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上幼儿园,日常生活散记(09.11月女宝)

[复制链接]
211#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0:23:02 | 只看该作者
下午我不舒服,躺在床上哼哼,说“心口很难受,还有点饿。”
    笑笑正和小老鼠玩喂饭游戏,杯子里装着小蘑菇,当即坐到我床边,用小勺子舀出一勺,用嘴巴嘘嘘吹吹,“妈妈快吃,非常美味的蘑菇菜。”
    我装作哼哼着说“我不想吃。”
    笑笑说:“那我给妈妈配点别的,做蘑菇炒肉吧。”
    跑到客厅,用剪刀剪些纸片,放到杯子里,搅一搅,回来又喂我,说:“这个菜很有营养,妈妈快吃喔。”
    喂毕,把被子给我拉上,说:“妈妈睡一觉吧,睡醒了就好了。如果饿的话我再给你做饭。”
    一边唱诵着《诗经 凯风》,一边拿着杯子和勺子放回客厅。唱完说:“妈妈不舒服的时候我要照顾妈妈,就像我小时候妈妈照顾我一样。” 又想起来什么,说:“弟弟出生了,我也保护弟弟,等弟弟长大了,就可以保护我。”

《诗经 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0:27:15 | 只看该作者
笑笑跟我说想出去玩,我问她“外面还下雨吗?你到阳台上看看。”
   一会儿笑笑跑回来,拿着一把伞,说:“Look, Mom, I got  my umbrella !”一听就是海尼曼《out to play》里的情节。

    我哼哼着不舒服,笑笑问:“妈妈,Do you have a stomachache ?”
    我:“No!”
    笑笑:“那,Do you have a tummy ache ?”

    过家家,喂小老鼠吃饭,我听她念叨着:“set the table , feed the mouth.”
    哄小熊睡觉,唱着:“Little bear good nignt , little bear good night。”
    一会儿说天亮了,叫:“Get up , get up !太阳晒屁股啦!”

    要出去玩了,我还在电脑前,笑笑叫:“妈妈,quickly,quickly, go away!”
   
    笑笑这些时候脱口而出说英语的次数大大增加了。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3-4-22 11:1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0 10:37:11 | 只看该作者
早起我读《孝经》,读到“谏诤章第十五”:“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笑笑说:“母有诤女,就不会犯错误。”
   我大笑。读完这章,例行对话,我问:“孔子认为,听爸爸的话,是不是就是好孩子呀?”
   笑笑:“不是。爸爸说的对就听,说的不对就给他纠正。”
   我“哦”了一声,不再继续问,准备往下读。
   笑笑:“爸爸认为他说的是对的,宝宝认为是错的,那怎么办哪?”
   我:“哦?那怎么办呢?”
   笑笑:“那我们就讨论讨论。爸爸说出他的理由,我说出我的理由。”  
    这是日常读书时的一个缩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0:52:02 | 只看该作者
早期教育之注意力训练(转自不颜草帖子)

    我在带宝去上早教课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老师在前面讲解(比如玩具的操作方法)或者读故事。坐在一起的宝宝有的安安静静的看,有的东张西望,有的听到一半就爬来爬去。这里就有一个宝宝注意力的问题。
    宝宝的注意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环境造成的。也与父母或者家长的态度有很大的相关性。
    如果你想提高宝宝的注意力,用什么方法呢?

    很简单——兴趣引导法。
    有些人上课不注意听讲其实不是缺乏注意力,而是老师没能吸引住孩子。一旦他被吸引住他的成绩就会改观。但是你不能对老师有所要求吧?那就只好对自己,对自己的宝宝提要求了。

    只要抓住“兴趣”这个法宝,训练注意力就很简单了。

    比如几个月大的宝宝,他躺在床上不能动,这时候可以拿一些手摇铃之类的。在宝宝的眼前来回的摇动。之前说这种方法训练宝宝转头什么的,但是这种方法也可以训练宝宝的注意力。

    当宝宝再大一起的时候可以和宝宝玩“躲猫猫”游戏,这不仅能训练宝宝的注意力,还能培养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如果宝宝只能坐可以把大人的脸藏起来,或者把东西藏在身后、某个物体底下。如果宝宝能爬能走那藏的地方就更多了。
    但是要循序渐进的来,刚开始不要全部藏得看不见。甚至可以放在显眼的地方等待宝宝去发现。

    最后就是3岁之前都可以玩的游戏:鼻子鼻子——眼睛。我跟谨添玩的又换成把双手放在腿上,然后喊拍手拍手——拍腿!或者拍屁股,这样还可以帮助宝宝尽快认为身体的各个部分。

    还一个游戏就是闪卡。
    这个和杜曼的闪卡可不太一样。这需要宝宝已经能说话了。拿一些宝宝认识的物品图片,迅速闪一张卡,刚开始可以慢一点,然后渐渐加快闪的速度,问宝宝刚才闪的是什么图案。我现在跟谨添已经用最快的速度了。这个毕业以后可以提高一个等级,快速地闪2张、3张甚至更多的卡片,然后让宝把刚才闪的按顺序一个一个说出来,这个可能是大一些的宝宝采用的方法了。呵呵

培养谨添的瞬间记忆力
     这个从谨添1岁以内就开始了,时断时续,这段时间又做了点。初级地谨添已经基本上没有难度了(在桌上放5样左右的东西,然后让谨添闭眼,拿走一样或两样谨添睁眼后问谨添什么东西少了)。前段时间做了一次中级的,把谨添带进房间里然后拿走一样,谨添还不能适应,看来还需要再锻炼锻炼。
    还一种方式是用扑克牌,初级难度的是在谨添面前一闪而过一张牌,然后让谨添报出刚才闪过的是什么牌。不但要说数字还要说出花色来,爸爸也喜欢玩这个游戏,父子俩就一起玩,答错了就刮鼻子。当然爸爸的难度肯定要高,比如一次闪5张牌。嘿嘿,这种游戏每天玩得时间不能太久,比较费脑筋的。玩一玩就休息一下。我在想谨添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比较好是不是因为我们之前玩过这种游戏呢?

    还一种类似的游戏,跟谨添走在外面。突然提问谨添刚刚擦肩而过的阿姨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是长头发还是短头发,是直发还是卷发,是平跟鞋还是高跟鞋等等。总之可以问的很多。这是培养观察力、记忆力相当好的一种游戏。

5、记忆力VS观察力
    谨添背书只是读书过程中的一个收获,真正训练观察力的,还是通过游戏。前两天谨添把记忆力训练的板子翻出来,可是不会玩,在那里乱玩。我就带谨添玩。我们两人一人一张板子。我先背着谨添在我的板子上放几样图案,然后让谨添看10秒,再把我的板子反过来。谨添需要凭记忆在他的板子里相同的位置上放上相同的图案。这不但要记忆图形,还要记忆空间。谨添玩对我们就一起鼓掌喝彩,玩错了就罚被妈妈亲一下。我很喜欢玩这个游戏,谨添是不是也很喜欢呢?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6:20:09 | 只看该作者
《放学后才是关键:父母怎样理解孩子的行径》  【中国台湾】黄能得
      http://read.dangdang.com/book_17589?ref=read-3-C

    看下面的描述,和大陆目前的情况不是一模一样吗?

“创造孩子的黄金快乐童年,大人责无旁贷”
    我常想该如何让现在的孩子也能像我们以前那样拥有充满创造力、挑战,以及许多玩伴的快乐童年?有坚实的快乐童年,孩子必然具备多元的能力与能量,替自己的未来人生创造出幸福与浪漫!
    七十年代的孩子,普遍拥有快乐童年,为什么呢?
    一、孩子有足够的混龄玩伴(大的会带小的一起玩);
    二、开放且安全的游戏空间(车辆稀少,小区行走很安全);
    三、能亲近土地、田野等自然环境(有各种虫鱼鸟兽可互动);
    四、有充裕的时间让孩子玩(放学回家后都是自己的时间);
    五、大人不管小孩的功课和游戏(基本上是孩子自行处理功课,爸妈只管家务事要求)。
    有人笑我很天真,现在是什么年代了,哪里找得到这样理想的条件?我总是带着抗议的心情回应:国民所得突破一万八千美元的意义何在?难道国民所得愈高,孩子的童年质量愈低?

    七十年代,一群孩子放学后在街头巷尾、三合院的大埕、柑仔店玩到挥汗如雨,玩到天黑,才被爸妈叫回家吃饭洗澡的岁月,有一种过瘾的快乐。有人玩射橡皮筋,跳橡皮筋,仿佛踏进橡皮筋主题教学,同时还有其他的角落活动在进行,有益智角,有运动角,有编织角。这项游戏玩一阵子腻了,明天又会找到下一种好玩的游戏:“玩一两个月后换弹珠,弹珠玩一玩,接着流行玩假钱,根本不需要老师引导,完全是孩子自发自学,会的教不会的,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玩,玩个几轮,大家自然而然都学会了,自然而然养成崇拜、摩擦、领导、沟通、服从等社会行为与能力,俨然是上演着“街头生活技艺传承”的玩耍俱乐部。
    反观台湾目前状况:
    一、孩子的时间被安亲补习才艺占满,几乎没有和同伴一起玩的时间;
    二、街头巷尾变不安全了,马路上的汽车和摩托车时时可见横冲直撞的;
    三、对治安丧失信心,孩子难以像过去一样聚在一起玩耍!
    现在,学校设备好、教室好,却好无聊。
    台湾学校校园的发展一直加入人工设施而把自然环境移除,环境变得愈来愈单调,孩子的游戏、乱玩、探索、体验的空间也就愈来愈贫乏。
    以我小时候就读的彰化管屿小学为例,一九七五年有很完整的森林和沙地让学生下课玩耍,经过三十多年的积极建设,老树、森林、沙地几乎全部消失,取代的是盆栽、柏油和水泥!
    台湾教育质量有没有提升,不是看学校多盖一栋大楼,装了PU跑道,而是看老师是否愈来愈了解、信任、尊重以及会引导各种不同性情的孩子。教育质量真正提高了,社会才会愈来愈幸福、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6:33:4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为了孩子办教育,人生从此大转弯

自主学习的训练,是给孩子最佳的礼物
    课业辅导,不该拂去孩子的学习能量
    孩子的学习得知道怎么去“用”,然后才知道“不足”,进而激发渴望学习的能量。现在学校里的教育都是缺乏动机,不是因为学生想学所以要去学,而是因为一切都已经被安排好了。很多家长只想到要给孩子能力,但忘了要给他们更重要的能量。所以我觉得在小学阶段要帮孩子们充电,不是要他耗尽心力学好语文、数学或才艺技能,而应该是要注重身心健康,充满学习动力,从小就打好一生能量源头的基础。
    何况孩子本身就充满了生命力,所以,家长与老师只需要知道怎样引导他,而不是一直去压抑他,不应该牺牲未来的无限能量去换取眼前有限的成果。
    我们应该培植孩子长远学习的动力,在各种生活环境中探索体验,累积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不要像补习班、安亲班,只追求课业辅导成绩分数,只强调英文、数学、珠算、才艺。
    从孩子放学到晚上父母下班,老师有三到五小时的时间可以安排许多有趣的活动。平日放学时,老师从学校接孩子到某位家长家(活动场地)写完功课后,就可以学习生活技能,如制作餐点、电影欣赏、阅读、下棋等嗜好培养。每星期三下午固定安排远程外出活动,平时也会到附近公园运动,甚至到图书馆收集数据做更深入的主题探索。
    被安亲班视为“重点服务项目”的做功课,反而不一定是老师优先完成的任务。家长加入“共学共游”团体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享有丰富的活动与课外行程。功课可以晚上带回家再做,而且大人本来就不该帮助孩子做功课,才能呈现出孩子实际的学习成果。然而现在孩子的功课都在安亲班被“加工”完成,隔天交出完美的家庭作业,学校老师如何从学生的作答看出真实的学习状况而调整上课进度?这对孩子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反而有害无益。
    教育方式的优劣与人生幸福与否息息相关,父母对孩子最真诚的期盼,就是希望孩子未来的人生能够幸福,但怎样才会保证幸福?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启发独立自主的大能力,让他能勇敢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育孩子能独立自主,不能等到长大成人以后才开始,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人生价值和生活能力的最佳塑造期。
    小学明明没有升学压力,正好是训练独立自主的好时机,可惜时下父母仍停留在“学业至上”的思维中,让孩子的宝贵童年浪费、淹没在功课洪流之中,断绝了生活教育的必要养分。教育,就是给土壤,让孩子茁壮成长。我确信“共学共游”课后教育的肥沃土壤,将是我送给孩子人生幸福的最佳礼物。

找到好老师,替孩子储备人生顾问
    好的教育,不是一个人说了就算,要集结一群师生,酝酿一种氛围,感染一种情绪,强烈传达一种生命情操给孩子。要为孩子酝酿一个教育环境和生态系统,当做是一辈子的事。很多人主张“终身学习”,但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却缺乏终身的师生同学关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个阶段的师生关系一毕业就重新归零,孩子的学习生态系统每到一个阶段就要被中断
    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学习伙伴应该是一辈子的关系。现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忽略这件事。我常举的一个例子是,孔子的学生有毕业吗?好像没有,他们的学习是没有课表、年级之分的,师生情深终身互动。我认为,唯有让师生同学关系长久,才能让正面的教育深入,影响孩子长长久久。
    因此我理想中的“共学共游”教育模式是:老师、同学可以从小一相处到高三,如同孩子的终身顾问,陪伴和引导孩子突破每一个人生的转折。
    通过这种终身教育系统,我们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主动用心,就可形成长程有效的实践架构,孩子不必依靠被动的“幸运”,美好人生必定成为他命运中的必然,而不是偶然。

积极运用快乐与游戏,有效培植孩子的竞争力..
    游戏,让教育与人生相通相系
    每一个老师设计的课程都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前提:不脱离真实人生和生活趣味。像看地图坐捷运巡礼大台北、探索活生生的自然与人文知识、体验所在地生活文化等,远远比在教室里看投影片、纪录片好玩得多。
    教育的目标可以很明确,然而教育的氛围却可以温馨有趣。看过经典名片《真善美》的读者,对里头一个老师带着几个孩子,在风光明媚的山坡上席地而坐、轻哼歌曲的画面一定印象深刻。这样美好的教育憧憬,只能在电影或小说里出现吗?我想不是的,至少在“共学共游”的大前提下,我们施行的正是在生活中悠游享受的学习模式。
    反观台湾孩子小学放学后,正过着苦恼的课后生活。不是长期关在“安亲班”,就是忙于赶场“才艺班”、“英文补习班”。学社老师每天利用课后以及假日时间,带领孩子快乐学习,辅助学校教育不足之处,开拓丰富的学习体验,协助忙碌的父母实践家庭教育理想,预备各种情境让孩子深刻体验生命意境而茁壮成长。
    或许家长应该考虑让孩子脱离苦海,可以合作聘请老师,组成“共学”团体,给孩子海阔天空的教育体验:聘一位老师带领四至七位学生,大伙儿一起写作业,讨论功课,到公园运动游戏,外出参观增广见闻,游山玩水。多么快乐!宛如电影《真善美》中的情节。

    每周三有参访活动,运用机关团体组织,拓展孩子的生命视野。老师带领孩子固定外出参观天文馆、科学馆、图书馆、史博馆等不同主题的博物馆,深入进行各项主题学习。
    打开孩子敏锐的感受触角,强化写作力,而一般家长最伤脑筋的作文能力,其实是孩子缺乏体验和感受所致。老师便借着带领孩子阅读经典名著及欣赏电影名片,长期培养读书兴趣,培养孩子对文学的喜好。孩子有了感受之后,所谓“有感而发”,文字驾驭力自然水到渠成,作文成为轻松的文字游戏。
    运动改造大脑,让孩子头脑强壮,谁都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变成笼中鸟、饲料鸡。孩子们坚实的体能训练,更是我们生活教育的重点,老师会与孩子讨论如何逐步学会单车、直排轮、游泳、体操、攀岩、跆拳、射箭、篮球、足球、棒球、羽毛球等好玩又健身的运动技能。
    在生活中学英文,实用,孩子就记得住。如果孩子只在教室里才会读英文,黑板前才会讲英文,这种无法活用的课堂学习不能成为孩子真正的实力。“共学共游”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实地逛街察看,收集英文的商店招牌、商品指示,看外国电影等,在生活中快乐学英文。
    跨领域整合,多元学习国际观。像我们有一位主修俄文又曾担任过剧团演员的老师,就办过“俄文”体验营,生活化的教学让孩子从简单的俄语学习中,认识俄罗斯文化、美食、舞蹈,还教会孩子几句游戏童谣、排演短剧,也许算不上是多学一种语言,但至少能让孩子轻松地接触另一国语言、文化,建立国际观,同时开拓多国语言基础能力。
    从当小老师、主持周会,让孩子习惯团队沟通的能力与技巧。现在台湾孩子最缺乏足够的同侪互动,无从培养起领导统驭的能力,如果课后仍留在注重学业的安亲班,就更没有机会学到。因此,设计活泼多元的活动,让孩子互动密切,或经常安排不同议题的分组讨论,学习如何达成共识及企划执行,加强孩子团队合作的能力就特别重要。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超级伟大的教材,而游戏与活动本身,更是带领孩子成长的最佳教具。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其乐无穷。
    “共学共游”的教育就是把握当下,无学不乐,无乐不作,每一个时刻都在为孩子缔造健康成长的未来人生。
    当父母看着自己孩子能够开会讨论筹划活动、订定主题、搜集数据、拟定计划、落实执行,甚至进行街头爱心募款,或是自己赚取零用钱,养成独立勤俭的生活能力,肯定会欣喜万分。
    通过“共学共游”的模式,学会卓越能力就有如水到渠成般容易,比自己一再地对孩子紧迫盯人、耳提面命、说教唠叨,来得有效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楼主| 发表于 2013-4-24 11:59:32 | 只看该作者
晚上说起什么话题,问笑笑猜“妈妈肚子里是弟弟还是妹妹?”
    笑笑说:“如果是女孩就是妹妹,如果是男孩就是弟弟。”——真是正确的废话。

    晚上总要到10点左右才能睡着。早上快8点还不醒,强叫醒穿衣服时还闭着眼睛迷迷糊糊的。让她赶紧自己穿衣,她说:“妈妈给我穿。”
    我说:“为什么呀?你还想当一岁的小宝宝吗,什么事都让妈妈帮忙。”
    笑笑:“不是。因为太阳太亮了,扎着眼睛不舒服,所以我得闭着眼睛。”——明明是不想醒来,还找这理由!

      昨晚说起画画,笑笑说:“我画一个棒棒糖,然后涂上颜色。”
    我一听:坏了,思维给束缚住了。“画一个形状,再涂色”估计是绝大部分幼儿园的传统做法吧,难道老师的观念一点都不肯进步吗?连我这对画画一窍不通的家长都知道,这样对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束缚得多么厉害,他们怎么会不知道?
    有时候我真的不能理解,有些我作为一个家长都觉得是老生常谈的早教幼教理念,学校里的老师好像一点都不知道!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怎么去化解学校里的错误做法?又不能直说老师做得不对,这样会让孩子对学校产生不信任。但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8#
 楼主| 发表于 2013-4-24 12:42:50 | 只看该作者
大运动的提高
     四月份每天放学都到幼儿园不远处的小游乐场玩,一般一个多小时。有秋千、滑梯、儿童攀爬架、直立的攀爬架、单双杠等,也有成人的健身器材。
    笑笑最大的兴趣从以前的荡秋千,变成现在的爬攀爬架。从这头到那头,乐此不疲。尤其是有几个小朋友一起玩时(大多是五六岁以上的孩子,也有小学生),她总是跟着一遍一遍地爬着。其实这个活动比早教中心感统课每节必有的活动“万象组合”难度高多了。
     儿童攀爬架,早一个月之前笑笑就会自己爬了,现在爬得非常顺溜,在最上面转身时自己也摸索出最安全的转身法。——记得最初,笑笑只敢爬到六七级梯子处,该到转身时就不敢动了,总是说:“上面我怕不安全,等我长大一岁我再学转身。”就会下来。
    又一次又在玩时,看到一个小女孩很熟练地自己爬、转身下、再转身沿着走、爬上、再转身下。我就问旁边的大人:“这孩子有四岁吗,这么灵活,都会自己爬上爬下。”
    不等大人说话,那女孩回答:“我三岁半了。”
    笑笑就叫:“我也三岁半了。要不我再试试吧。”就再次爬上去,转身时手紧紧抓着两边的护栏,脚尝试着转,果然转过去了。过了第一个坎,后面就是顺理成章了。下来很兴奋地说:“我也会自己爬了!我也是三岁半学会的!”
    之后就每次去玩都练习爬,乐此不疲。

    后来又看到有大孩子爬那个直立的攀爬架——7阶,目测最下面第一阶是50厘米,上面六阶各阶应是30或33厘米,共2米5高的样子。笑笑也想爬一爬。开始上第一阶都是要我抱上去,她再抓着往上爬,到顶部装模作样地喊:“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爬得多了,上第一阶她学着大孩子的样子脚蹬手抓,但离地太高胳膊用不上力,需要我拖着她腋下扶一把上去。昨天她摸索中忽然发现可以用上力的办法:先左腿屈膝上去,再用手使劲抓着用力,上半身起来,再右腿屈膝跟上。然后手往上抓一层,就能直立起来,继续爬了。
    我赞叹说:“笑笑真是个厉害妞妞啊,这才几天,都可以完全自己爬上去,还爬得这么高。妈妈都是大人了,还不一定能爬上去呢!”
    笑笑在顶部迎风而立,闻言说:“那是因为我天天练习,所以才能爬得这么好。妈妈你不练习,肯定爬不好了。”——平时我很注意不让笑笑像她妈一样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我们的生活中极少出现“聪明”“天才”这样的字眼。不管是中文阅读、国学读诵、英语听说、涂鸦绘画、拼图积木、创新玩耍、运动能力等,还是生活技能,但凡她出现了明显的进步,我都会夸她“好学”(笑笑自称“像颜回一样”)、“好问”(像子贡一样)、勤奋、肯每天学习每天练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久而久之笑笑的意识里已经有这个概念,以致每当听到夸奖时她自己就会说:“那是因为我每天学习\练习呀!”

    感叹一下,感觉孩子对父母信任感的建立非常重要。只有孩子知道不管什么时候你都会在她身边,都会支持她、帮助她,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抛弃她,她才会无所畏惧,敢于去尝试新的东西,并不怕挫折,不怕犯错。

    笑笑忽然对单杠起了兴趣。每天玩时,都会一两次要我抱她够着单杠,吊一会儿,我在下面做虚抱状,所以她很放心,知道自己绝不会摔到地上。我给她数数,第一次不知道量,坚持了16下,掉到我怀里,叫着“胳膊不舒服”,之后好几天不主动玩。后来每次都适量,不等她感觉受不了我就接她下来,大概在10-15下之间,所以她没有感觉到压力。玩其他器械的时候,只要有个比她个子高的杆子,她都会抓着吊一会儿。就是在幼儿园,我接她时,她在院子里玩,有时候也会看到她自己吊着,园长说“笑笑这是练臂力呢!”
    昨天我感觉她臂力见长,就说:“上一次我们吊了20下,要不咱们试试能不能坚持25下?”笑笑答应了。果然并不费力地坚持到数25下。——不知道数一下是多长时间,我试过两次,大概手机过一分钟,我能数35-40下的样子。

    笑笑现在上感统课,已经表现非常好了。一般每次必有的两个大活动:万象组合、滑滑板,她都能比较快地做下来。而且秩序感和专注力也很好,可以排队做个不停,一直到结束。而不像最开始几次,总是中间跑去玩别的,老师喊她还充耳不闻,总要老师拉回来。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3-4-27 11:1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1:34:53 | 只看该作者
这两天看笑笑画画,我简直要哭了——
    以前她一副画上有多少色彩呀,每次作画有会用至少五六种颜色,现在只要干巴巴的两种;
    以前的画面多丰富呀,现在只会画几根“棒棒糖”,还是先画圈,后涂色的那种;
    以前不等你问,她会主动跑来告诉你她画的什么什么,总能连成故事,而且你追问的话,甚至会有至少五个不同的版本,一页纸可以巴拉巴拉说半个小时。现在呢,问她画的什么,干巴巴的一句“我画的棒棒糖”打发了——其实我知道,这些时候幼儿园里老师让画棒棒糖,而且不允许添别的,更不允许她巴拉巴拉地说。
    孩子的思维肯定受幼儿园老师的影响。可是……这后遗症也太严重了吧?

    从上幼儿园之后业余之间就不够用,除了保证户外游戏和亲子阅读的时间,其他的都没心思保持,而笑笑画画向来是非常费时间的——主要是讲的太多。也是我这段时间闻不得异味,所以在家很少画画,好似平均一星期玩不了一两次,我还远远地躲开,只给她自己玩(还有橡皮泥也是)。所以负面影响显得更厉害了?

    涂鸦绘画、手工泥塑,我希望笑笑都能够尽情地玩。充分发挥孩子天性里的想象力,培养创造力。不过对技术方面我一窍不通,只有理念方面受到先进理念的影响,还不至于束缚孩子。在孩子小时候这就够了,可随着她越来越大,总需要一定的引导,这只能靠外面的兴趣班。可是……理念好又有责任心且愿意教孩子的老师,怕是会很难找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1:59:13 | 只看该作者
2013-4-25  周四  晴好
    今天笑笑幼儿园组织春游,到郑州绿博园玩。不让带家长。孩子自带午餐、水、湿巾纸巾等,每个孩子都背着鼓鼓的背包,在园子里跟着老师玩。据说孩子们都非常兴奋,全部是自己背包自己走,几个小时下来都没有疲累的样子。回程路上一个一个都睡着了,倒是防止晕车了。
    早上在家吃早餐,8点半之前送到幼儿园,组队,上车,预定9点发车。结果两个园的学生加老师,三俩大车,超出5个人。幼儿园的意思是有的孩子小,可以坐在老师腿上,而大车的人说一个也不能超。结果就在外面扯皮,而孩子们坐在闷热的车厢里,一等就是一个半小时,听说到10点半才发车。
    预定的是上午9点发车,10点半到,下车先游一个半小时,然后野餐半小时,再游两个小时,下午3点上车回来,4点半到园,家长来接。这一耽误,下午的行程肯定受影响。结果快5点半车才到。而绿博园,只看了约四分之一的地方。
    粗粗看了一下他们拍的照片,确实挺美,我都想去玩玩了。说是回来连照片带视频,做成一个光盘,发给家长。

    其实我觉得吧,这种学校里组织的春游,孩子们一起出去玩,玩的不一定尽兴——毕竟不能随意地跑,只能排着队跟着老师走,而且前后整队所花的时间太多——但,对孩子各项能力的锻炼还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这样的群体活动,也很能表现孩子的自理能力、交际能力,培养集体意识。而且再大点的孩子,还能锻炼孩子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还是多多益善的好。——不期然又想起90年代那场中日学生大对照了。
    一个学期一次,还是有点少了。只好靠家庭和社会来补充。像同城的家长,周末可以自己多组织这样的活动,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而不是总待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整天看书做题过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7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3:36 , Processed in 0.076611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