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播} 杂谈之特别策划-申爸说阅读
阅读之七:孩子自己喜欢的书,怎么爱上贡布里希,阅读的路径
这些日子...自打进入羊年以来就是这样....申爸迷上了“阅读”这件事情了。说到贡布里希,申爸回忆起春节长假里边,自个儿想出来但没写下来的一些想法了。赶紧写,要不,回头又忘没了。
你说,这个贡布里希吧,写《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他呢,目的是写给小孩子们看的。可是呢,已经阅读了的孩子,妈妈把书竞回来,给孩子去看这本书。一般来讲....妈妈要是不中大奖的话....孩子并不乐意读。
嗯...这个书吧,从作者的主观意图来看,分成两类。一类呢,是作者写给孩子看的,另一类呢,是作者写给大人看的。可是,从孩子的角度看过去,即便是第一类,也分成两种。孩子会把“写给他们看的书”,分成“我喜欢看的”和“我不喜欢看的”两种。
能写出给孩子看,并且孩子喜欢的书,并不容易。那需要特别的能耐。尽管贡布里希在宏观图景上面强,可是他写的这本书,还是以对着小孩子的口气,“大人以为孩子爱看”的书。但是呢,在孩子。他接受起来,这本书比那些本就是“写给大人看的书”,要容易。
贡布里希显然不是郑渊洁。郑渊洁才是写孩子爱看的书的圣手;当然,郑渊洁也不是贡布里希,郑渊洁绝计写不出贡布里希那样功沉力厚的书出来。孩子需要郑渊洁,也需要贡布里希。问题是,怎么才能让孩子喜欢上贡布里希呢?
郑渊洁,他写的书好,孩子爱读。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是小孩子,他开始自主阅读了,你什么时候把郑渊洁给孩子,他什么时候爱看。郑渊洁是愉快阅读,孩子天生喜欢,爱看。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郑渊洁固然要给孩子,可是,你把郑渊洁写过的,正在写的,甚至未来还没写的书,都拿来给孩子读过,孩子还是成为不了贡布里希。要想让孩子成为贡布里希,最最基础的事情,就是要设法让孩子喜欢读《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喜欢读《艺术的故事》....就像喜欢郑渊洁一样喜欢这些书。
嗯....申爸觉得,申爸把问题说清楚了。
有几个要点:第一呢,申爸是想说,孩子只看孩子喜欢看的书,不足以长成去贡布里希。也许,是绝对长不成贡布里希...这个,从千千万万无数的孩子的实践来看,似乎是这样的;不但长不成,很可能背道而驰。这一点,目前申爸也不大确定。
第二呢,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让孩子喜欢上贡布里希,要有特意的安排。申爸呢,不知道那么多“阅读推广人”,他们的思路是什么.....请了解的妈妈,概要说说....推测起来,他们的思路,似乎是说,给孩子喜欢看的读物,由浅到深,慢慢地,孩子就会喜欢看《艺术的故事》了
语晨妈:朗读手册里推荐的大都是获奖小说。
大申爸:获奖小说自然有获奖小说的作用....有很大的价值,这个当然....可是,获奖小说可不是全部。远远不是。差得远呢。充其量,阅读获奖小说,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阶段的需要。
可是,“这个阶段”以外呢?他们有说吗?如果推广儿童阅读的人,只停留在获奖小说的层面上,那连申爸的推测的水准,都还没有达到呢也不知道他们推广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或者,根本就没有目的。这个,申爸都不知道。算了,不说他们了。
第三呢,申爸是想说,毫无疑问,孩子有孩子喜欢读的读物,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只要爸爸妈妈从孩子自主阅读那一天开始,就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合适的读物,孩子就会欢欢喜喜地去读。爸爸妈妈忽略了,不给,孩子自己也会周边的环境中自己去找...借啊什么的,自己找来读。不只是借,自己也偷着买。
如果....申爸随手拿两个象征性的极端来代表....想要从丁丁历险记到黑格尔的小逻辑,孩子一路走过去。
这个孩子的阅读,从丁丁历险记到小逻辑,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能过去的呢,还是中间要想蹦床一样,有些地方要蹦上去的?
语晨妈:还推荐很多的科普书,很多书绝版了,所以她们看到有新出的,终于引进的,都会热情地推荐,我知道的比如大英百科全书,汉声数学之类的,大都推荐些新引进的好书吧,比如艺术的故事。
大申爸:语晨妈,如果孩子不看《大英百科全书》,她们怎么说?
语晨妈:我知道的是孩子都爱看的。2、3年级的孩子都主动去看。孩子不爱看的,那就妈妈念,亲子阅读嘛。
语晨妈:我说的是儿童版的大英儿童百科全书。
大申爸:啊,语晨妈说的大英百科全书,不是指西妈那套《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吧?申爸的问题就在这里:这两个百科全书之间,是可以顺畅的连接过去吗?喜欢看大英百科全书,将来到12岁,就会喜欢钻不列颠百科全书?她们有说吗?
语晨妈:好像没说。阅读,他们说的是享受,不功利的阅读,然后那些好处不经意间都收获了。还推荐过那套大开本的现在已经绝版的希腊神话,我就是那时候收的。
迅雷爸:儿童大英百科全书,喜马拉雅上有音频,娃边听音频边磕磕巴巴的看,这个和让娃阅读小学语文课本的路子差不多,里面的文章和课本的也差不多。娃读这个和读课本感觉差不多。
大申爸:嗯……大英百科全书,申爸没见过。感觉是一本不错的书,从孩子的反应来看,也好。
语晨妈:儿童大英百科全书,里面有很多插图的,都是那个很久年代的插图,很有亲切感的。
大申爸:从积极的角度来说……如果把孩子整个的教育比作大象的话……好的阅读推广人的思路,是在摸象肚子,说是一堵墙。申爸这么理解,靠谱吗?
迅雷爸:读这套12岁蹦不到不列颠那套,估计,一套16本,不是1本。
语晨妈:这套也是不列颠出品的。
大申爸:嗯...就是说,申爸特别关心,从一个家长的角度,孩子的阅读要怎么安排;而不是从一个专家的角度,孩子的阅读要怎么安排。
申爸最关心大象,不要象鼻子啊、尾巴啊、肚子啊...再精确的鼻子尾巴肚子,都还不是目前最要紧的事情。爸爸妈妈见过把阅读当成大象,整体来说的话,就转过来参考。在囫囵个儿的大象这个层面,别人是怎么说阅读这个事情的....这是申爸最想知道的。先说到这儿吧,让申爸再想想,回头接着说。
迅雷爸:朱永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上面这句算不?
大申爸:算,一个孩子的阅读史应该怎么规划,有说没?要是没有方法论,只有态度宣言,就没意思了。没办法实操。
迅雷爸:朱规划的方法论,应该有吧?之前我没深入去探究,还不知道呢。 阅读之八:阅读——训练思维技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申爸今天想说技能和阅读这个事情。那时候,申爸给大申看了超多的科普。很多很多。于是,妈妈就说,申爸这是要把大申培养成科学家的节奏啊。现在呢,你到申爸家里来,你会发现,大申在昏天黑地地看小说,看童话,看历史故事。妈妈又要说了:这是要把大申培养成文学家,培养成历史学家的节奏啊。培养成什么,申爸从来没有考虑过。给孩子看什么类型的书籍读物,完全是按照孩子成长阶段的需求来安排的。
我们培养孩子,绕不过去的一件事情,就是将来打算让孩子从事什么职业。于是,很有一些家长,把让孩子从事什么职业,甚至从事什么类型的职业,当成自己的教育目标。比如,想让孩子“当律师”;甚至,想让孩子“当白领”,“当金领”。这些呢,想想,可以;当作目标来培养,就不妥当了。我们知道,这个“当律师”呢,是需要孩子具备某种技能....做任何职业,背后支撑着的,都是一种“技能”。这个技能,需不需要培养呢?当然需要啦!不过,这个是不同年龄段上的“需要”。现在呢,孩子们都还小,不是培养某种技能的时候儿。
这么说哈....举例子来说:比如说,家长,从事文学创作。大申就有家长,专职的作家来的。于是呢,小学四年级,就引导孩子阅读莎士比亚。这个呢,就过分了。莎士比亚...原著哈,戏剧脚本...不是四年级的孩子要读的东西。四年级呢,可以读莎士比亚故事,这个没问题。莎士比亚戏剧故事。但是,四年级不是读莎士比亚的原著的时候....这个故事和原著有什么差别呢?回头详细说...
当然了,申爸不了解那个家长真实的想法:也许,只是引导孩子当做“天书”读一下。这样做呢,就无不可了。这个,申爸是想说,那位妈妈,要是真的想让儿子将来在戏剧创作方面,超过自己的话....妈妈的水平,已经是很高的了,万众瞩目...现如今呢,不仅仅是莎士比亚。从大图景的角度来说,能够写剧本,那不过是一种“技能”。让孩子从小就看戏剧,喜欢上看戏,喜欢阅读剧本,喜欢编戏,这是训练孩子这种技能的一种途径。能不能写出和莎士比亚想媲美的戏剧来,不取决于这个路径。
有两回事:喜欢编戏和能编出和莎士比亚...至少,和他妈妈写出的剧本相媲美的戏....从小就采取那个路径,肯定能够让孩子喜欢编戏;但是,肯定不能够让孩子成为莎士比亚!在更高一个层面上,这是两回事。
每个爸爸妈妈,都是爱孩子的。不止是你这样,谁都一样。申爸举大家都知道的事做例子吧。比如说,成龙和房祖名。以成龙的在电影方面的造诣,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在造诣上比自己要高,那是完全可能的。一个小孩子,在很小,很合适的时候,有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手把手地教,那将来会是不得了的事情。要是当年成龙在小的时候,有成龙来教.....成龙自己可以想想看,那会是什么劲头....这一点,成龙不会没有想过。现在,房祖名成年了。今天的房祖名,33岁了;不要说和今天的成龙比,就是同当年的33岁的成龙比,也远远不如的。连提鞋都配不上... 这是怎么搞的?
申爸期望,爸爸妈妈们明白申爸在说什么问题....这个“虎父犬子”,具体是怎么造成的呢?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可以透露出一些线索:房祖名上镜的年龄,肯定远远小于成龙上镜的年龄...或者说,把表演当做一种技能来学习,房祖名要比成龙要优越得多。但是,要成为大师级的表演艺术家....超过成龙吧,这么说...光有表演技能,是不够的。要想让房祖名超越成龙,他还需要另外一种“技能”。申爸的意思是说,要想从事某种职业,训练孩子有这种职业相关的技能就够了;可是,要想让孩子在这种职业中,做得好,做到最好,光有这些技能,就不够了。
还需要什么呢?还需要另外一种特殊的“技能”。我们都知道,我们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由大脑指挥的。一个演员,他要表演,他的大脑,肯定可以比较自如地指挥他,进行表演。这毫无疑问。表演涉及到很多很多种身体的动作,大脑要调控演员,去做这些动作。有肢体的动作,有面部表情的动作...
大脑的动作是思考,就如同面部肌肉的动作是做出表情一样。我们可以训练一个人,表现出喜怒哀乐的表情:让面部的肌肉,作为一个器官来行动,做出各种动作。
我们自然也可以训练一个人,让他的大脑作为一个器官,来思考。也就是说,问题是这样的:别的器官的行为,由大脑的活动所决定,可以训练;但是,大脑可否作为一个器官,其活动,也可以训练呢?大脑可以指挥别的器官行动,但是,大脑怎么指挥自身呢?大脑也是一个器官么... 这个事情,可就有点儿复杂了。大脑的功能是思考,“大脑指挥自己思考”,这也是一种行动啊,也需要“练熟了”,成为一种“技能”。在电影的表演艺术方面,成龙父子俩,差异就在于这种大脑本身的“技能”水平的差异!思维技能上的差异。要从事好任何一项职业,和这项职业本身有关的技能,加上思维技能,就成了。
大脑如何训练自身呢?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上帝是谁创造呢?让我们退回一点点。上面提到了,虎父犬子的问题。可是,也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现象在呢!
这两种现象,用双技能理论,很好解释:孩子培养好了思维技能,加上大师级的爸爸,培养他专门技能,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比如说刘奎龄刘继卣父子;要孩子没有被训练出良好的思维技能,那就虎父犬子了。在专门技能方面,爸爸再努力,把孩子训练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可以当演员,可成不了表演艺术家。
嗯....你去问那些信仰上帝的人,上帝是怎么来的。他们会告诉你说,上帝是“自来就有的”,对于上帝来讲,不存在“是谁创造了上帝”的问题。他们的回答很奇怪,但是,只能是这个样子。
大脑如何训练自身,使之具有“思维技能”的呢?我们只能说:从孩子自己的角度看,思维技能是“自来就有的”。可是,从旁观者角度看,每个人的“思维技能”,水平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怎么造成的呢?这是由于每个人成长的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的。
既然叫“技能”,那就能够训练...对吧?那思维技能,怎么“训练”呢?靠阅读。阅读呢,是训练思维技能的方式之一;但是,毫无疑问,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申爸说,等到大申长大,长到一定阶段,就好办了。大到一定时候,申爸就有记忆了。申爸自己知道当初是怎么回事。
这个阅读哇,有两类东西,很是特别。阅读资料哇。一类呢,是民间故事;另一类呢,是心灵鸡汤。那些读者文摘上的小品。申爸记得很清楚:自己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很喜欢读这些东西。
这个民间故事和心灵鸡汤,有什么特殊啊?简言之,民间故事和人类所共有的神经回路,同亮;阅读心灵鸡汤是一个人探索自我的一种憋足的手段。在合适的时间点,让孩子大量阅读民间故事,是训练孩子思维技能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这个民间故事呢,申爸一直在大申那里试验。在此之前呢,大申喜欢读那些科普读物。对于民间故事,喜欢,不反对。但没有科普读物喜欢;这个寒假呢,事情倒转了。申爸把民间故事和科普读物,一起给大申,大申明显倾向于民间故事。到了给民间故事的时候了。
这个孔网,好哇。接下来呢,咱们要竞一些最优秀的民间故事....不过呢,还有重要事情。于心灵鸡汤,大申可有可无。就如同当初,他对民间故事的态度一样。心灵鸡汤,还不到时候。现在呢,申爸的眼光,和当年十几岁的时候,自然不同了。走心灵鸡汤的路,那实在太别扭。在协助孩子建构自我的方面,有更好的,更精粹的书籍在。
嗯....申爸说,从建构大图景的角度,要给孩子三类的资料:自然图景,社会图景和自我图景。在自然图景方面,已经有了阿西莫夫、伊林、中国本土的科普作家的“科普创作选集”。基本上差不多了。还有些边角....是一些很重要的边角....补充一下,就齐备了。
社会图景,介绍了世界史纲和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社会图景的书籍,浩如星辰,群星璀璨,好的书,实在是多。并且,都不奇缺。申爸会择其要者,推介一些。
接下来,在进入自我图景之前....自我图景建构的好书,非常之少!插入“民间故事”...当然,不仅仅是民间故事了。其实,精确地说,是“适合孩子阅读的书”。
爸爸妈妈们留意到一件事情:申爸推荐的基础三百,都是大孩子甚至大人看的书。这和申爸推介的对象有关系。就是说,申爸认定的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家长....这一点,爸爸妈妈一定要时刻留意....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有什么特殊?他们要伴随聆听,听天书。而对于伴随聆听,尤其是天书而言,是没什么合适不合适的问题的。是没什么适合孩子的水平不适合孩子的水平的问题的。
遴选伴听资料,引导孩子伴听;遴选天书资料,标准不是“适合不适合”,标准是“好不好”。只要好的,就可以拿来给孩子。没什么“适合不适合”的问题:都适合,只要它是由汉语词汇构成的资料就行了。在伴听阶段,要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探索建构自然图景的基础;进一步探索建构社会图景的基础。但是,这个阶段呢,还谈不上训练思维技能。
训练思维技能,是下一个阶段的事情....小学四年级开始的事情。
现在呢,大申五年级下学期了。申爸有个问题,十分独特的问题:大申是第一个,拓荒者。申爸没有“申爸这个思路下面”的任何可借鉴的范例....也许有,就在某个角落里面放着,申爸找不见。申爸只能观察大申的表现,通过大申的表现,再来调整。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酝酿期,然后呢,再表现出来。这个孩子可以明显表现出来了,不是最佳实践期。最佳实践期是在他的酝酿期。就好比,大申听天书,是在五岁十一个月零八天的时候,表现出来,给申爸观察到,并且抓到了。那么,什么时候是给孩子读天书的最佳时期?应该是在五岁十一个月零八天之前...我们忽略必然会有的孩子之间的差异性,为简便起见,就假设所有孩子都一样....比如说,五岁半。大申呢,现在是表现出浓厚的对民间故事的喜爱了。申爸观察到了这个现象,申爸必须要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要完成那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训练自己的思维技能。不能说“训练”,训练是从别人的角度说的。应该说是“练习”。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他内在的发展会给他提供动力,去练习这个阶段需要练习的东西。现在看来呢,这个民间故事,应该什么时候给?应该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或者再早一点点。但是,不管怎么说,应该是孩子出了7.5岁之后。具体什么时点,还有待群里的妈妈在自己的孩子那里的实践结果出来了之后,再决定。现在申爸给大申民间故事,确实有点儿晚。好在,时间窗口还在...
在大申的阅读这个问题上....自打2012年8月28日,大申明显地获得了自主阅读能力以来,申爸所做,乏善可陈。这最主要的,是缺少了一个明确的思路:在根子上,申爸只知道阅读重要,但不知道这个阅读具体怎么重要。在作为一项技能,训练大申阅读的技能技巧这方面,通过哈利波特和金苹果,申爸做得不错。可是,大申炼成了出神入化的技能,作为技能,这没用啊!用这技能来做什么有价值的事情?
申爸很明智地把大申的阅读,分成了愉快阅读、定向阅读和拓荒阅读....并且,大申已经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些观念,自己也建构起了对这些“阅读”的理解。这个呢,充其量,是为了未来做好准备。可是,准备干什么呢?还是没有思路。准备干什么?训练思维能力。就要干这个事情。
嗯...退回到大申的那个同学那里。那个孩子,假设他的妈妈要把他培养成超过自己的剧作家,怎么办呢?先获得有关自然社会的大图景,打下良好的智力基础。然后呢,阅读民间故事,训练孩子的思维技能。这个思维技能呢,是关键期训练好,完了,管一辈子的事情。孩子整个的成长过程,让孩子接触戏剧。等孩子到了13岁,职业敏感期,让孩子喜欢上编剧,就行了。
在伴听敏感期,打下良好的智力基础;孩子自主阅读了,让孩子获得很好的自主阅读技能;然后呢,训练孩子的“思维技能”,在自我图景的建构期,让孩子对整个世界的最后一个部分:自我,建构起良好的图景。可以在职业敏感期,引导一下孩子的职业取向....从五岁到十三岁,在教育方面,大的图景,就是这个了。 阅读之九:阅读—从文字到解码(小心拼音读物)
最高水平的阅读,是阅读那些经典作品
阅读呢,首先是指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通过文字,从纸面上获取信息。敏妈呢,转了一篇文字过来: 这篇是说阅读的。在这里呢,这篇文章里面,作者口中的“阅读”,不是说获取文字的方式。作者的意思,是指第二种意思:从读到的文字中,复原原来的信息。这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有人有毅力,就把书拿来当文字读....就像大申当初读哈利波特那样.....这样的人呢,也读了好多好多。可是,有个食而不化的毛病在那里。这种呢,就叫做死读书。过分关注阅读的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做得不好的人,就是死读书的人。
这样的人很用功,但没什么效果。死读书就是这么个回事。
这个书呢,都有作者。作者要先有要表达的意思,完了呢,才把他的那个意思,用文字表达出来,写下来。这是一个编码的过程。书上的问题,就是一些代码,码子,其本身没有意义,意义蕴含于其中。 那些码子的意义,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读者呢?把文字作为文字“读”出来是阅读的一个层面。在这个层面,关注编好的码子本身;把“读”出来的码子,在头脑中解码,还原出作者原来的意思,进而引申,联想出自己的意思....这个意思是作者在写的时候,没想到要去编码的.....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书上的文字,就是一些代码,码子,其本身没有意义,意义蕴含于其中。
阅读能力强,大脑的解码速度就要快。当然,把文字作为文字,读出来的速度要快。所以,阅读的那个第一个层面,是基础,工具。为解码服务的。
作为孩子呢,他的阅读的两个层面的能力,是交替获取,渐次形成的。大申的读哈利波特,少年科学画报那个时段,就在练习把文字作为文字读出来的能力。而这种可以看到的练习呢,还不是罪关键的步骤。最关键的步骤是琢磨丁丁历险记....桥梁书...的那一年多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没有拼音,没有字典等等的辅助....其实,是没有拼音,没有字典的干扰...他能够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获取意义上面。用意义来拉“把文字作为文字读出来”,强力地拉。
他们景山,不提倡拼音辅助阅读....不只是“不提倡”,有可能反对。这个,申爸当时没有留意....他们的语文教学,根本就不注重拼音。
小学一开学,也学拼音。三星期,拼音就教完了。孩子根本不会拼,不止不会拼,ei和ie,iu和ui,都是混淆到一块儿的。他们也不管。找急忙慌地开始集中识字。他们要两年内学会认2000个字....按照申爸的统计,是2735个字。
家长们着急啊:这个孩子不会拼音。于是,在家里,都拼命地教。申爸没教大申学拼音。没教的原因,很简单:申爸觉得,他们是教学改革校。这个第一脚开球,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这个么个法子,开出看起来如此歪歪扭扭的一脚球,那一定有他们的用意。甚至,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是故意的!
等着,别着急。申爸倒要看看,这一脚歪球,会把开到哪里去。 两年之后,答案出来了:弱化拼音的干扰,把孩子带进了强悍的阅读能力的获取轨道里面去了。因为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规定,要教拼音,所以,他们就用这个怠工的法子,“教拼音”。申爸怀疑,如果教学大纲不那么规定,他们是不是根本就不教拼音。
不管猜想是否成立,他们景山的教学目的是阅读,而不是拼音,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大申呢,就在这样的一个教学思路下面,在学校,学会了阅读。并且,掌握了强悍的阅读能力。 这个事情啊,爸爸妈妈们想想看,大申他们班级呢,可不止大申一个孩子,还有四十个呢。
大申的阅读能力...目前哈...只有William一个孩子,可以和他PK。不是每个孩子的阅读能力,都强。很多不强的在那里呢!
同一个班级,同样的环境。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个呢,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两个原因,都和家长有关。大申阅读能力强,这是好事,所得;但是呢,大申的拼音能力弱,这也是事实。 这个呢,是当初,申爸把大申的学习,完全扔给学校造成的。
我们退回来看。现在呢,每个家庭都重视孩子教育,在家里教孩子。他们这个景山呢,成立55年了。在这55年绝大部分时间里面,他们的教学体系是基本稳定的。就是说,三十年前,他们也是这么教。那个时候,家长也重视教育,但不是想现在这样,家长越俎代庖,去抢着干老师干的事情。
家长没几个人教孩子学习拼音....况且,那个时候,很多家长本身就不会拼音。拼音这个东西,是六十年代之后才进入课堂的。
那个时候的孩子,在客观上,没有家长“瞎掺乎”的干扰,让形成良好阅读能力的孩子,比例要比现在,大得多。
申爸的意思是说:家长干了自己不该干的事情,把事情给弄坏了。好心干了坏事。
另一个方面呢,就是大申当初,一进入景山的时候,他和别的孩子,就有些不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呢?大申听了很多故事。
它这个阅读啊,“读”进来的码子,要解码,才算完成了完整的阅读过程。要解码,就得有解码的机制。这个机制呢,在孩子的头脑里面。
在一个人的最开始,这种“解码机制”是怎么形成的呢?聆听进来的词汇,存储在小脑袋里。存储的结构,就是解码的机制。
我们呢,拿计算机来做比拟,看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计算机呢,我们都知道,它有程序,也有数据。程序是程序,数据是数据。程序是用来处理数据的,处理完了,出结果。
人的大脑不是这样。人的大脑,数据就是程序!一个词汇听进来了,大脑必然要把它存储在皮层的神经突触网络里面。存储完,形成的新的网络,就为下一个新词的存储,做好了准备。
下雨。已经存储下来的词汇....就是已经形成的神经网络....会决定接下来的新词,存储在哪里,怎么存储!雨越下越大,词越存越多。雨下到一定时候,地上一定会出现水流,这是自然规律;词存储到一定时候,必然会涌现出概念,涌现出观念。这同样是自然规律。
面对一篇新文章,大脑中已有的词汇的存储网络,基本上都健全了,那么,新进来的内容....那些码子....就会“扰动”已经形成的网络,找个地方,把自己存储下来:一旦这个扰动过程开始了,新的概念,新的观念,新的想法就会喷涌而出。这些新的概念,新的观念,新的想法据以形成的网络,有一部分,是和原来作者头脑中的网络一致的。同亮。
可是,没有人头脑中的网络是一模一样的。那些不一致的部分,涌现出来的新的概念,新的观念,新的想法,就是读者自己独特的感受了。“作者之意未必然,读者之意未必不然”。你可以从原著中,读出新的东西,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启示:既然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要依据于读者已经建构好的神经网络,去同亮。假设,你是一个作者。你面对的读者群,千差万别。每个读者头脑中的网络,全都不一样。那么,你要想把你的意思表达给读者,让他和你同亮,你的一个想法是什么?
一个自然的一定会有的想法就是这样的:我的书,从一开始,就着手帮着读者去建构一个适合于我要表达的意思的神经网络。不是不能和我同亮吗?那好,我就在我自己的作品中,让读者建构起来一个网络。完了吧,我依靠新建构起来的网络,和读者同亮。
爸爸妈妈明白申爸要说的意思没?很可能,没有人这么想。可是,确实有很多人这么做。 这样的作品,我们有一个名字给到它,叫做“古典作品”!
古典作品,你去读,刚开始....不止是刚开始,你读到一半了,都还一样:沉闷,冗长,平平淡淡。
可是,一旦作者所要“临时建立”的网络,在读者的脑海中建立起来了,作者就开始充分展示他要表达的意思了。于是,高潮就来了。
那些古典主义的作品,你读完了,带给你的震撼力,强烈到你都形容不出来。
它古典主义的作品,开始的时候,必沉闷,必冗长,必平平淡淡。它在建构他要表达的意思的神经网络,现建,这个建构的过程,必然是“润物细无声”。一旦建好了,作者要依据刚才建构起来的网络,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时候,高潮就如期降临。
顶级的古典主义的文学艺术作品,比如说巴尔扎克,贝多芬的交响乐,瓦格纳的乐剧,莫不如此。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迷恋贝多芬啊?
他那个东西....尤其是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九合唱....就是按照这个路数干的:一开始,不断地酝酿酝酿,建构建构,一旦酝酿成熟了,建构好了,他就开始疯狂了。高潮一拨接着一拨,一浪连着一浪,越来越高,越来越high。他确实天才,在高潮中,你都会觉得,可以了,结束吧,不能再高了,你还怎么可能再高得上去呢?可是,他不管,他稍微喘口气,更高的一浪,壁立千尺,排山倒海样的,就又压了过来。
这个贝多芬,一曲结束,听众整个都沸腾了,爆炸了。
说阅读,教孩子阅读,形成阅读的能力。最高水平的阅读,是读什么呢?
如果把阅读作为一种能力来看的话,最高水平的阅读,是阅读那些经典作品。有能力读那些作品。
巴尔扎克,傅雷,他们的书,印得很多。事实上,读的人,并不多。就像贝多芬,知道的人很多,每个想学习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必买一张合唱回来。但是,从头到尾,听完的人,就不多了。
如果我们认为,人生就是活一个经验的话,那些经典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东西。
因为,只有那些作品,才会给人带来“全新的”、“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经验。
好么,那当然:它自己建构同亮网络,自己用。当然是“全新的”了。
这个文学艺术作品呢,申爸拿来当例子,不过是这些作品知名度更高,表现得更集中罢了。
任何一部好书,你不管是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阿西莫夫的最新科学指南,霍利切尔的科学世界图景中的自然界....他们都是在“临时搭建神经网络”。你读那些著作,读完了,你会有一种“啊!我明白了”的感觉。
这些作品,也是经典作品。只不过,他们的高潮部分,不像贝多芬那样,明显得一目了然而已。
孩子呢,在关键期,伴听,吸收词汇,下雨,形成未来同亮的神经网络....当然,也是未来解码的机制....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引导孩子突破读文字的关口。
接下来,就引导孩子走上阅读古典作品之路了。这个呢,比较重要。
附: 申爸:这个问题。 爸爸妈妈别给孩子带拼音的读物就行了。
孩子他在联系阅读的时候,书上没有拼音,也就么有干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