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一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陶宏开现象的悲哀,兼谈“早期读经祸国殃民”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4-12-20 10:42:40 | 只看该作者
虚心请教“一杰”:
“读经和赏识教育本身就是对孩子的控制。”
关键词“控制”,何为控制?

请教jerryhao:
“尽管我的孩子还小,但我更会用心,培养出一个好的习惯,”比如我的宝宝老是不到卫生间里尿尿,我得多次教他,养成这个好习惯,这会不会是人为心灵上的一种控制呢?

如果我对宝宝唱歌,当然唱歌里面也会有宝宝能干,宝宝强之类的话,会不会是“控制”呢?
不控制会如何操作呢?孩子的父亲老是说我纵容宝宝,听任他尝试这样那样(当然危险有害的不尝试),所有楼主的这篇贴子很有现实操作的意义,那么我将如何非控制地教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4-12-20 12:52:34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引用:jerryhao 我从来不否认社会在培养孩子中的责任,同样我和你一样认为这社会没有更好的承担起这个责任。我说不能怨社会,是希望做父母的要勇于去自己承担。我们作为个体是没有能力去直接改变社会的,是的,我们可以呼吁,但我们不能等待,我们有能力的是及早发现这种危害,并将其扼杀在萌芽中。我不能同意在孩子教育中,“父母充其量也只能承担播种、施肥、浇水或其他相关事务,有一些因素却是父母无法控制的”,相反,我觉得父母应该去做自己应该做的,而不是让社会去承担。放弃自己责任的父母,决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即使是“陶宏开现象”,父母当然应该承担责任,网吧存在、网游存在,为什么很多孩子没有受到其害呢?很多人义愤下就说禁,禁了这个,还会有另一个,能解决问题么?人的需求永远是禁不了的。
我那个帖子,虽然是和别人聊天,但基本能体现我的基本思路,我用的不是以毒攻毒的手法,因为电脑、电视那些并不是毒,我只是在大家的实践里,预料到孩子容易发生什么样的问题,提前做些准备而已,我不认为这些对孩子有害,但我相信这些会让孩子上瘾,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而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最好的方法决不是禁止,而是早作准备,在可能的阶段内,放手让他去做,最终让他能自己掌握和控制自己。
对于这些常见问题,我觉得等问题发生了,再去想办法解决,总是很费劲的,比如孩子任性、不讲道理、遇到想要的东西会用哭闹来和父母讨价还价,那种哭闹让很多父母头疼不已,其实究其原因呢,是做父母的早期没有让他掌握一种交流的方式,孩子小,有了不合理的要求,一哭,你心软了,或者为了省心,答应了他,以后他就学会了用哭闹的方式来和你谈判,你要烦恼一辈子。所以呢,做父母的在拒绝孩子之前,就应该想好了是否应该拒绝,不要随情绪来,不要图省事,一旦应该拒绝的,就应该坚持到底。我的儿子,曾有一次为了一件小事哭了将近两个小时,做长辈看不下去,都自己跑去偷偷的流眼泪,我们也没有让步,我们试图转移他的注意,但不成功,索性就随他去发泄情绪。事实证明,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你把握好了,以后就不会再受困扰。
尽管我的孩子还小,但我更会用心,培养出一个好的习惯,将为以后打下基础。孩子长到三岁了,我感觉很省心,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我基本没有遇到。我相信你所说的假设在我这里不会有问题,等他上小学,特别是上了初中之后,甚至等他成年以后,我相信自己都不会为孩子受到困扰。因为我相信他的父母是一个用心的父母,是一个既懒惰又聪明的父母。这样父母带出来的孩子,绝对是一个能很好把握自己的孩子。
呵呵,我在拿假设来吹嘘自己啦,就把那当作我自己的一种愿望和目标把。

我觉得你这样说让人容易接受些,我想你也应该是个好父亲。其实我的原意并不是说父母可以不承担责任,而是说父母不可能把所有责任都承担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4-12-20 13:02:37 | 只看该作者
为了爱+-->引用:为了爱 难道你没从楼主的文章里读出这种意思:在读经和赏识之类的教育过程中,大人采取控制小孩的手段而使孩子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并因此在成长或成年之后沉迷于网络。说实在的,我看不出这两者之间有何必然的联系,现在的网瘾者在接受早期教育的时候还没有今天的读经和赏识理论呢。如果说楼主是为了验证将来的,我也无法想象接受过读经和赏识的孩子会比其它孩子更容易沉迷于网络。
我支持楼主的“现在的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观点,其实现在的大人自我控制能力也都不怎么样,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贪污腐败,那么多的稀奇古怪,但我不认为这跟读经或赏识有关。
重新读楼主的帖子,发现你的观点是强加给一杰的,我们从小就在成人那里得到了许多的不要这样,不要那样,长大后我也习惯的对自己的孩子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难道这不是控制吗?沉迷于网络,第一大原因,是喜欢那里自由自在的氛围,不就是不想受控制吗?
一杰的话很明了,兼谈,没有直接表述,但是我能理解。
凡是强加给孩子的,不论是诱导,还是威逼,都会造成不良后果!说读经,赏识教育,是因为现在这些教育时髦得让家长们摸不着头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4-12-20 15:10:34 | 只看该作者
前车之鉴+-->引用:前车之鉴 重新读楼主的帖子,发现你的观点是强加给一杰的,我们从小就在成人那里得到了许多的不要这样,不要那样,长大后我也习惯的对自己的孩子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难道这不是控制吗?沉迷于网络,第一大原因,是喜欢那里自由自在的氛围,不就是不想受控制吗?
一杰的话很明了,兼谈,没有直接表述,但是我能理解。
凡是强加给孩子的,不论是诱导,还是威逼,都会造成不良后果!说读经,赏识教育,是因为现在这些教育时髦得让家长们摸不着头脑!

也许一开始确实是我理解错误了,但我想听听你对“读经和赏识教育本身就是对孩子的控制”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吗?

其实我的原意很简单,就是不要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乱扣帽子,就好像我不会因为你对孩子实施宽松的教育就说你在培养“无政府主义者”或“极端自由主义者”。

说实在的,我真的不知道你说“强加给孩子”中的“强加”二字如何界定?还有,这个强加是指行为上的呢还是意志上的?假如你的孩子喜欢摸插座,你总要采取措施让她不要摸吧,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可能在行为上没有强加,然而对孩子的意志来说,这是否属于强加呢?是否会造成不良后果呢?
另外又如何判断读经或赏识或其它各种时髦的教育理论是属于“强加”范畴之内的?这个度该如何把握?诚心探讨,愿闻高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4-12-20 16:38:1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这个结论我并不十分的赞同,但我能理解一杰对这个问题的思路。确实,国人的思维就是建立在对人的控制上的,对孩子这个比父母低一个级别的群体,更是以管和压为主。缺乏的就是平等和理解。因此,无论何种方法,在国人实施起来总是不可避免带着“控制”的因素,父母老师总是设想好目标,在千万条路中指定唯一的一条路,要求孩子一直走下去,万一偏离一点,就不依不饶,知道孩子18岁脱离控制为止,而他们的孩子,一再重复此种媳妇和婆的游戏。 其实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更多的作用应该是引导和保护。我从来不用教育这个词,因为我觉得它在现实中就是一种“教导+培育”的表现,确实不是把孩子的成长放在主要地位而是把父母的意志放在第一位的一种做法,是父为子纲的最充分的体现。 对于读经,其实已经说得很多了,在这里在阐明一次观点。作为一种文学方式对古典文章的学习,无疑是值得提倡的,很多古文中充满了汉语的美和哲理,很多支持读经的人经常拿这些来做反对意见,似乎反对读经就是对古文一概弃之。但对于以下的读经运动我们是旗帜鲜明的表示反对:1、作为一种操作方法:让孩子背诵那些连父母自己都搞不明白的东西。这无疑是非常有害而无一利的,古人背这些,因为古人成人后入仕为官需要的就是这个,而对孩子来说,背诵这些东西,会形成一种学习模式的惯性,直接影响其自主思维的形成。2、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手段:更是极其有害的,中国好的传统,都继承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其余的东西,不是空话就是糟粕,拿这些去教育孩子,是逃避责任的一种充分体现。其实,就象好运妈妈对我说的,对于孩子教导方式是一种很个体的行为,如果那个人让孩子读经,本无所非议。可是作为一种要向大众推广的教育方法,则就象此楼主所言,确实是祸国殃民。 对于赏识教育,周宏先生从自己的孩子开始思考实施,其整体思想针对传统思维是反动的,因而是非常可取的。他更强调的是对孩子个身感受的理解和引导,强调了了交流和沟通的作用,更可贵的是改变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始终把父母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但我仍不推荐实施此种方法,因为对于不能理解精髓的父母,实施起来反倒成为了“吹捧教育”、“虚伪教育”。而且,我对周先生在各地演讲的听众组成感到很遗憾,很多地方有许多学生在听这种东西,甚至泪如雨下。尽管在某方面说明了那种对孩子的理解是多么的体现了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父母和教师才是那种教育的受众,孩子听那些东西,只能增加对父母的隔阂和不信任,是非常有害的。 所以是否控制,就是一个以谁为主的问题,如果你不是以孩子为主,而是以自己的要求和感受为主,那你不是在养孩子,而是在希望把自己的人生重来一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4-12-20 20:14:45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引用:jerryhao
所以是否控制,就是一个以谁为主的问题,如果你不是以孩子为主,而是以自己的要求和感受为主,那你不是在养孩子,而是在希望把自己的人生重来一回。
反思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4-12-20 20:55:09 | 只看该作者
我发现一生中永远忘不了的的确是儿时强制记忆的一些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4-12-20 22:37:56 | 只看该作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的: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去唱去说。
你能说这是无政府主义?

“读经和赏识教育本身就是对孩子的控制”
就像我理解循循善诱一样。

摸插座!好例子,我只想说我会怎样教育:
第一,我会给他讲解插座的用途及使用插座的方法。可以利用图片和影像。实在不行我会在安全的情况下做个带电试验。
第二:我绝对不大声恐吓“不许乱动”,对于孩子要么他会认为这是件刺激的事情,反复想去尝试。要么就是影响孩子什么也不敢动,做事畏首畏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4-12-20 22:41:08 | 只看该作者
儿童是自己问题的“专家”

记者桂杰

  “不要让儿童作为摆设而被剥削。不要让儿童被成年人利用,不要让成年人只是用儿童的观点、想法来充实讨论成果。”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儿童参与行动项目”国际研讨会上,英国剑桥大学家庭研究中心、国际儿童顾问茱迪斯·恩纽女士就儿童参与的经验和思考进行的主题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茱迪斯在发言中指出了在儿童进行参与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儿童参与的内容有不同的层次,如在家庭中、学校中,还有社区水平和国家水平、国际水平等,儿童参与要在所有层次上体现;要让儿童保持他们的尊严,在一些会议上儿童不应只是充当点缀性角色。

  茱迪斯指出,儿童参与在西方和其他地方一样,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原则包括成年人的指导以及儿童的年龄和成熟情况。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有权被咨询,这是儿童作为人类社会平等一员的人的权利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尤其是明确儿童作为个体享有的公民权,挑战了传统观念中儿童被当做父母的财产或是担心的对象这样的观念。

  茱迪斯认为,儿童是自己问题的“专家”,他们知道自己的关注点和问题,也知道自己对未来的设计和展望。所以最让人不能接受的,就是那些认为自己是受命去干预处在问题困扰中的儿童的一些国际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他们在干预的时候其实是对儿童生活现实很不清楚。

  据悉,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儿童中心与英国救助儿童会共同举办,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李秋芳在发言时介绍了中国在儿童参与权的推广和实施上所举行的一系列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4-12-20 22:43:28 | 只看该作者
婴幼儿识字 警惕扭曲的超前教育

尚欣佳

  囗不科学的学前识字会对婴幼儿本身和系统的小学识字教学构成损害

  囗要纠正教育就是读书、读书就是识字、智力开发就是提前识字的错误认识

  囗要领会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不要轻信违背科学规律的炒作

  近几年来,社会上有些人大力提倡零到六岁婴幼儿识字教育,甚至别出心裁地办起零至三岁婴幼儿识字班。他们提出:“婴幼儿识字比学习说话、学会听人说话还容易。”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一些幼儿园教师和年轻家长虽然对此半信半疑,却以为学总比不学好。那么,对零至六岁的孩子进行汉字教学是否合乎科学?入小学前是否学习汉字越多越好?学龄前儿童的汉字教育进行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婴幼儿智力开发是否就是提前识字?最近,记者带着上述问题采访了北师大中文系王宁教授。

  记者:近几年来有些人提出让零至六岁的婴幼儿认字。他们说的“婴幼儿”甚至包括不满1岁的婴儿。一些私人印制的广告和宣传说:“婴幼儿识字比学习说话、学会听人说话还容易”,“识字越早,越能激发婴幼儿的智慧”,“能开发右脑”。这种说法是合乎科学的吗?您是研究语言文字的专家,近年来,您一直关注汉字教育,提倡识字教学科学化,发表和出版过很多有影响的论著,能不能谈谈您对婴幼儿识字的看法?

  王宁:1996年6月1日,教育部开始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是一个对学前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纲要》规定了关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其中涉及文字教育的有两条:“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我觉得这些规定是根据国内外的教育理论,听取总结大多数专家的意见而作出的。超越这些内容之外的做法,既不符合教育部的规定,也违背教育学理论。《纲要》通过这些条文,更加明确了识字教育的起点是小学阶段,幼儿园只是为小学识字教学做准备。这种准备分两个方面:一是心理上的,让孩子们建立对符号的兴趣,关注书写符号,逐步具有文字符号的意识;二是技能上的,条文里提出的“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指的是习惯书本上文字的横排、分行规则,懂得页码和翻页,学会利用图画了解意义,了解拿笔的手势和书写的姿势等。伴随着“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训练,五至六岁的儿童也会多少认一些字和写一些字,但这是少量的,也不是学前教育的目标。

  至于对零至三岁的婴幼儿,更不适宜教汉字。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身体成长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他们母语习得的最初阶段。婴幼儿母语习得是一种本能,他们学习说话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的,而认字却要凭借后天培养而成的能力,是一种刻意的行为。怎么能说认字比学说话更容易呢?

  记者:有一些家长,出于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对婴幼儿学识字比学说话还容易的说法虽然有怀疑,但在道理上还想不透,您能否讲一讲有关这个问题的基本道理?

  王宁: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我一直想有机会就这个问题和老师、家长们交流交流。首先,从学说话与学识字所需的智力水平来说,古今中外,每一个正常发育的人都是学说话在先,学识字在后。因为识字是比学说话需要更高智力的活动。国内外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经常拿儿童母语习得的规律说明人类语言发展的规律,这是因为两者确有相通之处。人类的进化历史告诉我们,不论哪里的人群,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的。语言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从有人类起,就开始有语言,而文字则是有语言后经历了几百万年才产生的。这足以证明,对人类的童年期来说,文字的产生和应用是比语言的发生和习得更高级的活动。从这里足以说明,儿童学认字绝不会比母语习得更容易。这本来是一个普通人都知道的常识,却被一些人搞乱了。

  第二,从文字的性质和它与语言的关系来说,所谓“婴幼儿识字比学说话还容易”也是不科学的。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因此,它必须依存于汉语。对语言来说,汉字符号是第二性的。人们常说汉字有形、音、义三要素,其实,只有“形”才是汉字的本体,而“音”与“义”是它从汉语的词里承负来的。汉字必须把它的字形跟词的音和义发生了关联才有它的记录和传导作用。完整的识字过程,是把汉字的形体和词语的音和义都联系起来,也就是把口语词转化为书面语词的过程。“识字”不是仅仅认得形体,还必须跟它代表的词的声音、意义联系起来。只是认得字形,不跟语言里的词联系,不能叫“识字。”因此,汉字的学习必然也只能滞后于汉语的习得。通俗点说就是,只有先学会说话,然后才谈得上把纸上写的字跟嘴里说的话联系起来。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不容置疑的结论:宣传“婴幼儿识字比学习说话、学会听人说话还容易”,是绝对没有道理的。

  记者:有家长告诉我们,他们确实看见自己不满周岁的孩子凭借声音或颜色、图形把写着汉字的字片挑出来,请问这是不是识字?其中的道理怎么解释?

  王宁:有一些私人运作的广告和宣传材料,把孩子凭借声音或颜色、图形的多次重复挑出指定汉字的字片来,叫做“识字”。他们还培养了一些这样的“范例”,表演给家长看,吸引家长带婴幼儿来“识字”。其实,这是一种假象。儿童对汉字字形的感受比对音和义的感受强,对音的感受又比对义的感受强。这是因为,汉字是方块字,简单的字形容易引起儿童的视觉联想。这种视觉联想,如果不是跟音和义联系,而是跟其他别的什么形象联系,一时可以偶然记住字形,但不是识字。

  孩子可以记住一个苹果,一块巧克力,苹果和巧克力可以成为儿童的经验,他会保留这个记忆;一个没有跟意义联系的笔画组合跟孩子的生活毫不相关,他很快就会忘记。意义的感受必须在亲自体验之后,意义与语音的结合是思维的成果,是与生活经验和理解分不开的。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他们的心理词典,必须是他们的经验所覆盖、懂得意义的词语才能进入心理词典,一个字关联了某一个儿童心理词典中的词,才是他的“已识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日”是一个构形很简单的字,看到这个字,会使儿童联想到窗户格、地板砖、双层抽屉、上下推拉的黑板等等……如果在这种联想的基础上,再加上实物、图形和经常重复的声音,是可以让儿童直接或间接把字形记住的。但如果不懂它的意义,只是认识形体,这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跟识字完全不是一回事。就字形而言,“日”似乎很简单;但是,“日”是一个在儿童心理词典中组词量极少的语素,在现代汉语里又不能单用,类似“星期日”这样的词,单独把“日”(语言学上管这种在现代汉语里不能单独运用的元素叫做“不自由语素”)抽出来,它的意义和文化内涵相当复杂,难以被儿童理解,所以,婴幼儿真正把这个字和它记录的词联系起来便无由做到。汉字字形与音义的结合绝不能超越儿童的语言能力,有形而没有与语音结合,有音形而不懂其为何义,这种纯粹的字形偶然过一过孩子的脑子,和他们看见一些不理解的图形一样,怎么能叫“识字”!

  记者:有些家长说,即使零至三岁婴幼儿学识字不可能比学说话、学听话还容易,但是,让孩子提前识字,即使仅仅记住形体,达到“半识字”的程度,是不是也可以减少将来学习的难度,多少有点好处呢?

  王宁:这里我们还要讲一讲另外一个道理。盲目提前识字年龄,超越了应有的语言能力发展,由于自发的联想,会把汉字的字形,与那些和语言无关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在孩子头脑里,与字形的关联物是随意选取的,因此,每次的联想都可能变化,加上这些字形没有跟语言结合,因此没有使用的价值,那些假象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如果容许一些出于商业目的的人在社会上胡乱办什么“婴幼儿识字班”,让还在咿呀学语的婴儿去接受那些胡乱的所谓“识字教育”,或者利用我们的幼儿园做一些不合程序的识字操作,教一些不合规范的识字内容,个别孩子也许能记住那些字形,但后果却令人担忧。当小学识字教学系统开始时,老师面对的不是清一色的零起点儿童,而是面对一些在学前时期接受过五花八门“婴幼儿识字”的学生。这必然给小学教育带来两种危害:首先是孩子思想混乱。孩子们上小学后受到的正规教育与以前存留的自发联想一旦冲突,必然产生思想的混乱,由于六岁儿童还不能准确表述自己联想的前后差异,这种混乱是不容易觉察的,不能得到老师的纠正,因此危害更大。其次是对正常教学的冲击。那些不合程序的识字操作和不合规范的识字内容会在无形中冲淡正确的识字教学,产生对老师实施正常小学识字教学的干扰,变成一种教学的负效果。

  特别是,一些人为了诱导年轻父母让孩子早识字,不惜歪曲一些文字学理论,编造汉字的理据,进行一些完全错误的、不规范的“识字”教学。汉字在很早就已经形成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构形系统,他们偏说“汉字以会意字为主”;把汉字的表意性质和会意造字的方法混同起来。他们编造汉字的理据,比如说,现代汉字“要”字是由一个叉腰的人体形象隶变为上面是“西”下面是“女”的“无构意字”(也就是字形没法直接讲的字),他们望形生义,编造说“要”是“西方的女人”;“饿”字左边从“饣”(食)右边从“我”得声,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他们偏要把它讲成“我饿了要吃”,把声符“我”硬说成“你我”的“我”……等等。孩子学了这些错误的东西,上小学后与教师教的不可能一样,会造成心理上和知识系统上的混乱。

  记者:有些家长认为,零到三岁的孩子认字是早了一点,但是让五六岁的孩子多认一些字,可以早读书,早成才。您怎样看这种想法?

  王宁:少数对汉字特别有兴趣的孩子,主动要求多认字、早阅读,我们当然可以在正确的语言文字学和教育学指导下提前让他们识字,但一定不要勉强,更不要按照家长的意愿人为规定认字的数量,只能顺着他们的兴趣因势利导。不然,就会让他们“倒胃口”。现在是信息社会,汉字的招牌、广告、屏幕、封面……到处都是,如果孩子们注意了上面的字,提出问题,家长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像《纲要》说的那样,“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但是,不论从孩子的全面发展看,还是从大面积基础教育的规律看,都不宜把大量识字当成一种任务强加给孩子。

  在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家长和老师都容易有一种潜意识认为:教育就是读书,读书就是识字。所以,学前教育既然要提前开发儿童的智能,当然就是提前识字。中国人不是把“读书”当成“上学”的同义语吗?这种观念至今还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其实,这个看法是很狭隘的。

  在普遍的情况下,早识字并不一定就早成才。现实生活中,有的识字早,小学、中学、大学一路顺风;也有的识字早,却小学、中学念得困难重重。可见是否成才与提前识字没有必然联系。有些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到了小学,在认字上可以赶在其他孩子前面,因此不断提前识字的年龄,家长之间还互相攀比孩子在上小学前的认字数量。其实,他们没有好好算一笔账,也没有从反面全面想一想:孩子的身心成长要靠时间的积累,而儿童成长的时间和精力、家长培养儿童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是一个定数。这些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应当花在收效最大的地方。一些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超越孩子实际能力的教育措施,不但不能达到实际效果,而且占有了孩子们的时间和精力,使适合这个年龄段的教育内容被削弱、被挤掉,还给孩子无形之中增添了许多心理压力和实际负担。我在这里要提醒家长,提前识字最大的危险是使孩子们面对那些强生记忆的符号,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家长们再认真想一想:即使你们的孩子提前认了几个字,他们到了小学,对识字的新鲜感和浓厚的兴趣却被扼杀,这对孩子是否有益?我们从目前已经进入中学、大学的孩子那里了解到,有些当年入学前认了几百个甚至更多字的孩子,带着那些学得不深不透的“字”进入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一学课本,总觉得有些字似曾相识又模模糊糊,因为似曾相识,没有了初识汉字的新鲜感、成就感,就不注意听讲;模模糊糊又不注意听讲,得到的知识老是不清晰的。小学阶段汉字教育的功能不是只认几个字,还要通过认字培养对汉字规律的初步感受,对中国文化的初步了解和热爱,这样一来,孩子该得到的,不是得不到了吗?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超前识字也会加剧应试教育带来的负担过重。现在中小学生学习的繁重和辛苦已经达到超饱和的程度,超前识字实际上就是把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时期再向前延伸,即把本来应当在小学学习的内容提前到学龄前,侵占了孩子童年的玩耍时间、“透支”了婴幼儿的精力,却不能取得小学或中学阶段的优势。人们可以想一想,你提前一年,他提前两年,一直提前到婴儿;你增加10个字,他增加100个字,什么时候是个头儿?难道我们要让社会上每个人都没有童年吗?这难道是对后一代的爱护吗?这实际上是对自己最爱的孩子的冷酷无情啊!把教育变成完全是拼时间、拼体力的活动,完全违背了人类教育的本来宗旨,这与我们的初衷不正是南辕北辙吗?

  记者:现在提倡早期智力开发,一般年轻父母一说到智力开发就想到让孩子先认一些字。您既然认为学前儿童特别是三岁前婴幼儿识字并不合乎科学,那么,早期智力开发如何进行呢?

  王宁:提出和重视学龄前教育,是人类教育思想进步的表现。婴幼儿教育包括很深厚的内涵。我不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的,但我很赞同一些著名教育家的先进理论主张。十七世纪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尽可能的不是从书本中,而是从天、地、草、木中获得自己的知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把孩子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一点新的东西,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泉。因为,孩子不是简单的知识储藏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孩子)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些都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上述教育家的主张,实际上是对人类社会长期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总括起来,学龄前教育的主流思想是否可以归纳为:适应自然,尊重个性,培养能力,健全人格,丰富思想,全面发展。这些说法,与我们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是一致的。

  做游戏、听童话故事、听音乐、在大自然中游玩……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些让孩子玩乐的活动,包括一些具体的游戏项目,看似盲目、自发、随意,其实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思考,有很深的教育学原理和很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的。比如,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在大自然的游玩中可以自然而然地认识自然事物,自然地学会观察,并进一步增强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各种游戏,其实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动手的游戏促进大脑发育,锻炼动手能力和手的灵活性,有的还含有简单自然的数理计算。跑动的游戏煅炼身体的平衡能力和灵活性,提高身体素质。这些游戏还都能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锻炼人的意志、耐心和耐力。听童话也是孩子的一种乐趣,童话融有人类文明、自然知识、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儿歌、民谣、民歌等文学形式,内容丰富、朴实明白、自然易懂,寓教于乐,也是古今通用的教育形式。听好的音乐可以养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质,细腻、高尚的情感。现代有了更好的条件,听音乐、看图片有更宽广的选择范围。至于搭积木、拼拼图……都是既动手又动脑,既培养空间平衡、组织结构能力又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游戏……许多玩具本身看似简单,却寓有很好的教育学的道理。儿童的玩,就是最好的学习,最好的智力开发。它是适应孩子既好动又好知的天性,用人类千百万年来的经验和知识在实践中融合调整发展起来的。它是为孩子在将来的生存活动、社会活动,以及系统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做一个心理、生理和智力机制的准备。智力开发只是人生多种开发(情商开发、动手能力开发、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开发、智力开发)的一种;而识字教育,假如是正确的合理的识字教育,也只是智力开发这些具体内容中的一个很小的局部,怎么能把智力开发和超前识字等同起来呢?我们有什么必要剥夺了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融入大自然、快快乐乐地去做去想去玩的主动性和宝贵的时间,而要在他们脑子里提前塞上一些马上用不着的汉字呢!

  记者:您讲的道理很明白,也很有说服力,但为什么有些人还在大力提倡婴幼儿识字呢?

  王宁:我想,这里面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一些专家和教师,基于对学前教育内容和功能的估计,希望加快认字的速度,所以希望在这方面做一些实验。这应当是好事。但是,即使实验,也应当首先在少数有条件的幼儿园,由一些对汉字科学和教育科学都具有一定水平的老师来实施,而且要及时总结,检验效果,不可急于大面积推广。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力提倡婴幼儿识字的,恰恰是那些私人机构的商业运作。他们用虚假的广告欺骗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抢占幼儿教育的阵地;他们打着名人的旗号,片面引用专家的论述来营造市场;他们出版自编的“教材”,兜售自己的所谓“著作”,以达到赚钱的目的。只要看他们宣传的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就可以知道那些人是既不懂文字学,又没有教育学常识的。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国家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政府、家长、老师和全社会都应当密切关注的大事。学前教育是为基础教育做准备的关键时期。这种违背科学、有害无益的商业运作,难道还能任其再扩大下去吗?

  (注: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九届政协常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11:38 , Processed in 0.111685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