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八 社会图景开篇
我们自己,也正好恰在了节骨眼上:我们要开始说社会图景的建构。 我们怎么引导孩子认识我们身在其中的这个中国社会呢? 更有甚者,我们自己怎么对这个社会,建构一番最基本的认识? 为什么申爸如此敏感于中国历史呢?为什么当大申表现出对中国历史的喜爱,申爸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所有的别的事情全部停掉,腾出资源,让大申尽情的畅游在中国历史面? 是有所本,物有所源。 我们这个社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它是几千年的积淀,积累到今天,才形成今天的这个样子的。 要理解中国这个文化,中国这个社会,光读一本论语,那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了解今天,只能去看过去。 历史。 这个中国的历史啊,源远流长,里面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 你怎么抓啊? 你不能三千多年的文字史,全抓。那太多了。 受不了。 从建构对社会的认识,对于我们身处的社会的大图景的角度,抓重点。 重点呢,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这个文明的源头,从春秋,抓到汉代,就可以了;另一个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直接起源:中国近代史。 而在中国近代史里面,从1911年到1949年,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我们呢,只要卡死了两头,中间部分,等到孩子大了,留给他自己去探索,就是了。 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呢? 人类文明的其他部分,我们怎么让孩子吸取其精华呢? 这也是一个问题。 先说到这儿吧,回头接着说。 昨天,申爸说了,申爸很好奇一件事情: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部落是走向繁荣昌盛,还是最终走向没落。 这个问题呢,你给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去回答,他们会给出你极其复杂的分析和没有答案。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视角太低,看不到全貌。我们推到原点,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 你说穿了,到底,一个部族,到底是走向兴旺发达还是走向没落,取决于“人的再生产”。是不是能够“再造出”足够质量的后代。 他一个部族,找到了一个法子,让自己的后代的个人“质量”足够高,他们就一代接一代,不停地向前发展,在于自然的磨合,与别的部族的较量中,占得上风,他们就一直繁衍兴盛下去。 相比较而言,那些不幸的部族,他们没找到好的法子,最终不就没落了么。 人的“再生产”呢,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理上的繁衍。这个方面,各个部族都一样,比不出来个上下。那些在生理上繁衍有缺陷的个体,早已经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被淘汰掉了,连部族那个阶段,都走不到 另一个方面呢,是一个孩子,他生下来,在教育上,是不是做得好。 同样的孩子,在他们那里,是不是获得了后天的素质优势。 至此呢,这个思路,至少在逻辑山个,没有瑕疵。 申爸干嘛琢磨这个事情呢? 这个思路,对于我们今天教育我们的孩子,有大用途。 我们来看,今天现存的任何一个古老民族。 我们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古老民族,都是生存竞争的胜者。 别的呢,都消失了么。 这些古老民族,有个什么特点? 他们都有十分丰富的民间故事,绝大部分,都有史诗。 你去看,无一能外。 人类学家们去研究各种“野蛮部族”,那些在慌莽丛林孓存下来的部落。 那些部落呢,“只有简单的故事,口口相传,”人类学家在他们的报告中,这样说。 那些部落,也兴旺不起来。他们之所以还存在,是拜大自然之福:他们生活在资源丰富的热带丛林,生存问题很容易解决;与世隔绝,又没有别的部族和他们竞争。所以呢,他们一直生存在今天,还存在。 相比较而言,比如说,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他们的生存环境,那就恶劣得多了。 要是把那些热带雨林中的部落,移到青藏高原上去生活,几代人的光景,就死干净了。 可是,藏族人却一直生存得很好....他们还创造出了辉煌的文化,尤其是藏传佛教,那实在是登峰造极的一种人类文化珍品。 藏族人,凭什么? 他们凭他们的史诗。《格萨尔王》。 爸爸妈妈们看哈,藏族人在这方面的记载和研究,很少。我们得不到完整的文字记载的报告。
不过,我们可以拿同样有伟大史诗的希腊民族,来比照着分析藏族的情形。 希腊的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公元前800年成书的史诗。 两万多行的史诗,在荷马把他们汇集起来,成书之前,里面的故事,一定是流传的更久了的。 那些故事,涓涓细流,在人们之间口口相传,不断地被无数人补充,丰富。到了天才的荷马那里,才把集大成,把他们用书面文字固定下来。 那些故事,是怎么使用的,在史前时代....就是有文字记载之前....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在史后时代,有大量的记载,它们在小孩子的教育中,是怎么用的。 你去读欧罗巴那块土地上,任何一个名人的传记。那传记在说传主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都会提到:他的妈妈给他读荷马史诗,或者给他讲荷马史诗。 你去读,从古的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希罗多德开始,到后来的歌德,一直到后来的“维也纳派妈妈”,凡是正式的教育教育出来的孩子,全部如此。 我们可以很合理的推测:这些记载呢,是荷马成书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无数的妈妈,也是在她们的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讲史诗的故事的。 因为他们的妈妈小的时候,他们的姥姥也在给他们妈妈讲同样的故事...... 口口相传么,就是这么个意思。 你不要以为,两万行的荷马史诗,已经够多了.....格萨尔王,有一百万行! 一直到今天,格萨尔王,还没有完全整理出来呢 你想想看,在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上生存,藏民族用来教育小孩子的史诗,比起气候宜人的地中海的希腊来,那个复杂程度不同.... 古希腊不仅有史诗,还有希腊神话。 藏族呢,民间传说,神话,估计也不会少。 这些资料呢,史诗、民间故事、神话什么的,在孩子建构整个世界图景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给了他们的后代,各种有关自然的真实和社会的真实。 那些民族,靠着这些资料,给后代建构起强悍的世界图景。他们的后代呢,依靠这个心理空间,还有建构起这个心理空间过程中形成的思维能力,获取和很高的素质。 他们就是这么着,在生存竞争中,获取最后的优势的。 他们在“人的再生产”领域,获取了优势。 申爸呢,琢磨这个干吗? 很多妈妈说,“我就跟着申爸走就行了”。很轻松。 可是申爸呢,申爸很麻烦。申爸跟谁走呢? 申爸得知道,给孩子什么书。 什么资料。 这个给小孩子推荐书的人,很多很多。到度娘里,一搜一大把。 可是,他们开出的那些书单呢,申爸仔细琢磨....仔细琢磨吧,申爸实在看不出,他们的书单是按照一个什么思路开出来的。 前些日子,申爸请教迅雷爸,见没见过有人说,他的书单是按照什么思路开出来的。 即便是见多识广的迅雷爸,似乎也没见过....没见迅雷爸回馈么....要是有的话,迅雷爸不至于“私藏”的。 申爸也想像那些妈妈一样,跟个什么爸走。这样省事儿么....可是,申爸找不到那个“什么爸”,可以跟着走。 只好自己硬着头皮,琢磨“选书的思路”。 那没有思路,那不行。 申爸呢,也开书单。基础300。可是,申爸的这个书单,和任何别一个人的书单,它都不一样。 知道阿西莫夫的爸爸妈妈,可能不少;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有知道的,尼莫爸就知道。可是,谁知道《中国震撼世界》这本书?....当然是在申爸介绍这本书之前....几乎没有。 是申爸想标新立异,自己想另搞一套吗? 不是的。 这个《中国震撼世界》,是三月二十号,申爸才在孔夫子上发现的 在此之前,申爸也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存在 申爸呢,是先有一个完整的思路,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才碰上这本书的。
说实话,在此之前,申爸一直在位如何把中国近代史引入到大申那里,而大伤脑筋。
申爸需要一本书,相当于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作用的书。 申爸一直找不到,一直找不到。试过几本,都不成功。 那个汉武大帝,很正点的:它本身好看。不止于此,它还把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哲学的、文化的各种领域,都汇集到一块儿了。 孩子因为好看而看,看完了,自然地就窜到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哲学的、文化的各种领域里面去了.....当然,这是在孩子已经表现出“主题相关性”的能力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 《中国震撼世界》,就是这样一本书。 楠楠妈问,汉族凭什么生存下来。 我们的民族,很特殊。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孔子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就给他讲那些上古神话和故事了.... 我们有丰富的神话传说资源。 可是,我们拿我们的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去和希腊神话比较,我们的神话太单薄。 其实,就是比较寒酸。 那不是一个档次上的东西。 我们民族,还有一个穿透,是别的民族很少有的....希腊也没有....就是诗歌。 诗经啊....孔子的六艺之一。 这个传统,我们比较独特。 发展到后来,到了唐朝,发展到了顶峰。 我们的诗歌文化,独步天下,无人能敌。 可是,单靠诗歌,我们还是无法教育好后代,让我们的文明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 我们中华文明,走了一条独特的路。一条任何别的民族,都没有走过的路,那就是科举制度。 我们是靠制度,强制地让文明发展延续的。 小孩子,六岁就开塾,背四书五经。 六岁啊...我们民族的习惯,都是称虚岁的。 就是五岁开始背书。 这个时点,妈妈们很熟悉了:正是伴听的年龄。古时候,没有录音设备。怎么伴听呢?让孩子背,自己读,自己听! 这真是个聪明的法子...当然,那个时候,人们的出发点,不是这样的。他们练童子功,将来好博取功名么.... 反正,不管怎么样,阴差阳错,让孩子走到伴听这条路上来了。 反正,不管怎么样,阴差阳错,让孩子走到伴听这条路上来了。 他们懂他们小的时候,背的东西是怎么回事,那是要到十二三岁以后。 有一天,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明白了六七年来天天念叨的东西,是个什么意思了。 在此之前,他们都是不懂的。 什么“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上九潜龙勿用”;“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小孩子,哪里懂? 他们就是记熟了,自个儿反复念,完了自己反复听。 听词汇。 从本质上来讲,今天有了MP3,就不必要从小去背了。不明白什么意思,硬背然后自个儿听,这实在是个笨法子。 给个MP3,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上九潜龙勿用”;“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录成音,给孩子一边儿玩儿,一边伴听,就行了。 在智力建构方面,效果一样;省的力气,就省多了去了。 别的文明,还是靠妈妈们傍晚的灯下故事,来教育后代的时候,中国已经把这个事情,制度化了。 这个制度很厉害! 它不管你是谁,只要进入到这个机制里面,转上六七年,出来,就是那个样子了。 相当于技术化了。 这个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就从汉武帝那个时候肇始的。这个事情,《汉武大帝》里边有说。 嗯...这个呢,是说中华文明....还有《中国震撼世界》那本书。 我们还要看一件事情:传统上,西方的孩子,他们读什么,拿什么启蒙。 这个呢,就涉及到《伊索寓言》了。 尽管申爸没有刻意查看资料...不过,从很多人的自传中,推测起来,应该是这样的:在西方,他们拿《伊索寓言》当成识字课本用。有点儿相当于我们的三字经的味道。 我们有我们的识字体系,作为识字课本的《伊索寓言》,就不必了。 可是,西方的孩子,拿伊索寓言识完字之后,伊索寓言里面的寓意,在思维发展中,其强势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比较一下。 我们古代的孩子被论语。 论语是有关道德社会规范的。孩子要理解这个领域的内容,那至少要到12周岁才行。 在此之前,孩子连似懂非懂都谈不上:根本不懂。 可是,伊索寓言不然。 在孩子九岁的时候,伊索寓言里面所蕴含的寓意,孩子就已经似懂非懂了。等到了大申这个年龄,11岁,大申看完一则寓言,就可以很清晰地表述出来,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了。 在启智方面,他们的伊索寓言要优于我们的论语。因为伊索寓言起作用的时间早。 十岁就完全可以了;我们的论语,不到十二岁,起不了作用。 更在于,由于伊索寓言变成了儿童启蒙读物,它变成文化的一部分了。 他提供社会的真实。 嗯....其实呢,在启智方面,我们把伊索寓言拿来用,一点问题没有: 就那么个小薄册子,等孩子到了九岁,拿来给孩子当故事读两遍,就成了。 很简单的事情。 这个伊索寓言呢,就是....(申爸也记不住)号竞价的书。 大致这么个意思吧.... 附: 这个义工组呢,已经开始上大餐了。 这个伊索寓言啥的,回头申爸再详细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