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嘉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书推荐] 《我拿什么喂养你,我的孩子!---申爸荐书贴》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5-6-5 18:16:54 | 只看该作者
003-《大家》CCTV访谈节目

申爸和大申呆时间长了,申爸有种感觉:教育孩子呢,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
要想教育好孩子,亦非常简单:你只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在敏感期,你把最好的资料给到孩子,他自己吸收,就长得最好。
那大申又一个什么敏感期到了,导致申爸要陪着大申熬夜看电视剧呢?
还记得,大申说过的一句话吗?大申考试考好了,自己得意地说:“老子牛逼!这句话呢,背后的涵义非常丰富。这个呢,我们回头再谈。
申爸一直说,孩子在十三岁之前,主要的成长目标,就是在小头脑里建构起整个世界的大图景。
大图景呢,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社会和自我。
有关自然的资料,申爸涉及得最多,阿西莫夫、伊林、少年科学画报、李毓佩....社会的呢,少一些,比如说,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世界史纲...诶,世界史纲已经买好了,小河眉豆妈她们,后台的流程建好了吧?能拿出来竞价了吧?那个书,妈妈们拿到就知道了:那叫一个宏大。嗯....自然和社会,都有涉及。但是,迄今为止,申爸孩子没有涉及到一个重要领域,那就是:自我。
申爸还没有涉及到一个重要领域,申爸在观察大申。申爸不是说,大申没有在建构自我的观念。事实上,大申一直在建构。
孩子在建构自我观念的旅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是在三岁的时候,孩子开始用“我”这个词,来指代自己。
对于成人,用“我”来指代自己,那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
可是,对孩子,却不然。“我”,音节是wǒ。在汉语中,这个音节就是我的意思。me,音节是/mi:/。在英语中,这个音节也是我的意思。
一个孩子,生活在汉语语言环境中,他长到三岁,就知道用wǒ来指代自己;一个孩子,生活在英语语言环境中,他长到三岁,就知道用/mi:/来指代自己。这说明,wǒ也好,/mi:/也好,用哪个音节来指代我的意思,是社会文化环境规定的。这个,不是固化到基因里面去的刻死了的事情。
你要是认真琢磨一下,孩子是怎么明白wǒ是指代自己的这件事情,你就会惊叹:这个造化真的神奇。什么原因呢?因为,你不管是谁,都不能教会孩子wǒ是指代自己的!你想想,你怎么教呢?
我们都是爸爸妈妈,都刚刚教过孩子认识事物。你想教孩子苹果,你见到苹果,就指着苹果说:“苹果苹果。”孩子就跟着说:“苹果苹果。”过一段时间,他就明白了:“哦...这种东西叫苹果。”以后,他一看到苹果,就大喊:“苹果苹果。”孩子一想吃苹果,就大喊:“苹果!”爸爸妈妈就知道了,孩子学会了“苹果”。
可是,这个“我”不一样啊。
妈妈正在吃饭,说:“我正在吃饭。”忽然灵机一动,想教孩子“我”,就指着自己跟孩子说:“我...我在吃饭。”孩子呢?孩子糊涂啦:wǒ是什么意思?是指坐在旁边的那个对我很好很好的人吗?不对呀,那个人叫“妈妈”呀,怎么又出来“我”了?难道,“我”和“妈妈”是一个意思?回头,明天,爸爸有和孩子一块儿吃饭,也想教孩子“我”是什么意思。就也指着自己跟孩子说:“我...我在吃饭。”孩子呢?孩子更糊涂啦:这个wǒ到底是什么意思啊?不是“妈妈”的另一种说法吗?怎么今天又变成爸爸的另一种说法了?
爸爸妈妈们,你们想想看:就这个“我”字,你怎么可能教会孩子?
谁不管指着自己,跟孩子说wǒ,他都教不会孩子这个wǒ的真实意思!
它本来就是个不定代词么...说话的人一变,这个wǒ指代的人,就变了。这个光靠语言,肯定教不会。可是,教不会不要紧,孩子却能学会。
孩子一长到三岁,就都会了wǒ是什么意思,完了呢,自己用这个wǒ,用得还没有错误。事实上呢,申爸刚才分析的用语言来教孩子wǒ的分析,可能根本就不对!孩子他肯定不是像申爸分析的那样,学会语言的。孩子就是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不断地建构小头脑中的各种神经回路。这些零散建构起来的神经回路,总和到一起,变成一个更大的神经网络,到了三岁多的时候,就自然涌现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呢,把孩子自己从混沌一体的世界中区隔开来,形成一种关于“自己”的感受。然后,孩子在日常生活的用语中,抓到一个音节,用这个音节来指代这种感受。在汉语环境中,这个音节就是wǒ,在英语环境中,这个音节就是mi:。孩子一旦把这个音节和这种感受联系起来,自己嘴里说出来,说了几次,身边的人的反应,也对路,他就一辈子用这个音节,来指代“我”了。
这也就是说,孩子在生活中,头脑中先建构起实质的神经回路,这个神经回路对应着要命名的东西;然后呢,在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中,抽取一个词汇,用这个词汇来命名自己头脑中的这个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够解释,为什么每个孩子都能学会那个怎么也解释不清楚的“我”。嗯,这个分析呢,很清楚的告诉我们:我们是先搭建起自己头脑中的神经网,然后,才去“语言表述”我们的神经网所代表的东西。
这就是所有幼儿教育专家,都主张:对于幼儿,要通过实际动手,要通过体验来学习,这种主张的原因了。
他们是有道理的。
可是,这个人哪,他要是这么简单的话,那就没什么可琢磨的了。
这个语言哪,很神奇。
在初期,幼儿阶段,孩子肯定是像上面那个样子,先实质,后词汇,这样的方式来工作。
可是,当孩子长到七岁半,事情发生了变化。
在李网的高楼的一开始,申爸就详细描述了这种变化的一个具体例子:抹黑好莱坞大片,让大申自己喜欢去听音乐会。这里不复述了。我们来分析那个过程。
在看下面的分析之前,妈妈们要去看教具2的18-25页。没有那个基础,下边妈妈就看不懂了。
你说他这个钱学森,09年就去世了。等到教具2里面提到的那个时候,12年5月份,他都去世三年了。大申自然没有见到过钱学森。
郭永怀呢?
早在大申出生前36年,就去世了。郭永怀去世两年以后,申爸才出生呢!
大申怎么可能从实际生活中,得到钱学森郭永怀的直接经验呢?
这不可能。
可是,你仔细去看教具2的第24-25页。在那里,很明显地,大申受到了钱学森郭永怀的影响!
那个影响,是决定性的。那个时候,大申还不能自主阅读。钱学森郭永怀呢,不是大申阅读得来的知识。不管是阅读文字还是图片,都不是。
大申是靠看活动影像,得到的钱学森郭永怀的知识的。通俗地说,大申是靠看纪录片,得到的这些知识。或者,也可以说,大申是靠看纪录片,在头脑中建构起了神经回路。可是啊,大家注意:大申靠看纪录片建构起来的神经回路,和玩泥巴建构起来的神经回路,在获得方式上,有本质的不同!
后者是直接经验;前者是间接经验。
说到这里,申爸插一句
妈妈们去找大申的编年体记录....义工妈妈们详细整理出来的,放在网盘里面....那里面,梳理出了大申早期看过的所有纪录片的名单。妈妈们把那些纪录片,都从网上找来,放在网盘上,单独一个目录。我们需要这些纪录片了。从爱网开始,申爸就一直在强调:把电视从孩子的生活中驱逐出去。有妈妈那样做了。那样做的妈妈,现在你的孩子有福了:
给你的孩子看《大家》。CCTV的一个访谈节目,宁向东主持的。
这个节目应该不难找。
这个寒假就看。注意:只给孩子看《大家》,别的纪录片,没看完《大家》之前,最好不给。
要知道,喜欢看活动视频...就是电影电视....是孩子天生带来的七色花(教具2 P52)。这也是一瓣珍贵的七色花瓣,妈妈不能像珍妮那样,随遍就用掉了。 以前不让看电视.....除了看英语的动画片以外....那是要憋着孩子,憋到一定时候,拿来有大用。现在,这个“大用”的时候到了。
《大家》呢,慢悠悠的节奏,里面的知识、人生感悟和体验,浓得化不开。
你去看初中高中的孩子,几乎没有喜欢看这种东西的。因为它没有吸引力。但是,这个东西,对于一直不给看电视的孩子,那吸引力,大得了不得。
你的孩子会非常喜欢看《大家》。
第一部纪录片,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重要就重要在,这第一部纪录片,规定了孩子的口味:他今后,对什么样的纪录片感兴趣。
就如同两三岁的时候,第一部给到孩子的动画片,要给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那样
申爸相信,在座的很多爸爸妈妈,也不喜欢看《大家》,甚至,很多爸爸妈妈从来都没看过。
不要紧,这次,你陪着孩子,一起看一个寒假的大家。回头,咱们再谈体会和感受。
那些没掐电视的孩子,妈妈要注意:很可能,你的孩子不看《大家》。这个,妈妈自己要想办法。
现在呢,要引入活动影像作为教育孩子的关键手段。你从开始就踩不上,一步踩不上,以后步步踩不上。
接着说哈....
你说,这个孩子,从纪录片中看到了钱学森,看到了郭永怀....你怎么说,他都没接触过这些人,对吧?在听音乐会的例子中(教具2 P19-26),钱学森郭永怀爱因斯坦,确确实实在实际的生活中,起了作用。并且,起的还是重要的作用。
这说明,七岁十个月的大申,早已经能够从间接经验中,学习到东西了。
从玩泥巴,游戏中学习;到看活动视频,纪录片中学习
在大申长大到七岁十个月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悄悄地发生了这种变化....
在教具2 P51中,申爸提到过一个问题:游戏和学习,真的有区别吗?
从建构神经回路的层面来讲,它们根本就没区别!
只不过,敏感期不同。
在孩子幼儿阶段,爸爸妈妈不能够指着看电视来建构好的神经回路。那要去玩耍,去体验,从直接经验来建构神经回路;
从间接经验建构的神经回路,要依靠幼儿阶段直接经验建构的神经回路;在直接经验建构的神经回路基础上,再做事情。
可是,当孩子从间接经验建构有价值的神经回路的敏感期到来的时候,妈妈们要及时调整:给孩子活动视频,给孩子伴听资料,把这个天赋的能力,利用起来。
什么时候是从间接经验建构有价值的神经回路的敏感期呢?
就是现在。
现在呢,孩子6、7岁。他还不能自主阅读。
他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最有力的手段,还是看活动视频。一边看,一边听。
听伴音。
看视频呢,是单向的。这个不像游戏,全方位,360度。
很多幼儿教育专家,极力反对给幼儿看单向传播的视频。她们是有道理的。可是,你的孩子现在不是幼儿了,是儿童了。幼儿教育专家,她们,已经铁路警察——管不着这段儿了。
要跟着孩子的成长,及时调整策略。不要给昨天的东西框死了。孩子一旦能够借助活动视频,听讲解,从这种间接经验中学习,孩子的天地,一下子就被极度地扩大了。我们注意:所谓自我,是一个人头脑中全部神经回路的总体感受
把所有单独建构起来的神经回路单元,全都放在一块儿,形成一个总的覆盖整个大脑的神经回路。这个神经回路,涌现出来的感受,才是自我。
嗯,我们说过了,我的涌现;说过了,从间接经验学习。
只要是掐了电视的孩子,我们[size=+0]100%可以肯定,他会很喜欢看《大家》。
只要活动视频,这个年龄的孩子,就都喜欢看。

孩子看大家,妈妈也会跟着“。妈妈们跟着蹭上一个寒假,就不得不感叹:人家成功,人生美满,那真的是有人家成功,人生美满的道理啊!
嗯...妈妈们在孩子看《大家》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件事情:不要就着电视的题材,给孩子发挥,讲道理。
孩子们现在还听不懂道理,妈妈给孩子讲听不懂的道理,只会培养孩子厌烦的情绪。
妈妈们呢?要在看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思维,体悟出来的道理,仔细想:哪些是必须教给孩子的!

然后呢,记住或者记录下来。等孩子到了八岁整的时候,要记得直接讲给孩子听!那个时候,才是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
这个大家呢,为什么看?
其中,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样的。
这个大家,访谈节目。他们访谈的,都是在各个领域中的顶尖人物。
百家、诸行业
每个领域中的大家呢,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到自己领域里的知识。这会带来大量的专有名词。
这个大家,对于词汇敏感期的孩子来讲,那简直就是一本活词典。经济文化军事政治艺术哲学,无所不包。这些学科领域的专有名词。这是一点。
另一点,这个大家,其本身的名号,对孩子来讲,也是一个专有名词!孩子从小以专有名词的方式,对这些大家的名字熟悉了,等他长大,自己可以选择自己阅读的资料了,他自然地倾向,就是这些大家们写的书。自然而然,孩子人生一出手,就直奔每个领域的最高成就....
妈妈们看教具2 P55
大申怎么知道了那么多科学家的名字的?
就是靠看大家看的。在这个年龄,孩子“想知道这么多人需要知道这么多人,就是孩子的自然本性。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一切的核心。只要抓住了人,把这个核心当线索,往下捋,就很容易把事情捋清楚。
[size=+0]在孩子的词汇敏感期,把“人名[size=+0]”就作为词汇,给孩子灌进小脑袋里面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15-6-5 18:17:33 | 只看该作者
004-《大染坊》
现在,我们要说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人格。
人格是什么呀?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说“你侮辱了我的人格”;说一个人,他“非常有人格魅力”
那么,什么是“人格魅力”呢?
让我们从“直接经验”开始。
妈妈们去找一部电视剧:《大染坊》
这部12年前拍摄的电视剧,找来,先看。
在看的过程中....基本上,每个妈妈可能都看过了;如果你没看过,那就更好了....随时回来,讨论这部电视剧。
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
嗯...这样哈,有几个事情,要说一下:
第一呢,妈妈们看,看的过程中,随时有感想,随时回来说说。有什么感受、联想、体会...不管是哪个方面的,妈妈们都回这里来,随时说几句。想说得多,就多写些;想说得少,就写一两句。但是,要写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想法。只要是自己的感觉想法,就行。
第二呢,麻麻有毛病:一看到好,就忙不迭地给到孩子。你要知道啊,这个东西好,孩子得长到合适的年龄,进入敏感期,它才好。孩子还看不懂,不要提前给。
申爸呢,昨天和前天,没有起来写东西,就是陪着大申看这部电视剧来的。看得太晚了,早上爬不起来。
大申现在呢,申爸才给他看大染坊。
大申多大?
十岁半。
你等到孩子长到十岁半,进入敏感期,再给孩子看《大染坊》。现在,只是妈妈自己看。不要提前给。提前给,不但没帮助,反而有阻碍。
第三呢,申爸说,要推荐基础300.
基础300不全是书。还包括活动视频,纪录片啊、电视剧啊....什么的,全部都算。
这个《大染坊》,肯定是基础300之一。没的跑
这是这个....感兴趣的妈妈,先去看/重温电视剧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15-6-5 18:42:08 | 只看该作者
005-中国本土优秀科普作家创作选集系列(共9册)

关于大图景的建构,第一要务是自然图景。

在这个主题下面,申爸已经推荐过“浪漫主义”的阿西莫夫;“现实主义”的伊林;数学童话李毓佩。还有最后一类,中国本土优秀科普作家的作品。

第一本,《董纯才科普创作选集》

封面:


封底:


作者像:


版权:



董纯才科普创作选集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0年3月 印数:76800 定价:0.42元


第二本 戴文赛科普创作选集

封面:



封底:


扉页:


作者像:



版权:



戴文赛科普创作选集 科学普及出版社 江苏科学出版社 1980年4月 印数:5400 定价:0.90元


第三本 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 上册

封面:
  


封底:



作者像:



版权:



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 上集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0年4月 印数:39900 定价:0.69元


第四本 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 下集

封面:


封底:



版权:



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 下集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10月 印数:8500册 定价:1.30元


第五本 顾均正科普创作选集

封面:



封底:



作者像:


目录:


顾均正科普创作选集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1年9月 印数:6050册 定价:0.77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15-6-5 18:49:17 | 只看该作者
第六本 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

封面:



封底:



扉页:



作者像:



版权:


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 科学普及出版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年8月 印数:5400 定价:0.85元


第七本,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 第一集

封面:


封底:



作者像:



版权:


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 第一集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2年8月 印数:7200 定价:0.80


第八本,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 第二集

封面:

封底:

作者像:

版权:


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 第二集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6年1月 印数:3500 定价:1.40元


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

封面:


  
封底:


作者像:


版权:


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1年3月 印数:8100册 定价:0.78元


这一共是9本7套书,这套书呢,总体上来讲,很难读...当然,孩子一旦读进去了,收益亦匪浅。

九本书里面,只有现在正在竞拍的董纯才科普创作选集和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比较容易读。
孩子到九岁十岁,自己会很乐意读。不用引导,到时候,他自己就会喜欢看。

为什么难读呢?又为什么好读呢?

这七位作者,董纯才、顾均正、贾祖璋、高士其、茅以升、竺可桢、戴文赛先生,大致分成两类:

前三位先生,是出版家。编辑出身,亦兼能翻译。

我们已经知道的,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是董纯才先生翻译的。董先生不止翻译了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还翻译过他的《五年计划的故事》、《人和山》等5本书。伊林对董先生的影响很深,翻译完伊林之后,董先生就仿照伊林的风格,写科学小品。结集,便选出这本《董纯才科普创作选集》。

搞翻译的人,比如王汶,起本身不能写科普作品。董先生能。这本书里的科普作品,当属中国第一代科普作家的作品,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解放后,董先生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和叶圣陶先生是同事。在出版这本书的时候,他也兼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所以呢,这本书是这套书里的第一本,也是印数最多的一本,印了76800册。因为编辑出生,本身兼翻译家,董纯才和顾均正的书,都通俗好读,文笔纯正。

后四位,都是科学家。高士其是微生物学家、戴文赛是天文学家、竺可桢是气象学家、茅以升则是著名的桥梁学家。他们各有本业,写科普作品,不过是业余爱好。不过,高士其有些不同。他把给孩子们写科普读物,视为自己的一项崇高使命,坚持不懈,用功最甚。

因为他们本身是科学家,经过了严格的科学训练....竺可桢是哈佛博士,戴文赛是剑桥博士,高士其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茅以升则是卡耐基梅隆的博士....学术规范在他们那里,已经根深蒂固。即便是为普通人写的普及读物,这种规范性,也时时刻刻透露出来:严谨、清晰、精确。

能把科普文章写得清晰精确的人,多了,为什么是这几位?

这有个很特殊的情况。

他们四位呢,都是从老的古代经典发蒙的。他们的古文底子深湛。深湛的文化底蕴,加上清晰的现代的科学训练,让他们的行文,从语言文字本身的角度来看,十分丰满!他们四位的每一篇文章,不论从布局谋篇,还是从遣词造句来讲,单独拿出来,那都是语文课文的水平的!

你这个孩子,读一遍,获取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这个固然;顺便,也把语文的素养,给熏陶了!一举而多得。

特别是,这几本书,可以作为孩子从科普到科学规范的过渡书...

这套书呢,装帧真的非常漂亮




整套书的封面设计都是赵一东先生,标题呢,估计是他自己提笔写的。整体是庄重的风格,大理石纹理,用纯色表现。书名是传统书法,这个字呢,本身拿出来,并不怎么样。可是,当作为一本书的封面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整体很漂亮。每本书的右下角,都有一幅漂亮的小图。小图选得很赞。贾祖璋、竺可桢和董纯才的三本,小logo尤其赞。

董纯才和顾均正的两本里面,一些篇章,明显是仿写。其他的,其风格,全部是原创。我们的原创,比起伊林和阿西莫夫来,固然在气势上,有不足,但亦有明显的亮点。

中华文化,涵蕴其中。大致呢,有两个方面,十分抢眼。

一个是茅以升先生和竺可桢先生的几本书。中华文明,在过去三千年里面,浩如烟海的文献流传下来。茅以升先生从大量的史料中,把有关桥梁的资料,汇集到一起,讲述我国造桥技术的源流,类别。这别有特色,这种类型的科普,在别处是见不到的。

竺可桢先生运用古代文献,对一些地方,当地的气象物候,也做了系统的梳理,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中国文化呢,唐诗宋词,辉煌灿烂。有没有把古诗词引入到现代科学体系之后,把文章写得诗情画意,情趣盎然的呢?

有。就是贾祖璋先生的作品。

贾先生的作品,我们在中学都学习过《南州六月荔枝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知道这些诗句,估计爸爸妈妈们都是从贾先生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文章中读到了的。

贾祖璋可不止写了这一篇把古诗文入科普的文章,他写了好多。在《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里面,收了贾祖璋很多这样的科普文章。

他以诗如文,写花,写鸟,写各种生物,水仙、梅、鲫鱼、金鱼、蚕、荷花、蝉、萤火虫、螃蟹、菊花、野鸡....诗情画意,意蕴无穷。贾祖璋的文章,独树一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引导孩子喜欢看他的文章,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诗词、文章欣赏...一勺就都烩了。

这本《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好极赞极!这书封面上的两只鹤,一轮太阳...真漂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15:54:55 | 只看该作者
006—汉武大帝


《大染坊》、《汉武大帝》,焦晃陈宝国版的那个。这两部电视剧,一定会是在孩子教育的基础性资料里面的东西。有追剧追得特别快的妈妈。看完汉武大帝之后,看百家讲坛里面的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提醒一句哈:这些电视剧,都是给爸爸妈妈们看的。你的宝宝年龄不到,不要提前给宝宝看。宝宝现在要看《大家》,看BBC英语记录片。孩子还没到看电视剧的年龄。

说说为什么从《汉武大帝》开始吧。有妈妈说《康熙帝国》和《乾隆王朝》。康熙帝国和乾隆王朝,拍得同样好看...比起汉武大帝,甚至更好看...可是,康熙和乾隆,不行。我们教育孩子,给孩子资料,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卡源头。康熙和乾隆,显然不是源头。春秋战国,更加源头啊?为什么不春秋战国?那是因为,春秋战国,还没有娱乐性足够强的电视剧拍出来。

这个电视剧啊,最早给孩子的电视剧,要依据正史来演绎才行。不能给戏说的电视剧。戏说那种玩意儿,根本不行。第一部正剧,就是汉武大帝。大秦帝国还没拍完...刚公映了三部。楠楠妈说的孔子....那个娱乐性比较弱。

汉武帝,尽管没有春秋战国,秦汉那样早。可是,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叫“汉”族,就是因为汉武帝;为什么有科举,有高考...也是因为汉武帝;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汉武帝的时候....这些呢,也足够源头了。

申爸还是决定,从《汉武大帝》起手。然后呢,再往前给:给大秦帝国。往后,看看给不给贞观长歌...得看把三部大秦帝国看下来的效果再决定。

大秦帝国看完了,可以给春秋战国。这个娱乐性,就差得多了。但是,申爸赌一下:从历史知识联系、集聚的角度,看看能不能引导大申进入《春秋战国》。如果能进入《春秋战国》,那接受《孔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段历史,资料丰富。电视剧配着百家讲坛里的相应节目给:王立群讲史记,易中天的百家争鸣,李山、赵玉平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然后,巨多的讲孔子的百家讲坛:鲍鹏山讲孔子;方尔加讲孔子;易中天讲孔子;孔庆东讲论语;于丹讲论语......如果大申能走到这儿,中华文化和历史之门,就算打开了。这一局,应该是赢定了。

嗯...传统的教育,是从四书五经往下来;申爸利用电视剧这种娱乐手段,加上百家讲坛这种通俗讲座的手段,从汉武帝开始,倒着往回逼,直到论语的原著。

嗯...说说,申爸为啥对大申于中国历史的兴趣,那么紧张。

昨天,有妈妈说了,科举制度,不是从汉武帝开始的。确实不是。作为一项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是从隋炀帝....那个著名的暴君...开始的。

可是啊,这个事情,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隋炀帝兴科举,他的这个思想,可不是忽然哪一天,从天上掉下来的。在科举制形成为国家制度,进而形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它也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武帝迈出了很关键的一步。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了太学。自那个时候起,太学才成为国家的最高学府。里面的学生,称为“博士弟子”。这就是“博士”这个词的由来。

其实呢,太学,博士,这些词汇,自古有之。但是,在汉武帝之前,太学的功能不仅仅是教育,它还行政治礼仪、祭祀活动。这些活动,比教育风光多了。当时的人们认为呢呢,那个“太学”,主要是干这些事情的地方。汉武帝把太学给纯粹化了:就是教育。把政治礼仪和祭祀活动的职能,从太学里给分离出去了。汉武帝把这件事情给制度化了。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汉武帝拓宽了太学中博士的来源。在汉武帝之前的太学,不过是高级官僚子弟的“私立学校”。当然,是由国家出资金的“私立学校”。太学不过是一小群人的“小圈子”而已。汉武帝把这个小圈子的成员来源进行拓宽,让任何有学识的人,都可以进入。这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孔子。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提到孔子的教育,历史家都说,孔子把教育从贵族扩展到了庶民。就是说,教育这件事情,在孔子之前,都是贵族专属的事情。平头老百姓,是没有教育这一说的。

今天,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了,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孔子因为这个而“伟大”。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就是说,教育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类别”不同而不同。

都什么类别呢?出身,贫富,聪明还是愚笨,好人还是坏人...这些都是孔子所说的“类”。孔子那个时候,社会文化就是那样的....孔子第一个喊出了“有教无类”这句话,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

孔子不仅仅主张“有教无类”,他还主张“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啊,意思不是说,学习成绩好了,就出去做官。这句的意思是说,学习是一件给人带来快乐的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自己快乐够了,如果还有余力,就出来当官。

把“学而优则仕”解释成“一定要学习好。学习好了,才能去当官”,是隋炀帝之后,科举制成为一项国家制度了,人们都看到“学习”的好处,才曲解成这个样子的。

孔子那个时候,怎么可能那出去当官做诱饵,诱惑人们去学习呢?这根本不可能!因为在当时....其实是一直延续到汉武帝的时候....官的来源只有一个:贵族。

那时候,你一个平头百姓,学习好了,想去做官,怎么办呢?就去游说。春秋战国那个时候,小国林立,你坐着个牛车,到处跑。到了一个国,就下车,想法子见到国君,给他陈述你的主张,期望得到赏识,好当官。

孔子就是这么干的。到处游说,弄得身心疲惫,牢骚满腹。他也只能这么干。那个时候,没有别的一条通路,可以让学习好的人去做官。这条通路,一直到汉武帝,才打开。

孔子确实身体力行,把教育普及到了庶民。可是,学习好的庶民,学而优则仕的管道,一直就没有打开过。从孔子到汉武帝,有400年的历史呢。在这400年中,出身寒微的人,即便是学习好了,他们要实行孟子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那是很难的。于是,大多数人只好“穷则独善其身”了。

汉武帝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他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可是,没人帮他。没人才呀。他扒拉来扒拉去,也只能从身边贵族那几个人里边,选拔好点儿的,帮他治国。矬子里拔大个儿。他没法子。

他没法子,可以选才的池子太小,他才搞了那个太学。把池子扩大。汉武帝呢,着实是形成今天我们这个文明的某些重要特征的核心节点。理解了汉武帝这个核心节点,承上启下,整个中华文明的血脉,就打通了。

这个理解啊,全都起源于直观感知。我们是不可能去体验2600年那个时代的事情了。唯一获得直观感知的渠道,就是电视剧。基于信史的电视剧。

妈妈们有空儿,都去看《汉武大帝》吧。你看完了,你自己的就有感觉了。凡是基础性的观念,妈妈们不能光靠说。空对空,永远是空的。妈妈们要去看电视剧,靠自己的体验,直观感受,来理解。

咱们回到孔子。大家理解了,孔子那个时候,是不能够靠“将来当官”,来忽悠出身微寒的子弟,过来找他当老师的。那....孔子靠什么,收了那么多弟子?史记上说,孔子弟子三千。弟子三千,就弟子三千。大家就当个话,听听就完了。很少人去想想,弟子三千意味着什么。假如,一个小学老师。他师范一毕业,就当老师。22岁参加工作。一直干到65岁退休。那...他有多少“弟子”呢?让我们算一算。他教一个班...假如他是班主任...六年一个循环。他一共工作了44年。假如他一个班有100个学生...这很多很多啦...那他就经过了7个半。他一共才教过750名学生!

孔子一辈子,教过3000个学生!这就叫身体力行。孔子教过的学生,真多。现在,问题来了:孔子,他哪儿找来那么多学生,跟他学习呢?或者,换个角度说这个问题。每个学生,出来跟孔子学习,他总得有一个动机,对吧?你说,那么多跟孔子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动机,都是什么呢?

当我们还原到历史之中,回到当初那个真实的环境里面,我们去看发生着的事情。这样,我们距离和学习有关的真理,就不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15:55:40 | 只看该作者
杂谈四   大申怎么看汉武大帝


申爸给大申看汉武大帝。这个一直不让看电视剧,忽然给电视剧,大申自然乐意看。比朗读和看题有意思多了。

电视剧演到晁错忽悠汉武帝,削藩的时候。汉景帝被说动了,和群臣商议削藩。 群臣阻挠。汉景帝就拿出先帝郑重留下的文章。贾谊的《论治安策》。跟群臣说,先帝临终,跟他郑重说了三件事,削藩、匈奴和农耕。这三件事,都写在贾谊的论治安策里面了。然后,汉景帝把贾谊的文章,给群臣传看。

看到这里,申爸心里一动。于是,申爸赶紧跑去书房,把大申暑假看过的古文观止取来。翻到《论治安策》,跟大申说:刚才汉景帝手上拿的那篇文章,就是这篇。

大申端起书,仔细看起古文观止上那篇文章来了。电视剧也不看了。那篇文章很长。很显然,大申在看下面的译文,很专注地一页一页地在那儿翻。他看东西快,大约五六分钟的样子,翻完了,把书扣在沙发上,接着看他的电视剧。

大申看古文观止,不看电视;申爸看大申,也不看电视。大申不离开,把扣着的书翻过来,坐在沙发上,皱着眉头,专注地看。

这次,很显然,大申在看原文。看得很仔细。不断地前后翻啊翻啊,参照着看。他也不动,就在那儿来回地翻看。最后,看了快一个小时了,才把书扣上,去上厕所。申爸走过去,看一眼大申扣起来的书,发现,他不止看论治安策,还把紧接着晁错的论贵粟疏也看完了。

它那个正剧啊,里面有大段大段的策论。就是在庙堂之上,君臣对一个政策问题,相互之间的论证。不同意见的大臣,对同一个问题,相互之间的辩驳论证。

策论是针对一件国家大事,正式地提出自己的论点,缜密地进行论证。口述。贾谊和晁错那两篇疏,可以看做是这种策论的文字稿。策论是古代官员必须精熟的一项能力,非常的难。其实,说穿了,就是当场口述一片议论文。现在考公务员,也有这种题。不过,不叫策论,叫申论。这种策论难说,难写。对于电视剧的编剧,也是一样。要做到言简意赅地用现代汉语重现当年的庙堂策论,那个,非常难。不好做。做不到。于是,编剧就投机取巧:直接从论治安策和论贵粟疏里面,大段大段地摘取原文,让演员铿锵有力地在镜头前说出来。

本来呢,那些古文言,读都很难读懂,听就更难听懂了。申爸发现,大申对于策论的场景,非常专注,一到策论:小眼睛紧紧地盯着字幕,抿着小嘴,皱着眉,聚精会神地看。

策论呢,你读起来,是很枯燥的东西。枯燥的来源有两个。一个呢,是策论必须紧密严谨。策论的对逻辑和语言要求非常高,不允许有一点瑕疵。尤其是在庙堂之上,就同一个论题,不同论点之间辩论的时候。高手过招,逻辑或者语言有一点点瑕疵,马上就会被对手抓住把柄,导致满盘皆输。

另一个呢,是策论的论题非常抽象。它说的那个事情....就是主题....都是事关国脉的大话题,距离日常的感受甚远。如果读者理不清那论题和自己日常生活之间的逻辑线条:那论题是怎么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那他听到的,就是一篇四平八稳的空话,废话。

嗯...什么是现代的申论呢?马上要开两会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去各个省份的代表团会场,参与讨论。新闻联播会作报道。一般,讨论完了之后,那些领导要做总结性发言。

这个总结性发言,就是策论。爸爸妈妈要是好奇,过一个月,电视播新闻的时候,去看看。这里面呢,很有意思:如果参会的那个领导,他水平高,电视就把他的同期声剪辑出来播放。他说得好,直接播,也不掉价丢人;要是水平一般,那就是播音员播广播稿。

过一个月,爸爸妈妈自己去看电视,你就知道,那些你实际生活中根本见不到面的大领导们,谁的水平高,谁的水平低了。

说哪儿去了....话说,大申十分认真地读两篇策论。

申爸大为震撼。他怎么去琢磨这个!申爸仔细想想,也就不奇怪了。我们呢,读古文。古文里面写的内容,距离我们现代的日常生活甚远。

这个历史正剧啊,它能做到一点:可以十分生动地还原当时的历史氛围。藩王是如何骄横,地都给封了,皇帝自家的土地是如何地少,少得还赶不上藩王;匈奴是如何为害边境的;吃饭问题是如何的迫急....这些情境,是生活在今天的孩子,根本无法想象的。电视剧可以生动真实地再现当时的历史氛围,重现情境

大申看了电视剧,听了庙堂上的策论,自然对影响到问题如何解决自己又听不懂的引用了原文的对白,感兴趣。搞清楚他们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是十分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动机。

可是呢,即便是这样....就能让大申兴致勃勃地去研究那两篇策论的原文呢?恐怕还不行。这里面,还有一个十分微妙的机制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15:56:25 | 只看该作者
007-《辞海》(典藏版)、《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

其实呢,教育孩子,它这个事情,你要是从孩子的那里,从信息接收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看孩子教育的角度哦...就三件事情:

第一,聆听。这个聆听呢,不是怎么听都好,重点是在关键期的伴听;

第二呢,就是阅读。这个阅读呢,也不是读什么都行,只要是书就行。要挑选好书,给孩子读。

这第三点呢,是观看影视作品,读小说,童话,语言,故事什么的。

现在呢,把精力都集中在阅读上先。当然,还用行动。这是后话。到时候再说。

阅读。这个阅读。

    这一开学,大申五年级下学期了。毕业班。他们景山是五四分布的九年一贯制小学,下个学期,大申就上初中了。大申已经走块走完景山全部的小学阶段的教育。

他们这个学校牛逼,牛逼在哪里呢?现在,申爸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来了:最厉害的,就是阅读。

    为了阅读,为了把孩子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都压在阅读上,他们竞采取了“多听多读少写”的策略。这个多说多读少写,很厉害的。孩子写得少,书面考试成绩就不灵。不灵就不灵,他们为了保证于都和口头表达,把书面成绩押后。

    在大申六岁三个月到八岁三个月....就是从小学入学,到开始读哈利波特,开始完全自主阅读这段时间....申爸有一件事情,是做对了:对得不能再对!那就是,不管大申的“学习”,把学习这件事情,完全交给学校。申爸只管申爸的事情,习惯啊,伴听啊,听音乐会啊什么的。至于学习,完全地不管。这个策略,收到奇效。

这里面呢,有几个重点....现在,总结起来,首当其冲,是景山教会了大申出神入化的阅读能力;其次呢,磨练出了大申的数学思维....那是一种让人匪夷所思地,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把书页上的数学问题,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能力...这个呢,也非常重要,容后再详细谈。第三个呢,就是作文。这种复杂表达方式,现在看,大申是入门了。

    其他的,回头分别谈。现在,只集中在阅读上面。说阅读。
阅读呢,明显的表现,就是一种接收信息的能力,一种习惯。

在景山学校这个环境中,孩子学习,联系,浸润,到了小学毕业,这种能力,这种习惯,发达到极限,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从大申身上,看一些端倪:最大的表现,就是“无惧性”。孩子什么的都不怕!你不管是什么主题的书籍,其语言距离自己的日常生活有多远,只要是用汉字写的书,里面有多少不认识的字,都没关系。反正,孩子就是坐在那里,呼哧呼哧地,平静地一页一页的翻,一页一页地看。遇到不认识的字,没关系,就蒙,蒙不上,也没关系,就看认识的字好了。没接触过的主题,也没关系;反正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反复复地读,不熟悉的主题,自己也就变成熟悉的主题了。

   这就是学习。叶圣陶说,教育的唯一要旨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这个自己教育自己,当时呢,申爸怎么也琢磨不明白:这个怎么能做到?或者说,申爸琢磨不明白的是:怎么教会孩子“自己教育自己”?这个,一点儿思路都没有啊。申爸怎么琢磨,也琢磨不通,怎么才能做到这个。

    赶到刚刚过去的寒假,大申表现出主题相关兴趣,自己去看《论治安策》《论贵粟疏》,申爸一下子回过味儿来了:孩子已经做到这一点了!

    我的天哪!他们的学校,是通过阅读这种能力,让孩子自己做到这一点的!也就是说,他们抓了一个让人没想到的东西:阅读。

    这本是一种接收信息的技能。当这种技能高度发展,孩子什么都能读之后,“自己教育自己”,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种顺理成章,是要结合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的。

    到了十岁半,孩子自己就会表现出“主题相关性”兴趣。为了搞清楚周边的情况,为了看到全景,他自己就要跳到别的珠子上去看。主题相关性兴趣一旦形成,孩子自己就去找相关主题的资料。资料找来了,他又能顺畅地阅读....这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了。他们就这么把这个事情实现了。

     前天呢,申爸跑到当当上,下了一个订单。买什么呢?买了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的,全套20本厚厚的纸砖。这个呢,不是给大申的。直接发到William家去了。

    在大申他们班,William和大申,在阅读上,应该是最强的。这是厚厚的一摞纸砖,摞起来,应该有他们身高的一多半高了。大申还没有不列颠百科全书,大申有辞海的收藏版。把这两套大书摞在一块儿,应该比他们两个的身高都高。

    这两套大书,用来干什么呢?钻!

    它们厚啊,里面有海量的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呢,相互是有联系的。两个孩子,一人一套厚书,申爸和William妈妈,分头引导孩子去钻自己的厚书。不管哪个,一旦成功,把他们两个捏到一块儿,这种“钻”的习惯,很快就传染了。只要他们开始钻百科全书,在认知的教育方面,那就登峰造极了。

    阅读,起于聆听MP3的睡前小故事;逐渐发展,到听长篇童话,夏洛的网,法布尔昆虫记;伴随聆听;自主阅读,读大部头的哈利波特而不惧厚书;读少年科学画报,可怕的科学,下雨;读金苹果,建构阅读的技巧...发展到最后,“钻”百科全书。这就是这么个过程。

     这个过程呢,阅读,现在看来,已经完整了。从智力建构的角度,送孩子到钻百科全书,就已经送到目的地了;孩子的年龄在增长,到了这个时点...十岁了...引导孩子阅读小书,看电视剧,建构非智力因素,这要变成重中之重。另外呢,一旦到了十一二岁,参与、组织社交活动,就变成另外一个重点了。

    基本上来讲,聆听、阅读,让孩子建构起良好的智力;到了十岁,孩子的智力基础就开始起效。可以开始引入好的电视连续剧,阅读长篇小说....在电视剧、小说的帮助下,孩子在小头脑中营造出虚拟的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感知到、体会出某些复杂观念,这是建构道德基础、群体性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这个个体性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建构....聆听、阅读....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建构。

    与群体性非智力因素建构同步,引导孩子行动,在真实的同伴互动中,体会,验证他们在虚拟空间里得来的经验和观念....做到这里,孩子基础性的教育,就算结束了。从孩子的生理发育角度来看,这些做到了,孩子也就进入青春期了。

    今天早上,先说到这儿...回头,再接着细说。

附:大申啃《辞海》
大申呢,第一次,开始啃《辞海》。昨天,大申和申妈看大秦帝国,对于秦国的那个“大良造”,很感奇怪,不知道是个什么官儿。申爸就拿出一本辞海,翻到大良造词条,给大申。等看完了电视剧,大申自己就趴在沙发上,开始看辞海。这是第一次....再观察,看后续如何。
    孩子呢,伴听,阅读;到了一定时候,啃辞海,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一定的事情。妈妈们的娃还小,看不上这个东西。去啃这些书,必须到了一定的年龄。申爸当年,是几岁的时候开始看辞海,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自己怎么也想不起来了。问申爷爷申奶奶,他们也想不起来。他们只记得申爸当年啃过,有这回事,但实在想不起,是几岁开始的了。申爸看大申这里,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不过呢,不管怎么样,也得等孩子到了十岁之后。妈妈们的孩子,还有三四年才到十岁呢。不着急。

    另外呢,就是这个不列颠百科全书也好,辞海也好,更要命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也好,全都卷帙浩繁,你要都买回来,一个柜子都装不下。等到时候再买不迟。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咱们在竞价旧书。这些旧书呢,它们的风格,是和这个一脉相承的:
小娃们从天书开始,就涵养在那些超有品位的书籍里面,到时候,引到这箱子书上面,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三四年后,不管是娃们,还是爸爸妈妈们,都对好书有了感觉。那时候,咱们就去找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去“团印”:请他们开机,给咱们专门印一版这个书。要知道,像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的工具书,它有一个机制:每时每刻,作者们都在更新辞条。到时候,咱们有五七千套的印量,足可以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给咱们专门编译一套最新版了。他们这个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从99年开始出新版卖,卖到今天,也不过就卖了五七千套而已。到时候,咱们去来个申爸版不列颠百科全书。最新的。

    咱们这个教育社交平台呢...就有这么大的力量!咱们要干,就去印最新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什么偷偷地翻印一些祖国版....咱不干这些鸡零狗碎的事儿。

    这个孩子呢,爸爸妈妈们摸到孩子自然成长的本质规律,提供及时的外部条件给孩子,让他的智力建构得到养料,得到及时雨,让他自然成长。等长到了年龄,狂热地去钻不列颠百科全书,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孩子的智力建构,建构起来的机制,达不到自己阅读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水平,爸爸妈妈再逼着孩子去读,也无济于事。

     去看这种规模的百科全书,靠外在力量的逼,那是不行的。孩子自己啃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的不列颠百科全书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到了高考,考上个清华北大什么的,那算得了个什么了不起的事儿呢?所以呢,去年十月份的时候,申爸说,等到了时候,咱们群里的一千个娃,拿走他北清一千个入学名额..... 妈妈们都觉得申爸在开玩笑。不开玩笑。等群里的娃儿们长到岁数,咱们团印了申爸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完了呢,你的娃其乐融融地在里面钻来钻去,妈妈们就会切实感觉到,考进北清,真的不算什么。现在呢,妈妈们要做的,也能做的,是伴随聆听。不用去琢磨这个不列颠百科全书。要做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一步一步走,就走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15:57:53 | 只看该作者
杂谈五  探索 百科全书


我们说地图,提供了一个空间:你用来虚拟地规划、探索你要走的路径的空间。你必须先有空间,然后,在这个空间里面,规划你的路径。

没有空间,谈不上规划。用来探索道路的空间,必须先有。

没有这个,你让他到哪里去探索呢?

我们做别的事情,做创造性工作,用来探索的空间,在哪里呢?这个,就没有一张叫做“地图”的纸了。那个空间,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面。就是我们头脑里面有关我们这个世界的那个图景....就是我们说的“心理空间”。我们在我们自己的心理空间里面,做探索,“图上作业”。
地图呢,必须准确,不能有错误。地图要准确地反映地面上的路和地形地况。地图给规划入藏路线提供探索空间,地图准确,跟现实的路对比起来,没有出入,这才合格。

我们在做创造性探索的时候,我们的心理空间,也要正确。这也是必须的。我们看,这个孩子,他怎么建构起他的心理空间....或者说,世界图景的。在最开始的时候...或者说,十岁之前....小孩子用以建构心理空间的资料,都是爸爸妈妈把控着的。这个时候呢,爸爸妈妈给孩子资料,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准确”。你不能一开始就歪。

一开始就歪,以后就正倒不过来了。

孩子他那个建构世界图景的资料,一开始就歪,不是真正的世界,以后,孩子就没法儿在这个空间里面探索,做“图上作业”:它图上标着的东西,一拿到现实生活中,就满不是那么回事。这样,没法儿办。

从一开始,申爸就强调:这个给小孩子的资料....你不管是幼儿绘本,故事还是用来阅读的书籍....首要的原则是要“真”。

什么资料肯定是“真的”?科学类的资料。

真善美真善美...人之初,首先要抓“真”。

现在继续说“阅读”,把阅读说完。大申呢,在啃辞海。孩子沿着正确道路,一路走来,为什么到了时候,就会去啃辞海,就会去啃不列颠百科全书,就会去啃中国大百科全书?

申爸呢,有一个信念...申爸反复强调,信念就是信念,没什么为什么,就是这么认为的....人的行为来自内部动机。

什么样的内部动机最强烈?让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能够生存、繁衍,相对于别的物种,最具竞争优势的动机,最强烈。

长期的自然选择,必然把这三项最强烈的个体筛选出来,用基因,固化下来,遗传给每一个后代。

就是说,和体育锻炼有关的活动,是一个最强烈的内部动机来源。体育锻炼,身体练好了,可以维系个体更好地生存;

另一个就是性。和繁衍有关的。一个生物的个体,它得有后代。没有后代的,早就被淘汰掉了。这个毋庸置疑;

最后一个呢?就是创造性。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毋庸置疑:人,和创造能力相关的活动,它必有强烈的内部动机支撑着。

就这一点,决定了一个孩子,他沿着正确的道路一路走来,到了时候,他就必会去啃辞海,就会去啃不列颠百科全书,就会去啃中国大百科全书

嗯....这个啃辞海,本质上,孩子的小头脑中,是在干什么?他是在进行“图上作业”。这就是本质。

前天,申爸说了,孩子是怎么去啃那个辞海的。他不是从第一页开始,一页一页地去翻看的。没有这么啃辞海的孩子。这么个干法儿,啃不下来。他是“窜”,在辞海里面钻:从大良造想到秦国,从秦国想到疆域面积,从疆域面积想到瓦宾祖鲁岛,从瓦宾祖鲁岛想到马尔代夫....

怎么个钻法?用联系来钻。

什么是探索啊?探索就是瞎撞啊!就是瞎撞啊!你在头脑的虚拟空间中,沿着线索,每一条可能的路都探索过,某一次:诶!撞到了目的地。回过头来,把“撞过来”的路捋出来,这就是要去走的“道路”。

申爸一直提的那本书,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第一次用科学史雄辩地证明:人类整个科学发展的道路,就是一条瞎撞的道路。这是二十世纪哲学思想发展中,最大的一项成果。

当然,库恩不叫“瞎撞”,他叫“猜谜”。

其实是一回事儿。


刚才,申爸说了,创造就是探索。人类的探索,最初是怎么表现的呢?就是“图上作业”。啃辞海,就是在探索。孩子在大型百科全书的付诸下,在进行“图上作业”。

探索,探索道路。科恩清晰地指明了“探索”的内涵。

创造能力于人类是一种有强烈内部动机支持的能力;创造就是探索,最先的表现就是“图上作业”;所以呢,这种内部动机,必然去支持孩子进行“图上作业”。故,孩子有强烈的内部动机,去啃那些大型的百科全书。

嗯...这个这个。我们看现实。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啃不列颠百科全书,这在世俗看来,天方夜谭一样的事情。

申爸分析了:这是必然。

可是,为什么“必然”的事情,真的在十岁去啃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孩子,还寥若晨星呢?造成这种问题,那不过是因为:孩子生活的环境,周围的大人,不认为不列颠百科全书是十岁的孩子看的东西!

不给看。仅此而已。

孩子能不能看是一回事,大人给不给看,是另一回事。

说两件联系现实的事情。

第一,书香门第。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书香门第的孩子,教育好的几率更高。
可是,这个书香门第,它具体怎么教育好了孩子呢?

他有书啊!你去看每个回忆当年自己啃辞海的人的回忆,都是:爸爸有一部辞海,我偷着看。一看,就上瘾了,越看越爱看。都是这。

当我们清晰的捋清楚了人的发展道路,不是“书香门第”的孩子,也有机会:等到了时候,妈妈给孩子买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就行了。哦...这个摞起来一人高的纸堆,世界上最权威的百科全书...很贵哦...不过呢,要是买来,孩子真的如饥似渴地看,每位妈妈都还是很欢喜的:没白花钱。

不列颠百科全书,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都应该是基础300里边的菜。

这个够狠!这是一点。其二呢,申爸推测:当初,没有伴随聆听,没有听天书,已经长大到十岁的孩子,只要他的阅读能力过关,妈妈在十岁、十一岁、十二岁,把不列颠百科全书放到孩子的生活中,十有八九,那孩子也会兴味十足地开啃的!

这是人的本性,人的发展的自然道路所决定的事情....不会有例外。当然,孩子要是做到这一点,先决条件是:阅读能力得过关。

要是一本童话都要读一个学期才读完,不列颠百科全书,肯定是啃不了的。

阅读能力。这个阅读,是关键中的关键。让已经长大到十一二岁的孩子啃百科全书,咱们的影响力还到不了那里。不过,将来影响力大了,可是试试。应该是这样的。

[发帖际遇]: 子嘉妈妈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神秘人物请喝酒,并获得 1 金币,太幸运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15-6-11 10:44:39 | 只看该作者
008-《贾祖璋全集》

我们呢,都知道,我们汉语,在某些方面,是非常发达的语言。之所以说在某些方面,是说,不是在任何方面,都发达。比如说,我们汉语没有明确的语法规则,应对语态时态性别这些范畴。这个呢,造成我们的汉语,不精确....和英语等语言比较起来,确实是这样。

它这个科学啊,西方的,古希腊的传统的科学,要求精确。准确。在科学表述上,我们汉语在客观上,要逊于英语:你不如说复杂的从句。有些复杂的意思,要用复杂的从句。如果是英语,他们的从句,有明确的引导词,什么where, that, what,你一看,就知道从句之间,主词和修饰句之间的从属关系,进而可以清晰准确地还原作者所要说的意思。哪怕一页纸,只说一个大句子,有了他们那套语法规则,你读起来,在语法上,也遇不到什么困难。

汉语就不行。汉语没有where, that, what连词。缺少了这些,句子写长了,断句就成了大问题。一句汉语的复杂从句,你怎么断句都行!这就糟了。汉语的复杂从句读不断,要表达复杂精确的意思,非常难。可是呢,这个事情,尺有所长,这个固然;尺也有所短,寸也有所长。这个也是一定的。

咱们的汉语呢,如果用在科学的主题上,那个,可以写出极有意境的文章!特别是,我们先人,在汉语的特长上,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积累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我们的古诗歌,在整个地球上,傲视群雄,绝对的第一,没有之一。

那有没有既意境深远,又精确明晰的科普读物呢?

有。这就是贾祖璋先生的文章。

写这样的文章啊,那对作者的要求,非常之高。作者既要有严格的西方科学的训练,分析解析的思维要不输于最高水平的西方人;又要有浑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造诣,习惯于综合,有强悍的中国传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就是说,既要有在细节上去切细的能力,又要有宏观图景,永远不会谨毛失貌。既要有极致的科学精神,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这样的事儿,简直不是人干的。这个要求太高了。我们人类智力的潜力,真的是无穷的。

要求高尽管高,可还是有人能达到要求,写出这样的科普文章来。这样的人呢,真的不多。最优秀的...不是之一哈,就是公认的“最”....就是贾祖璋先生。
尽管茅以升先生,高士其先生,竺可桢先生,都是国学深厚的大科学家,他们也写了很多类似的科普文章,可要论意境,飘逸潇洒,都不能和贾祖璋先生的文相比。

你这个,读了一篇文章,不但学习到了严谨的科学知识,更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体会到了美。贾先生的文章,就能做到这一点。贾祖璋先生的科普文章....他中国传统的史书字画文史哲的底子厚啊...每一篇,你拿出来,都可以进到语文课本里面,当语文课的范文!

就这么牛。

这个语文课本啊,一个作者,只要能够进入一篇,就了不得了。贾先生的文章,在教育部的课本体系中,有四篇之多,它们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蝉》和《兰和兰花》。若按所选篇目排名,贾先生能够拍进前十名了。贾先生呢,他的造诣在那里摆着。他写的科普文,每一篇都好。申爸呢,跟旧书组的妈妈们说,所有作者是贾祖璋的,科普的文章,都要。

可惜。不知道怎么回事,贾先生的每一本书,印数都非常之少!就那么孤零零几本,在孔网上戳着。旧书组的妈妈三位买了,加上漂流组,她们就分完了。没有多余的拿出来竞价。还好,她们找到了贾祖璋全集。

全集没有单行本好....可是,也比没有强多了。分享一些贾先生的书的单行本,给妈妈们看。
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
   

    贾祖璋科普文选。
这两本都是科学普及出版社的书。妈妈们在旧书摊上要是见了,一定要拿下。


    这个封面,设计得真漂亮!


    这是版权页。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12月 只印了5000册。
那篇著名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这本文集。


    申爸买的这书,品相真不咋地。不过,也没啥可抱怨的:这是孔网上最后一本了。孔网好像历史上,只出了9本。

话说,贾先生的全集,真的不能全。很多资料,现在找不到了。贾先生呢,一直靠编辑出版撑饭碗。他那个,编辑杂志。这个稿子一不凑手,编辑自己就得亲自上阵。写篇文章,补补白。谁也不知道他的补白文,到底写了多少。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补了白吧,还不能让读者看出来:你这个办杂志,老是那几个编辑自个写文章凑数....就像现在那样...那读者哪儿干啊。

于是,补了白,还不能用“贾祖璋”的大名发表,得随便取个笔名,别让别人看出来。这个年深月久,哪里知道自己写了多少。所以贾先生的“全集”呢,没可能“全”的。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申爸说了,当初,在大申伴听的时候儿,申爸一个最大的失误,是没有给古文。古文,古诗词。申爸呢,建议妈妈们给孩子们读天书,读论语,读道德经。

可很疑惑:给不给白云出岫的《史记》?

比如这个古诗吧,你怎么给孩子伴听呢?它就那么一首二十个字的五言绝句,一胡噜,就过去了。孩子听这个,有作用吗?很明确的,小孩子是从上下文中,自动提取语义的。你这个古诗词,没有上下文。“小桥流水人家”,就那么三个事物,平板地罗列在一块儿,有什么上下文?

诶,贾祖璋来了,就好了。他的文章中,大量引用古诗文。注意哈,大部分的这个引用,不是“硬引”,而是软引。就是说,贾祖璋引用完原文,他还要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要把诗句要表示的意思,用标准的白话解释出来。解释出来还不够,还要引申出去。这个,就有上下文了。

这个贾祖璋,是用来给孩子伴听的最好资料。当然,现在呢,咱们还没有录音。妈妈们可以当天书读给孩子。补古诗文的缺失。

这个呢,和常见的古诗文解说,还不一样。古诗文解说,倒是有白话文的解释了,可那不是一个大整体,是一小段一小段的片段。贾祖璋本来是在写科普文章么,引来的古诗文,不只是孤零零的几句话,还有对这几句话的释读,而是一个更大的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贾先生的文章,是给孩子启蒙古诗文的最好资料!天哪,他写的科学小品....咱们呢,用它来让孩子建构古诗文。

我们就这么用!一个贾祖璋,把科学、文学、古诗文启蒙,一网打尽。

附:
群友:推荐《周作人文类编。人与虫》。大家也许不了解,散文宗师周作人也擅长写科普文章,《周作人文类编。人与虫》这册收集的比较全。

申爸:嗯,庭明爸提到了周作人。周作人好不好呢?好,当然好。这没得说

群友:周作人的《花鸟虫鱼及其它》也很好。可以说喜欢贾老书的人没理由不爱此书。

申爸:但是,这个文章本身好,和可以拿它来在关键期给孩子,还是不同的两件事情。文章呢,不止在其本身的内容。每一篇文章,它还有散发出来的精神气质。周作人的小品文,你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都首屈一指,无人可与争锋。但是,唯独一点:周作人的文,不一样。他的很多文章,透露出来的精神气质,与其说是恬淡的,不如说灰颓的。遇到他心情不好的时候,更可以说是颓废的。这个呢,和几米的漫画一样。你拿来感受一下,就知道不同:你看看自己的活泼快乐的孩子,在体验一下他们的文章中的气息。那绝对是两种完全不类的感觉。

群友:周作人的科普类文章并不见什么灰颓,其实和贾老的是类似风格的文章,只是比他的还要有味还要好。对科学,周氏兄弟始终饱含激情。深知这是人类之光,并毕生为之呐喊播种。周作人的科学小品被他的文名所掩盖,知道的人,注意到这一角落的人很少。我并不是向孩子推荐周作人的所有散文,只是推荐这一册_《人与虫》。。。大申爸说的周文颓废的问题当然是存在的。。。
申爸:不是说,写得舒展,自然,淳朴的文章,都是这样的精神气质。我们去找汪曾祺来比较。汪曾祺的文章,在别的方面,和周作人的类似。但是,汪曾祺的文章健康。我们很难说周作人颓废,但是,我们也不能说周作人健康。不是,周作人的文章健康。
群友:周作人的文章,思想上非常开明,言之有物。他文人气息重,有些文章不合适孩子读,但《人与虫》因为是谈及科学吧,有种清明的美。汪老的花鸟虫鱼缺点是科学性少,算博物文章。文笔,那是太好了。汪老,懂,节制不但是种能力还是一种诚意。。不枝不蔓,止于所止,难!非常敬佩大申爸,不是有意和您唱反调哈,只是心中所想。

申爸:申爸当然明白庭明爸的意思。申爸没提到周作人,根本没有唱反调的可能的。申爸要说的是呢,这个给孩子选书,比较麻烦。比如说,庭明爸的意思是,只给周作人的《人与虫》。当然,周作人早期的作品,也是清新健康的。但是呢,我们还要考虑另外的问题。这个给孩子读物呢,不止在读物本身,也不止着眼于现在,当下。要知道,十岁之前的孩子,他自己是不去主动选择的。爸爸妈妈给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可是,不总这样。到了十一二岁,他就要去选择了。他怎么选呢?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自己读过的文章。沿着那些文章的作者捋。他一旦孩子自己摸到这个窍门儿,周作人,他们自己就全翻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15-6-11 10:45:17 | 只看该作者
009-《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简介


嗯...这个有时候吧,你面对一个巨大的存在,你就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了。骏妈说了,让申爸介绍《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

为什么这本书要丢到基础三百的书单里面呢?简要地讲,就是“利用那些牛人写的书,让孩子们,也成为那样的牛人。”

我们呢,暂不说那些个牛人,怎么个牛法....诶,申爸发现吧,如果不知道怎么下手,那就随便选个地方儿,先搞起来。一搞起来,路就有了...嗯...那些牛人。

说起来呢,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的作者,E.H.贡布里希,是个英国人。不过呢,他出生在维也纳。奥地利。大概是因为二战吧,Hitler胡搞,奥地利呆不下去,就跑到英国去了。后来,入了英国籍,变成英国人了。

贡布里希呢,是“维也纳学派”中的一位。这个维也纳学派啊,有点儿意思。哲学界呢,说它是一个哲学流派。这个哲学流派呢....你想想,儒家学派、柏拉图学派、道家学派什么的....你觉得,这个维也纳学派,也和这些哲学学派一样。那就不太妥帖。

哲学呢,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它的基础,是人对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的认识。世界观。

你不能说那些哲学家,都出生在维也纳,你就说他们是同一个学派...维也纳学派。籍贯是同一个地方儿的人,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未必一样儿。申爸的意思是说,这个维也纳学派,有人要把它当做一个真正的“学派”的话,会有问题。

当然,那些有这种努力的人,会缩小范围,直到能够比较不引起歧义地定义出一个“维也纳哲学学派”为止。他们干他们的。申爸说的是另外一件事儿。

维也纳哲学学派,有这个说法儿;你知道吧:还有维也纳经济学派的说法儿呢!提出维也纳经济学派的人,也会同样遇到遇到前面的问题。不止维也纳经济学派,还有维也纳文学学派,维也纳历史学派,维也纳艺术学派....或明或暗地,都有这种说法。

你想啊,这个事情。这些个什么什么学派的提法,有人提出来,并且乐此不疲地去琢磨,他们一定是有道理的。

什么道理呢?话说,这个维也纳啊,在上个世界二十年代,就是一战结束了之后那段时间里,也不知道怎么的,突然涌现出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

有这个贡布里希,彼得•德鲁克,约瑟夫•熊彼特,鲁道夫•卡尔纳普,伯格曼,哥德尔....这都是些什么人呢?妈妈们有兴趣,自己去问度娘好了。

反正,就在那个阶段,维也纳突然涌现出了一个大师群体,群星璀璨,耀眼夺目。他们的成就,基本涵盖了人类整个的精神世界,数理哲艺术历史文化经济文学社会学管理学....无所不包,让人眼花缭乱。

于是,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有人有冲动,试图去把那个阶段涌现出来的大师,归结到一个“学派”去。维也纳学派。

这有点儿像我们国家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样子:一下子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师。不过,在规模和学术成就上,维也纳的那个时候,比我们国家的三十年代,要大多了。

申爸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一下子涌现出了这么大师?这是意见不寻常的事情。这个势头,要不是Hitler出来捣乱,应该一直延续下去。要是没有二战的话,我们这个地球的学术中心,哪里可以是米国?非维也纳莫属。

米国之所以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科学文化方面...正是那些被希特勒打散了的维也纳学派的人,跑到他们那里去造成的。希特勒胡搞,容不下维也纳那些有独立学术精神大师们,有不能把他们杀掉....杀掉的话,就太被动了。那些维也纳的大师,影响已经足够大,杀不动了。于是,希特勒就把他们都撵跑了。他们没地方儿去,正好美国和英国张开怀抱,欢迎他们。他们就跑到美国和英国去了。有个别的,跑到别的地方去,比如那个谁,茨威格,跑到南美洲去了,阿根廷还是哪里。

这个维也纳派...咱们别说“学派”了,就直接说“派”吧。那个大师群体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维也纳派,崛起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呢,是申爸感兴趣的事情。

聆听,对于孩子重要,这个观念,于申爸,其感性的来源,就来自对维也纳派的琢磨。

其实呢,维也纳派,精确的叫法,应该叫做“维也纳妈妈派”。那些个大师,都有一个“在同一个圈子里边”的妈妈!他们的妈妈,都相互认识!

这个...你要考虑到,不管多大的大师,他总会是个拖着鼻涕的小孩子的时候。这个天底下的妈妈啊,都一样儿:对蜷缩在自己身边睡熟了的那块儿小肉肉,疼爱得都不知道该怎么疼爱了。完了呢,就琢磨,怎么教育这个小东西。

她们少女的时候,就相互熟识,结婚生子之后呢,也整天在一块儿厮混。一个不知道什么的由头,让她们采取一致的行动:给孩子读经典著作。

读完了呢,等这批孩子长大了,就变成维也纳派了。维也纳派实在是源于维也纳妈妈派。

怎么证实这一点呢?就针对申爸上面提到的那些大师,妈妈们好好细儿,一个一个地道百度百科里,查一下。爸爸妈妈们看看,百度百科是怎么介绍他们的。

你会发现:是有八九,百度百科会提到他们的母亲!他们的母亲是谁谁的弟子....一般是音乐家的弟子。音乐之都么,女孩儿们都学弹钢琴...

然后呢,很多,还会提,他们的家庭,和谁谁谁是世交...一般会提到弗洛伊德。

爸爸妈妈先去看看,是不是这样。回头再接着介绍贡布里希,贡布里希这么特别重要的书...对于孩子的教育特别重要....

[发帖际遇]: 子嘉妈妈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神秘人物请喝酒,并获得 5 金币,太幸运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5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0:08 , Processed in 0.455442 second(s), 2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