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blu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家政--施爱与管教的艺术》一本很不错的书,与大家分享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1:23:29 | 只看该作者
我自己的父母对于良好的管教方法有着非同一般地认识。她颇能宽容我的淘气。在大多数问题上,我发现她做得合情合理。我从学校回家晚了,只须解释一下延宕的理由就万事大吉;我没有做作业,我们就坐下来,就补救方法达成某种协议。但是,在有一件事上,她是彻头彻尾地不让步----她不能容忍“无礼顶撞”。她知道回嘴、“顶嘴”是孩子最强有力地反抗武器,必须予以阻止。我很小就懂得了,倘若我言语不恭,想要犟嘴的话,最好至少站离10或12英尺远,保持这个距离才能避免被她能捞在手里的任何东西打着。有一次,她用一只鞋狠揍了我;还有几次,她随手抓了一条皮带来打我。我懂得了要远避开,以免被打着的重要性。那一天可谓铭心刻骨。当时,我大约离她四英尺远,我向她顶嘴,这个错误可谓代价昂贵了。她转身去顺手抓个东西来打我。她的手落在了一件衣服上,然后踅回来,朝我挥舞那件可恶的衣服。就是现在我仍然听得见那件衣服在空中飞舞时发出的嗖嗖声。我胸脯上受了预料中的一击,接着便是劈头盖脑的衣带、衣扣,把我的腰紧紧裹住。她有力地打着,给我一顿好揍。从此以后,我若狂言乱语之前,都要谨慎地退后几步。
作为单方面要求,尊敬难于达到,它必须是互相的。一个母亲,如果不尊重孩子,她就不能要求孩子尊重她。她应该尊重孩子的自我,而绝不能作贱它,或者使他当着朋友们的面丢脸。通常,惩罚应该避开旁观者的幸灾乐祸,避开好奇的眼光来进行,孩子不应受到无情的戏谑。他的强烈感情和要求即便是傻里傻气的,也应该得到公正的估价,应该让他感到父母“的确很关心我”。自我尊重是人性中最脆弱的东西;一个非常小的偶然事件就足以伤害它,而要重新树立自尊则常常十分困难。批评孩子时,好挖苦、好讽刺的父亲很难期望得到孩子真心的尊敬。孩子们也许怕他而掩饰住他们的蔑视。可一到他们长大成人,报复十之八九便会迸发。“自己未过河,先别嘲弄短吻鳄”,孩子们是深得这条格言的睿智的。因此,一个凶恶狰狞的父亲可以暂时把全家恫吓住,但是如果他不尊敬家庭成员,那么,等到他们步入成人之初,有了安全感,他们便会报以敌意。
如果不是更早的话,一般来说,孩子满15个月,母亲就会看到孩子向她的权威性挑战。蹒跚学步的孩子是世界上法律和秩序最顽固的对头,他可以把烦恼的妈妈的生活搞得痛苦不堪。他以天真无邪的方式表现出他的可恶、自私、贪得无厌、狡猾和破坏性。喜剧演员比尔科斯比一定在幼童的手里吃过一些亏。据说,他就说过:“给我200个活蹦乱跳的两岁孩子,我就能征服全世界。”15个月至30个月的孩子不愿意受到任何限制和约束,也不习惯于掩盖自己的主张。他憎恨每一次强加给他的午睡,上床时间对他来说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折磨,使人一想走它就泄气。他见到什么,就想玩什么,易碎、昂贵的装饰吕尤甚。他喜欢把尿撒在裤子上,而不用便壶。他坚持用手拿东西吃。在商店里,他一能挣脱开来,照例会尽小胖腿之力,跑得飞快。他拧小猫的耳朵,把它提起来,被抓挠了,又会尖声大叫,以示抗议。他要妈妈成天不离左右,从早到晚地陪他还玩耍。学步之年的孩子确实是一只老虎!即使他的父母事无巨细,管教得当,仍照会发现他很难控制,因此,他们不应该指望会使两岁的孩子举止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而又有耐性最终会成功地安抚住这个小霸王,但八成是在他四岁之后。话又说回来,不幸的是,孩子对权威的态度会在学步之年遭到严重的损害。溺爱逗人喜爱的小胖胖的父母总是不敢冒险招惹他生气,因而会丧失并永不可复得的对他的控制。
我曾和一个母亲谈过。她有一个13岁的孩子,这孩子极难管束,完全凌驾于父母的权威之上。他不到午夜两点或更晚,绝不回家。母亲的每项要求,他都有意违抗。我问她,是否能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由来,因为我正确地估计到,这种失控由来已久,绝非一年半载的事。她说,她清楚地记得,这是怎样开始的。那时,她的儿子尚不满3岁,她把他抱进他的房间放在小床里,同往常一样,他朝她脸上吐唾沫,表现出他惯常的对睡觉的态度。她试图向他解释不要向妈妈脸上吐唾沫的重要性,谁知话未说完,又被一阵射来的唾沫打断。这位母亲被告知,所有的对抗都能由爱、理解、讨论来解决。她擦擦脸,又开始解释,这时,这孩子又准确无误地吐出一阵唾沫。这一次,她开始恼火了,揍了他,但不够狠,没能打掉他的另一次瞄准。她还能做什么呢?她掌握的理论并没有提供体面的方法来解决这场使人难堪的挑战。结果,她气急败坏地冲出房间,而那小征服者则朝关上的门吐唾沫。她输了,他赢了!她说,从那晚上之后,她再也没能占着她孩子的上风!父母输掉了与孩子的初次遭遇,在以后的冲突中就难于取胜了。那些从未赢过,那些太软弱,工作太劳累、太繁忙因此不得不输的父母是在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等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个错误就会显露出来。梦魂萦绕,使他们不得安宁。若是你不能使一个5岁的孩子把玩具从地上拾起来,你就不可能在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个一生中反抗最烈的时期施行任何程度的有效控制。重要的是,要懂得青春期是此时期之前的训练和行为举止的浓缩和集大成。12岁以前的任何不安定因素都可能进一步恶化后在青春期爆发。解除十来岁的定时炸弹的最佳时间是在它爆发前的12年。也许我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发生在自他们出生以来,父母对他万事皆错的那些造反性强、满怀敌意的十来岁孩子身上。这些少年仇恨父母,父母却不知为何,因为他们全心全意地爱他们。由于青年时期是天然造反的年月,对抗性会倍增。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早已达到了凝固的阶段,不大可能再有变化。心理学家看待了这个问题如同医生看晚期癌症一样:“我现在没法治了,已病入膏肓。也许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一些痛苦。”
我必须指出这样一个事实:有一些反抗行为在起因上和上文谈到的“挑战性”反抗大相径庭。孩子的对抗和执拗的不听话可能是出于受挫、失望或被人拒绝,必须将对抗和不听话视为提醒注意的警报。也许,父母最为艰巨的任务就是区分这两类截然不同的动因。在孩子的抵抗行为中总是含有给父母的信息,父母在作出反应之前必须译解这个信息。这一信息经常是以问题的形式表达的:“是你作主,还是我作主?”对于这种问题,适宜给予有力的回答,这样就可以阻止孩子将来推翻家庭的合法领导。另一方面,长子长女的对抗性表现在说:“那个又哭又叫的奶娃弟弟可把我难住了,我没人爱了,从前,妈妈多喜欢我,现在却没人要我了。我恨所有的人。”当反抗含有这样的意思时,应该迅速行动以平定其动因。最成功的父母是能看透孩子的心思,视孩子之所见,思孩子之所思,体察孩子之所感的人。父母若不能掌握这一本领,就会老是以有害的方式作出反应。例如,一个两岁的孩子在睡觉时大哭大闹,父母就必须弄清他想要表达些什么。如果他的确是害怕房间的黑暗,那么适当的反应就应该有别于他只是抗议要他睡觉的情形。作父母的艺术包括译释含于行为之中的真正意义。
重申一下,管教孩子最要紧的目标是得到并保持孩子的尊敬。如果父母不能完成此项任务,生活就将变得相当复杂,这是千真万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1:55:25 | 只看该作者
2、        沟通的最佳时机常常出现在惩罚之后
    使父母与孩子贴得更紧的,莫过于父母在遇到对抗性的挑战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孩子是“有意寻衅”,完全明白他是咎有应得时,尤其如此。任何别的方法都不可能像显示父母权威这样容易建立起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激战停止后,孩子常常会显示出他的柔情。因此,父母不应该害怕冲突,或者在冲突发生时退缩。父母应该事先就把这些冲突视为重要事件,因为它们提供了同孩子谈话的机会,这些谈话在别的任何时候是无法进行的。大可不必狠狠地打孩子,不到他们不屈服不罢手;对孩子来说,有点疼就很管用了,但是,也不能打得太轻,一定要打得他真正地哭叫才行。经过一番激情渲泻后,孩子往往想依偎在父母的怀里,这时,父母应该张开温暖、慈爱的双臂欢迎他。这时,你就可以以心换心同他谈谈了。你不妨告诉他,你多么爱他,他对你是如何重要。你可以向他解释他为何受到惩罚,下一次应怎样避免。这种沟通是其他管教措施,包括罚他站墙角、没收他的玩具救火车等等所办不到的。
    我曾经试图把良好的管教艺术教给一位母亲,她有一个15个月的女儿。她向我讲了一件事,正好说明了预期的结果。巴特勒太太告诉小苏西不要跑出后门,而小苏西决意不听妈妈的话。当时,天上正飘着毛毛细雨,巴特勒太太不让她出去,因为她光着脚。小苏西的妈妈去外面拿点柴火,并告诉她在门厅里等候。这孩子很小就学会了说话,所以她明白话的意思,可她还是一摇一摆地走过了天井。巴特勒一把抓住她,把她带回了屋,更严厉地重申了命令。那知她刚一转身,小苏西又跑了出去。这一次,妈妈用小树叶在她小小的腿上戳了几下。苏西的泪水止住后,不等巴特勒太太在壁炉边把劈柴放好,她就伸出双手扑过来,叫道:“爱我,妈咪。”没说的,妈妈充满柔情地搂住孩子,哄慰了15分钟,给她讲听话的重要性。
    惩罚之后施以父母温情是相当必要的,这样等于告诉了孩子,父母否决的不是孩子其人,而是孩子的行为。现实治疗理论的创始人,威廉格拉瑟在谈到管教和惩罚的不同时,清楚地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区别。“管教”是针对坏行为而发,孩子愿意承受其后果而无恨意。相反,孩子把惩罚则看作是针对人本身而发的,因而对之深恶痛绝。惩罚是父母个人强加给孩子的,是一个人想要伤害另一个人;它是一种敌意,而不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专家们大谈体罚(打屁股)会有伤害感情的危险时,却没有能说明这两种重要方法的区别。固然,格拉瑟对惩罚一词的定义本书没有采用,但他所表述的概念还是极其重要的。无庸置疑,在矫正孩子方面存在着错误的方法,常犯的主要错误是使孩子感到自己无人爱,感到孤单而不安全。防止孩子产生这些误解的一条最好保证就是在管教过程中有一个充满爱的结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4:31:16 | 只看该作者
3、        管理而不唠叨(这是可能的)
朝着孩子大声嚷叫和唠唠叨叨可能成为习惯,而且是一个徒劳无益的习惯!你是否曾对孩子呵斥过:“我再说最后一遍,只此一回,下不为例?”父母往往用愤怒来促使孩子行动,而不是用行动来促使孩子行动,这是无济于事的。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八岁的亨利坐在地板上,玩游戏,妈妈看看表,说道:“亨利,快9点了(多说了30分钟)了,把玩具收起来,洗澡去。”亨利知道,妈妈也知道,她的意思不是要他去洗澡,她的意思只是要他开始考虑去洗澡。这个命令空无内容,如果亨利乖乖照办,她准会晕死过去。约10分钟后,妈妈又开口了:“好了,亨利,天更晚了,明天你还得上学。我要你把玩具收起来,进浴缸去!”这次,她还不是真要亨利照办,亨利明白。她真正的意思是“洗澡的时间快到了,亨利”。亨利拖着步转了转,堆起一两个盒子,表示他听见了。接着,他坐下来,又玩了几分钟。6分钟逝去了,妈妈又发出一道命令。这一次语言变激烈了,还夹带着威胁:“听着,你这小鬼,我说过要你动起来,这不是说着玩的。”在亨利听来,这意味着他必须收拾起玩具,慢慢地向浴室门走去。要是妈妈快步紧逼,他就不得不火速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倘若妈妈在采取照例的最后行动之前心里走一下神,他就满可以再享受几秒钟的暂缓时间。
你瞧,亨利和妈妈在演着一场独幕剧;双方都知道剧规,知道对方扮演的角色。全场戏程序化,计算机化,并按脚本进行。不论何时,妈妈要亨利行其所不欲,她必定一步一步地通过虚张声势的怒气向前推进:先是平心静气,尔后才是涨红脸庞,威胁恐吓。他不达到怒火中烧,亨利就犯不着动弹。这场把戏何等拙劣!妈妈是靠徒有其名的威胁来控制亨利的,无怪乎她不得不整天发怒。她与孩子的关系遭到污染,每天睡觉前她都是昏昏沉沉,头疼脑涨。她永远没法指望孩子迅速听话,要燃起怒火,使孩子相信非服从不可了,至少得花她5分钟。
而用行动来促使孩子行动不知要好多少。有数以百计的手段可以带来预期的反应,其中有一些与疼痛有关,另一些则是对孩子给予奖励。奖励(贿赂)的使用在下一章讨论这里姑且不谈。轻微的疼痛照样会完满地驱动孩子。父母应该拥有一些使孩子愿意合作的办法,而不是简单地要他服从----因为告诉了他该做什么。对于那些想不出办法的人,我愿意建议一种方法:有一块肌肉隐蔽在紧靠在脖子底部,解剖学上叫作斜方肌,用劲挤压它,它就会向大脑输送信息:“这样疼,不惜代价避免再度发生。”疼痛是暂时的,不会带来伤害。当孩子不理睬父母要他做的事时,就应让他知道妈妈有一个管用的力量源泉。我们还是转回来谈亨利和妈妈间的那个睡觉问题吧。她理应告诉他,他还有15分钟玩游戏,接着,明智的做法就该是上好闹钟,或是烘箱定时嗡鸣器,以便15分钟后发声。大凡人,孩子也罢、成人也罢,都不会喜欢在做事时被突然打断。时间一到,妈妈应冷静地叫亨利去洗澡。倘若他不是立即就动,就该挤压他的斜方肌。亨利一旦知道这一步会不可避免地接踵而来,他势必会赶在有恶果产生之前挪步。
读者之中,可能有一些人会认为故意地、有预谋地向招人疼爱的小家伙施加小疼小痛是一个恶劣而缺乏爱心的建议。我请求这些怀疑论者听我把话说完。看看别的办法吧。一方面,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是没完没了的唠叨,争吵不休。当孩子发现父母永无休止的话语后面并没有什么威胁时,他就不再听他们讲了。唯一能引起他反响的信息是那些火冒三丈、怒气冲天的话,这意味着叫叫嚷嚷还得继续下去,而孩子则反其道而行之,去折磨妈妈的神经,损害父母----孩子关系。这些口头呵斥的最大缺陷在于,父母到头来往往还得求助体罚。结果,父母不是以一种冷静、审慎的态度来施以管教,而是极不冷静、沮丧地动手打孩子。这样揍孩子,全无道理。如果父母的态度是充满自信心的安详,那么这种情况会以迥然不同的方式结束。妈妈轻柔地、略带礼貌地说:“亨利,你知道不听我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现在我还看不出今晚到底有何理由为了得到你的合作,我非得弄疼你。但是,你若是执迷不悟,我就会揍你。蜂鸣器响时,告诉我你的决定。”孩子可以选择,服从妈妈愿望的好处显而易见。她无须吵嚷,也不必威胁要儿子短命,更不必烦恼,她毕竟是发号施令的人。当然,以后的几个月里,孩子不时要想看看她是否仍然操着指挥权,如有必要,母亲不得不干两三次,以证明她可以使之疼痛。不过,至于两种办法之中何种更少疼痛,更少上下等的敌意,我看是无庸置疑的。
斜方肌是一个意料不到、妙用非凡的小疼小痛之源,实际上它是特意为学校教师而创造的。在无数成人和孩子互相对峙的冲突中,它都可以发挥作用。几年前,我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我从一家杂货店出来,门口站着一个弓腰曲背,约摸75岁至80岁的老人。有四个孩子,很可能是九年级的学生,正围着他,跑着兜圈子。我出门时,正逢上其中一个孩子把老人的帽子碰落并盖住了老人的眼睛。这群孩子看着老人柱着杖的狼狈样子,哈哈大笑。我跨到这可怜的老人面前,建议孩子们另寻他人去折磨。他们一边骂我,一边溜达开去。我进了车,开走了,约15钟后,我又回来取我忘了拿的东西。一钻出汽车,我又看见那四个孩子从附近的一个五金店冲出来,小店主人紧跟在后面追出来,摇晃着拳头,抗议地大叫。尔后,我发现,他们撞倒了店里的货架,让听子、盒子撒落一地。他们还取笑店主是犹太人,嘲笑他那肥胖的身躯,我相信这伙男孩见我来时,他们以为我自信是罗宾汉第二,是无辜者的保护人,被压迫者的朋友。这帮小魔王中的一个迎面朝我跑来,挑衅地瞪着我。他只有我个头的一半高,但他显然并不害怕,因为他毕竟只是孩子。他说道:“你敢指责我!看我会不会去告你!”我的双手颇大,显然此刻正派用场的时候。我两手抓住他的双肩,对准他的斜方肌使劲挤压。他抱着脖子无力地倒在地上。他的一个朋友说道:“我敢说,你是个教师,是不是?”四个人都逃开了。当天夜里晚些时候,我接到警察局的一个电话,说这四个男孩骚扰那条街区的商人和顾客已有数周。他们的父母不想与当局合作,警察也不知道对这些袭击该如何处理。我想,没有任何方法能比此类青少年寻衅横行而不受惩罚的例子更能姑息、纵容青少年的犯罪了。
学校管教与家庭管教并无多大差别;在这两种环境下,管理孩子的原则是相同的,只是方法有别。教师也罢、童子军领队也罢、娱乐队队长也罢,如果是试图用自己的怒气来控制一伙孩子,就会成天烦恼沮丧。孩子们摸准离他采取行动之前有多长时间,然后他们照例会把他推至界限。也许教师或团体领导人能犯的最荒谬的错误就是采用孩子们并不讨厌的管教措施。举例来说,我认识一个教师,她总是始而大叫大嚷,终而哀求她的学生与她合作。当他们乱成一团,完全不能掌握时,她就拿出她的最后一手:爬上讲桌,使劲吹哨子!这下孩子们可高兴了!她重约二百四十磅,孩子们在吃午饭和休息时就策划怎样把她逼上讲桌。她无意中给孩子们的不守秩序发了奖品。他们的态度颇似那个哀求狐狸不要把它扔进荆棘丛的兔子哥哥,他们要的恰恰正是这个。
千万不要以为违纪的孩子认识不到他在违纪。我认为,对于反抗大人的权威这一点,大多数孩子是颇有分析力的;他们思考在先,仔细掂量可能带来的后果。若是力量太悬殊,正义会取胜,他们自会择善而从之。这一特点已在成百万个家庭中得到证实。在这些家庭中,孩子把父母中的一方逼得忍无可忍,而对另一方则像个可爱的小天使。妈妈呜咽着说:“里克很听爸爸的话,可他却根本不睬我。”里克早已观察到了惹妈妈比惹爸爸更安全。
总而言之,父母必须认识到,最为成功的控制技巧是那些能够控制孩子的技巧。小疼痛正是其中的一种。对孩子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杰克,你干吗不拣对的干?你几乎从来没干过好事。儿子,我拿你怎么办才好?可怜可怜我吧,看来我老是非得收拾收拾你才行。我怎么也不明白你干吗不照教你的那样做。哪怕是一次,仅仅一次这样做了,你也算对得住你的年龄”一月复一月,一年又一年,杰克忍受着这些无穷无尽、喋喋不休的唠叨。幸运的是,老天总算赋予了杰克一条途径,借此他可以躲开它。住在铁路旁的人久而久之对火车开过的声音竟可以听而不闻;同样,杰克发现对付他周围那些全无意义的嘈杂,最好办法是闭耳不听。如果合作对个人有明显的好处,杰克(和他所有的同龄人)都会很乐意“拣对的干”。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carnation_blue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5-1-27 22:28:56 | 只看该作者
BLUE 我这几天白天工作忙,没来看,你发了这么多,辛苦了!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08:15:50 | 只看该作者
不辛苦,就是好象感觉大家不是很认同,可能只是我个人觉得这本书不错吧。不再发了。
本来想帮着你把这个版块办好,看来不行,真是不好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5-1-28 09:59:18 | 只看该作者
不好意思,我还没空看。我置顶吧!大家参与讨论啊!!!!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5-1-28 10:19:2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谢谢分享这样好的精神的粮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5-1-28 11:31:06 | 只看该作者
好,只是太辛苦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5-1-28 12:20: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发布!!!

这几天忙没有来看。。。。请接着发好吗

加威并送金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5-1-28 12:23:39 | 只看该作者
blue
娃娃班





注册日期: 2004-12-30
帖子: 48
精华: 0
现金: 148 金币
资产: 148 金币
声望: 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1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18:56 , Processed in 0.08138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