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上幼儿园,日常生活散记(09.11月女宝)

[复制链接]
56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9:22:06 | 只看该作者
2014-11-27日   周四  

伴随聆听,开始《吹小号的天鹅》
    从上周五开始我狂热地看申爸的帖子,整整一个星期了。所以笑笑除了和姥爷闹腾外,主要是听故事。——其实笑笑从4岁5个月开始听《曹灿版西游记》,随后听《西游记演播剧》,期间同时看绘本;到4岁10个月开始听《夏洛的网》、《棚车少年1》、《中国历史故事39集》,就几乎完全不看绘本了。
   我原来时不时的内疚一番,觉得是自己精力不足忽略了她,亲子阅读减少,才造成她忽略绘本的。现在看来,也许是孩子到了一定阶段,确实会用短篇长篇的故事来代替绘本了——笑笑之前一直以为,《夏洛的网》就是一本很长的绘本呢,她说:“我听到每一段,脑子里都出现一个画面。”

    从上周末,又通篇听了一遍《夏洛的网》(自此分章节重复10遍左右,通篇听了2遍,听我读了1遍),听了一两遍《小王子》(我看划的正字,共听了12遍)。
    昨天晚上开始放《吹小号的天鹅》,快7点和姥爷、弟弟在外面楼道里玩回来,从第一章开始放,到9点出头去睡觉,到第14章。只有前二十分钟在坐在电脑桌边, 一边嗑瓜子,一边听的。后来就走开,捏橡皮泥、和表弟玩、和姥姥姥爷笑闹、喝奶等。
    今天下小雨,姥爷骑车去接她,5点25就到家了。我直接问她:“《吹小号的天鹅,是接着昨天听到那个地方听,还是从第一章重复听?”她说:“从第一章重复听。”我就又从第一章开始放了。
    吃饭、和弟弟们玩、喊叫,故事就和背景音乐似的,这也叫“伴随聆听”吗?——我看申爸的描述,大申听故事的时候,做的各种游戏,都是自己玩的,算是“安静游戏”。并不包括和家里其他人的玩耍呀!
    笑笑做“安静游戏”的时候,也是完全不妨碍她听故事的。

    播放器里音频新换:
        《中国历史故事》之14《鸿门宴》
        《燕子姐姐讲故事精品集2-圆月亮,弯月亮》:5-7
        《自然科学童话之旅事》之2 :秋天的故事、冬天的故事
        《轻松英语》小学版1之《穿靴子的猫》
        《我爱吟诵 中级》第331-251,共9首诗歌  (没换)
        《金宝贝CD1》前6首儿歌     (主要给弟弟听的)
[发帖际遇]: 子云008 找回了丢失的钱包,得到了 2 金币,感谢好心人。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4:16: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30 16:43 编辑

    人生有两大问题,它们不是性价比的问题。它们是政治问题:必须做,做对。“不惜一切代价。”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另一个是大人的健康问题。钱在这两个问题面前,没有地位。

    真正学会数学,学好数学的年龄,不会太早。它必须以孩子的智力的良好建构为基础,反过来,它也能最大程度地“磨利”一个人的智力。现在当务之急,是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做到位。等孩子长到了合适的年龄,他自然会喜欢数学。
    刘彭芝,人大附的校长。她提倡奥数,是孩子在合适大小的时候学的东西。这就好比申爸提倡伴随聆听,可是,申爸说了,五岁之前,不要弄这个东西。会导致不可预知的坏后果的。5岁以前孩子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完成,需要感受各种直接刺激,各种“感觉”的信息储存。还有更加底层的构建需要完成,才能为伴随聆听构建智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语不能晚,奥数不能早。基本上,就是这么个规律。

    总体来讲,孩子在伴随聆听之后,其思维在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模式化”的特点,从教育的角度,家长要做的,是如何利用这种思维的特性,把各种事情做好。在实践中,这种“模式化”表现的方式是“习惯”。在7.5-10岁这两年半里面,任何一种习惯,都非常好养成。
    在7.5-10这个阶段,思维的另外一个明显特征,和弛豫时间有关系。
    概孩子接触的事物还较少,他对特定的事物,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好恶的情感。孩子用“好奇心很强”来表现这一点:他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想,什么都看看,什么都试试。这是大脑发育还不完善形成的一个自然结果:大脑还没有能够把一个人所有的行为都有效的地控制起来,大脑的各个部分,还处于“军阀割据”的混乱状态。这是一个缺陷。
    引导孩子对什么感兴趣,读什么书,如何学习,正好可以利用这个缺陷,建立起来。

    和弛豫时间有关的意思是说,孩子因为大脑发育的不完善,他可以对很多主题感兴趣。看看,就是看看。事实上,孩子只要看看,小脑袋就已经被激发起来,处理看进来的内容了,他的头脑已经起了变化。只不过,在表述层面,甚至在意识层面,还探知不到:他看看就是看看,看完了,就完了,表面上,什么反应也没有。
    但是,有了变化毕竟是有了变化。如果同样的资料,在一个合理的时间里,重现于孩子面前,他表现出来的就是“感兴趣”。

    其实呢,本质上,孩子是按照他自己的日程表独立发展,不受外界影响的。家长能做的,就是给孩子发展所需要的养料。最主要的养料有三:书,音频和视频。
    你如果希望它真正起作用,除了这些,教育,其实没啥别的东西了。

关于旅游
    有一样,就是孩子小的时候,最好不要出去旅游。说是给孩子开眼界,其实,什么眼界也开不了,孩子他不懂事,他去西湖,和在家旁边公园的湖里,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喂鱼玩儿。西湖对大人是新鲜的;西湖和家旁边的公园,对小孩子,都是新鲜的。开眼界是要的,必须的。对小孩子,多带他到家旁边的公园和商场,就开眼界了。
    孩子长到8岁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家旁边的公园,已经不新鲜了,西湖就不一样。
    所以呢,要想效果好,至少得等到孩子长到8岁的时候,再多带孩子出去旅游。小了没用,你费劲巴拉地好几千里,带孩子到另外一个地方,孩子也还是趴在地上抠蚂蚁窝。况且, 孩子小的时候,带着出去玩儿,对大人对孩子,都是一个负担。

    于绝大多数“觉得喜欢”的爸爸妈妈,七岁半之前,不用带孩子出远门旅游。但要旅游,就在家近边“旅游”:商场、便利店、公园、游乐场,你带孩子去了,对孩子来讲,都是旅游。这样,就可以省去路途的辛苦麻烦和不小的开销。
    等孩子到了七岁半,周边环境已经熟知,不新鲜了。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最好克服自己的堕怠,一有机会,就带孩子出去旅行。
    旅行的目的地有些讲究:去那些文化的中心。
    不在北京的呢,首选就是北京。来北京看什么?就是最知名的那些景点:故宫、八达岭长城、鸟巢水立方、颐和园、圆明园、清华北大、天坛公园、北海.........
这里有学问的。你去长城,八达岭也是长城,慕田峪也是长城。得去八达岭。为什么呢?一提到长城,出现的图片,是哪里的?八达岭的。孩子去过,就有亲切感,觉得自己“了解了”这个地方。这对孩子在未来,在阅读、影视中,遇到“长城”的时候,有莫大的好处:别的孩子还在探索“长城”是怎么回事,他已经把长城当做熟悉的背景,来理解书和影视里更深的东西了。
    比如说,去北海。到了北海,一定要租条船,在北海的湖面上划一圈。盖“水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这首歌,是每个孩子在学校都要唱的。他去过北海,一唱这歌儿,就知道“水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是一个什么景象。单论景致,你到景山公园,爬到山顶的亭子,俯瞰壮美的故宫,天安门广场,国家大剧院,比在北海上看白塔,要强太多了。可是,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时间,还是要去划船。这是文化所决定的:每个孩子都要唱“水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只有极少数的成人,才知道傍晚夕阳下景山顶上绝美景致。孩子体验了前者,头脑中的情境被周边环境唤起的次数多,更有效果;体验了后者,恐怕一辈子都没有机会遇到别人提起......

    所以呢,旅游的目的地很重要。北京完了,就是西安。这个地方古时候叫长安。唐朝那个时候,是首都来的。唐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被提到的次数最多。到了西安,看什么呢?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这些必不可少。可是,有些地方,没有多少人太留意,却更有价值带孩子去。比如说陕西省博物馆,比如说灞水。前者,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地方博物馆,那里的藏品,历史的完整性,让国家博物馆都眼红;后者,孩子一旦开始读唐诗,他就知道了。原来这里在唐朝的时候,是码头,相当于北京火车站。那时候,长安的送别诗,故事发生的背景地都是这个地方。
    完了呢,就是南京了。南京完了有杭州、洛阳这些地方。当然,还有泰山、黄山。去泰山,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孔府。
    上海要去,但是作为现代中国的一个缩影去。到金茂的顶层去看市景。

    还有要注意呢,就是你到任何一个景点,一定要租语音导览机。人工讲解一般不行,都说些捕风捉影的趣闻轶事,吸引游客的注意,于文华的熏陶无补。那个语音导览机不一样,它的找最好的人来写,还有审,最后固化录音。那个东西好。大申去梵蒂冈,教皇的梵蒂冈博物馆里,呆了整整两天:把梵蒂冈博物馆的语音导览,完整地听了两遍。
这个,也得是孩子习惯了聆听之后,才行。小了,他肯定听不了。

    嗯,这是国内的旅游。
    国外呢?从孩子教育的角度,首选的是意大利,罗马。这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发源地。当然,希腊更源头,还有克里特岛。可是,走一个地球的路程去一次,目的地专在希腊,就有点儿不值。
    罗马完了,是伦敦,巴黎,柏林这些地方。
    意大利呢,也分你去哪里。很多人喜欢威尼斯。其实,威尼斯不是不好,好。可惜,在文化的角度,比起罗马和佛罗伦萨来,就差得远了。有很多爸爸妈妈,带着小孩子,去米兰。米兰没啥好去的。那是个现代的地方。要看现代建筑和风格,玻璃的大盒子,要去上海和北京。上海的陆家嘴,北京的国贸CBD,那是全世界最现代的地方:你走在高楼的丛林里,抬眼上望,你看到一小方被楼分割了的天空。人被建筑压迫得渺小而微不足道.....这也是一种奇怪的体验。你去过陆家嘴和CBD,再去米兰,你就会觉得,米兰是个“曾经富过的农村”。
    很多爸爸妈妈,喜欢去瑞士,拍好多瑞士的小镇,回来挂在微信上。瑞士的小镇,对于办公室格子间里的大人,是好的,合适的,未必适合孩子。或者说,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瑞士小镇的感受,远不及走在罗马早已经被磨得光光的竖石路面上,每踩一脚,踩到的都是两千年前人们踩到的东西.....
    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从七岁到十三岁,每个寒暑假,最好都带孩子出去旅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7:00:51 | 只看该作者
    总结:聆听的资料,小孩子需要听的,大致可以分成几类:
    1、科技以及自然知识类,比如儒勒·凡尔纳,森林报,有声版的百科全书,法布尔;
    2、历史类,比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简明世界史,历史故事;
    3、文学类,比如散文、三国演义,各种小说;
    到了九岁,可以加第两类:
    4、哲学类,比如苏菲的故事;
    5、人文类,比如战争的果实;
    到了十岁,可以加第六类:
    6、古文类,比如初中古文示范朗读,高中古文示范朗读。

    总得来说,孩子把这些种类听完了,数理化文史哲就齐了。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有了。
    给孩子选聆听资料,要注意几点:
    1、不要让孩子往娱乐聆听的方向滑。爸爸妈妈要是不加引导,随便孩子怎么办,在一个故事听完之后,他总要选择哈利·波特来听.....只要他听过一遍哈利·波特,他就会这样做;
    2、如果已经把可听的类别都听过了,可以引导孩子在听过的内容里面,选择某一类......或者爸爸妈妈喜欢的某一类......引导孩子反复听。这些资料,构成了孩子一生知识结构进而是智力结构的基础,他需要反反复复地听,把基础夯实。听过一遍,孩子还只是吸取了一些词汇,相当于图片上一些零散的点,远远构不成一幅图片。这些点,会随着聆听次数的加多而迅速增加,慢慢地,里面的图像隐隐约约显现出来,变得越来越清晰。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d=37283&page=95
十天没白没黑地看,1400多楼的长贴,终于看完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7:37:35 | 只看该作者
    笑笑是“读经胎教宝宝”,在她2岁半之前,只要在家里,不管在做什么,音频里都播放着国学经典;我自己诵读的,那三年里平均每天也有1-2小时。几乎把常见的国学经典都读过100遍以上,很多自己能背诵的。
    3岁四个月上了离家不远的国学幼儿园,在园里每天读经典不低于1小时,在家里就没有了。除了我某个阶段兴之所至读给她听的,如去年怀弟弟那半年我读《古文观止》,如弟弟出生后我读《笠翁对韵》《道德经》《论语》等,笑笑算是“伴随聆听”吧,听着,也不耽误她玩。

    2岁开始接触英语,主要是听读,用儿歌、童谣、教学类动画片、分级读物、简单的绘本,解决了最初的听力理解问题;
    1年半后介入原版动画片《粉红猪小妹》,“亲子阅读自制书+看视频+听音频+随机应用表演”,第一季52集,用4个月时间,听力和视频理解力上了一个台阶;
    4岁时弟弟出生,之后半年多顾不上她,只是选择比《粉猪》更简单的《迪斯尼美语世界》给她看、听,还有《廖彩杏有声书》放给她看、听,其他的都是不系统的了。
    今年暑假,借着她对字母单词感兴趣的契机,用了两个月,平均每天1小时左右(连看视频带读书),学习了基本的“自然拼读规则”,并用一套分级读物《海尼曼》K级70本和1级前62本,解决了最初的“自主阅读”。随后一个月,用《体验英语A》1-6级的60本书读,她愉悦感和成就感很强。

    1岁10个月到2岁2个月,在孩子对汉字感兴趣时,用了4个月,通过儿歌、蒙学读物,指读、挑字、组词造句等,认识了1200字。之后就是在阅读中强化了。

    从2岁开始大量亲子阅读绘本,2岁到快5岁,读了400多本绘本,其中大约一半是图书馆借的,平均每本在5-10遍;一半买回家的,那读的遍数就多了。绝大部分时间是亲子阅读,偶尔某两个月她想自己读了(如去年暑期2个月和今年暑假一个月),每天的自主阅读和亲子阅读对半。

    从4岁5个月开始听《曹灿版西游记》,随后听《西游记演播剧》,期间同时看绘本;到4岁10个月开始听《夏洛的网》、《棚车少年1》、《中国历史故事39集》,就几乎完全不看绘本了。
    快5岁开始听《小王子》,听了有一个月;这周三开始放《吹小号的天鹅》;
    昨天开始放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问她听不听得懂,她说“能听懂”。
    这都是直接在电脑上播放的。
   
    播放器里放的比较杂乱,有吟诵、有《中国历史故事》、有《轻松英语名作欣赏》、有每集三五分钟的《燕子姐姐讲故事精品集》、有每集十分钟左右的《自然科学童话之旅》。笑笑最喜欢的是《自然科学童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0:50:06 | 只看该作者
2014-11-30日   周日  多云有风
    周六小雨,周日大风,天阴冷,空气倒是不错(都是“轻度污染”,和前些天连续13天的“重度、严重污染”比起来,那是相当的好啦),不过两天都没有出去玩。
    周六有三个兴趣班:上午音乐城堡50分钟、幼儿口才1.5小时(上下楼,相隔10分钟),下午“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1.5小时(这个课上了一个多月,我是厌烦到顶,一次课180了,内容差不多都是重复的,昨晚和笑爸说起来,我气得不行,要停了,笑笑还辩解“每次课上法都不一样”。她很喜欢这些数学逻辑类的东西,当然要用比较有趣的形式上出来,传统学校里上数学课那种方式不行的)。
    周日就在家里玩了一天,和表弟、弟弟一起。几乎没有什么“学习”类的内容。

伴随聆听:
    童话小说: E B 怀特的《吹小号的天鹅》(第二遍到25章)
    科幻小说: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第一遍到20章)
    《中国历史故事》之14《鸿门宴》
    《燕子姐姐讲故事精品集2-圆月亮,弯月亮》:5-7
    《自然科学童话之旅事》之2 :秋天的故事、冬天的故事
    《轻松英语名作欣赏》第一级之《匹诺曹》《穿靴子的猫》
    《粉红猪小妹》第一季1-3集   (去年精听精学过,算是重听)

亲子阅读(包括听我读):
    《威尔逊讲大科学家》6页
      ——这本大厚书是这个月买的,想自己看的,但摆在床头柜上一直没打开过。今天早起,笑笑抱着枕头跑到我和弟弟被窝里,拱到我另一边,我就给他们背了一遍《三字经》,随后姥姥把弟弟抱出来穿衣,我就随手拿起这本书,给笑笑读起来。笑笑倒是听的津津有味,偶尔刨根问底,比如“日全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太阳比整个世界大还是小”之类。发现她问的,往往是之前多少接触过的概念,那些完全没听到过的,就当“天书”听了,不问。——能问出来问题,也需要一定理解力啊!

    《加古里子的身体科学绘本》之《肚脐眼的秘密》《走、跑、跳》
    ——这套书其实比较低幼,适合3-6岁孩子亲子阅读,里面的内容和形式,对经常读科普读物的孩子来说都挺简单的。不过看流水账日记,在笑笑4-5岁这一年里,我们没有读过任何科普读物,没有做过任何科学小实验,而我家书架上,从笑笑3岁多起,添加的中文书,大多是科普类的(其他的绘本类故事类都去图书馆借了)。
    5-6岁这一年里,除了听中英文故事,亲子阅读这一块,“科普书”和“数学逻辑类书籍”,需要着重加强。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6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3:34:48 | 只看该作者
    有一件事,因为这一个月姥爷来帮忙带弟弟,这周姥姥又带着2岁半的表弟来住,每晚家里都热闹的很,和以前只有我们娘仨完全不同。笑笑总是又说又跳的,不同于以前总是一边听一边画画、做手工、玩玩具之类。所以放的音频资料,我老觉得她根本没听。
    周日晚读《肚脐眼的秘密》时,说到“母鸡孵蛋要多长时间小鸡才出壳”,我说“我也不太清楚,好像是21天?”笑笑说:“我知道,是25天。”我很惊奇:“你怎么知道的?”
    笑笑说:“《吹小号的天鹅》里说的,最开始那个小男孩萨姆看天鹅孵蛋,里面说’鸟类的事情他知道很多,他知道天鹅把小天鹅孵出来大概要25天’。”
    好嘛,我特意翻开书看了看,这就是原话。不过就把关键词记错了——是35天。

    忘了说了,前天问她接着听什么,给她说了几个小说的名字,她说“想听《西游记》”。就找了《孙敬修讲西游记》,是这个版本,http://www.tingshuge.com/Book/2343.html
    共28集,每集也就20分钟左右,还没有夏天听的《西游记广播剧》详细呢!应该是儿童版的。放了之后我和她爸就出去办事了,不知道听了多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4:43:59 | 只看该作者
大申爸说小学:聊聊考试分数(二) http://www.xici.net/d210827851.htm

    德国的教育:小学只有四年,到了第四年底,孩子们就根据老师的建议,分走不同的路去了。一部分孩子,去学技工这部分居多。小部分呢?他们按照老师的建议,去读初中高中大学。就跟我们这里所有的孩子,走的路一样。他们的这个体系,是非常科学的。

    简单地讲:如果一个孩子,将来走技工的道路,那么,你让他一开始,就全部100分,这有好处。如果一个孩子,将来走大学研究那条路,你让他一开始,就全100分,有坏处。
    但是,你不能说,好的技工比一般的研究人员差。

   德国的实践可以告诉我们说:在孩子10岁的时候,他一生的智力基础,就已经成型了。其表现就是:在此之后,不管哪年测,孩子的IQ将会保持一个恒定不变的值。这个分野很重要!如果忽视了这个分野,讲无法讨论:有大量的例子,说明一个从小一路过来,总是100分的孩子,一生一直很好。也有大量的例子,证明从小被认为是木讷得无可救药的孩子,成为爱因斯坦。其实,爱因斯坦就是。

   技工和爱因斯坦,有什么区别?技工...我们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把一套既定的规程,操作到完美无瑕的程度,这是技工。爱因斯坦呢?他的工作,根子上来说,就是打破原有规程——创新么!

    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爸爸妈妈。和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从事技工性劳动的爸爸妈妈。尽管在我们的语境下,“技工”好像低等一些...可是,这里没有贬义,好的技工,也是难得的人才的。
     现在,问题来了:群里的爸爸妈妈,你们都不是10岁、小学四年级孩子的家长!你们是6岁,还走在路上的孩子的家长。你们,对于100分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动,将会决定:到了10岁的时候,你要是把孩子送去德国的话,那些德国老师是把你的孩子推荐去做技工,还是推荐去读大学。——这取决于你!

    什么事情是创造性劳动也需要,技工也需要呢?伴随聆听,三个习惯。这些,中性的事情,不管你期望将来自己的孩子往哪个方向走,都可以做。做好,都有好处。
     接下来呢,如何对待100分,就不同了。妈妈们最害怕的,就是做选择。尤其是关于孩子的选择。可是,你要选择。这个必须的。

    你放手行了。什么是放手呢?你只管三个习惯,一眼不去看孩子具体学了什么。如果有人问你,你的孩子数学学到哪里了?你不知道。作业有没有错误啊?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考试?你不知道。这就放手了。
     也就是说,把学习的空间,全部让给孩子自己。但不是不管孩子,你只管孩子的习惯。在这个阶段,这就行了。你要把空间放开,允许孩子试错。
    妈妈一直顶着,顶着孩子100分,孩子没有任何机会,去实验他自己的想法,这就不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办法。

    你想培养创造性人才,不是不管孩子;也不是什么都帮孩子。你和孩子要区分开,各管各的。
    孩子呢,管学会书本上的知识,考试考得好;妈妈要管“如何教会孩子学习”,管学习的动力。这些事情,孩子在十三岁之前,自己是搞不掂的。妈妈在这个阶段,要管孩子的习惯,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你养成孩子的习惯了,孩子坐在书桌前,他是加法口诀7+8=15的策略,算对加法题的;还是用凑十的策略,把7分出一个2,凑到8上变成10,再把剩下的5加上去,得到15的,这是孩子具体学习的事情。妈妈放手,不要管。甚至,孩子习惯数手指,数手指就数手指,你管他作甚?
    培养技工的策略是:我就教你凑十。孩子把凑十用得滚瓜烂熟。全班算得最快。可是,孩子从来没有经验到,甚至,他也没有意识到:还有别的策略。还有数手指的策略,还有加法口诀的策略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大家明白吗?

    你的孩子要是很不幸,一直就数手指,那孩子的数学考试成绩,就老是垫底。垫底也无所谓。总有一天...只要孩子的智力建构好...他自己发现,自己想明白:妈的,这个数手指是最笨的法子。老子发现,加法口诀最快!于是,一夜之间,你的孩子的数学计算速度,从倒数第一,就跑道正数第一了。因为他自己发现的诀窍啊,自己练起来,带劲!练的效率极高。他只要有潜质能自己发现,憋得越久,他暴发得就越强烈。这和自主阅读时,憋那个丁丁历险记,是一个道理。

    嗯,这是这个100分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8#
发表于 2014-12-1 16:12: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西游记的书,上次入了套小红花的幼儿版,一套20本,悦一直听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9#
发表于 2014-12-1 16:15:29 | 只看该作者
胡卓悦 发表于 2014-11-22 23:47
原来4-5岁有困难睡眠期啊?!谢谢科普!怪不得悦老极难入睡

这几个月追小说去了,悦完全放养o(╯□╰)o,12月份再重新收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 17:08:27 | 只看该作者
    主题式阅读,课题式探究。。。自主学习。。。

    发现、发展孩子的兴趣,是我们家长应该做的。
    发现、发展孩子的天赋,更是我们家长应该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4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9:58 , Processed in 0.083374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