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贾祖璋全集》
我们呢,都知道,我们汉语,在某些方面,是非常发达的语言。之所以说在某些方面,是说,不是在任何方面,都发达。比如说,我们汉语没有明确的语法规则,应对语态时态性别这些范畴。这个呢,造成我们的汉语,不精确....和英语等语言比较起来,确实是这样。
它这个科学啊,西方的,古希腊的传统的科学,要求精确。准确。在科学表述上,我们汉语在客观上,要逊于英语:你不如说复杂的从句。有些复杂的意思,要用复杂的从句。如果是英语,他们的从句,有明确的引导词,什么where, that, what,你一看,就知道从句之间,主词和修饰句之间的从属关系,进而可以清晰准确地还原作者所要说的意思。哪怕一页纸,只说一个大句子,有了他们那套语法规则,你读起来,在语法上,也遇不到什么困难。
汉语就不行。汉语没有where, that, what连词。缺少了这些,句子写长了,断句就成了大问题。一句汉语的复杂从句,你怎么断句都行!这就糟了。汉语的复杂从句读不断,要表达复杂精确的意思,非常难。可是呢,这个事情,尺有所长,这个固然;尺也有所短,寸也有所长。这个也是一定的。
咱们的汉语呢,如果用在科学的主题上,那个,可以写出极有意境的文章!特别是,我们先人,在汉语的特长上,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积累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我们的古诗歌,在整个地球上,傲视群雄,绝对的第一,没有之一。
那有没有既意境深远,又精确明晰的科普读物呢?
有。这就是贾祖璋先生的文章。
写这样的文章啊,那对作者的要求,非常之高。作者既要有严格的西方科学的训练,分析解析的思维要不输于最高水平的西方人;又要有浑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造诣,习惯于综合,有强悍的中国传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就是说,既要有在细节上去切细的能力,又要有宏观图景,永远不会谨毛失貌。既要有极致的科学精神,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这样的事儿,简直不是人干的。这个要求太高了。我们人类智力的潜力,真的是无穷的。
要求高尽管高,可还是有人能达到要求,写出这样的科普文章来。这样的人呢,真的不多。最优秀的...不是之一哈,就是公认的“最”....就是贾祖璋先生。 尽管茅以升先生,高士其先生,竺可桢先生,都是国学深厚的大科学家,他们也写了很多类似的科普文章,可要论意境,飘逸潇洒,都不能和贾祖璋先生的文相比。
你这个,读了一篇文章,不但学习到了严谨的科学知识,更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体会到了美。贾先生的文章,就能做到这一点。贾祖璋先生的科普文章....他中国传统的史书字画文史哲的底子厚啊...每一篇,你拿出来,都可以进到语文课本里面,当语文课的范文!
就这么牛。
这个语文课本啊,一个作者,只要能够进入一篇,就了不得了。贾先生的文章,在教育部的课本体系中,有四篇之多,它们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蝉》和《兰和兰花》。若按所选篇目排名,贾先生能够拍进前十名了。贾先生呢,他的造诣在那里摆着。他写的科普文,每一篇都好。申爸呢,跟旧书组的妈妈们说,所有作者是贾祖璋的,科普的文章,都要。
可惜。不知道怎么回事,贾先生的每一本书,印数都非常之少!就那么孤零零几本,在孔网上戳着。旧书组的妈妈三位买了,加上漂流组,她们就分完了。没有多余的拿出来竞价。还好,她们找到了贾祖璋全集。
全集没有单行本好....可是,也比没有强多了。分享一些贾先生的书的单行本,给妈妈们看。 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
贾祖璋科普文选。 这两本都是科学普及出版社的书。妈妈们在旧书摊上要是见了,一定要拿下。
这个封面,设计得真漂亮!
这是版权页。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12月 只印了5000册。 那篇著名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这本文集。
申爸买的这书,品相真不咋地。不过,也没啥可抱怨的:这是孔网上最后一本了。孔网好像历史上,只出了9本。
话说,贾先生的全集,真的不能全。很多资料,现在找不到了。贾先生呢,一直靠编辑出版撑饭碗。他那个,编辑杂志。这个稿子一不凑手,编辑自己就得亲自上阵。写篇文章,补补白。谁也不知道他的补白文,到底写了多少。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补了白吧,还不能让读者看出来:你这个办杂志,老是那几个编辑自个写文章凑数....就像现在那样...那读者哪儿干啊。
于是,补了白,还不能用“贾祖璋”的大名发表,得随便取个笔名,别让别人看出来。这个年深月久,哪里知道自己写了多少。所以贾先生的“全集”呢,没可能“全”的。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申爸说了,当初,在大申伴听的时候儿,申爸一个最大的失误,是没有给古文。古文,古诗词。申爸呢,建议妈妈们给孩子们读天书,读论语,读道德经。
可很疑惑:给不给白云出岫的《史记》?
比如这个古诗吧,你怎么给孩子伴听呢?它就那么一首二十个字的五言绝句,一胡噜,就过去了。孩子听这个,有作用吗?很明确的,小孩子是从上下文中,自动提取语义的。你这个古诗词,没有上下文。“小桥流水人家”,就那么三个事物,平板地罗列在一块儿,有什么上下文?
诶,贾祖璋来了,就好了。他的文章中,大量引用古诗文。注意哈,大部分的这个引用,不是“硬引”,而是软引。就是说,贾祖璋引用完原文,他还要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要把诗句要表示的意思,用标准的白话解释出来。解释出来还不够,还要引申出去。这个,就有上下文了。
这个贾祖璋,是用来给孩子伴听的最好资料。当然,现在呢,咱们还没有录音。妈妈们可以当天书读给孩子。补古诗文的缺失。
这个呢,和常见的古诗文解说,还不一样。古诗文解说,倒是有白话文的解释了,可那不是一个大整体,是一小段一小段的片段。贾祖璋本来是在写科普文章么,引来的古诗文,不只是孤零零的几句话,还有对这几句话的释读,而是一个更大的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贾先生的文章,是给孩子启蒙古诗文的最好资料!天哪,他写的科学小品....咱们呢,用它来让孩子建构古诗文。
我们就这么用!一个贾祖璋,把科学、文学、古诗文启蒙,一网打尽。
附: 群友:推荐《周作人文类编。人与虫》。大家也许不了解,散文宗师周作人也擅长写科普文章,《周作人文类编。人与虫》这册收集的比较全。
申爸:嗯,庭明爸提到了周作人。周作人好不好呢?好,当然好。这没得说
群友:周作人的《花鸟虫鱼及其它》也很好。可以说喜欢贾老书的人没理由不爱此书。
申爸:但是,这个文章本身好,和可以拿它来在关键期给孩子,还是不同的两件事情。文章呢,不止在其本身的内容。每一篇文章,它还有散发出来的精神气质。周作人的小品文,你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都首屈一指,无人可与争锋。但是,唯独一点:周作人的文,不一样。他的很多文章,透露出来的精神气质,与其说是恬淡的,不如说灰颓的。遇到他心情不好的时候,更可以说是颓废的。这个呢,和几米的漫画一样。你拿来感受一下,就知道不同:你看看自己的活泼快乐的孩子,在体验一下他们的文章中的气息。那绝对是两种完全不类的感觉。
群友:周作人的科普类文章并不见什么灰颓,其实和贾老的是类似风格的文章,只是比他的还要有味还要好。对科学,周氏兄弟始终饱含激情。深知这是人类之光,并毕生为之呐喊播种。周作人的科学小品被他的文名所掩盖,知道的人,注意到这一角落的人很少。我并不是向孩子推荐周作人的所有散文,只是推荐这一册_《人与虫》。。。大申爸说的周文颓废的问题当然是存在的。。。
申爸:不是说,写得舒展,自然,淳朴的文章,都是这样的精神气质。我们去找汪曾祺来比较。汪曾祺的文章,在别的方面,和周作人的类似。但是,汪曾祺的文章健康。我们很难说周作人颓废,但是,我们也不能说周作人健康。不是,周作人的文章健康。
群友:周作人的文章,思想上非常开明,言之有物。他文人气息重,有些文章不合适孩子读,但《人与虫》因为是谈及科学吧,有种清明的美。汪老的花鸟虫鱼缺点是科学性少,算博物文章。文笔,那是太好了。汪老,懂,节制不但是种能力还是一种诚意。。不枝不蔓,止于所止,难!非常敬佩大申爸,不是有意和您唱反调哈,只是心中所想。
申爸:申爸当然明白庭明爸的意思。申爸没提到周作人,根本没有唱反调的可能的。申爸要说的是呢,这个给孩子选书,比较麻烦。比如说,庭明爸的意思是,只给周作人的《人与虫》。当然,周作人早期的作品,也是清新健康的。但是呢,我们还要考虑另外的问题。这个给孩子读物呢,不止在读物本身,也不止着眼于现在,当下。要知道,十岁之前的孩子,他自己是不去主动选择的。爸爸妈妈给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可是,不总这样。到了十一二岁,他就要去选择了。他怎么选呢?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自己读过的文章。沿着那些文章的作者捋。他一旦孩子自己摸到这个窍门儿,周作人,他们自己就全翻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