先生,有三国演义....
前四本,都是刘继卣先生画的!
申爸那时候小啊,不留意作者是谁,只是记住了一些书。赶到一查刘继卣何许人也,申爸才发现,这个人竟然是申爸到现在还记得的绝大部分小人书的作者!这样的事情,发生已经不止一次了。
申爸记得,小的时候,曾经看到过巨人转里面的插图...那个大胖女人,用细细的细条勾勒出来的....整幅图都是用细线条勾勒的呢!
那个巨人传,申爸没有看。可是,里面的插图,却给申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到现在,申爸琢磨书的插图的时候,一查,才知道,给《巨人传》画插图的,就是鼎鼎大名的多雷!
你看啊,这个事情,不是申爸先知道多雷的大名、先知道刘继卣的大名,才去看他们的作品,才去记住他们的作品的。申爸是先看到他们的作品,自然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是十年过去了....然后,才知道他们的大名的!
那个时候,申爸小的时候,刘继卣的小人书也不过是申爸所有的几百本小人书里面的一本而已;多雷的插图也不过是申爸看到过的千百张插图中的一幅而已。申爸记住了这些,别的都忘了,那一定有什么原因。
什么原因呢?他们都是艺术大师么,他们画的就是好。这个好,不只是人们口头评价;他们的好,好在其作品掩藏在一大堆同类作品里边儿,让一个孩子,看完了,就记住:终生不忘。孩子啊,他没什么倾向性:他哪里知道谁是大师;谁不是?他看哪幅作品,记住哪幅作品,一定是出自他天生的本能的!








[发帖际遇]: 子嘉妈妈 今天心情好,魅力四射,得到了新儿教魅力女神奖励 2 威望,哇!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27:14 | 只看该作者
    大师的作品,他能和人的自然的头脑中的某些模式相共鸣。这就是好啊。什么是好?让一个孩子,三四十年以后,还记得,就是好呗。现在呢,你给孩子。给孩子什么呢?给孩子好的东西。你看哈,这个《春秋故事》,1962年出版的时候,那是最强的作者——林汉达,加上最强的美术插图设计——刘继卣,最强的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强强联合,搞出来的这么一本书。林汉达啊,那个时候,教育部副部长啊....你想想,现在,什么样的出版社,能够跟教育部副部长,定制一本书的?嗯...让我们看看,这本书的封面。 这是封面。大家先看,左下角红线上面的那一行字:“中国历史故事集”,这字体,你没见过吧?这就不是印刷体,印刷体里面,没有这种字体。这字,是刘继卣先生为这套书,特意设计的字体!除了这七个字,是这字体,别的地方,哪里都没有这个字体。妈妈们呢?买衣服。买衣服,对吧?最高级的衣服,是什么衣服?不是那种大批量生产出来的衣服,大批量生产出来的衣服,即便是范安哲,也不是最上讲儿的。最上讲儿的,是私人订制:世界上就这一件这个衣服!这个,就是私人订制。在传统上,设计书籍封面的大师,都喜欢做这种“私人订制”的字体:自己专门为一本书,设计一种字体,就印在这一本书上。这种传统,那对书籍美术设计者的要求,那太高了。现在,早已成为绝响。现在的书籍装帧设计师,理论倒是一套一套的,可就是这种基本公共,这种内涵,这种素质,不过硬。你让他们设计,打死,他们也设计不了。我们看红色的《春秋故事》四个字,这是刘继卣先生用毛笔亲自为这本书题写的....作为字,比起沈尹默先生,那自是不如;可是,这四个字,也是拿的出去手的。再就是那幅画,这是刘先生专门为这本书绘制的,重彩中国画,是土城刘家的传统画风。林汉达编著五个字,用印刷体,这是一幅极其美观的一个封面,让人过目不忘。私人订制的字体,封面,回头申爸再给大家推荐几本。申爸呢,建议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买一套....或者买几本这套书。孔夫子的存量,大约能支持这几个群里的每一个爸爸妈妈,买上几本了。买完了呢,爸爸妈妈自己先看看,林先生的历史故事,那真是“下过一番苦功”的。语言规范,自不必提。从故事本身,你要是读过,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林先生把这些零散的互不关联的故事,细心地联掇成一个整体。让你读了上篇想下篇,读了这篇想那篇....吸引你一口气读完!说说版印的情况吧。这幅图片,是88年7月的15印了。申爸呢,还有当年申爷爷买的一版一印,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申爸把两个封面放在一起,这样看得清楚。这两个封面,不同在哪里呢?从感觉上,下面的这个,看起来有点儿“燥”,上面的给人沉稳含蓄的感觉,下面的封面,是体会不到的。尽管经过很娄的扫描仪扫面,经过电脑的处理,这感觉上的差异,从这两幅图片上,还是能够感觉出来。它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那幅的青绿色的背景,印得“不正”。调色没调好,这都是同一个出版社,同一本书哦...版和版之间的书,拿在手里,感觉是不一样的。说几句新版吧。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后来又出了这书的新版:把六本书合编,合编到一个精装本里面,这是新版的封面。


我们得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别的书比起来,还是要好得多的。可是,这个和62年的刘继卣设计的老版比,那简直不是东西了,封面凌乱,重点模糊。看了这个封面以后,感觉这书除了和“历史”有关以外,就是,这书是一本经典,弄得金碧辉煌的。 当然,设计者要传达出的,可能也就是这两点。这和刘继卣先生表现书的内容的经典设计,相去就甚远了,立意上的高下,一望便知。孩子呢,你给他最好的东西,和给他次好的东西,有多大差别?单就这一本书,差别是不大的。可是,涓滴细流,最后才能汇成江海。一本书,差别不大,另一本书,差别也不大....孩子整个童年少年阶段,读的五六百本书,加起来,那差别就大了!差别有多大?决定孩子到了高中,他喜欢读什么样的书,把什么样的书视为垃圾!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中高中,那些有深度的书不看?它就是这么一点一滴地积累成的。孩子在刘继卣这样的书的熏陶下,到了初中高中,才会继续去刘继卣。而刘继卣,代表着高品质有价值的书。就这么简单点儿事儿。都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好书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09:34: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嘉妈妈 于 2014-12-16 09:43 编辑

《中国历史故事集》之二



  说一会儿书吧,趁这会儿有空儿。大家看到昨天平安发的林先生不同版本的图片没?就是这个:




首先,我们要说,平安发的林先生的两版《中国历史故事》,都是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那你会问:为什么出版社不用老版的设计,用好的插图,好的封面呢?原因呢,很简单:用老的版式设计,没人买,卖不出去,有多严重呢?一本都卖不出去。不但卖不出去,就连订货的书店,都没有。林先生的历史故事,好东西啊!出版社没辙,只能“重新包装”,把好东西,忍痛弄成花花绿绿,俗不可耐的版。这下,能卖出去一些了。


这怎么造成的呢?在于孩子的口味。这个孩子呢,你从小,第一次给他什么品位的东西,他就形成了什么口味。


咱们在这里荐书,买旧书,有三个星期了吧?很多妈妈,买了很高品质的旧书回来,耳濡目染,应经有了一些感觉。现在,你去看以前给孩子准备的那些绘本,你会有另外的一点感觉了...其实呢,那些流行的画画绿绿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垃圾...申爸还是要补充一句:好的确实有的,不是一竿子全打死哈...


我们呢,分析一下,那些绘本们,为什么垃圾。就以平安发的这几幅图为例吧,大家看第三幅和第四幅。第三幅是彩图,第四幅是刘继卣先生绘的线描图。


首先呢,感觉彩图很鲜艳,刘先生的图,是黑白的线描,不是一个东西,不好比较。看第二幅,《春秋故事》的封面,比较好说明。我们拿到那些旧书,首先的感觉是什么?就是旧么,灰突突的。


这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封面,都是彩色的。这个彩色呢,你看上去,有种灰蒙蒙的感觉。不鲜亮。你把第二幅和第三幅,放在一块儿看,就可以感受出,什么是鲜亮,什么是灰突突的,差别很明显。


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是一个自然的世界。在自然的世界里,有那种鲜亮的色彩吗?没有!雨后初晴,阳光洒在还滴着水的翠绿的叶子上,这就是我们在自然界中,能够观察到的最鲜亮的色彩的。那个刘继卣的封面呢?他的用色和风格,更接近于自然的本来的感觉。


新版的插图呢?很鲜亮,可鲜亮得很“假”。我们看,给小孩子选书,从小的时候,那些书呢,广告里怎么说?色彩鲜艳,形象生动...都是这么说的吧?色彩鲜艳,鲜艳到假的程度。


我们看,小孩子的生活。现在呢,你到幼儿园,到很多孩子的家里,你会发现,孩子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滑梯、玩具、衣服,要多鲜艳,有多鲜艳。人呢,天生的,对于鲜艳的东西,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感受,小孩子,他一出生,就生活在这种强烈的色彩刺激当中。


你看啊,一般老师来家里,都会去孩子的卧室看看。她看什么呢?她看看,孩子生活的环境,是色彩斑斓,鲜亮无比的呢,还是平淡朴素的。孩子的房间,孩子房间的色彩,大致就等于孩子将来的性格。他能不能安静下来,能不能安静的做点儿什么事儿,有没有耐心,从孩子生活的环境的色彩搭配,就知道了。


很多妈妈说,哎呀,真闹心,我这孩子怎么就这么“燥”,你就不能让他安静地呆一会儿,认真地做点儿什么事儿,你去孩子的卧室看看,就知道,孩子床是粉红粉红色的,天花板蓝得耀眼,上线的星星又黄得不行,孩子在这种环境里待久了,将来自然静不下来。孩子呢,确实活泼好。可是,活泼好,爸爸妈妈也不能老给“色彩兴奋剂”,成年累月地刺激孩子的神经。


三十年前,林汉达的老版《中国历史故事集》出版的时候,孩子们看;三十年后,再出老版,孩子们都不看了,孩子没有什么不同,孩子生活的环境变了。三十年前,社会上没有那么多针对孩子的玩具,各种颜色鲜亮到假的给孩子的东西。


现在,爱孩儿心切的爸爸妈妈,巴不得把所有“好”东西,都搬回来给孩子,对孩子来说,什么是“好”东西啊?孩子喜欢的东西,就是好东西。尤其是对小孩子,更是这样,同样一件玩具,是做成色彩自然,看上去灰突突的,孩子喜欢,还是做成鲜亮的,孩子刺激孩子,孩子喜欢?这还用说,自然是后者。


于是,现在孩子的生活中,很快就充满了各种鲜艳无比的亮眼的色彩,这样的孩子呢,长到八岁,自主阅读了,你给他老版《中国历史故事》,他根本不喜欢:那色彩的刺激,还到不了阈值,他看不上眼。


如果爸爸妈妈根本不留意这样的事情,去有意搭配孩子生活中的色彩,不有意引导孩子喜欢自自然然的书籍。等到孩子长到初中,不再有那些色彩鲜艳的书看的时候,他就倾向于什么都不看:习惯中断啦,他就不要。
这是色彩。


如果你放大了新版的彩图,也放大了旧版的线描图,你仔细看,新版周王的嘴巴和胡子,就版妲己的嘴巴。事实上,一些细节,是为我们所忽略的,新版周王的嘴巴和胡子,不成比例地大!大家发现这一点没有?旧版的妲己的嘴巴,比例要比正常稍大一点,这是画家的艺术素养决定,把物体人物画的符合比例,又显得自然,这需要有大功力而不能为,这是艺术质量的问题。


你就拿这一个衡量标准:物体的比例,去衡量那些绘本,你自己就会发现:真的垃圾。周王他那个嘴巴,不能那么大啊!可是,画家的艺术抽象能力不够,他不知道怎么画,画哪几笔,能够让那里看起来像嘴,又能符合比例。其实呢,画家的抽象能力强,他只要一笔两笔,就能画出嘴的特征,不需要那么多笔。


这个,到了最高境界,丰子恺,他脸上一笔不画,你还是能够感受到人物脸上的喜怒哀乐。他们画的这些画,是写实风格的。还有一种画,是漫画风格的,漫画要画好,对画家抽象运动形态、神态的要求,就更高。


申爸推荐一套好的漫画书,最新的,上个月才出版的呃,拉里·高尼克的《爆笑科学漫画》系列,科学普及出版社的,一套三本。这个漫画,要等孩子到了九岁十岁,才喜欢看,才能看懂。高尼克他的那个漫画,你粗看上去,都变形了,不好看,可是,你仔细品味,会发现,画家抓本质的能力,真的是强。他寥寥数笔,但是神似。


嗯,就是这个。高尼克的漫画、可怕的科学系列,神奇校车系列,这都是畅销书里面的好东西。Gonick没有后两种畅销。



对啊,华德福很多举措,做得很好的。其实呢,塑料不塑料,不是关键。把塑料做成接近于自然的颜色,也可以。


我们还是去看大申。大申呢,第一次,申爸有个东西,做对了:给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美术片。大申看的第一个片子,是一岁差一天的时候,看的《天线宝宝》。申爸总觉得,这个天线宝宝,色彩太鲜艳,刺眼,于是,接下来,大申就开始看美术片,那些拍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术片,现在看起来,你会觉得灰蒙蒙的,不鲜亮。可是,就是这个“不鲜亮”,才更接近于自然的色彩。


大申先看那些美术片,看了有好几百集。完了呢,看老电影,打仗的什么的,后来怎么样了呢?到了现在,比如,出去旅行,到了酒店里面。酒店里面有电视啊,他就看电视,他专挑记录频道和科教频道看,完了呢,喜欢那种里面有老电影镜头的历史片,他就看那些模糊的黑白片,看着,还问:为什么那些人都一跳一跳的啊?


一部《20世纪风云录》,看了无数遍了。反反复复地看那些历史镜头。好莱坞的大片呢?当然也感兴趣,不过,有大片....指他没看过的...也有有历史镜头的老片子,他选那些老片子看。


当初,两岁刚开始看录像的时候形成的口味,影响到六年后的今天;同样道理。今天,孩子初次自主阅读时形成的口味,影响到六年后....就是初中和高中....时孩子读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给男孩子看,就很好。都是打仗的片子,这有什么不同吗?存有同样疑问的妈妈,需要自己到网上去,看一看《拯救大兵瑞恩》,再看一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就知道它们之间的不同了。


嗯,先说这么多。相信,很多妈妈已经收到了《中国历史故事集》。请收到这书的妈妈,自己先读一读这书。没有买到的妈妈,申爸还是建议你去买两本回来。孔夫子上应该还有很多,买两本,试一试。


完了呢,有了感想,不管关于那个方面的,都来群里说一说,我们来欣赏书本身。


申爸呢,建议每一个爸爸妈妈,都去孔夫子买一套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要这个封面的


哈:http://book.kongfz.com/9146/223338957/只要是这个封面的,就都是1962年版的,印次可能不一样。六本,都在这里:《中国历史故事集》。
春秋故事 林汉达 1962年3月一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6625k79cbk6545k4e8blhk6797k6c49k8fbemhk5c11k5e74k513fk7ae5/
战国故事 林汉达 1962年7月一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6218k56fdk6545k4e8blhk6797k6c49k8fbemhk5c11k5e74k513fk7ae5/
东汉故事 林汉达 1979年9月一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4e1ck6c49k6545k4e8blhk6797k6c49k8fbemhk5c11k5e74k513fk7ae5/
西汉故事 林汉达 1963年10月一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897fk6c49k6545k4e8blhk6797k6c49k8fbemhk5c11k5e74k513fk7ae5/
两晋南北朝故事 谭一寰 1981年11月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4e24k664bk5357k5317k671dk6545k4e8blhk6797k6c49k8fbemhk5c11k5e74k513fk7ae5/
三国故事 林汉达 边继石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4e24k664bk5357k5317k671dk6545k4e8blhk6797k6c49k8fbemhk5c11k5e74k513fk7ae5/

为什么我们要这个呢?原因很简单:“请跟我来”!
申爸曾经在爱网,发过一个系列,就叫做“请跟我来”,是欣赏古典音乐的。现在呢,所谓“荐书”,不过就是另一个系列的“请跟我来”。这次不欣赏古典音乐,欣赏书。


欣赏书,你手上就得有书。没有书,你怎么“来”呢?孔夫子上的绝版书,再没有比这个“中国历史故事集”存货更多的了,并且,这书非常便宜,加上邮费,很多比新书还便宜。你要赶紧下单,拿到书。要不,下周,请跟我来了,你没书,哪里都去不了。


爸爸妈妈们很快就会感觉到:一旦你掌握了“飞地拓荒”的诀窍,孩子到处“飞”,你的孩子能飞多远,就取决于你能找到什么样的好书,你手里没有好书,只有200-100,孩子他飞不起来。刚扇扇翅膀,翅膀就断了。这是这个,插一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0:01: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嘉妈妈 于 2014-12-16 10:04 编辑

     007---周五集中荐书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2014-10-24
H0007修罗王-添妈  2:52:02
VIP-大圣-申爸  3:41:32
我的天哪,真的是早!
书:

1、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英】刘·卡洛尔 著 赵元任 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963fk4e3dk601dlhk8d75k5143k4efb/

2
、爱的教育 【意】亚米契斯著 夏丏尊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12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7231k7684k6559k80b2mhk534ek4e1ck5e08k8303/
是这个版哦:
http://book.kongfz.com/41816/93834053/

3
、世界五千年 陈必祥编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一 1981年4月 二 1982年8月 三 1982年11月 四 1983年10月 五 1983年10月 六 1984年9月

4
、木偶奇遇记 【意】科罗狄原著 徐调孚中文译述 【美】科勃伦特绘图 1957年7月 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6728k5076k5947k9047k8bb0mhk5c11k5e74k513fk7ae5n190001h199512/
是这个版哦:
http://book.kongfz.com/16400/125021985/

5
、明希豪森奇游记 【德】埃·拉斯伯原著 刘浩译 高更夫校 1980年9月 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660ek5e0ck8c6ak68eek5947k6e38k8bb0mhk5c11k5e74k513fk7ae5n190001h199512/
是这个:
http://book.kongfz.com/16611/235975207/



H0079铭妈-鲁  2:21:32
H0047白骨精浩妈  3:21:29
H0076刁钻吉瑞妈  3:21:46
哈哈,你们在报数?我2点多就醒了,我是每天半夜醒来玩一会儿,再睡到6点多起床,不过今天醒早了。
H0057烟-立河妈  3:22:02
申爸什么时候来?睡不着了,躺着也在做梦,还不如起来呢,这不心里有事吗。
VIP-大圣-申爸  3:29:39
来啦来啦,书来啦。申爸算是看明白了,立河妈不是说申爸什么时候来,而是说书什么时候来....
VIP-大圣-申爸  3:29:41
1、从文自传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4ecek6587k81eak4f20n197001h198812/
里面搜出来的版,个顶个好...似乎,81年人民文学的风格稍弱。
申爸觉得最赞的版,是人民文学的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11886/194768097/
小河太可气了:申爸还没发布,就被她给猜中了。结果,往外一帖图,麻麻就抢光了。
下次,申爸可得小心。

2
、俗世奇人(绘图绣像本) 冯骥才著 作家出版社 2000年6月一版 2008年修订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4fd7k4e16k5947k4ebay0v3/
这个版最好哈:
http://book.kongfz.com/10970/275908744/

3
、怪世奇谈 冯骥才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602ak4e16k5947k8c08y0/
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34480/209140852/

4
、我的青少年时代 侯宝林著 1982年1月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6211k7684k9752k5c11k5e74k65f6k4ee3mhk5317k4eacw3/
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22568/195498605/

5
、世界童话名著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8年12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zk4e16k754ck7ae5k8bddk540dk8457mhk6d59k6c5fw8/
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25607/261237742/
2014-11-14
VIP-大圣-申爸  3:00:58
嗯,这个星期的书。

1、呼兰河传 萧红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79年12月
http://search.kongfz.com.cn/product/zk547ck5170k6cb3k4f20mhk9ed1k9f99k6c5fv2w1/
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cn/163451/276065820/


3
、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丹麦】安徒生 著 叶君健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年1月一版 1979年4月7刷,简体版
http://search.kongfz.com.cn/product/zk5b89k5f92k751fk7ae5k8bddk548ck6545k4e8bk9009mhk4ebak6c11k6587k5b66w3/

4
、巴黎圣母院 【法】维克多·雨果 著 陈敬容 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0年6月
http://search.kongfz.com.cn/product/zk5df4k9ecek5723k6bcdk9662mhk8d35k5dde/
这个版的哈:
http://book.kongfz.com.cn/6494/194295303/

5
、儿童几何 【苏】日托米尔斯基 舍夫林著 赵维贤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2年5月版
http://search.kongfz.com.cn/product/y0zk513fk7ae5k51e0k4f55/
这个封面的哈:
http://book.kongfz.com.cn/11966/281539952/

申爸呢,推荐的这个书,分成ABC三类。大致相当于大学里的课,分成必修、限选和选修的样子。

这五本书呢,只有一本,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必修A类。

完了呢,《世界寓言名著》本是薄荷推荐的。申爸买了一套,大申坐在床上,两个小时多一点儿,就全翻完了。翻完了呢,就说:看完啦!不肯再看。这个,算是限选B类。

安徒生童话的翻译版本众多。申爸之所以推荐这个版,主要是因为,人文社的这个版,封面和整体的设计,是经典风格的...倒不是因为里面的文字....文字,翻译的文字的风格本身,见仁见智,只要妈妈们喜欢就好。

嗯....之所以这个版本,是书的整体风格。教育小孩子,安徒生童话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题材,你必须得有一本。如果妈妈们自己对文字的风格没有太多的考虑,可以选这一本。只要的考量是:书的风格。这书的风格,是将来把孩子的阅读口味调整到经典上去的路子。孩子一旦习惯了这种风格的书,他就一直挑同样风格的书。

而一本书,一旦被设计成这种经典的风格,它的内容,就不会不好:这是经过有水平的人精心设计,才能出来的风范,不是拿台电脑,Photoshop随便拉一拉,就能出得来的。随便拉一拉,所用的素材一样,但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差远了。

《儿童几何》是一本低幼读物,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里面讲了几何的一些基本概念,点啊,面啊,角啊什么的。这两本,算是选修,C类。

贵州人民版陈敬容译本《巴黎圣母院》,是一经典,算是非限选,B类。这个版,早先是三联出版的....好像是生活出版社出的...不过,那个早先版,久已找不到了。这次,贵州人民再版了这个经典版本。风格设计,和第一版略同。这个版的最大特点,和中华书局的《前后汉故事新编》和《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差不多:把专有名词,用下划线划出来了。这是中国传统的不带句读的书的做法。那个不带句读的书,最难断的是专有名词:第一次读到啊,很容易把名词里的字,断到句子别的部分去。为了解决这问题,就把专有名词划上线。现在,书都有句号逗号,这么划线,没有必要了。
这几本书,算是一种“遗存”,让孩子知道:还有这样的书。

嗯...说起来,贵州人民的“再版”,于是将近35年前的事情了....时间过得真快。
2014-11-21

VIP-大圣-申爸  3:53:23
书,书来啦:

01、访美掠影 费孝通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0年2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y0sk8bbfk7f8ek63a0k5f71mhk4e09k8054n197801h199012/
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18689/190713699/

02、语言与社会生活 陈原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0年4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y0sk8bedk8a00k4e0ek793ek4f1ak751fk6d3bmhk4e09k8054n197801h199012w2/
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8298/218552086/

03、经典常谈 朱自清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0年9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y0sk7ecfk5178k5e38k8c08mhk4e09k8054n197801h199012/
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8903/175536997/

04、语文常谈 吕叔湘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0年9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y0sk8bedk6587k5e38k8c08mhk4e09k8054n197801h199012/
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19900/198797387/

05、印象派的再认识 吴甲丰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0年12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y0sk5370k8c61k6d3ek7684k518dk8ba4k8bc6mhk4e09k8054n197801h199012/
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6/1984069/

06、艺术科学丛谈 金克木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年6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y0sk827ak672fk79d1k5b66k4e1bk8c08mhk4e09k8054n197801h199012/
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7951/223316758/

07、中西诗歌比较 丰华瞻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年11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y0sk4e2dk897fk8bd7k6b4ck6bd4k8f83mhk4e09k8054n197801h199012/
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15293/185583678/

08、希腊漫话 罗念生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年10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y0sk5e0ck814ak6f2bk8bddmhk4e09k8054n197801h199012/
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134867/207491598/

09、美学四讲 李泽厚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年6月
http://search.kongfz.com/product/y0sk7f8ek5b66k56dbk8bb2mhk4e09k8054n197801h199012/
这个版哈:
http://book.kongfz.com/23827/221240858/

这是一套书哈,其中,只有吕叔湘的《语文常谈》是必修,其他都是选修。
其他:
VIP-大申爸2014-12-05 9:29:55
还有谁家听娃的东西也上瘾啦?都出来说叨说叨吧。
小河家的娃,现在应该对《小熊维尼》上瘾...乔向东译,上海人民版的。那本书,在语言上有些特别的地方,思维方式,也都是四五岁孩子的,大人反而有些搞不懂,有四五岁孩子的麻麻,试试看。
希腊神话也很好...
台湾腔不咋好,慢慢儿地,把台湾腔都换了吧。版本很重要...因为不同版本的语言不一样。小孩子,与其说是在听故事,不如说是在听语言。语言用来表达故事,故事是语言的内容。可是,故事和语言还是不一样的。故事是故事,语言是语言。小孩子,听语言的成分远远超过听故事的成分。
论语译注,这个版最好

有能读繁体的妈妈,用这个版好,中华书局有简体版。最好的简体版,是他们出的第一版,可惜,申爸不知道是哪个。小孩子,你给他的第一本书,是什么风格,以后,他就接受什么风格,喜欢什么风格。这个读的那些天书,风格尤其重要。
哈哈,买这类书,要是不能阅读繁体的妈妈,买前一定要问清楚,是繁体还是简体。哪呀,也不止是繁体的缘故;即便是都换成简体,很多字,可能也蒙。
不认识的字,用搜狗输入法在搜索引擎里面查,很方便。比如说,查“泤”,不认识,就输入ushuiyi。用u开头,告诉输入法,要造字模式。然后,就输入那个字的左上角的部首的读音和右下角的字的读音水shui和以yi,字就出来了,很方便的。體:uguli,就出来了,不管繁简,都可以这么查。澄:ushuideng,左上是三点水旁,就输入shui;右下是登,就输入deng。

嗯,说起给孩子读论语译注,申爸想起来一件事情。
这个字啊,不认识,你要去查。不管是用字典查,还是在搜狗里面查,可是,查完了呢?你要是不注音,等你给孩子读的时候,你又不认识了。你准备的时候,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字上,要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意思上,把一句话的意思搞懂,这样的话,你查到的生字,等到读的时候,就还能读出来,大家可以试试,你要是把一个字,放在句子里,不用去刻意记,就记住了。你要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学,去记,等你用的时候,就全忘了,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孩子学习阅读。推荐的那些书,也是等到了三年级以后,能够流畅自主阅读了,引导孩子去读的书。孩子一般不会从一开始,就喜欢读那些书的。
VIP-大申爸 2014-12-12  13:53:00
嗯,这么多群里,经常有妈妈小声地嘀咕:这么老多书,孩子能读完吗?申爸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觉,孩子将来,会读多少书。
这些呢,是从78年一直到03年的少年科学画报。整整这25年的画报,每月一期,一期不少。实际的应该比这还多十分之一的样子。有一些,被大申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一时找不回来。

这么一厚摞子纸,大申在三年的上学期,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就全看完了。岂止是“看完了”,很多期,大申看了三遍四遍五遍...

在孩子的阅读敏感期,他的阅读能力,就这么强。其实呢,不止是这些画报。当时,看画报的空隙里,大申还把一套新语文读本,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初中几年级,基本上都看完了。看完了,他自己说:高中的不好看。嗯,那时候,高中的新语文读本,确实他不喜欢。看不懂。孩子每天上学,能看这些书的时间,也就是写完作业之后的业余时间。其实呢,这些年,大申差不多就以这个速度,一直看过来的。

有了这个参照,现在已经很好伴随聆听孩子的妈妈,你自己就可以私自揣摩一下,你需要给孩子准备多少书籍资料了。
V01-冀-西妈-0210G  14:04:13
嗯,西西虽然当初错过了伴听时机,但是从小也养成了一点阅读习惯,她看书一般就是一次抱一撂,一本接一本,很快就吞掉了,当然许多也是重复看的。
V03-眉豆妈-沪  14:09:55
我觉得按眉豆平常一天一本可怕的科学这种速度看,现在准备的也就够她看一年的。有可能还不够。
V30-京-乐妈-0706B  14:10:44
我记得我小时候看书,全村的书全看遍了,找不着书。后来不吃中午饭,省钱去租书。可惜,那时候能租到的全是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我这例子不算,忽略。。。。
VIP-大申爸  14:14:57
所以呢,趁着双十二打折,麻麻们至少要把所有的可怕的科学、所有的李毓佩(不用管高年级低年级,你拿回来,孩子就给你照单全收)都搬回了。李毓佩选的时候,要小心点儿,他的那个书,各个出版社都出,重的很多。

申爸老推荐旧书,老推荐旧书。完了吧,他们吧,老说申爸是孔网的托。为了洗刷毁谤,申爸觉得,有必要推荐一组新书。申爸把这些新书样书的链接一个一个地摆出来。这个,妈妈们不要去“抢”哈,慢慢等机会,等到最便宜的时候,给娃都抱回来。确实,很多妈妈不熟悉这些书。以前,申爸以为给个书名就完了。后来发现,还是不足够。反正是新书,我们保留一个书单,加上样书的链接,以后,就可以避免这些事情了。

1、可怕的科学系列:

A、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B、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玩转中学数学(注:包含在全套经典数学系列中):

大家注意,这些呢,是商家买书的时候包。妈妈们买的时候,要仔细核对包里面的具体的每一本书,不要买重了。

C、       可怕的科学(含可怕的历史)--- 接力出版社:

嗯,大家仔细凑凑这个可怕的科学哈....有多少本,申爸也搞不清楚。

2、神奇校车:

这个神奇校车,太坑人了。搞不清哪些包是怎么回事。当初,大申看的,是四川版的。估计这个赚钱,版权给贵州抢去了。有买过知道的妈妈,给个完整的链接哈。

3、万物简史:

完全版:

青少版:

这两个版都要哈。都好。

4、戈尼克的漫画书:

A、玩转全球史华夏出版社

B、玩转遗传学中国人口出版社

D、      爆笑科学漫画
物理探秘 化学妙想 环保超人

VIP-津-薄荷可妈 17:24:34

VIP-大申爸  17:26:10
薄荷这个是新华老版。还有一本是《漫话计算机》。这套书极赞!当时,在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申爸在一堆特价书里面挑出的这三本书。好像当时老版要12元,后来10元成交的。好多年以前的事了。
VIP-
津-薄荷可妈  17:28:41
差不多,我原价的两折买的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VIP-大申爸  17:28:48
啊...不是10元。当时四本书,还有一本。另一本忘了是哪一本了。是的....顶级的这种好书,认的人很少,全都当废纸打折卖。
5、希利尔讲世界地理、世界史、艺术史,江苏人民出版社:
啊,找到了书。还有一本是《漫话物理学》。一套是四本。不是三本。两块五一本买的。
VIP-津-薄荷可妈  17:33:30



IP-大申爸  17:40:45
这本没见到过。好吗?
VIP-津-薄荷可妈 17:42
:

VIP-大申爸  17:43:32
这套书看上去很赞!原来是三联的啊。
戈尼克的新华版漫话还有这两本。
VIP-津-薄荷可妈 17:45:21


申爸给鉴定一下。
VIP-大申爸  17:46:38
不错,这个书。《新物理学》有书吗?拍几张看看?
VIP-
津-薄荷可妈  17:48:47
没有,我看其他内容我这有了戈尼克之类就没有重复买,就买了这个。
VIP-大申爸  17:53:13
申爸就纳闷儿:他说的新物理学,“新”在哪里呢?知不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0:24:03 | 只看该作者
008---世界童话名著
有些孩子,阅读很偏,常见的有偏公主书、偏动物小说、偏童话、偏恐龙。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动物小说从孩子的生活中,彻底清除出去。要妈妈有决心,舍得,过上一个星期,孩子的口味,就回归正常了。常见的问题是:妈妈下不了狠心,总是想留下几本精品。这么干,孩子就脱离不了依赖。
孩子的阅读,要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学兼顾,兼收并蓄,杂食,才健康,不要让孩子偏到某一门里面去。
继续说些轻松的话题吧,欣赏书。
上周呢,申爸推荐了五本书,其中的《世界童话名著》是一套书,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的。申爸呢,推荐的书,一般都是要等到孩子三年级以后,自主阅读了,才引导孩子去看的。有没有现在就能看的书呢?尽管不多,还是有。这套书呢,就是从五岁一直到小学阶段,孩子都可以看的书,是一套连环画,让我们先欣赏一下这套书。



关于童话,这套书源起,妈妈们可以看叶君健和蔡若宏写的序言。申爸扫描下来,大家应该在图片里,看得清楚的。


整套书一共八册,总目录在这里:



考虑到现在这套书,只能在孔夫子上淘旧书,一整套,还是相当地贵的,有了总目录,爸爸妈妈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册来买。
我们看,这个事情:什么书是好书呢?
妈妈们去买来一本200-100的书,翻看,你会看到,那个书,一翻开是扉页,扉页完了忙不迭地就目录;目录完了,就正文。一篇序言也没有;编纂者的话,也没有。

什么是编纂者的话呢?这是商务印书馆著名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出版说明:



这个呢,就是编纂者的话。这些话,大致是说,编印这书的目的、宗旨、使命等等。
没序没跋,啥都没有的书,就不要挑来给孩子看了,不太可能好。好的书都看不过来,不必在垃圾堆里去翻捡了。你看它这个书啊...有很多细节,很多时候,没有人注意,但反应品质。
拿到这套《世界童话名著》的妈妈,你回到家,随便找出来一本书,在随便哪一页,你把它打开来,然后,往书桌上一放,你会发现,这书能够翻着“放住”。不信,你回家去试试。你现在桌面上就有书...一般是这样的....你打开,随便翻到一页,你往桌面上放放看,看能不能“放住”,放不住!现在很少有能“放住”的书了。你一松手,书自己就合上了。这套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的书,本本都能“放住”。买了这书的妈妈,回去试试看。
这是一些和这书有关的事情。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书本身。我们先来看版权页:

这是第一辑下册上的版权页:1988年12月1版,印数:40500,定价:8.90元。大家注意封面画的画家。封面画是励国仪画的,对吧?
跟着申爸爬高楼的妈妈,对励国仪有印象吗?对,就是那个设计《少年时》封面的画家,这是位大家。申爸呢,以前也不知道她,就是《少年时》封面上那个羞涩喜悦穿着大红戏服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打动人心的形象,申爸才去百度“励国仪”这个人的。这个人画得,好。真好。这是第四辑上册中《红鬼的眼泪》里面的一幅,妈妈们仔细看看这幅画:




这是一个日本故事,你一看,就知道是日本风格的,但是,励国仪用她擅长的装饰风格,来套日本风格,就变成了这幅有独特味道的画。当然,整套书,十好几位作者呢,不是每一位都画到励国仪这个水准。不过,到不了这个水准,从整体上看,整套书的绘画,也是相当不错的,连环画中的佼佼者。
其实呢,确实有好多好的连环画...小人书...的,申爸没法推荐,前些年,已经有过几轮连环画的收藏热了,孔网上那些好一些的小人书,早被推到天价去了,现在,买不着。
重版再印的呢?他们没有留意到纸张的问题,把一个内敛大方的连环画,印得满身散发着暴发户的气味....其实,也许,那些重新印刷连环画经典的人,本身就是些满身铜臭气的暴发户,也说不定,什么人印什么书。
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三国演义》,一直再版,品质一直相当地不差。这真是个奇迹。旧书呢?六四开班的好的连环画,价格已经上天了,像《世界童话名著》这样的三十二开本的连环画精品,那些投机者暂时还没有顾及到,爸爸妈妈们还能用合理的价格,空网上淘到这套好书。连环画,适合于十岁以下所有的小孩子看。
我们再继续欣赏这套连环画的装帧:第二辑封面:

这辑里估计包含《木偶奇遇记》,励国仪画了一个长鼻子木偶在封面上么...封底:


版权:

这是第一辑下册上的版权页:1988年12月1版,印数:40500,定价:9.00元。

第二辑下册的封面:


第二辑下册封面两个小孩儿的面容,画得差点儿意思。太普通,没想法的画。其它还好。
第三辑 上 封面:


这个豌豆国王设计得太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3:12 , Processed in 0.15635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