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上幼儿园,日常生活散记(09.11月女宝)

[复制链接]
55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3:34: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7 13:42 编辑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horid=37283&page=47

    万物有道,理一以惯的话,我们需要找到每一件事情的自然之道,然后,依照那件事情的自然发展规律,去做。成功就有保证了。教育孩子更是这样。
    申爸心底下想要找的是“教育好所有孩子”的方法,客观上,找到的就是所有孩子都遵循的自然成长规律。
    由于申爸在大申这里不执著,不焦虑,不在大申这里磨磨唧唧骚扰个没完,申爸只是在最关键的节点上,出手调整一下,找合适的资料,扔给大申自己去学习。其实,大申走了一条发展的自然之路。这导致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申爸的兴趣本不是教育好大申,大申反倒被教育的最好。
    老子真是牛。他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d=37283&page=49
    听故事,在孩子听故事的同时,爸爸妈妈彻底放手,让孩子一边听,一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最好的培养专注力的方式。
    川京妈在隔壁聊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其实,在小孩子,自我控制力就是专注力+情境兴趣
    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做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他就会一直做下去,直到腻了,换一件做。这就是专注。孩子天生都是专注的。
    为什么很多爸爸妈妈老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专注力(或者自我控制力)不好?
    那仅仅是因为,孩子正在专注地做的事情,不是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当下专注地做的事情。仅此而已。
    要是孩子自发做的事情,正好是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就好了。
    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靠情境兴趣。把最重要的一两件事情,培养成孩子的情境兴趣,问题就圆满地解决了
    比如,听天书,在敏感期,把它变成情境兴趣。孩子上学了,把“回到家,先写完作业”,变成孩子的情境兴趣。
    在大申那里,申爸就把这两个事情变成情境兴趣。基本上,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我们都知道,维持孩子自主活动的重要性。孩子在专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不应被打断。因为爱子心切、教子心切的缘故,爸爸妈妈老是觉得孩子自己摸索的时候,行为笨拙,做得不好,老是想去教孩子。可是啊,孩子的这种试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被父母打断,他的大脑的建构过程就被打断了。

    当然,孩子的很多技能,是要教的。什么时候教呢?高效陪伴的时候教。放手孩子去做自己的事情,爸爸妈妈休息好了,该做的家务也做完了,心情愉悦,全身心地和孩子一块儿玩,做游戏,教孩子各种技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3:50: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7 14:18 编辑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horid=37283&page=49

教育孩子的思路
    这一件事情呢,我们得放到大视野下面去看。
    我们不说别处,就说中国。中国变化很快。不往远了说,就是申爸小的时候,还吃不饱呢!那560斤米,从何谈起?为了560斤米,那得拼了命,把一个人所有的精力和能量都放上去,才能挣回来,填饱肚子。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孩子的思路和目的,和今天这种情况下,教育孩子的思路和目的,肯定不同。

    今天需要什么样的人?今天的中国需要产业升级,最稀缺的是能够从事知识密集型工作的具有高智力的人。具体是哪些人呢?水平高超的医生,特别是心理医生.....所以么,美言妈是聪明的人,选了好职业.....会计师、律师、精算师、精力充沛,热情四溢的领袖、投资银行家、艺术家、诺贝尔奖得主、时装设计师、体系架构师、建筑师、......其实,就是那些从事美国有,我们没有,美国多,我们少的职业的人。

    别人,申爸管不着。对于大申,申爸需要按照这个标准的要求,安排从小开始的教育活动。
    申爸肯定不会按照一个1840年的中国农民的要求,来安排孩子从小开始的教育活动。
    与此同理,申爸也不会按照工业社会,对于一个守纪勤劳的产业工人的要求,来安排孩子从小开始的教育活动,尽管,这种要求,在中国当前,还很有存在的必要。

做好该做的事情,剩下的事情交给上帝解决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要方向对,直接去做,做的时候随时准备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最初担心的黑暗面,是自动消退,根本出不来的。不要想太多,想多了,就什么也做不成了。

    申爸所说的大量聆听,其精髓在于,伴随聆听。就是说,故事在一边放着,孩子该干啥干啥。他可以吃饭、上厕所、玩积木、开飞机、剪纸、画画、看书、扳手指头、做倒立........所有那些没有播故事的情形下,孩子在干的事情,播着故事,也在干。故事什么都不影响,播放着就是了。


应对高中老师的说法
    让孩子学会聆听除了建构智力、培养专注力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高中生群体阅读面的狭窄和功利。申爸可以断定,这是由孩子在关键期......大约从5岁到10岁.....家长给的资料类型不当造成的。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对孩子的教育都是非常关注的。读书对孩子有好处,个个家长都知道。目前高中学生阅读匮乏的局面,恰拜这种关注所赐。
    家长们关注是对的,做错了。
    错误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给孩子过多的童话、温馨主题和动物主题的读物。这些读物是虚幻的,没有后继的东西;另一个方面,是家长们的水平有限,确实搞不清,从孩子发展的角度来看,读物的层次到底应该怎么来划分,遑论有计划地提升孩子阅读层次了。
    客观的说,现在高中的孩子,读的并不少。只不过,孩子们的阅读被彻底地碎片化娱乐化了而已,读手机。读手机,不但不能助益孩子的发展,反而有害。四大名著,要能读进去,需要孩子有一定的阅读层次。
    可是,这个事情吧.....孩子如果已经到了高中,他读不进四大名著,可能一辈子就彻底读不进了。客观地讲,四大名著算什么。说穿了,四大名著不过是几部娱乐的小说而已。这都读不进,真正有价值的书呢?柏拉图呢?亚里士多德呢?康德呢?黑格尔呢?新世纪万有文库呢?世纪人文呢?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呢?这些真正给人无穷愉悦的书,更加无从谈起了。
    能不能读进四大名著的因由,在小学,在五到七岁。

    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前有身,后有影,前有车,后有辙。在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以为孩子喜欢读,就行了。然后呢?拼命地给孩子孩子喜欢读的东西。到了高中,孩子确实还是喜欢读,不过只是喜欢读手机和微信,你真正期望他读的东西,他却不肯读了。


    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对。
    孩子在5岁以后,开始阅读,自主阅读。从一开始,就要给孩子提供好的合适的读物,祛除没有前途的、断头的读物。从一开始,就做正确的事情,过几年,孩子就走上了自展的道路,自己就不断地提升自己阅读读物的层次了。
    之初,孩子肯定本能地喜欢某些类型的读物。可惜,这些读物都是断头的读物,没前途。

    孩子是有一个阅读敏感期的,三到六年级,在这个时段,孩子非常喜欢阅读。
    可是,阅读敏感期的那种劲头,为什么等孩子稍大,就消失了呢?答案的关键就是:孩子在读什么。


    父母对孩子都会期望成龙成凤的,古今中外都一样的。反观中国,这种期望是容易让亲子关系变坏的。所以我总觉得差不多就行的。 父母尽心培养,给孩子提供各种条件和资源,尽心而已,孩子将来走的路怎样,甚至学业 怎样,那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的。给什么,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只能做这个的。比如给孩子提供听书,孩子听不听,父母不用关注不用管的,越想让孩子听,孩子可能越会不听的。  

[发帖际遇]: 子云008 今天心情好,魅力四射,得到了新儿教魅力女神奖励 3 威望,哇!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4:31: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7 16:36 编辑

为什么听天书    读这个天书有啥子用?
    申爸问大家一件事情:在座的,哪一位把《论语》、《道德经》、《易经》、《莎士比亚》、《荷马史诗》、《离骚》、《史记》.....全部读过的?
    如果你给孩子当天书读过这些著作,你的孩子就能。
    当然,在孩子刚刚开始自主阅读的时候,孩子的理解水平达不到这些天书的要求。可是,孩子他是会长大的啊,总有一天,他的理解水平,能够达到天书的要求了。
    可是呢,要是没有听天书的底子,到了能达到天书水平的时候,孩子确实比较难接受这些书。它们的风格比较特殊。
    有了天书的底子呢?印刻在头脑中的东西,立刻开始起作用了。孩子很愉快地就开始看起原著来了。

    不用等到孩子能够自主看原著的年龄,事情就可以看出端倪了。
    有很多解读论语道德经的讲座。在你的孩子八九岁,能够听讲座的年龄,你放论语和道德经的讲过给孩子听....这个比原著通俗....孩子会很高兴地听!可是,你放同一个演讲者,讲的非天书内容,比如《鬼谷子》,孩子就不要。


    听评书或小说《三国演义》,是为了9岁以后听《易中天品三国》打个心理基础。看《百家讲台》。


    在关键期,孩子的大脑处理的词汇越多,就越能建构起良好的智力。建构起来的智力,是孩子理解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4:40: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7 16:37 编辑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horid=37283&page=51

伴随聆听开始的年龄问题
    《儿童思维发展》中指出的,孩子在18个月以后,词汇量增长的研究。这是个科学的研究,是通过对大量的孩子进行统计,最后得出的客观的统计结论。这个结论指出,孩子到了5.5岁的时候,他们每天新吸收的词汇的数量,达到了一生中的峰值,最大。
    大脑在这个时候,准备好了,吸收大量的词汇。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给孩子大量的伴随聆听,才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小小孩儿,给太多的聆听.....他的心理机制还没有发育好....会引发各种意想不到问题,过犹不及。

    教育好小孩子,真的很简单,很容易。爸爸妈妈在孩子最需要某种东西的时候,提供这种东西给孩子,就行了。
    核心就在于找好孩子成长的节奏,踩着节拍走。不要提前,也不要延滞。

    和阅读一样的道理,聆听,伴随聆听也需要孩子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多观察多看到处摸摸闻闻看看,获得对各种物体的切身体验、亲子活动获得安全感、读图获得图像的能力.......这些准备活动做好了,等到了时候,孩子自然就能获得在聆听上的质变和飞跃。
    那个质变和飞跃是重要的东西,其他都是浮云。
    小小孩儿的爸爸妈妈,不要着急。做好现在该做的。等到孩子长到5岁的时候,再动手,不迟。
    小喇叭孩子喜欢听,就让孩子多听几遍。五岁,还可以反复多听,不用着急找过长的资料给孩子听。

以下是孩子独自一人的活动:
    阅读=自主阅读:孩子独自阅读一本有文字的书,包括阅读书上的图和文字。
    读图:孩子独自阅读书上的图画。

以下是爸爸妈妈和孩子共同的活动:
    亲子阅读:从孩子的角度讲,亲子阅读还不能算作一种真正的阅读。孩子不是在阅读书上的文字,而是就着爸爸妈妈读的内容和着书上的图画,和爸爸妈妈展开对话,交流。在这种形式中,书只是一个工具。把书换成一个实物的模型,效果也是一样。这种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交流,亲子互动;
    指读:爸爸妈妈用笔指着书上的文字,一个字一个字读给孩子听或者让孩子读出认识的字。这是一种辅助孩子阅读的方式;
    亲子朗读:爸爸或者妈妈朗读给孩子听。主要是单向交流,一个读,一个听;互动比较少。

    亲子阅读非常重要!即便大申长到今天这个年龄,申爸还不时和大申做亲子阅读。
    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建议亲子朗读。
    指读是一种教会孩子阅读的手段,成败优劣,见仁见智。申爸自己,不主张指读,并且在大申那里,根本就没采用指读方式。
    读天书是一种亲子朗读方式。孩子长到5.5岁以后,可以试着引导孩子听天书。这对将来孩子自主阅读时,能接受的读物种类,有决定性的影响。读完《道德经》《论语》可以考虑接易经。科学方面读《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七岁半之后,和以前没啥不同:在自主阅读之前,就让孩子一直聆听就行了。
    一旦孩子开始自主阅读,就让孩子看个痛快。
    一直到小学四年级,开始着手孩子的学业成绩就行了。

关于《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需要一本书,于整个自然的大图景中,详尽地展示诺贝尔奖获奖成果的位置、意义和价值。当然,还得能够说清楚,那获奖成果的本身是怎么回事。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就是这么一本书。在这本书里,阿西莫夫详细地描绘了诺贝奖的科学方面。你可以把这本书当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科学传记来读。这书涵盖了诺贝尔奖所有的物理学奖的成果,化学奖的大部分成果和一部分生理及医学奖成果.....时间么,大约写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九十多年时间的诺贝奖成果。
    这是一本相当好看的书,很容易懂.....实在是不能把这话题写得更加让人容易懂了....爸爸妈妈在给孩子当天书,读这本书的时候,申爸建议,自己的注意力不要放在孩子那里,而是放在书的内容上。相当多的爸爸妈妈,会读着读着,自己喜欢上这本书。父母对书的态度是影响孩子接受书中内容的关键因素。
    如果你读一段时间,晚上,孩子读睡了,你自己欲罢不能地继续往下看......到这状态,孩子的接受就会是最好的了。


    孩子自主阅读之初,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给孩子够得到的、尽量长的读物,让孩子读完。能读童话了,就不读绘本;能读中篇童话了,就不读短篇童话。能读长篇小说,就不读中篇的。试着不断努力,把孩子能读的书的篇幅加长。

    如果不是伴随聆听,这么大量的听,会把孩子累坏了。集中注意力的由意识引导下的聆听,能够持续两到三个小时,就已经到了能够忍耐的极限了。
    突破口是:想办法引导怡听她“不喜欢”的资料,当背景音乐似的播放着就行了。

[发帖际遇]: 子云008 被宝箱砸中,开宝箱花了 3 金币,想知道开出什么好东东?回帖试试。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5:15:42 | 只看该作者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d=37283&page=54
女孩和男孩
    孩子长到了5.5岁。头脑中跟掌握语言相关的运算能力,发育得如火纯青了。现在,孩子每天掌握的新词,是一生中最多的时候。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没有刻意地加入大量的伴随聆听,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发育上,开始出现明显差异。
    女孩儿大脑中语言运算能力,会急速衰退。不运算处理那么多词汇了,这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能量,让大脑其他的区域运行。女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反应能力会撇开同龄的男孩子,快速发育。表现就是,低年级的女孩子,学习成绩明显好于男孩子,伶俐懂事。

    现在,在5.5-7.5岁的男孩子,进入了一个静默期。这个时期的男孩,发育似乎完全停止了....连个头的长高都有限。他们整天就是哈赤哈赤地高兴,乐,淘,玩儿,粗野,打架,什么事都不懂。
    我们从总体上观察男性和女性。男性在抽象思维、理性思维和数学方面,整体表现要远远高于女性。申爸的推测是:在这个阶段,男孩子的语言运算能力仍然得以维持,让他们在环境中继续处理词汇。这两年,多出来运算和处理过的词汇在大脑中留存,是男性抽象思维和数学占优的关键。

    就伴随聆听的女孩儿,说几句。
    用进废退。如果在5.5岁,女孩儿的生活环境中出现了大量的词汇,她业已存在的大脑运算机制就不会像别的女孩子那样,衰退得那样快。还会在使用中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如果听上两年的时间,那么,这些聆听的女孩儿会有一个可预见的直接的后果:她们更加幼稚,完全不像身边别的女孩儿那样聪明伶俐,懂事可人。再过两年的时间,我们就可以从第一批伴随聆听的女孩儿那里,观察到这个现象了。
    当然了,在失去一些东西的同时,这些女孩子也得到了一些东西:她们将不会有“三年级”现象,就是在小学三年级,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一下子就掉下去了;她们在抽象思维、理性思维和数学等方面,将会发育得和那些优秀的男孩子一样好。
    当然,何去何从....是不是大量的伴随聆听一直听到七岁半,还是中间什么时候调整聆听量,或者完全不听......这取决于现在女孩子的爸爸妈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6#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7:49: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2-1 13:24 编辑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horid=37283&page=58
同学中流行的
    流行的,一般没什么好东西。但是,这些东西会变成孩子社会化的一个媒介物。当有社会化媒介物出现时,多给,给足,让孩子顺利渡过这个阶段,孩子还是要回到自己长期浸润的世界里面来的。

如何构建科学体系
    申爸的思路是一贯的:对大申而言,头等重要的是科学体系;其次是以历史为基础,建立清晰而宏大的时空统一体。当然还有其三其四,暂不去说它。
    在科学体系的建构方面,申爸有DK的科学画册,各种科学主题的绘本,少年科学画报.....但,这不足够。这个东西,就如同看戏。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就叫做大家,这是个老牌子节目,宁向东主持的,很多很多年了。这个栏目说的事情,其实就是科学的“后台”发生的事情。
    先给大申看《国之大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原子弹》这些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其实是写人的。不过,里面有大量的武器的画面。大申天然喜欢看这个。
    这个看完了,申爸就开始给《大家》。《大家》里面,也是哪方面的大家都有的。你这个时候,给大申文学艺术方面的节目,大申依然不看。可是,《大家》里面,有武器专家.....研究枪的,研究坦克的,研究飞豹的,研究潜艇的....这类主题的十几集节目看下来,大申就很喜欢看大家了.....天天追着申爸屁股后边问“新的下好了没有”.......
    然后呢,给大申考古.....它不是在建构以历史为基础的大时空观的时候,相关的神经回路已经有了么.....最后,扩展到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主题。
    这样,能看到的《大家》,大申就全看完了。




拓荒阅读、定向阅读和愉快阅读
    拓荒是读以前从来没有读过的主题或者全新的形式。比如,读古文,就是拓荒阅读
    定向阅读是读那么一种书:刚开始,这书不好看,你只要硬着头皮看,看上几十页,看进去了,就越看越好看
    愉快阅读是读那种读着“有意思”的书,比如查理九世、阿衰、可怕的科学、少年科学画报、飞碟啊什么的 。这种读着“有意思”的书,有两种来源:
    一种来源是适合孩子思维发展水平的读物。比如漫画、查理九世、阿衰 ,这些读物,里面有很多娱乐的元素。孩子长到年龄,自然喜欢看
    另一种来源是“昨天的成果” 。从一开始,申爸就给大申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 ,这么多年下来,他已经习惯和喜欢适合他的风格的这个主题的读物了。只要风格适合,你给到他一本新书,他马上就喜欢 。
    横向比较。比较不同的孩子 :前一种读物,是所有孩子都喜欢的。适合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含有娱乐元素么 ;后一种,是大申独特的:不一定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看那些科学主题的书。

    这相当于“享受前天的成果” 。“做昨天的事情”是定向阅读;刚开始不好看,觉得没意思,硬着头皮看;越看越觉得好看,欲罢不能,变成愉快阅读了。当初,《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爱的教育》,都属于定向阅读的典型。
    申爸呢,摸不准大申的脉。有些书,以定向阅读的名义到了大申那里,就变成愉快阅读了;更多的书,到了大申那里,大申还是看不进去,一直都“定向”。看了半本,还不能进入状态的,申爸就暂停:大申不喜欢看,也就不让大申继续看了。等过一段时间,再回来试试,看大申能不能定向成愉快阅读
    至于拓荒,从头到尾都是硬着头皮看。这个是要进入计划的:每天多少多少分钟,看足分钟数。典型的拓荒阅读有《水浒传》(看到后半部,变成愉快了)、《古文观止》、《初中文言文诠释全解》、《高中文言文诠释全解》
    这些呢,相当于“规划后天” 。

    现在目前,读这些书,对于大申来讲,就是天书
    不过,读着读着,读上那么几年时间,慢慢地就变成“定向”,进而“愉悦”了
    像少年科学画报那样的书,在这种模式下看起来,当初的某个时候,对大申来讲,也是“拓荒”
    就这么着往前滚,直到滚到《小逻辑》,就到头了
    一旦孩子读小逻辑,变成愉悦了,家长也就走到终点线了
    基本上呢,原则和思路是一样的:做昨天的事情,享受前天的成果,计划明天,规划后天
    这样的安排,不过是这个基本思路在大申阅读这里的具体体现


    这个思路呢,对于小学群里大孩子的爸爸妈妈,应该可以直接借鉴:你不能任由孩子在娱乐阅读书里面打滚——这样做,不叫“教育”。没有教育....你也不能指望,那些“有品位的书”,拿给孩子,孩子就喜欢。没有这回事。你需要研究手上的资料,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建构起自己孩子的“滚动系统”,就是愉快阅读、定向阅读和拓荒阅读的书单。有了书单,有了思路,完了呢,慢慢儿来....
    跟孩子打交道,爸爸妈妈不能着急,要按照孩子内在的自然韵律,踩着节拍慢慢走。一步一步地走,总能走到目的地的
    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现在才小学,只要爸爸妈妈摸准了孩子的发展韵律,踩中了节拍,人类智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假以时日,假以明确清晰的目标,走到了时候,孩子自然就走到了目的地
    这是对大孩子而言...

    对小孩子呢?妈妈们要留意一个重点:阅读能力。
    之所以大申能够这么做,基础就是强悍的阅读能力。没有很强的阅读能力,这么个“滚动体系”,很难滚起来。滚不起来,它不动窝
    而阅读能力呢?强悍的阅读能力架构在强悍的聆听能力上面...
    说到底,对于小孩子,要伴随聆听,锻炼出强悍的聆听能力。

    不要着急孩子阅读
    按照景山的经验....他们学校,教过多少学生啊....正常孩子的自主阅读,是在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在此之前,妈妈们不要纠结于孩子的阅读 。要抓聆听。伴随聆听。伴随聆听强了,孩子又不能读,在伴以很好的桥梁读物和正确的策略情况下,孩子将来必会有强悍的阅读能力
    一旦阅读能力强了,你教育孩子的手段就有了...这是最强力的手段,你拿它干什么,都得心应手
    你去看高年级孩子的论坛,那些妈妈们焦虑的,是干着急,手里没有手段! 手里没手段,那不只能干着急么
    小孩子的妈妈,不要焦急地让孩子阅读,要放长远眼光,开发将来用的手段——阅读。这才是正途

[发帖际遇]: 子云008 捡到钱包找不到失主,花了 3 金币寻人,是不是你掉的,快回帖看看。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8:21: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8 11:50 编辑

《凤凰大视野神童纪录片    天生少年:走近中国神童
一 魏永康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s ... -4c59563fd583.shtml
二 王思涵  http://www.56.com/w87/play_album-aid-8112159_vid-MzMwODY4MDk.html
三 金今    http://www.56.com/w87/play_album-aid-8112159_vid-MzMwODY4NzY.html
四五 宁铂    http://www.56.com/w87/play_album-aid-8112159_vid-MzMxMTcyMjM.html

    王思涵和魏永康,两个人的家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家长执着,应该执着到了偏执的程度。家长期望孩子成才,摆脱家庭困境。尽管如此,这原本不必然导致崩溃。
    蹊跷的地方在于,这两个孩子,在出现明显的问题之前。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书呆子,一个不快乐的儿子,这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出现的问题。在此之前很长时间,苗头就应该很明显了。明显的苗头,母亲能察觉不到吗?如果察觉到了,那是一种什么邪恶的力量,促使母亲还要执拗的往前顶,一直顶到崩溃呢?
     魏永康的妈妈曾学梅,真是可怜,真是强硬,真是偏执,偏执到可怕的地步。
    看到后半期,又从中看到极强的控制欲,儿子都20岁了,还绝不肯放手。
    真是一个可怜、可敬、又可恨的人啊!
    这孩子已经够乖了。到20岁才明显出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具有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不是培养出一个个“会考试的机器”。

爱无言  
     大申的这些流动的思维一点问题也没有。我其实是很疑惑申爸饱读诗书知识如此渊博,怎么会对孩子的这些问题没有发觉出来奇怪在哪里,按照你的严谨和知识,是不太会发生的,发生了,我想是你太看重你孩子了,你无意识 把他当神童看待的。这点会对孩子有影响的。小孩子就是普通的孩子,哪怕再有禀赋常人的地方,那也是个孩子的。
    神童其实没啥可担心的,但神童和背后父母的关系鲜有很健康的。还有神童和同龄孩子的差异太巨大,孩子的现实生活如果再远离或者说脱离同龄人的生活,或者神童的心理感觉自己优越和远离于同龄人,这些心理带来的问题。
    人需要和群体有关系,找到他自己在群体里的位置,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心理需要的,是孩子人格建构中很重要的一点。你让孩子所思所想和同龄人差异太巨大时,这些方面就会带来问题的。
    看再多的书,思考再深刻,思维再流动,可生活是最重要的,脱离开了时(这个句子不精准,但也暂时想不出更精准的),这些都不能为这个人所用的。更何况一个9岁的孩子,这些知识和思考对孩子是怎样的影响呢?Who knows




    教育好孩子,你不能功利性和期望太强。功利性和期望太强,就会影响和限制孩子自己的视野,阻挠孩子成为他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8:21: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8 10:03 编辑

自立    关于孩子自立这件事情,我们容易产生一种幻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境不好家庭的孩子,更能自立一些。其实,这是不对的。
    再优裕的家庭,都能养出独立自强的孩子;再穷困的家庭,都能培养出依赖无能的孩子。孩子自立与否,其实和爸爸妈妈的态度和做法有关,和家境没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8:22: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30 14:53 编辑

    申爸先点出9月份入学的孩子的爸爸妈妈,现在需要做的三件事,爸爸妈妈们先去做:
    第一件、伴随聆听。这个不说了,这楼一直都在说;
    第二件、训练孩子,只要和对方说话,就死死地盯着对方的眼睛说;
    第三件、训练孩子大声地读。至于读什么,随爸爸妈妈们的喜欢。大家可以讨论,拿什么资料来读。

    第三件做成了,申爸保证你的宝宝入学之后,英语和语文学习没有问题;
    第二件事情做成了,申爸保证你的宝宝入学之后,课程的成绩是优秀。
    第一件事情做成了.....申爸保证你的孩子,入学三年之后,课程学习成绩优秀,牛孩儿。
    孩子入了小学,爸爸妈妈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孩子100分,就100分,不要拉他下来;不100分,就不100分,不要拉他上去.....或者说,100分根本就不是在孩子小的时候,1-3年级要考虑的事情。把该考虑的事情考虑好,该做的事情做到,随着孩子的长大,你把孩子思维成长智力发育所需要的环境给足,等到他懂事了,该考100分的时候,他自己会想办法去考。

    小学三年级之前,重点是“建构”,创造。先把“超常”造出来,再说。到了四年级,你的量表要是好,敏感,才勉勉强强能“筛”。最好的“筛”的时间,是小学五年级,就是人大附们筛“小五班”的时点。这个时候,孩子行的,那是真行;不行的,确实也不行了。这已经能看出来了。人大附,那是些从事实践的人,相当于“泥腿子”。泥腿子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东西,那是很强滴。

    绝大多数的爸爸妈妈,都没有重点中学实验班的经历;还有呢,绝大多数爸爸妈妈,也没有北大和清华的经历。一个人,他没进去过,他对重点中学的实验班,对北大清华,他的感觉,不过是来自他的推测。很可惜,他的推测,是错误的。其实,他的推测,正好和事实相反。

    第一个推测,那些实验班学习很苦,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被逼着,在学习。这不对。其实呢,实验班,老师教起来也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有实验班和普通班的中学,普通班的孩子刻苦,努力,每一分钟都在学;实验班呢?孩子们轻松,自如,每一分钟都在玩儿。教惯了实验班的老师,你让他去教普通班,他根本没法教。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挫折感很强:怎么就教不会?就好比一个人,开惯了五系宝马,你忽然给他一辆QQ,他开起来,费死劲了:这方向盘怎么这么重?
    嗯....内个什么,你得把自己对于重点中学,实验班的看法,调正确。否则,申爸一提实验班,你就觉得把孩子往火坑里推。事实正相反:只要坦然进了实验班,你的孩子就进了轻松之境了。
    其实呢,在小学的校门前,任何一个孩子,爸爸妈妈搞对了,五年之后,都是可以进实验班的。
    很多人认为,实验班很苦,他们的观点,有一个很有力的佐证:那些重点校的学生和家长。
    它这样的。你看啊,小学呢,入学,要拼爹。可是,赶到了初中,爹再厉害,也没有一个爹靠关系把自己儿子送到实验班里去的。你进去了,有什么用?孩子他水平不到,他跟不上啊!真跟不上,老师讲课,他都听不懂。陪太子读书。这样的事情,即便是这个学校的校长的儿子,他也不往试验班里送。
    你要留意到一个事情:即便是有十四个教学班的人大附中,他实验班也只有两个。其他的十二个,是普通班。在今天中国这个环境里,他有没有条子生?申爸觉得,有。至于有多少,申爸就不知道了。
    被坑苦了的,恰好就是这些重点校的普通班。那些孩子,被环境学校老师特别是家长逼得,真是辛苦。

    这第二个推测呢,……它这个事情吧,你比如说辣子兔。要烹饪出美味的辣子兔,辣椒是必不可少的。调料,窜味儿。可是吧,你也不能一直往里加辣椒啊!辣椒适量,就行了。你不能弄了一箩筐的辣椒,里边儿没有兔肉。你想做更多的辣子兔出来,你确实得加辣椒,可是,也要往里切兔肉,这才是根本呐!
    北大清华的学生,出来工作,口碑并不好。或者说,并不像社会上人们若明若暗的心理预期那样好。不那样好,觉得更差。
    按照申爸的一朋友的说法,是“北大清华把80%的人都教成了废物”。申爸不觉得比例有那么高,可是,很多确实不行。不行的原因是什么?他用了十六年的时间,做得了一大箩筐没有兔肉的辣子兔。全是辣椒,没肉。
    因为这些孩子学习好,他就铆劲儿地学。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了(其实说“学习”,并不准确。准确地说,应是“做作业”“考试”),就是全用在炒辣椒上了。结果,学傻了,没放肉。
    这于这些孩子,固然是悲剧,可是,给观察者,也造成了误导:大家很轻率地得出了一个结论,不要往里放辣椒。
    你不放辣椒,还能做出辣子兔么?
    哎......亲们,把辣椒放正好了,不行么?

    好学校有他好的地方。最大的好,就是在今天这个分数导向的时代,他还能够坚持一些“科学种田”的方法,做他的教育。客大欺店,店大欺客,哪里都是一样。那些好学校,出名,再牛的家长走进去,心里也忌惮,就不敢要求学校和老师,乱去施肥;相反,普通学校,家长这个“农民”,瞎提要求,把本来好好儿的事情,弄得糟糕透顶。
    你需要知道,教育好孩子,并不难。那有什么难的?按照孩子自然生长的需求,给肥给水给光,就行了。任何一个学校,他的老师弄这个孩子,都几年几十年了,什时候给水,什么时候给肥,他们知道得清清楚楚。可是,知道归知道,能不能顶住家长的压力,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做......普通学校,顶不住的。只有那些名校,家长不敢造次的,才顶得住。



    教育是需要投入的。不管是金钱上的投,还是时间上的投,都是要投的。这是客观事实。申爸的态度很明确,在金钱的投入方面,先要看“那是不是我的游戏”。不是申爸的车,申爸就想都不想。
   申爸腰包里的银子够的话,大申的教育,想都不想,直接就投了。这是first things first原则的直接结果: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初早期的教育,于申爸现在而言,是绝对的first thing。申爸要是吝啬,资源不往这个最重要的事情上做绝对的倾斜,那绝对是错的。
    可能,这对谁都一样:在孩子教育最关键的几年,只要自己支付得起,不要心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8:22: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30 15:31 编辑

    把希望给孩子:给他们合适的肥水光,他们好好长,等到他们长大了,到我们这个年龄,他们能靠自己的智慧,获得完全的经济上的自由。

    建构好孩子的智力,在关键期给孩子听足够质量、足够数量的音频资料就行了。这是一个新的观念。
    在技术不支持的年代,怎么解决解决聆听足够音频资料的问题呢?这就出现了变通的“旧”办法。这变通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背诵;另一个是妈妈读书给孩子听。
    在实践中,这法子行之有效,背诵,就变成了中国传统中的蒙学的基础。现在,我们知道,背诵的那个东西,实在就是取它的语音,让孩子来建构自己的智力。既然是取语音,那就不用那么费劲:给个MP3,让孩子反复听,伴随聆听论语就行了。效果更好,还不会引起孩子在情感上的抵触。
    第二个就是妈妈朗读给孩子听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事情。这个中国人建构孩子的基础智力,靠背;背经典。西方人呢?他们不背。他们靠读,靠妈妈给孩子读。


    孩子的教育呢,有两件事最让人头疼,一个是非智力因素,一个是艺术品位。
    要是从某种角度看,这类东西,根本就不要培养:你只要把环境给到孩子,他自己就长好了。不用你再费心。
    书买了,关键得用好,给孩子以艺术的熏陶,让孩子喜欢看,获益,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买书,如果你想买,首选那些将来一定要用的书,先放那儿熏陶。反正早晚得买。
    这种书呢,首当其冲的,是商务印书馆的字典和词典。
1、《新华字典》。要买那种大开本的。字大的;
2、《现代汉语词典》。买最新版的;
3、《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的;
这些是一定要有的,你可以孔夫子上慢慢淘,有很便宜的。

    再就是《辞海》了。
    《辞海》呢,不要每个孩子都买,到时候,孩子未必看....不过,如果你的孩子现在五六岁,可以很好地伴随聆听,那么,你可以考虑买一套。这样的孩子,等长到十一二岁的时候,他必会看《辞海》。就是拿它来当书那么读的。
    《辞海》有很多版,内容一样,大家看经济情况。如果经济情况不错,孩子伴随聆听又好的话,建议你考虑《辞海》的典藏版。这个很贵,你不着急,慢慢等机会买。


    叶圣陶、夏丏尊先生的《文心》,不管是哪个孩子,都一定要“拿下”的。《文心》的版很多,首推三联最近出的中学图书馆文库里的那一版。叶圣陶集里也有《文心》。




《爱的教育,最好的译本,当推夏丏尊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从日版转译过来的版。你读夏丏尊先生的译本,再读流行的那译本,感觉就不是同一本书。五岁以上的孩子,就能给他读了。
《夏丏尊文集》里面有,就是这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7:01 , Processed in 0.210300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