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635|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生读书] 阅读理解学习0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5 14:0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ty1122bb 于 2015-4-20 12:08 编辑

阅读理解有点烦,我觉得是先化繁从简,先解决一些小问题,再想办法通吃。我,理科男家长,水平有限,但很愿意与坛友交流切磋共同想办法,助受苦的孩子们一臂之力。

先说说总的思路吧----多练,精练。
原则
1)文章程度:问题的难度一定要够高,最好是做过往的中考原题。
2)文章读透:读文章一定要一气呵成通篇阅读,一遍明大意,二遍勾脉络,胸有成竹后再看题目。
3)写作背景:这是明晰作者写作目的的大方向的问题。为此,要另花时间做很多功课之外的功课,要做大语文的积累。
4)题目分类:行文思路、段落赏析、词语分析,这些题目类别各有各的套路。读题首先要进行归类,然后再结合文章思考。
5)文章紧扣:答题不能自我想象,要落实到文中,有什么说什么,要会归纳。然后再根据这些事实,道出作者的潜台词。
6)细读解析:孩子解题往往会有所疏漏,甚至有失偏颇,认真看解析,自己给自己打分,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有所记录。
7)温故知新:每隔一段时间,孩子可以重读旧文,重做旧题,看一看又有什么新的进步和不足。


========
以上是抛砖引玉,希望坛友多多提意见,集思广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行妈 + 10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4:04:16 | 只看该作者
举一个小例子,2014年苏州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
红豆树下
陈歆耕
    1)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2)废墟反衬出了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孤独……
    3)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4)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作“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呢?
    5)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浙浙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这位曾经沦落风尘的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要为一位生于国破家亡的乱世,却表现出超凡民族气节和风骨的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6)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7)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8)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9)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惠软骨病的人……
    10)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厘再造的红豆山压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尔不群的身姿!  
    11)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思……(选自2011年5月16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7.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3分)
18.文中多次写到春雨,有什么作用?(3分)
19.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3分)
20.第⑩段写到,已成废墟的红豆山庄将要再造重现,作者为什么反而觉得可惜?(4分)
21.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

点评

恩,是这个,秒杀8W考生  发表于 2014-11-5 22:20
[发帖际遇]: zty1122bb 被宝箱砸中,开宝箱花了 2 金币,想知道开出什么好东东?回帖试试。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11-5 14:14:09 | 只看该作者
真好,认真学习中,依依俩俩爸爸是难得的又用心、又有方法、又肯付出的家长!我们读帖学习也是福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4:20: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ty1122bb 于 2014-11-5 14:57 编辑

bell妈妈曾提到过这篇文章,据说很招人烦。
不过平心静气的读一读,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可怕。
以下是新东方的解析

1、 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3分)
① 历史:古老、沧桑
② 外形:躯干粗壮、面容枯槁、枝丫挺立
③ 神韵:孑然孤傲、卓尔不群
解析:此类题型属于列举型概括、其中每一个小项中包含了特点的概括。难度系数较低。从文中①、②、⑨自然段中找出或者概括出属于红豆树特点的形容词即可。(详见文章解析中的红色字体加黄色部分)
=======
我说:对于物件特点的描述与人物描写有类似之处,老师,阅读理解书讲得很明白。无非是1)外貌(外形)--在文中一定能找的找,2)性格特点(神韵)--在文中也好感受得到,3)代表了什么(历史)。不管你知不知道柳如是、钱谦益、陈寅恪,这道题都应该拿分。


2、 文中多次写到春雨,有什么作用?(3分)
① 突出了作者前往红豆山庄的时令季节。(1分)
② 渲染、烘托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忧思。(2分)
解析:①、②、③、④、⑩中分别提到了和“雨”相关的描写。针对本题而言,有效信息分布在③、⑩自然段中。第③自然段点明了春季前往红豆山庄。景物描写本身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氛围的作用。根据第⑩自然段“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惆怅和忧思……”可以看出,渲染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忧思之情。(详见文章标灰部分)
本题属于作用类题型,答题要点是结构上和内容上两个角度。以上内容均属于内容上,相对于结构上而言,“春雨”的描写贯穿全文的多个部分,所以本题不需要强调结构上的作用。
======
我说:只要是在苏州住过,春雨有多烦都会很明白,这是一个常识。烦--惆怅,忧思,很自然。不看文章,也会这样想。更深一层,春雨清明,多会凭吊古人,这也是为作者写这篇文章做一个氛围的烘托。

3、 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3分)
① 突出其超凡的民族气节和风骨。
② 表现了作者对陈、柳这些人不媚时俗的独立精神和伟大人格的赞美和敬仰。
③ 表现作者对世人渐渐失去前人精神遗产的痛心与遗憾。
解析:原文第④段提到:他是为一位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第一点,点明柳如是的“风骨”可以通过原文总结出来。“民族气节”通过第⑤段,柳氏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总结得出。
综合第一点,我们可以得出作者较多笔墨在本部分实则是表现出对这一类人的精神的赞美和敬仰。(独立精神、伟大人格)
第④段:“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表现出对失去这种前人精神的遗憾与痛心。
综上所述,本题属于段落的理解类题型,操作时需要将表示作者情感取向的词语全部标记出来。并结合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思考本段落和主旨之间的关系。通过上下文可以总结出亮点(第一点、第三点),而答案中的第二点正是在理解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升华得出。

========
我说:
1)如果孩子读过《白门柳》,或者看过《少年天子》,或对明末清初的几位奇女子--陈圆圆、柳如是,有所了解,心里会很有底。而这很不容易,《白门柳》,一千多页的小说,很可怕,但是要想了解中国历史,1644(清兵入关)是绕不过去的。
2)要扣住文章。如解析所示,不同的自然段对于这个问题都有不同侧面的叙述,要尽可能点到。

4、 第九段中写到,已成废墟的红豆山庄将要再造重现,作者为什么反而觉得可惜?(4分)
① 担心人工再现的建筑,会淹没了红豆古树。
② 更为人们热衷于俗世的追求,而忽视了品格、风骨的继承感到可惜。
解析:①.回归原文:参考文章第九自然段标蓝色部分。(2分)②红豆树的古老和山庄的再造形成对比,反衬出人们的媚俗,以及优良品质的丢失。(2分)
本题型属于理解类题型,具体解答方法参考上一题解析。
============
我说:这很容易理解。比如,圆明园复建,长城重修,都是这个问题。通常开发商醉翁之意在于钱,对于古迹原有的沧桑风貌完全不会顾念。

5、 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
① 结构上:呼应前文。前文“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结尾写“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
② 内容上:抒发了作者的忧思之情,写出作者期盼红豆树能再发新芽、开花结果、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气节与傲岸风骨的呼唤与追求。
解析:本题型属于作用类题型。从结构上看,文章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涉及到了同样的内容,属于前后呼应。从内容上看,首先要转述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表达了作者的忧思),其次联系全文的主旨。红豆树在本篇文章中的象征意义需要上升到社会高度,即民族气节,人们的媚俗意味着对传统精神的抛弃,所以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内容上还蕴含呼吁的成分。

===========
我说:这个问题很俗套。首先一定是所谓前后呼应,但这还不够,还有更深层的考虑---民族大义的呼唤。这是文章的魂,抓住了,说出来,OK。






点评

好吧,我承认男女有别。贝尔不会主动去读这些人物故事的,更谈不上欣赏。。。可能因为年龄不到吧。  发表于 2014-11-5 22:29
我的几个朋友的孩子,早恋的女娃,居然都是高分,阅读理解没失分,130满分,可以拿到122+。 我想着 早恋的娃喜欢读这类书了。。  发表于 2014-11-5 22:22
真好,以后直接COPY您的这些文章,拿回去给孩子做!  发表于 2014-11-5 15: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1-5 14:39:4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归纳能力,落实到细节上,就是老师们常要同学们回答某段文字的中心思想。
可能由于这个过程经常重复引起阅读逆反和疲劳,而且老师可能会搞些硬性摊派,使得学生们对这玩意深深痛恨。

平心而论,它只是看起来可恨,以致不再身为学生的成年人也觉恐惧。抛开可恨和恐惧,实则我对此充满好感,这是近日的一些感悟,可惜有点迟。

我一直想找陈氏的柳如是别传看看,怎么总是没货呢。不然就是千元大关的套装。以前那个400多的平装版眼睁睁地就这么绝版了。

点评

是啊,阅读理解很容易伤神。但慢慢的去体会,其实很好玩,会感到作者其实就在你的边上。  发表于 2014-11-5 14: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4:46:25 | 只看该作者
tricom163 发表于 2014-11-5 14:39
阅读,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归纳能力,落实到细节上,就是老师们常要同学们回答某段文字的中心思想 ...

看来只能到图书馆借了。
依依俩俩看过白门柳和少年天子,也蛮有意思的。
[发帖际遇]: zty1122bb 花了 2 金币 资助失学儿童,真是热心人啊,你也想试试帮助别人的快乐吗?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1-5 16:29:52 | 只看该作者
孩子初一时我们家长在阅读上存在误区,总认为孩子泛读得多就能理解越到位,其实不是这样,到初二孩子几次语文考试都是阅读失分多,在着急的同时只能寻找对策,又是上百度,又是请教高人,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阅读离不开练习。今天看了下昨天买的一本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书里提到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平时做批注式阅读该想到做到的,所谓的阅读公式那也是因为孩子练得不够多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通过每天15分钟的朗读和阅读训练,也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去精读文章,学会从哪些角度去思考问题吧。我个人感觉初中孩子的阅读必须是掌握了方法之后的大量阅读,如果都是泛泛的看,那也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不到多少东西呢,尤其是初中孩子时间宝贵。
[发帖际遇]: 婧珂妈 被宝箱砸中,开宝箱花了 1 金币,想知道开出什么好东东?回帖试试。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1-6 07:35:0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必须是掌握了方法之后的大量阅读,说的很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0:10: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ty1122bb 于 2014-11-6 10:22 编辑
婧珂妈 发表于 2014-11-5 16:29
孩子初一时我们家长在阅读上存在误区,总认为孩子泛读得多就能理解越到位,其实不是这样,到初二孩子几次语 ...

掌握了方法之后的大量阅读
============
的确是这样。看文章应该职业一点,学生就应该练就其特有的眼光来进行阅读。不要贬低这种读书方式,也许这才叫有文化?很可能。
另外,就上面的文章而言,了解不了解柳如是,钱谦益,陈寅恪,不是太重要。有一定的历史概念--明末清初的更迭,近代中国的兴衰,心里有一定章法,抓住文章脉络,专注分析文章,应该不会有太多失分的。当然,如果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事迹,孩子了然于胸,相信会更从容一些。
[发帖际遇]: zty1122bb 经常泡在新儿教,得到新儿教奖励 1 金币 ,真开心。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11-6 11:29:01 |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学习中。。
[发帖际遇]: yangran2002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神秘人物关注,获得 5 威望,恭喜啦!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8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0:24 , Processed in 0.129870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