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8817|回复: 7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家政--施爱与管教的艺术》一本很不错的书,与大家分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6 08:5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青松,,那就当棵小树吧--但要当棵溪边最好的小树。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那就当丛小灌木吧: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小灌木,那就当一片小草吧。
  如果你不是一只香獐,那就当尾小鲈鱼--但要当湖里最活泼的小鲈鱼。
  这里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旁的事。我们不能全是船长,必须有人来当水手。
  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
  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
  决定成败的不是你享受父母爱的多少--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
  ……
  一段优美抒情的文字,反映的却是一本重在理论阐述的书籍《论家政》的中心。这本书是专谈子女教育的。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从长期的战争中脱身出来,美国的父母有机会把压抑已久的感情和温情倾注在下一代身上。青少年教育学家亦一致认为“爱就是一切”,鼓励“放任自流”,让孩子们自行其事。谁知,这一代倒是幸福地成长起来了;他们享有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繁荣,他们享有美国历史上最优越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在物质方面几乎没有失望。然而,正是在这一代人之中,吸毒、性自由、暴力犯罪……五花八门的东西层出不穷;正是在这一代人之一中产生了“愤怒的一代”。教育学家们、社会学家们、心理学家们大吃一惊,不由开始反省:是怎么一回事?《论家政》(原名《大胆管教》)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
  多伯森针对这一背景,在书中反复强调:“爱,远远不够,管教亦不仅仅是惩罚。”他认为,父母必须大胆管教儿女,把管教和爱紧紧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他坚决反对纵容孩子,放任其自流。
  当今中国,一方面是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独生子女逐渐增多,溺爱子女的现象亦在增加。这两种情况加在一起,自然就有了人们讨论纷纷的所谓“四二一”独生子女综合症。这种情况和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形有某种相似之处。


<font color="orangered">在第73楼有整理好的文本文件下载,需回复。       寒风独立  2005。09。15此帖由 寒风独立 在 2005-09-15 09:54 进行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2 金币 +32 收起 理由
你带来的幸福 + 30 + 30 入选2012年第七期热点推荐!谢谢你分享 ...
flycloudjhy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09:11:55 | 只看该作者
上面是我在网上看见的介绍这本书的一段话,转过来让大家看看。这是一本出版很早的书,1988年第一版,我跑了很多书店都没找到,后来在一个朋友父亲的书柜里发现了这本书,看后感觉很有启发,当时就想贴到这让大家分享,又担心大家是否会如我一样感觉这本书有价值,今天看了这段介绍的话,让我又萌生了把这本书在这贴出来的念头,我先把第一章发出来,如果大家觉得有用我就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26 09:25:51 | 只看该作者
11111111111111111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1-26 10:57:15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看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11:06:52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      第一章  把尊敬和责任感教给孩子
  大自然慷慨地赋予了大多数动物害怕有害事物的本性,它们的存亡系于察觉某种危险并及时避开这一点上。可是慈祥的大自然老妈妈没有把蛙类保护得足够好,她忽视了蛙类预先报警系统中有一个严重弱点,有时证明还是致命的弱点。如果将一只青蛙置于盛有热水的锅中,锅下有热量一点一点地增加,蛙的典型表现是没有逃遁的倾向。因为它是冷血动物,其体温和周围的水温大体一致,体察不到有变化缓慢地在发生。当温度升至高得不得了,蛙仍然对危险不以为意,本来这时它满可以轻而易举就一跃入夷,但他却明显把心思放在别处。蒸气不祥地在它鼻子四周繚绕上升,它还是端坐在那里,心满意足地凝视着锅沿。最后,这只在热水里翻滚的蛙得到报应,死于一场不必要的灾难。这场灾难本来它轻易就可以避开。
好了,大家都知道这本书是谈父母和儿女的,并非研究蛙类。不过,人类同其小小的绿色朋友一样,也有感觉迟钝的方面。眼前突然降临的危险会使我们顿时激动不安。战争、时疫、地震、飓风都会迅速把人们动员起来。可是,若是具有威胁性的问题非常缓慢地出现,可能是长达10年或20年,我们就常常让自己“翻滚”在怡然无知中。闭眼不视渐现的灾难的最好说明就是我们对正在有条不紊地在美国青年一代之中蔓延的混乱一无所知。我们一声不吭,全无抗争,被动地认可了正在渐次堕落的“青年舞台”。假若昔日的父母能够短暂地重访我们的世界,观察到如今在孩子之中占主要地位的情况,不用说,他们会被业已获准蔓延(现在还在更大范围地蔓延)的城市青少年总是吓得大惊失色,不能自禁。
……
怀着敌意,破口大骂年轻人,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许多以这种反社会、自我毁灭的方式行事的年轻人实际是迷惘的、无目的的、没有价值观念的个人。成百万的其他青少年没有攻击社会,亦不抵制传统价值,但他们同样在经历内在的空虚,找不到出路。他们迫切需要聪明的理解人的父母在他们个人的危机中拉他们一把。当然,本书的宗旨并不是谴责我们的孩子,他们是我们最重要的、富有价值的资源。相反,必须责备老一代人放任情形恶化。曾经有段时间,潮流可以轻而易举扭转,可惜我们如同怡然自得的青蛙,一定是心不在焉,无所用心。此刻对于我们来说是跳跃,还不是翻滚。甩掉我们肥胖的屁股,采取行动消除威胁孩子们的问题,正是我们父母的责任。也许我们不能拯救现今一代许多人,但是我们可能保护下一代。说到底,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怎样陷进混乱的,怎样才能脱身出来?
准确地说,我们感到的许多与现在这一代年轻人有关的困难都产生在他们的幼稚的童年时期。这样讲,并非有意把非常复杂的情形过分简单化。小孩子特别容易受到其保护人的教育(好的或坏的)的影响。的确,早年所犯的错误真是代价太大。童年生活的前四五年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这时,孩子能够被授予正当的观念。这些早年得到的观念会具有相当的持久性。然而,这些年的良机一经错过,最优的接受力通常消失殆尽,永不再复归。倘如有意使孩子谦恭和气,慧眼独具,举止文雅,那么这些品质就应该教授之,而不是空想;如果我们想要在子女身上看到诚实、真挚、无私,那么这些品德就应该纳入我们早期教育过程的定向目标中;如果培养彬彬有礼、有责任感的年轻公民是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着手据此塑造。道理很明显:遗传不会赋予孩子正当的观念;孩子们会学到他们被授予的东西。不及时动手,我们就不能期望我们有意的观念和举止出现。很清楚,二次大战后的那一代婴孩的许多父母没有进行这项至关重要的传授工作。
让谁来充当妈妈和爸爸,大自然对此颇为粗心。择人的标准并不高,因为事实上,为了生孩子,犯不着去了解一点孩子的知识,年轻的夫妇会发现他们背负着照管易受影响的、无力自助的幼儿的责任,这并不是他们所想要的,他们对孩子是完全无知的。他们可能完全不懂有关管教、营养或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原理。他们犯的各种错误肯定都不是有意的,然而恶果却不轻。也许逝去的25年中,最大最常见的缺陷,尤其是对年轻夫妇而言,是信奉:养育孩子,“爱就是一切”。显而易见,他们相信,成功地充当父母包括两个基本职责:(1)让孩子在一个真挚的感情气氛中成长;(2)满足孩子物质和生理的需要。他们满心期望,种种好的、值得的美德都会从慈爱的喷泉中涌出来。可是,正如时间所示,这不过是空想。尽管对于人类生活来说,爱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责任却远远不止是爱。也许正因为父母深情地爱孩子,从而开始教给孩子有害的观念。离开指导,爱并不能产生自我管教、自我控制、尊重伙伴的孩子。有感情和温暖,精神才能正常,身体才能健康;然而感情和温暖并不排斥谨慎地教育和指导。
最近,在洛杉矶召开的一个心理学学术会议上,大会主要发言人说道:本世纪最大的社会祸患就是相信有了无尽的爱,就不再需要管教。他说,有一些学校管不了的青少年恐怖分子被错误地认为是涉及家庭感情问题。他们的问题被提交给教育心理学家,以便估价他们的困难,结果没有发现有什么深刻的问题,有一点却愈来愈明显,即家长从严没有要求这些孩子约束其行为和冲动。这些孩子当中,有一些是出自于溺爱家庭。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这两种成分使用时必须适量。两者之中,缺少任何一个,往往是灾难性的。50年代曾经有过使人遗憾的失调,那时,我们目睹一种被称为“放任自流的民主”的幸福论风行一时。这种理论无限贬低父母管理孩子的责任,有时使父母们感到各种形式的惩罚均是有害的、不公平的。结果,本世纪中叶的10年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放任的10年。那时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向遭遇到的各种形式的权威挑战,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我认为,不是这样。毫不足怪,我们宠爱的孩子遇到了难题—--是我们把这一代人送上了娇惯、放任自流,爱得让人窒息的祭坛。不错,目前年轻人动乱的状况还有其他因素,但我相信,这种无政府状态的主要渊源存在于数百万美国家庭之中。
读者们可曾考虑过这样一个事实:现在这一代年轻所享受的“好时光”较之世界历史上任何时候的年轻人都要多。不管你怎样限定所谓好时光,其结论并无两样。我们的孩子比过去任何时候的孩子都享有更多的教育,更有效的药品,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更多的机会。然而,他们却被描绘成为“愤怒的一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两种情形似乎并不相吻合。日月复日月,一年又一年,人们一直梦想着,盼望着,终有一天,扰人的大问题会得到解决:“如果我们正好不用打这场可怕的战争,那该多美!但愿我们能消除饥饿,消除这场经济萧条,消除瘟疫!”总算是盼来了,战后的1950-1970年,美国新一代诞生时,过去渴望的好事接踵而至。谁知道,这既没有带来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没有带来由衷的感激,带来的反而是冲着通过奋斗提供这一切的老一代的对抗和傲慢的蔑视。这是为什么?习见的大多数答案全无正确之处。冲突的产生并不是由于老一代的虚伪。人类社会从来不乏虚伪,我们的社会里当然也有不少。但是,如果虚伪是动乱的根源,为什么以前的几代人未曾像今天这一代人这样有激烈的反应?现在是别的东西在作怪。与此同理,问题不是出于有了氢弹,不是起源于限制了言论自由,也不是由于贫穷或各族歧视。毫无疑问,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社会,不过,年轻人动乱的根本原因还得从他们不更事的童年去找----我们既没有要求孩子们举止有礼,亦没有要求他们对其行为负责,难怪我们的一些年轻公民没有显示出这些美德。



管教儿童的方法和理论若干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个激烈争论、众说纷纭的主题。它像摆钟,时而摆向严厉的、强制性的管教,时而又摆向50年代紊乱的放任自流。是时候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两个极端都会在受害的青年人生活中留下典型的伤痕,而我却说不出哪个极端的危害更大。不幸的是,特定时间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较之常识对父母的管教方法更有影响。例如,我就听说过,一位母亲仅仅因为刚6个月的婴儿在衬尿布时没有安稳地躺好,就打孩子的屁股。在我们的社会里许多诸如此类的、愚蠢的强制管教行为屡见不鲜。不过,与之相反的行为更为普遍。我知道有一家人,有4个举世无双、最无教养的孩子。这4个孩子是四邻的恶煞星,他们举止无礼,说话粗声粗气,咄咄逼人。们们在汽车间荡进荡出,擅自取用工具和机件。只要哪家人不在,这些孩子就喜欢放开龙头,任水流淌,害得四邻只是卸掉房外的水龙头旋柄。观察一下孩子母亲如何在管教他们,真有趣,不管她怎么管教,都无济于事。她管教孩子的全部方法归结起来无非是一个简单的程式:大约每隔一小时,她就冲出前门,大喊一声:“你们真让我受够了!你们这些孩子真让我受够了!”然后,掉头再回屋里。那些孩子却压根不理睬她,哪怕是抬头看她一眼都不会。倘若他们知道她在场,甚至不会互相暗示。显然,她以为她跑出房门像杜鹃闹钟一样定时叫几声,以便她工作时,把孩子们稳住就足够了。的确,这种简单管教的典型事例不难找到,而合乎逻辑、合乎情理、持之以恒的管教方法则如凤毛麟角,实属少见。
关于管教儿童的各种看法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犹如易受惊的马群,快速地奔向各方,不易接近,而美国大众却一直受到这些见解的影响。对于怎样管理儿童,从贝西大婶到小镇企业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糟的是,专家们常常是各持己见,针锋相对,互相对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原因很简单:何为好的管教理论不能由科学家经过研究来证实。这个题目太复杂,且有许多变量参杂其中。心理学家曾经遭到批评,受到奚落,因为他们不能就一种切实可行的儿童管理学说取得一致意见,但是其他学科也有其不可解决的争论。最高法院就经常产生在解释法律时分裂成五票对四票的现象。医生们就千百个医学问题激烈争论,尽管他们的病人通常并不知道这些争议存在。同样,每一学科都面对着棘手的、悬而未决的各种问题。儿童发展问题专家未能就理想的家庭管教法取得一致意见,亦不足怪。暂且不论过去的意见分歧,我完全相信,孩子的妥善管理是可以在一种合情合理的、常识性的理论中找到的。其中,有5个关键点是基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1-26 13:31:28 | 只看该作者
追看下文.谢谢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1-26 13:32:1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太好了.非常感谢你.给你加金币以表达我对你的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1-26 21:22:1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我也要金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1-26 22:32: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0:06:05 | 只看该作者
1、        培养孩子尊敬父母是儿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孩子尊敬父母之所以相当重要,并不是满足父母的利己主义,而是由于孩子同父母的关系是他在与他人相交时所取态度的基础。他的父母权威观念将是一块奠基石,决定着日后他如何看待学校当局、警察、法律和他最终将与之共同生活、工作的人们,以及整个社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孩子最先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相互关系,这种相互作用上的裂隙和梗阻常常可表现在这之后的各种关系上。举例来说,假使有一个孩子想要吃糖,但他的父母不答应,于是他一屁股坐在地上,高声哭叫,用头碰撞地毯。这时,当妈妈的被这种做法搅得心神不宁,说道:“好了,我的约翰,我想给你一颗糖也不妨,现在别哭了。”她这样干使约翰从动情的反应中得益匪浅。他的大哭大叫赚来了一个甜滋滋的收益。他向家庭体制挑战,并赢得了这场战斗。如果好心肠的妈妈在未来的14年中对他的抗议均照此办理,小约翰会逐渐变成坏蛋大约翰,指望所有人都像他那软弱的老娘一样满足他的要求。倘如有朝一日他被一个不那么柔顺的人断然拒绝,便有了暴力冲突的舞台。尽管这个事例有故意过分简化之嫌,但这并不影响我提供许多同样的事例来说明:早期的父母----子女关系会在以后的人类相互作用中反映出来。
必须尊敬父母还有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在十来岁时承认你的价值,那么在他孩提时代,你就必须值得他尊敬。当一个孩子15岁前就能够完全蔑视父母,那么他便会养成一种对父母的自然的鄙视。“愚蠢的老娘和老爹!我已经可以任意摆布他们了。不错,他们爱我,可我确实觉得他们怕我。”也许,孩子不会说这种话,可每当他耍聪明胜过成年的家长,打赢了对抗战时,他势必这样觉得。以后,他一定会更坦率的显露他的放肆。他的父母不值得他尊敬,父母提出的任何事情,他都不想要认可;他们的看法,他一概加以反对。对于身为基督徒并且想让孩子接受上帝这一要领的父母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要让孩子接受上帝,他们必须先使孩子接受父母。倘若他们不值得孩子尊敬,那么,无论是他们的宗教、他们的道德,还是他们的政府国家,抑或是他们看重的任何事情都将得不到尊敬。这就成为“代沟”的基础。隔阂并非产生于交流失败,我们使用的语言是大致相同的。马克吐温有一次谈到《圣经》时说:“烦恼我的不是我不理解的事情,而是我理解的事情!”同样,我们两代人间的种种别扭与其说是产生于我们语言的误解,不如说是产生于交流中我们完完全全的理解之处。上代与下一代的冲突渊源不能互相尊敬,因而带来了许多痛心的恶果。
在决定何时施行惩罚以及对孩子的不妥行为该动多大的肝火时,尊敬这个问题倒不失为一个有用的工具。首先,父母应该决定,违背父母意愿的行为对父母的身份来说是否构成了对父母的权威的挑战。是否惩罚要由这个估价来决定。举例来说,假设小沃尔特在起居室里调皮,摔倒在桌子上,打碎了许多昂贵的瓷杯和小饰品;或者假设他把自行车弄丢了,或把爸爸最好的锯子弃在屋外,遭雨淋。这都是孩子们常有的、不负责任的举动,应该如此看待。也许父母应该让孩子干活以赔偿损失----当然要视孩子的年龄和成熟程度而定。然而,这些事例并不构成对权威的直接挑战,它们并不是出于目空一切的存心对抗。依我看,打屁股还是应保留,用于孩子(10岁以下)口出“我不干!”或“住嘴!”的狂言之时。如果孩子要想试试这种硬着脖子的反抗,你最好将这从他身上打掉,疼不失为一种绝妙的纯洁剂。当鼻对鼻的对抗在你和孩子之间发生时,与他谈论服从是美德并不是时候;把他关进房间去噘嘴生气也不合时宜;等到不幸的、疲惫不堪的老父亲下班,闷闷不乐地回家再作处理,亦不妥当;当日的冲突应及时解决。你明明说清楚了什么是坏言坏行,孩子却偏要越雷池,谁会取胜?谁的勇气更大呢?家里谁是主人呢?如果你不能一锤定音,向孩子回答这些问题,他势必加紧催逼,三番五次再出些事,要你回答。这正是孩提时代最大的谜:孩子想被大人管,却坚持父母自己去赢得管理的权力。
霍洛韦先生有一个叫蓓基的十来岁的女儿。一天下午,他神情绝望地来找我,诉说了来意。他们夫妇从来没有要求蓓基听命于他们或对他们表示尊敬,她从小就不守规矩。霍洛韦太太很自信,以为蓓基终有一天会变得好管一些,结果这种好转始终没有来临。这个孩子从童年起就全然不把父母放在眼里,她总是满脸不高兴,桀骜不驯,自私自利,拒绝合作。霍洛韦夫妇未曾想到他们有权要求女儿,因此,他们对她和蔼地微笑着,佯作没有注意到。随着蓓基蓬勃发育,进入青春期,他们想要保持宽宏大量的态度日渐困难。她老是作对,不无厌恶地嘲笑全家人。霍洛韦夫妇一点不敢拂她的意,因为她会不出意料勃然大怒,大发脾气。他们是感情讹诈的受害者。他们以为用钱可以买来她的合作态度,给她在房间里安了专用电话。她谢都不说一声就接受焉。,头一个月费用即达86美元。他们以为办舞会会能讨她欢心,霍洛韦太太不辞辛苦,把房子装扮起来,准备好吃食饮料。到了预定的那晚上,一群十来岁的乌合之众流里流气、骂骂咧咧地拥进房来,竟在到来时把家具陈设打得稀烂。时至晚上,霍洛韦太太说了点什么,惹恼了蓓基。当时,霍洛韦先生不在家,等他回到家,发现妻子躺在浴室里,身下是一汪血泊,那蓓基居然把她打倒在地,任她无依无助,躺在那里,自己却无动于衷地在后院与朋友们跳舞。霍洛韦先生向我详述这场令人发指的家事时,眼里饱含着泪水。那时,霍洛韦太太还依旧躺在医院里,凝思做父母的失职。最大的悲剧还不是已发生过的事,而是这个问题的恒久性;没有什么简单的疗法能够根除业已烙在这三个不幸的人生活中的伤痕。他们在蓓基童年时期低估了尊敬父母的重要性,为此,他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关于管教不适当的危险性,业有很多人著文提出忠告,对这些忠告示我们应该给予注意。如果父母生硬地非要施行反复无常的、不怀爱心和(或者)任性的惩罚,就会毁掉孩子。我当然无意推崇这类惩罚。然而,如果你采用下列技巧,就绝不会给孩子造成永久性的损害----事先充分认识各种禁忌,明确什么是可接受的行为,什么不是。当孩子无情无义,决意要以傲慢的态度跨越这些既定的界线时,好好地治治他,让他为自己的行为后悔。另外,随时都要表现出爱心和感情,显示出善意和理解。管教与爱绝非对立物,两者互为函数。父母自己必须认识到,惩罚(如上所述)不是针对孩子的,而是为了孩子。对于不听话的孩子,父母的态度是:“我爱你甚笃,不能任你如此行事。”对于年幼的孩子,可以用下面一段话清楚地将信息传送给他:“有一只小鸟和它的妈妈住在一个窝里。小鸟的妈妈要出外去找虫虫儿吃。它告诉小鸟,妈妈不在时不要出窝。可是小鸟不听它的话,蹦出窝,落在地上,结果叫一只大猫吃掉了。我要你听我的话,是因为我知道什么对你好,正像小鸟的妈妈对小鸟一样。我要你呆在前院里,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跑上街,被汽车撞着。我爱你,不愿你出什么事。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只揍你的屁股,好让你记住这有多重要,明白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9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0:05 , Processed in 0.10054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