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17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孝道毒于响尾蛇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0:46:1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说的那么危言耸听。

换到十年前,我问:谁规定孩子一定要学习好的?什么叫:至少考到硕士?如我妈对我?呵呵。。。

她家孩子非得考到硕士不能活啦?你问她,多年的婚姻生活,她最想争的气是什么,那才是最佳答案,她的成就感,到底来源于自己还是她的孩子?

为什么每个孩子都得学习好?如我作业都不写至少前三名,如我三表弟,学习差的无可弥补,但他如果十三四岁能去学个手艺,或气修或美发,都比现在强百倍。

他们。认真的接受,了解,他们的孩子了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0:46:38 | 只看该作者
你说到了一个重点——“爱孩子”的父母,“不自知”自己的错误的时候。中国特色。我接触的中国父母,起码明意识上,都想孩子好的。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周围的环境,本来该从孩子的利益出发,纠正父母的错误,帮助孩子,从而既利于孩子,也利于父母的。

我们怎么干的?——我们支持那些本意不想毁孩子,因为时代和自身的局限,而客观的毁了孩子的父母的做法。达到了——毁了孩子,同时毁了父母的殷切希望的目的。

这就是我痛恨的——家族利益法则。

所以我说——孝道毒。






【在(SHPX)的大作中提到:】


引用:现在很多父母与独生子女的冲突,无法沟通,子女对父母的一切都不认可,水色都将之归为父母的控制欲导致,而这"控制欲"便来自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0:46:57 | 只看该作者
"原生态”的孩子们什么样,不妨请参考荀子的人性本恶论。
人,生来,有食欲,有性欲,随着社会阅历的加深,会有虚荣心,个个都会撒谎(三四岁左右)。。。至于少部分,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品质。

O MY GOD。这不正常么?

你在你家孩子人格培养期的前六年干了什么,需要跟我解释“原生态”?姐看的原生态不够多么,一,孩子的各种天性,二,各种父母的嘴脸。幼儿期有连嘴角的食物痕迹都没抹干净就说“你没给我吃的”的,青少年期有你穷尽人生想象的各种谎言。而我第一个接触的教育难题——就是对你们父母的教育。

你们,教会了孩子撒谎和暴力。

你们,再斥责孩子品质低劣,忤逆。

靠之,权力给多了吧。

即便面对我最无奈的学生,遇到这个结果,我第一个反应也是给自己个大嘴巴——因为我无能。不是说我就永远脾气好了,永远不愧疚了。但我知道反省和愧疚,我只期望孩子的爱而不以师道要求孩子,你们也别以孝道来认为“必然该怎么着”。

谁期望娃娃生下来就是天使的,您跟上帝预定一个吧。人类发展到今天,有了避孕的技术,你就该知道,生命到来,是你的责任。而到了今天,无论你有没后代,您的养老保险,都需要年轻人的劳力来支撑。







【在(SHPX)的大作中提到:】


引用:我念高中时,我表弟受命到我家写作业。舅舅和外婆希望他受我影响,立志读书。我带他一个寒假, 才二年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0:47:1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为什么是“不幸”遭遇问题儿子,而不是“必然”遭遇问题儿子?

因为自己的人生无价值,就把价值放在“做妈妈”上而对孩子干涉过多,她“安静忍受”就能改变本质吗?

孩子的感觉——不止是有的母亲暴躁,歇斯底里的传递“我一切都为了你,我除了你什么都没有”才会让他们感觉到惶恐;那种用自己"凄惨,不幸,无依靠,只好指望你”的感觉,来暗示孩子的母亲,同样能达到这个效果。

而网游,就是目前孩子们逃避现实的最佳场所。因为找不到他们的现实价值,他们才去依赖“虚拟价值”。自己人生的选择都被父母垄断了,他们除了去虚拟世界,还能去哪里找到自己的价值?

尤其在二十岁以前,他们有恶劣的感受,却组织不成语言和逻辑思维来阐明这一切。所表现的只有一点——让你以为我越混蛋越好。

这种父母,侵占了孩子的人生,而不自知,还要谴责孩子选择“精神自杀”——逃到你控制不了的地方去。





【在(SHPX)的大作中提到:】


引用:孝道,从传统来。传统的中国人,敬鬼神,讲伦理,天地君亲师,经过文革,全盘颠覆。现在的国人,没有信仰,没有良心禁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0:47:3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孩子都做了不练武功的任我行,而且,他们之所以理直气壮地自暴自弃,都是因为妈妈给他选的学校、专业、工作、配偶。 Tmd,他们如果自己可以搞定,他们的妈妈吃饱撑着成天围着他们擦屁股,收拾烂摊子? 就是妈妈们永不言弃的母爱,他们才这么敢总给他们妈妈背黑锅吧。"

这段特别的有感觉,我就是这么个废物加混蛋,我姨也曾问过我:“如果不是你什么都不行,你妈妈怎么会那么不放心?”

一直到高中,我妈冬天还给我穿衣服呢。不过因为我记忆力超群,我才能回想起一些问题。
一,我在我外婆身边,三岁会自己洗手绢,外婆总夸奖我。而在我妈身边,上大学了还不会洗内裤。我妈特溺爱我,除了什么都不允许我干之外,就是无理由的揍我。她最自豪的就是四处宣扬:我女儿从来没自己削过一支铅笔。
二,在我想独立完成什么的时候,我收获的是我妈的唾骂加大耳光。比如想学会打电话,比如想学会骑自行车,哪怕我只是想学会开淋浴器。。。
我不写作业一直考前三,依然是我什么都不行,我上大学第一个学期就给家里寄钱,依然证明“我什么都不行”。直到我懂了,证明孩子处处得依赖自己,才是这类父母找到人生价值的根本点,因为他们才“什么都不行”了

直到我也做了教师之后,我才明白——除了脑瘫,没有一个孩子是什么都不行的,我的学生们就是证据。

而这类父母,就算没我妈严重,可是我接触的够够的了,他们之所以无限的“包办”“溺爱”,都出于——他们无法把握自己人生的恐慌感。

但凡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当个人,想到自己的孩子将来要独立生存,他们就不会这么干——这是我和这类家长接触,得出的结论。“孩子将来怎么独立求学,生存”对他们毫无诱惑力,只有讲到“我对我的孩子如何”的时候,他们才会面露笑容。不普遍,但够常见。






【在(SHPX)的大作中提到:】


引用:孝道,从传统来。传统的中国人,敬鬼神,讲伦理,天地君亲师,经过文革,全盘颠覆。现在的国人,没有信仰,没有良心禁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0:48:06 | 只看该作者
林荫说到,“网游”是她的底线,即,她认为一个孩子该知道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2010年,我遇到一个孩子,十岁,智商一百三十五(次天才),为了游戏,和他妈吼(过两年就应该是是打了)。

从一两岁开始,他妈就和他“不负责且无能”的父亲吵,打,要离婚。他从幼时战栗哭泣着“你们不要离婚”到后来的漠然。他妈以他为生命,原话是:“不离婚为了他,活着为了他”。因此要和他打架,觉得他已优秀的成绩还不够优秀,觉得他不该玩游戏。从吃到穿到生命的每一分钟,她都要管。

哦,“她是妈妈党的,觉得人生无所依附,才要努力做妈妈啊”,请问,是孩子欠了你们的么?谁一定要成全你们身为妈妈党的价值?你们自己的价值又在哪里?

作为父母,你们不觉得,是活不好自己,不配做父母,才从为不断为孩子“付出”来凸显自己的伟大,找到人生价值吗?

那年寒假,我教会了他最弱的项——美术。我的话是——孩子,我们选你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来画吧,之后这成了他的兴趣。

我给他做了智力测验后,下了一个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的游戏,教他玩。既然改不了他的爱好,就得尽量使他的爱好能和他的前途结合起来。

我和这个孩子的缘分就这么多,之后,得靠的父母,我已看到了他的结果。唯一的变量——就是他自己有多大的反抗能量。






【在(水色妖唇妖嘴巴)的大作中提到:】


引用:问下各位,什么是“孝”?鲁迅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0:48:33 | 只看该作者
我和我母亲达到和解,经历了漫长的近二十年的过程。

一直到毕业后的几年,我还经常做和她打架的噩梦,醒来痛哭。

上大学以前,我对自己还与疑虑(周围太多斥责的声音),有长辈劝我说,你长大了离家了就知道妈妈的好了,就想她了。

但是大学那几年,过年的时候,我宁愿缩在学校里冻死,饿死,也不愿意回家。我小姨曾说过:如果我是你妈,我唯一的女儿这么憎恨我,我都活不下去。

可是,除了被我妈年轻时打过的学生以外,其他学生和家长都非常的感激她。我小时侯她对学生已不暴躁了,非常温柔有耐心,而且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很有一套,也改变了几个学生的命运。如一个家庭环境很不好,学习也不好的女孩,被她介绍学音乐,以每天给老师打水为学费,如今这个女孩立足这个专业,而改善了整个家庭的生活。

这种对比曾经让我非常的困惑,也深怨她为什么成就了别人的孩子,而只毁自己的孩子。我从来不需要她辅导作业,或给我买什么奢侈品,或教育我人际关系等等,我只求她在给我饭吃衣穿交学费之外,不要干涉我,就这点要求,都是奢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0:48:52 | 只看该作者
直到我反过来去思索她的人生经历,我才理解了。如我说的,甘愿为家庭牺牲的凤凰都是被打骂长大的,一辈子摆脱不了这种幼年时的精神控制。作为长女,她承担了太多的责任,这并不是她内心甘愿的,而是她父母的打骂下她的意志屈服了,乃至她成年后,为娘家付出已成了“本能”。这种付出,能带给凤凰莫大的成就感,从而加固这种行为模式。

同时,她的“自我”一直被压抑着,就是她潜意识里想做什么,但她的“意识”已经不允许她做了。这种内心的矛盾会让她莫名的焦躁,痛苦,她需要发泄情绪,同时为自己失去的“自我”找个替代品,即——她的女儿我。

比如,她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以前从来不舍得买,而是把这东西原样的买给我,然后我不接受,喜欢别的,她怨恨,跟我打架。我成年后按她的喜好给她挑选礼物,或者给她钱让她自己买,我妈的表现是极为羞涩不安的,就好象一个孩子偷了父母的钱买雪糕一样,且高兴且羞愧。

真可怜,她的自我意识一直被她的“理智”放在了“羞愧”的位置上,从没有人告诉她,你喜欢什么你就该让自己拥有什么。她只能通过为别人付出而得到满足感,而在长期压抑下,“付出”已不以对方需要为前提,而以她自己需要为前提。

我观察到,十几岁的时候,老家人生活都改善了,不需要她的付出了,她那份失落和惆怅。

另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我的学习无问题的时候,她对我表现暴躁怨恨,而偶有学习滑坡,她反而耐心温和,见我进步充满喜悦,凡是能体现出她的功劳的事,她都高兴。回到我小姨问我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她们这些自觉强大的父母都养出混蛋孩子——你们是否意识到,潜意识里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无能的需要你的。而教养模式,则朝着把他们培养成无自主能力的废物方向上发展?

这是她那一代人身上都有的烙印。从困难时期走过,为家庭操劳一辈子,上到父母下到子女再到平辈,他们活的没有自我,也因此紧紧抓住对子女的控制权不放,因为那是他们唯一所剩的东西。有的表现激烈,有的表现温和。所谓奶瓶男,所谓那些公婆干涉小夫妻的生活方式,问题大多出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0:51:45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我说的,希望能给那些为孩子们的叛逆和“不懂事”而伤脑筋的父母一些参考。

成年后我问了自己,为什么深恨母亲?只是因为经常打骂我而脾气暴躁吗?只是因为干预了我几个人生重大决策吗?只是从来不给我买想要的东西,而逼我接受不想要的东西吗?

其实这些问题成年后都很容易谅解,不足以造成仇恨。造成仇恨的是那种无时无刻被盯紧的窒息感,禁止了我所有的娱乐,不许我交友,把我完全关闭在了和她的关系中,这时候矛盾和痛苦会被无限的扩大。也是之前SPX所说的,这种封闭,让父母成了子女唯一怨恨的对象。

所以新闻中那个因母亲管教过严而杀母的中学生,他杀母而毫无悔意,肯定不是因为“管教”,而是“窒息”。因为他母亲一直在精神上扼杀他,而一个丧失理智的少年,最终只能以扼杀母亲的生命来摆脱。

那些一天到晚去网吧和的厅寻找“叛逆”孩子的父母,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从幼儿期的教养方式开始回想。

推而论之,为什么凤凰往往造就极品,为什么极品反过来恨凤凰,为什么升米恩斗米仇,都是因为这点。只是仇恨点由“封闭”转为“包办”。

那个讲极品小舅怨恨她凤凰妈的帖子,我有个同事也是这种情况,她父母和自己,都对她弟溺爱,帮助,最后弟弟恶待父母且恨她。

因为重男轻女,所以她得到了充分的自由,最终全靠自己过上了好的生活,而她弟弟上完小学就被父亲送去“接班”,从工作到婚姻什么问题都有父母和姐姐解决。她不懂弟弟为什么那么混蛋,我懂——因为这个男人的一生从没体验过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一个男人,他该经历的,为自己奋斗,乃至犯错为自己买单的一切他都没经历过。这种人活着没怨气才怪。他运气远不如被父母淡漠的姐姐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0:52:33 | 只看该作者
爱是伟大的,而意义不明方向错误的爱,越多,越给人伤害。

那怎么来体会正确的爱的方式呢?最简单的,就象娃娃学走路一样,他摔倒了,你心疼的冲过去抱他,能缓解的是“你的心疼”,这是你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表现的爱。而你看着,鼓励着他自己爬起来,锻炼他的自立和坚强,这是你从娃的角度出发表现的爱。

从娃的角度出发:他现在的感受是疼痛,沮丧,他需要安慰。而从长远出发,他需要自立,学会自己摔倒自己爬起——那么你如果完全冷漠的袖手旁观,他现在的感受就是心理受伤,而你如果急着帮助,包办,他未来的感受就是他是个依赖,无能的人。

孩子每一步的成长,都会有各种问题出现,但性质都和走路类似。

木兰说,老公的大姨家对他宠溺,但分不出过多精力照管,这就是最好的环境了——感觉被爱了,但必须自立。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绝对通用的原则,回到我说的“接受”孩子上,还要根据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进行调整。有的孩子心理脆弱,当时就得到安慰对他来说最重要,而有的孩子天生就皮实,自己爬起来没得到安慰鼓励也没关系。

作为父母,首先,观察,了解,接受孩子,然后既从孩子现在的感受出发,又从孩子的长远利益出发去想问题,这就是健康的爱了。

不需要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不需要多懂心理和教育,只要有了这个思维方式,即便教育偶尔有偏差,也不会损害亲子感情。

我觉得当年有一种农村家庭的教养氛围很好:家庭氛围和谐,不轻易打骂孩子,学习好就供你读下去,不想学了,行,抗起锄头跟父母种地去吧。很多孩子因为受不了做农活,放下锄头乖乖的努力学习去了。而有的留在农村,学门手艺,甚至做起生意,也都过的很好。

现在社会,孩子因少而金贵,生活水平提高可以大量投入教育资本了,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教养方式当然不可能象过去那么“无为”,但应该参考一下那样的基本原则,即,尊重他们的选择,但让现实教育他们要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5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2:23 , Processed in 0.07444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